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規定的孤證
Ⅰ 請問孤證不定案怎樣適用
孤證不能定案包括指控的每一項事實不能只有一個證據;全部案件事實只有一個證據。比如一個殺人案犯罪嫌疑人歸案後全部招了,庭審中當庭向被害人及家屬下跪表示悔罪,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證據(諸如殺人工具、血衣等物證均未提取),這種情況肯定不能定案。
刑訴法第46條:「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Ⅱ 刑法中孤證不予認定的依據
刑事犯罪的證據要求完整閉合的證據鏈
Ⅲ 有一條原則叫做「孤證不能定案」,誰能解釋解釋
「孤證不能定案」是指每一個證據的證明力之有無或者大小,都不能靠該證據本身得到證明,而必須通過對證據本身的情況、證據與其他證據之間有無矛盾及能否互相印證、證據在全案證據體系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全面的衡量,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我國的證據分類中,根據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關系的不同,可以把證據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是指犯罪事實是否存在,以及該行為是否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是指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事實。
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是直接證據;不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是間接證據。那麼,我們要認定案件事實,僅僅靠一份間接證據是肯定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因此,對於間接證據而言,無論是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都應該嚴格遵守「孤證不能定案」規則。
(3)刑法規定的孤證擴展閱讀
中國史學傳統中有「孤證不引」的規范,這里的「引」是指引用史料典籍中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所謂「孤證不立,偏難概全」,孤證立論乃史家之大忌,此點尤為考據學派所強調。清代學者戴震在《與姚孝廉姬傳書》中批評以前的治學方法是「依於傳聞,以擬其是;擇於眾說,以裁其優;出於空言,以定其論;據於孤證,以信其通」。考據學派注重實證,堅持無證不立論,孤證不定論的治學原則。
譬如乾嘉學派,其研究方法強調「實事求是」、「無征不信」,且「不以孤證自足,必取之甚博」。梁啟超曾總結乾嘉學風「凡立一義,必憑證據」,「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
Ⅳ 法律是否有條文或者規定,只要警察手中有一張照片就可以判定一個人的罪名,可以下令通緝嗎
只有一張照片是不能判定一個人的罪名的,不可以下令通緝。警察沒權審判,只有法院有權審判。
法律分析
僅憑一張照片就屬於孤證,孤證不立的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條證據支持某個結論,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法院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是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的司法機關。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審判機關,依照法律規定代表國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或者其他的干涉。民事訴訟證據是指用來證明待證案件法律事實的客觀材料,當案件只有一個證據時,此單一證據的認定對整個案件事實的確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在單一證據對待證事實的證明力達到了法定的證明標准,案件事實方可認定。單一證據是以證據存在的數量來定義的,即原告起訴時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是唯一的,可以是某一類客觀存在證據,從單一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分析,依據此單一證據的判決可以推理得出案件的基本事實。法院依法審判下列案件: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如果是在逃的罪犯,公安機關是可以發布通緝令的,前提是罪犯,罪犯是由法院審判決定的。所以如果只是一張照片,是不能判一個人罪名的,也是不可以下通緝令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二條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五條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Ⅳ 「孤證不能定罪」這句話是法律規定了孤證一定不能定罪還是只是建議孤證不定罪也有孤證定罪的案例
證據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多個間接證據可以組成一個直接證據。
Ⅵ 孤證不能立案還是結案呀
孤證可以立案,但不能結案。《刑訴法》規定的立案條件有兩個:一是有犯罪事實;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只要達到了這兩點,即使證據不好,是孤證,也可以立案。實際上,立案後的偵查過程,就是獲取證據、完善證據的過程。但結案就不同了,《刑訴法》規定的結案條件有數個,其中對證據的要求是證據確實、充分。就是說,證據要確鑿,相互印證,形成鏈條。顯然,孤證是達不到上述要求的,不能作為結案的條件。
Ⅶ 孤證的定義是什麼
庭審中,一方當事人或代理律師常就某一證據「義正嚴詞」的指出:「這是一項孤證,如果沒有其他證據佐證,建議合議庭不要將其視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乍一聽,這一反駁很有力啊,一方面它至少是在表面上指出了對方證據的缺陷;另一方面,「孤證」一說基本上未見諸於正式的文章典籍,因此無論是法官或是對方的代理律師都可能由於未正式接觸過這一概念而對持這一說法的人的博學產生瞬間的敬畏之情。
其實不然,我認為「孤證」一說非常不嚴謹,甚至懷疑它是某些司法實踐者臆想的結果(我聽得最多的是律師使用它),這一說法的出現反映了司法實踐中部分人對於法律持不求甚解的務虛之風。之所以這么說,理由有如下三點:(1)「孤證」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當模糊的,根據敝人的觀察,使用這一詞彙的人從未明確的給它下過一個定義,但是卻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使用它,至於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很有可能是使用者根據需要「信口拈來」,為已所用,至於它的科學性顯然是退而求其次的事;(2)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學習法律十一年來從未在任何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或正式的資料文獻中發現它的「蹤影」;(3)認識事物的一個基本方法是「下定義」,與「下定義」相伴生的一種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標准對事物進行種類劃分。在「孤證」一說中,我們甚至不清楚它是依照什麼邏輯標准對證據進行的劃分。如果有人說標准當然有,只是你不知道罷了。那我又不禁要問我們也沒看到依照你所謂的標准進行劃分的結果,因為如果有標准,那麼應當有與「孤證」相對應的一個或數個概念,但實踐中也沒有聽人提過「非孤證」或其他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