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廢止的證券期貨類部門規章目錄
Ⅰ 由1992中國證監委員會成立以來頒布的信息披露法規有哪些,包括那些已經被廢止的部分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1870——1949年的中國證券市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英國人麥邊在上海開設橡皮股票公司,宣稱在澳大利亞種有大量橡膠樹,一些外商銀行也與之勾結,開辦以該股票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引起許多人爭相購買橡皮股票,一些中國錢庄認為有利可圖,也參與了收購橡皮股票哄抬股價的活動。1910年橡皮公司的外國人售出全部股票後攜款外逃,外國銀行宣布停止收購橡皮股票,並索要以前的抵押款。這時股東才知上當,相續倒閉的中國銀庄有幾十家,給當時的金融界和股市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 ,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股市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二次大起大落的投機風潮。當時京津滬相續被日軍佔領,經濟處於停滯狀態,偽幣大量出籠,物價急劇上升,工商業萎迷不振,各路資金都湧向股市,證券交易所活躍起來,上海的交易所由不到10家增加到80家,天津的證券貿易行最多時達到150家。同時黑市風氣盛行,津滬兩地無照經營的達200多家。地方政府先是禁止股票交易,後來又改變策略,想利用證券交易吸引社會游資。1943年9月上海貨商證券交易所復業,經紀人由原來的50 人增加到150人,申請上市的股票150種,但開業後並不理想。1944年底華北政務委員會指定天津銀行業公會組織華北證券交易所,強行規定天津銀行出資1000萬元,北京銀行出資500萬,青島、濟南銀行各出資250萬,於1945年1月成立華北證券交易所。但是當時偽幣貶值,時局動盪,各方面都不積極,直到日本投降也沒有開業。
1945年國民黨政府對證券市場的開放猶豫不決,爭論不休,各派人士意見不一致,
但是當時黑市的證券交易和轉讓仍在進行,社會游資沒有正當出路,1946年上海又開始籌備交易所,由原來的華商股票交易所的老股東認購6/10股份,其餘4/10由中國、交通、農民、中央信託、郵政儲蓄等單位承擔,定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於1946年9月開業 ,當時有經紀人250多。開業不久市場疲軟,經紀人陸續申請退出,股票交易清淡,形成中國股市的第三次暴跌。1946年3月華北證券交易所改為天津有價證券交易所,增加資本10億元,幾經周折於1948年開始營業,但由於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元券,貨幣貶值,天津證券交易所被迫停業。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30年代在上海銀行操縱下股票經紀業務才有所擴展,舊中國的金融中心在上海,因而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稱。1949年內地(特別是上海、廣東)的企業人士移香港,帶來較多的資金,才使香港證券市場有了暫短的起色。香港市場的發展是在1960年以後。
(二)1950——1980年的中國證券市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70年代香港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使證券交易所擠滿了家庭婦女、保姆和小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於忽略了證券交易的基本法則,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價格上交易,使恆生指數從1970年的211.9點暴漲到1973年3月的1775點,交易所對風險毫無准備,終於發生了暴跌,到1974年12月恆生指數跌到了150點。從1972年起香港證券交易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的規范化措施,並在1974 年提出四個交易所合並的設想,1977年形成統一的證券交易所取代原來的四個交易所的工作有顯著的進展,建立了由證監會牽頭並由四個交易所代表組成的工作班子。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為了加強管理,台灣當局1954年頒布了《證券商管理辦法》。1960年台灣證券管理委員會成立並開始籌備證券交易所,1962年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1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上市股票25種,面值54.9億新台幣,總市值為68.4億。1967年編制了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1968年加權指數為111.75點,1973年由於紡織品出口激增,證券市場活躍,指數曾達到514.85。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又導致指數暴跌至188.74點,以後四年的指數一直在200—300點徘徊,1978年隨著經濟的恢復指數上升到688.52點,1979年至1982年指數在400—500點區域內波動。台灣股市的狹小是因為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傳統家族式經營,不願意發行股票便股權分散,從而使原有股東的利益受損。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健全,投機性強,良好的公司也不敢貿然從股市上融資。
(三)1980年至1997年的中國證券市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隻,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除股票之外,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隻。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隻,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Ⅱ 證券期貨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證券期貨規章制定程序,提高規章質量和立法工作效率,根據《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法規規章備案條例》和《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證券期貨規章(以下簡稱規章)是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為履行其證券期貨市場監管職責,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授權制定並以中國證監會令的形式公布的規定、辦法、規則等。第三條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解釋、修改、廢止、匯編和翻譯,適用本規定。第四條中國證監會法律部(首席律師辦公室)為中國證監會的法制機構,負責組織規章的制定工作,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有關規定,履行以下職責:
(一)研究、擬訂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草案,組織、督促計劃的執行;
(二)起草或者組織起草規章草案;
(三)審查規章送審稿,出具審查意見;
(四)提請主席辦公會議審議規章草案並作規章草案的審查報告;
(五)辦理規章公布與備案事宜;
(六)組織、草擬規章解釋、修改、廢止的草案或者意見;
(七)編輯證券期貨法規匯編。第五條制定規章應當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則,以法律、行政法規為依據,注重調查研究,立足我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實際,增強規章的規范化程度和前瞻性、可操作性。第二章立項與計劃第六條中國證監會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第七條中國證監會各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在每年12月15日前,向法律部報送下一年度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
立項申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第八條法律部對立項申請進行匯總研究,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切實可行、保證質量的原則,擬訂中國證監會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草案,提請主席辦公會議審議、通過。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應當明確規章的名稱、起草部門、項目負責人、項目承辦人、進度安排、完成時間等內容。第九條在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執行過程中,中國證監會各部門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提出調整建議。對擬增加的規章項目應當進行補充論證,報會領導批准後由法律部納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第三章起草與審查第十條中國證監會各部門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規章起草工作;規章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部門職責的,由會領導指定主要起草部門;重要的或者綜合性的規章,可以由法律部起草或者組織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負責起草。第十一條起草部門應當按照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完成起草任務。法律部應當督促起草部門執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
起草部門應當定期向法律部書面報告起草工作進展情況。法律部將匯總後的進展情況及時報告會領導。第十二條起草部門可以邀請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以下簡稱派出機構)、證券期貨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期貨業協會等單位的公職律師等法制工作人員,以及有關專家、單位參與起草工作。
起草部門擬委託有關專家、單位起草規章草案的,應當商法律部後報會領導批准。未經批准,不得將起草工作委託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起草部門應當要求參與起草規章或者受託起草規章的有關專家、單位遵守保密等制度。第十三條在起草過程中,起草部門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第十四條起草部門應當收集國內外的相關立法資料;開展立法調研的,應當製作調研報告;採取各種形式聽取意見的,應當製作座談會報告、論證會報告、聽證會報告等相應的報告。第十五條規章內容涉及中國證監會其他部門職責或者與其關系密切的,起草部門應當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並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起草部門應當在規章送審稿的起草說明中說明情況和原因。
規章內容涉及派出機構、證券期貨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期貨業協會等單位職責或者與其關系密切的,起草部門應當充分徵求相關單位的意見。第十六條起草規章不得違反上位法的規定,應當注意與現行規章的銜接。新起草的規章擬取代現行規章的,應當在草案中寫明擬廢止的規章的名稱、文號;新起草的規章對現行規章的部分內容予以修改的,應當在草案中寫明所修改的規章的名稱、文號、條款或者內容。
Ⅲ 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廢止的行政規章、政府文件、部門文件的決定
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廢止的行政規章、政府文件、部門文件的決定
(2006年12月27日吉林市人民政府第6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2006年12月29日吉林市人民政府令第179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為促進我市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在前幾次清理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我市進一步對現行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市政府決定,公布第六批廢止的行政規章2件、廢止政府文件、部門文件46件。
附件1:
第六批廢止的行政規章目錄(2件)
序號 文件名稱 文號 發布機關
1 吉林市人事爭議仲裁辦法 市政府110號令 市政府
2 吉林市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辦法 市政府149號令 市政府
附件2:
第六批廢止的政府文件、部門文件目錄(46件)
序號 規范性文件名稱 文號 發布機關
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規
1 范施工企業參加社會保險有關 吉市政函[2003]75號 市政府
問題的通知
2 關於強化控制指標穩定安全生 吉市安委字[2005]8號 安監局
產形勢的緊急通知
3 關於開展安全專項檢查的緊急 吉市安委字[2005]13號 安監局
通知
4 關於加強煙花爆竹經營安全監 吉市安委字[2005]14號 安監局
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5 關於加強重大事故隱患整改工 吉市安委辦字[2005]13號 安監局
作的通知
6 關於堅決制止樺甸溜河地區非 市安委辦明電[2005]20號 安監局
法采礦活動的緊急通知
7 關於做好職業衛生情況調查的 吉市安辦字[2006]5號 安監局
通知
關於印發2006年吉林市危險化
8 學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安 吉市安辦字[2006]6號 安監局
全專項整治方案的通知
關於轉發吉林省安全生產監督
9 管理局《關於全省非煤礦山企 吉市安監字[2005]9號 安監局
業安全生產許可證申請受理及
頒發情況的通報》的通知
吉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召
10 開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的通 吉市政辦電[2005]9號 安監局
知
11 關於召開全市非煤礦安全生產 吉市安監字[2005]12號 安監局
工作(調度)會的通知
12 關於制定和報道生產安全事故 吉市安監字[2005]21號 安監局
應急預案的通知
關於印發吉林市非煤礦山和危
13 險化學品消除重大事故隱患強 吉市安監字[2005]23號 安監局
化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的通
知
關於印發《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14 局2005年二季度工作要點的 吉市安監字[2005]24號 安監局
通知》
15 轉發省安監局關於舉辦首屆吉 吉市安監字[2005]25號 安監局
林安全生產論壇的通知
轉發省安監局、省總工會《關於
16 開展勞動防護用品專項監督檢 吉市安監聯字[2005]48號 安監局
查的通知》的通知
關於開展「夯實基礎,提升質
17 量,開創安全監管工作新局面 吉市安監字[2005]56號 安監局
大討論」的通知
關於開展清查放射源專項行動
18 和加強放射源安全監督管理工 吉市安監字[2002]11號 安監局
作的通知
19 關於開展2005年「安全生產 吉市安監聯字[2005]1號 安監局
月」活動的通知
20 關於加強春季安全生產工作的 吉市安委字[2005]4號 安監局
通知
21 吉林市建(構)物拆除工程管 吉市建辦[1998]15號 建委
理暫行辦法
22 關於吉林市房地產開發項目審 吉市建聯字[1998]1號 建委
批程序的規定
23 關於建設工程設計審查的通知 吉市建聯字[1999]1號 建委
24 關於印發《吉林市民用建築工 吉市建辦字[2000]2號 建委
程綜合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
25 關於勘察設計費實行統一管理 吉市建辦字[2002]12號 建委
的通知
26 關於建築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 吉市建辦字[2000]1號 建委
審查的通知
27 關於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 吉市建辦字[2001]5號 建委
審查的通知
28 關於印發《吉林市建設工程現 吉市建辦字[2001]29號 建委
場文明施工管理辦法》的通知
29 關於加強吉林市建築工程施工 吉市建辦字[2002]65號 建委
圖設計文件審查管理的通知
30 關於加強建築安全防護品監督 吉市建辦字[2002]33號 建委
管理的通知
31 關於加強對施工現場食堂衛生 吉市建辦字[2003]20號 建委
管理的通知
關於明確吉林市建設工程勞動
32 保險費用繳付辦法和標準的通 吉市建辦字[2003]48號 建委
知
關於進一步規范吉林市建設工
33 程勞動保險費繳付標準的補充 吉市建辦字[2003]71號 建委
通知
關於進一步完善吉林市建築工
34 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制度的 吉市建辦字[2003]111號 建委
通知
35 關於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勞動 吉市建字[2004]12號 建委
保險費用統一管理工作的通知
36 吉林市城市房屋拆除工程管理 吉市建字[2004]38號 建委
暫行辦法
37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項目公開 吉市建字[2004]39號 建委
競價拍賣暫行辦法
38 吉林市拆遷裁決工作規程 吉市建字[2004]45號 建委
39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施工安全 吉市建字[2004]58號 建委
管理實施細則
40 關於開展全市建築起重機械設 吉市建字[2004]71號 建委
備使用登記的通知
41 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建設工程 吉市建字[2005]3號 建委
安全生產管理的通知
42 關於加強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的 吉市建測字[1998]6號 規劃局
決定
關於發布《吉林市測繪項目立
43 項(備案)和開工管理暫行規 吉市建測字[1999]1號 規劃局
定》的通知
44 吉林市水利局關於開展河道清 吉市水[2006]83號 水利局
理整頓的通知
45 吉林市房地產管理局房產經營 吉市房字[2005]14號 房產局
企業綜合管理暫行規定
46 關於進行供熱質量、服務檢查 吉市房字[2005]99號 房產局
的實施方案
Ⅳ 財政部關於公布廢止和失效的財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目錄(第九批)的決定
一、廢止的財政規章和規范性
文件目錄(158件)
(一)綜合類(18件)
1.關於進一步做好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1年5月31日 財政部財綜[2001]35號)
2.關於考試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1年1月21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2001]4號)
3.關於印發2000年全國性及中央部門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錄的通知
(2001年1月16日 財政部財綜[2001]2號)
4.關於做好中國福利彩票賑災專項募集資金使用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0年3月1日 財政部財綜字[2000]18號)
5.關於軍用機場提供民用航空服務代收的機場管理建設費及其資金管理等問題的通知
(1999年9月25日 財政部財綜字[1999]147號)
6.關於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1999年6月17日 財政部財綜字[1999]97號)
7.關於印發《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外資金銀行賬戶管理的規定》的通知
(1999年6月11日 財政部、監察部、中國人民銀行財綜字[1999]88號)
8.關於殘疾人證工本費管理的通知
(1999年5月22日 財政部財綜字[1999]52號)
9.關於降低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徵收標準的通知
(1999年3月11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字[1999]11號)
10.關於變更槍支管理證件收費項目的通知
(1997年12月1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字[1997]162號)
11.關於批准收取殘疾人證工本費的通知
(1997年8月6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字[1997]131號)
12.關於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貸款證收費立項的通知
(1997年3月27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字[1997]21號)
13.關於批准中國收養中心收取收養服務費的函
(1997年2月4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綜字[1997]10號)
14.關於1995年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國家預算調節基金征管工作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5年1月27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綜字[1995]12號)
15.關於收取林業保護建設費的通知
(1994年1月24日 財政部(94)財綜字第7號)
16.《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收入徵收管理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收入若干財政問題的暫行規定》
(1992年9月21日 財政部(92)財綜字第172號)
17.關於房改金融業務有關財政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
(1992年8月4日 財政部(92)財綜字第148號)
18.關於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收入管理暫行實施辦法》的通知
(1989年9月26日 財政部(89)財綜字第94號)
(二)法制類(2件)
1.財政部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
(2000年12月18日 財政部財辦發[2000]78號)
2.關於印發《財政部門行政處罰聽證程序實施辦法》的通知
(1998年5月15日 財政部財法字[1998]18號)
(三)稅收類(17件)
1.關於股份制企業所得稅征管和收入級次劃分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2000年5月10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字[2000]74號)
2.關於債轉股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0年6月21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00]2號)
3.關於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代征手續費比例的通知
(1999年2月13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字[1999]18號)
4.關於鐵道部所屬單位征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問題的通知
(1997年5月13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字[1997]8號)
5.關於印花稅違章處罰問題的通知
(1994年10月10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94)財稅字第65號)
6.關於耕地佔用稅徵收經費問題的通知
(1994年6月10日 財政部(94)財農稅字第28號)
7.關於印發《農業稅收徵收經費管理規定》的通知
(1992年11月10日 財政部(92)財農稅字第58號)
8.關於提取牧業稅徵收經費問題的復函
(1990年9月24日 財政部(90)財農稅字第71號)
9.關於耕地佔用稅減免管理有關具體問題的解答
(1990年8月30日 財政部(90)財農稅字第64號)
10.關於耕地佔用稅減免管理的暫行規定
(1990年8月1日 財政部(90)財農稅字第56號)
11.發布《關於上海浦東新區鼓勵外商減征、免徵企業所得稅和工商統一稅的規定》的通知
(1990年9月11日 財政部(90)財稅字第20號)
12.關於農業稅徵收人員統一著裝的通知
(1989年1月10日 財政部(89)財農稅字第1號)
13.關於大中型水電、交通工程耕地佔用稅問題的答復
(1988年9月3日 財政部(88)財農稅字第43號)
14.關於抓緊耕地佔用稅徵收入庫工作的通知
(1988年7月29日 財政部(88)財農稅字第36號)
15.關於京津塘高速公路工程耕地佔用稅問題的復函
(1988年5月16日 財政部(88)財農稅字第12號)
16.關於耕地佔用稅徵收經費管理使用問題的通知
(1988年3月19日 財政部(88)財農稅字第3號)
17.關於公路耕地佔用稅問題的復函
(1987年12月21日 財政部(87)財農稅字第472號)
(四)關稅類(3件)
1.關於對原產於俄羅斯等4國及台灣地區的進口冷軋板卷暫緩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決定
(2003年9月15日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稅委會[2003]20號)
2.關於部分國內設計國外流片加工的集成電路產品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
(2002年10月25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02]140號)
3.關於地方財政部門開展關稅工作的指導意見
(2001年7月20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01]110號)
(五)預算類(11件)
1.關於印發《中央本級項目庫管理規定》(試行)的通知
(2002年7月10日 財政部財預[2002]358號)
2.中央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試行)
(2002年6月19日 財政部財預[2002]356號)
3.跨地區經營、集中繳庫的企業所得稅地區間分配暫行辦法
(2002年1月17日 財政部財預[2002]5號)
4.關於印發《中央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
(2001年7月27日 財政部財預[2001]331號)
5.中央部門基本支出預算管理試行辦法
(2001年7月25日 財政部財預[2001]330號)
6.關於印發《中央對地方緝私罰沒收入轉移支付辦法》的通知
(1999年8月17日 財政部財預字[1999]433號)
7.關於印發《財政周轉金呆賬處理暫行規定)的通知
(1997年7月3日 財政部財預字[1997]219號)
8.關於因公臨時出國(境)人員自費購匯有關問題的通知
(1995年8月18日 財政部財外字[1995]290號)
9.關於提高鹽價後取消鹽稅結算事項的通知
(1990年11月23日 財政部(90)財地字第138號)
10.關於林業部門依法查處沒收的木竹變價款如何處理的復函
(1989年6月9日 財政部(89)財預字第41號)
11.關於審計機關查處中央企事業單位的違紀款項應作為中央預算收入收繳國庫的復函
(1987年8月6日 財政部(87)財預字第121號)
(六)國庫類(13件)
1.關於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實施單位年終預算結余資金處理工作的通知
(2002年12月20日 財政部財庫[2002]70號)
2.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預算結余資金處理的有關規定
(2002年3月14日 財政部財庫[2002]11號)
3.關於清理和規范中央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部門銀行賬戶的通知
(2002年1月11日 財政部財庫[2002]1號)
4.關於2001年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年終結余賬務處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2年1月4日 財政部財辦庫[2002]1號)
5.關於印發《中央單位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支付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1年7月10日 財政部財庫[2001]53號)
6.關於實施2001年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
(2001年8月21日 財政部財庫[2001]50號)
7.中央單位政府采購管理實施辦法
(2001年4月9日 財政部財庫[2001]30號)
8.政府采購運行規程暫行規定
(2000年10月8日 財政部財庫[2000]11號)
9.政府采購信息公告管理辦法
(2000年9月11日 財政部財庫[2000]7號)
10.關於印發《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管理暫行辦法》和《政府采購合同監督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9年6月24日 財政部財預字[1999]363號)
11.關於印發《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9年4月17日 財政部財預字[1999]139號)
12.關於印發《關於中央預算資金撥付管理的有關規定》的通知
(1997年11月21日 財政部財預字[1997]391號)
13.95年一年期記賬式國庫券市場間轉託管運作試行辦法
(1995年9月1日 財政部財國債字[1995]32號)
(七)行政政法類(5件)
1.關於印發《外事服務收入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
(1997年11月25日 財政部財外字[1997]475號)
2.關於轉發《中央級公檢法機關公用經費開支范圍》的通知
(1997年4月7日 財政部財文字[1997]41號)
3.關於頒發《多種形式援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2年10月17日 財政部、經貿部(92)財外字第966號)
4.關於印發《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本級行政費支出節級科目》的通知
(1991年12月26日 財政部(91)財文字第799號)
5.印發《關於嚴格控制出國經費的規定》的通知
(1989年12月25日 財政部(89)財外字第1060號)
(八)教科文類(7件)
1.關於印發《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的通知
(2002年9月3日 財政部財教[2002]145號)
2.關於印發《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共建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001年8月3日 財政部財教[2001]75號)
3.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及項目管理暫行辦法
(2001年6月19日 財政部財教[2001]39號)
4.教育財務管理與研究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2001年3月19日 財政部財教[2001]15號)
5.關於印發《財政部對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文教行政財務管理和經費使用效益考核辦法》的通知
(1998年12月1日 財政部財公字[1998]235號)
6.關於事業單位預算編報和核批有關問題的通知
(1998年2月4日 財政部財文字[1998]10號)
7.關於節約事業費開支的幾項規定
(1987年5月18日 財政部(87)財文字第212號)
(九)經濟建設類(12件)
1.關於加強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監管工作的通知
(2002年9月24日 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財建[2002]379號)
2.基本建設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
(2001年10月15日 財政部財建[2001]593號)
3.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001年8月21日 財政部財建[2001]518號)
4.農產品成本調查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2001年6月20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財建[2001]354號)
5.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管理辦法
(2000年10月20日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財建[2000]439號)
6.關於印發《中葯材生產扶持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9年12月1日 財政部財經字[1999]1013號)
7.關於印發《糖庫建設補助款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8年1月5日 財政部財商字[1998]15號)
8.關於印發《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7年12月22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7]542號)
9.關於印發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6年12月17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6]372號)
10.關於印發《煙草商業專營利潤收支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6年11月26日 財政部、國家煙草專賣局財工字[1996]393號)
11.關於徵收煙草商業專營利潤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1996年11月13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6]384號)
12.關於對煙草商業企業徵收專營利潤的通知
(1996年8月9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6]289號)
(十)農業類(12件)
1.關於印發《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項目資金管理規定》的通知
(2003年6月2日 財政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財辦農([2003]62號)
2.關於印發《林業治沙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規定》的通知
(2002年10月11日 財政部財農[2002]137號)
3.林業病蟲害防治補助費管理規定
(2002年7月17日 財政部財農[2002]69號)
4.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規定
(2001年7月30日 財政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財辦農[2002]99號)
5.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暫行)
(2001年11月26日 財政部財農[2001]190號)
6.關於財政支持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
(2000年4月12日 財政部財農字[2000]31號)
7.關於印發《大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更新補助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8年9月14日 財政部財農字[1998]229號)
8.關於印發《關於財政支持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園區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1998年5月18日 財政部財農字[1998]70號)
9.關於頒發《開設邊境森林防火隔離帶補助費管理辦法》的通知
(1997年7月18日 財政部財農字[1997]144號)
10.中央級防汛物資儲備及其經費管理辦法
(1995年9月27日 財政部、水利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財農字[1995]236號)
11.關於加強國有森林資源產權管理的通知
(1993年5月27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林業部(93)國資事發第22號)
12.關於印發《農業稅收征解會計制度》的通知
(1992年9月24日 財政部(92)財農字第46號)
(十一)企業類(19件)
1.關於徵收免稅品經營專營利潤的通知
(2002年2月6日 財政部財企[2002]27號)
2.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管理辦法
(2001年11月27日 財政部財企[2001]710號)
3.關於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2001年11月26日 財政部財企[2001]707號)
4.關於做好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計算與確認工作的通知
(2001年3月19日 財政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統[2001]2號)
5.中介機構參與企業效績評價工作規范(試行)
(2001年7月6日 財政部辦公廳財辦統[2001]14號)
6.中央直管企業(集團)效績評價工作程序
(2001年7月4日 財政部辦公廳財辦統[2001]13號)
7.關於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若干問題的通知
(2000年12月29日 財政部財企[2000]905號)
8.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計算與確認辦法
(2000年4月26日 財政部、國家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統字[2000]2號)
9.關於中介組織出資設立資產評估機構和資產評估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1999年1月24日 財政部財評字[1999]564號)
10.關於印發《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操作細則》的通知
(1999年6月1日 財政部、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國家計委財統字[1999]2號)
11.關於印發《資產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9年3月25日 財政部財評字[1999]118號)
12.關於印發《國有資本金統計分類具體規定(修訂)》的通知
(1998年10月16日 財政部財統字[1998]3號)
13.關於做好日常清產核資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1998年9月21日 財政部財清字[1998]14號)
14.關於印發《國別政策性進口財政補貼有關問題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1998年2月16日 財政部財商字[1998]75號)
15.三峽工程建設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
(1996年12月3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6]404號)
16.關於印發《關於建立企業產權市場監管體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1996年8月7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國資產發[1996]25號)
17.關於發布《注冊資產評估師執業資格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6年7月25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國資辦發[1996]35號)
18.關於印發《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1995年2月21日 財政部財工字[1995]29號)
19.關於頒發重新修訂的《資產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3年10月27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93)國資辦發第58號)
(十二)金融類(7件)
1.外國政府貸款項目采購公司招標辦法
(2001年9月29日 財政部財金[2001]221號)
2.關於參照《丹麥對中國混合貸款采購規定和導則》實施外國政府貸款采購的通知
(2001年3月25日 財政部財金[2001]75號)
3.關於填報外國政府貸款統計表的通知
(2001年1月20日 財政部財金[2001]14號)
4.關於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0年11月8日 財政部財金[2000]122號)
5.外國政府貸款限上項目采購公司招標試行辦法
(2000年2月13日 財政部財債字[2000]37號)
6.關於印發《世界銀行貸款科技發展項目統借統還用匯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
(1997年8月22日 財政部財國債字[1997)38號)
7.關於授權財政監察專員辦事機構對國家開發銀行就地實施財政監督和財務管理的通知
(1997年1月21日 財政部財基字[1997]4號)
(十三)國際類(2件)
1.關於世行亞行貸款項目資金重組事宜的函
(2000年7月17日 財政部財際字[2000]12號)
2.關於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上市發行股票和轉讓經營權問題的函
(1997年9月12日 財政部財世字[1997]121號)
(十四)會計類(20件)
1.《外籍中國注冊會計師注冊審批暫行辦法》的補充規定
(2003年11月27日 財政部財會[2003]34號)
2.關於印發《<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若干問題解答(二)》的通知
(2002年7月25日 財政部辦公廳財辦會[2002]28號)
3.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年檢辦法
(2001年9月13日 財政部、證監會財會[2001]1069號)
4.關於會計師事務所跨省設立分所有關注冊管理事項的通知
(2001年5月24日 財政部財會[2001]1024號)
5.《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若干問題解答(一)
(2000年9月3日 財政部財會[2000]13號)
6.關於印發《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0年5月8日 財政部財會字[2000]5號)
7.關於印發《會計師事務所分所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000年3月24日 財政部財協字[2000]28號)
8.關於印發《證券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通知
(1999年11月26日 財政部財會字[1999]45號)
9.關於印發《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8年10月22日 財政部財經字[1998]114號)
10.關於印發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外籍中國注冊會計師注冊審批暫行辦法》的通知
(1998年9月28日 財政部財協字[1998]9號)
11.關於印發《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審批辦法》的通知
(1998年7月3日 財政部財會協字[1998]55號)
12.關於會計師(審計)事務所終止的若幹事項的通知
(1998年4月16日 財政部財會協字[1998]23號)
13.關於明確合夥會計師事務所審批許可權的通知
(1997年11月3日 財政部財會協字[1997]46號)
Ⅳ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廢止部分證券部門規章的通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廢止
部分證券部門規章的通知
(證監法律字[1999]3號1999年12月21日)
各證券監管辦公室,辦事處,特派員辦事處,專員辦事處,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內各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關於貫徹執行〈證券法〉的有關問題的通知》(證辦發[1999]11號)的精神,我會對成立以來至1998年12月31日期間公布的證券類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下簡稱證券類部門規章)進行了全面清理,並逐一進行了確認。其中,已被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替代,應予廢止或者已明令廢止的證券類規章46件;因規章的調整對象消失或者規章本身適用期已過,自行失效的證券類規章24件。現將這兩部分共70件證券類規章的目錄予以公布,停止執行。請轉知各有關單位。
附一:
^^廢止的證券類部門規章目錄
1、關於授權中國證監會查處證券違法違章行為的通知(證委發[1993]42號)
2、關於印發《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關於證券監督管理機關查處證券違法、違章行為的職權的規定》的通知(證委發[1993]44號)
3、關於在新股發行工作中加強費用管理的緊急通知(證監[1993]108號)
4、關於頒發《股票發行審核程序與工作規則》的通知(證監發字[1993]35號)
5、關於企業公開發行股票報送材料要求的通知(證監發字[1993]39號)
6、股票發行復審工作細則(證監發字[1993]78號)
7、關於發布《股票發行審核程序與規則》和《股票復審工作細則》的通知(證監發字[1993]97號)
8、關於嚴格復核上市公司送配股方案的緊急通知(證監上字[1993]123號)
9、關於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暫行規定(證監上字[1993]128號)
10、關於在股票發行工作中強化證券承銷機構和專業性中介機構作用的通知(證監機字[1993]45號)
11、關於授權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依照《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46條規定對個人持股情況進行監管的決定(證監法字[1993]110號)
12、關於頒發《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處理證券違法違紀案件試行辦法》的通知(證監法字[1993]112號)
13、關於頒布《證監會處理投訴工作程序》(試行)的通知(證監辦字[1993]73號)
14、關於在證券交易所和交易系統已掛牌和申請掛牌的公司如何執行會計制度的函(證監函字[1993]79號)
15、關於頒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試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7號)
16、關於做好上市公司送配股復核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79號)
17、關於頒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3號《中期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試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87號)
18、關於上市輔導機構資格審查及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01號
19、關於開展上市公司年度報告陳列試點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04號)
20、關於執行《公司法》規范上市配股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31號)
21、關於證券爭議仲裁協議問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39號)
22、關於頒發《上市公司辦理配股申請和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61號)
23、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6號》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62號)
24、關於做好上市公司配股後續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68號)
25、關於要求各證券交易場所對國債回購與證券交易實行分帳管理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23號)
26、關於下發《關於股票發行與認購辦法的意見》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61號)
27、關於對股票發行中若干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62號)
28、關於轉發《關於上海證券市場信息傳播管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74號)
29、關於印發《股票發行與上市審核程序及工作規則》(試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95號)
30、關於執行《公司法》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200號)
31、關於向證券期貨交易所派駐督察員的決定(證監[1996]4號)
32、關於嚴禁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的通知(證監[1996]7號)
33、關於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做好審計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6]1號)
34、關於規范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的通知(證監發字[1996]22號)
35、關於授權地方證券、期貨監管部門行使部分監管職責的決定(證監發字[1996]48號)
36、信訪工作試行辦法(證監發[1996]61號)
37、中國證監會調查處理證券期貨違法規案件試行辦法(證監發[1996]62號)
38、關於加強股票發行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6]130號)
39、關於印發《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報送材料標准格式》的通知(證監發字[1996]422號)
40、關於加強證券市場風險管理和教育的通知(證監信字[1996]8號)
41、關於防範運作風險、保障經營安全的通知(證監機字[1996]3號)
42、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的通知(證監交字[1996]4號)
43、關於持股超過公司發行在外普通股總數5‰的個人股東投票權的函(證監函字[1996]22號)
44、關於發布《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通知(證監[1997]6號)
45、關於發布《關於授權地方證券期貨監管部門行使部分監管職責的決定》及其實施細則的通知(證監[1997]9號)
46、關於印發《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的通知(證監上字[1997]114號)
附二:
^^失效的證券類部門規章目錄
1、關於印發《關於1993年股票發售與認購辦法的意見》的通知(證委發[1993]41號)
2、關於法人股流通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證委發[1993]58號)
3、關於企業上市程序有關問題的復函(證委辦函[1993]13號)
4、關於1990年年底以前發行股票的企業申請上市的程序的通知(證監發字[1993]21號)
5、關於1993年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企業產業政策問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3]65號)
6、關於發布1993年新股承銷收費的規定的通知(證監機字[1993]8號)
7、關於指定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為證券爭議仲裁機構的通知(證委發[1994]20號)
8、關於轉發上海市證券管理辦公室滬證辦[1994]024號文件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42號)
9、關於轉發國家體改委《關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股轉讓問題的復函》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20號)
10、關於上市公司配股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4]133號)
11、關於上市公司根據《公司法》配套行政法規和文件的規定修改公司章程的函(證監函字[1994]14號)
12、關於上市公司報送配股申請材料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發字[1995]11號)
13、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關於推薦境外上市預選企業的條件、程序及所需文件的通知(證委發[1996]17號)
14、關於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證監發字[1996]17號)
15、關於推薦B股預選企業的通知(證委發[1997]13號)
16、關於1996年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編制工作中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上字[1997]1號)
17、關於進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證監上字[1997]7號)
18、關於上市公司編制1997年年度中期報告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上字[1997]39號)
19、關於進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有關工作的通知(證監上字[1997]113號)
20、關於推薦境外上市預選企業的通知(證監[1998]20號)
21、關於1998年上市公司申請配股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上字[1998]76號)
22、關於做好當前證券經營機構監管工作的通知(證監機字[1998]15號)
23、關於向證券經營機構發放《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的通知(證監機字[1998]42號)
24、關於認真貫徹《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證監信字[1998]1號)
Ⅵ 證券期貨規章制定程序規定(2020)
第一章總則一、修改背景
中國證監會高度重視證券期貨立法體制機制建設。2008年,中國證監會制定發布了《規定》,其作為專門規范證券期貨立法工作的部門規章,適應了資本市場立法工作量大、要求高、技術性強的特點,有力保障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規定》自發布至今已逾十年。為順應新的時代要求,《立法法》《條例》已分別於2015、2018年進行了修改。此外,中國證監會在多年立法工作中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需要總結,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解決。為此,有必要抓緊落實新修訂的《條例》要求,對《規定》進行配套修改。二、修改思路
此次修改主要堅持了以下三方面思路:一是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二是全面落實《條例》各項新要求,並結合資本市場特點對《規定》進行修改,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三是堅持問題導向,總結立法工作的經驗和不足,鞏固有益做法,解決突出問題。三、修改的主要內容
本次修改,除將原來的「起草與審查」一章分為「起草」和「審查」兩章外,保持了原有框架結構。在條文上,由原來的40條增至41條,主要修改28條,增加5條。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加強對立法工作的領導
一是在實體方面,要求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規定》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4條)。二是在程序方面,規定製定規章應當按規定履行報告程序(第5條);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要經批准(第9條),臨時補加規章立項,報中國證監會主要負責人批准(第10條)。三是在與中央大政方針保持一致性方面,強調規章的立改廢應當服從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第33條、第34條)。
(二)按照《條例》要求修改補充新的規定
一是強調依法立法。規定製定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上位法規定(第4條)。二是突出民主立法。在立項階段,規定法制機構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要向社會公布(第8條、第9條)。在起草、審查階段,要求起草部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規章涉及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部門和法制機構應當進行論證咨詢,必要時進行聽證;法制機構審查規章時,可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第16條、第22條)。三是遵循科學立法。在重大意見分歧的解決機制上,規定法制機構應當組織進行論證研究,提出傾向性意見,報委務會議決定(第24條、第26條)。完善規章解釋相關規定(第31條)。確立立法後評估制度(第35條)。
(三)結合實踐經驗,改進我會立法程序機制
一是規定各部門需要增加計劃外規章項目的,應當補報立項手續(第10條)。二是將中國證監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建立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上升至規章層面(第18條)。三是明確法制機構在規章審查中的職責,起草部門報送審查後,由法制機構負責修改完善,並豐富了審查措施手段(第20至25條)。四是根據國辦關於制定涉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要求,明確制定涉外規章應當向國務院報告(第5條)。四、公眾意見採納情況
公開徵求意見期間,我會共收到書面意見建議2份。總的來看,社會各界總體贊同我會本次對《規定》的修訂,僅有1條意見針對本次修訂內容提出修改建議,我會已予以採納。另1條意見涉及金融人員的執業資格等問題,不屬於《規定》調整范圍的內容,因而未予採納。第五條制定規章,應當經中國證監會委務會議(以下簡稱委務會)審議通過。
中國證監會制定涉外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國務院報告。第六條中國證監會法制機構(以下簡稱法制機構)負責組織規章的制定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公布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組織、督促計劃的執行;
(二)起草或者組織起草規章草案;
(三)審查、修改規章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規章送審稿);
(四)提請委務會審議規章草案;
(五)辦理規章公布與備案事宜;
(六)起草或者組織起草規章解釋、修改、廢止的草案或者意見;
(七)組織開展立法後評估;
(八)編輯證券期貨法規匯編。第二章立項第七條中國證監會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
Ⅶ 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14號 廢止了嗎 謝謝
沒有,這是公司可轉換債券公告書,據我所知,沒有廢止,但這是2001年發布的,修沒修訂我就不太清楚了
Ⅷ 期貨法律法規的目錄
第一章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二章 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三章 期貨公司管理辦法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四章 期貨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五章 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六章 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七章 期貨公司首席風險官管理規定(試行)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八章關於發布《證券公司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試行辦法》的通知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九章 關於發布《期貨公司金融期貨結算業務執行辦法》的通知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十章 關於發布《期貨公司風險監管指標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十一章 期貨從業人員執業行為准則(修訂)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十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摘選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參考答案
第十四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本章大綱
本章考點預測
知識線索圖
考點分析
考點預測題
Ⅸ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管理辦法還沒實施嗎
根據管理辦法,各類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均適用統一的業務規則,而現行分散的相關業務規則同時廢止。
經濟觀察網記者張力在9月12日鄭州召開的「資產管理業務座談會」上,經濟觀察網記者獲悉,證監會向參會機構下發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管理辦法」)。
對於同屬於合並後的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監管、且在性質上均屬於私募范疇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管業務,按照功能監管理念,證監會將統一搭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監管體系。
根據管理辦法,各類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均適用統一的業務規則,而現行分散的相關業務規則同時廢止。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辦法取消了資管業務資格的審批准入,改為向相關行業協會履行登記手續;同時,放開證券公司集合計劃投資范圍,增加了非上市公司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放開了期貨公司「一對多」業務的限制,允許期貨公司非公開募集多個客戶的資金開展資管業務。
定向資管業務由於歷史原因而未能被定位為信託關系,而管理辦法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的載體統一為資產管理計劃,有利於解決證券公司定向資管業務游離於信託法律關系之外的不利情況,消除法律風險隱患。
資管大一統
根據證監會的起草說明,《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已正式發布實施,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屬於私募基金的一種類型,意見稿旨在明確資管業務的現行法規體系與《私募辦法》如何協調,統一搭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監管體系。
2012年開始,資管業步入大繁榮時期,但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三類機構在市場准入、投資范圍、業務規范、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較大差異,且普遍管制較多,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資管業務的創新發展,也不利於對三類機構實施統一的功能監管。
此前,該三類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分別適用《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等規章及配套規則。而今後,各類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均可適用統一的業務規則,而現行分散的相關業務規則可以同時廢止。
根據辦理辦法,本辦法未規定的,適用《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其他規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非公開募集資金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由中國證監會另行規定。
管理辦法也將促進資管業務法律關系的統一。
根據現行法規,定向資管業務的法律性質定位為委託代理關系,區別於私募基金的信託法律關系。實踐中,為了開展業務的便利,一般採取設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的方式,但這一載體缺乏法律依據,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隱患。
而管理辦法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業務的載體統一為資產管理計劃,有利於解決證券公司定向資管業務游離於信託法律關系之外的不利情況,消除法律風險隱患。
此外,《管理辦法》不再對證券公司集合計劃和基金管理公司一對一、一對多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的客戶委託初始資產最低金額(現行規定不得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以及規模上限(現行規定不得超過50億元人民幣)提出要求。
在符合合格投資者相關要求的基礎上,由各公司根據自身情況和客戶要求自行決定客戶委託初始資產最低金額以及資產管理計劃規模上限。
「八條底線」
現行規則規定,證券公司集合計劃投資范圍局限於股票、債券等常規投資品種,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查詢信託產品)、基金子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等的投資范圍相比處於明顯劣勢,尚不能直接投資非上市股權、債權等。投資范圍的局限阻礙了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發展,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根據辦理辦法,證券公司集合計劃投資范圍增加了非上市公司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
證監會認為,經過多年的規范發展,證券公司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制度,資本實力和合規經營意識均明顯增強,有能力防範和控制相關業務風險,有必要放寬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的投資范圍。
同時,管理辦法還放開了對期貨公司「一對多」業務的限制,允許期貨公司非公開募集多個客戶的資金開展資管業務。
與一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為持牌的金融機構,業務范圍不限於資管業務,還經營自營、經紀、公募資管等其他金融業務,存在較大的利益沖突風險,並且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涉及廣大客戶資金安全和權益保護,風險具有較強的外溢性。
近期業內頻發的證券公司資管業務違規問題亦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重視。
此次管理辦法亦列舉的形式規定了資管計劃的禁止行為,包括:違規將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用於資金拆借、貸款、抵押融資或者對外擔保等用途;將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用於可能承擔無限責任的投資;以轉移資產管理賬戶收益或者虧損為目的,在自營賬戶、公募證券投資基金賬戶與資產管理賬戶之間或者不同的資產管理賬戶之間進行買賣,損害資產委託人的利益;
自營業務搶先於資產管理業務進行交易,損害資產委託人的利益;以獲取傭金或者其他利益為目的,用委託財產進行不必要的交易;期貨公司從事資產管理業務,不得以自有資產或者假借他人名義違規參與本公司投資於期貨類品種的資產管理計劃,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亦在當天的會上強調,資管業務要牢牢守住八條底線:即不得有非公平交易、利益輸送、老鼠倉等損害客戶利益的行為;不得違規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不適當地宣傳、銷售產品,誤導欺詐客戶;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不得利用資管產品進行商業賄賂;資管產品的杠桿率不得超過十倍;不得投資於高污染、高能耗等國家禁止投資的行業;不得對業務人員、管理團隊實施當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