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案例分析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6-01 08:01:58

⑴ 用實際案例分析如何進行新聞的倫理判斷

摘要 4.新聞倫理的抉擇模式(P13)1.博克模式2.波特方格3.羅爾斯無知之幕(二)新聞傳播倫理現象評析1.有償新聞與新聞敲詐①有償新聞與有償不聞甘惜分:新聞機構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的新聞。一些新聞機構為解決經費不足或賺錢,以及其他目的,按佔用版面大小(報紙)播出時間長短和錄制費用(廣播、電視)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收費。黃瑚:有償新聞,就是新聞從業人員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一定費用的活動。②有償新聞的現狀和規范現狀:編輯部與經營部沒有分離,把一些經營業務作為編輯記者的考核業務。孫旭培:腐敗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過,發生在傳媒領域的腐敗比在其他領域的後果更加嚴重,因為他讓人感覺什麼都不能信任。規范:有償新聞是一種違法行為,一直以來都為我國法律法規道德規范所明令禁止。③有償新聞產生的原因1.有償新聞產生於我國的社會環境有關(河北蔚縣礦難瞞報事件,體現了在我國政治體系中,官員對上負責而非對下負責的制度有關)2.有償新聞產生於我國現行的新聞管理體制有關就媒體自身環境來說,媒體的經營管理方式不善是有償新聞產生的一大原因。良好的管理體制能從內部對媒體從業人員的不良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這其中就包含了對有償新聞的約束。3.有償新聞出現於與記者的職業素養有密切的關系。4.有償新聞作為一種有效地傳播方式,可信度更高,成為企業選擇的宣傳方式。④有償新聞的危害性1.首先,個體的新聞從業者而言,大搞有償新聞違背了新聞職業道德,輕則收到良心和社會的責備,重則收到法律的懲罰。2.對整個媒體行業帶來的惡劣影響。有償新聞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而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如果真實一旦丟失,新聞業所謂的「無冕之王」「社會瞭望者」的光環退去,受眾不僅會對個體的新聞工作者而且對新聞業將是一個災難。3.有償新聞對整個社會極具危害性。對於新聞傳媒業的不信任將蔓延至其他行業,從而使公眾的社會信任降低。同時,很多人會以這些搞:有償新聞的記者行為為學習的榜樣,最後導致整個社會風氣不正。⑤遏制有償新聞的對策1.堅持不懈地反對有償新聞,加強新聞法制建設。2.完善媒體的管理體制,加強處罰力度。3.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

⑵ 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的區別與聯系。

1、新聞職業道德對新聞法規的作用:1)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提供存在的價值基內礎。容2)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具有多方面的補充作用。3)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對新聞法規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2、新聞法規對新聞職業道德的作用:1)新聞法規可以保障道德規則的實施。2)新聞法規是傳播新聞職業道德的有力手段。

⑶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⑷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的內容簡要

前言
第一章 新聞法制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新聞法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我國新聞法制的基本原則及淵源
第三節 新聞法制的核心問題
第四節 新聞法制中的法律關系
第五節 我國新聞法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新聞法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新聞法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第二節 英美法系國家新聞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大陸法系國家新聞法的歷史發展
第四節 舊中國新聞法的歷史發展
第五節 社會主義新聞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新聞事業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新聞媒體的創建
第二節 新聞媒介日常運作秩序的行政監管
第三節 新聞媒介經營活動的規范
第四章 新聞、廣告等各類信息的發布
第一節 重大新聞的發布與新聞發言人與發布會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特殊新聞與信息的發布與報道
第三節 廣告的發布及其行為准則
第四節 境外新聞與信息在境內的發布
第五章 新聞傳播與國家安全、社會秩序
第一節 新聞傳播活動與維護國家安全
第二節 新聞傳播活動與保密制度
第三節 新聞傳播活動與維護社會秩序
第六章 新聞傳播與公民權益
第一節 現代社會中的新聞維權和新聞侵權
第二節 新聞對公民權益的侵害
第三節 新聞侵害公民權益的常見形式
第七章 新聞職業道德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道德與職業道德
第二節 新聞職業與新聞職業道德
第三節 新聞職業道德的社會功能
第四節 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規的關系
第八章 新聞職業道德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新聞職業道德理念與規范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職業道德的形成與初步實踐
第三節 中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發展歷程
第九章 新聞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
第一節 新聞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
第三節 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注重報道的客觀公正
第四節 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
第五節 提倡公平競爭,加強團結協作
第十章 新聞職業道德境界的涵養
第一節 新聞職業的道德境界
第二節 新聞職業的道德評價
第三節 新聞職業的道德教育
附錄一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新聞傳播活動的原則性規定
附錄二 法國《人權宣言》(1789年)有關新聞傳播自由的條文
附錄三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1791年)有關新聞自由的規定
附錄四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
附錄五 記者行為准則宣言
主要參考書目

⑸ 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案例分析

1.王晴關於會計職業道德概念的觀點不正確。
正確的觀點是:會計職業道德是指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2.周雯關於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律制度兩者在性質、實現形式上都一樣的觀點不正 確。
正確的觀點是: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律制度兩者在性質和實現形式上不同。在性質上,會計法律制度通過國家機器強制執行,具有很強的他律性;會計職業道德主要依靠會計從業人員的自覺性,具有很強的自律性。在實現形式上,會計法律制度是通過一定的程序由國家立法機關或行政管理機關制定 的,其表現形式是具體的、明確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規定;會計職業道德出自於會計人員的職業生活和職業實踐,其表現形式既有成文規定,也有不成文的規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之中。
3.姚萍關於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的觀點不全面。姚萍關於「強化服務」的觀點不正 確。
正確的觀點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除廉潔自律、強化服務外,還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堅持准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會計人員應當堅持准則,不能無條件服從領導。
4.范濤關於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觀點不正確。
正確的觀點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途徑包括:會計學歷教育、會計繼續教育、會計人員的自我修養與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需要內外結合,不能片面強調學歷教育,無視或忽視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自我教育與修養。
5.陳進關於會計職業道德組織實施的觀點不正確。正確的觀點是: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力量,不僅依靠財政部門,還需要通過會計職業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社會輿論等多方面各盡其責,相互配合,齊抓共管。

⑹ 我國新聞職業道德有哪些原則和規范

堅持新聞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忠於事實等。

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新聞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忠於事實,不搞虛假報道,以人民利益為准繩,宣傳黨的政策,反映群眾的心聲,克服新聞報道中的主觀主義傾向。

熱情謳歌正義與光明,無情揭露邪惡和黑暗,主持公道,堅持正義,不畏懼任何壓力,時刻同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嚴格要求自己,廉潔奉公,不利用工作之便謀私利,不拿版面做交易,吃苦耐勞,深入基層,有良好的新聞意識,遵守新聞紀律。

(6)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相關要求規定:

1、在承諾保證信息來源匿名之前, 永遠要質問一下信息來源的動機。要對為換取信息而作出的承諾中各種可能的情況都做出清楚的說明,一旦承諾, 則保守諾言。

2、確保標題、導讀和其他突出處理的材料、照片、音像、圖表、聲音和印語都沒有誤表達。

3、除非傳統的公開的方法不能得到對公眾至關重要的信息, 不要採用秘密的或竊聽式的方法獲取信息。如果使用了這樣的方法, 在報道中應該加以說明。

⑺ 如何從記者職業道德與法律方面分析「注水西瓜事件」

廣州某報稱一些不法商販為了謀取私利,用注射器往西瓜里注射紅葯水或自來水。報道令海南、河南、廣州等地的瓜市大受影響,許多瓜農為此損失慘重。對此,記者特別走訪了市內各大農貿市場和超市,發現城區西瓜銷售同樣出現了冷淡局面。第七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對報道內容的真實和准確負責,報道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編造新聞,不歪曲、誇大事實。

根據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 第八條 消息來源必須真實可靠。應深入新聞現場採集第一手信息,保證新聞要素准確無誤;未經證實的消息,應加以說明;除需要對提供信息者保密外,報道中應指明消息來源。
第九條 認真核實報道內容,包括基本事實、背景資料、引述轉述語言等。對稿件中採用的聲音、圖像、數據、文件摘錄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實、准確、科學、統一。
第十條 報道中的細節必須真實,不加以拔高、想像和誇張。報道所採用的聲音、圖像均應來自新聞現場或與報道主題相關的采編活動,而非個人編造或拼接。
第十一條 在報道、說明、解釋和評論事實時,要全面把握和正確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主流,避免因為報道膚淺、片面而導致公眾對事物的判斷產生偏差或錯誤。
第十二條 報道一經發布,如果發現錯誤,應立即公開更正。

在法律上應當加強立法,對於違反職業道德的記者,造成社會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予以處罰、訓戒、甚至追究刑事責任,這樣可能會遏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並對純潔記者隊伍大有裨益。以上意見供你參考,與你探討。

⑻ 關於職業禮儀的新聞或案例1個;關於職業道德的新聞或案例1個;關於法律的新聞或案例3個

新聞職業道德的案例
一、2011年7月,《西部時報》記者李靜未經報社同意,私自前往甘肅省合水縣進行所謂「采訪」,期間以青蘭高速合水段建設征地補償標准過低為由,煽動當地群眾與政府及施工單位對抗,策劃並炮製負面報道,敲詐合水縣政府13萬元。7月下旬,李靜等人赴甘肅慶城縣,同樣以負面報道相要挾,敲詐慶城縣委縣政府13萬元未遂,後敲詐高速公路施工方5000元,敲詐縣交通局一條價值5378元的金項鏈及縣國土資源局5件高檔襯衫。

二、自2000年至今,張家口日報社以文件形式向包括采編人員在內的報社全體員工強制攤派《張家口晚報》的發行任務,並規定完不成任務者,由工資中扣除全年報款。2013年初,張家口日報社成立「城建新聞部」、「家居建材新聞部」、「汽車新聞部」等13個所謂「專業新聞部室」,將采編與經營人員及業務混合管理,違反了「采編與經營嚴格分開」的相關規定。

三、2008-2011年間,原《今日信息報》(現已更名為《慈善公益報》)記者郭海文私自接受他人請托,幫助山東省武城縣沙中村部分村民在拆遷中爭取利益,並收取6萬余元「辦事」費用。2011年5月,郭海文采寫了《沙中村民何時能拿到征地補償款?》的報道,並在原《今日信息報》上刊發。

⑼ 從新聞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沖突論記者曹愛文的行為

摘要 新聞職責與社會公德間的矛盾固然存在,但相對的,我比較贊同曹愛文的做法。報道雖然重要,但有什麼是比生命更重要呢?如果曹愛文選擇采訪而放棄能救活女孩的機會,即使有了這篇報道又能怎麼樣呢?生命已不再,過多的報道也只是增加了其親人的傷痛,也會使記者感到內疚。「記者救人本來是一件普通的事,之所以引起公眾的強烈反響,並給予記者如此之高的評介,從另一個側面也映射出個別新聞工作者背離了記者的良知與價值取向。」攝影記者王梓如是說。

⑽ 有誰能向我提供一些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

1994年3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小女孩》,獲得年度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7月27日夜,卡特服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記者抓拍騎車人雨中摔倒事件
2005年5月9日下午,《東南晚報》攝影記者柳濤背著相機「搜街」。當時下著小雨,天色灰暗,柳意識到要下大雨,而大雨天常容易出新聞。他計劃拍一些照片,反映大雨給民眾帶來的影響。他沿著鳳嶼路向人集中的火車站走。
將到鳳嶼路口,狂風驟雨大作。他到路旁一家酒點門口躲避。同在避雨的一名市民見柳挎著照相機包,就說:「你是記者吧?這路口有一個坑,經常害人摔倒,你們可以報道一下。」這話提醒了柳濤。
他選了一個位置,給相機換上80-200的長焦鏡頭,鏡頭上光後,發現角度很小,電話亭、樹和過往的車經常會擋住視線。他不知道坑到底在什麼位置,小鏡頭可能捕捉不到。
柳又換了一個離路口更近的位置,同時把長焦鏡頭換成12-24的鏡頭,這樣角度比較大,容易捕捉需要的信息。然後又把相機設置成連拍。
行人一個一個從眼前經過,我都用鏡頭留住,但是沒有一個人摔倒。約1個小時過去了,柳有些灰心。他把相機掛在脖子上,一手扶著相機,一手按在快門鍵上。
一個戴白色帽子、打著傘的人騎自行車從眼前經過,突然聽到「嘩」的一聲,他下意識把鏡頭對准那人,右手按下了快門。
隨後他查看自己剛拍的照片,連自己都被鎮住了,那個人不是預料中的從側面倒下,而是向前傾,這種沖擊力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柳說沒看清他是怎麼摔倒的,更別說盯著取景鏡頭搶拍。等回過神來,那個人已經慢慢爬起,他的車沒壞,人也沒受傷,朝我望了一眼,就走了。
興奮之餘,他突然回過神來,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柳在附近找了一根約2米長、10厘米粗的棍子,想立在坑內警醒路人,結果木棍無法立穩。經路人提醒,他在附近工地上找了一個修路的提示牌放在路口,這才挎著相機回到報社。
因柳是新華社簽約攝影記者,當晚選擇了一組照片發給新華社。第二天新華社發了通稿。
第二天,雨停了。他覺得有必要做跟蹤報道,於是又來到路口,發現那樣的小坑還有三四個,幸好已經被人填平了。(柳濤接受記者采訪之敘述)
第二天,《東南晚報》刊登了這組照片。編輯在編發這組照片時,「我們考慮到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媒體的責任告訴我們,披露事實以引起社會更多層面及部門的關注,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還有警示作用,防止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它比讓記者站在「問題水坑」前面一個個地提醒人們有效得多。考慮到刊發這組圖片利大於弊,於是在編發時,我們作了編後,提醒人們,小問題不解決,往往會釀出大悲劇。告訴人們應該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性。」(編輯自述)
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北京青年報、東方衛視、新浪網等紛紛就這組照片展開一場關於「職業道德」和「記者良心」的討論。

王某訴張某等侵害名譽權案
1998年7月,王某在上海長征醫院做了變性手術,被原單位解除用工合同,後無奈到甘肅某縣打工。1999年5月,王某約請某市報社記者張某采訪,向其詳細講述了自己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並提供3000字書面身世材料。張某拍攝了王某照片。張某要求在報道中不使用真實姓名及照片。
張某將采訪材料形成文章,連同照片一起登在市報上。文章中使用了王某的真實姓名,並有張某做變性手術前後心理過程的較詳細敘述、描寫與渲染。此後,張某又將文章投至《現代婦女》。《現代婦女》以《變性人王某》為題於當年第8期發表。
文章發表後,在王某所在縣城引起轟動。王某自稱因承受不了輿論壓力,遂再次失業。
1999年9月,王某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名譽權被侵訴訟,要求三原告(記者張某、市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王某訴稱:「當時我同意發表此文,不料記者張某在文章中用了我的真名,還將照片也登了出來,個人隱私被暴露得淋漓盡致,使我無法工作生活。」)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張某撰寫涉及原告王某隱私的文章公開發表在報刊上,雖經王某同意,但王某對被告張某具體寫什麼、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並不知情。被告在沒有將寫成的文章交由原告認可的情況下,公開在報紙及雜志上發表,給原告王某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構成名譽侵權。後原告與三被告接受法庭調解,自願達成協議:張某賠償4000元,某市報社賠償6000元,《現代婦女》雜志社賠償5000元。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