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全國急救條例

全國急救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31 00:00:58

1.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的決定(2021)

一、第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醫療轉運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二、將第四條第一款中的「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修改為「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指揮調度、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三、將第六條第三款修改為:「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民政、公安、交通、教育、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四、將第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急救技術方法、設施設備等研究和急診醫學相關研究;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使用先進醫療科學技術。」五、將第十六條修改為:「在有突發事件或者其他公共安全應急、重大活動保障需要的情況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紅十字會所屬應急救援隊伍及其他社會醫療救援力量參與醫療救援保障工作,應當接受政府的統一指揮調度。」六、刪去第十九條第二款和第三款。七、將第二十條第二款中的「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修改為「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本市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途徑」。八、將第二十四條修改為:「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採取下列措施,保障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有效銜接:

「(一)設置專線電話,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保證與衛生健康部門、調度機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時溝通院前醫療急救相關信息;

「(二)堅持首診負責制,不得拒絕接收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轉運的急、危、重患者。確因特殊情況需要轉院治療的,應當由首診醫生判斷轉運安全性,並聯系接收醫院,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轉運至其他院內醫療急救機構;

「(三)按照急診分級救治原則,根據患者疾病危險程度實施預檢分診,保證急、危、重患者得到優先救治;

「(四)及時與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護車以及車載設備、設施滯留。」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院前救護車進行清潔和消毒,保證公共衛生安全。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建設洗消站點,配備洗消設備。」十、將第三十三條改為第三十四條,將第一款中的「市發展改革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市人力社保行政部門」修改為「市醫保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第二款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醫保」。十一、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四十四條,將第三款修改為:「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對社會醫療急救培訓進行監督指導,組織專家學者、具備專業能力的組織等對單位和個人開展的社會醫療急救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十二、將第四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醫療急救需要,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器等醫療急救設備設施配置規劃,並組織實施。」

將第一款改為第二款,修改為:「影劇院、體育場館、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安全保障需要配置醫療急救設備設施和葯品,定期組織員工學習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開展醫療急救應急演練,提高醫療急救保障能力。」

將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修改為:「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備設施、葯品配置指導目錄,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並向社會公布。」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四條:「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十四、將本條例中的「計生」修改為「健康」、「規劃、國土」修改為「規劃自然資源」、「通信管理」修改為「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交通管理」修改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行政部門」修改為「部門」,將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五十條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將第四十七條中的「公安消防」修改為「消防救援」,將第五十九條中的「行政處罰」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將第六十條中的「行政問責和行政處分」修改為「問責和處分」,將第六十二條中的「中醫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中醫葯管理部門」。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2.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的解讀

一、《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出台的背景與目的院前醫療急救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是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院前醫療急救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醫療急救需求,應對SARS等疫情和數次嚴重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災害事故多發的國家,地震、洪澇、火災頻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前列。同時,人民群眾的日常醫療需求也給院前醫療急救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但近年來院前醫療急救發生的一些事件,反映出我國院前醫療急救無論在硬體、軟體還是管理方面均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存在差距,嚴重影響制約了日常醫療急救和應對突發事件醫療救援能力。當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存在管理不夠規范統一、人員不足、經費不足等問題。為進一步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進行規范,需出台《辦法》。二、制定的原則一是加強行業管理。《辦法》主要從行業管理角度,對院前醫療急救的機構設置、執業行為、網路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和促進。二是注重規劃。明確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規劃和指導全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規劃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同時,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納入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三是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情況復雜,院前醫療急救發展不平衡,某些標准不宜「一刀切」。因此,《辦法》對於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建設、救護車配備標准等工作,要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國家相關工作要求,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四是加強監管。針對當前存在的未經批准擅自使用「120」或者其他帶有院前醫療急救呼叫性質號碼的,未經批准擅自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未經批准擅自使用「黑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因費用原因影響救治的等情況,《辦法》依據現有法律法規作出了規定。三、《辦法》的主要內容本《辦法》分6章,共41條。分別是:總則、機構設置、執業管理、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重點規定了以下內容:(一)院前醫療急救的定義。《辦法》中的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二)院前醫療急救的公益性。院前急救是由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繫到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屬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應由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實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三)建立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為統籌並充分利用有限的區域院前醫療急救資源,避免或減少醫院內部二次調度,縮短呼叫反應時間,提高急救效率,《辦法》要求設立院前醫療急救網路。院前醫療急救網路以急救中心(站)為主體,按照急救半徑和呼叫反應時間,由衛生行政部門確定醫院共同組成網路。有條件的地方由急救中心和隸屬於急救中心的急救站點組成網路,其他地方由急救中心和醫院組成網路。(四)關於醫療救護員。目前,我國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主要為醫護人員,但由於國家對院前醫療急救投入不足,院前醫療急救任務重、風險高、收入低,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緊缺又急需。為緩解人員緊缺問題,借鑒國際經驗,《辦法》規定了醫療救護員的相關內容。醫療救護員是當前醫學專業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重要補充,應符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四批新職業情況說明的定義,運用救護知識和技能,對各種急症、意外事故、創傷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施行現場初步緊急救護。(五)關於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120」是原衛生部與信息產業部於2004年確定的院前醫療急救唯一特服呼叫號碼。為提高效率、避免資源浪費,《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各地各單位要按照《辦法》的有關規定,對現有的其他號碼予以規范整頓,統一使用「120」作為本地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六)進一步明確執業規范。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操作規范、診療指南。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同時,《辦法》中明確了院前醫療急救的「幾個不準」:第一,未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個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稱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第二,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第三,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第四,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不得將救護車用於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第五,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七)其他內容。《辦法》還明確了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法律責任。附則中規定,本辦法所稱救護車是指符合國家救護車行業標准、用於院前醫療急救的特種車輛。在突發事件中,公民、法人和其他單位開展的衛生救護不適用於本辦法。四、《辦法》在緩解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問題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為緩解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問題,《辦法》從多個方面作出規定,一是將醫療救護員納入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規定醫療救護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可以輔助醫療救護工作。二是規定在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給予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適當優惠。三是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但是,造成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財政投入、技術職稱、福利待遇等,涉及部門較多,從根本上緩解專業人員緊缺問題還需要多部門配合,共同努力。

3. 西安市社會急救醫療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發展社會急救醫療事業,規范社會急救醫療秩序,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傷病員,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急救醫療,是指對急、危、重傷病員在事發現場和轉送途中的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社會急救醫療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社會急救醫療遵循統一調度指揮,堅持就急、就地、就近醫療救護和尊重傷病員意願的原則。第五條社會急救醫療事業是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公益事業,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社會急救醫療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社會急救醫療事業的發展。第六條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主管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急救醫療工作。區、縣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在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導下負責轄區內的社會急救醫療工作。財政、電信、公安、交通、葯監、民政、市政、電力、消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助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做好社會急救醫療工作。第二章社會急救醫療網路第七條西安市社會急救醫療網路包括:
(一)西安市急救指揮中心;
(二)西安急救中心;
(三)急救站;
(四)其他專業性、群眾性救助組織;
(五)接診醫療機構。第八條西安市急救指揮中心是市人民政府設置的急救指揮機構,負責對重大災害性、突發性事件救助的統一指揮。第九條西安急救中心是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設置的院前急救醫療專業機構,負責對各急救站的統一調度和業務管理。第十條急救站是西安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醫療實施機構,具體負責急、危、重傷病員以及災害性、突發性事件傷病員的現場救護和轉送。
急救站由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設置。第十一條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體育場館、風景旅遊區、礦山及其他容易發生災害性、突發性事件的單位,應當按規定建立專業性、群眾性的救助組織,負責發生在本單位區域內的災害性、突發性事件的救助工作。第十二條接診醫療機構是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確認的醫院,負責接收由急救中心轉送的急、危、重傷病員。第三章社會急救醫療服務與管理第十三條西安急救中心設「120」急救醫療呼救電話,實行二十四小時應診制。急救中心受理呼救信息後,應當在5分鍾內派出救護人員和救護車。救護車應當保持車況良好,值班救護車不得執行非急救任務。第十四條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後應當按急救醫療規范要求及時實施救護,需要轉送接診醫院治療的,應向傷病員或其親屬說明情況,並徵得傷病員或其親屬的同意。傷病員不能表達意願,其親屬又不在事發現場的,由急救人員直接轉送接診醫院治療。第十五條急救中心應當按規定做好急救醫療資料的登記、匯總、統計、保管和上報工作。第十六條任何人發現需要急救的傷病員,有義務立即撥打「120」專線電話,向急救中心呼救。醫務人員發現急、危、重傷病員,有義務予以急救。第十七條在發生災害性、突發性事件時,急救中心和接診醫療機構必須服從西安市急救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實施緊急醫療救援救護。其他單位和個人在接到急救求援信息後,應當全力給予配合、援助。接診醫療機構對急救中心轉送的急、危、重傷病員,必須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收治。第十八條急救站應當嚴格按照物價部門核定的標准收取急救醫療費用。第十九條其他從事急救醫療活動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有關急救醫療的規定,不得盜用、冒用西安急救中心名義。禁止向「120」急救醫療呼救電話偽造信息、惡意呼救。第四章社會急救醫療保障第二十條急救中心、急救站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按照規定配備具有執業資格的醫師和護士;
(二)按規定配置急救醫療葯品、器械、設備,並及時保養、維修和更新;
(三)按規定和需求配備救護車。救護車應當設置符合要求的通訊設備、急救設施,安裝、使用統一的燈具、警報器和急救醫療標記;
(四)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急救中心應當按規定配備急救指揮車。第二十一條有關部門應當按規定為社會急救醫療工作提供以下保障:
(一)電信部門應當保障「120」通信網路暢通,並及時向急救中心提供所需的信息、資料和技術服務;
(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對執行急救任務的救護車輛優先放行,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允許通過禁行路段;
(三)公路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對執行急救任務的救護車輛免收過路、過橋費。

4.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眾生命健康權益,規範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患者,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按照調度機構的調度,在將急、危、重患者送達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和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以及與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的交接活動。

本條例所稱調度機構,是指受理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調派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提供服務的機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是指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條件,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療機構。

本條例所稱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是指具有急診搶救能力,接收、救治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轉運患者的醫療機構。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是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安全運行保障的重要內容。

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醫療轉運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的領導,對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實施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指揮調度、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研究建立符合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特點的管理體制,明確劃分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責任,並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區人民政府按照全市統一規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的組織實施。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持續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發展投入,保障本行政區域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需要相適應。第六條市衛生健康部門主管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

區衛生健康部門在區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市衛生健康部門的業務指導下,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民政、公安、交通、教育、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第七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執業范圍、服務規范和收費標准,持續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配合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做好轉運急、危、重患者的交接工作。第八條單位和個人應當尊重、配合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自覺維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秩序。第九條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開展醫療急救公益性宣傳,普及醫療急救知識,提高社會醫療急救意識。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作為地方課程專題教育內容,在專業組織的指導下,開展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十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公益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第十一條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急救技術方法、設施設備等研究和急診醫學相關研究;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使用先進醫療科學技術。

本市倡導中醫葯診療技術和方法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的推廣和應用。第二章服務機構第十二條市衛生健康部門和市規劃自然資源部門應當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城鄉布局、區域人口數量、服務半徑、交通狀況和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等因素,編制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統籌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的布局,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設置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應當符合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

現有的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設置不符合規劃的,由衛生健康部門按照規劃組織調整。第十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的建設應當符合統一的標准。具體標准由市衛生健康部門根據國家標准和本市實際情況制定。

5. 120 有規定必須多長時間到達嗎

120急救中心網路醫院從接到呼叫到派救護車出發,全國規定的時間是5分鍾。但對到達現場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是要受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的。若在20分鍾內救護車仍未出現,可再撥打120。

「120」為中國大陸急救電話號碼。發達國家都有全國統一的急救電話號碼。美國是911,日本是119,英國是999,俄羅斯是02等。我國的全國統一的急救號碼是120。該號碼屬於特殊號碼,不收取任何費用。

急救接頭

調度人員在受理呼救電話時會與呼救人員約定接救護車的地點,等車地點應設在街上有明顯公共標志、設施或標志性建築如汽車站、單位、賓館飯店及公共建築等處。

如果是在小區、居民大院或單位大院時,要到小區或大院的門口接救護車。放下電話後要提前去接車,但急危重症病人不宜隨意搬動,所以不要把病人提前攙扶或抬出來。

到達約定地點後救護車沒有到也不要離開或再找別的車,應該在原地等待,只要急救中心答應派車就一定會去的。救護車到後主動揮手示意接應,以免錯過。

6. 南寧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及時有效救治傷病員,規范社會急救醫療秩序,促進社會急救醫療事業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急救醫療,是指對急、危、重傷病員及災害性、突發性事件傷病員,在事發現場及轉送醫療機構接診的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第三條社會急救醫療實行屬地管理。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與社會急救醫療行為相關的單位和個人,均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社會急救醫療遵循統一指揮調度,就急、就近實施救護的原則。第五條社會急救醫療事業是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是社會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把社會急救醫療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和增長機制,保障社會急救醫療事業與本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六條在社會急救醫療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七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主管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急救醫療工作。

縣(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在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本轄區內社會急救醫療工作。

財政、公安、民政、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市政和園林、消防救援機構、供電、電信、紅十字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社會急救醫療工作。第二章社會急救醫療網路建設第八條全市社會急救醫療網路建設發展規劃由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組織實施。第九條南寧市社會急救醫療網路包括:

(一)南寧急救醫療中心;

(二)急救醫療站;

(三)群眾性醫療救援組織;

(四)接診醫療機構。第十條南寧急救醫療中心主要承擔以下職責:

(一)負責全市社會急救醫療的組織、指揮和調度;

(二)制訂急救預案和急救醫療管理制度;

(三)開展社會急救知識普及、技能培訓和急救醫療科研工作;

(四)負責社會急救醫療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報告。第十一條南寧急救醫療中心以及具有急診綜合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可以組建急救醫療站。

急救醫療站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本市的設置規劃,並按規定配置相應的急救醫療設備和設施。第十二條急救醫療站承擔以下職責:

(一)服從南寧急救醫療中心的統一調度,負責急、危、重傷病員以及災害性、突發性事件傷病員的現場救護和轉送工作;

(二)及時反饋社會急救信息;

(三)定期組織急救演練;

(四)開展急救醫療常識宣傳。第十三條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體育場館、會展場館、風景旅遊區、大型工礦企業、學校及其他容易發生災害性、突發性事件的單位,應當建立群眾性醫療救援組織,負責發生在本單位區域內的災害性、突發性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第十四條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機構,市、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可以將其納入社會急救醫療網路:

(一)達到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等標准;

(二)設有急診科,並按照規定配備具有急救醫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執業醫師、執業護士;

(三)配有搶救監護型救護車,車內設備和急救葯品、器械符合配置標准;

(四)具有完善的急救醫療管理制度;

(五)國家和自治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規定的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應當具備的其他條件。

在急救醫療資源短缺地區,市、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確定當地符合本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和第四項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納入社會急救醫療網路並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第三章社會急救醫療服務與管理第十五條南寧急救醫療中心在南寧市城市應急聯動中心內設立「120」調度中心,負責受理緊急醫療呼救。緊急醫療呼救使用「120」特別服務號碼。第十六條急救醫療站實行24小時急救醫療值班制度。

急救醫療站接到「120」調度中心指令,除不可抗力外,應當在5分鍾內派出救護車和救護人員。

急救醫療站不得拒絕出診或者拒治、拒運傷病員。第十七條「120」調度中心的調度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執業資格,在受理急救醫療呼救時應當對傷病員或者現場其他人員給予必要的自救或者互救指導。

7. 武漢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和應急救援能力,及時有效地搶救急、危、重傷病員,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對傷病員在送達醫院內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和轉運途中救治、監護為主的急救服務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人民政府(包括開發區、風景區、化工區管委會,下同)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規劃納入本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建立經費投入及人員、物資保障機制,保障院前醫療急救事業與社會經濟同步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資源參與院前醫療急救。具體鼓勵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四條市衛生主管部門是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

區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發展改革、規劃、財政、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葯監、通信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五條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遵循統一指揮調度,就近、就急、合理施救的原則。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或者衛生主管部門對在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建設第七條本市建立以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為主體,以群眾性救護組織為補充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急救中心包括市急救中心,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區、新洲區急救中心(以下簡稱區急救中心)。

急救站包括市急救中心所屬急救站、區急救中心所屬急救站和網路醫療機構急救站。

網路醫療機構急救站是指接受急救中心指揮調度、設在醫療機構的急救站。

急救站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八條市急救中心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組織、指揮、調度及實施工作;

(二)通過院前醫療急救呼救專用電話二十四小時接受呼救,收集、處理和貯存院前醫療急救信息;

(三)建立、健全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的管理、統計報告等制度,保障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的正常運作;

(四)組織開展急救知識、技能宣傳培訓和急救醫學科研、學術交流;

(五)接受同級人民政府或者衛生主管部門指派參與重大活動的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及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區急救中心在區衛生主管部門領導下,服從市急救中心的行業管理和急救指揮調度,負責本行政區院前醫療急救的組織、協調、調度和指揮工作,檢查、督促網路醫療機構執行本規定,並履行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項規定職責。第九條急救站由衛生主管部門批准設立。

經衛生主管部門批准,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設立急救站,並納入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一)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

(二)設有急診科,並按照規定配備具有急救醫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執業醫師、執業護士;

(三)配有救護車,車內設備和急救葯品、器械符合配置標准;

(四)具有完善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制度;

(五)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市衛生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確定符合前款第二、三、四項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第十條急救站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服從急救中心的指揮、調度,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二)實行二十四小時應診制,及時救治急、危、重傷病員;

(三)按照有關規定做好院前醫療急救資料的登記、保管和上報工作;

(四)開展急救知識宣傳、急救技能培訓等工作;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一條網路醫療機構應當保障所屬急救站正常運轉,對其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行為進行監督管理,並承擔其因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所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第十二條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地鐵站、體育場館、會展場館、風景旅遊區、大型商場、賓館飯店、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其他容易發生災害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社區,應當建立群眾性的救護組織,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

8. 淄博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水平,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及時有效地搶救急危重症患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120」急救醫院在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調度下,對急危重症患者在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本條例所稱「120」急救醫院,是指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療機構。
本條例所稱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其症狀、體征、疾病符合國家規定的急危重傷病標准,若不及時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第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應當遵循統一受理、統一指揮調度和快速救治的原則。第五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納入本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完善「120」急救醫院布點,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滿足院前醫療急救的實際需要,保障其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第六條市、區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具體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組織實施。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醫療保障、通信、電力、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七條市、區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紅十字會以及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面向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和學校等單位的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急救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公益宣傳,向公眾宣傳救死扶傷的精神,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
學校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對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人應當協助組織開展急救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居民急救意識。第八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在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培養、聘用、待遇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醫務人員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穩定院前醫療急救隊伍。第二章急救網路建設第九條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由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和「120」急救醫院組成。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相關標准建設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並按照醫療機構有關規定進行管理。第十一條市醫療急救指揮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院前醫療急救的組織、指揮、調度和急救網路的管理;
(二)負責緊急醫療救援應急物資、裝備的儲備;
(三)制定院前醫療救援方案,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四)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隨時受理呼救;
(五)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通訊系統及其設備的正常運行;
(六)負責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的登記、匯總、統計、保管和報告,並接受查詢申請;
(七)組織開展醫療急救專業培訓和社會培訓、醫療急救知識科普宣傳、急救醫學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八)負責監管和調配本市「120」急救車輛;
(九)參與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以及組織重大節日、慶典和大型會議、群眾性活動的醫療急救保障工作;
(十)應當依法履行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將其納入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一)設有急診科,並按照標准配備具有醫療急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執業醫師、執業護士;
(二)備有規定數量的急救車輛,車內設備和急救葯品、器械符合相關配置標准;
(三)具有完善的醫療急救管理制度;
(四)具備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其他條件。
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前款規定的條件組織專家評審,確定「120」急救醫院,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在醫療急救資源短缺區域,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指定鎮衛生院或者中心衛生院為「120」急救醫院,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並向社會公布。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指定的「120」急救醫院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建設,使其具備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能力和條件。

9. 哪些 城市 頒布 院前急救條例

目前北京、上海已經頒布院外急救免責條例,俗稱「好人法」,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的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說2017年10月1日開始全國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的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0. 江蘇省院前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保障和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急救站(點)按照急救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將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醫療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是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領導,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政府考核體系,建立完善財政投入和運行經費保障機制,推進陸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體化救護網路建設,建立健全急救站(點)布局合理、設施設備先進完備、運行規范高效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部門是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規定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工作。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第四條設區的市、縣(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急救網路布局要求和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城鄉布局、人口數量、應急救援需要、服務半徑、交通狀況、醫療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和傳染病患者轉運、隔離以及綜合封閉管理等因素,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編制急救站(點)布局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急救站(點)布局規劃應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省衛生健康部門制定、公布的急救站(點)設置和配置標准,建設急救站(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配備或者利用航空器、舟船等運載工具開展院前醫療急救。

設置省急救中心,履行全省院前醫療急救業務指導、質量控制、能力培訓、信息平台管理和重大突發事件指揮調度等職責。設區的市、縣(市)獨立設置急救中心,履行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培訓和考核、信息系統建設、應急物資儲備等職責。縣(市)未獨立設置急救中心的,由設區的市急救中心履行院前醫療急救相應職責。第五條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批准設置急救中心和急救站(點),組織實施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向社會公布監督電話,對舉報、投訴依法進行調查處理。

急救中心、急救站(點)和急救從業人員應當按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提供急救服務。

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由省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第六條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確定的配備數量和質量標准配備救護車。

本條例所稱救護車,是指符合衛生行業標准、用於院前醫療急救的特種業務車輛,不屬於一般公務用車范圍。

救護車應當按照全省統一規范噴塗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名稱和專用標識圖案,安裝定位系統、通訊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配備警報器、標志燈具、急救設備和葯品、里程計費設施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冒用院前醫療急救專用標識。

救護車應當專車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救護車從事院前醫療急救以外的活動。

急救站(點)應當對救護車進行維護、保養、清潔、消毒,保持車況良好和車輛衛生。第七條救護車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時,享有下列權利:

(一)使用警報器、標志燈具;

(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的限制;

(三)在禁停區域、路段臨時停放;

(四)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應急車道;

(五)免交路橋通行費和停車費;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救護車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時,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不得阻礙其通行;有條件讓行而不讓行的,急救中心可以將阻礙救護車通行的視頻記錄等資料交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因讓行或者參與救護患者導致違反交通規則的,公安機關核實後不予行政處罰。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