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診所衛生規章制度
㈠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個體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個體醫療機構的管理,維護醫療秩序,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個體醫療機構,是指個人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及相關手續設置的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第三條本州行政區域內設置的個體醫療機構均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個體醫療機構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公民的健康服務為宗旨。第五條州、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個體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二章設置和審批第六條縣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果洛州區域衛生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個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設置個體醫療機構應符合設置規劃和基本標准。第七條申辦個體醫療機構,應當向當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經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報州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審核和審批,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到當地工商、稅務等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第八條申辦個體醫療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並向州、縣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和證明:
(一)申請報告;
(二)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選址、診療科目、組織機構;
(三)業務用房、醫療設備和流動資金等證明資料;
(四)從業人員的學歷證書、《醫師執業證書》、《青海省社會辦醫個體醫療機構醫師執業注冊考試合格證書》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及縣級以上衛生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
(五)相應的規章制度;
(六)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九條申辦個體醫療機構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不受本地區常住戶口的限制。第十條醫術確有專長的藏醫,在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可向當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開辦個體醫療機構,經縣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報州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第十一條下列人員不得申請設置個體醫療機構:
(一)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在職人員;
(二)村(牧)委會衛生所(室)的鄉村醫生;
(三)患精神病、傳染病的;
(四)醫務人員發生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未滿5年的。第十二條個體醫療機構名稱應當與診療科目相對應。不得使用下列名稱:
(一)有損於國家、社會或公共利益的名稱;
(二)侵犯他人利益的名稱;
(三)冠以「中國」、「省」、「州」、「縣」、「鄉(鎮)」等行政區劃名稱;
(四)使用「中心」、「疑難病」、「專治」、「名醫」等名稱。第十三條個體醫療機構不得掛靠任何醫療單位。第十四條個體醫療機構變更主要負責人、機構名稱、執業范圍及其他登記事項,應到原審批部門辦理變更手續。第十五條個體醫療機構歇業,應在歇業前20日內到原審批機關及工商、稅務部門辦理注銷登記手續,並交回《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第十六條不得偽造、塗改、出賣、轉讓、出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第十七條縣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受理設置申請15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查、審核和上報。州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受理設置報告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答復。批准設置的,發給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第三章執業管理第十八條州、縣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州衛生行政部門審批設置個體醫療機構;
(二)對個體醫療機構的執業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指導、服務;
(三)對個體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的資格進行審查和考核;
(四)事前審查個體醫療機構發布的醫療廣告的內容;
(五)受理群眾對個體醫療機構的投訴;
(六)對個體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第十九條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不得開展診療活動,嚴禁游醫葯販行醫。第二十條《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每年由發證機關校驗一次。第二十一條個體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第二十二條個體醫療機構統一使用州衛生行政部門印製的醫療護理文書,並按規定填寫、記錄和保存。第二十三條個體醫療機構應嚴格執行疫情報告、疾病統計、消毒隔離制度。第二十四條個體醫療機構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加強葯品管理。不得使用假劣葯品、過期葯品、違禁葯品。
個體醫療機構經許可,可以自行加工配製制劑。
㈡ 內蒙古自治區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的管理,保障人民的健康,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管理辦法。第二條本管理辦法所稱的個體開業醫生是指不在國家、集體醫療機構任職,在城鎮獨立開業行醫的醫務人員;聯合醫療機構是指個體開業醫生按自願組合、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原則開辦的診所或醫院。第三條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是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的補充,依法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受國家法律保護。第四條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必須經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發給行醫許可證,並到工商行政部門領取營業執照,方可開業行醫。第五條本管理辦法由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執行。第六條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醫療衛生工作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遵守醫療道德,堅持文明行醫,保證醫療保健工作質量。第七條個體開業醫生和聯合醫療機構以從事醫療工作為主,同時要承擔衛生防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指導、衛生宣傳等任務,做好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第二章開業資格第八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在所在地開業行醫:
(一)獲得高等醫學院校畢業文憑,在國家或集體醫療機構連續從事本專業工作三年以上者;
(二)取得醫師、中醫師、蒙醫師等資格後,在國家或集體醫療機構中連續從事本專業三年以上者;
(三)從師、祖傳、自學成才從事針灸、按摩、正骨、鑲牙、醫療美容等醫療業務工作連續五年以上並經盟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考試獲得醫師資格者。第九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只能在旗縣、鎮所在地開業行醫:
(一)獲得中等衛生學校畢業文憑,在國家或集體醫療機構連續從事本專業工作三年以上者;
(二)取得醫士、中醫士、蒙醫士等資格後,在國家或集體醫療機構連續從事本專業工作三年以上者;
(三)從師、祖傳、自學成才從事針灸、按摩、正骨、鑲牙等醫療業務工作連續五年以上並經旗縣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考試獲得相當醫士資格者。第十條具備下列條件,可開辦聯合醫療機構:
(一)聯合醫院業務人員不得少於:副主任醫師一人、主治醫師二人、醫師四人、護士六人,以及相應的葯劑、檢驗、放射線等醫務人員;正規病床不得少於二十張,房室總面積按每張床計算不得少於十八平方米,病房實用面積每張不得少於四平方米。設備標准參照國家醫院設備標準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聯合診所業務人員不得少於:醫師二人(旗縣以下可以醫師、醫士各一人)、護士一人、葯劑士(員)一人;診察室實用面積每有一名醫師(士)不得少於七平方米、處置室面積不得少於八平方米;增加醫技檢查項目要有相應的業務用房,設有觀察床的診所,每張床實用面積不得少於三點五平方米。要配備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醫療設備。第十一條屬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開業行醫:
(一)被司法部門判處緩刑、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期間的醫務人員;
(二)患有精神病、傳染病及無法進行正常醫療工作的病殘者;
(三)國家和集體醫療機構的在職人員。第三章開業手續第十二條申請個體開業行醫者,必須提交下列證件和資料:
(一)開業申請書;
(二)當地正式戶口;
(三)畢業證書、職稱證書或考試合格證書;
(四)體格檢查表;
(五)離休、退休人員原單位同意開業證明;
(六)退職或無業證明;
(七)從事醫療業務工作年限證明;
(八)業務用房產權證書或租賃協議書;
(九)流動資金、醫療設備、業務用房面積情況等書面資料。第十三條申請開辦聯合醫療機構,必須提交下列證件和資料:
(一)開辦聯合醫療機構申請書;
(二)業務人員名單、簡況和當地正式戶口;
(三)業務人員畢業證書、職稱證書或考試合格證書;
(四)業務人員體格檢查表;
(五)業務人員職業情況證明和從事醫療工作年限證明;
(六)業務用房產權證書或租賃協議書;
(七)流動資金、醫療設備、業務用房面積情況等書面資料;
(八)聯合醫療機構章程。第十四條聯合醫療機構章程應寫明下列主要內容:
(一)機構名稱、地址,開業科目、范圍;
(二)組織管理機構的產生形式及其職權;
(三)出資方式,分配形式;
(四)成員的權利與義務。
㈢ 廣州市社會醫療機構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社會醫療機構的管理,維護社會醫療秩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的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社會醫療機構,是指由單位、個人或合作、合夥開辦,自籌資金、自主執業,對社會開放的各類醫療機構,包括:
(一)由個人開辦或兩人以上合夥開辦的;
(二)由機關、團體、學校(醫學院校附設的醫療機構除外)和企業事業單位開辦的;
(三)由編制(即全民、集體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部隊規劃定址的)醫療機構與外單位或個人合作開辦的;
(四)駐穗部隊的編制外醫療機構。第三條社會醫療機構應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人民身體健康服務為宗旨,遵守醫德規范,保證醫療服務質量,並按規定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第四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設置的社會醫療機構,必須遵守本規定。第五條廣州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市社會醫療機構的管理,並組織和監督本規定的實施。
區、縣級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社會醫療機構的管理。
公安、工商行政、計劃生育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衛生行政部門實施本規定。第二章設置審批第六條設置社會醫療機構,必須符合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要求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醫療機構基本標准;取得《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後,方可向有關部門辦理其他手續。第七條申請設置社會醫療機構,單位應具有法人資格,其所在地應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個人應持有本市城鄉居民戶口,有固定的執業場所,取得《廣州市社會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以下簡稱《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並是從事五年以上同一專業臨床工作的醫師。
*註:本條中關於「衛生行政部門對《廣州市社會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的核發」的行政許可項目已被《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取消廣州市地方性法規中的部分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發布日期:2004年8月6日實施日期:2004年8月6日)取消。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請設置社會醫療機構:
(一)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和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
(二)被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和被吊銷《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
(三)在職、因病退職、停薪留職的醫務人員;
(四)發生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未滿五年的醫務人員;
(五)被開除公職或擅自離職未滿五年的醫務人員。第九條符合條件的單位或個人申請設置社會醫療機構,應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機構名稱、開設科目、床位數;
(二)法定代表人簡歷,包括學歷證書或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戶口簿、身份證、《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
(三)衛生技術人員的花名冊、學歷證書或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身份證、《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證書》;
(四)醫務人員須提交由本市區、縣級市以上醫院出具的體檢表;
(五)離、退休醫務人員須提交原工作單位出具的離、退休證件;
(六)業務用房產權證或租賃合約書、平面圖等;
(七)主要醫療設備和資信證明;
(八)有關規章制度。
由兩人以上合夥申請設置社會醫療機構,還應提交由雙方簽署的協議書。第十條社會醫療機構的命名必須符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的原則,以設置單位或個人名稱作為識別名稱。
社會醫療機構不得冠以省、市、縣、區、鎮、街等行政區域名稱;不得以「中心」作為通用名稱。
駐穗部隊編制外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部隊單位代號、番號或冠以部隊名稱;牌匾和印章不得有軍徽標志。第十一條設置社會醫療機構,應按下列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一)不設床位的個體診所,由所在地的區、縣級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報廣州市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二)設置不滿100張床位的醫療機構,由廣州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報省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三)設置床位在100張以上的醫療機構,經廣州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後,報省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四)部隊設置編制外醫療機構,必須經軍隊各軍兵種駐穗最高領導機關的衛生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按本條(二)、(三)項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註:本條中關於「市衛生行政部門對設置不滿100張床位的醫療機構的審批」的行政許可項目已被《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取消廣州市地方性法規中的部分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發布日期:2004年8月6日實施日期:2004年8月6日)取消。
㈣ 北京市私人醫療院所管理辦法(1992修改)
第一條為動員社會力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方便人民群眾就醫,加強對私人興辦醫療服務事業的管理,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本市行政區域內私人出資開辦醫院、門診部、診所和個體開業行醫(以下統稱私人醫療院所),均按本辦法管理。第三條市衛生局是本市私人醫療院所管理工作的主管機關,區、縣衛生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私人醫療院所的管理工作。第四條開辦私人醫療院所,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固定的執業地點、明確的業務范圍和相應的醫療服務場所、設施、資金。
二、有健全的醫療、護理、財會、收費等制度,開辦醫院的,應有醫院章程。
三、執業的衛生技術人員須符合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條件;開辦醫院、門診部的,負責人應有醫士(護士)以上職稱,從業的衛生技術人員必須達到規定的人數和比例。第五條有本市常住戶口的下列人員, 除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情形外,可以在私人開辦的醫院、門診部、診所執業或個體開業行醫:
一、高等或中等醫學院校畢業,並有一定從醫經歷的非在職人員。
二、對治療某種疾病有專長、經市衛生局考核合格的無業人員。
三、從國家、集體、部隊醫療機構離休、退休、退職,並具有醫師、護師、醫士、護士、助產士、牙科技士等以上職稱的人員。第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在私人醫療院所行醫:
一、患有精神病、傳染病等不宜行醫的疾病和有智力缺陷的。
二、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正在服刑的。
三、被市、區、縣衛生局吊銷開業執照不滿五年的。
四、有其他不適合行醫的情形的。第七條申請開辦私人醫療院所, 按下列規定申報審批:
一、申請個體行醫和開辦個體診所的,申請人須持戶口簿、專業技術資格證明和從醫經歷等證明向開業所在地的區、縣衛生局申請。經衛生局審查符合規定條件的,發給開業執照。
二、申請開辦醫院、門診部的,由主辦人持從業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明和醫療服務場所、設施、資金等有關證明,向開業所在地的區、縣衛生局申請,經區、縣衛生局核報市衛生局批准後籌建;具備開業條件後,經市衛生局審查合格,發給開業執照。
區、縣衛生局對開辦私人醫療院所的申請,應在一個月內予以答復。第八條個體開業行醫和開辦診所的, 可以張掛開業人員姓名或診所名稱,開業人員姓名或診所名稱前須冠以醫別、科別和開業人員專業技術職稱。
醫院、門診部應有與其業務規模相符的名稱,醫院、門診部名稱須冠以市、區、縣、地區(或街巷)名稱。
私人醫療院所的名稱須經發給開業執照的市、區、縣衛生局核准登記。第九條私人醫療院所的開業執照有效期為一年。私人醫療院所應每年將開業執照交原發照的市、區、縣衛生局復驗,市、區、縣衛生局應自接到復驗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復核完畢。私人醫療院所未經核准換領新照的,不得繼續開業。
私人醫療院所變更名稱、業務范圍、開業地址、從業人員等登記事項或發生合並、分立、轉業、歇業,須向原批准發照的市、區、縣衛生局辦理變更或注銷登記。第十條私人醫療院所自領得開業執照之日起滿半年不開業,或停止醫療活動滿一年以及超過規定期限三個月不申報復驗換證的,視為歇業,由所在地的區、縣衛生局吊銷其開業執照。第十一條私人醫療院所從事醫療衛生服務, 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執行醫療衛生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保證醫療服務質量。
二、按批準的科別、業務范圍和地點開業行醫,不得擅自改變和擴大業務范圍;不得擅自增加病床。
三、不得偽造、塗改、轉借開業執照。
四、按規定的標准收費,不得亂立名目增加收費。
五、建立病人登記表、病史記錄卡、傳染病登記冊,做到看病有登記,開葯有處方,住院病人有病歷,收支有帳目,並按月向所在地的區、縣衛生局報送業務統計表和報告帳目收支情況。
六、使用市衛生局統一印製的收費收據和病歷、處方、登記冊、報表等。
七、發布業務公告或在報刊、電台、電視台做廣告,須經市衛生局審查批准。
八、發生醫療事故,按國家和本市有關處理醫療事故的規定辦理。
㈤ 個體診所醫保管理規章制度
法律分析:一、認真核對病人身份。參保人員就診.時,應核對醫療保險手冊。遇就診患者與參保手冊身份不符合時,告知患者不能以醫保手冊上身份開葯、診療,嚴格把關,遏制冒用或借用醫保身份開葯、診療等違規行為急、診醫生如實記錄病史,嚴禁弄虛作假。
二、嚴格執行《遼寧省基本醫療保險葯品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目錄》,不能超醫療保險限定支付范圍用葯、診療,對提供自費的葯品、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須事.先徵得參保人員同意,並在病歷中簽字確認,否則,由此造成病人的投訴等,由相關責任人負責自行處理。
三、嚴格按照《處方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葯品(西葯和中成葯可分別開具處方),門診每次配葯量,一般疾病不超過七日量, 慢性疾病不超過半月量。
法律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第三條 醫療保障行政部門負 責制定醫療機構定點管理政策,在定點申請、專業評估、協商談判、協議訂立、協議履行、協議解除等環節對醫療保障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監督。經辦機構負責確定定點醫療機構,並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醫療保障服務協議(以下簡稱"醫保協議」), 提供經辦服務,開展醫保協議管理、考核等。定點醫療機構應當遵守醫療保障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政策,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醫療服務。
㈥ 杭州市私人診所管理條例(2002修正)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對私人診所的管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維護私人診所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凡在杭州市行政區域內的私人診所,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 私人診所是國家衛生事業的補充,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鼓勵和支持醫務人員到偏僻山區和缺醫少葯地區依法開辦私人診所,從事醫療活動。第四條 私人診所應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患者的健康服務為宗旨。第五條 私人診所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執行有關政策,承擔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與其業務相適應的預防保健工作,接受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第六條 市、縣(市)、區衛生局是私人診所的行政主管機關,對轄區內私人診所實行監督管理。第二章 開業條件第七條 取得醫師執業證書或者醫師職稱後,從事五年以上同一專業的臨床工作,並具有執業所在地戶籍的,可以在城市(含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取得醫士以上執業證書或者醫士以上職稱後,從事三年以上同一專業的臨床工作,並具有執業所在地戶籍的,可以在鄉(鎮)、村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具有治療某種疾病專長的中醫,經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經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考試、考核合格,市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可以申請開辦私人診所。第八條 具有本市、縣(市)暫住戶籍的外來醫務人員,持有常住戶籍所在地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核發的執業許可證和外出行醫證明,並經市衛生行政部門驗證認可的,可以申請開辦臨時私人診所。第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一)國家、集體醫療衛生單位的在職醫務人員;
(二)被開除公職未滿五年或被除名未滿三年者;
(三)被衛生行政部門取消行醫資格者;
(四)患有傳染疾病或因其他健康原因不宜行醫者;
(五)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其他不適合開業行醫者。第十條 開辦私人診所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基本標准,有與行醫范圍相適應的固定診療場所、必需的醫療設備和資金。第三章 登記發證第十一條 凡申請開辦私人診所的,均應按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向當地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證明材料:
(一)開業申請書;
(二)申請人居民身份證和戶籍證明;
(三)從業醫務人員的資格證明材料;
(四)執業場所有關條件的證明;
(五)資金、設備、儀器情況的證明;
(六)從業人員的健康證明;
(七)衛生行政部門認為應提交的其他證明。第十二條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受理開辦私人診所申請後,應根據當地的社會醫療需求,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審查。符合條件,屬縣(市)范圍的,由縣(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發給執業許可證;屬市區范圍的,由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審批意見,報市衛生行政部門核准後,由區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市統一頒發的執業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均不得給私人診所發證。第十三條 私人診所執業登記的主要事項:
(一)名稱、地址、主要負責人;
(二)診療科目、時間;
(三)服務場所建築面積;
(四)從業人數;
(五)自備葯品品種;
(六)注冊資金;
(七)執業許可證號碼。第十四條 私人診所名稱應由識別名稱和通用名稱依次組成,並應表明私人診所性質,但不得冠以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行政區劃名稱和衛生行政部門規定不準使用的名稱。第十五條 私人診所變更名稱、診療科目、業務范圍、開業地點、診所負責人以及從業醫務人員等事項,或者合並、分立、歇業的,必須及時向原發證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第十六條 私人診所執業許可證每年校驗一次,三年換發一次私人診所自領取執業許可證之日起六個月內不開業或者停止醫療活動達一年以上,以及超過三個月不按規定換、驗執業許可證的,除特殊情況外,均視為歇業,由原發證部門注銷其執業許可證。第四章 管理第十七條 私人診所未取得執業許可證的,不得從事任何診療活動。第十八條 私人診所及其從業人員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紀守法,救死扶傷,恪守職業道德,執行醫療衛生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二)按核準的診療科目、業務范圍和開業地點,亮證行醫;不得擅自改變和擴大業務范圍;不得擅自增加病床及工作人員;非衛生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三)不得偽造、塗改和轉借執業許可證。
(四)醫療收費標准和葯品價格收費按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收費標准應張貼公布,不得亂立名目增加收費。
(五)建立病人登記表、病史記錄卡、傳染病登記冊以及財務帳冊,做到看病有登記,住院有病歷,開葯有處方,證明有存根,收支有帳目,收費有單據,並按月向縣(市)、區及市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業務報表和帳目收支情況。醫療文書按國家有關規定保管。
(六)使用市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統一格式印製的病歷、處方、登記冊、報告書、證明書、報表和稅務部門監制的專用收費票據等。
(七)發生醫療事故,按國家、省和本市有關處理醫療事故的規定辦理。
㈦ 杭州市私人診所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私人診所的管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維護私人診所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杭州市行政區域內的私人診所,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私人診所是國家衛生事業的補充,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鼓勵和支持醫務人員到偏僻山區和缺醫少葯地區依法開辦私人診所,從事醫療活動。第四條私人診所應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患者的健康服務為宗旨。第五條私人診所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執行有關政策,承擔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與其業務相適應的預防保健工作,接受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第六條市、縣(市)、區衛生局是私人診所的行政主管機關,對轄區內私人診所實行監督管理。第二章開業條件第七條取得醫師執業證書或者醫師職稱後,從事五年以上同一專業的臨床工作,並具有執業所在地戶籍的,可以在城市(含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取得醫士以上執業證書或者醫士以上職稱後,從事三年以上同一專業的臨床工作,並具有執業所在地戶籍的,可以在鄉(鎮)、村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具有治療某種疾病專長的中醫,經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經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考試、考核合格,市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可以申請開辦私人診所。第八條具有本市、縣(市)暫住戶籍的外來醫務人員,持有常住戶籍所在地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核發的執業許可證和外出行醫證明,並經市衛生行政部門驗證認可的,可以申請開辦臨時私人診所。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請開辦私人診所:
(一)國家、集體醫療衛生單位的在職醫務人員;
(二)被開除公職未滿五年或被除名未滿三年者;
(三)被衛生行政部門取消行醫資格者;
(四)患有傳染疾病或因其他健康原因不宜行醫者;
(五)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其他不適合開業行醫者。第十條開辦私人診所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基本標准,有與行醫范圍相適應的固定診療場所、必需的醫療設備和資金。第三章登記發證第十一條凡申請開辦私人診所的,均應按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向當地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證明材料:
(一)開業申請書;
(二)申請人居民身份證和戶籍證明;
(三)從業醫務人員的資格證明材料;
(四)執業場所有關條件的證明;
(五)資金、設備、儀器情況的證明;
(六)從業人員的健康證明;
(七)衛生行政部門認為應提交的其他證明。第十二條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受理開辦私人診所申請後,應根據當地的社會醫療需求,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審查。符合條件,屬縣(市)范圍的,由縣(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發給執業許可證;屬市區范圍的,由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審批意見,報市衛生行政部門核准後,由區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市統一頒發的執業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均不得給私人診所發證。第十三條私人診所執業登記的主要事項:
(一)名稱、地址、主要負責人;
(二)診療科目、時間;
(三)服務場所建築面積;
(四)從業人數;
(五)自備葯品品種;
(六)注冊資金;
(七)執業許可證號碼。第十四條私人診所名稱應由識別名稱和通用名稱依次組成,並應表明私人診所性質,但不得冠以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行政區劃名稱和衛生行政部門規定不準使用的名稱。第十五條私人診所變更名稱、診療科目、業務范圍、開業地點、診所負責人以及從業醫務人員等事項,或者合並、分立、歇業的,必須及時向原發證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第十六條私人診所執業許可證每年校驗一次,三年換發一次。
私人診所自領取執業許可證之日起六個月內不開業或者停止醫療活動達一年以上,以及超過三個月不按規定換、驗執業許可證的,除特殊情況外,均視為歇業,由原發證部門注銷其執業許可證。第四章管理第十七條私人診所未取得執業許可證的,不得從事任何診療活動。第十八條私人診所及其從業人員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紀守法,救死扶傷,恪守職業道德,執行醫療衛生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二)按核準的診療科目、業務范圍和開業地點,亮證行醫;不得擅自改變和擴大業務范圍;不得擅自增加病床及工作人員;非衛生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三)不得偽造、塗改和轉借執業許可證。
(四)醫療收費標准和葯品價格收費按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收費標准應張貼公布,不得亂立名目增加收費。
(五)建立病人登記表、病史記錄卡、傳染病登記冊以及財務帳冊,做到看病有登記,住院有病歷,開葯有處方,證明有存根,收支有帳目,收費有單據,並按月向縣(市)、區及市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業務報表和帳目收支情況。醫療文書按國家有關規定保管。
(六)使用市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統一格式印製的病歷、處方、登記冊、報告書、證明書、報表和稅務部門監制的專用收費票據等。
(七)發生醫療事故,按國家、省和本市有關處理醫療事故的規定辦理。
㈧ 求個體診所的規章制度。
診斷室工作制度
1、遵守工作紀律,不遲到,不早退,工作時間不脫崗。
2、認真填寫門診日誌,按規定建立各類檔案,要求管理規范化。
3、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堅持查對制度。
4、保持環境整潔,落實消毒措施。
5、開展便民服務,服務熱情、耐心,樹立良好醫德。
治療室工作制度
1、經常保持室內清潔,凡做完一項處置,要隨時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員及治療患者外,不許在室內逗留。
2、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各種葯品分類放置,標簽明顯,字跡清楚。
3、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進入治療室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
4、無菌持物鉗浸泡液每天更換1次(器械消毒液),頭皮針、靜脈導管酒精浸泡液經常保持75%的濃度。
5、已用過的注射用具要隨手清理、清點,每日更換。
6、無菌物品須註明滅菌日期,超過1周者重新滅菌。
處置室工作制度
1、凡各種注射應按處方或醫囑執行。對過敏的葯物必須按規定做好注射前的過敏試驗。
2、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對患者熱情、體貼。
3、密切觀察注射後的情況,發生注射反應或意外,應及時進行處置,並報告醫師。
4、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定,操作時應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換。保證消毒液的有效濃度。注射應做到每人一針一管。
5、准備搶救葯品器械,放於固定位置,定期檢查,及時補充更換。
6、室內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樣培養。
7、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8、換葯時除固定敷料外(綳帶等),一切換葯物品均需保持無菌,並註明滅菌日期,超過1周者重新滅菌。無菌溶液超過3日要重新消毒。
9、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換2次。
10、換葯時,先處理清潔傷口,後處理感染傷口。
11、特殊感染不得在處置室內處理。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
1、診所負責人為責任疫情報告人。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向縣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2、診所人員要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傳染病防治知識,熟練掌握傳染病診斷、報告、隔離消毒及疫情處理的程序,切實增強傳染病疫情報告意識,發現傳染病例要認真做好傳染病登記,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在規定時限內向縣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3、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突發事件和傳染病疫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否則將依法追究責任。
4、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時,必須在2小時內以最快的方式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