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湖北省水源地保護條例

湖北省水源地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2 20:34:25

『壹』 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漢江流域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和公眾健康,促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漢江流域,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十堰市、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荊門市、隨州市、孝感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武漢市境內漢江幹流及其支流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應當堅持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協同聯動、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省和漢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目標和年度計劃,將政府投入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建立健全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機制,支持水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職責范圍內開展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並協調督促處理。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省和漢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對漢江流域水環境質量負總責,漢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漢江流域水環境質量負責。
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水環境質量狀況、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及保護、水功能區水質、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重點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生態流量等納入目標考核內容。第七條漢江流域實行河(湖)長制。各級河(湖)長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河湖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
上級河(湖)長負責組織對相應河湖下一級河(湖)長履職情況進行指導和檢查。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建立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水資源調度和配置、生態保護補償等重大問題。聯席會議日常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承擔。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等主管部門和漢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水環境保護的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第九條省人民政府及其生態環境、水行政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漢江流域省際水環境保護的協調合作,建立健全與漢江流域相關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流域管理機構的聯動工作機制,加強水環境信息共享,開展水環境監測、執法、應急等合作,共同應對和處理跨省突發水環境事件以及水污染糾紛。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水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第二章規劃和標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發展改革、水行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並會同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根據國家漢江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及有關規定,編制、修訂本省漢江流域水資源規劃,合理配置、統一調度和高效利用漢江流域水資源,加強取用水總量控制和消耗強度控制管理,保障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
省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確定漢江流域水資源利用上線和各地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取用水總量達到或者超過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停止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取用水總量接近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限制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劃定漢江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水功能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漢江流域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劃定本行政區域內漢江其他支流水功能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漢江流域水功能區應當定期評估,根據水環境保護需要和國家有關要求進行調整,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水功能區的劃定、調整應當科學論證,並公開徵求意見。
漢江流域嚴格執行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水功能區類別及相應的水環境質量標准。

『貳』 湖北省環境保護暫行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積極保持生態平衡,消除污染,造成一個清潔適宜美好的生活和勞動環境,增強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貫徹執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第三條 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應加強領導,切實抓好。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負有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
對違反環境保護法規,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公民有權監督、檢舉和控告,並受法律保護。第二章 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第四條 切實保護各種水域的水質,特別要保護長江、漢江、清江、府河、洪湖、梁子湖、長湖、西涼湖、大冶湖等江河、湖泊以及丹江、漳河、富水、白蓮河等大型水庫的水域,防止水質污染。
禁止向江河、湖泊、水庫、堰渠、港口等水域傾倒垃圾、廢渣以及帶有病原體和其它有毒有害的廢棄物。
嚴格控制在江河、湖泊、水庫、溫泉等周圍興建有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以保持這些水域的良好自然狀態。第五條 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區不受污染,禁止向自來水源、水井、飲水池塘排放污水、污物。第六條 加強地下水源的保護,禁止向防空洞、滲坑、裂隙、溶洞、廢井排放有毒有害廢水。第七條 城鎮建設應根據防止大氣污染的要求,合理安排市政建設工程和環境保護配套設施。嚴禁在居民稠密區、文化教育區、水源保護區等興建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粉塵、惡臭、放射性物質的工廠或設施。第八條 燃煤和燃油的各種工業爐窯和民用鍋爐,以及其他排煙裝置,都要採取有效的消煙除塵措施,使排放的煙塵不超過規定的標准。
積極推廣集中供熱和余熱利用,大力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
逐步改革民用爐灶及其排煙裝置,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九條 加強城鎮雜訊和震動的管理。各種震動大、噪音強的設備和裝卸運輸車輛,要安置防震、消音設施。除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外,禁止在城市市區發放高大聲響和使用怪音喇叭,以利居民工作和休息。第十條 嚴格保護湖區生態平衡。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湖區綜合治理規劃,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圍湖造田。已圍湖造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後果的,應退田還湖。第十一條 加強水土保持,保護植被面積。管好水土資源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已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應逐步停耕還林。第十二條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應切實採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措施,創造新的生態系統。新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應由主管部門事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有關部門會同環保部門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三條 保護森林資源、嚴禁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大力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城鎮和鐵路、公路沿線的樹木,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防止破壞。
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要充分利用院內空地栽種樹木、花草,美化環境。第十四條 嚴格保護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和自然史跡。
禁止向武昌東湖排放一切有毒有害的污水、污物。現有污染源必須限期治理,無法治理的,應轉產、搬遷或停產。
保護國家和我省公布的江陵歷史文化名城、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以及其他名勝古跡不受破壞。
保護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和史跡,不得任意在其沿岸開山炸石。第十五條 保護珍奇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益獸、益鳥、益蟲,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隨意採伐、獵捕。
根據需要,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對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應加強規劃、建設和管理,切實保護林區的自然資源。第三章 防治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第十六條 凡新建、擴建、改建的工程項目,必須堅決防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大、中型基建工程,應根據國家規定,由主管部門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環保部門審查同意後,才能定點、設計和施工。
街道、社隊新建的企業,對環境有污染的,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當地環保部門審查批准後,方可定點建設。未經環保部門審查批準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登記,不準投產。

『叄』 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湖泊保護,防止湖泊面積減少和水質污染,保障湖泊功能,保護和改善湖泊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湖泊漁業生產活動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法律、法規對濕地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內湖泊的保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重要湖泊可根據其功能和實際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以加強保護。
水庫的水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湖泊保護工作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永續利用的原則,達到保面(容)積、保水質、保功能、保生態、保可持續利用的目標。第四條湖泊保護實行名錄制度。本省行政區域內湖泊保護名錄,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等有關主管部門根據湖泊的功能、面積,以及應保必保原則擬定和調整,由省人民政府確定和公布,並報省人大常委會備案。第二章政府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湖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協調解決湖泊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跨行政區域的湖泊保護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區域內的人民政府負責。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及其職責由省人民政府確定。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應當切實履行湖泊保護職責,協助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湖泊保護工作。第六條湖泊保護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湖泊保護工作實行年度目標考核,考核目標包括湖泊數量、面(容)積、水質、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態等內容。具體考核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護年度目標考核結果,應當作為當地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任職、獎懲的重要依據。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工作,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湖泊狀況普查和信息發布;
(二)擬定湖泊保護規劃及湖泊保護范圍;
(三)編制與調整湖泊水功能區劃;
(四)湖泊水質監測和水資源統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設施建設;
(六)涉湖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與監督;
(七)湖泊水生態修復;
(八)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湖泊的日常保護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編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
(二)水污染源的監督管理;
(三)湖泊水環境質量監測和信息發布;
(四)水污染綜合治理和監督;
(五)審批涉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六)組織指導湖泊流域內城鎮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設定禁漁區和確定禁漁期;
(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
(三)漁業養殖的監管;
(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五)組織制定和實施漁業開發利用保護規劃;
(六)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管理;
(二)環湖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
(三)湖泊濕地生態修復;
(四)湖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公安、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等其他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湖泊保護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湖泊保護的部門聯動機制,實行由政府負責人召集,相關部門參加的湖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由政府負責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

『肆』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水污染,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保障用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塘堰、水井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污染防治。第三條水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嚴防嚴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污染者擔責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將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環境質量。第五條實行水污染防治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目標責任制和水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行政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環境的義務,享有獲取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生產生活用水的權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政府職責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制定本行政區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明確水污染防治目標,保證本行政區域水體符合規定的水環境質量標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開展有關水污染防治工作。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本省主要流域、地區水環境現狀和經濟、技術條件,對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制定本省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嚴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

對環境敏感區、生態脆弱區、水環境容量不足的區域,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基層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環境監察執法體系,加強水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教育培訓,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基層環境保護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實施有關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

(二)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

(三)依法擬定水環境功能區劃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四)會同有關部門編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方案;

(五)建立水環境監測網路,統一監測和定期發布水環境質量信息;

(六)編制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調查處理水污染事件;

(七)依法開展水環境保護監察執法;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水污染防治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依照規定履行下列職責:

(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與調整水資源保護規劃和水功能區劃,提出水體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審批新建、改建、擴建進入地表水體的排污口的設置,監測、分析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

(二)農業主管部門依法管理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指導畜禽、水產養殖的水污染防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發展生態農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城鄉建設相關主管部門依法做好城鄉規劃,負責城鄉垃圾處理,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

(四)衛生主管部門負責飲用水安全衛生的監督管理,監督醫療機構廢水無害化處理,參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飲用水水源污染突發事故的預防及應急處置;

(五)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勘探、采礦、開采地下水等過程中的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六)交通主管部門對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七)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濕地、水源涵養林、防護林的建設管理以及生態修復;

(八)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監察、旅遊、安全生產監督等其他主管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伍』 湖北省城鎮供水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用戶和供水單位的合法權益,規范城鎮供水、用水活動,鼓勵節約用水,保障城鎮供水、用水安全,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城鎮供水、用水、節水及其相關管理活動。第三條城鎮供水應當堅持開發水源與節約用水、保障供水與確保水質相結合的原則,優先保障生活用水,兼顧生產用水和其他用水。第四條城鎮供水是與民生緊密相關的重要公用事業,是政府應當提供和保障的公共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供水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城鎮供水政府責任制,加強水源保護和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專項資金,統籌規劃、推動實施城鄉區域集中供水。第五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城鎮供水、用水管理工作。
市、州、縣人民政府確定的城鎮供水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鎮供水、用水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城鎮供水、用水、節水的相關工作。
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供水、用水、節水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鎮供水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完善舉報投訴制度,及時查處供水、用水活動中的違法行為。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城鎮供水水源和供水設施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城鎮供水水源、損壞城鎮供水設施以及違法供水、用水的行為進行舉報投訴。第二章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第二章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鎮供水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原則,編制城鎮供水專項規劃,依法報經批准後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和支持興建農村集中供水設施,將城鎮公共供水管網逐步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發展改革、建設、城鄉規劃、水行政、衛生健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編制城鎮供水水源開發利用規劃;統籌建設兩個以上相對獨立控製取水的飲用水水源地。不具備備用水源條件的地區,應當依法建設地下水或者與相鄰地區聯網供水等供水水源。第九條市、縣人民政府城鎮供水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城鎮供水專項規劃,編制城鎮水廠、管網等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的年度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新區開發、舊城改造時,應當將供水、節水設施建設納入主體工程設計方案,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第十條供水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應當由具有法定資質的單位承擔,並遵守國家有關標准和技術規范。
供水工程使用的供水設備、管材、配件和用水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
禁止無資質、不符合資質要求的單位從事供水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活動。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城鎮供水工程,應當按照供水工程驗收的有關規定組織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自建設施供水單位建設與城鎮公共供水管道連接的戶外管道及其附屬設施,其設計方案應當經城鎮供水主管部門組織技術審查。工程竣工並經驗收合格後,方可與公共供水管網連接使用。第十二條新建居民住宅應當按照水表出戶、一戶一表、計量到戶的要求進行設計和建設。
已建居民住宅水表出戶改造工程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城鎮供水等主管部門編制改造計劃並實施。第三章水源保護和水質管理第十三條城鎮供水水源應當優先利用地表水,嚴格保護地下水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批准取用地下水:
(一)可以利用地表水供水的;
(二)在地下水超采區域內的;
(三)在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安全保護區內的;
(四)可能污染地下水的;
(五)在城鎮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
對原取用地下水作供水水源,具有前款情形之一的,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限期關閉計劃,並監督實施。第十四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堆放、貯存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與供水作業或者水源保護無關的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或者關閉。

『陸』 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和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活動。

本條例所稱清江流域,是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利川市、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咸豐縣、宣恩縣、鶴峰縣,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境內清江幹流及其支流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堅持黨的領導,遵循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嚴格監管、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省和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保護工作機制,將保護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持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開展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將水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對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清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負責。

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重點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督管理等應當納入目標考核內容。

清江流域實行河(湖)長制,各級河(湖)長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建立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保護補償等重大事項,研究解決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承擔。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建立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第七條省和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公安、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清江流域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制度。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第九條社會公眾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養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

省和清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宣傳,對違法行為開展輿論監督。

鼓勵和支持公眾、環保志願者和社會組織參與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督。第二章標准與規劃第十條清江幹流執行省人民政府劃定的水功能區類別及相應的水環境質量標准。

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相關規定劃定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支流的水功能區類別,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清江流域城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應當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一級A排放標准;現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不到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改造。鼓勵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執行高於一級A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等有關主管部門以及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開,並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柒』 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的內容

第一條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湖泊漁業生產活動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法律、法規對濕地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內湖泊的保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重要湖泊可根據其功能和實際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以加強保護。
水庫的水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湖泊保護工作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永續利用的原則,達到保面(容)積、保水質、保功能、保生態、保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第四條 湖泊保護實行名錄制度。本省行政區域內湖泊保護名錄,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漁)業、林業、建設(規劃)、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的功能、面積,以及應保必保原則擬定和調整,由省人民政府確定和公布,並報省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湖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協調解決湖泊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跨行政區域的湖泊保護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區域內的人民政府負責。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及其職責由省人民政府確定。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應當切實履行湖泊保護職責,協助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湖泊保護工作。
第六條 湖泊保護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湖泊保護工作實行年度目標考核,考核目標包括湖泊數量、面(容)積、水質、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態等內容。具體考核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護年度目標考核結果,應當作為當地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任職、獎懲的重要依據。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工作,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湖泊狀況普查和信息發布;
(二)擬定湖泊保護規劃及湖泊保護范圍;
(三)編制與調整湖泊水功能區劃;
(四)湖泊水質監測和水資源統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設施建設;
(六)涉湖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與監督;
(七)湖泊水生態修復;
(八)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湖泊的日常保護工作。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編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
(二)水污染源的監督管理;
(三)湖泊水環境質量監測和信息發布;
(四)水污染綜合治理和監督;
(五)審批涉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六)組織指導湖泊流域內城鎮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設定禁漁區和確定禁漁期;
(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
(三)漁業養殖的監管;
(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五)組織制定和實施漁業開發利用保護規劃;
(六)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管理;
(二)環湖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
(三)湖泊濕地生態修復;
(四)湖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建設(規劃)、國土資源、公安、交通運輸、旅遊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湖泊保護工作。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湖泊保護的部門聯動機制,實行由政府負責人召集,相關部門參加的湖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由政府負責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湖泊保護投入機制,將湖泊保護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應、政府采購等措施,鼓勵和扶持企業為減少湖泊污染進行技術改造或者轉產、搬遷、關閉。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湖泊保護規劃的要求和恢復湖泊生態功能的需要,對居住在湖上,岸上無房屋、無耕地的漁民和居住在湖泊保護區內的其他農(漁)民實施生態移民,採取資金支持、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社會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三條 對重要湖泊的保護,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湖泊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運用科技手段加強湖泊的監測、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湖泊保護總體規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濕地保護規劃和湖泊保護總體規劃應當相互銜接。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湖泊保護總體規劃,按照管理許可權,組織對列入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分別擬定湖泊保護詳細規劃,徵求相關部門和公眾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並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湖泊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包括湖泊保護范圍,湖泊水功能區劃分和水質保護目標,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防洪、除澇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標,種植、養殖控制目標,退田(池)還湖,生態修復等內容。
第十七條 湖泊保護規劃不得隨意變更,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批准開發利用湖泊資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開發利用湖泊資源。
第十八條 實行湖泊普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實施湖泊狀況普查,建立包括名稱、位置、面(容)積、調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內容的湖泊檔案。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湖泊保護規劃,對湖泊進行勘界,劃定湖泊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確定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並向社會公示。
第二十條 湖泊保護范圍包括湖泊保護區和湖泊控制區。
湖泊保護區按照湖泊設計洪水位劃定,包括湖堤、湖泊水體、湖盆、湖洲、湖灘、湖心島嶼等。湖泊設計洪水位以外區域對湖泊保護有重要作用的,劃為湖泊保護區。城市規劃區內的湖泊,湖泊設計洪水位以外不少於50米的區域劃為湖泊保護區。
湖泊控制區在湖泊保護區外圍根據湖泊保護的需要劃定,原則上不少於保護區外圍500米的范圍。
第二十一條在湖泊保護區內,禁止建設與防洪、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在湖泊保護區內建設防洪、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的,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單位經依法批准在湖泊保護區內從事建設的,應當做到工完場清;對影響湖泊保護的施工便道、施工圍堰、建築垃圾應當及時清除。
第二十二條 禁止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園、填湖造地、圍湖造田、築壩攔汊以及其他侵佔和分割水面的行為。
湖泊已經被圍墾或者築壩攔汊的,應當按照湖泊保護規劃,逐步退田(圩)還湖。
第二十三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排污口的,應當經過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批;涉及通航、漁業水域的,應當徵求交通運輸、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二十四條 湖泊控制區內的土地開發利用應當與湖泊的公共使用功能相協調,預留公共進出通道和視線通廊。
禁止在湖泊控制區內從事可能對湖泊產生污染的項目建設和其他危害湖泊生態環境的活動。 第二十五條 實行最嚴格的湖泊水資源保護制度。湖泊水資源配置實行統一調度、分級負責,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維持湖泊合理水位。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環境保護、農(漁)業、林業、建設(規劃)、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部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湖泊保護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擬定和調整湖泊的水功能區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在湖泊內進行養殖、航運、旅遊等活動,應當符合該湖泊的水功能區劃要求。
第二十七條 加強對湖泊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對具有飲用水水源地功能的湖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立相關保護標志。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科學調度,防止水源枯竭;環境保護部門應當開展日常巡查和監測,防止水體污染。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生態保護需要確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線,設置最低水位線標志。
湖泊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線的,應當採取補水、限製取水等措施。
第二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准方法、統一信息發布的要求,建立湖泊監測體系和監測信息協商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湖泊水環境質量監測信息;水文水資源信息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發布;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涉及水環境質量的內容,應當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商一致。 第三十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擬訂湖泊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逐級分解至縣(市、區)人民政府,並落實到排污單位。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納污能力,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並予以公告,同時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湖泊水質狀況進行監測,發現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或者湖泊水質未達到該水功能區對水質要求的,應當及時報告有關人民政府採取治理措施,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
第三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水污染防治、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布局調整的需要,擬定湖泊重點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適用的具體地域范圍和期限,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三十三條 對湖泊水環境質量不能滿足水功能區要求的區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停止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流域內各類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的統一規劃布局,依法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配套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湖泊流域內建設項目應當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禁止新建造紙、印染、製革、電鍍、化工、制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屬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對已有的污染企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責令其限期整改、轉產或者關閉。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指導湖泊流域內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葯等農業投入品,控制過量和不當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科學規劃湖泊流域內畜禽飼養區域,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方式實現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減少畜禽養殖污染。
第三十六條 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未達標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禁止向湖泊傾倒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廢渣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在屬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湖泊水域設置排污口和從事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建設湖泊流域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合理規劃建設雨水、污水單獨收集設施,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新建、在建城鎮污水處理廠,應當同步配套建設脫氮除磷設施;已建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沒有脫氮除磷設施的,應當增設脫氮除磷設施。
污水處理廠出水應當符合國家對回用水的要求。
第三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湖泊流域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結合生態鄉、鎮、村創建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實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設施,利用河塘溝渠的自凈能力處理生活污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污水人工濕地處理設施、生物濾池設施和接觸氧化池等集中或者分散污水處理設施。
第三十九條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建設湖泊流域內城鄉垃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在村莊設置垃圾收集點,對垃圾分類收集,對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包裝物分類處理,提高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水平。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環境保護等部門,按照湖泊的水功能區劃、水環境容量和防洪要求編制漁業養殖規劃,確定具體的養殖水域、面積、種類和密度等,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在湖泊水域圍網、圍欄養殖;本條例實施前已經圍網、圍欄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
禁止在湖泊水域養殖珍珠和投化肥養殖。
第四十一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旅遊業,防止超環境能力過度發展;從事旅遊開發應當符合湖泊保護規劃的要求,並依法報經批准;有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
經批准設置的各類旅遊觀光、水上運動、休閑娛樂等設施不得影響水生態環境,應當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並配備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確保達標排放。
第四十二條 湖泊內的船舶應當按照要求配備污水、廢油、垃圾、糞便等污染物、廢棄物收集設施。港口、碼頭等場所應當配備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並轉移至其他場所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城區湖泊和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從事經營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體的燃料。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環境保護、水行政等主管部門編制湖泊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做好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保護和改善湖泊生態系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漁)業、林業等部門開展湖泊生態環境調查,制定修復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環境保護、林業、建設等部門,運用種植林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撈藍藻、調水引流、河湖連通等措施,對湖泊水生態系統以及主要入湖河道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恢復湖泊水生態。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湖泊保護詳細規劃,會同相關部門修復湖濱濕地,建設濕地恢復示範區,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環湖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
第四十七條 維護湖泊生物多樣性,保護湖泊生態系統,禁止獵取、捕殺和非法交易野生鳥類及其他湖泊珍稀動物;禁止採集和非法交易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在水生動物繁殖及其幼苗生長季節的重要湖區和洄遊通道,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立禁漁區,確定禁漁期。在禁漁區內和禁漁期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捕撈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漁)業等有關部門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採取適量投放水生物、放養濾食性魚類、底棲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復水域生態系統,並對各類水生植物的殘體以及有害水生植物進行清除。 第四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公布湖泊保護情況白皮書,對保護湖泊不力的市、縣、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實行約談,督促其湖泊保護工作。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環境保護、農(漁)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強對湖泊保護、利用、管理的監督檢查,發現違法行為及時查處;對不屬於職責范圍的,應當移交有管轄權的部門及時查處。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通過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湖泊保護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對本條例實施情況組織執法檢查、開展專題詢問、質詢等方式,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必要時可以依法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湖泊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增強公眾湖泊保護意識,建立公眾參與的湖泊保護、管理和監督機制。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定期發布湖泊保護的相關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
編制湖泊保護規劃、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湖泊生態修復方案和審批沿湖周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徵求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公眾監督。
第五十三條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湖泊保護公益性宣傳,倡導促進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
第五十四條 鼓勵社會各界、非政府組織、湖泊保護志願者參與湖泊保護、管理和監督工作。
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或者以其他方式投入湖泊保護。
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湖泊保護工作,督促、引導村(居)民依法履行保護湖泊義務。
第五十五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格遵守湖泊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湖泊保護規劃的規定,自覺接受相關部門和公眾的監督,依法、合理、有序利用湖泊。
第五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湖泊保護的舉報和獎勵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危害湖泊的行為進行舉報;有處理許可權的部門接到檢舉和舉報後,應當及時核查、處理。
對保護湖泊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機關依據職權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保護湖泊不力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
(二)未依法對湖泊進行勘界,劃定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的;
(三)未依法組織編制湖泊保護規劃、湖泊水功能區劃、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的;
(四)違反湖泊保護規劃批准開發利用湖泊資源的;
(五)未依法履行有關公示、公布程序的;
(六)有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在湖泊保護區內建設與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的,或者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園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 為,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清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六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在湖泊保護區內從事填湖造地、圍湖造田、築壩攔汊及其他侵佔和分割水面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逾期未恢復原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圍網、圍欄養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清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三款在湖泊水域養殖珍珠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三款在湖泊水域投化肥養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處5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污染水體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捌』 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有什麼

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如下:
1、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2、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3、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遊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採取措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
4、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5、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水環境,並有權對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對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條 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治水污染。第五條 省、市、縣、鄉建立河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門的海事管理機構對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農業、漁業等部門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玖』 隨州市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維護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湖北省城鎮供水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和監督管理活動。
飲用水水源是指用於城鄉集中式供水的水庫、河流、水井等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
集中式供水是指通過輸配水管網送到用戶且具有一定供水規模的供水方式。第三條飲用水水源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強化監管、權責統一、確保安全的原則,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和部門依法履職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加大對飲用水水源保護的財政投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法做好本轄區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本轄區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宣傳教育,設立、公布舉報電話,並建立社會舉報投訴的快速回應機制,引導公眾參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宣傳工作。第二章飲用水水源的確定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遵循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原則,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的水庫、河流等確定為飲用水水源。
飲用水水源由水利部門會同城鄉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部門提出方案,按照管理許可權報縣(市、區)或者市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第七條飲用水水源所在地應當劃定一定范圍的水域、陸域作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按照國家規定劃定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按照國家規定劃定一定區域作為準保護區。第八條市中心城區和跨縣(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縣(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市人民政府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因公共利益、自然環境變化等情況需要調整、取消的,由原提出劃定方案的人民政府組織論證,並按照前款規定重新報批。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公布飲用水水源的名稱及保護要求,在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並設置必要的技術防護設施。
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邊界應當設置隔離設施,實行封閉式管理。隔離設施不得影響行洪。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規劃建設備用飲用水水源,保障應急狀態下的飲用水供應。第三章飲用水水源的保護第十一條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以及其他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
(二)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三)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垃圾、糞便和其它廢棄物;
(四)使用劇毒、高毒和高殘留農葯(含除草劑);
(五)圍欄圍網、投肥、投糞、投葯養殖;
(六)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七)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捕殺魚類;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不準進入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當事先申請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登記並設置防滲、防溢、漏設施。第十二條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除遵守本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外,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二)設置化工原料、礦物油類、有毒有害礦產品的貯存場所以及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有害物品的碼頭;
(三)設置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四)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和其它廢棄物;
(五)取土、採石、采砂或者其他開採行為;
(六)修建墳墓;
(七)丟棄或者掩埋動物屍體;
(八)設置排污口;
(九)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已建成的排污口及其他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責令限期拆除或者關閉。

熱點內容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
法院疫情紀實 發布:2025-02-02 03:34:20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