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管理條例
『壹』 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護河道生態環境,保障防洪、通航和供水安全,發揮河道綜合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長江江西段河道采砂適用國務院《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本條例所稱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等范圍內開采砂石、取土等行為。第三條河道砂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河道砂石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不同而改變。
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河道砂石資源。第四條河道采砂應當科學規劃、總量控制,有序開采、保護生態,嚴格監管、確保安全。第五條河道采砂管理實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報、考核、問責制度,健全和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協調機制,及時處理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轄區內采砂船舶(機具)集中停放、河道采砂糾紛調處、采區現場監督等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河道采砂監督管理工作中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編制河道采砂規劃和年度河道采砂計劃,實施采砂許可,查處非法采砂行為;
(二)公安機關負責依法打擊河道采砂活動中的治安違法和犯罪行為,處置阻礙執行職務的違法行為和妨害公務的犯罪行為;
(三)交通運輸(航道、海事、港航)主管部門負責采砂、運砂船舶的管理,依法打擊證照不齊全的船舶從事采砂運砂作業、擅自設置碼頭、超載運輸以及破壞航道通行條件等違法行為;
(四)船舶工業、標准化主管部門負責對采砂、運砂船舶建造的管理,依法查處違法建造采砂、運砂船舶的行為;
(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河道采砂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六)農業(漁業)主管部門負責對因河道采砂作業破壞水生生物資源和環境行為的防範、修復措施的監督管理。
非法采砂、破壞性采砂造成砂石資源破壞的價值認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環境保護等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履行河道采砂監督管理職責。第七條本省河道采砂實行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逐步減少採砂船舶(機具)數量和年度河道砂石開采總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擬訂本行政區域內采砂船舶(機具)數量控制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八條國家工作人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參與河道采砂經營活動,不得縱容、包庇河道采砂違法行為。第二章采砂規劃第九條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以下統稱五河)幹流和鄱陽湖的河道采砂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經徵求省人民政府交通運輸、公安、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的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流的河道采砂規劃,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經徵求同級交通運輸(航道、海事、港航)、公安、國土資源、農業(漁業)、林業、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河道采砂規劃一經批准,應當嚴格執行;確需修改的,應當依照原批准程序報批。第十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符合河道生態環境安全、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工程安全要求,符合流域和區域綜合規劃,並與河道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漁業發展以及濕地保護等專業規劃相銜接。第十一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砂石砂質、分布、儲量和可利用砂石總量;
(二)可采區、保留區、禁采區;
(三)可采期、禁采期;
(四)年度河道砂石開采總量、開采范圍和最低控制開采高程;
(五)可采區內采砂船舶(機具)數量及采砂設備功率、開采方式;
(六)堆砂場、卸砂點控制數量和布局;
(七)棄料堆放地點、處理方式和現場清理要求;
(八)采砂影響分析評價。
前款第五項所指采砂設備功率:在鄱陽湖采砂的,采砂設備功率不得超過四千千瓦;在贛江、撫河幹流采砂的,采砂設備功率不得超過七百五十千瓦;在其他河道采砂的,采砂設備功率不得超過三百千瓦。
『貳』 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河勢穩定和防洪、通航安全,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包括湖泊、水庫、人工水道等)管理范圍內開采砂石、取土和淘金等行為。第三條河道砂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開采。
河道采砂管理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科學規劃、嚴格控制、規范開采、依法監管的原則。第四條河道采砂管理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健全部門、區域聯動協作機制,推進河道采砂管理能力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將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健全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報、考核、問責制度。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的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相關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采(運)砂船舶(車輛)的管理,依法查處證照不齊全的采(運)砂船舶(車輛)、非法碼頭以及違法運輸砂石等行為。
公安機關負責依法處置河道采砂活動中非法采砂、無證駕駛船舶(車輛)、妨害公務等治安違法和犯罪行為。
船舶工業、標准化主管部門負責采(運)砂船舶建造和改造的管理。
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河道采砂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鼓勵和支持開展制砂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制砂技術、裝備,發展現代、環保的砂石供應產業。第七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參與河道采砂經營活動,不得縱容、包庇河道采砂違法行為。第二章河道采砂規劃第八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環境安全、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和河勢穩定的要求編制,並與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等專業規劃相銜接。
漢江丹江口大壩以下河段、東荊河的采砂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其他河道的采砂規劃,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縣級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按照省有關規定對每條河道組織編制,經上一級河道采砂主管部門同意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編制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徵求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公安、農業農村等主管部門的意見,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公眾和利益相關方的意見。
經批準的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向社會公開,並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九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砂石砂質、分布、儲量,可利用砂石總量與補給分析;
(二)采砂影響分析評價;
(三)禁采區、可采區;
(四)禁采期、可采期;
(五)年度采砂控制總量、開采范圍和開采高程;
(六)采砂船舶(機具)的種類、控制數量和開采方式;
(七)沿河兩岸臨時堆砂場的控制數量及布局;
(八)棄料處理和河道清理、修復;
(九)規劃實施與管理。第十條下列區域為禁采區:
(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鳥類棲息地;
(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以及天然林保護范圍;
(三)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整治工程、航道構(建)築物、航道配套設施、水庫樞紐、水文監測設施、水環境監測設施、涵閘以及取水、排水、水電站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四)橋梁、碼頭、浮橋、渡口、過河電纜、管道、隧道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五)河道險工、險段和淺窄航道附近區域;
(六)法律、法規規定禁止采砂的其他區域。
『叄』 河道采砂規定
法律分析:長江采砂管理,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沿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長江采砂活動的管理,做好長江采砂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沿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長江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國務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長江航務管理局負責長江航道管理工作,長江海事機構負責長江交通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公安部門負責長江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擊長江采砂活動中的犯罪行為。
法律依據:《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長江河道采砂管理,維護長江河勢穩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內從事開采砂石(以下簡稱長江采砂)及其管理活動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加強對長江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並做好有關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
『肆』 徐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采砂管理,規范采砂行為,保障河道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采砂及其管理活動的,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河道,包括湖泊、河口、水庫、人工水道、滯洪區。第三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第四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原則負責本市管轄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及其所屬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國
家授予的職責許可權負責本市流域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市、縣(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權有償出讓等管理工作。
交通、公安、安全生產監督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河道采砂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五條河道采砂應當編制規劃,並按照規劃實施。
編制河道采砂規劃應當統籌考慮河勢穩定,防洪、航運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河砂資源
發利用要求,並服從防洪、河道整治等規劃。
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
(一)禁采區和可采區;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采砂總量和開采控制深度;
(四)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規模、數量;
(五)沿岸堆砂場數量和布局;
(六)其他應當列入規劃的內容。第六條河道采砂規劃,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編制。
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所管轄河道采砂規劃,徵求沿河鎮人民政府意見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會同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流域性河道采砂規劃,徵求沿河鎮人民政府意見後,按照國家規定審批許可權報有關主管部門批准。
河道采砂規劃涉及交通、電力、通信、鐵路等部門和單位的,編制部門應當徵求上述部門和單位的意見。第七條批准河道采砂規劃的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公布河道采砂禁采區和禁采期;流域管理機構所管轄河道的禁采區和禁采期由市人民政府向社會公布。第八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會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河道采砂規劃制定年度采砂方案。年度采砂方案包括采砂范圍、開采深度、采砂量、采砂期限、作業方式、作業工具、沿岸堆砂場數量和布局、棄料清除和堆物復平要求等內容。第九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
采砂申請人在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頒發的《河道采砂許可證》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采礦許可證》後,方可從事采砂活動。第十條河道采砂權實行有償出讓。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公平競爭方式出讓河道采砂權。第十一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年度采砂方案編制河道采砂權出讓方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後組織實施。
出讓采砂權將會給相關土地權益人、水產養殖業戶等單位或者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相關權益人達成損失補償協議,並制定補償方案。第十二條從事河道采砂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規定的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
(二)用船舶采砂的,船舶、船員證書證件齊全有效;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三條對通過公平競爭方式取得采砂權的單位或者個人,具備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采砂條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按照管理許可權頒發《河道采砂許可證》。采砂申請人持《河道采砂許可證》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辦理《采礦許可證》。
《河道采砂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應當載明年度采砂方案和采砂權出讓方案的相關內容。
采砂權人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繳納河道采砂管理費用;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繳納礦產資源有關費用。河道采砂管理費用、礦產資源有關費用的徵收和使用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伍』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維護河勢穩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根據《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加強對長江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做好有關組織、協調、指導工作,並具體負責省際邊界重點河段(名錄見附錄)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
沿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長江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第三條 長江采砂規劃是長江采砂管理和監督檢查的依據。沿江各省、直轄市編制的長江采砂規劃實施方案必須符合長江采砂規劃的要求。
長江采砂規劃的修改,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根據長江河勢變化、河道變遷、砂石補給、環境保護的情況以及管理的需要進行,並嚴格履行報批手續。
從事以下采砂活動,不受長江采砂規劃的限制,但應當按照《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履行有關法律手續:
(一)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
(二)整治長江航道;
(三)吹填造地。第四條 長江采砂實行總量控制制度。實際審批的年度采砂總量不得超過長江采砂規劃確定的年度采砂控制總量。每一可采區實際審批的年度采砂量不得超過該可采區的年度采砂控制量。
長江水利委員會可以依據長江采砂規劃,綜合河勢變化、砂石補給和采砂管理需要等情況,對每一可采區的年度采砂控制量進行調整。第五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對長江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內可采區河床變化進行監測。沿江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長江河道可采區河床變化進行監測,並將監測資料報長江水利委員會備案。
對河床變化的監測,應當由具有乙級以上水下測繪資質的單位承擔。第六條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河道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時,為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采砂的禁采期。
沿江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內長江的水情、工情、汛情、航道變遷和管理等需要,在本辦法和長江采砂規劃確定的禁采期外延長禁采期限。
沿江各省、直轄市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禁采與解禁時,應當提前通報長江水利委員會。第七條長江采砂實行可行性論證報告制度。
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按可采區分區進行,由負責管理可采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由申請采砂的單位或者個人負責編制:
(一)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
(二)整治長江航道;
(三)吹填造地。
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應當委託具有水利水電工程勘察甲級資質的單位編制。第八條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砂河段河勢、河床演變分析報告;
(二)采砂范圍圖、控制點座標以及現勢性強的水下地形圖;
(三)采砂對河勢、防洪影響的論證分析;
(四)開采總量的可行性分析;
(五)采砂對通航安全影響的論證分析;
(六)采砂對水環境影響的論證分析;
(七)采砂對水上、水下重要設施影響的論證分析;
(八)論證的主要結論。第九條實施采砂許可制度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
鼓勵運用市場機制依法組織采砂許可證的發放,增強工作透明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政行為。第十條從事以下采砂活動,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
(一)在省際邊界重點河段采砂的;
(二)因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采砂的。
從事前款規定以外的采砂活動,由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但是,在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以外,單項工程吹填造地采砂規模為10萬噸以上的,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決定批准前應當報送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查同意。第十一條根據長江采砂管理工作的需要,調整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時,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對本辦法附錄確定的河段提出修訂意見,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十二條長江采砂申請由可采區所在地縣級(或直轄市的區級)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縣級(或直轄市的區級)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意見後,逐級報送有審批權的機關審批。
應當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的采砂申請實行集中受理,受理時間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確定並公告。
沿江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對由本部門審批的采砂申請實行集中受理。
『陸』 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河勢穩定和防洪、通航安全,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包括湖泊、水庫、人工水道等)管理范圍內開采砂石、取土和淘金等行為。第三條河道砂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開采。
河道采砂管理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科學規劃、嚴格控制、規范開采、依法監管的原則。第四條河道采砂管理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健全部門、區域聯動協作機制,推進河道采砂管理能力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將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健全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報、考核、問責制度。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的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相關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采(運)砂船舶(車輛)的管理,依法查處證照不齊全的采(運)砂船舶(車輛)、非法碼頭以及違法運輸砂石等行為。
公安機關負責依法處置河道采砂活動中非法采砂、無證駕駛船舶(車輛)、妨害公務等治安違法和犯罪行為。
船舶工業、標准化主管部門負責采(運)砂船舶建造和改造的管理。
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河道采砂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鼓勵和支持開展制砂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制砂技術、裝備,發展現代、環保的砂石供應產業。第七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參與河道采砂經營活動,不得縱容、包庇河道采砂違法行為。第二章河道采砂規劃第八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環境安全、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和河勢穩定的要求編制,並與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等專業規劃相銜接。
漢江丹江口大壩以下河段、東荊河的采砂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其他河道的采砂規劃,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縣級人民政府河道采砂主管部門按照省有關規定對每條河道組織編制,經上一級河道采砂主管部門同意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編制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徵求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公安、農業農村等主管部門的意見,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公眾和利益相關方的意見。
經批準的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向社會公開,並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九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砂石砂質、分布、儲量,可利用砂石總量與補給分析;
(二)采砂影響分析評價;
(三)禁采區、可采區;
(四)禁采期、可采期;
(五)年度采砂控制總量、開采范圍和開采高程;
(六)采砂船舶(機具)的種類、控制數量和開采方式;
(七)沿河兩岸臨時堆砂場的控制數量及布局;
(八)棄料處理和河道清理、修復;
(九)規劃實施與管理。第十條下列區域為禁采區:
(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以及天然林保護范圍;
(三)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整治工程、航道構(建)築物、航道配套設施、水庫樞紐、水文監測設施、水環境監測設施、涵閘以及取水、排水、水電站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四)橋梁、碼頭、浮橋、渡口、過河電纜、管道、隧道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五)河道險工、險段和淺窄航道附近區域;
(六)法律、法規規定禁止采砂的其他區域。
『柒』 信陽市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護河道生態環境,規范河道采砂行為,保障河勢穩定和防洪、通航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開采砂石、取土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河道包括水庫、行洪區等。第三條河道砂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開采。第四條河道采砂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科學規劃、總量控制、屬地管理、規范開采、依法監管的原則。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納入河長制管理,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及時處理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相關工作。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河道采砂的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市、縣(區)人民政府公安、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自然資源、市場監管、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河道采砂管理相關工作。第七條國家工作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參與河道采砂經營活動,不得縱容、包庇河道采砂違法行為。第八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河道采砂違法行為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第二章河道采砂規劃第九條河道采砂實行規劃制度。
河道采砂規劃編制應當充分考慮水生態安全、河道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和涉河工程安全的要求,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飲用水水源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河道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等專業規劃,並與礦產資源規劃相銜接。
河道采砂規劃涉及鐵路、公路、橋梁、渡口、航道、電力、通信等設施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保護范圍的,應當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第十條淮河幹流河道采砂規劃由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後,按照規定報批。
其他河道的采砂規劃由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市管水庫采砂規劃由水庫管理單位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按照規定備案。
經批準的河道采砂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一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砂石砂質、分布、儲量,可利用砂石總量與補給分析;
(二)禁采區和可采區;
(三)禁采期和可采期;
(四)年度采砂控制總量、開采范圍、開采深度和開采高程;
(五)采砂作業方式、采砂機具數量控制;
(六)儲砂場的控制數量及布局;
(七)棄料堆放地點、處理方式和現場清理要求;
(八)采砂影響分析;
(九)規劃實施與管理;
(十)應當列入規劃的其他內容。第十二條下列區域為禁采區:
(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
(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
(三)河道防洪工程、河道和航道整治工程、水庫樞紐、水文觀測設施、航道設施、涵閘以及取水、排水、水電站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安全保護范圍;
(四)河道頂沖段、險工、險段、護堤地;
(五)公路、鐵路、橋梁、碼頭、浮橋、渡口、航道、過河電纜、管道、隧道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安全保護范圍;
(六)其他依法禁止采砂的區域。第十三條下列時段為禁采期:
(一)主汛期;
(二)河道達到或者超過警戒水位時,水庫達到或者超過汛期限制水位時;
(三)其他依法禁止采砂的時段。第十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禁采區和禁采期予以公告,並設立明顯的禁采區標志。
因水生態環境、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建設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管理許可權,劃定臨時禁采區或者規定臨時禁采期。情形消除後,應當在三日內解除臨時禁采區或者臨時禁采期的處置措施,並書面通知采砂人。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禁采區、禁采期進行河道采砂活動。
『捌』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實施辦法(2016修正)
第一條為加強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維護河勢穩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根據《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加強對長江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做好有關組織、協調、指導工作,並具體負責省際邊界重點河段(名錄見附錄)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
沿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長江采砂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第三條長江采砂規劃是長江采砂管理和監督檢查的依據。沿江各省、直轄市編制的長江采砂規劃實施方案必須符合長江采砂規劃的要求。
長江采砂規劃的修改,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根據長江河勢變化、河道變遷、砂石補給、環境保護的情況以及管理的需要進行,並嚴格履行報批手續。
從事以下采砂活動,不受長江采砂規劃的限制,但應當按照《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履行有關法律手續:
(一)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
(二)整治長江航道。第四條長江采砂實行總量控制制度。實際審批的年度采砂總量不得超過長江采砂規劃確定的年度采砂控制總量。每一可采區實際審批的年度采砂量不得超過該可采區的年度采砂控制量。
長江水利委員會可以依據長江采砂規劃,綜合河勢變化、砂石補給和采砂管理需要等情況,對每一可采區的年度采砂控制量進行調整。第五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對長江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內可采區河床變化進行監測。沿江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長江河道可采區河床變化進行監測,並將監測資料報長江水利委員會備案。
對河床變化的監測,應當由具有乙級以上水下測繪資質的單位承擔。第六條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河道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時,為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不含三峽水庫庫區河道)采砂的禁采期。長江寸灘水文站流量大於25000立方米每秒時,為三峽水庫庫區河道采砂的禁采期。
沿江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內長江的水情、工情、汛情、航道變遷和管理等需要,在本辦法和長江采砂規劃確定的禁采期外延長禁采期限。
沿江各省、直轄市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禁采與解禁時,應當提前通報長江水利委員會。第七條長江采砂實行可行性論證報告制度。
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按可采區分區進行,由負責管理可采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由申請采砂的單位、個人按照要求自行或者委託有關機構編制,審批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請人必須委託特定中介機構提供服務:
(一)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
(二)整治長江航道;
(三)吹填造地。第八條采砂可行性論證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砂河段河勢、河床演變分析報告;
(二)采砂范圍圖、控制點座標以及現勢性強的水下地形圖;
(三)采砂對河勢、防洪影響的論證分析;
(四)開采總量的可行性分析;
(五)采砂對通航安全影響的論證分析;
(六)采砂對水環境影響的論證分析;
(七)采砂對水上、水下重要設施影響的論證分析;
(八)論證的主要結論。第九條實施采砂許可制度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
鼓勵運用市場機制依法組織采砂許可證的發放,增強工作透明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政行為。第十條從事以下采砂活動,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
(一)在省際邊界重點河段采砂的;
(二)因整修長江堤防進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長江河道采砂的。
從事前款規定以外的采砂活動,由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在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以外,單項工程吹填造地采砂規模為10萬噸以上的,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前應當徵求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意見。第十一條根據長江采砂管理工作的需要,調整省際邊界重點河段范圍時,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對本辦法附錄確定的河段提出修訂意見,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玖』 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供水和航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廣東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廣東省行政區域的河道采砂及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協調。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土資源、公安、航道、海事等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河道采砂的有關工作。第四條河砂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采砂經營。
河道采砂應當保障防洪、供水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實行計劃開采,總量控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根據河道來砂量、水情、工程安全等情況,並經論證後劃定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通航水域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應當會同當地航道、海事部門劃定;重要漁業生態保護區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應當會同當地漁業部門劃定。
下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劃定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以及規定的河砂禁采期,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六條河砂可采區內因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或者航運設施出現險情、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劃定臨時禁采區或者規定禁采期。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十二月公告下年度河砂禁采區、可采區。規定禁采期、劃定或者解除臨時禁采區的,應當及時公告。
公告河砂可采區時,應當明確可采區的具體地點、長度、寬度、采砂高程式控制制、可采砂量、作業方式、作業工具數量及規模控制等。第八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河道采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並發放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辦理河道采砂許可和發證手續。
河道采砂許可證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河道采砂許可證式樣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內容包括申請人名稱、采砂范圍、采砂高程式控制制、采砂量、作業方式、采砂期限、采砂作業工具名稱及規模控制等。第九條以下河道采砂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
(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等珠江八大河口;
(二)東江從龍川楓樹壩起,經河源、惠州至東莞石龍頭的幹流河道;
(三)西江從廣西交界起,經雲浮、肇慶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四)北江從韶關武江、湞江交匯處起,經清遠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五)珠江三角洲河道從東莞石龍頭起,經東江北幹流、南支流至珠江虎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南華、磨刀門水道、石板沙水道至珠江磨刀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至珠江虎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
(六)韓江從梅州三河壩起,經潮州、東溪、西溪至入海河口的幹流河道。
前款規定以外的河道采砂,由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發證。分級許可發證的具體河道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第十條河道采砂申請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經營河砂業務的營業執照;
(二)有符合規定的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
(三)沒有違法采砂記錄;
(四)用船舶采砂的,船舶證書齊全。第十一條河道采砂申請人應當向采砂所在地縣級或者未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河道采砂申請表;
(二)經營河砂業務營業執照復印件及有關證明材料;
(三)采砂船船舶登記證書、檢驗證書復印件;
(四)標明經緯度座標或者岸線距離的采砂申請范圍平面圖。
申請人提交上述復印件時,須同時交驗原件。
個人年自用砂量少於五十立方米需到河道可采區采砂的,免辦河道采砂許可證。第十二條縣級或者未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河道采砂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徵求同級國土資源、航道、海事、漁業等部門意見。國土資源、航道、海事、漁業等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意見。
『拾』 日喀則市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規范采砂行為,維護河勢穩定,保障涉水工程安全,保護河道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河道采砂,是指在轄區非季節性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水庫)管理范圍內採挖砂石、取土的活動。
在季節性河道進行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三條河道砂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侵佔或者破壞河道砂石資源。第四條河道采砂應當科學規劃,總量控制,有序開采,保護生態,嚴格監管,確保安全。第五條河道采砂管理實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河道采砂管理長效機制。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相關部門履行轄區內河道采砂管理職責。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的具體管理工作。第七條市、縣(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和草原、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部門履行河道采砂管理的相關職責。第八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九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對在河道采砂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采砂規劃第十條河道采砂實行統一規劃制度。
市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市河道采砂總體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縣(區)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依據市河道采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河道采砂規劃,徵求縣(區)相關主管部門和有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意見,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上一級水主管部門備案。
河道采砂規劃在執行中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規劃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河道采砂規劃一經批准,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符合河道防洪、涉水工程安全以及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河勢穩定的要求,符合流域和區域綜合規劃、水功能區劃,並與防洪、河道整治、飲用水源保護、濕地保護、水生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規劃等相銜接。第十二條河道采砂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砂石儲量、分布、砂質與補給分析;
(二)可采區、禁采區;
(三)可采期、禁采期;
(四)年度開采控制量和開采長度、寬度、深度;
(五)采砂作業方式、采砂現場清理和河道恢復要求;
(六)堆砂場、篩砂場的地點、范圍、控制數量及布局;
(七)棄料堆放地點、處理方式、現場清理和恢復要求;
(八)采砂影響分析評價(采砂對河勢、涉水工程及水環境影響的分析論證);
(九)規劃實施與管理;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三條下列區域為禁采區:
(一)河道防洪、河道整治、水庫樞紐、水文觀測、水環境監測、涵閘以及取水、排水、水電站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二)河道頂沖段、險工、險段、護堤地;
(三)橋梁、過河電纜、管道、隧道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
(四)飲用水源保護區;
(五)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濕地保護區(公園);
(六)有重大權屬爭議、行政區劃界限不清的水域;
(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區域;
(八)依法禁止采砂的其他區域。第十四條下列時段為禁采期:
(一)主汛期;
(二)河道達到或者超過警戒水位時,水庫達到或者超過汛期限制水位時;
(三)依法禁止采砂的其他時段。第十五條縣(區)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河道采砂的禁采區和禁采期。
在可采區、可采期內因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建設、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縣(區)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可以劃定臨時禁采區、規定臨時禁采期,並予以公告。
前款規定的情形消除後,縣(區)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解除並向社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