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修訂環保條例
A. 四川擬規定居民樓200米內跳廣場舞可能會處於2000元的罰款
據報道,2017年7月25日,《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簡稱《條例》)提請四川省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
對於壩壩舞(即廣場舞)的噪音污染,《條例》規定,居民樓200米范圍內跳壩壩舞將由城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個人最高將被處於2000元的罰款。
B. 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嘉陵江流域,是指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嘉陵江幹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區域,具體范圍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創新驅動、系統治理;嘉陵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第四條嘉陵江流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和完善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年度計劃,並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納入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范圍。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落實本區域內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開展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並協調督促處理。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本區域內的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保護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嘉陵江流域保護中的重大事項,加強與相鄰省、直轄市在共建共治、生態補償、應急聯動、聯合執法、航運調度、水資源調度等方面的跨區域合作。第六條嘉陵江流域實行河湖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流域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土流失防治、執法監督等工作,督促、協調政府有關部門履行法定職責。
嘉陵江流域全面推行林長制,組織開展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災害防控、監測監管等工作,提升流域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第七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應急、市場監督管理、鄉村振興、林業和草原等有關部門,依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八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經費納入本級預算,加大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財政投入,統籌用於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
鼓勵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第九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可持續的嘉陵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第十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企業等合作,為科技成果轉化與利用提供技術集成、推廣等服務。第十一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強流域文化遺產和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繼承和弘揚流域特色文化。第十二條嘉陵江流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新聞媒體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宣傳教育活動,並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依法勸阻、舉報和控告破壞流域生態環境的行為。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規劃與管理第十四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要求,組織編制和實施本行政區域的國土空間規劃,並落實管控要求。第十五條嘉陵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劃定水功能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區應當定期評估,根據水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和國家有關要求進行調整,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C. 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自然保護為目的,依法劃出一定面積的陸地、水域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型各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第四條自然保護區應當堅持全面規劃、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義務,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
對在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和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七條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縣級以上林業、建設、農業、國土、地礦、畜牧、水利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相關類型自然保護區。其它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配合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第二章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第八條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凡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十條規定條件的;
(二)珍稀物種資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地質剖面、典型地質地貌、古生物化石分布區等自然遺跡;
(三)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它自然區域。第九條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典型意義、科學上的重大影響和特殊研究價值,分為國家級、省級、市(地、州)級和縣(市)級自然保護區。第十條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按照下列規定審批:
(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辦理;
(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市(州)人民政府或者省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省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後,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市(州)級和縣(市、區)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逐級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請,按照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的有關程序辦理;
(四)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共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項規定的程序審批。第十一條自然保護區按國家規定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必要時還可劃定外圍保護地帶。
自然保護區經批准後,其范圍和界線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類型、范圍、界線等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報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第十三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級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應與省國土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和標准,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規劃,報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五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實施綜合管理;督促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的重大環境事件;主管政府授權的綜合類型或者特殊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縣級以上林業、建設、農業、國土、地礦、畜牧、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工作。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以保護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為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以保護風景名勝為主要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地質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
畜牧行政主管部門主管草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內陸水域生態和水生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D.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生態保護與建設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明確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配備必要的環境保護工作力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級人民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做好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宣傳和隱患排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的,應當及時向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報告。鼓勵通過購買基層公共服務、設置環保公益崗位等形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第四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落實環境保護法定責任,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約的生產、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鼓勵和引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制度中規定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支持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利用。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投入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融資機制,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環境保護。第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營造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知識普及。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宣傳教育、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各級行政學院、幹部院校等應當將環境教育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制和知識的宣傳、弘揚環境保護先進典型、曝光環境違法行為,對環境保護進行輿論監督。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環境保護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管理等監督管理工作。第十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結合不同區域功能、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確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管控規定。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相銜接。產業發展規劃、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
跨行政區域的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E. 國家最新出台的環保政策有哪些
√ 樓主您好,根據您提出的問題,下面為您做詳細解答:
2022年已經來臨,這個1月國家又有哪些與環保相關的政策、標准實施?2022年實施環保政策標准,2022年國家新環保政策解讀如下:
標准相關
1、《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HJ 1208—2021)
該標准由生態環境部發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本標准規定了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一般要求、監測方案制定、信息記錄和報告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本標准為shou次發布。
2、《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橡膠和塑料製品》 (HJ 1207—2021) 該標准由生態環境部發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本標准規定了橡膠和塑料製品工業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一般要求、監測方案制定、信息記錄和報告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3、《工業企業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
技術指南(試行)》(HJ 1209—2021) 該標准由生態環境部發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本標准規定了工業企業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的一般要求,監測方案制定,樣品採集、保存、流轉、
制備與分析,監測結果分析,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監測報告編制,監測管理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4、《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固體廢物(試行)》(HJ 1200—2021) 該標准由生態環境部發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本標准規定了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污單位工業固體廢物相關基本情況填報要求、污染防控技術要
求、環境管理台賬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編制要求、合規判定方法等。
危險廢物相關
1、《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
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於2021年9月18日通過,經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同意並印發,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危險廢物接受地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移出地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商請函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出具是否同意接受的意見,並通過信息系統函復移出地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不同意接受的,應當說明理由。
2、《重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退役費用預提和管理辦法》
由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於2021年9月3日印發,自2022年1月1日施行。
各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人工成本、退役工作實際需求等因素,在前述年度退役費用預提z低標准基礎上確定本行政區域退役費用預提z低標准,但不得低於國家標准。
固體廢物相關
1、《甘肅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
由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於2021年11月26日通過,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發生變更的,變更後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對未處置的工業固體廢物及其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進行安全處置或者採取有效措施保證該設施、場所安全運行。變更前當事人對工業固體廢物及其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的污染防治責任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義務。
水污染相關
1、《山東省南四湖保護條例》
由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於2021年12月3日通過並印發,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對污染、損害南四湖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向南四湖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組織處理,並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2、《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由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21年11月25日通過,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的,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必要時可以責令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採取限制生產、停產等臨時性應急措施。
3、《佛山市河涌水污染防治條例》
由佛山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七次會議於2021年9月17日通過,經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於2021年12月1日批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在水產養殖禁養區建設養殖設施從事水產養殖業的,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處罰規定的,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拒不停止違法行為的,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報區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大氣污染相關
1、《南寧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
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2021年11月20日批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條第六項規定,未按照規定安裝衛星定位系統或者衛星定位系統未正常運行的,由負有揚塵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按照職責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土壤污染相關
1、《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
由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21年10月29日修訂,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單位或者個人損毀、非法佔用耕地基礎設施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修復,並依法賠償經濟損失;逾期未恢復原狀或者未修復的,處以五千元到二萬元的罰款。
2、《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由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於2021年11月23日通過,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將重金屬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的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或者污染土壤用於土地復墾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噪音污染相關
1、《山東省機動車非法改裝治理和雜訊污染防治規定》
由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於2021年12月3日通過並印發,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駕駛拼裝的機動車上道路行駛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車輛予以收繳,強制報廢;對駕駛人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並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其他環保相關
1、《福建省綠色建築發展條例》
由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21年7月29日通過並印發,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監理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未對施工單位是否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綠色建築等級要求進行施工實施監理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2、《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
由遂寧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2021年10月22日通過,經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11月25日批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禁止對市政道路、市政園林綠地、市政排水設施中的海綿城市設施;禁止向海綿城市設施排放、傾倒劇毒、易燃易爆、腐蝕性廢液和廢渣;禁止損毀、穿鑿或者擅自拆卸、移動、占壓海綿城市設施;禁止其他危害海綿城市設施的行為。
3、《山東省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由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於2021年12月3日通過並印發,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查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希望此次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F.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所轄的行政區域。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應加強環境保護和宣傳教育,增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觀念、法制觀念,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方針。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保證國家環境保護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本地區的環境問題。根據環境保護任務,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機構,支持環境保護部門依法獨立行使監督管理職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和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推廣先進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第八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牧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九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改善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大氣、水的污染,加強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保護。
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的環境保護目標、實施計劃和措施。環境保護目標的完成情況,應作為評定各級政府工作成績的依據之一,並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政府報告。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主要職責:
(一)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貫徹執行;
(二)擬定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及區域開發規劃;
(三)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四)負責對自然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提出地方自然保護區的審批意見,會同做好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
(五)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事故和糾紛;
(七)受理單位或個人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控告。第十二條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定期考核。
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應作為考核單位領導實績和企業升級、評選先進、文明單位的重要內容。
其他有關部門在制定規劃和計劃時,應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統籌安排,同步實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採取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優惠政策,鼓勵開展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
新聞單位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四川省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未作規定的項目,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G. 四川省環境保護法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不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進行建設的;
(二)未經資質審查取得相應證書的專業單位,擅自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的由於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失誤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不執行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制度或許可制度排放污染物的;
(四)不執行限期治理或取締、關閉、停業、轉產、搬遷決定的;
(五)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不履行環境治理和補償責任的;
(六)違反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特殊保護區的管理規定,造成污染危害的;
(七)違反雜訊管理規定,危害周圍生活環境的;
(八)違反引進設備或項目的有關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
(九)違反國家或地方規定進口或轉移固體廢物的;
(十)向環境排放禁止排放的污染物或以不正當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十一)向水體排放、傾倒固體廢物、垃圾和其他廢物或在河道管理區范圍內堆放、存貯、傾倒、棄置固體廢物和垃圾的;
(十二)不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的;
(十三)挪用、擠占、拖欠環境保護資金的;
(十四)擅自拆除或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
(十五)從事國家明令禁止或控制生產經營的劇毒物、強致癌物、嚴重污染環境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
(十六)將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使用的;
(十七)生產、銷售或使用達不到環境保護技術標準的產品的;
(十八)造成環境污染事故或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後,不按規定報告和採取搶救措施的;
(十九)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十)其他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以上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輻度的具體適用,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另行規定。
第七章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對環境保護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作出處理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原處罰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H. 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沱江流域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和水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沱江流域地表水體及地下水體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活動。有關法律法規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特殊區域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沱江流域,是指沱江幹流及其支流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具體范圍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應當以全流域水質穩定達到水環境質量標准為主要目標,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實行源頭控制、系統保護、流域共治和可持續發展。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沱江流域水環境質量負責。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目標和年度計劃,將政府投入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自然資源、衛生健康、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本行政區域內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落實本區域內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措施,對責任水域進行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並協調督促處理。
本條例所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人民政府、沱江流域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級人民政府)、沱江流域的縣(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級人民政府)。第五條沱江流域建立省、市、縣、鄉河(湖)長制。
省級河(湖)長負責協調和督促解決責任水域治理和保護重大問題,協調明確對跨設區的市水域的河(湖)管理責任,推動建立流域共治機制。
市、縣級河(湖)長負責協調和督促相關主管部門開展責任水域治理和保護,推動建立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
鄉級河(湖)長負責協調和督促責任水域治理和保護具體任務的落實。
各級河(湖)長制辦公室負責河(湖)長制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督促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責任,共同推進河(湖)管理保護工作。
上級河(湖)長應當對下一級河(湖)長履行職責及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督導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對其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第六條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其相關主管部門的考核評價應當徵求同級河(湖)長的意見。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沱江流域水環境監測網路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投入與成效監測,健全調查體系和長效監測機制。
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沱江流域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沱江流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沱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九條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依法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第十條在嚴格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排放總量削減的前提下,按照有利於總量減少的原則,逐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一條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破壞沱江流域水環境行為的,有權向負有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投訴。發現相關監督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檢察機關舉報。
負有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舉報方式,明確受理范圍和職責,並依法核查處理舉報事項。
接受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核查處理舉報事項並及時回復舉報人。舉報線索經查證屬實的,可以對舉報人給予適當獎勵。
I. 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200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地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地質體和地質作用的總和。第三條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區域地質環境、城市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的勘查、評價、監測、利用、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地質環境管理實行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誰利用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領導,制定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並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地質環境保護、利用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地質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或控告。
禁止侵佔、損毀地質環境保護工程設施、設備。第八條對在地質環境保護、利用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第九條制定城市、村鎮總體規劃和國土綜合開發重點區、經濟開發區、農牧業區規劃,應當進行區域地質環境勘查,作出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庫等工程建設項目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工程建設項目,在規劃選址階段應當進行地質環境勘查,作出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地質環境勘查評價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范進行。第十條開發地熱、礦泉水、地下水應當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開發地熱、礦泉水還應經省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按國家標准鑒定。第十一條地質遺跡由省級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認定。開發利用地質遺跡,應當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具有重大科學研究或觀賞價值以及珍貴稀有的地質遺跡,可設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設立和開發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應按規定報批。第十二條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當報縣級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未經審核同意的,不得作為規劃或建設項目選址定點的依據。
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當按國家地質資料匯交規定進行匯交。
建設項目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應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依照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規定執行。第三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第十三條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第十四條開采礦產資源應當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采礦權人應當繳納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五條采礦權人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礦山建設設計方案和施工規范,進行建設、施工,修築尾礦場、攔渣壩等工程設施,防止因采礦造成疏干、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第十六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向縣級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年度報告中,如實反映地質環境保護情況,接受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第十七條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引發地質災害的,應及時向當地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並採取必要的恢復和治理措施,防止災害擴大。第十八條采礦權人停辦或關閉礦山,應按期完成有關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等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第四章地質災害防治第十九條省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縣級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編制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並報上一級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相關地區編制。
J. 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的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一條 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執法主體有規定的,由相關行政執法部門承擔行政執法工作;法律、行政法規未作規定的,按照本條例由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主管部門承擔相關行政執法工作。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可以依法委託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主管部門行使相關執法權。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十二條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主管部門、相關主管部門及其行政執法人員違反本條例第六十條規定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三條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責任人不履行義務,責任區的容貌秩序、環境衛生未達到有關標準的,予以警告,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對個人處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或者建議其上級主管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及其主管人員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 單位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改正或者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代為清除,其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可以並處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違章搭建、堆放、吊掛影響市容市貌物品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不按規定停放車輛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定,亂塗、亂刻、亂畫或者擅自張貼各種宣傳品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在城鎮住宅區內飼養家禽家畜的,飼養寵物和信鴿影響環境衛生和周圍居民正常生活的;
(五)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十七條攤點衛生管理規定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雜訊管理規定的。
第六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侵佔、毀損、圍擋園林綠地的,或者違反本條例第五十四條規定損毀、盜竊、佔用相關設施設備,擅自關閉、拆除、遷移或者改變用途的,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依法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車輛未採取覆蓋或者密閉措施,造成泄漏遺撒的或者違規傾倒的,責令清除改正;代為清除的,其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並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施工現場容貌管理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佔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場所從事車輛修理、清洗、裝飾和再生資源回收的,責令改正,恢復原狀,並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特種垃圾管理規定的,責令改正、採取補救措施,可以並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將從餐廚垃圾中回收的物質用於生產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沒收產品及違法所得,並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人身傷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一條 單位或者個人有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影響城鄉環境衛生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或者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代為清除,其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並處個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單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二條 拒絕、阻礙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或者侮辱、毆打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從業人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侮辱、毆打對其違法行為進行勸阻的公民,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