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修改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修改

發布時間: 2022-06-02 02:28:15

Ⅰ 黑龍江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依法保護勞動關系雙方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勞務派遣單位等用人單位(以下簡稱用人單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適用本條例。
對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醫療保險定點葯品零售葯店、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機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財政、工商、地稅、公安、建設、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應當根據各自職責,支持、協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開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省農墾總局、森工總局負責墾區和國有森工林區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業務上接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督。第四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託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上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指導下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的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應當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專、兼職勞動保障監察人員。勞動保障監察人員應當經過相應的培訓,考試合格後方可上崗,具體辦法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另行制定。第五條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需要,可以在鄉(鎮)、街道、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站)配備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可以協助處理有關勞動保障監察事項,但不得實施行政執法。第六條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第七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或者阻撓。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二章監察事項與管轄第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下列事項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訂立和履行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和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情況;
(三)用人單位遵守有關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等人員公平就業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援助,執行就業、再就業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遵守和執行農民工工資保障規定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遵守國家有關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規定的情況;
(七)用人單位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八)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辦理招用備案手續和就業登記的情況;
(九)用人單位遵守職業培訓和招用技術工種規定的情況;
(十)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給予經濟補償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十一)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十二)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遵守有關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規定的情況;
(十三)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醫療保險定點葯品零售葯店、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機構遵守有關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服務、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服務規定的情況;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保障監察事項。第十條上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調查處理下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的勞動保障監察事項,也可以將本級管轄的勞動保障監察事項指定下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查處;下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其管轄的勞動保障監察事項,認為需要上一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監察的,可以提請上一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監察。上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調集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力量開展集中監察。第十一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重大的案件可以實行指定管轄。勞動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Ⅱ 江西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統稱用人單位)以及職業介紹機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適用本條例。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執行。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由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條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遵循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專門監察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和協調全省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管轄許可權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其所屬的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各級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財政、稅務、審計、衛生、建設等行政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五條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各級婦聯應當依法參與監督。第六條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財政撥付,專款專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不得收取費用;收繳的罰款以及沒收的違法所得,全部上繳同級財政。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檢舉和控告。
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設置舉報箱,設立舉報接待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對檢舉、控告應當及時調查,依法處理,並為舉報人保密。第二章監察職責與管轄第八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職業介紹機構和勞動者貫徹執行;
(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和職業介紹機構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四)依法處理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第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勞動保障監察人員的培訓、管理和監督。
勞動保障監察人員應當熟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和勞動保障業務,經考核合格,取得合法有效的執法證件後方可上崗。第十條勞動保障監察人員依法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時,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用人單位或者職業介紹機構了解其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詢問有關人員,並可以記錄、錄音;
(二)查閱、復印有關資料;
(三)對用人單位的勞動場所或者職業介紹機構的服務場所進行檢查,必要時,可以對有關場景進行錄像、拍照;
(四)要求被檢查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就勞動保障監察人員詢問的有關問題據實作出書面答復;
(五)制止、糾正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
(六)法律、法規、規章賦予的其他職權。第十一條勞動保障監察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時,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接受被檢查單位的任何饋贈、報酬、福利待遇,在被檢查單位報銷費用;
(二)參加被檢查單位安排、組織或者支付費用的宴請、娛樂、旅遊、出訪等活動;
(三)利用職務之便在被檢查單位為自己、親友或者他人謀取利益;
(四)妨礙被檢查單位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五)泄露被檢查單位的商業秘密。第十二條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下列管轄范圍對用人單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中央在省和省屬用人單位以及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各類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二)設區的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市屬用人單位和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各類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三)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縣(市、區)屬用人單位和在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各類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Ⅲ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

一、對下列法規中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對下列法規中與憲法、法律關於徵收、徵用不一致的規定作出修改

1.將《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

2.將《河南省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

3.將《河南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第六條第(四)項、第四章章名、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徵用」。

4.將《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辦法》第十四條第二款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徵用」。

(二)對下列法規中與地方組織法、選舉法、監督法、立法法不一致的規定作出修改

5.刪去《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地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辦法》第十八條第二款。

將第三十七條中的「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修改為「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分之一以上書面聯名」。

6.刪去《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第二十九條。

將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三款中的「三十人以上的代表聯名」修改為「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聯名」。

7.將《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辦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修改為:「對於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選區選民五十人以上聯名,對於鄉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選區選民三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罷免要求,經原選區選民過半數通過。表決罷免要求,由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派有關負責人員主持。」

(三)對下列法規中與刑法銜接的規定作出修改

8.將《河南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視察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三款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9.將《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中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將第三十一條第三款、第四款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將第三十一條第五款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10.將《河南省地方鐵路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中的「依照《鐵路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11.將《河南省嚴禁賣淫嫖娼條例》第九條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六十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將第十一條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的規定」。

(四)將下列法規中引用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復議條例」修改為「行政復議法」、「城市規劃法」修改為「城鄉規劃法」、「民事訴訟法(試行)」修改為「民事訴訟法」,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的內容

12.《河南省民兵預備役工作條例》第二十一條。

13.《河南省老年人保護條例》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

14.《河南省城市人民警察巡察條例》第十二條、第二十二條第三款。

15.《河南省公共場所治安管理條例》第十九條。

16.《河南省信訪條例》第三十五條。

17.《河南省愛國衛生條例》第三十五條。

18.《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四十三條。

19.《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辦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三十四條。

20.將《河南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視察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三款中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21.《河南省鹽業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款。

22.《河南省商品交易市場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

23.《河南省地方鐵路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

24.《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第五十條、第五十三條。

25.《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第三十九條。

26.《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第三十條。

27.《河南省煙草專賣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三款。

28.《河南省公路管理條例》第五十九條。

29.《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五條。

30.《河南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

31.《河南省土地監察條例》第三十條第二款。

32.《河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三十三條。

33.《河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三十八條。

34.《河南省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五十一條。

35.《河南省企業負擔監督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

36.《河南省制止不正當價格行為和牟取暴利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

37.《河南省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七條。

38.《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第三十六條第(八)項。

39.《河南省價格監督檢查條例》第三十八條。

40.《河南省嚴禁賣淫嫖娼條例》第一條、第十五條第一款。

將第九條、第十一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41.《河南省禁止賭博條例》第一條、第二條第二款。

將第十二條、第十三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二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將第十七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42.《河南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五十條。

43.《河南省母嬰保健條例》第四十四條。

44.《河南省愛國衛生條例》第二十七條。

45.《河南省公路管理條例》第六十一條。

46.《河南省地方鐵路管理條例》第四十條。

47.《河南省預算外資金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

48.《河南省老年人保護條例》第四十六條。

49.《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一條。

50.《河南省技術市場條例》第一條、第十九條。

51.將《河南省中醫條例》第二十九條中的「依照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進行處罰」修改為「依法處罰」。

(五)對下列法規中關於行政許可的規定作出修改

52.刪去《河南省暫住人口管理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

將第二十三條中的「第(一)至(四)項」修改為「第(一)至(三)項」。

將第二十四條中的「第(五)至第(六)項」修改為「第(四)項、第(五)項」。

53.刪去《河南省公共場所治安管理條例》第八條、第十五條。

刪去第十三條第(一)項中的「核發《公共場所治安合格證》,並進行年度審查」的內容。

刪去第十七條第一款和第十八條第一款中「或者吊銷《公共場所治安合格證》」的內容。

54.刪去《河南省禁止賭博條例》第十五條中的「吊銷《公共場所治安合格證》」的內容。

(六)對下列法規中關於行政處罰的規定作出修改

55.將《河南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二十條修改為:「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56.將《河南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四十五條中「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修改為「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下的處罰」。

57.刪去《河南省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中的「未取得物業管理企業資質證書」的內容,同時,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內容為:「未取得物業管理企業資質證書,從事物業管理服務的,責令停止從事物業管理服務,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58.將《河南省節約能源條例》第二十九條中的「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修改為「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59.將《河南省徵兵工作若干規定》第二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有服兵役義務的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徵集,經教育不改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強制其履行兵役義務,令其繳納相當於當地一個義務兵三年優待金一至二倍的強制金;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國有、集體單位的臨時工予以除名;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職工應予開除留用察看或者開除公職。」

(七)對下列法規中關於行政復議的規定作出修改

60.將《河南省徵兵工作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中的「可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

61.將《河南省暫住人口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中的「可在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將該條中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修改為「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

62.將《河南省技術市場條例》第二十九條中的「可在接到行政處理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在自知道該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63.將《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將第二款第一句中的「接到」修改為「受理」。

64.將《河南省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管理規定》第五十三條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理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65.將《河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四十條中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66.將《河南省制止不正當價格行為和牟取暴利條例》第十九條中的「可以在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將「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修改為「受理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

67.將《河南省價格監督檢查條例》第二十七條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將「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修改為「受理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

68.將《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辦法》第四十八條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69.將《河南省計劃免疫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70.將《河南省母嬰保健條例》第四十五條第一款中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71.將《河南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第五十一條中「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修改為「可以自知道該處罰決定之日起六十日內」。

(八)對下列法規中與其他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定作出修改

72.將《河南省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管理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一)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和住宅建設用地」修改為「國家機關用地」。

刪去第五十五條第二款。

73.刪去《河南省土地監察條例》第三十四條。

74.將《河南省水文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水文情報預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水文機構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向社會統一發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發布」。

刪去第二十六條。

75.將《河南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第三條第一款中的「零點三」修改為「零點二」。

Ⅳ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2022)

一、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三條修改為「勞動行政部門作出下列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勞動行政部門應當組織聽證:

(一)較大數額罰款;

(二)沒收較大數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

(三)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不承擔組織聽證的費用。」二、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一條中的「三日內」均修改為「5個工作日內」。三、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二條第一款中的「七日」修改為「7個工作日」。四、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二條第三款修改為「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依法予以保密外,聽證應當公開進行。對於公開舉行的聽證,勞動行政部門可以先期公布聽證案由、聽證時間及地點」。五、在《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四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席聽證或者未經許可中途退出聽證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勞動行政部門終止聽證」。六、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五條修改為「聽證應當製作筆錄。筆錄由聽證記錄員製作。聽證筆錄在聽證結束後,應當立即交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核對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由聽證主持人在筆錄中註明」。七、將《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十七條修改為「聽證結束後,聽證主持人應當根據聽證確定的事實和證據,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向勞動行政部門負責人提出對聽證案件處理的書面建議。勞動行政部門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作出決定」。八、將《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第二十五條修改為「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迴避申請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依法審查,並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作出迴避決定。決定作出前,不停止實施勞動保障監察。迴避決定應當告知申請人」。九、刪去《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第七十五條中的「並可處以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關規章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改,重新公布。

Ⅳ 銀川市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1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勞動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國務院《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對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的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下簡稱用人單位)及社會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機構(以下簡稱勞動中介與服務機構)的勞動保障監察。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勞動保障監察,是指縣級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和勞動中介與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予以制止、糾正或者處罰的行政執法行為。第四條勞動保障監察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專門機關檢查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本市縣級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所屬的監察機構負責勞動保障監察的具體工作。

公安、工商、財政、稅務、建設、安全生產監督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協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六條工會、婦聯、殘聯等單位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在監督過程中發現違法行為,可提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依法進行處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將處理結果告知提請部門。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申訴、檢舉和控告的權利,並受法律保護。第七條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設置舉報信箱,設立信訪舉報接待室,及時處理申訴、檢舉、投訴案件,並為舉報人保密。第八條市、縣(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二章職責與管轄第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依法履行下列勞動保障監察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督促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貫徹執行;

(二)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行為;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申訴、檢舉和控告;

(四)負責勞動保障年度檢查工作;

(五)會同有關部門處理因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而引起的突發事件;

(六)對勞動保障監察員進行培訓、任命、考核、監督和管理;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條市、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下列許可權范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指導、協調和管理全市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各類市屬用人單位和在自治區、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其他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二)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縣(區、市)屬各類用人單位和在本縣(區、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其他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場所與該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不同的,由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場所所在地的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對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醫療保險定點葯品零售葯店、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工傷保險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勞動能力鑒定組織的勞動保障監察,由核發其許可證件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
在市、縣(區、市)登記管理機關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由同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未經登記或許可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勞務中介與服務機構,以及無營業執照的用人單位,由其所在地的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並及時通報登記管理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查處取締。

Ⅵ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決定(2019)

一、將第五條第二款中的「衛生、國資、稅務、工商、安監等有關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國資、市場監督管理、稅務等有關部門」。二、將第十七條第三款、第五十七條中的「工商行政部門」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三、刪去第二十三條第八項中的「和申報繳費數額」。
將第十二項修改為:「社會保險服務機構遵守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相關規定的情況;」四、將第二十六條修改為:「對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由用人單位用工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具體管轄范圍應當向社會公開。」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對依法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特定地區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有管轄權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依法委託特定地區符合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條件的組織實施,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五、將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對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保障監察,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一)勞動保障違法行為跨縣級行政區域的;
「(二)勞動保障違法行為涉及吊銷其核發的許可證的;
「(三)經有權機關批准對市轄區用人單位統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八條:「對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保障監察,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一)勞動保障違法行為跨地級以上市行政區域的;
「(二)勞動保障違法行為涉及吊銷其核發的許可證的。」七、刪去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八、刪去第三十條中的「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等」,將該條中的「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險待遇」分別修改為「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基金」、「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待遇」。九、刪去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中的「也可以將自己管轄的案件指定下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辦理」。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Ⅶ 銀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銀川市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決定(2011)

一、將條例第一條的立法依據中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國務院《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二、將條例中的「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修改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三、將條例第五條第二款協管部門中增加建設、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市、縣(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五、將條例第十二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市、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下列許可權范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指導、協調和管理全市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各類市屬用人單位和在自治區、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其他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二)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縣(市、區)屬各類用人單位和在本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其他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場所與該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不同的,由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場所所在地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對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醫療保險定點葯品零售葯店、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工傷保險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勞動能力鑒定組織的勞動保障監察,由核發其許可證件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
「在市、縣(區、市)登記管理機關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由同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未經登記或許可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勞務中介與服務機構,以及無營業執照的用人單位,由其所在地的縣(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並及時通報登記管理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查處取締。」六、將條例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刪除第二款。七、將條例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七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十二項:「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對舉報、投訴用人單位和勞動中介與服務機構有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應當在接到舉報、投訴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立案查處。」九、將條例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一條,修改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在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時,可以向用人單位或勞動中介與服務機構下達勞動保障監察詢問通知書或勞動保障監察改正指令書。用人單位和勞動中介與服務機構應當在勞動保障監察詢問通知書或勞動保障監察改正指令書限定的時間內按要求接受詢問調查或改正違法行為,並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作出書面答復。

「勞動保障監察詢問通知書或勞動保障監察改正指令書期限限定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十個工作日。」十、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在查處勞動保障違法行為時,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事後難以取得的,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當事人不得銷毀或者轉移登記保存的證據。」十一、將條例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三條,修改為:「人力資

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對立案查處的案件,應當自立案之日起六十個工作日內結案;對情況復雜的,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三十個工作日。」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四條:「勞動保障監察案件立案

後經調查,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可以撤銷立案:

「(一)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

「(二)違法情節輕微,且已改正的;

「(三)被調查用人單位依法宣告破產、解散、關閉,沒有

財產進行分配,又沒有相關義務承受人的;

「(四)不屬於立案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的;

「(五)不屬於勞動保障監察職權范圍的;

「(六)應當由勞動爭議處理或訴訟程序辦理的;

「(七)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發生超過二年的;

「(八)其它法律法規規定應當撤銷立案的情形。

「發現違法案件不屬於勞動保障監察事項的,應當移送有關部門處理;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Ⅷ 湖南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以下稱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國務院《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作出處理的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依照本條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本條例所稱就業服務機構是指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可以委託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根據各自職責,支持、協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各級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注意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用人單位和就業服務機構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舉報;對舉報屬實,為查處重大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提供主要線索和證據的舉報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給予獎勵。
勞動者勞動保障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投訴。第二章勞動保障監察內容與管轄第六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招用人員的情況實施監察,重點監察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二)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
(三)招用按照國家規定應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而未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從事相應的技術工種工作;
(四)向求職者收取招聘費用;
(五)向被錄用人員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證金或者以其他形式收取財物,或者強迫被錄用人員集資入股;
(六)扣押被錄用人員身份證等證件;
(七)違反國家規定,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八)殘疾人可以從事的工種或者崗位,以殘疾為由拒絕錄用殘疾人;
(九)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不依法訂立勞動合同;
(十)招用童工。第七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的情況實施監察,重點監察下列行為:
(一)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勞動、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或者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二)安排女職工在經期從事高處、低溫、冷水作業或者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三)安排女職工在孕期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或者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
(四)安排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夜班勞動或者延長其工作時間;
(五)安排女職工生育享受產假少於九十天;
(六)安排女職工在哺乳未滿一周歲嬰兒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或者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以及延長其工作時間或者安排其夜班勞動;
(七)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或者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八)不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九)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第八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及補償的情況實施監察,重點監察下列行為: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
(二)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
(三)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不依法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第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辦理社會保險事項的情況實施監察,重點監察下列行為:
(一)不按國家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登記、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二)不按國家規定申報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三)遲延繳納社會保險費;
(四)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

Ⅸ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規范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預防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對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有僱工的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進行勞動保障監察。
對職業中介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和社會保險服務機構進行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執行。
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勞動保障監察,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其職責,依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勞動保障監察遵循公正、公開、高效、便民的原則。
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堅持日常巡視檢查為主、預防與查處相結合、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接受社會監督。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建立健全預防和查處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工作機制和維護勞動者權益目標責任制度,對所屬的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和監督。
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公安、司法行政、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國資、市場監督管理、稅務等有關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的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六條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發現用人單位存在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報告;出現重大勞動保障違法事件時,應當到場了解情況,根據職責協助處理。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注意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接到工會關於用人單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報告後,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工會。第七條用人單位、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應當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完善勞動用工管理,接受和配合勞動保障監察。
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方面代表依法引導、幫助用人單位規范用工,配合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八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
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侵犯其勞動保障合法權益的,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投訴。第二章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監察員第九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引導、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
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設立的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委託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組織(以下統稱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建設,保障有效、全面履行勞動保障監察職責所需要的場所、裝備等條件。第十一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勞動保障監察機構中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人員(以下簡稱勞動保障監察員)進行調查、檢查,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佩戴統一的勞動保障監察標志,出示勞動保障監察證件。
勞動保障監察員在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時,應當遵守有關迴避的規定。第十二條勞動保障監察員應當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勤政廉潔,保守秘密。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勞動保障監察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有關機關檢舉、控告。第十三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及其勞動保障監察員依法行使勞動保障監察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涉和阻撓。第三章勞動保障監察預警監控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以下用工管理台賬,真實、准確記錄各種用工信息:
(一)職工名冊。包括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和被派遣勞動者的姓名、性別、身份證件號碼、戶籍地址及現住址、聯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止時間、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崗位等內容。
(二)錄用登記。包括入職登記表、勞動者身份證件復印件等。
(三)工時台賬。包括打卡記錄或者考勤表等上下班時間和加班時間的記錄。
(四)工資台賬。包括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加班工資及其他勞動報酬的發放情況,列明支付日期、支付周期、支付對象姓名、工作時間,以及應發工資項目和數額,代扣、代繳、扣除項目和數額,實發工資數額,銀行代發工資憑證或者勞動者簽名等內容。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台賬。
用工管理台賬應當至少保存兩年,職工名冊、錄用登記應當至少保存至勞動者離職後兩年。

Ⅹ 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障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公安、財政、工商、物價等部門以及工會、婦聯、殘聯等組織,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第四條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遵循合法、公開、公正的原則,專職監察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日常檢查、專項檢查、舉報專查和年度檢查等方式。第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向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檢舉和投訴。第六條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實行勞動保障監察員制度。第二章管轄和監察職責第七條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范圍根據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確定。省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對省級機關和中央在川、省屬的用人單位以及在省級以上部門登記注冊的用人單位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

市、州和縣(市、區)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監察管轄范圍,由市、州人民政府確定。第八條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查處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范圍內的重大、疑難案件,也可將屬於本級管轄范圍內的監察對象指定給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因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九條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貫徹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

(二)受理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檢舉或投訴;

(三)對用人單位和就業中介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四)依法查處和糾正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

(五)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託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行使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權。第十條勞動保障監察員履行職責時,行使下列職權:

(一)了解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

(二)查閱、記錄、拍攝、復制被檢查單位的有關資料,詢問有關人員;

(三)依照有關規定下達監察文書。

勞動保障監察員履行職責時,應忠於職守,秉公執法,保守有關秘密。第十一條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時,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給予協助,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提供虛假資料或出具偽證,不得謊報、隱瞞有關情況,不得隱匿、毀滅有關證據,不得拒絕和阻撓檢查。第三章監察內容第十二條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和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的下列情況實施監察:

(一)建立勞動和社會保障內部管理制度情況;

(二)招用職工情況;

(三)訂立、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情況;

(四)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情況;

(五)遵守工資支付和最低工資保障規定情況;

(六)遵守社會保險規定情況;

(七)遵守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的特殊勞動權益保障規定情況;

(八)遵守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規定情況;

(九)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第十三條禁止用人單位的下列行為:

(一)在媒體上公開發布招工信息時,不將招工簡章送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的;

(二)違反持證上崗的規定,使用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從事相應工作的;

(三)招工中收取報名費、風險金、保證金或變相收取其他名目費用的;

(四)違反規定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

(五)安排女職工、未成年工從事禁忌勞動的;

(六)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

(七)剋扣、無故拖欠職工工資的;

(八)不支付延長職工工作時間工資的;

(九)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工資的;

(十)解除勞動合同後,不按規定給予職工經濟補償的;

(十一)不參加社會保險或不履行社會保險費繳納義務的;

(十二)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