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品捐贈法規
1. 誰知道捐贈自產葯品是否繳納增值稅
》第四條(八)規定: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的行為,視同銷售貨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 第二十五條 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三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也就是說現行所得稅及增值稅法規均將捐贈視同銷售,而不分受贈對象。且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實施條例》規定的標准可以進行稅前扣除。貴公司捐贈的這部分葯品計繳增值稅時應以本公司同類葯品售價作為計稅依據。
2. 捐贈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個人向教育及公益事業的具體對象捐贈必須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或國家機關進行,直接向受贈單位或個人的捐贈,不能在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三十五條 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
第四十條 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捐贈人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贈違反法律規定宣傳煙草製品,不得利用慈善捐贈以任何方式宣傳法律禁止宣傳的產品和事項。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葯品不得實行買贈活動
貌似沒有,因為各大葯店超市都在推行葯品買贈活動以吸引顧客、活躍葯品市場。
4. 黑龍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辦法
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鼓勵社會捐贈,規范捐贈、受贈行為,促進我省公益事業的發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與公益事業捐贈活動有關的捐贈、受贈及管理行為。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和保護捐贈活動,指導和扶持受贈人發展公益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依據職能和章程負責相關的捐贈工作。第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捐贈為名組織攤派、變相攤派或從事營利活動;不得挪用、侵佔捐贈款物。第五條捐贈人捐贈的款物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捐贈人捐贈的款物屬於公有財產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第六條捐贈人捐贈的食品和葯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質量和有效期的規定。在捐贈成立後不符合質量和有效期規定的,由受贈人報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捐贈人捐贈的書籍、音像製品等文化用品,不得有危害受益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第七條捐贈的設備、儀器在使用過程中,捐贈人自願提供需要更換的零部件的,按捐贈物品辦理。第八條捐贈人有權對其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詢問、投訴。第九條捐贈人要求為其捐建的工程項目留名、命名或塑像紀念的,應當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國家對捐建公益項目的命名或塑像紀念有特別規定的,按規定辦理。第十條受贈人對受贈款物應當登記造冊,為捐贈人開具合法有效收據,並填報捐贈款物清單報主管部門備案。
用於緊急救災等事項的捐贈,受贈人可以先行接受捐贈,並在事後一個月內補辦手續。
價值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捐贈,受贈人應當向主管部門呈報捐贈報告表、捐贈意願資料或捐贈協議,並根據捐贈人的意願,由受贈人制定專項的管理辦法。第十一條受贈人必須按照實際發生的捐贈情況,制定受贈款物的使用計劃,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報主管部門。
公益性的社會團體及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對公益性捐贈,應當執行年度檢查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向主管部門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檢查報告和有關資料,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第十二條受贈人應當對受贈款項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自查,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財務審計,並將自查、審計結果向捐贈人反饋並報主管部門。第十三條受贈人對受贈的外匯或人民幣,應當在銀行開設專項帳戶;需要進行外匯調劑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四條捐贈、受贈雙方可以簽訂協議,約定捐贈物品的倉儲、運輸等必要費用,如無協議,由受贈人負責。受贈人確有困難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幫助解決。第十五條對易損、易變質的捐贈物資,為降低損耗,徵得捐贈人同意,可以直接發給受益人,並按規定逐級上報備案。
用捐贈款采購救災物資,應當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節約費用,降低采購成本。第十六條對可以重復使用的捐贈救災物資,應當由民政部門和紅十字會建立回收保管制度。
捐贈物品報損,受贈人應當依據有關業務部門出具的物品失效、過期、變質、損壞等證明,向主管部門申報處理。第十七條對於不易儲存、運輸和超過實際需要的受贈物品,受贈人經主管部門批准可以變賣;當地有關部門和經營方應當提供變賣場所,有關部門免收行政性收費;變賣所得收入,應當全部用於捐贈目的。第十八條受贈人的行政主管部門對受贈人,應當行使以下監督職權:
(一)負責受贈財產使用管理情況的年度檢查;
(二)指導公益性的社會團體和非營利事業單位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依據章程開展捐贈工作;
(三)協助登記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查處受贈人的違法違紀行為。第十九條經各級人民政府批准捐建的公益項目,計劃部門應當優先立項;所需土地屬於國有的,經土地部門依法批准,可以以劃撥方式供地;供水、供電、通信等配套設施,有關單位應當予以優惠。第二十條因城鄉建設需要拆遷捐建的公益項目,受贈人應當事先告知捐贈人,並按照有關規定得到相應補償。第二十一條救災捐贈物資在辦理所有權轉移手續、評估、公證時免交各種費用;需要訴訟時,由各級人民政府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第二十二條以救災名義進行的義演、義賣、街頭募集等社會募捐活動,除紅十字會以外的各種社會團體,須經當地民政部門批准。所得款物,應當全部用於救災,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管理部門對整個活動實施監督。
5. 青海省公益事業捐贈辦法
第一條 為鼓勵捐贈,規范捐贈和受贈行為,保護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公益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與公益事業捐贈有關的捐贈、受贈和監督管理活動。
單位內部為發揚團結友愛精神救助困難家庭與個人的捐贈和為幫扶對口扶貧單位開展的捐贈,不適用本辦法。第三條 捐贈分為經常性捐贈和集中捐贈,社會捐贈以經常性捐贈為主。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鼓勵社會捐贈活動,指導和扶持受贈人發展公益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審計、監察等部門應當加強對捐贈、受贈和捐贈款物管理、發放、使用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在城市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點)。
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及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依照章程負責相關的捐贈工作。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受贈人,可以依法接受捐贈,並將受贈款物轉交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但是不得以本機關為受益對象。第六條 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所管轄的受贈人行使以下監督職責:
(一)負責受贈財產使用管理情況的年度檢查;
(二)指導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依據章程開展捐贈工作;
(三)協助登記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查處受贈人的違法違紀行為。第七條 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負責捐助物品的集中、清理、消毒、運輸等工作和捐助款的接受工作。
有條件的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應當設立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點,負責捐助款的接收和捐助物品的驗收、登記、整理、打包工作。
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點)要向社會公布其名稱、地址、電話、銀行帳號等,方便捐贈人捐贈。
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和倉儲設施所需經費由當地人民政府解決。第八條 捐贈應當是自願和無償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捐贈為名組織攤派、變相攤派或者從事營利活動。第九條 集中捐贈由發起單位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法律、法規對集中捐贈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擅自發起捐贈活動。第十條 以救災名義進行的義演、義賣、募集等社會募捐活動,應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第十一條 捐贈人捐贈的款物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捐贈人捐贈的款物屬於公有財產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第十二條 捐贈人捐贈的食品和葯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食品和葯品質量和有效期的規定。捐贈成立後受贈人發現捐贈物品不符合質量和有效期規定的,應報有關部門處理。
捐贈人捐贈的書籍、音像製品等文化用品,不得有危害受益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第十三條 捐贈的設備、儀器在使用過程中,捐贈人自願提供需要更換零部件的,按捐贈物品辦理。第十四條 捐贈人有權對其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詢問、投訴。第十五條 捐贈人要求為其捐建的工程項目留名、命名或塑像紀念的,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國家對捐建公益項目的命名或塑像紀念有特別規定的,按規定辦理。第十六條 受贈人對捐贈款物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願,符合公益目的,不得挪作他用或從事營利活動。
除捐贈人的意向性捐款外,其他捐贈款的50%由貧困學生慈善基金會,用於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第十七條 受贈人對受贈款物應當登記造冊,為捐贈人開具合法有效收據,並填報捐贈款物清單報主管部門備案。
受贈人應當向主管部門呈報捐贈報告表、捐贈意思資料或捐贈協議,並根據捐贈人的意思,由受贈人制定專項的管理辦法。第十八條 受贈人必須按照實際發生的捐贈情況,制定受贈款物的使用計劃,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和統計報表,報主管部門審查。
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對公益性捐贈,應當執行年度檢查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向主管部門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檢查報告和有關資料,屬於救災救濟的捐贈,報同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第十九條 受贈人應當對受贈款項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自查,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財務審計,並將自查、審計結果向捐贈人反饋並報主管部門。
6. 蘭州市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監督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監督管理,保證葯品和醫療器械質量,保障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葯品和醫療器械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監督管理協調機制和責任機制,統一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市、縣(區)葯品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部門(以下簡稱「葯監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的監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葯品和醫療器械行業學會、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組織開展技能培訓、信息服務等工作。第六條對在葯品和醫療器械流通監督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或者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葯品流通第七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應當從具有葯品生產、經營資格的企業采購葯品;但是采購沒有實施批准文號管理的中葯材除外。
政府舉辦的葯品使用單位采購基本葯物應當從基本葯物集中采購中標的生產、批發企業購進。第八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保障基本葯物的配備和使用。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葯品儲備制度,保障發生災情、疫情等突發事件時的葯品供應。第十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采購葯品,應當查驗、索取、留存銷售憑證和以下加蓋供貨單位印章的資料:
(一)《葯品生產許可證》或者《葯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復印件;
(二)《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或者《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證書和葯品的批准證明文件復印件;
(三)葯品銷售法人授權委託書;
(四)銷售人員有效身份證明復印件;
(五)外埠葯品生產、經營企業相關備案資料;
(六)其他應當查驗、索取、留存的資料。第十一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采購中葯材,應當索取和留存供貨方的基本信息。第十二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采購葯品,應當建立並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和記錄制度,進貨檢查驗收應當驗明葯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得購進;記錄應當真實,並保存至超過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於三年。第十三條葯品生產、批發企業銷售葯品,應當開具標明購貨單位名稱、葯品通用名稱、生產廠商、劑型、規格、批號、數量、價格等內容的銷售憑證,並加蓋印章。
葯品零售企業銷售葯品,應當開具標明葯品通用名稱、生產廠商、批號、數量、價格等內容的銷售憑證。
嚴格執行銷售記錄制度,真實記載,並保存至超過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於三年。第十四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應當按照葯品標准和說明書要求,採取相應的冷藏、防凍、防潮、避光、通風、防蟲、防塵、防鼠等措施儲存、運輸葯品,建立葯品監測、養護、運輸記錄,相關記錄應當保存至超過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於三年。第十五條葯品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應當定期對庫存葯品進行檢查,對過期、被污染、變質等不合格葯品,應當登記造冊,按照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予以銷毀並及時向當地葯監部門報告。特殊葯品的銷毀,由葯監部門監督實施。第十六條葯品使用單位向患者提供葯品應當憑醫師的處方,不得以開放式櫃台自選、試用、義診、義賣、咨詢等方式銷售或者變相銷售葯品。
葯品使用單位的內設機構及人員不得私自采購、使用葯品。第十七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捐贈葯品的,應當向受贈方提供葯品生產或者經營許可證、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復印件、葯品生產廠家或者法定機構出具的捐贈時的葯品檢驗報告書復印件及國家規定的相關資料。不具備葯品生產經營資格的其他捐贈者,應當向受贈方提供合法的葯品采購憑證。受贈方應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檢查驗收,並建立驗收記錄。第三章醫療器械流通第十八條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必須從具有合法資格的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購進醫療器械,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