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條例引用
① 廉政公署的ICAC
香港廉政公署(ICAC)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ICAC)簡稱:廉署
英語: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即ICAC,
性質:是香港一個專門打擊貪污的獨立執法機構
前稱:香港回歸中國前稱為「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成立時間:1974年2月14日
成立原因:當時由於香港的政府部門貪污問題嚴重,警隊情況猶為嚴重,因此才有廉政公署的出現。
部門:廉政專員 行政總部 執行處 防止貪污處 社區關系處
獨立咨詢委員會: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社區關系市民諮詢委員會
經典廣告詞:◆「香港,勝在有ICAC」◆「廉署保密,密密實實」 「公平、公正、公開」
引用:「掙錢並不是錯,錯的是你怎樣掙錢,公平不代表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公平是說你有賺一百元的能力,就能賺一百元;你有二十元的能力,就能賺二十元,這就是公平。可能你今日掙的錢比我多,但若我的才華比你多,終有一天我掙的錢會比你多。」——ICAC1997年廣告展映《才俊》 1974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以前,香港曾是個貪腐盛行的社會。廉署成立後短短數年,香港便躋身全球最清廉地區之列,在「透明國際」180個國家和地區排名中位居第十二位,在亞洲則僅次於新加坡。與之相應,香港廉署也走過了從最初被質疑到很快確立強大公信力的過程。在相關的系列民調中,香港公眾對廉署的信心始終維持在90%左右,對廉署工作的支持度則超過99%。
香港廉政公署是根據《廉政公署條例》於1974年2月15日成立的。它獨立於香港政府的架構,廉政專員則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廉署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全權獨立處理一切反貪污的工作。廉政公署由三個部門組成:執行處,防止貪污處和社區關系處。這三個部門的工作分別是調查,預防和教育,三管齊下對抗貪污。1.執行處是廉署的調查部門,負責接受,審閱和調查有關貪污的指控。其資料主要源自市民向廉政公署所作的舉報。當執行處接到舉報後就會把資料分類並立即立案調查。
⒉防止貪污處-審視各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的工作常規及程序,以減少可能出現貪污的情況;另外,該處亦應私營機構的要求,提供防貪顧問服務。
⒊社區關系處同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它的策略是深入社區,推動各界人士採取預防貪污的措施 提倡如誠實和公平的正確價值觀。它所利用的宣傳教育手段是和市民面對面的接觸,並且運用大眾傳媒和印刷傳媒的手段廣泛推廣肅貪倡廉的信息,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上世紀60-70年代的香港,貪污現象可謂是光天化日比比皆是,連消防隊在救火時都要視接受的財物多少而定。今天的香港已經是個高度發達的法制社會,幾乎是不存在企圖以權謀私者的得逞的灰色地帶。這一切都與廉署的反貪力度密不可分,同時還可以說明,廉署現有的運作機制是十分有效的,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的。
上述「三位一體」的架構,成為廉署高效廉潔的組織保證:一方面通過執行處全力肅貪,讓腐敗分子逢貪必被抓而「不敢貪」;另一方面則將反貪重心前移,通過審核政府部門的法律文件、工作程序等工作堵塞貪污漏洞,使相關人員「不能貪」;同時通過教育宣傳讓市民「不想貪」,培養反貪防貪和廉潔自律的深厚土壤。 ◆I.廉署架構 廉政專員 行政總部 執行處 防止貪污處 社區關系處以執法、防貪、教育三管齊下,透過三個部門的「三管齊下」,打擊貪污。
●1.執行處-接受市民舉報貪污和調查懷疑貪污的罪行。
法定職責:
⒈接受及審閱貪污指控。
⒉調查任何被指控或涉嫌觸犯《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及《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的罪行。
⒊調查任何訂明人員涉嫌濫用職權而犯的勒索罪。
⒋調查訂明人員任何有關或可能導致貪污的行為。
組織:
⒈執行處是廉政公署最大的部門,由執行處首長領導,轄下設有兩個主要部門,分別負責調查公營及私營機構的貪污及相關罪行。執行處首長同時兼任副廉政專員,並直接向廉政專員負責。
⒉執行處經常向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匯報部門工作及諮詢意見。
●2.防止貪污處-審視各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的工作常規及程序,以減少可能出現貪污的情況;另外,該處亦應私營機構的要求,提供防貪顧問服務。
法定職責:
⒈審查各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的工作常規及程序,並建議修訂容易導致貪污的工作方法及程序。
⒉應私營機構和個別人士的要求,提供防貪建議。
⒊在日常工作中,防貪處經常與各機構及公司的管理層緊密合作,擔當他們的顧問。
組織:
⒈防止貪污處(防貪處)由一名處長執掌,轄下有兩名助理處長協助執行職務。
⒉防貪處擁有一隊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盡心為公共及私營機構提供有效的防貪建議,他們包括:
資深的前政府人員、工程師、測量師、會計師及核數師、資訊科技專業人員
⒊防貪處定期向監察該處工作的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匯報工作情況。
●3-社區關系處-教導市民認識貪污的禍害,並爭取市民積極支持反貪的工作。
法定職責:
⒈教育公眾認識貪污的禍害。
⒉爭取公眾支持肅貪倡廉的工作。
組織:
⒈社區關系處(簡稱社關處)由一名處長執掌,轄下兩個科分由兩名助理處長統領。
⒉社區關系科(一)主要由多個專門組別組成,職責包括:
制定部門的宣傳策略,以提高市民對反貪工作的認識。透過大眾傳媒,宣揚肅貪倡廉的信息。透過教師、學校、教育機構宣揚正確價值觀。與內地反貪機關保持聯絡與交流。
⒊社區關系科(二)透過轄下七間分區辦事處執行以下職務:
與社會各界和市民大眾直接聯系,推行倡廉教育工作。接受貪污舉報和查詢。 廉政公署人員無論何時都致力維護本署的良好聲譽,並嚴格遵守以下的專業守則:
⒈堅守誠信和公平的原則
⒉尊重任何人的合法權利
⒊不懼不偏,大公無私執行職務(「不偏不倚,無懼無畏」。這是廉署一直秉持的反貪理念,也是廉署得到社會認同的根本。)
⒋絕對依法行事
⒌不以權位謀私(接受500元以上的禮物需由行政長官批准等等。)
⒍根據實際需要嚴守保密原則(包括同組同事不私下互相討論自己負責的案情,不與家人透漏任何在查案情,不透露任何在查案情給其他組的同事等等。「廉署保密,密密實實」。廉署盡全力保護舉報人。30多年來,平均每年有近3000宗貪污舉報,沒有一名舉報者因資料外泄遭騷擾或報復。如果證人安全受到威脅,廉署會調派證人保護組予以保護。「市民對廉署保密的信心,可從實名舉報比例不斷上升中得到印證。」湯顯明底氣十足地說。)
⒎為自己的行為及所作的指示承擔責任
⒏言行一致而有禮
⒐在個人及專業修養上力求至善 貪污授受相悅,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罪行,要進行調查並在法院內把犯案者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廉署獲以下三條法例賦予廣泛調查權力,以打擊貪污。它們分別是《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及《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防止賄賂條例》- 公營機構
法例簡介
公職人員(有關公職人員的定義,請參閱法例原文)包括訂明人員及公共機構雇員。訂明人員受《防止賄賂條例》第3、4、5及10條所監管,而公共機構(例如電力公司、巴士公司及醫院等)的雇員則只受第4條及第5條監管。
第3條:訂明人員如無行政長官之一般或特別許可,不得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
第4條:任何公職人員索取或接受利益,作為執行職務的誘因或報酬,即屬違法;而提供利益者亦屬違法。第5條:任何公職人員索取或接受利益,作為在合約事務上給予協助或運用影響力的誘因或報酬,即屬違法;而提供利益者亦屬違法。
第10條:訂明人員享有的生活水平或擁有/支配的財富若與其公職收入不相稱,即屬違法。
而上述條例中, 利益包括金錢、禮物、貸款、傭金、職位、契約、服務、優待及免除法律上全部或部分的責任等等,但利益不包括款待。款待指供應在即場享用的食物或飲品,以及同時提供的其他款待,例如歌舞表演等。雖然接受款待並不會抵觸【防止賄賂條例】,個別部門仍會就職員接受款待的情況作出規定。
◆●《防止賄賂條例》- 私營機構
廉署之所以將私營機構和私人企業納入調查范圍,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大量私企涉及公眾利益,如上市公司貪污案件、商業回扣等,實際上都直接或間接地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二是企業作為社會的微觀經濟主體,如果其貪腐行為不被納入調查范圍,整個社會清廉將成為一句空話,政府亦不可能獨善其身。
統計顯示,廉署成立之初,舉報主要針對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佔比多達86%;而最近幾年的舉報則主要針對私營機構和企業,持續的統計顯示這一比例已超過年度舉報總數的70%。
法例簡介
⒈代理人(通常為雇員)在未得主事人(通常為僱主)的許可下,不得因辦理其主事人的事務或業務而索取或接受利益;而提供利益者亦同樣有罪。
⒉利益包括金錢、禮物、貸款、傭金、職位、契約、服務、優待及免除法律上全部或部分的責任等等,但利益不包括款待。
⒊款待指供應在即場享用的食物或飲品,以及同時提供的其他款待,例如歌舞表演等。
◆●《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法例簡介
⒈《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適用於法例中所列明的選舉,一切與該等選舉有關的行為,無論是在選舉期間之前、之後或選舉期間內作出,是在本港或其他地方作出,均受此條例監管。
⒉法例適用於下列選舉及相關補選:
行政長官選舉 立法會選舉 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區議會選舉 鄉議局議員選舉 鄉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執行委員會委員選舉 村代表選舉
◆●《廉政公署條例》
法例簡介
《廉政公署條例》主要是賦予廉署執法權,例如:
⒈逮捕、扣留和批準保釋的權力
⒉搜查與檢取證物的權力
⒊處理在調查貪污過程中揭發的其他罪行(有關詳情,請參閱法例原文中的【廉政公署條例】第10⑸條)的權力 由高至低:
廉政專員 The Commissioner
廉政副專員 The Deputy Commissioner(兼任執行處首長)
執行處 Operations Department
廉政副專員 The Deputy Commissioner
處長 Director
助理處長 Assistant Director
首席調查主任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總調查主任 Chief investigator (CI)
高級調查主任 Senior Investigator (SI)
調查主任 Investigator (I)
助理調查主任 Assistant Investigator (AI)
防止貪污處 Corruption Prevention Department
處長 Director
助理處長 Assistant Director
首席防貪主任 Principal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ficer
總防貪主任 Chie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ficer
高級防貪主任 Senior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ficer
防貪主任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ficer
社區關系處 Community Relations Department
處長 Director
助理處長 Assistant Director
首席廉政教育主任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ficer
總廉政教育主任 Deputy Regional Officer
高級廉政教育主任 Senior Community Relations Officer
廉政教育主任 Community Relations Officer
助理廉政教育主任 Community Relations Officer 廉署作為一個反貪調查機構,其自身的清廉除了依靠「以身作則」的個人自律外,必須有良好的內外監督制約機制加以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廉署的獨立性又只能是相對的。
法例賦予廉署廣泛的調查權力,故需設有完備的監察與制衡機制,防止權力被濫用。此機制主要包括:
◆I.廉政專員的任命
這是行政長官對廉署的直接監督,廉署雖不受政府其他部門轄制,但廉政專員需向特區行政長官負責,並需定期向特區行政會議匯報廉署工作;
◆Ⅱ.四個諮詢委員會的委任
這是行政長官的間接監督,行政長官通過委任四個咨詢委員會監督廉署日常工作。這四個委員會分別為「1.貪污問題咨詢委員會、2.審查貪污舉報咨詢委員會、3.防止貪污咨詢委員會、4.社區關系市民咨詢委員會」但為避免廉署工作受政府掣肘,上述四會委員多由特首委任的社會賢達和專業人士組成,主席均由非政府官員擔任(非官守的委員出任主席);
--◎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整體工作方針及在政策上提供意見。
職權范圍:就香港的貪污問題向廉政專員提供意見
⒈監察廉政公署在執行職務、人手編制及行政事務上的政策。
⒉就廉政專員根據《廉政公署條例》第8⑵條所考慮採取的行動提供意見。
⒊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對屬員所採取的紀律處分。
⒋審核廉政公署每年的開支預算。
⒌在廉政公署年報呈交行政長官前予以審閱。
⒍每年向行政長官提交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⒎有需要時,向行政長官反映委員會所關注有關廉署運作或所面對的任何問題。
--◎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審議廉署每宗案件,少至100元,多至幾億的案件都要經過該會審議,非經該會同意廉署不得停止調查。可以隨時向廉署作個別質詢。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調查工作。職權范圍: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調查工作。
⒈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接獲的所有貪污舉報及廉署如何處理這些舉報。2.聽取廉政專員報告所有歷時超過一年或需要動用大量資源的調查個案之進展。
⒊廉政專員須盡早向委員會報告由其授權進行搜查的次數及理由,並解釋急需進行搜查的原因。
⒋聽取廉政專員報告疑犯獲廉署保釋超過六個月的所有個案。
⒌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已完成調查的個案;並就律政司決定不予檢控或警戒的案件,建議應採取的行動。6.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在廉署管轄范圍內所作檢控的結果及其後的上訴結果。
⒎就廉署管轄范圍內進行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向廉政專員建議那些資料應送交有關部門、公共機構、其他機構或個別人士;或在特殊情況下,如有關資料於委員會開會前因有需要而經已遞交,則委員會在其後會議中,須就該行動進行審議。
⒏就廉政專員向委員會提出的其他事項,或主動就任何事項提供意見。
⒐向行政長官反映任何值得關注的執行處運作或該委員會所面對的任何問題。
⒑向行政長官提交年報,內容須向公眾發表。
--◎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主要監督防止貪污處
職權范圍 :委員會負責向廉政公署建議防貪研究的優先次序及審閱所有完成的防貪研究報告。
⒈聽取及要求廉政公署報告有關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私營機構在工作常規及程序上可能助長貪污的地方,並向廉政專員建議應予以審查的項目及審查的先後次序。
⒉研究根據審查結果而作出的各項建議,並就進一步行動向廉政專員提供意見。
⒊監察根據該諮詢委員會的意見而作出的建議如何實施。
--◎社區關系市民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主要監督社區關系處
職權范圍 :委員會負責向廉政公署建議推行倡廉教育及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廉政工作的策略。
⒈向廉政專員建議如何爭取公眾支持打擊貪污及如何教育公眾認識貪污的害處。
⒉聽取及要求廉政公署社區關系處報告為達致上述目標而進行的工作。
⒊監察公眾對廉署工作的反應以及對貪污所持的一般態度。
◆Ⅲ.行政長官/行政會議
廉政公署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政專員亦定期向行政會議匯報。
◆Ⅵ.立法會監督
立法會有權賦予或撤銷廉政公署的權力,並要求廉政專員出席立法會會議,也有權要求廉政專員就其政策及經費問題接受議員質詢。
◆V.獨立檢控權
廉署有廣泛的調查權但沒有檢控權,所調查案件是否提交法庭,須由對行政長官負責的律政司長決定。
調查後檢控與否屬於律政司司長的權力。調查和檢控權分立,可以確保不會單以廉政公署的判斷而作檢控決定,防止濫權。
◆Ⅵ.司法監督
司法獨立可確保廉政公署不會越軌。在司法監督下,廉政公署行使某些權力前,必須事先獲得法庭的准許。同時,廉政公署會謹慎研究法官就調查工作所提出的意見或批評,並檢討執法程序,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Ⅶ.傳媒-公眾監督
透過傳媒監察,不斷加強廉政公署對公眾的問責性。
◆Ⅷ.廉政公署事宜投訴委員會
廉政公署事宜投訴委員會獨立運作,監察及覆檢所有涉及廉署及廉署人員的非刑事投訴,以及監察針對廉署的職務投訴。委員會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主席由行政會議成員出任,其他委員包括行政會議及立法會成員和社會賢達。
◆Ⅸ.內部監察
廉政公署要求職員恪守最高的誠信水平。廉署自成立以來已設有一個內部調查及監察單位,名為L組。專責調查監督廉署工作人員,以確保自身清廉高效。廉政公署人員如被指稱涉及貪污或相關的刑事罪行,L組會進行調查。L組總部並不在廉署總部大樓,至於他們哪裡,有些什麼職員,就連在職的廉署人員都不知道。
② 韓森的被捕過程
韓森退職後,搖身一變成為香港飲食業的巨子,出任多間酒樓的董事長。其後,他隻身前往加拿大,定居在溫哥華,卻仍然被剛成立不久的廉政公署「追殺」。廉政公署一方面引用《防止賄賂條例》,成功向法院申請凍結韓森的資產,另一方面又下令通緝韓森,並向加拿大政府申請引渡他回港受審。1976年6月20日,在加拿大皇家警察的協助下,廉政公署在韓森的豪宅內將他拘捕。
正當廉政公署以為勝券在握的時候,卻不料加拿大以香港關於引渡犯人的法律與該國的條例不符,不批准香港政府的引渡申請,下令立即釋放被囚禁近一年的韓森,並發還韓森的25萬元保費及旅行證件。
重獲自由的韓森,當晚即乘飛機離開加拿大前往台灣。後來香港政府向加拿大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但因韓森已離開加拿大,上訴案未能開審。加拿大法庭於1978年也向韓森發出了通緝令,不過,多年來,韓森再未涉足加拿大和香港,使廉政公署無計可施。
1999年,韓森病逝台灣,廉政公署繼續窮追猛打。律政司代表修改民事訴訟程序,向法庭申請允許將韓森涉嫌貪污得來的財產充公。
據廉政公署的調查資料顯示,韓森服務警隊31年支取的薪水總數不足20萬元,但韓森退休時,其名下財產(包括妻妾親屬擁有的資產)有400萬元,滾存至今達7000萬元。
法律界人士認為,韓森自始至終都沒有被定罪,但他及親屬的財產卻被視為贓款。如果廉政公署這次能成功將韓森及其家屬被凍結20年的財產充公,將有助於向其他涉嫌貪污的探長及警務人員追討高達10億元的款項。
③ 廉政公署的制度保證
廉署的獨立性是其獲得成功的制度性原因。這種獨立性,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即機構獨立、人事獨立、財政獨立和辦案獨立。
●1.機構獨立,指廉署不隸屬於任何一個政府部門,其最高官員「廉政專員」由香港最高行政長官直接任命;
●2.人事獨立,即廉署專員有完全的人事權,署內職員採用聘用制,不是公務員,不受公務員敘用委員會管轄;
●3.財政獨立,指廉署經費由香港最高行政首長批准後在政府預算中單列撥付,不受其他政府部門節制;
●4.辦案獨立,指廉署有《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等賦予的獨立調查權,包括搜查、扣押、拘捕、審訊等,必要時亦可使用武力,而抗拒或妨礙調查者則屬違法。
上述四個獨立性,使廉署從體制及運行上切斷了與可能形成掣肘的各部門的聯系,從而令反貪肅貪「一查到底」成為可能。
香港廉政公署是一個建立在西方資產階級式的三權分立、法治、民主監督社會的獨立行政機構,並依賴司法中立、獨立以及自身的行政獨立而存在。 1.法治基石
但僅靠法治不能遏制貪腐蔓延。
資料顯示,香港早在1948年便仿效英國頒布了《防止貪污條例》,加重了對貪污腐敗的處罰,但香港的貪污現象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2.獨立於行政
廉署成立之前,負責香港反貪的機構為「反貪污室」,隸屬於香港警隊。而香港警隊在當時可算是貪腐情況最嚴重的部門之一,由其下屬機構負責反貪,其成效可想而知。
3.高層的反貪決心十分關鍵
麥理浩是歷任港督中比較注意緩和社會矛盾的一位。他在葛柏案引起全社會公憤的1973年,任命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成立調查委員,徹查葛柏脫逃的原因並檢討反貪工作。依據國際反貪機構「透明國際」的觀點,反腐敗的改革只有在高層領導人持之以恆的推動下,才能克服利益集團的抵制與官僚習性。
4.對腐敗「零容忍」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
香港廉署的成功,除上述三方面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誕生於香港經濟起飛、中產階層人數倍增、社會各方已對貪腐到了難以容忍的社會階段。
④ 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經驗有何借鑒意義
廉署作為一個反貪調查機構,其自身的清廉除了依靠「以身作則」的個人自律外,必須有良好的內外監督制約機制加以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廉署的獨立性又只能是相對的。
法例賦予廉署廣泛的調查權力,故需設有完備的監察與制衡機制,防止權力被濫用。此機制主要包括:
◆I.廉政專員的任命
這是行政長官對廉署的直接監督,廉署雖不受政府其他部門轄制,但廉政專員需向特區行政長官負責,並需定期向特區行政會議匯報廉署工作;
◆II.四個諮詢委員會的委任
這是行政長官的間接監督,行政長官通過委任四個咨詢委員會監督廉署日常工作。這四個委員會分別為「1.貪污問題咨詢委員會、2.審查貪污舉報咨詢委員會、3.防止貪污咨詢委員會、4.社區關系市民咨詢委員會」但為避免廉署工作受政府掣肘,上述四會委員多由特首委任的社會賢達和專業人士組成,主席均由非政府官員擔任(非官守的委員出任主席);
--◎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整體工作方針及在政策上提供意見。
職權范圍:就香港的貪污問題向廉政專員提供意見
1.監察廉政公署在執行職務、人手編制及行政事務上的政策。
2.就廉政專員根據《廉政公署條例》第8(2)條所考慮採取的行動提供意見。
3.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對屬員所採取的紀律處分。
4.審核廉政公署每年的開支預算。
5.在廉政公署年報呈交行政長官前予以審閱。
6.每年向行政長官提交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7.有需要時,向行政長官反映委員會所關注有關廉署運作或所面對的任何問題。
--◎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審議廉署每宗案件,少至100元,多至幾億的案件都要經過該會審議,非經該 審查貪污舉報咨詢委員會會同意廉署不得停止調查。可以隨時向廉署作個別質詢。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調查工作。
職權范圍 :委員會負責監察廉政公署的調查工作。
1.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接獲的所有貪污舉報及廉署如何處理這些舉報。 2.聽取廉政專員報告所有歷時超過一年或需要動用大量資源的調查個案之進展。
3.廉政專員須盡早向委員會報告由其授權進行搜查的次數及理由,並解釋急需進行搜查的原因。
4.聽取廉政專員報告疑犯獲廉署保釋超過六個月的所有個案。
5.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廉署已完成調查的個案;並就律政司決定不予檢控或警戒的案件,建議應採取的行動。 6.聽取廉政專員報告在廉署管轄范圍內所作檢控的結果及其後的上訴結果。
7.就廉署管轄范圍內進行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向廉政專員建議那些資料應送交有關部門、公共機構、其他機構或個別人士;或在特殊情況下,如有關資料於委員會開會前因有需要而經已遞交,則委員會在其後會議中,須就該行動進行審議。
8.就廉政專員向委員會提出的其他事項,或主動就任何事項提供意見。
9.向行政長官反映任何值得關注的執行處運作或該委員會所面對的任何問題。
10.向行政長官提交年報,內容須向公眾發表。
--◎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主要監督防止貪污處
職權范圍 :委員會負責向廉政公署建議防貪研究的優先次序及審閱所有完成的防貪研究報告。
1.聽取及要求廉政公署報告有關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私營機構在工作常規及程序上可能助長貪污的地方,並向廉政專員建議應予以審查的項目及審查的先後次序。
2.研究根據審查結果而作出的各項建議,並就進一步行動向廉政專員提供意見。
3.監察根據該諮詢委員會的意見而作出的建議如何實施 。
--◎社區關系市民諮詢委員會
性質:獨立非官方組織,主要監督社區關系處
職權范圍 :委員會負責向廉政公署建議推行倡廉教育及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廉政工作的策略。
1.向廉政專員建議如何爭取公眾支持打擊貪污及如何教育公眾認識貪污的害處。
2.聽取及要求廉政公署社區關系處報告為達致上述目標而進行的工作。
3.監察公眾對廉署工作的反應以及對貪污所持的一般態度。
◆III.行政長官/行政會議
廉政公署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政專員亦定期向行政會議匯報。
◆VI.立法會監督
立法會有權賦予或撤銷廉政公署的權力,並要求廉政專員出席立法會會議,也有權要求廉政專員就其政策及經費問題接受議員質詢。
◆V.獨立檢控權
廉署有廣泛的調查權但沒有檢控權,所調查案件是否提交法庭,須由對行政長官負責的律政司長決定。
調查後檢控與否屬於律政司司長的權力。調查和檢控權分立,可以確保不會單以廉政公署的判斷而作檢控決定,防止濫權。
◆VI.司法監督
司法獨立可確保廉政公署不會越軌。在司法監督下,廉政公署行使某些權力前,必須事先獲得法庭的准許。同時,廉政公署會謹慎研究法官就調查工作所提出的意見或批評,並檢討執法程序,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VII.傳媒-公眾監督
透過傳媒監察,不斷加強廉政公署對公眾的問責性。
◆VIII.廉政公署事宜投訴委員會
廉政公署事宜投訴委員會獨立運作,監察及覆檢所有涉及廉署及廉署人員的非刑事投訴,以及監察針對廉署的職務投訴。委員會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主席由行政會議成員出任,其他委員包括行政會議及立法會成員和社會賢達。
◆IX.內部監察
廉政公署要求職員恪守最高的誠信水平。廉署自成立以來已設有一個內部調查及監察單位,名為L組。專責調查監督廉署工作人員,以確保自身清廉高效。廉政公署人員如被指稱涉及貪污或相關的刑事罪行,L組會進行調查。L組總部並不在廉署總部大樓,至於他們哪裡,有些什麼職員,就連在職的廉署人員都不知道。
⑤ 廉政公署條例的介紹
《廉政公署條例》旨在就關於廉政公署的設立及附帶事宜訂定的條文。該條例就廉政公署的設立、經費使用、公署工作人員的委任、逮捕權、搜查權、取證方式等等作出了規定。
⑥ 香港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對誰負責
根據《基本法》規定,廉政公暑對行政長官負責。
⑦ 香港廉政公署的法定權利
貪污授受相悅,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罪行,要進行調查並在法院內把犯案者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廉署獲以下三條法例賦予廣泛調查權力,以打擊貪污。它們分別是《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及《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防止賄賂條例》- 公營機構
法例簡介
公職人員(有關公職人員的定義,請參閱法例原文)包括訂明人員及公共機構雇員。訂明人員受《防止賄賂條例》第3、4、5及10條所監管,而公共機構(例如電力公司、巴士公司及醫院等)的雇員則只受第4條及第5條監管。
第3條:訂明人員如無行政長官之一般或特別許可,不得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
第4條:任何公職人員索取或接受利益,作為執行職務的誘因或報酬,即屬違法;而提供利益者亦屬違法。第5條:任何公職人員索取或接受利益,作為在合約事務上給予協助或運用影響力的誘因或報酬,即屬違法;而提供利益者亦屬違法。
第10條:訂明人員享有的生活水平或擁有/支配的財富若與其公職收入不相稱,即屬違法。
而上述條例中, 利益包括金錢、禮物、貸款、傭金、職位、契約、服務、優待及免除法律上全部或部分的責任等等,但利益不包括款待。款待指供應在即場享用的食物或飲品,以及同時提供的其他款待,例如歌舞表演等。雖然接受款待並不會抵觸【防止賄賂條例】,個別部門仍會就職員接受款待的情況作出規定。
◆《防止賄賂條例》- 私營機構
廉署之所以將私營機構和私人企業納入調查范圍,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大量私企涉及公眾利益,如上市公司貪污案件、商業回扣等,實際上都直接或間接地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二是企業作為社會的微觀經濟主體,如果其貪腐行為不被納入調查范圍,整個社會清廉將成為一句空話,政府亦不可能獨善其身。
統計顯示,廉署成立之初,舉報主要針對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佔比多達86%;而最近幾年的舉報則主要針對私營機構和企業,持續的統計顯示這一比例已超過年度舉報總數的70%。
法例簡介
1.代理人(通常為雇員)在未得主事人(通常為僱主)的許可下,不得因辦理其主事人的事務或業務而索取或接受利益;而提供利益者亦同樣有罪。
2.利益包括金錢、禮物、貸款、傭金、職位、契約、服務、優待及免除法律上全部或部分的責任等等,但利益不包括款待。
3.款待指供應在即場享用的食物或飲品,以及同時提供的其他款待,例如歌舞表演等。
◆《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法例簡介
1.《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適用於法例中所列明的選舉,一切與該等選舉有關的行為,無論是在選舉期間之前、之後或選舉期間內作出,是在本港或其他地方作出,均受此條例監管。
2.法例適用於下列選舉及相關補選:
行政長官選舉 立法會選舉 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區議會選舉 鄉議局議員選舉 鄉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執行委員會委員選舉 村代表選舉
◆《廉政公署條例》
法例簡介
《廉政公署條例》主要是賦予廉署執法權,例如:
1.逮捕、扣留和批準保釋的權力
2.搜查與檢取證物的權力
3.處理在調查貪污過程中揭發的其他罪行(有關詳情,請參閱法例原文中的【廉政公署條例】第10⑸條)的權力
⑧ 香港廉政公署的職責是什麼
貪污授受相悅,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罪行,要進行調查並在法院內把犯案者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廉署獲以下三條法例賦予廣泛調查權力,以打擊貪污。它們分別是《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及《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⑨ 廉政公署條例的廉政公署條例
七十年代,香港經歷了急劇的轉變。當時人口快速增加,社會發展步伐迅速,製造業蓬勃發展,經濟漸次騰飛。
面對這些轉變,政府一方面需要專注維持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為市民提供住屋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務。然而,因為人口不斷地膨脹,社會的資源未能趕及實際需求,這種環境助長了貪污的歪風。市民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盡早獲取公共服務,都被迫使用「走後門」的方法。當時「茶錢」、「黑錢」、「派鬼」等各種代替賄賂的名堂層出不窮,市民不僅耳熟能詳,甚至無奈接受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時候,在公共服務機構中貪污情況十分嚴重,如救護人員在接送病人往醫院前,向病人索取「茶錢」、消防員開水喉救火要收「開喉費」、病人要「打賞」醫院的亞嬸,才可取得開水或便盆、就是連輪候公共房屋、申請入學或各種公共服務,也要賄賂有關官員。貪污風氣在警隊中更為嚴重。受賄的警務人員更包庇黃、賭、毒等各種非法罪行,社會治安、秩序受到嚴重的威脅。市民雖飽受貪污的禍害,卻敢怒而不敢言。貪污無疑已成為香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當時政府對此卻似乎束手無策。普羅大眾對貪風猖獗已達忍無可忍地步,愈來愈多市民就政府漠視此問題的態度公開表達他們的激憤。七十年代初期,社會上匯聚了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公眾人士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採取果斷行動,打擊貪污。最後,一名外籍總警司的貪污案,令民怨升達沸點,政府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一九七三年,總警司葛柏被發現擁有逾四百三十多萬港元財富,懷疑是從貪污得來。律政司要求葛柏在一星期內解釋其財富來源,然而,在此期間葛柏竟輕易逃離香港到英國。葛柏潛逃令積聚已久的民怨立即爆發。學生們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集會,抗議和批評政府未能恰當處理貪污問題,集會獲數以千計的群眾響應。市民又手持寫著「反貪污、捉葛柏」的橫額到街上示威,要求政府緝拿潛逃的葛柏歸案。面對市民的強烈要求,香港政府明白到必須有所行動。葛柏潛逃後,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被任命組織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葛柏潛逃事件。百里渠爵士之後發表了兩次調查報告,在第二份調查報告書內,他清楚指出:「有識之士一般認為除非反貪污部能脫離警方獨立,否則大眾永不會相信政府確實有心撲滅貪污。」
當時的港督麥理浩爵士(後來被冊封為勛爵)迅速接納了百里渠報告書的建議。在一九七三年十月的立法局會議上,宣布成立一個獨立的反貪污組織。麥理浩爵士說:「我認為有需要成立一個嶄新的機構,由德高望重的人員領導,以全力打擊貪污,並且挽回公眾的信心。公眾對一個與任何政府部門,包括警務處,毫無連系而完全獨立的組織明顯較具信心。」
當時,許多社會人士都意識到,政府已開始切實正視貪污問題,為香港展開了一個廉政年代。廉政公署在一九七四年二月正式成立,以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的方式打擊貪污。廉署成立後第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葛柏逮捕返港。一九七五年初,廉署成功將葛柏由英國引渡回港受審。結果,葛柏被控串謀貪污及受賄,罪名成立,判處入獄四年。葛柏案件充份反映廉署打擊貪污的決心,在香港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革命。 廉政公署人員無論何時都致力維護本署的良好聲譽,並嚴格遵守以下的專業守則:
· 堅守誠信和公平的原則
· 尊重任何人的合法權利
· 不懼不偏,大公無私執行職務
· 絕對依法行事
· 不以權位謀私
· 根據實際需要嚴守保密原則
· 為自己的行為及所作的指示承擔責任
· 言行抑制而有禮
· 在個人及專業修養上力求至善 我們承諾要達到下列服務承諾:
· 四十八小時內對貪污舉報作出回應。
· 兩個工作天內對非貪污舉報作出回應。
· 兩個工作天內對要求提供防貪意見的人士作出回應。
· 兩個工作天內對要求提供倡廉教育或資料的人士作出回應。 貪污授受相悅,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罪行,要進行調查並在法院內把犯案者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廉署獲以下三條法例賦予廣泛調查權力,以打擊貪污。它們分別是《廉政公署條例》、《防止賄賂條例》及《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