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字法律法規
1. 甘肅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條例
第一條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准化及其健康發展,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經濟社會交流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管理和監督,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對開展工作所需人員和經費予以保障,對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語言文字工作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關法律法規;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規劃;
(三)組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的評估檢查;
(四)協調、指導和監督各部門、各行業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
(五)開展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的宣傳工作;
(六)組織、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培訓、測試;
(七)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使用工作的調查研究。第六條省語言文字工作部門負責核發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和漢字應用水平等級證書。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組織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普通話和漢字應用的教育與培訓,將普通話和漢字應用水平納入有關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的基本內容;
(二)教育部門負責對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語言文字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將語言文字規范化納入教育督導、檢查、評估的內容;
(三)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負責對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以及中文信息技術產品中的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企業名稱、商品名稱以及廣告中的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五)民政部門負責對地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中的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六)公安部門負責對居民身份證、戶口簿中公民姓名的用字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
(七)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對產品標志、說明等的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八)交通運輸、商務、衛生、旅遊、體育、郵政、電信、金融等部門負責對本行業的語言文字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第八條每年9月第三周為本省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宣傳周。
縣級以上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可以聘請語言文字社會監督員對社會用語用字進行監督。第九條下列情形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
(一)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公務活動用語;
(二)幼兒園、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和校園用語;
(三)廣播電視和網路等媒體的播音、主持、采訪用語,電影、電視劇及話劇用語,漢語文音像製品用語;
(四)公共服務行業直接面向公眾的服務用語。第十條下列人員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相應的等級:
(一)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達到三級甲等以上,其中民族自治地區的少數民族工作人員達到三級乙等以上;
(二)教師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其中漢語文教師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普通話語音教師達到一級乙等以上;民族自治地區用民族語言授課的教師達到三級乙等以上;
(三)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達到三級甲等以上,其中師范類專業學生達到二級乙等以上,與漢語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的學生達到二級甲等以上;
(四)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話劇演員達到一級乙等以上,其中省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達到一級甲等;
(五)公共服務行業中的廣播員、解說員、講解員、話務員、導游等特定崗位人員達到二級甲等以上。第十一條下列情形應當以規范漢字為基本用字:
(一)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名稱、公文、公務印章的用字;
(二)幼兒園、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和校園用字;
(三)各類名稱牌、標志牌、指示牌、標語、會標、廣告、告示、招牌的用字;
(四)漢語文出版物的用字;
(五)影視、舞台字幕和網路用字;
(六)地名、公共設施的名稱用字;
(七)商品包裝和說明用字;
(八)公共服務行業的服務用字。
前款第三、六項規定的用字,需要使用外國文字標識的,其地名、專名和通名部分應當使用漢語拼音拼寫。
2. 推行說普通話有哪些法律和法規做依據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
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我國人民語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工作開始走上法制軌道。
一、國家為什麼要制定語言文字方面的專門法律
1.把語言文字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2.社會上語言文字立法的呼聲高
二、立法指導思想和目的
1.立法指導思想:與《憲法》等有關法律保持一致;堅持新時期語言文字的方針、政策,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使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中,要體現主權意識,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立法目的:主要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用法律的形式確定普通話、規范漢字作為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有56個民族,近百種語言,30多種現行文字。處理好語言文字問題,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現行的語言文字,地位一律平等,但通用的范圍不同,分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聚居地方通用的語言文字兩個層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全國范圍內通用,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可同時使用。
第二,用法律形式確定公民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的權利,以及部分行業從業人員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的義務。
權利: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義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教師以及從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公共服務行業的人員,在履行職務時應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第三,對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進行管理。
主要管理黨政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以及公共場合的用語用字。(見「主要調整對象」)
三、適用范圍和主要內容
1.《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適用范圍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2.主要內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共四章二十八條。主要包括:立法目的,調整對象,語言政策,公民的語言權利,政府在語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職責和主要工作,語言文字應用的總原則,獎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語言文字的管理體制,法律責任,附則。
四、主要調整對象
主要調整對象:語言文字使用中的政府行為和大眾傳媒、公共場合的用語用字,即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服務行業,以及公共設施、信息技術產品、招牌、廣告、企業事業組織名稱和在境內銷售的商品包裝、說明的用語用字。
4. 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98修訂)
第一條為促進廣告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化、標准化,保證廣告語言文字表述清晰、准確、完整,避免誤導消費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發布的廣告中使用的語言文字,均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中所稱的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國家批准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使用的外國語言文字。第三條廣告使用的語言文字,用語應當清晰、准確,用字應當規范、標准。第四條廣告使用的語言文字應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不得含有不良文化內容。第五條廣告用語用字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根據國家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可以使用方言播音的節目,其廣告中可以使用方言;廣播電台、電視台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播音的節目,其廣告應當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在民族自治地方,廣告用語用字參照《民族自治地方語言文字單行條例》執行。第六條廣告中不得單獨使用漢語拼音。廣告中如需使用漢語拼音時,應當正確、規范,並與規范漢字同時使用。第七條廣告中數字、標點符號的用法和計量單位等,應當符合國家標准和有關規定。第八條廣告中不得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
廣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時,應當採用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主、外國語言文字為輔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廣告語句中夾雜使用外國語言文字。廣告中的外國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與中文意思不一致的,以中文意思為准。第九條在下列情況下,廣告中使用的外國語言文字不適用第八條規定:
(一)商品、服務通用名稱,已注冊的商標,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可的國際通用標志、專業技術標准等;
(二)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以外國語言文字為主的媒介中的廣告所使用的外國語言文字。第十條廣告用語用字,不得出現下列情形:
(一)使用錯別字;
(二)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使用繁體字;
(三)使用國家已廢止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四)使用國家已廢止的印刷字樣;
(五)其他不規范使用的語言文字。第十一條廣告中成語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引起誤導,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第十二條廣告中出現的注冊商標定型字、文物古跡中原有的文字以及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可的企業字型大小用字等,不適用本規定第十條規定,但應當與原形一致,不得引起誤導。第十三條廣告中因創意等需要使用的手書體字、美術字、變體字、古文字,應當易於辨認,不得引起誤導。第十四條違反本規定第四條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對負有責任的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視其情節予以通報批評,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十五條違反本規定其他條款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能改正的,對負有責任的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第十六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5. 吉林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組織和個人。第四條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五條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六條每年九月第三周為本省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宣傳周。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並對語言文字工作機構、人員和經費予以保證。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予以獎勵。第二章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第八條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頒布的規范和標准。第九條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公務或者公共活動中,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十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教育、教學、會議、宣傳及其他公共活動中,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應當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十一條以漢語文出版的報紙、期刊、圖書、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等出版物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准。第十二條下列活動應當使用普通話:
(一)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主持、采訪等;
(二)商業、郵政、電信、公路、鐵路、民航、水運、旅遊、餐飲、娛樂、網路、醫療、銀行、保險、證券、房地產以及其他直接面向公眾服務的行業的公共服務;
(三)影視產品製作及舞台藝術表演(藝術形式和劇情特殊需要除外);
(四)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的講解;
(五)運動會、博覽會、演唱會、慶典活動等的解說;
(六)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產品的設計、製作。第十三條下列情形應當使用規范漢字:
(一)影視屏幕及舞台字幕用字;
(二)公共場所的設施用字;
(三)名稱牌、指示牌、標志牌、電子屏幕、標語(牌)、會標、告示、公文、公章、公務用名片用字;
(四)招牌、廣告用字;
(五)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名稱用字;
(六)在國內銷售的商品的包裝和說明書用字;
(七)證書、獎狀、獎杯、獎牌、執照、報表、標簽、票據、門票用字;
(八)病歷、處方、體檢報告用字;
(九)運動會、博覽會、演唱會、慶典活動等場合的用字;
(十)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產品用字。第十四條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跡;
(二)姓氏中的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五)研究、整理、出版古代典籍和歷史檔案;
(六)特殊的出版、教學、研究用字;
(七)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第十五條用於公共場所的題詞和用於招牌的手書字,提倡使用規范漢字。第十六條漢字的規范書寫行款為:橫寫由左至右,先上後下;豎寫由上至下,先右後左。第十七條漢語標點符號和漢語拼音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頒布的規范和標准。第十八條下列人員應當接受普通話水平測試,其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相應的等級標准:
(一)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話劇演員應當達到一級乙等水平,其中省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應當達到一級甲等水平;
(二)教師應當達到二級乙等水平(民族自治地方的用本民族語言授課的教師應當達到三級甲等水平),其中漢語文教師、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教師和對外漢語教學教師等特定教學人員應當達到二級甲等水平;普通話語音課教師和口語課教師應當達到一級乙等水平;
(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達到二級乙等水平,其中民族自治地方本民族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達到三級甲等水平;
(四)公共服務行業的播音、解說、講解、話務、導游等特定崗位人員應當達到二級甲等水平;
(五)中等、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應當達到三級甲等水平,其中播音主持和影視話劇表演專業畢業生應當達到一級乙等水平;師范類中文專業畢業生應當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師范類其他專業畢業生應當達到二級乙等水平。
6. 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
第一條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其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法規、規章;
(二)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使用工作的規劃;
(三)管理、監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
(四)協調各部門、各行業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
(五)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宣傳教育;
(六)指導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培訓、測試;
(七)開展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調查研究;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三條工商、民政、人事、建設、交通、信息、文化、衛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遊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管理和監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並應當明確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標准和評估辦法,組織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本行政區域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實施評估。第六條企業的名稱、牌匾、廣告及其在境內銷售的產品包裝、說明,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不得單獨使用外國文字。第七條漢語拼音在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以及企業的名稱、牌匾及其產品包裝、說明和廣告中使用時,可以與漢字並用,不得僅用漢語拼音。第八條牌匾、廣告牌以及標語牌的文字缺損時,應當及時修復或者拆除。第九條在廣告中不得利用同音字、諧音字篡改成語的原義。第十條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居民地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只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地名標志,應當使用規范漢字,並可以標注漢語拼音,不得使用外國文字。
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名稱標志,應當使用規范漢字,不得單獨使用外國文字。第十一條普通話水平測試由本行政區域內符合國家規定的測試機構負責。
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下列人員應當接受普通話水平測試,並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准:
(一)教師和申請教師資格的人員;
(二)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
(三)影視話劇演員;
(四)公務員及其他執行公務的人員;
(五)師范類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影視話劇表演專業以及其他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的學生;
(六)行業主管部門規定的,以口語表達為職業、直接面向社會公眾服務的廣播員、話務員、解說員、導游員等應該接受測試的人員。
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由省人民政府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頒發。第十二條機關、社會團體、學校、新聞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應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規范漢字的培訓,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測試。第十三條違反本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員進行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並督促其限期改正;或者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第十四條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濫用職權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第十五條本規定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