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議四川法規
A. 關於四川安岳縣周鎮五君村君4組召開一事一議村民集資修農村公路安岳縣是否有補償金為多少,
這個要你們村上去找政府看能不能給點支持噻。政府是沒有這方面預算的。
B.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辦法(2015修改)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下簡稱代表)依法行使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的權利,做好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工作,發揮代表作用,根據有關法律、地方性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代表在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和閉會期間分別向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是執行代表職務,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一項重要工作。
認真研究辦理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並負責答復代表,是有關機關、組織的法定職責。第三條省人大常委會和市、州人大常委會應當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省人大常委會辦事工作機構和市、州人大常委會辦事工作機構應當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工作提供服務。第二章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基本要求第四條代表應當主要圍繞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對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省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和其他機關、組織的工作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第五條下列情況不應當作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提出:
(一)涉及解決代表本人及其親屬個人問題的;
(二)涉及具體司法案件的;
(三)代轉人民群眾來信的;
(四)屬於學術探討、產品推介的;
(五)沒有實際內容的;
(六)其他不應當作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第六條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實事求是,明確具體,注重反映實際情況和問題。
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一事一議,按照規定格式規范填寫。第三章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提出第七條代表應當通過參加視察、專題調研和代表小組活動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了解全省和本行政區域內的重要情況和問題,了解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第八條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可以由代表一人提出,也可以由代表聯名提出。聯名提出的,領銜代表應當採取適當方式,使參加聯名的代表了解建議、批評和意見的內容。參加聯名的代表應當確認建議、批評和意見的內容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意願。第九條大會會議期間提出的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由大會秘書處受理。閉會期間提出的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由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受理。第十條代表要求撤回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撤回聯名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由領銜代表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一經撤回,辦理工作即行終止。第四章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交辦第十一條代表在大會會議期間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由大會秘書處通過「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議網上辦理系統」交辦。會後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可進行集中交辦。
代表在閉會期間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由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通過「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議網上辦理系統」及時交辦。
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根據其內容和國家機關、組織的職責分工,按照分級負責、歸口辦理的原則,交由有關機關、組織研究辦理。
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副秘書長負責對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大常委會辦事工作機構辦理的建議、批評和意見進行分辦協調。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負責對政府及其部門辦理的建議、批評和意見進行分辦協調。第十二條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需要兩個以上單位共同研究辦理的,交辦時應當確定主辦單位、協辦單位或者確定分別辦理單位。第十三條承辦單位對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及時研究。對不屬於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向交辦機構說明情況,經同意後退回,不得滯留、延誤和自行轉辦。
交辦機構對退回的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應當重新確定承辦單位並及時交辦。第五章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承辦第十四條承辦單位應當建立和健全辦理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制度,實行主管領導和具體承辦人員分級負責制,嚴格程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第十五條省人大常委會重點督辦的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由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提出,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匯總並報經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審定後,由有關機關、組織重點研究辦理。
C. 一事一議
可以撥打當地12388直接投訴到行政監察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農業部
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的通知
國辦發〔200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二○○七年一月十六日
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
農業部
為規范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以下簡稱籌資籌勞),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籌資籌勞,是指為興辦村民直接受益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公益事業,按照本辦法規定經民主程序確定的村民出資出勞的行為。籌資籌勞應遵循村民自願、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合理限額的原則。農業部負責全國籌資籌勞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籌資籌勞的監督管理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籌資籌勞的監督管理工作。
一、籌資籌勞的范圍與對象
(一)籌資籌勞的適用范圍:村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道路修建、植樹造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關的土地治理項目和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其他公益事業項目。
對符合當地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政府給予補貼資金支持的相鄰村共同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先以村級為基礎議事,涉及的村所有議事通過後,報經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可納入籌資籌勞的范圍。
屬於明確規定由各級財政支出的項目,以及償還債務、企業虧損、村務管理等所需費用和勞務,不得列入籌資籌勞的范圍。
(二)籌資籌勞的議事范圍為建制村。
(三)籌資的對象為本村戶籍在冊人口或者所議事項受益人口。
籌勞的對象為本村戶籍在冊人口或者所議事項受益人口中的勞動力。
(四)五保戶、現役軍人不承擔籌資籌勞任務;退出現役的傷殘軍人、在校就讀的學生、孕婦或者分娩未滿一年的婦女不承擔籌勞任務。
(五)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由當事人提出申請,經符合規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給予減免:
1.家庭確有困難,不能承擔或者不能完全承擔籌資任務的農戶可以申請減免籌資;
2.因病、傷殘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承擔或者不能完全承擔勞務的村民可以申請減免籌勞。
二、籌資籌勞的程序
(六)需要村民出資出勞的項目、數額及減免等事項,應當經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或者經村民會議授權由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
(七)籌資籌勞事項可由村民委員會提出,也可由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5以上的村民代表聯名提出。
對提交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審議的事項,會前應當向村民公告,廣泛徵求意見。提交村民代表會議審議和表決的事項,會前應當由村民代表逐戶徵求所代表農戶的意見並經農戶簽字認可。
(八)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2/3以上農戶的代表參加。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應當有代表2/3以上農戶的村民代表參加。
村民委員會在召開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前,應當做好思想發動和動員組織工作,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民主議事。在議事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吸收村民合理意見,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進行表決。
村民會議所做籌資籌勞方案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村民代表會議表決時按一戶一票進行,所做方案應當經到會村民代表所代表的戶過半數通過。
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後形成的籌資籌勞方案,由參加會議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簽字。
(九)相鄰村村民共同直接受益的籌資籌勞項目,應當由受益村協商、鄉鎮人民政府協調,按照分村議事、聯合申報、分村管理資金和勞務的辦法實施。
(十)籌資籌勞方案報經鄉鎮人民政府初審後,報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復審。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方案的7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對不符合籌資籌勞適用范圍、議事程序以及籌資籌勞限額標準的,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提出糾正意見。
三、籌資籌勞的管理
(十一)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承受能力,分地區提出籌資籌勞的限額標准,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十二)對經審核的籌資籌勞事項、標准、數額,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統一印製或者監制的農民負擔監督卡上登記。
村民委員會將農民負擔監督卡分發到農戶,並張榜公布籌資籌勞的事項、標准、數額。
村民委員會按照農民負擔監督卡登記的籌資籌勞事項、標准、數額收取資金和安排出勞。同時,應當向出資人或者出勞人開具籌資籌勞專用憑證。
(十三)村民應當執行經民主程序討論通過並經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審核的籌資籌勞方案。對無正當理由不承擔籌資籌勞的村民,村民委員會應當進行說服教育,也可以按照村民會議通過的符合法律法規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進行處理。
(十四)籌集的資金應單獨設立賬戶、單獨核算、專款專用。
村民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對籌資籌勞情況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監督。籌資籌勞的管理使用情況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後,定期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
(十五)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平調、挪用一事一議所籌資金和勞務。
任何機關或者單位不得以檢查、評比、考核等形式,要求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組織籌資籌勞,開展達標升級活動。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立項或者提高標准向村民籌資籌勞;不得以一事一議為名設立固定的籌資籌勞項目。
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有權拒絕違反規定的籌資籌勞要求,並向鄉鎮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舉報。
(十六)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籌資籌勞納入村級財務公開內容,並對所籌集資金和勞務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
(十七)屬於籌勞的項目,不得強行要求村民以資代勞。村民自願以資代勞的,由本人或者其家屬向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可以以資代勞。
以資代勞工價標准由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報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
(十八)由村民籌資籌勞,開展村內集體生產生活等公益事業建設的,政府可採取項目補助、以獎代補等辦法給予支持,實行籌補結合。
對政府給予扶持資金的籌資籌勞項目,有關項目管理部門在進行項目審核、審批時,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就項目籌資籌勞是否符合村民一事一議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並參與對項目籌資籌勞和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
對使用財政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的事項,具體審核管理辦法由財政部、農業部另行制定。
(十九)違反本辦法規定要求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組織籌資籌勞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提出限期改正意見;情節嚴重的,應當向行政監察機關提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的建議;對於村民委員會成員,由處理機關提請村民會議依法罷免或者作出其他處理。
(二十)違反本辦法規定強行向村民籌資或者以資代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將收取的資金如數退還村民,並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建議。
(二十一)違反本辦法規定強制村民出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按照當地以資代勞工價標准,付給村民相應的報酬,並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建議。
四、其他規定
(二十二)根據受益主體和籌資籌勞主體相對應的原則,可適當縮小議事范圍。以村民小組或者以自然村為單位議事的,參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十三)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D. 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的管理
(十一)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承受能力,分地區提出籌資籌勞的限額標准,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十二)對經審核的籌資籌勞事項、標准、數額,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統一印製或者監制的農民負擔監督卡上登記。
村民委員會將農民負擔監督卡分發到農戶,並張榜公布籌資籌勞的事項、標准、數額。
村民委員會按照農民負擔監督卡登記的籌資籌勞事項、標准、數額收取資金和安排出勞。同時,應當向出資人或者出勞人開具籌資籌勞專用憑證。
(十三)村民應當執行經民主程序討論通過並經縣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審核的籌資籌勞方案。對無正當理由不承擔籌資籌勞的村民,村民委員會應當進行說服教育,也可以按照村民會議通過的符合法律法規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進行處理。
(十四)籌集的資金應單獨設立賬戶、單獨核算、專款專用。
村民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對籌資籌勞情況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監督。籌資籌勞的管理使用情況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後,定期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
(十五)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平調、挪用一事一議所籌資金和勞務。
任何機關或者單位不得以檢查、評比、考核等形式,要求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組織籌資籌勞,開展達標升級活動。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立項或者提高標准向村民籌資籌勞;不得以一事一議為名設立固定的籌資籌勞項目。
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有權拒絕違反規定的籌資籌勞要求,並向鄉鎮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舉報。
(十六)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籌資籌勞納入村級財務公開內容,並對所籌集資金和勞務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
(十七)屬於籌勞的項目,不得強行要求村民以資代勞。村民自願以資代勞的,由本人或者其家屬向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可以以資代勞。
以資代勞工價標准由省級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報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
(十八)由村民籌資籌勞,開展村內集體生產生活等公益事業建設的,政府可採取項目補助、以獎代補等辦法給予支持,實行籌補結合。
對政府給予扶持資金的籌資籌勞項目,有關項目管理部門在進行項目審核、審批時,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就項目籌資籌勞是否符合村民一事一議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並參與對項目籌資籌勞和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
對使用財政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的事項,具體審核管理辦法由財政部、農業部另行制定。
(十九)違反本辦法規定要求村民或者村民委員會組織籌資籌勞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提出限期改正意見;情節嚴重的,應當向行政監察機關提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的建議;對於村民委員會成員,由處理機關提請村民會議依法罷免或者作出其他處理。
(二十)違反本辦法規定強行向村民籌資或者以資代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將收取的資金如數退還村民,並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建議。
(二十一)違反本辦法規定強制村民出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按照當地以資代勞工價標准,付給村民相應的報酬,並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建議。
E. 有誰知道四川省辦公廳頒發的《關於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意見 》(川辦發[2010]53號)的內容
川辦發[2010]53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大量支農項目在農村實施,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深受農民群眾歡迎。但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支農項目沒有很好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參與項目建設程度很低;農民建設項目的主體地位不明確、產權不明晰、管護責任不清楚,項目的長期效益難以發揮;農民出資出勞沒有很好地落實,造成部分項目「縮水」;有的項目不能按時實施,貽誤農時。針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為進一步發揮支農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民辦公助推動項目實施,構建「投、建、管」三位一體的支農項目建設機制,充分體現農民主體地位,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民辦公助有利於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機制。我省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但是與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推行民辦公助方式,建立在政府積極支持引導下,國家、農戶、社會多元化投入,共同推進支農項目建設的新機制,是現階段完善農業投入方式,解決農業農村投入不足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民辦公助有利於加快農村民主管理進程。通過推行民辦公助方式,推進完善以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議事決策機制,促進鄉村政權組織轉變職能,密切干群關系,為支農項目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組織經營主體地位,擴大農民的參與和受益范圍,激發調動農民民主議事、定事、辦事、管事的積極性,加快推進農村民主管理進程。
(三)民辦公助有利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支農項目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3212」工作重點,通過推行民辦公助方式,賦予民辦公助新的內涵,增添民辦公助新的措施,加快推進支農項目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二、正確把握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農民自願。要以農民民主決策、自願出資出勞為前提,以統一規劃為依託,以加強組織動員為紐帶,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給予適當補助,使政府投入和農民籌資籌勞相結合,共同推進支農項目建設。
(二)農民主體。要突出農民是項目的直接受益主體、自願出資出勞主體和建設管理監督主體,以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支農項目為切入點,實行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推行民辦公助。包括農戶、大戶自建項目,聯戶建設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項目,村組集體或聯村聯組建設項目等。
(三)競爭立項。要引入競爭立項機制,對項目方案、機制創新、保障措施、項目管理、資金整合、資金監管及以往項目建設管護、資金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尤其是對農民積極性高、基礎工作扎實、基層組織得力的地方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項目優先給予支農項目資金的支持。
(四)公開透明。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確保議事程序規范化、機制制度科學化、項目申報真實化、資金管理精細化,做到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眾監督。
三、嚴格界定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范圍標准
(一)適用范圍。除基本建設和中央對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有明確規定的支農項目外,凡以農民自願的出資出勞為主體,以農民為直接受益對象,以財政補助資金為引導的支農項目,都應該積極推行民辦公助方式。主要包括用於以下建設內容的項目資金:渠系(含支渠、斗渠、農渠、毛渠)、節水灌溉、蓄水池、囤水田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戶用沼氣、安全飲水等小型農村公益設施,村組道路、畜禽圈舍、生產便道、山糞池等小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種子、苗木、種畜禽、化肥、地膜、農葯等農業生產資料補助,新建、改建、擴建、風貌改造等民居建設補助和農村新型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
(二)資金來源。在政府補助的支農項目資金引導下,激勵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鼓勵集體經濟投入,倡導社會捐贈贊助,形成支農項目的穩定投入機制。在資金使用中,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計其功」的原則,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形式資金合力,實現整體打造,提高使用績效。
(三)補助標准。中央和省對項目資金補助標准有明確規定的,按規定執行。沒有明確規定的,原則上由縣級政府根據項目類別、財政補助資金、項目投資額度、建設規模、物價因素和農民出資出勞等情況,按照單位造價的一定比例確定補助標准,實行定額補助。中央和省財政補助資金重點用於解決項目建設所需材料、工具、機械租賃、外聘技工工資等直接工程支出。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小型農村公益設施和小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補助標准不得超過單位造價的50%;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補助標准不得超過單位價格的40%;扶貧資金的補助標准可在上述對應補助比例基礎上適當提高,但不得超過單位造價的70%。
(四)補助方式。支農項目補助資金主要以貨幣方式兌現,要按照項目資金規定的補助標准和支持環節進行補助。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需材料、工具、農業生產資料等由村民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組織采購。
四、切實加強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操作管理
(一)項目申報。市(州)、縣(市、區)政府要根據全省農業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和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規劃,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做好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補助政策的透明度,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要充分聽取項目區群眾意見,對工程建設內容、自願出資出勞數量、建設方式等,由村兩委提議,村民代表審議,全體村民決議。堅決不辦群眾不願辦、不參與辦、不能辦的事。要按照鄉鎮協調、分村議事、聯合申報的原則,在項目區85%以上群眾自願的前提下,根據當地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和項目申報的有關規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設計,統一質量標准,編制項目實施方案,自下而上逐級申報。
(二)項目審查。各級政府要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逐級審查、嚴格把關,對申報項目的真實性、合規性和有效性負責。鄉鎮政府應重點審查項目申報是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經過項目區農民同意或民主議事通過;民主議事過程是否規范,會議記錄、村民簽字等資料是否齊備;申報項目的村組集體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否具有組織農民參與建設和承擔建後管護責任的能力。市(州)、縣(市、區)政府應重點審查項目立項、設計是否符合有關規劃,符合當地實際情況;項目布局是否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發揮整體效益;項目建設內容是否真實、合理;項目投資概算、財政資金支持環節、補助標準是否合理,符合有關規定;技術標准、工程設計是否達標。省上將建立競爭立項機制,嚴格項目審查,實行綜合評定,確定補助項目。
(三)項目實施。方案經批准後,要嚴格按照方案內容組織實施。要加強宣傳動員,調動農民積極性,自願出資出勞,參與項目建設。在嚴格履行民主程序,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可以採取農民自行建設、招標(比選)等方式實施項目。縣、鄉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項目設計、施工管理、技術標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等進行指導監督,確保施工順利進行。要實行公告公示,及時將項目建設地點、實施內容、資金使用、物資領用、出資出勞等情況在受益區范圍內公示,主動接受村民和社會監督。
(四)項目驗收。項目完工後,市(州)、縣(市、區)政府要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考核驗收。驗收過程必須有村委會幹部、村民代表和受益群眾代表全程參與。驗收結束要出具驗收報告,並有村民監督小組或理財小組代表簽字同意。驗收報告是財政部門撥付補助資金的一項重要依據。縣、鄉要建立項目檔案或資料庫,將村民一事一議的會議記錄、村民簽字、籌資籌勞方案、物資領用發放、項目資金申請及兌付等原始資料匯總歸檔,規范管理。
(五)資金管理。要加強資金的管理,實行村民自治監督,成立3-5人的村民監督小組或理財小組,具體負責對資金籌集體使用和工程質量的監督。採取民辦公助方式的支農項目資金原則上實行縣級報帳制管理,專帳核算,專款專用;實行先建後補,可以預撥部分資金,待驗收合格後辦理清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探索以「一折通」的方式,將補助資金直接兌現給受益農戶。要加強對村民出資、村組集體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的管理,必須經過村民監督小組或理財小組審核同意報村委會批准後,方可支付。市、縣級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安排資金用於支農項目勘測、規劃、設計、論證等方面的費用支出。
(六)項目管護。按照「誰投資、誰收益、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對支農項目形成的資產,要明晰產權,歸項目主體所有。以農戶自用為主的,其產權歸個人所有。建設項目獲得的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按《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規定量化到成員賬戶。村組集體或聯村建設項目獲得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分別納入村組集體經濟賬內核算,其產權歸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項目主體可以負責日常管護,也可以通過承包、租賃等形式,實行市場化運作,提高項目的使用效率和養護水平,讓項目發揮應有的效能,使農民長期受益。
五、強化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責任,密切配合,強化協作,共同推行民辦公助方式,加快推進支農項目建設。市(州)政府要對本地民辦公助方式推行工作全面負責,並搞好分類指導和督促檢查。縣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支農項目規劃、指導協調、管理監督和檢查驗收等工作。鄉鎮政府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做好具體宣傳發動、組織協調等工作。村「兩委」幹部要發揮好帶頭、表率作用,發動和組織村民開展一事一議,積極出資出勞,推行民辦公助。各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發揮職能優勢,加強督促指導,為民辦公助方式順利推行創造有利條件。農工委、發展改革、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扶貧等項目主管部門要做好項目的規劃設計、技術指導、建設管理、工程管護等工作;財政等部門要做好資金撥付、管理等工作。
(二)民主議事。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機制。遵循村民自願、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的原則,規范議事程序,明確議事范圍,確定限額標准,細化管理措施,正確引導農民出資出勞或以資抵勞。所議之事要符合大多數農民的需要,議事過程堅持民主程序,實施過程和結果接受群眾監督。
(三)監督檢查。加大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力度,不準違反民主議事程序開展村民出資出勞,不準向農民下達出勞指標,強迫農民出資出勞建設政府「形象工程」,加重農民負擔。要發揮監察、審計、財政等監督部門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督促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等情況,對截留、擠占、挪用、滯留、抵扣、貪污及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資金的,將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四)嚴明紀律。民辦公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級各部門要不折不扣地執行相關政策規定,努力做到「四個確保、四個不得」,即確保一事一議制度不斷完善,確保最大限度地發揮支農項目資金的引導作用,確保規范管理、陽光操作、及時足額兌現支農項目資金,確保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直接受益;不得將支農項目變成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增加農民負擔,產生新的鄉村債務,不得將民辦公助變成上級立項、農民配套的「釣魚工程」,不得疏於對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監督和管理,降低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標准,不得給民辦公助方式在財政支農項目建設中的推行製造阻力和障礙。
(五)探索實踐。要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政策措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造性地推行民辦公助方式,優先在各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中組織實施。要尊重基層的創造和實踐,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凡是有利於推動民辦公助方式、調動農民籌資籌勞積極性的,都可以積極探索實踐,並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推廣。各地要根據本意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訂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具體工作方案。
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F. 四川省村務公開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村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村民委員會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內容、程序和時間實施村務公開。第三條村務公開堅持全面、真實、及時的原則,實行村務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公開。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村務公開工作。開展村務公開工作的經費應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中財務公開的指導、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監察機關負責村務公開的專項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村務公開的指導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指導村民委員會完善村務公開規章制度,督查村民委員會履行村務公開職責情況,對村民委員會成員、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進行村務公開業務培訓,指導解決村務公開有關異議。第二章村務公開形式和內容第七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在便於村民觀看的場所設置固定村務公開欄,區域較大的村應當在村民小組設置村務公開欄。村務公開同時可以通過會議、宣傳單、廣播或者網路等方式公開村務。
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可以採取適合本地特點的方式進行村務公開。第八條下列村務的處理預案、處理決定及實施情況應當及時公開:
(一)村民委員會任期內有關農村、農業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
(二)國家徵用土地的數量、補償費用、補償安置政策和方案,以及集體經濟組織決定補償費用的分配和安置方案的落實;
(三)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和經營權的流轉、調整情況;宅基地的申請、批准等情況;
(四)村集體資產及其債權債務;村集體資產的使用、經營、處置情況;
(五)村各項收入和支出情況;
(六)村民應當承擔的公共勞務和費用;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標准及數額;
(七)扶貧開發、救災救濟、社會捐贈款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優待撫恤、農村醫療救助等專項經費的數量以及分配、使用等情況;
(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繳納和報銷情況,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和發放情況;
(九)國家惠農補貼、扶持農業開發和資助村集體等政策的落實情況;
(十)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和人口變動情況;
(十一)村基本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的經費籌集方案、建設承包方案及項目資金使用和工程建設情況;
(十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項目、范圍、標准及實施情況;
(十三)集體財務審計情況;
(十四)民主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小組長情況以及其他村務管理人員情況;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報酬與補貼情況;
(十五)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其他事項及其實施情況;
(十六)經本村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聯名要求公開的事項。
其中涉及財務的事項應當按季度定期公開,集體財務往來較多的村應當按月定期公開。第三章村務公開程序和時間第九條村務公開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村民委員會依照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提出村務公開事項的具體方案和內容;
(二)村務公開監督小組進行審查確認;
(三)中國共產黨村級組織和村民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討論確定;
(四)村民委員會予以公布,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備案。第十條及時公開的村務應當在公開事項發生之日起10日內公布;定期公開的村務,應當在每季、每月結束後10日內公布。在村務公開欄公布的內容應當保留10日以上,少於10日的,應當重新公布。第四章村務公開監督第十一條村設立村務公開監督小組,依法履行監督職責。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內設立村民民主理財小組。
村務公開監督小組一般由3至9人組成,其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從村民代表中推選產生。村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確定職數,並從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中推選產生。
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的任期與村民委員會任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