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條例知識
Ⅰ 急急急急急!關於海絲文化
8月9日,「東海灣」杯首屆海絲模特電視大賽開幕式隆重上演。百名海絲麗人組成的城市花車「美麗巡禮」途經泉州多條繁華街道,當晚,3000多人參與的「魅力之夜」大型開幕式晚會,場面盛大。90分鍾的實況播出將於8月16日(本周日)泉州電視台(一套)新聞綜合頻道14:15首播、(三套)影視劇頻道22:15首播。
福建規模最大選美比賽
記者了解到,「東海灣」杯首屆海絲模特電視大賽自啟動以來,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到報名截止之日,共有450多位選手報名參賽,報名參賽人數創下福建省同類比賽之最。
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透露,雖然大賽在泉州舉辦,但報名的選手卻分別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還吸引了來自台灣地區的佳麗參加,參賽人員分布地域的廣泛性,充分體現了泉州海絲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從報名的選手來看,佳麗們學歷最高的有碩士,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選手佔了四分之一強,大專文化以上的佔了60%多,而且選手們各懷才藝,真正做到了外在形象與內在修養的較好融合。可以說,「東海灣」杯首屆海絲模特電視大賽已成為福建省有史以來本土同類比賽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一次選美比賽。
全新方式弘揚海絲文化
據主辦方介紹,「東海灣」杯首屆海絲模特電視大賽是一場弘揚海絲文化、展示品牌魅力的「超級美女」風暴。
本次活動的總策劃蘇子先生表示,大賽組委會提出了「以模特為載體,傳承海絲文化」的宗旨,不僅僅打造一個美麗形象的大看台,更重要的是要打造成解讀海絲文化、弘揚海絲文化的大平台。在文化底蘊深厚的背景下產生的「海絲模特」又獨具哪些特色呢?蘇子先生清晰地詮釋了「海絲模特」的最終標准,「我們這次的標准不僅僅是一次選美,海絲模特應該是美女+才女的組合,除了選手的形象氣質,我們還要求具有知識和內涵,同時還具有愛心和慈善心。」
大賽開幕儀式盛況空前
「東海灣」杯首屆海絲模特電視大賽開幕式,主要由「城市·美麗巡禮」和「開幕·魅力之夜」兩大部分組成。
大型城市花車巡禮於8月9日下午17:00在僑鄉體育館分兩條路線出發,巡禮隊伍共由6輛精心設計的創意花車和海絲模特美女選手組成,還有2輛寶馬保駕護航。這樣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的香車美女巡禮途經泉州多條繁華街道。
「魅力之夜」開幕式晚會場面盛大,節目安排別出心裁。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開幕式節目創意獨特、節目形式新穎、節目內容精彩紛呈,邀請了廈門歌舞劇院、泉州歌劇院、福建第一人氣偶像團體——CLASSICAL西岸男孩等知名度高的演員前來助陣,另外還包括獨具閩南文化特色的大型歌舞《吉祥海西》、《歡樂泉州》,熱情奔放的踢踏舞、性感風情的埃及舞,振奮激情的小提琴演奏等精彩文藝節目。
整場晚會以熱情奔放為基調,在藍色夢幻的海洋里演繹了一場別有風味的文化盛宴,展示了海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東方第一大港輝煌的歷史,也展現了當今泉州人拼搏進取的精神。
據悉,本次大賽由泉州電視台主辦、萬國文化中心承辦,並由泉州著名的超級大盤「東海灣」總冠名,是「2009海絲文化年度盛典」系列活動之重頭戲,旨在弘揚海絲文化,展示泉州魅力。
Ⅱ 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以下簡稱「海絲史跡」)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海上絲綢之路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海絲史跡,是指歷史上反映北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聯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跡、遺址。第三條本市的海絲史跡包括:
(一)合浦漢墓群等古墓葬;
(二)大浪古城遺址、草鞋村遺址等古遺址;
(三)列入海絲史跡保護名錄的其他遺跡、遺址。第四條海絲史跡的保護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確保海絲史跡的真實性、完整性。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的保護工作,建立海絲史跡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解決海絲史跡保護中的重大問題。
海絲史跡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在市、縣(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做好海絲史跡的相關保護工作。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海絲史跡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建立重大事項專家咨詢論證、安全保護、日常監測巡查、應急響應、年度通報等制度,並定期檢查評估海絲史跡保護情況。
市、縣(區)人民政府發改、財政、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教育、農業農村等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海絲史跡的相關保護工作。第七條市、縣(區)人民政府設立或者指定的海絲史跡管理機構負責海絲史跡的日常管理工作。第八條鼓勵和支持海絲史跡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員會將海絲史跡保護納入村規民約,設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加強對海絲史跡的保護。第九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海絲史跡保護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
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等方式支持海絲史跡的保護工作。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海絲史跡的義務,有權制止和檢舉破壞海絲史跡的行為。
市、縣(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公布信箱、電話、電子郵箱等舉報方式,接到舉報後應當及時處理。
鼓勵和支持志願者組織和個人積極開展海絲史跡的保護活動。第十一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文物、廣播電視、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門加強海絲史跡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保護意識。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海絲史跡保護利用常識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海絲史跡的公益性宣傳。第二章保護管理第十二條市文物行政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海絲史跡保護名錄,對擬納入保護名錄的海絲史跡進行論證,公開徵求意見。海絲史跡保護名錄由市人民政府核定並向社會公布。
海絲史跡保護名錄需要調整的,由市文物行政部門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論證評定,報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城鄉規劃、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海絲史跡保護規劃,依法報批後向社會公布,海絲史跡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
海絲史跡保護規劃應當分類劃定海絲史跡的保護區域:
(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要求;
(二)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但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應當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第十四條海絲史跡所在地縣(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組織海絲史跡管理機構採取下列保護措施:
(一)在保護范圍邊界設置保護標志及其說明、界標、標志碑(牌)和其他保護設施,在建設控制地帶邊界設置界標和標志碑(牌);
(二)完善文物記錄檔案,建立健全海絲史跡信息資料庫,配置保護設施,加強對出土文物的保護;
(三)建立海絲史跡監測系統,加強日常監測、定期監測和反應性監測,負責對海絲史跡進行巡查,及時制止各種違法行為;
(四)做好安全防範工作,落實防火、防盜、防水、防蟲、防坍塌、防颱風等安全措施,制定應急預案,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險情;
(五)完善海絲史跡本體保護措施,整治海絲史跡周邊環境;
(六)落實法律、法規和海絲史跡保護規劃規定的其他保護措施。
Ⅲ 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江門史跡」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指的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指「海上絲綢之路·江門史跡」相關文化遺產,包括上川貿易島(含台山廣海衛城城牆和紫花崗烽火台、紫花崗摩崖石刻、大洲灣遺址、方濟各·沙勿略墓園、新地村天主堂遺址等)、新會官沖窯址和「南海Ⅰ號」水下文物保護區(台山水域)等。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第四條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堅持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第五條市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組織、協調相關職能部門依照法定職責,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法樹立標志說明牌,明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管理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建立日常巡查、現場保護聯動制度。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安全檢查和現場保護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六條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本辦法。
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的日常監督和檢查工作,建立文物保護員制度。
發展改革、財政、民族宗教、城鄉規劃、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環境保護、水行政、海洋漁業、旅遊、教育、科技、工商、公安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第七條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設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制度,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並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九條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資、捐贈、擔任文物保護志願者等方式參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成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基金,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基金捐贈的款物專門用於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轄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宣傳,弘揚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中小學普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史跡保護知識。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同有關地區、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開展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活動。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義務,有權舉報、制止損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行為。
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由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相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三條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依法報批實施。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有關要求,明確保護管理主體、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及分級管理措施。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要求。
保護規劃的相應內容應當列入城鄉建設規劃。
經批准後的保護規劃,不得擅自更改;如因情況變化確需更改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四條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保證文化遺產的安全,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程序報批。
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不得破壞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化遺產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准。建築物、構築物的風格、色調和高度應當與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和周邊環境相協調。
Ⅳ 寧波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規范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利用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和《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以下簡稱海絲史跡)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適用於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的海絲史跡,是指本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包括永豐庫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天童寺、保國寺。第四條海絲史跡保護應當遵循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確保海絲史跡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五條市人民政府和海絲史跡所在地的區縣(市)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海絲史跡保護工作,指導、協調海絲史跡保護工作的重大事項,並將海絲史跡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保護的監督管理,並組織實施本辦法。
海絲史跡所在地的區縣(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保護的日常監督管理。
城鄉規劃、財政、公安、宗教事務、旅遊、環境保護、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林業、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海絲史跡的保護工作。
海絲史跡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海絲史跡的保護工作。第七條文物、旅遊、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海絲史跡保護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海絲史跡保護意識。
本市新聞媒體應當開展海絲史跡保護的宣傳,普及海絲史跡保護知識。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海絲史跡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海絲史跡的行為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
鼓勵海絲史跡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依法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參與海絲史跡的保護管理。
鼓勵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組織及其成員參與海絲史跡的知識宣傳和保護工作。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海絲史跡保護社會基金。
對在海絲史跡保護、管理、利用和捐贈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市人民政府和海絲史跡所在地的區縣(市)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給予表彰。第九條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城鄉規劃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海絲史跡保護規劃,依法報經批准後公布施行。
海絲史跡保護規劃應當明確海絲史跡的構成、保護標准和保護重點,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分類制定保護管理措施。
海絲史跡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按照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劃定,同時應當符合國家對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要求。
海絲史跡所在地的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海絲史跡保護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第十條海絲史跡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後,應當依法設置標志說明。標志說明應當載明海絲史跡的名稱、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公布機關、公布日期等內容。
海絲史跡所在地的區縣(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標志說明的維護和管理。第十一條海絲史跡保護范圍內,禁止實施下列行為:
(一)刻劃、塗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損壞文物;
(二)傾倒、堆放垃圾或者超標排放廢水、污水;
(三)擅自進行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
(四)非法移動、拆除、污損或者以其他方式損壞海絲史跡標志說明;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危害海絲史跡的行為。第十二條海絲史跡保護范圍內,不得擅自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海絲史跡保護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必須保證海絲史跡的安全,並依法報經批准。
在海絲史跡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海絲史跡保護規劃,不得破壞海絲史跡的環境景觀和歷史風貌,並依法報經批准。第十三條海絲史跡保護實行專家咨詢制度。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建由文物、城鄉規劃、民族宗教、旅遊、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
制定海絲史跡保護規劃、保護范圍內開展工程建設以及決定其他與海絲史跡保護有關的重要事項,應當聽取咨詢委員會的意見。
Ⅳ 海絲是什麼
摘要 海絲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
Ⅵ 「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福州海絲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本辦法所稱的「福州海絲遺產」是指鼓樓區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閩王祠)、倉山區懷安窯址及接官道碼頭、馬尾區迥龍橋(邢港碼頭)、東岐古碼頭、長樂市聖壽寶塔、天妃靈應之記碑、登文道碼頭等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遺產以及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遺產。第三條「福州海絲遺產」保護管理,應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確保「福州海絲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第四條「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負責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福州海絲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導,並作為市屬「福州海絲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承擔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范圍內遺產保護的監督管理;縣(市)區屬「福州海絲遺產」保護管理機構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第五條「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公安、財政、民族宗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工商、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福州海絲遺產」保護和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制定村規民約,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參與保護「福州海絲遺產」。第七條「福州海絲遺產」的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所有權人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保護「福州海絲遺產」,依法參與涉及所有權人利益事項的管理。第八條「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同省內外其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地區的聯系與協作,共同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
「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與港澳台和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第九條對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由「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條鼓勵社會力量挖掘「福州海絲遺產」有關的民間傳統技藝,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十一條「福州海絲遺產」保護規劃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參照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試行)》,組織編制「福州海絲遺產」保護詳細規劃,並依法報批。
「福州海絲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納入同級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
保護規劃及其詳細規劃經批准公布後,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更改;確需更改的,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二條「福州海絲遺產」根據保護要求劃定為遺產區和緩沖區,分級進行保護。遺產區和緩沖區區劃應當與其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相銜接。
遺產區和緩沖區分界線由市政府根據批準的保護規劃確定,並設立界碑(樁)。第十三條「福州海絲遺產」遺產區和緩沖區內禁止進行任何損害或者破壞遺產資源的建設活動。
遺產區內不得建設與遺產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或者實施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確因保護需要進行建設的,應當符合保護規劃及其詳細規劃,並依法報批。
緩沖區內確因生產、生活需要進行建設的,應當符合保護規劃及其詳細規劃,不得破壞遺產的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並依法報批。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不符合「福州海絲遺產」保護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逐步整改、遷建或者依法拆除;對周邊遭到破壞的景觀、植被等應當責令相關責任人及時修復。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五條「福州海絲遺產」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本轄區范圍內遺產區和緩沖區生態環境保護,防止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和水資源污染,不得損害或者破壞「福州海絲遺產」原生態資源,周邊一重山范圍內林地逐步依規納入生態公益林管理。
Ⅶ 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促進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合理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指本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珍貴遺產,包括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和石刻。第四條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應當遵循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標准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的領導,發揮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國際和區域交流與合作,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保護、維修和管理經費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所在區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組織周邊環境整治和展示利用工作。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與管理工作相關區人民政府、部門和保護管理單位組成,指導、協調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重大事項。
聯席會議的日常事務由市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承擔。第七條市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本辦法;區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范圍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的日常監督工作。
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園林綠化監督管理工作。
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旅遊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指導配套旅遊設施建設。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市容環境衛生監督管理,指導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亮化和配套市容環衛設施等建設。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歷史文化和史跡保護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內容。
公安、環境保護、民族宗教事務、外事、科技、檔案等其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第八條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所在區人民政府應當明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管理單位,配備專職人員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管理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養和保潔工作,組織實施相關修繕方案;
(二)負責對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內各類建設工程進行巡查,發現危害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安全的險情時,立即採取措施並向所在區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三)負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安全防範和保衛工作,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及保護記錄檔案;
(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市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專家庫,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規劃、保護、利用、管理工作提供專業咨詢。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具有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義務,有權制止、舉報損害或者破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行為。
鼓勵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組織及其成員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知識宣傳和保護工作。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社會基金,用於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規定劃定,同時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劃定後,應當依法設置標志說明。標志說明應當載明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名稱、保護級別、保護范圍、公布機關、公布日期、立標機關、立標日期等內容。第十二條市文化遺產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劃,載明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管理單位、保護管理措施等。保護規劃經市人民政府同意,依法報批後公布實施。
編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劃應當廣泛徵求公眾、專家和有關部門的意見。
經批準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劃應當納入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利用和管理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原批准程序報請批准。
Ⅷ 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以下簡稱「海絲史跡」)的保護,促進海絲史跡的合理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和《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的保護、管理和利用。
本條例所稱的海絲史跡是指歷史上福州與海外通商貿易、文化交流等相關活動留存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址、遺跡等。第三條海絲史跡保護應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保障海絲史跡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保護工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海絲史跡保護的重大事項及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海絲史跡的保護、監督與管理工作。
市、縣(市、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海絲史跡保護相關工作。第六條海絲史跡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開展日常安全檢查、現場保護等海絲史跡保護工作。
鼓勵、引導海絲史跡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制定村規民約,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參與保護海絲史跡。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海絲史跡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依法設置標志說明、保護設施;
(二)負責安全防範工作,落實防火、防盜、防水、防蟲、防坍塌等安全措施,制定應急預案,及時向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險情;
(三)負責國有的海絲史跡的修繕、保養和管理工作;
(四)建立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及保護記錄檔案,並將保護記錄檔案定期報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八條非國有海絲史跡的日常保養、修繕和安全防範由所有權人負責;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保護管理責任人。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履行指導、檢查和監督職責。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海絲史跡保護工作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將日常監督管理、維護修繕、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海絲史跡保護社會基金。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海絲史跡的義務,有權勸阻、制止、舉報破壞海絲史跡的行為。
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志願服務、技術服務、開發文化產品等方式參與海絲史跡的研究、宣傳、保護、利用等工作。第十一條本市的海絲史跡包括:
(一)聖壽寶塔、迥龍橋及邢港碼頭、懷安接官道碼頭、潭頭登文道碼頭等海(河)港設施;
(二)懷安窯址、閩清義窯等對外貿易商品生產基地;
(三)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閩王祠)、天妃靈應之記碑等文化交流產物;
(四)其他有關的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和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第十二條本市的海絲史跡實行保護名錄制度。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開展海絲史跡普查和申報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和調整海絲史跡保護名錄。對擬列入的保護項目,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名錄建立檔案資料庫,並及時更新完善。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城鄉規劃、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海絲史跡保護規劃,依法報批後向社會公布,並將其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涉及海絲史跡保護區域的,應當徵求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四條經依法批準的海絲史跡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專家和公眾的意見,按照法定程序批准並公布。第十五條海絲史跡保護規劃應當分類劃定海絲史跡的保護區域:
(一)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應當劃定遺產區和緩沖區,並設立界碑(樁);
(二)對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但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應當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三)對不屬於文物保護單位,但列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和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的,應當劃定保護范圍。
Ⅸ 海上絲綢之路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哪些規定標准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1] 。其中,泉州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Ⅹ 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范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管理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指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古碼頭遺址等列入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名錄的古跡、建築群和遺址。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適用本規定。第四條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應當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五條市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協調相關職能部門依照法定職責,做好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建立日常巡查、現場保護聯動制度。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安全檢查、現場保護等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工作。第六條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本規定。
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范圍內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的日常監督和檢查工作。
規劃、環保、宗教、旅遊、教育、科技等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第七條本市設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制度,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並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九條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成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社會基金,向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社會基金進行捐贈,捐贈款物專門用於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十條文化、宗教、旅遊、科技等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宣傳工作。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史跡保護知識納入本市中小學教學內容。
本市新聞媒體應當開展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有關的公益宣傳。
鼓勵志願者組織依法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宣傳和保護活動。第十一條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名錄,對擬納入保護名錄的古跡、建築群和遺址,應當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論證。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名錄應當報市人民政府核定並向社會公布。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名錄需要調整的,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前款規定的程序論證、編制保護名錄,報請市人民政府核定後向社會公布。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可以向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保護名錄調整的建議。第十二條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專項保護規劃,並按照《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履行報批手續。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專項保護規劃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有關要求,明確不同史跡點的保護管理主體、史跡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及分級管理措施。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要求。
專項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應當嚴格執行,不得變更;如因情況變化確需更改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涉及到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區域的,應當徵求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並符合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專項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三條禁止在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范圍內實施下列行為:
(一)在文物和保護標志上刻劃、塗畫、張貼;
(二)違法排放污水或者大氣污染物、挖掘取土取石、修建墳墓、堆放垃圾和其他可能損害文物安全的行為;
(三)經營或者存儲易燃、易爆、有腐蝕性等危險物品;
(四)種植根系發達的樹木;
(五)其他危害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及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