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行政法規效力
❶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是什麼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是,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不宜簡單套用溯及既往原則而追溯到所解釋的法律的生效時間。或者以不溯及既往原則將其時間效力確定為司法解釋的施行之日。司法解釋出於對其所解釋的內容和審判實踐的運用等多方面考慮,專門確定溯及力的標准,則應依其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❷ 法律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等之間的矛盾之處
你想問的是如果有矛盾怎麼解決嗎?
法律法規大於部門規章,如果法律法規之間矛盾,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再然後就是新法優於舊法,司法解釋一般是對法條的解釋和補償,不存在矛盾問題。
❸ 最高院解釋與行政法規發生沖突該如何解決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這是一個前提。至於司法解釋效力,個人分析如內下:
從法律解釋容主體上看,根據憲法,法律解釋權應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他國家機關並無解釋法律的權力。從法律解釋的效力上看,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然而司法解釋的主體與效力問題,法律卻並沒有明確規定。
目前兩高進行司法解釋的權力來源主要是依據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該決議明確了法律解釋工作的分工,應當視為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兩高進行法律解釋的權力,即司法解釋權。既然兩高的司法解釋權是來源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委託,那麼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委託而制定司法解釋應當具有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解釋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司法解釋也應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綜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與行政法規發生沖突時,應採用高位法優於低位法原則,優先適用司法解釋。
❹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的效力
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比某些具體法條還靠得住,專所以司法解釋必然是有法律屬效力的,因為司法解釋本身就是最高院對於各級法院判案的一個規定,所以各級法院在審判案件是當然會依照其解釋進行。
另外,國務院的意見,只能算作一般規范性文件,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或者你的意思是國務院的規定,這個算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行政立法權的一項,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從法律效力上講,行政法規高於部門行政規章,部門行政規章高於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效力的差異,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也採取了不同的處理原則: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至於規章以下的一般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僅具有參考意義。
❺ 法律上如何確定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效力,從法理上來說,司法解釋效力低於法律,但高於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的含義是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司法解釋包括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兩種。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屬於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指導性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五十二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要求法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范圍的事務。對於領導幹部等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或者人民法院內部人員過問案件情況的,辦案人員應當全面如實記錄並報告;有違法違紀情形的,由有關機關根據情節輕重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❻ 司法解釋的效力問題
司法解釋也具有法律效力,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立法解釋優先。
❼ 法律與司法解釋哪個效力大
廣義的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工作和訴訟程序中對法律的闡釋,狹義的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就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製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另外還有立法解釋,學理解釋,任意解釋。
立法解釋同被解釋的法律一樣,具有普遍約束力.因為作出立法解釋的是立法機關,也是法律的制定機關,因此他們的效力是等同的.
司法解釋是司法機關是適用法律的時候,結合客觀實際作出的解釋,其運用於審判/檢察等司法活動的實踐中.在我們實際操作中,他的效力也是很高的,但是從法理上來說,司法解釋效力低於法律.
學理解釋是專家學者從法律理論/各家學說的角度對法律所作出的解釋,沒有法律強制力,不是法官審判案件的依據,不具法律約束力,但是從法律的淵源及將來的發展來看,學理解釋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學發展的推動力量.
任意解釋是任意人員作出的解釋,不具備法律強制力,不是法官審判案件的依據,不具法律效力,沒有約束力.
❽ 司法解釋與行政解釋相比,哪個地位更高
司法優先;
從法律制度方面來說,法律比行政法規的位階要高,行政法規不能違背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生效的法律。
從制定部門來說,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制定的對相關法律條文的具體解釋,而行政解釋,是行政機關對行政法規的具體解釋。司法解釋頒布生效有著和國家法律相同的效力,只要不違背國家憲法就可以,而司法解釋不但不能違背憲法,而且不能和國家法律相抵觸,否則就不能發生效力。
綜上所述,司法解釋效力高過行政解釋。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高於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
❾ 法律解釋的效力與法律本身的效力是否相同為什麼
法律解釋的效力和法律本身的效力不同,因為一般來講法律的效力大於法律解釋的效力。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在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解釋法律。
法律分析
法律是規范性法律文件,而法律解釋是對法律含義的說明。法律包括廣義的法律和狹義的法律兩種,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等。法律解釋根據其效力范圍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其中,立法解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學理解釋,是指專家學者所做的解釋,屬於無權解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解釋法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四十五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五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❿ 法律和行政法規誰的效力等級最高
法律和行政法規,當然是法律的效力等級最高。
如果行政法規的規定和法律條文沖突,就必須依照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