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
1. 湖北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發展城市綠化事業,根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從事樹、花、草種植和養護等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第三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省城市綠化工作;市、州(地)、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城市綠化工作。已經設立綠化管理部門的市,由該部門主管本市的城市綠化工作。
在城市規劃區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由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綠化工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四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把城市綠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鼓勵和加強城市綠化的科學技術研究,應用先進技術,提高城市綠化的管理和藝術水平。第五條城市中的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和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植樹或者其它綠化義務。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檢舉和制止損害綠化的行為。第六條對在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管理、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以及保護等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城市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七條城市綠化規劃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編制城市綠化規劃,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特點,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人文條件,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化與城市建設、環境治理相結合。第八條城市綠化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的依據、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規劃年限和范圍;
(三)綠地指標;
(四)樹、花、草種植規劃;
(五)城市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等詳細規劃;
(六)綠化基礎設施規劃;
(七)綠地近期建設規劃;
(八)實施綠化規劃的措施。第九條城市綠化的用地面積,應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一定比率:
(一)綠地佔居住區用地總面積,新建居住區不低於30%,舊城改造區不低於20%;
(二)綠帶面積佔道路總用地面積,市區主幹道不低於20%,次幹道不低於15%;
(三)單位附屬綠地面積占單位總用地面積不低於30%;
(四)生產綠地面積占城市建成區用地總面積不低於2%;
(五)公共綠地中綠化用地所佔比率,應參照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條城市人民政府應根據需要,從城市維護建設費、城市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費用中,分別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城市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的建設。新建、擴建、改建的居住區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化建設,由建設單位負責建設。
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化建設,應當接受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的監督和指導。第十一條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項目,需要綠化的,其基本建設投資中應當包括配套的綠化建設投資,並統一安排綠化工程施工,在不遲於主體工程建成後的第一個綠化季節完成綠化任務。逾期未完成的,建設單位應當將配套的綠化投資交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安排綠化施工,並按綠化配套投資的30%向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繳納綠化延誤費。綠化延誤費用於城市的公共綠化,其管理辦法,按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湖北省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第十二條城市建設工程項目,需要綠化的,在審核用地面積時,應有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參加審核綠化用地面積。因特殊原因無法達到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綠化面積標準的,由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按所缺面積綠化的造價收取綠化補償費,用於異地綠化。未繳納綠化補償費的,規劃部門不予簽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老城區的單項建設項目,無法安排綠化用地的,可由建設單位提出申請,經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審查批准,按前款規定減半繳納綠化補償費。
綠化補償費的收取標准及管理、使用辦法,由省物價、財政部門會同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十三條城市綠化工程設計、施工,應當委託持有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設計、施工單位的資格審查辦法,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製定。第十四條工程建設項目的附屬綠化工程設計方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審批時,必須有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參加。
城市公共綠地、風景林地和市區幹道綠化帶等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報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或者其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城市中歷史文化遺址和20公頃以上公共綠地的綠化工程設計、修復方案,必須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計劃、文化部門審批。
城市綠化工程竣工後,須經負責城市綠化管理的部門和該工程的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2. 武漢市森林資源管理辦法(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森林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和《湖北省林業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森林、林木、林地及野生動物、植物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種植和養護樹木花草等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適用《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第三條森林、林木和林地依法由市、區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林權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各自行政區域內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採取以下措施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林業:
(一)確定本地區森林覆蓋率的目標,制定林業長遠規劃,將林業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
(三)將公益林建設、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投資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納入本級政府的財政預算。組織、督促有關部門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育林費和更新改造資金,安排造林綠化資金,專門用於建設林木基地和營造林木;
(四)對森林實行限額採伐,鼓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
(五)組織制定林業科技與教育發展規劃,加強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有關法律、法規;
(二)編制本行政區域林業發展規劃,並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定期組織森林資源清查,掌握森林資源的消長變化;
(四)組織、指導和監督造林綠化工作;
(五)監督管理林地的開發利用,審核申請徵用、佔用林地的單位提交的文件和資料,並簽署意見;
(六)受同級人民政府的委託,負責國有林地、林木的產權登記等日常工作;
(七)監督管理林木、木材的採伐、經營、加工和運輸;
(八)負責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植物檢疫和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工作;
(九)組織、指導和監督基層林業工作機構和護林人員依法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第七條相關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第八條在植樹造林、森林管理和保護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森林、林木、林地權屬和經營管理第九條國有單位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經營,並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
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單位所有。
合作種植的林木,歸合作者共有。
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種植的林木,城鎮居民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內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個人所有的林木,允許繼承和轉讓。
集體或者個人承包荒山、荒地後種植的林木,歸承包者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承包期滿又不繼續承包的,其林木可以有償轉讓。
在國有土地上義務種植的林木,歸使用該土地的單位所有;土地未明確使用單位的,林木歸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或者單位所有。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義務種植的林木,歸集體所有。第十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所在區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所在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未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林地現狀,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或者在爭議地區進行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第十一條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採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
禁止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和封山育林區內放牧、砍柴、狩獵和從事影響林木生長的生產經營活動。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
3. 武漢市環境保護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環境的保護和管理。第三條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管理范圍,使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執行國家環境保護的優惠政策,扶持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保護和改善環境作為一項重要職責,統一領導並組織有關部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市、區環境保護局是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港務、港航監督、漁政、公安、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機關、部隊、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必須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承擔環境保護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二章監督管理職責第七條本市實行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制度。上級人民政府與下一級人民政府之間,各級人民政府與所屬有關部門之間,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與下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之間,企業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與所屬企業事業單位之間,必須簽訂《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責任書》,並監督實施。各級行政負責人為目標管理責任人。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環境保護目標和各項具體指標列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在年度計劃中予以落實,並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八條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並監督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二)擬訂並監督實施環境保護的規劃和計劃;
(三)參與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區域開發規劃;
(四)對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排放污染物進行監督管理;
(五)會同有關部門開展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環境監測;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事故,調解環境污染糾紛,依法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第九條其他環境監督管理部門,按照以下分工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一)公安部門負責對機動車輛的排氣、雜訊和社會生活雜訊染污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理;
(二)港務、港航監督部門負責對船舶產生的環境污染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理;
(三)鐵道管理部門負責對火車產生的環境污染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理;
(四)民航管理部門負責對航空器產生的污染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理。第十條有關資源保護部門,按照以下分工對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一)土地、蔬菜管理部門分別負責對土地資源、蔬菜基地的開發、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二)農業管理部門負責對農葯、化肥、農膜等污染的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三)礦產管理部門負責對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實施監督管理;
(四)林業、園林管理部門分別負責對森林資源和城市園林綠化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五)水利、漁政、衛生管理部門分別負責對水資源、魚類資源、漁業水域和生活飲用水水源衛生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並對污水養殖進行監測和管理。第十一條城市規劃部門在編制規劃時,應當注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江河湖泊等水體的保護,注意綠化和城市景觀;在規劃管理工作中,應當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貫徹執行本條例的有關規定。第三章環境質量區的劃分和管理第十二條本市根據城市規劃劃分大氣環境質量區、地面水域環境質量區和環境雜訊控制區,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相應標准實施環境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功能分區的環境質量要求,採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4. 武漢市城市公園管理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公園建設和管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城市公園(以下簡稱公園),是指向公眾提供游覽、休憩、文化娛樂的城市公共綠地,屬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園的具體名錄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條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本市園林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公園的行業管理、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公園管理機構負責公園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五條在城市規劃區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由有關主管部門管理的公園,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進行管理。
其他有關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公園有關管理工作。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園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保證公益性公園建設和管理所必需的經費。
市、區人民政府可以通過接受捐贈、資助等渠道籌集公園建設和管理經費,鼓勵國內外投資者投資建設公園。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管理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確定公園建設總量與規模,做到布局均衡,類型齊全,功能完善。
本市公園發展規劃,由市園林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經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綜合協調,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按照規劃確定的公園建設用地范圍劃出用地控制線。第八條公園新建、改建、擴建規劃方案,由建設單位按照擬建公園的特性、規模和發展方向編制,經園林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審批。
編制公園規劃方案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並綜合考慮防災避險、人民防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傳統文化特色、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的需要。
經批準的公園新建、改建、擴建方案,不得擅自改變;確需變更的,應當報經原審批部門批准。第九條公園建設應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提高文化品味和園林藝術水平。
新建的公園綠化用地面積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
已建成的公園綠化用地面積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由公園權屬單位自本條例生效之日起四年內組織調整達到,其費用由該公園權屬單位承擔。第十條公園內的建設,應當報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審批,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園林主管部門的意見。
經批準的公園建設項目不得擅自改變;確需變更的,應當報經原審批部門批准。第十一條公園建設項目設計和施工,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
公園建設項目竣工後,由規劃、園林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公園用地性質,不得佔用公園用地。
因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確需佔用公園用地或者佔用規劃確定的公園建設用地的,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徵得市園林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經批准佔用公園用地的,應當就近補償相應的用地,並補償經濟損失。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確需臨時佔用公園用地的,按照《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的程序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三條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園林主管部門劃定公園的保護范圍,實施控制管理。保護范圍內建(構)築物的高度、色彩及建築風格等應當與公園景觀相協調。第三章園容管理第十四條公園應當為遊客提供優美、舒適的休憩場所,公園景觀、設施、環境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第十五條公園管理機構應當加強綠化養護管理,保護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保持園容整潔;保持公園內的水體清潔。第十六條禁止向公園內排放污水、煙塵、有害氣體,傾倒廢棄物。第十七條在公園內從事商業和文化娛樂經營服務活動的,應當報經公園管理機構同意並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公園內設置游樂、康樂和其他服務設施,舉辦展覽等活動,應當符合公園規劃布局,與公園功能、規模、景觀相協調,不得損害公園綠化和環境。
5. 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本市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保護和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及其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種植和養護樹木花草等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城市綠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高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水平。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城市綠化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城市綠化的科學技術和藝術水平。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植樹等綠化義務,愛護樹木花草和綠化設施,並有權制止和舉報損害綠化及其設施的行為。第六條本市城市綠化工作,由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職權范圍,各自負責。在城市規劃區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城市管理執法部門等管理的綠化工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七條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經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綜合平衡,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當從實際出發,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以便民、利民為原則,廣植樹木,合理設置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和單位附屬綠地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得擅自改變;部分地域綠地系統規劃確需改變的,應當徵求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並按該地域綠地總量不得減少的原則落實新的規劃綠地,依照綠地系統規劃審批許可權一並報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按照綠地系統規劃的要求,按年度有計劃地組織綠化建設。第八條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已建成的城市綠地和規劃確定的公共綠地、防護綠地、風景林地、生產綠地和城市主要道路、鐵路、公路、山體、江河湖泊管理范圍沿線綠地以及其他景觀、生態保護需要控制的區域,劃定規劃綠地控制線(以下簡稱綠線)。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進行與城市綠化不相關的建設。第九條建設工程項目綠化用地所佔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例,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在建築密度一區內的居住區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其中公共綠地按居住人口規模人均不少於零點五平方米;在建築密度二區內的居住區不低於百分之三十,其中公共綠地按居住人口規模人均不少於零點八平方米;在建築密度三區內的居住區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五,其中公共綠地按居住人口規模人均不少於一平方米;
(二)商業中心、倉儲不低於百分之二十;
(三)交通樞紐、工業企業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其中產生有害氣體及其他污染的工廠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並設立寬度五十米以上的防護林帶;
(四)學校、醫院、科研機構、休療養院所、機關團體、公共文化機構、部隊等單位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五;
(五)園林景觀道路不低於百分之四十;寬度大於五十米的道路不低於百分之三十,寬度在四十至五十米的道路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寬度小於四十米的道路不低於百分之二十。
因特殊情況,工程建設項目綠化用地面積達不到前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標準的,經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可適當降低比例,但不得低於規定標準的百分之七十,並按所缺的綠化用地面積繳納綠化補償費,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本地段內安排綠化建設。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城市建設維護資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綠化經費,用於城市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的綠化建設和維護。建設單位進行工程建設,舊區改建按照建築造價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新區開發按照建築造價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安排用於本單位配套的綠化建設,並納入工程總概算。市政工程的綠化建設投資按照綠化規劃實際預算列支,交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城市綠化工程的設計,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承擔。
6. 武漢市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提高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水平和工程質量,維護建設單位以及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和施工企業的合法權益,根據《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及有關法規規章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是指城市公園、游園、街頭綠化、幹道綠化、防護綠地等專項園林綠化工程,單位家庭綠化、居住區綠化等與建設工程配套的園林綠化工程,以及與園林綠化相關的花壇、園林小品、假山、草坪、園路等綠化工程。
本規定所稱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是指從事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的單位。第三條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管理的主管部門。
各區(縣)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按市區(縣)職責分工,做好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第四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必須按建設部制定的《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申請和接受年度資質審查。第五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申領資質證書,必須一律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再按規定許可權和程序,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自行核發或報有關部門核發。第六條新設立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應按規定提供有關文件和材料,報經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預審同意,按規定許可權和程序核發資質試行證書,兩年後經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正式審查驗收合格,再按規定許可權和程序,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或有關部門核發資質證書。第七條除規劃設計甲級和施工一級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承攬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的地點和規模不限外,其餘資質等級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承攬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規劃設計乙級和施工二級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可承攬省外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但規模限在50公頃以下;
(二)規劃設計丙級和施工三級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可承攬省內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但規模限在20公頃以下;
(三)施工三級以下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只能承攬市內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且規模限在10公頃以下。第八條外地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在持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和縣級以上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介紹信,到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核准登記手續後,方可在本市承攬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第九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必須先委託持有資質證書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單位設計,然後施工。
專項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應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審定與建設工程配套的園林綠化工程和與園林綠化相關的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應有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第十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必須委託持有資質證書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單位施工。
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經審定的設計方案施工。第十一條實行招標投標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應按有關招標投標的規定進行,並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參與監督。第十二條建設單位在建設工程竣工後,必須拆除綠化用地上的臨時設施,清理場地,換上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第十三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單位施工,必須持有施工許可證,並做到文明施工,不影響市容衛生,不亂堆亂放,工完場清。第十四條建設單位應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竣工之日起15日內,組織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驗收,經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確認合格後交付使用。第十五條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按期完成承攬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質量優良,且社會、環境效益顯著,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或獎勵。第十六條違反本規定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由園林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可並處5000元以下罰款;有非法所得的,可並處10000元以下罰款。第十七條違反本規定第九條第二款、第十條第二款、第十四條的規定,由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第十八條本規定具體應用問題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第十九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d54434--011031xxj
7. 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本市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增進人民身心健康,適應現代化城市的建設需要,根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及其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種植和養護樹木花草等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第三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城市綠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努力提高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水平。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鼓勵城市綠化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城市綠化的科學技術和藝術水平。第五條本市城市中的單位和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植樹或者其他綠化義務。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愛護樹木花草和綠化設施,有權制止和舉報損害綠化及其設施的行為。第六條本市城市綠化工作,由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職權范圍,各自負責。
在城市規劃區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等管理的綠化工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七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等共同編制城市綠化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城市綠化建設的依據。
城市綠化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確需修改的,按照規定的程序報批。第八條城市綠化規劃應當從實際出發,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以方便群眾為原則,合理設置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和單位附屬綠地等。第九條在城市進行各項工程建設,必須安排綠化用地。新區開發不低於用地總面積的30%;舊區改建,除人口密集區的個別建設項目不低於10%外,其餘應不低於用地總面積的25%。
前款規定的綠化用地具體標准,由市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根據工程建設的性質、規模和所處區位另行制定。
工程建設的綠化用地面積低於規定標準的,須經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准。所減少的綠地面積,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城市綠化規劃統一進行易地綠化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並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收取。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城市建設維護資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綠化經費,用於城市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的綠化建設和維護。
建設單位進行工程建設,舊區改建按照每平方米建築造價的1-2%,新區開發按照每平方米建築造價的2-3%,安排用於本單位配套的綠化建設,並納入工程總概算。
市政工程的綠化建設投資按照綠化規劃實際預算列支,交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城市綠化工程的設計,應當委託持有相應資格證書的設計單位承擔。
城市的公共綠地、居住地區綠地、風景林地和幹道綠化帶等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由所在地的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市級以上風景林地、跨地區幹道綠化帶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的綠化設計方案,報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城市工程建設項目的附屬綠化工程設計方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審批時,必須有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審查。
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批準的設計方案進行施工。設計方案確需改變時,須經原批准機關審批。第十二條城市綠化工程的施工,應當委託有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單位附屬綠化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統一安排施工,在不遲於主體工程建成後的第二個綠化季節完成綠化任務。
工程建設竣工後,建設單位必須拆除綠化用地內的臨時設施,清理現場。由綠化施工單位清理現場的,其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綠化工程竣工,應當經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第十三條鋪設通訊電纜、輸電、燃氣、供水、供水管道等市政公用設施,影響城市綠化的,在設計時和施工前,其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確定保護措施。第十四條城市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的綠化,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項目和開發居住區項目,需要綠化的,由建設單位負責;現有居住區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化,由居住區管理機構和該單位負責。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對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化規劃和建設,負有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的責任。
8. 武漢市城市公園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公園建設和管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城市公園(以下簡稱公園),是指向公眾提供游覽、休憩、娛樂的城市公共綠地,屬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
公園包括綜合性公園、兒童公園、動物園、居住區公園、居住小區游園和街旁游園等。第三條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本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的公園管理工作。在城市規劃區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公園,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進行管理。
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公園有關管理工作。第五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園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保證公園建設和管理所必需的經費;
市、區(縣)人民政府可以通過接受捐贈、資助等渠道籌集公園建設和管理經費,鼓勵國內外投資者投資建設公園。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管理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確定公園建設總量與規模,做到布局均衡,類型齊全,功能完善。
本市公園發展規劃和建設計劃,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經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綜合協調,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城市規劃、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劃確定的公園建設用地范圍劃出用地控制線。第七條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建設單位必須在《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的綠化用地面積中,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建設居住區公園或者居住小區游園,其建設資金納入建設工程總概算,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驗收。第八條公園建設應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提高文化品味和園林藝術水平。
在建的公園綠化用地面積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
已建成的公園綠化用地面積末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由公園權屬單位自本條例生效之日起四年內組織調整達到,其費用由該公園權屬單位承擔。第九條公園新建、改建、擴建規劃方案,由建設單位按照擬建公園的特性、規模和發展方向編制,經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經批準的公園新建、改建、擴建方案,不得擅自改變;確需變更的,應當報經原審批部門批准。第十條公園內的亭、廊、榭、閣等非營業性單體式園林建築小品的建設,由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他建設項目,經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後,報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經批準的公園建設項目不得擅自改變;確需變更的,應當報經原審批部門批准。第十一條公園建設項目設計和施工,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
公園建設項目竣工後,由城市規劃、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公園用地性質,不得佔用公園用地。
因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確需佔用公園用地或者佔用規劃確定的公園建設用地的,市城市規劃、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徵得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經批准佔用公園用地的,應當就近補償相應的用地,並補償經濟損失。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確需臨時佔用公園用地的,按照《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的程序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三條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公園的保護范圍,實施控制管理。保護范圍內建(構)築物的高度、色彩及建築風格等應當與公園景觀相協調。第三章園容管理第十四條公園管理機構負責園容管理,公園景觀、設施、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為遊客提供優美、舒適的休憩場所。第十五條公園管理機構應當加強綠化養護管理,保護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保持園容整潔;保持公園內的水體清潔。第十六條禁止向公園內排放污水、煙塵、有害氣體,傾倒廢棄物。第十七條公園內從事商業和文化娛樂經營服務活動,應當報經公園管理機構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批准,必須遵守公園管理規定。
公園內設置游樂、康樂和其他服務設施,舉辦展覽等活動,應當符合公園規劃布局,與公園功能、規模、景觀相協調,不得損害公園綠化和環境。
9. 武漢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武漢市森林資源管理辦法》的決定
一、第一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二、第二條修改為:「本市行政區域內森林、林木、林地及野生動物、植物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種植和養護樹木花草等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適用《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三、刪去第三條第一款中的「所在地的」和「縣」。四、第四條修改為:「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五、第五條第一款中的「轄區」修改為「行政區域」;增加一項作為第一項:「確定本地區森林覆蓋率的目標,制定林業長遠規劃,將林業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第一項改為第二項,修改為「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將第二項、第三項合並為第三項,修改為「將公益林建設、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投資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納入本級政府的財政預算。組織、督促有關部門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育林費和更新改造資金,安排造林綠化資金,專門用於建設林木基地和營造林木」;刪去第五項;第六項改為第五項,並刪去「實行科技興林」;刪去第五條第二款。六、刪去第六條中的「縣」;第二項修改為「編制本行政區域林業發展規劃,並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組織實施」;刪去第五項;第七項改為第六項,修改為「受同級人民政府的委託,負責國有林地、林木的產權登記等日常工作」;第九項改為第八項,將「做好」修改為「負責」,刪去「等」;第十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組織、指導和監督基層林業工作機構和護林人員依法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七、第七條修改為:「相關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八、第八條修改為:「在植樹造林、森林管理和保護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九、第二章修改為:「森林、林木、林地權屬和經營管理」。十、第九條第五款修改為:「集體或者個人承包荒山、荒地後種植的林木,歸承包者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承包期滿又不繼續承包的,其林木可以有償轉讓。」第六款修改為:「在國有土地上義務種植的林木,歸使用該土地的單位所有;土地未明確使用單位的,林木歸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或者單位所有。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義務種植的林木,歸集體所有。」十一、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所在區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所在區或鄉鎮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十二、刪去第十一條。十三、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一條,第二款中的「打柴」修改為「砍柴」,「其他非林業」修改為「影響林木生長的」;第三款中的「嚴禁」修改為「禁止」,「25」修改為「二十五」,「陡坡林地」修改為「坡地」。十四、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二條,修改為:「進行勘察、開采礦藏和各項建設工程,應不佔或者少佔林地;必須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的,經區以上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並由用地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十五、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三條,修改為:「森林植被恢復費專款專用,由林業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統一安排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植樹造林面積應當大於因佔用、徵用林地而減少的森林植被面積。上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督促、檢查下級林業主管部門組織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的情況。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森林植被恢復費。審計部門應當加強對森林植被恢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十六、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五條,刪去第一款中的「的」和「縣」,在「所在地」和「區」之間增加「的」;刪去第一款第一項中的「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十七、刪去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農村居民建設住宅一般不得佔用林地,確需使用林地,須經所在地的區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鄉鎮林業工作機構簽署意見,並依法辦理審批手續。」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七條:「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劃轉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依法轉讓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繼承、抵押、擔保、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或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