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地方性法規立法程序

地方性法規立法程序

發布時間: 2022-06-02 04:13:57

①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立法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立法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的程序及相關活動適用本規定。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程序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制定本市地方性法規。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制定本市地方性法規,批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四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遵循立法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堅持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第二章立法准備第五條每屆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需要,制定本屆立法規劃。
編制立法規劃,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在調查研究、徵求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組織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立法規劃建議項目,然後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匯總,並徵求市人民政府的意見,擬訂立法規劃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對立法規劃草案進行審議後,經主任會議決定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編制立法規劃應當在本屆第一年度內完成。第六條立法規劃應當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並保持其相對穩定。在規劃的執行過程中,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各方面的意見,可以對立法規劃提出部分調整意見,由主任會議決定,並報常務委員會備案。第七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立法規劃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立法項目應當按計劃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審議。
編制年度立法計劃時,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根據立法規劃分別徵求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組織的意見,然後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匯兌,並在徵求市人民政府意見的基礎上,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提出立法計劃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根據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工作重點和立法實際對年度立法計劃草案進行審議後,報主任會議決定。
每年的十一月開始編制下年度立法計劃,並於次年二月底以前完成。第八條每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規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根據年度立法計劃,在徵求其他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市人民政府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建議,經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第九條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既可以由有權提出法規案的機關、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者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組織起草,也可以委託有關部門、單位和組織以及專業人員起草。
法規草案的起草單位,應當組織有關方面人員和邀請有關專家成立法規草案起草小組。第十條起草法規草案,起草人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對法規草案規范的主要問題進行論證,並符合立法技術規范。第十一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法規工作機構,可以參加有關單位和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調研論證活動。第十二條法規案在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前,應當按下列規定完成徵求意見和協調工作:
(一)對法規草案涉及的部門所屬單位之間的不同意見,由該部門組織協調;
(二)對市級有關部門、區縣(自治縣、市)或者上級國家機關的不同意見,屬行政管理范圍的,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協調;
(三)對市人民政府、市高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和有關組織之間以及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之間、區、縣(自治縣、市)人大常委會之間的不同意見,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組織協調。
市人民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規案,應當經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並由市長簽署。第三章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規程序第十三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② 本溪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健全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遵循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第四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符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條制定地方牲法規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第二章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第七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時,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第八條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規定第三章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第九條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規草案發給代表。第十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各代表團審議法規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規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第十一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第十二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地方性法規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規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第十三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規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規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第十四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規案的審議即行終止。第十五條地方性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市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第十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規草案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第三章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第十七條主任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如果主任會議認為地方性法規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③ 本溪市人民政府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制定程序規定(201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立法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公開化,提高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是指本溪市人民政府提請本溪市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稱市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以下稱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本溪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三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申請立項、調研、起草、提請審議等工作適用本規定。規章的立項、調研、起草、審核、決定、公布、備案、解釋、清理等工作適用本規定。第四條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做出規定:

(一)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授權規定的;

(二)為保證憲法、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在本市實施的;

(三)國家和省尚未立法,本市實際工作需要的。第五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做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的具體行政管理的事項。第六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條例》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及法律、法規的規定。在經濟立法方面,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從本市實際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力與責任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第七條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是市政府法制工作的綜合辦事機構,在市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方面,負責下列工作:

(一)編制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立法計劃,報請市政府批准後,擬定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的立法議案;

(二)編制年度規章立法計劃,報市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代市政府起草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

(四)對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進行審查、調研論證和項目效益分析;

(五)在審查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過程中,徵求有關部門意見並依法做出處理;

(六)規章備案、解釋、清理工作;

(七)對發布施行的規章定期進行評價;

(八)在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過程中的其他有關具體工作。第八條市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門是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工作部門,在立法過程中負有下列責任:

(一)提出年度立法計劃申請;

(二)按照市政府批準的立法計劃起草立法文本;

(三)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並根據市政府法制辦公室的要求進行論證、調研和修改;

(四)起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說明材料,並按要求分別向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報告;

(五)根據市政府統一安排,對本部門起草生效的規章定期進行清理。第九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部門財政預算。第二章立項第十條確定立法計劃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立法重點放在有利於本溪經濟發展、解決重大社會問題以及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嚴格控制一般性立法。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擬定計劃和規章制定計劃,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在徵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基礎上每年編制一次。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第十二條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立法意向的,應在每年11月30日前填寫《立法建議書》(包括法規或者規章的名稱、起草部門、制定目的、制定依據、項目效益評價報告及其他主要事項)。各部門提出立法申請的,應由本部門主要負責人簽字並加蓋部門公章報分管市長同意後,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審核匯總。第十三條編制立法計劃實行公開化制度。市政府法制辦公室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前,應當在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廣泛徵求立法建議。

④ 嘉峪關市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規范市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程序,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甘肅省擬定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修改、廢止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和公眾參與、專家咨詢、充分協商、集體審議的程序,結合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四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要求,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簡潔,條文內容具體明確。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五條市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組織開展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具體工作,督促、指導、協調各部門做好相關工作。第六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第二章立 項第七條市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編制年度立法計劃。

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於每年10月初,以下列方式徵集下一年度擬訂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項目建議:

(一)向市政府各部門徵集;

(二)通過新聞媒體、政府網站等向社會公開徵集;

(三)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徵集;

(四)其他方式徵集。

涉及規范政府共同行為等方面的項目,可以由市政府法制機構直接提出。第八條市政府各部門認為需要制定、修改、調研、論證法規或規章的,應當於每年10月底以前,向政府法制機構提出立法建議項目,立法項目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法規、規章名稱;

(二)制定的依據、必要性以及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

(三)規范的主要內容和擬確定的主要制度;

(四)實施的可行性、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向政府提出制定法規或者規章建議項目的,由政府法制機構研究,提出是否採納意見。第九條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對立法建議項目進行論證。符合立法要求的,列入年度立法計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列入年度立法計劃:

(一)立法宗旨不符合黨和國家基本方針、政策,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政府職能轉變要求的;

(二)對項目所要規范的內容未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主要問題把握不準,立法時機尚不成熟的;

(三)項目內容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

(四)地方或者部門利益保護傾向明顯的;

(五)基本內容與上位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條文重復的;

(六)無實質性內容,立法必要性不充分的;

(七)不需要通過制定法規、規章解決的事項。第十條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及時組織論證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及立法建議,擬定市政府年度立法計劃,並報市政府批准。第十一條年度立法計劃經市政府批准後,由市政府法制機構組織實施。

年度立法計劃應當明確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規章的名稱、起草單位、報送審查時間等。

起草單位未按年度立法計劃完成起草任務的,應當向市政府做出書面說明,並抄送市政府法制機構。第三章起 草第十二條法規、規章由提出立法建議項目的部門負責起草。

涉及兩個以上部門職能或者內容重要、復雜的法規、規章,可以通過協商或者由市政府法制機構指定一個部門牽頭、其他有關部門作為成員組成起草小組,共同負責起草工作;重要行政管理和綜合性較強的法規、規章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或者直接起草。

起草法規、規章可以邀請有關組織或者專家參加,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三條起草單位應當成立由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起草小組,落實領導責任和工作人員,按要求如期完成起草任務。第十四條起草法規、規章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立法依據、目的和原則;

(二)調整對象、適用范圍和實施主體;

(三)需要做出規定的實體規范、程序規范;

(四)法律責任、實施日期;

(五)其他需要規定的內容。

⑤ 海南省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我省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化、規范化,提高立法效率,保證法規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代行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決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地方性法規系指由省人民代表會議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在本省或海南經濟特區范圍內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第三條地方性法規包括下列內容:
(一)為保證國家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決定的貫徹而制定的實施性法規;
(二)根據本省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民族、民政、僑務、治安、司法等方面的法規;
(三)依照國家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制定的海南經濟特區的單行法規以及海口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法規等;
(四)依照憲法規定,制定的自治縣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五)在法定職權內,省人民代表會議及其常務委員會認為需要由其制定的其他法規。第二章議案的提出第四條省人民代表會議期間,主席團、省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省人大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以及省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十人以上聯名,可以提出屬於省人民代表會議職權范圍內的立法議案。立法議案的處理,由主席團決定。
在省人民代表會議閉會期間,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省人代常委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以及海口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提出屬於省人代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立法議案,立法議案的處理,由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第五條省人代常委會各工作委員會、辦公廳,省級群眾團體,根據本職工需要提出的屬於省人代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立法建議,由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處理。第六條經決定提請審議的立法議案、立法建議,由省人代常委會有關工作委員會督促有關職能部門負責辦理。第三章計劃和起草第七條制定地方性法規計劃應按程序進行。
(一)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海口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擬訂適應改革、開放,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的地方性法規長遠規劃,並在每年第四季度向省人代常委會提出翌年制訂地方性法規的計劃。
(二)省人代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會同省人代常委員會各工作委員會,經通盤研究,綜合協調,編制我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年度計劃,報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審核後實施。
(三)地方性法規年度計劃如需增減、調整項目,應及時報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核准。第八條列入年度計劃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按法規的性質、內容與工作職責范圍確定起草單位。
(一)凡是省人民代表會議決定製定的地方性法規,分別由省人代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組織主管部門起草。
(二)根據我省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屬於省人民政府職責范圍的,由省人民政府組織有關主管部門起草。
(三)根據國家法律制定的我省有關審判、檢察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分別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組織起草
(四)根據國家法律和海南經濟特區建設的的需要制定的海南經濟特區單行法規,由省人民政府組織起草。
(五)根據國家法律和我省實際需要,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製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人代常委會有關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主管部門起草。第九條起草地方性法規需要另行制定實施細則的,應一並考慮,同時進行。第十條起草地方性法規,應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對於涉及其他主管部門的業務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規定,應當與有關部門協商;經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在送審法規草案時說明。省人代常委會認為意見分歧較大的法規草案條文,送審機關應作進一步協商修正。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協商,按工作職責范圍分工。
(一)對本省各地方、各部門之間的不同意見,屬政府職責范圍的法規草案,由省人民政府組織協商,屬審判、檢察方面的法規草案分別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組織協商;屬社會團體方面的法規草案,由省人代常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協商。
(二)對涉及國家有關部門的意見,由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審核及協商。重大的問題,經省人代常委會主任會議同意,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審核。
(三)法規草案的協商工作應在提請省人代常委會審議前完成。

⑥ 寧波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程序的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保證地方性法規質量,使制定地方性法規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地方性法規程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經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第三條地方性法規根據內容、性質和適用范圍的不同,可採用條例、規定、辦
法等名稱。第四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並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之間應協調、統一。第五條下列事項屬於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范圍:
(一)為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本省的地方性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決定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遵守和執行,需要作出的具體規定;
(二)屬於本市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
(三)市人民代表大會授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第六條地方性法規一般應具有以下基本內容:立法目的、立法依據、基本原則、適用范圍、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生效時間、執行和解釋等。第七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必須遵循以下程序:編制計劃;組織起草;提出議案;審議和通過;呈報批准;公布施行。第二章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的編制第八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編制年度立法計劃。
市人民政府、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一般應於每年九月底以前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下一年度擬立法的計劃項目。第九條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和各工作委員會、各縣(市、區)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
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向市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
市級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可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
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第十條依照本規定第九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提出立法建議的,應當提交《制定地方性法規建議書》。
《制定地方性法規建議書》的主要內容是:地方性法規名稱、立法依據、立法宗旨和目的、需要規范的行為和採取的法律對策、起草地方性法規的單位、提請審議的時間安排等。
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委員會和市人民政府法制局應分別對《制定地方性法規建議書》進行初步審查,提出是否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的意見。第十一條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制工作委員會)會同有關工作委員會,根據各方面提出的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和立法建議,於每年第四季度編制下一年度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經主任會議審查後報市人大常委會批准。
經市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年度立法計劃應嚴格執行。確需調整變更的,應由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有關工作委員會提出的意見,提請主任會議決定,並報市人大常委會備案。第三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第十二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按下列分工進行:
(一)有關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和自身建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由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起草;
(二)有關市人民政府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由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起草;
(三)有關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分別由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起草;
(四)有關社會團體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由有關社會團體起草。
前款(二)、(三)、(四)項規定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市人大常委會或者主任會議認為需要直接起草的,可指定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組織起草。第十三條負責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部門、單位,應當確定部門、單位負責人具體負責起草工作,成立起草工作小組,並按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時間完成起草任務。
負責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部門、單位也可委託有關院校、科研單位和專家、學者進行起草工作。第十四條法制工作委員會和有關工作委員會在有關部門、單位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時,可派員參與起草和協調工作。

⑦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7)地方性法規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⑧ 宣城市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程序,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就立法許可權范圍內的下列事項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規章: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規定或者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的其他事項。第三條市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等活動,適用本規定。第四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起草,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市人民政府制定並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公布的規范性文件。第五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二)體現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原則;
(三)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
(四)體現改革精神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
(五)符合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且具有可執行性。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一般稱「條例」、「辦法」、「規定」等;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但是不得稱「條例」。第七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要求,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規定第二條,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
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是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工作的主管部門,具體承擔下列工作:
(一)編制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計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負責組織實施;
(二)負責市人民政府交辦的法規草案或規章的起草工作;
(三)督促、指導、協調縣級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開展立法有關工作;
(四)負責對起草單位法規草案、規章送審稿進行合法性審查;
(五)負責規章的備案、匯編工作;
(六)與市人民政府立法有關的其他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交辦的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並積極配合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做好立法的其他有關工作。第二章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和規章制定計劃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每年第二季度向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徵求下一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並通過報刊或者網路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求立法建議。第十條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在下一年度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規章的,應當在當年7月底前以書面形式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報送立項申請。
立項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規章的名稱;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有關背景材料及說明;
(三)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四)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定;
(五)起草單位的調研和准備情況;
(六)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的進度安排,計劃報送市人民政府審議的時間;
(七)其他需說明的事項。
涉及規范政府共同行政行為方面的立法項目,可以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直接提出。第十一條本市其他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可以書面或者電子郵件等形式在本規定第十條規定的時限內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提出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規章的立法建議。立法建議包括立法項目名稱和制定的必要性、依據、主要內容等。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對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建議項目進行梳理匯總和初步論證,與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建議項目的市人民政府部門、縣級人民政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行溝通協調。

⑨ 六安市人民政府地方性法規案和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政府立法活動,完善地方性法規案和規章制定程序,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以下簡稱法規案)和市人民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制定,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就下列事項制定法規案或者規章: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法規案或者規章的其他事項。第四條制定法規案和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

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法規案和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市委。第五條制定法規案和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制定法規案和規章,應當符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可以採取多種措施實現行政管理目的的,應當選擇最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法規案和規章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備而不繁,簡明易行。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法規案和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六條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制定法規案和規章工作。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法規案和規章的立法前期調研、立法項目申報、送審稿起草,以及其他立法相關工作。

市人民政府負責法制工作的部門負責編制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計劃草案、組織實施立法工作計劃、審查法規案或者規章送審稿等工作。第七條地方性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辦法」「規定」或者「決定」,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辦法」「規定」「決定」或者「細則」,但不得稱「條例」。第二章立 項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每年年底前編制下一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的立法項目分為提請審議項目和調研論證項目。提請審議項目是立法條件基本成熟,應當在計劃年度內提請市人民政府審議的立法項目;調研論證項目是有立法必要性,需要進一步調研論證的項目。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應當列明立法項目名稱、起草部門等。第九條市人民政府負責法制工作的部門應當於每年第三季度向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縣級人民政府徵集下一年度的立法項目或者立法項目建議。同時,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第十條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法規案或者規章的,應當經本單位負責人集體討論後,書面報請市人民政府立項。

立法項目申請應當對立法項目的名稱、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上位法依據和其他規定、調研准備情況、進度安排等作出說明。

申報提請審議項目的,還應當提交立法前評估報告。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需要制定法規案或者規章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立法項目建議。立法項目建議應當包括項目名稱、制定的必要性、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措施建議等內容。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負責法制工作的部門應當對立法項目申請和立法項目建議進行研究,擬訂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必要時,可以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開展聯合論證。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納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

(一)擬規范的事項不屬於法規案或者規章制定許可權的;

(二)上位法已經有具體規定,無需制定法規案或者規章的;

(三)擬確立的主要制度與上位法相抵觸或者不符合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的;

(四)不符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和需要的;

(五)制定時機尚不成熟的;

(六)存在行政管理需要,但能夠通過制定行政規范性文件解決的;

(七)其他不適宜制定的情形。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確定的法規案項目,應當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相關工作機構進行溝通,取得一致意見。

⑩ 地方性法規由誰制定

地方性法規由國務院制定。
地方性法規是指法定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和頒布的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