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口貴州省水污染條例

口貴州省水污染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4 06:16:44

㈠ 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貴陽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定》和《貴陽市水污染防治規定》的決定

一、廢止《貴陽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定》(1997年10月9日貴陽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11月21日貴州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批准;根據2011年1月7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批準的《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 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批準的《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二、廢止《貴陽市水污染防治規定》(2001年11月9日貴陽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2002年1月7日貴州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批准;根據2009年7月29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批準的《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貴陽市水污染防治規定〉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批準的《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㈡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市水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州轄區內城市的水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州轄區內縣(市)城區地表水、地下水水體的污染防治。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必須將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和計劃,採取防治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水利、衛生、地質礦產、市政等管理部門、重要河流與水庫的水源保護機構,結合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水污染防治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第六條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水環境,並有權對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第七條對水污染防治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州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防治地表水污染第八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水體的主要功能、水質現狀及其所處的位置,按照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和貴州省地面水域水環境功能劃類規定,劃定地面水環境功能區劃類,按照各類水域的水環境質量標准進行管理。第九條在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一類、二類水體流域范圍內,不得建設煉硫、電鍍、製革、造紙、制漿、煉焦、漂染、有色金屬冶煉、化肥等國家明令禁止的對水體有嚴重污染的項目。
在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三類水體流域范圍內的上述項目,應嚴格控制,確保水體不受污染,達到功能水質要求。第十條新建城區、開發區必須同步健全排污系統,建設相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舊城改造應當逐步建立健全排污系統和相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第十一條將水污染物排入市政下水道的單位和個人,執行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禁止向已建成污水截流溝的河排入污水。第十二條禁止向地表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廢液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在地表水體清洗裝貯過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容器或包裝物等。
禁止在地表水體使用毒物、農葯、炸葯捕殺魚類和危害其它水生生物。第十三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它廢棄物。第十四條使用農葯應當符合國家《農葯安全使用標准》的規定。
運輸、存貯農葯和處理過期失效農葯,必須加強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章防治飲用水源污染第十五條縣(市)人民政府應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按下列標准劃分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
(一)自取水點起,上游15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河岸兩側縱深各50米的陸域為禁區;
(二)自取水點起,上游5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河岸兩側縱深各500米的范圍中除去禁區范圍的區域為一級保護區;
(三)自一級保護區上游界起上溯8000米的水域,河岸兩側縱深各500米的陸域為二級保護區;
(四)自二級保護區上游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河岸兩側縱深各500米的陸域為準保護區。第十六條地表水飲用水源各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禁區、一級保護區的水質不低於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中的二類標准;
(二)二級保護區的水質不低於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中的三類標准;
(三)準保護區的水質應當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准。第十七條在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堆置、存放和向水體傾倒工業廢渣、垃圾、糞便、油類,排放廢水及其它廢棄物;
(二)新建、擴建對飲用水水源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三)設置新的排污口向水體排放污水;
(四)在水域中從事飼養禽畜、網箱養殖、開展水上旅遊文娛體育活動以及其他影響飲用水源水質的活動;
(五)設置油庫;
(六)破壞水源林、護岸林以及與水源保護相關的植被和其它破壞水生態環境的活動。第十八條在地表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準新建、擴建有污染的建設項目及排污口,改建項目必須符合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二)原有的污染源,應進行治理,排放污染物必須限期達到規定的要求;
(三)開展旅遊、養殖、水上運動等活動,必須保證水質達到規定的要求;
(四)設置的碼頭不準裝卸垃圾、糞便和有毒有害物品。

㈢ 貴州省夜郎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利用夜郎湖水資源,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需要,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夜郎湖匯水面積內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夜郎湖匯水面積所屬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強對夜郎湖水資源環境的保護。第四條夜郎湖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加強保護、綜合利用、科學開發的原則,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並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用水和開展旅遊等的需要。

夜郎湖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應當全面規劃,分段管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第五條夜郎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環境和生態保護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實施具體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夜郎湖水資源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損害水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和舉報。

對保護和改善夜郎湖水資源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污染防治第七條在夜郎湖及其外圍一定區域劃定夜郎湖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準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具體范圍由安順市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準保護區的范圍由普定縣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安順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的水質,分別適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Ⅱ類、Ⅲ類標准。第九條在準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項目及其他對生態破壞嚴重的設施;

(二)禁止向水體排放工業廢渣、工業廢液、生活垃圾、糞便及其他廢物;

(三)禁止在水體中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船舶、車輛和容器;

(四)禁止使用農葯和丟棄農葯、農葯包裝物或者清洗施葯器械;

(五)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第十條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除遵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二)禁止設置排污口;

(三)禁止在碼頭上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四)禁止設置水上經營性餐飲、娛樂設施;

(五)禁止從事投餌養殖。第十一條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除遵守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設置油庫及與供水無關的碼頭;

(二)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

(三)禁止堆存廢渣、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和可能污染水域的物品;

(四)禁止停靠與水源保護無關的船舶;

(五)禁止旅遊和游泳;

(六)禁止從事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源的活動。第十二條在夜郎湖行駛的船舶應當配備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止污染水源的設備,逐步使用清潔能源,並持有船舶檢驗部門簽發的合格證書。第十三條入湖河流上游相關區域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保障進入夜郎湖的水質達到規定標准。第三章生態環境保護第十四條禁止破壞夜郎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內的地形和植被,在飲用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內禁止開山採石、挖沙、取土、開礦等。第十五條在夜郎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內應當大力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開荒種地,已經開墾的要限期退耕還林、還草。第十六條開展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推行生物防治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和植物生長激素,防止對土地和農畜產品的污染。提倡使用無磷洗滌劑。第四章監督管理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夜郎湖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協調解決有關問題,跨行政區域難以解決的問題報上級人民政府處理。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對夜郎湖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㈣ 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合理保護、節約、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節約、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條水資源保護應當堅持人水和諧、全面規劃、保護優先、水量水質水生態並重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預防、控制和減少水資源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行水資源保護目標績效考核,加大對水資源保護的財政投入。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指導水資源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節約、開發和利用的有關工作。

全省江河(湖泊、水庫)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全面推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的河(湖)長制。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義務,有權舉報污染和破壞水資源的行為。第二章保護規劃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水資源保護規劃,徵求同級其他有關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區域流域的水資源保護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條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開發利用相適應,明確規劃水域水量、水質和水生態保護目標,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制定污染物限制排放總量控制方案,提出水量保障、水質保護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等。第九條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服從水資源綜合規劃,其他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專業規劃應當與水資源保護規劃相協調。

水資源保護規劃分為流域規劃和區域規劃,流域范圍內的區域規劃應當服從流域規劃。第十條經批準的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三章取用水管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確定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制定市、州行政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市、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制定縣級行政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分配的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下達取用水單位的年度取用水計劃。第十二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工業聚集區、產業園區的布局,應當與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防洪要求相適應,並進行科學論證。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降低用水消耗,推廣節水型器具,提高用水效率和綜合利用雨水;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提高再生水回用率。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節約用水設施,節約用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

依法取得取水許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取水口裝置取水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按照下達的取用水計劃取水,並按照規定報送取水情況;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取水計量設施運行情況和取用水情況進行核查。第四章地表水保護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等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水功能區劃擬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依據,不得擅自調整。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工程設施建設、污染源預防與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和信息系統建設、應急防控與管理體系建設等措施,確保水功能區水量、水質及水生態狀況達到水功能區管理目標要求。

㈤ 貴州省紅楓湖百花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紅楓湖、百花湖(以下簡稱兩湖)水資源環境,保障飲用水安全,合理利用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
兩湖流域是指兩湖全部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兩湖水資源首先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適當兼顧農業用水,逐步減少工業用水。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兩湖流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當服從前款規定。第四條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
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涉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五條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兩湖流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相關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設、農業、交通、衛生、國土資源、林業、工商、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對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
貴陽市、安順市應當分別明確一個管理部門為兩湖管理機構。兩湖管理機構在兩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具體實施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兩湖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八條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二級保護區分別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規定的Ⅱ類和Ⅲ類標准進行保護。
流入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水功能區標准。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貴陽市、安順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劃定兩湖最低水位控制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當水位降至最低水位控制線時,禁止取水發電。第十條在兩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二)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三)破壞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及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四)向水體排放、傾倒油漬、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液體;
(五)在水體中清洗裝儲過油漬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六)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廢棄物;
(七)使用農葯,丟棄農葯、農葯包裝物或者清洗施葯器械;
(八)炸魚、電魚、毒魚,用非法漁具捕魚;
(九)采礦;
(十)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劑;
(十一)在兩湖水域內網箱養殖、圍欄養殖、投餌養殖、施肥養殖,使用違禁漁葯;
(十二)使用未採取有效防污措施的船舶;
(十三)其他破壞水資源環境的行為。第十一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二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擴建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三)設置裝卸垃圾、糞便、油漬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四)堆置、存放、填埋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葬墳、掩埋動物屍體;
(六)設置油庫;
(七)經營外排廢水、污水的餐飲、住宿;
(八)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九)建設產生污染的建築物、構築物。第十二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改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和停靠船舶;
(三)從事旅遊、垂釣、捕撈、游泳、水上運動和其他污染水體的活動。第十三條鼓勵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使用非機動船和非燃油機動船。機動船實行總量控制,使用機動船必須經海事航務機構批准。

㈥ 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合理保護、節約、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節約、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條水資源保護應當堅持人水和諧、全面規劃、保護優先、水量水質水生態並重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預防、控制和減少水資源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行水資源保護目標績效考核,加大對水資源保護的財政投入。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指導水資源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節約、開發和利用的有關工作。
全省江河(湖泊、水庫)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全面推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的河(湖)長制。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義務,有權舉報污染和破壞水資源的行為。第二章保護規劃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水資源保護規劃,徵求同級其他有關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區域流域的水資源保護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條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開發利用相適應,明確規劃水域水量、水質和水生態保護目標,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制定污染物限制排放總量控制方案,提出水量保障、水質保護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等。第九條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服從水資源綜合規劃,其他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專業規劃應當與水資源保護規劃相協調。
水資源保護規劃分為流域規劃和區域規劃,流域范圍內的區域規劃應當服從流域規劃。第十條經批準的水資源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三章取用水管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確定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消耗強度控制指標,分解制定市、州行政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消耗強度控制指標。市、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消耗強度控制指標,分解制定縣級行政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消耗強度控制指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分配的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下達取用水單位的年度取用水計劃。第十二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工業聚集區、產業園區的布局,應當與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防洪要求相適應,並進行科學論證。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降低用水消耗,推廣節水型器具,提高用水效率和綜合利用雨水;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提高再生水回用率。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節約用水設施,節約用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
依法取得取水許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取水口裝置取水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按照下達的取用水計劃取水,並按照規定報送取水情況;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取水計量設施運行情況和取用水情況進行核查。第四章地表水保護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等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水功能區劃擬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依據,不得擅自調整。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工程設施建設、污染源預防與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和信息系統建設、應急防控與管理體系建設等措施,確保水功能區水量、水質及水生態狀況達到水功能區管理目標要求。

㈦ 貴州省紅楓湖百花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2012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紅楓湖、百花湖(以下簡稱兩湖)水資源環境,保障飲用水安全,合理利用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
兩湖流域是指兩湖全部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兩湖水資源首先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適當兼顧農業用水,逐步減少工業用水。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兩湖流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當服從前款規定。第四條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
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涉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五條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兩湖流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相關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設、農業、交通、衛生、國土資源、林業、工商、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對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
貴陽市、安順市應當分別明確一個管理部門為兩湖管理機構。兩湖管理機構在兩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具體實施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兩湖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八條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二級保護區分別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規定的Ⅱ類和Ⅲ類標准進行保護。
流入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水功能區標准。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貴陽市、安順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劃定兩湖最低水位控制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當水位降至最低水位控制線時,禁止取水發電。第十條在兩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二)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三)破壞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及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四)向水體排放、傾倒油漬、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液體;
(五)在水體中清洗裝儲過油漬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六)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廢棄物;
(七)銷售、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濃度、高殘留農葯;
(八)炸魚、電魚、毒魚,用非法漁具捕魚;
(九)采礦;
(十)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劑;
(十一)在兩湖水域內網箱養殖、圍欄養殖、投餌養殖、施肥養殖,使用違禁漁葯;
(十二)使用未採取有效防污措施的船舶;
(十三)其他破壞水資源環境的行為。第十一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二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擴建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三)設置裝卸垃圾、糞便、油漬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四)堆置、存放、填埋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葬墳、掩埋動物屍體;
(六)設置油庫;
(七)經營外排廢水、污水的餐飲、住宿;
(八)建設畜禽養殖場;
(九)建設產生污染的建築物、構築物。第十二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改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和停靠船舶;
(三)從事旅遊、垂釣、捕撈、游泳、水上運動和其他污染水體的活動。第十三條鼓勵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使用非機動船和非燃油機動船。機動船實行總量控制,使用機動船必須經海事航務機構批准。第十四條在兩湖流域嚴格控制污染嚴重、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建設項目及其他對生態破壞嚴重的設施的建設。
禁止在兩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建設外排廢水含磷、氨氮、氟化物、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工業項目。已建成的必須限期治理,達到規定標准排放。限期治理仍不能達到規定標准排放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

㈧ 貴州省紅楓湖百花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紅楓湖、百花湖(以下簡稱兩湖)水資源環境,保障飲用水安全,合理利用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

兩湖流域是指兩湖全部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兩湖水資源首先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適當兼顧農業用水,逐步減少工業用水。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兩湖流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當服從前款規定。第四條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

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涉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五條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兩湖流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相關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設、農業、交通、衛生、國土資源、林業、工商、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對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

貴陽市、安順市應當分別明確一個管理部門為兩湖管理機構。兩湖管理機構在兩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具體實施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兩湖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八條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二級保護區分別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規定的Ⅱ類和Ⅲ類標准進行保護。

流入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水功能區標准。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貴陽市、安順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劃定兩湖最低水位控制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當水位降至最低水位控制線時,禁止取水發電。第十條在兩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二)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三)破壞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及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四)向水體排放、傾倒油漬、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液體;

(五)在水體中清洗裝儲過油漬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六)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廢棄物;

(七)使用農葯,丟棄農葯、農葯包裝物或者清洗施葯器械;

(八)炸魚、電魚、毒魚,用非法漁具捕魚;

(九)采礦;

(十)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劑;

(十一)在兩湖水域內網箱養殖、圍欄養殖、投餌養殖、施肥養殖,使用違禁漁葯;

(十二)使用未採取有效防污措施的船舶;

(十三)其他破壞水資源環境的行為。第十一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二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擴建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三)設置裝卸垃圾、糞便、油漬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四)堆置、存放、填埋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葬墳、掩埋動物屍體;

(六)設置油庫;

(七)經營外排廢水、污水的餐飲、住宿;

(八)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九)建設產生污染的建築物、構築物。第十二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改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和停靠船舶;

(三)從事旅遊、垂釣、捕撈、游泳、水上運動和其他污染水體的活動。第十三條鼓勵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使用非機動船和非燃油機動船。機動船實行總量控制,使用機動船必須經海事航務機構批准。

㈨ 貴州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的貴州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

(2007年7月27日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5年7月31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貴州省漁業條例〉等五件法規個別條款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為保證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城市供水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的單位(以下簡稱供水單位)和個人以及衛生監督管理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宣傳教育,普及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全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市、州和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水利、環保、質監、價格、規劃、工商等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生活飲用水管理工作。 第五條對供水單位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實行衛生許可制度。 生活飲用水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 第六條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選址階段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審查。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審查申請之日起20日內,按照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審查合格的,發給衛生審查認可書;審查不合格的,出具書面意見,建設單位按照書面意見的要求改進後,重新提出申請。 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應當有衛生行政部門參加。 第七條供水單位供水前,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領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的,不得供水。 供水單位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供水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 (二)有水質凈化及消毒設施; (三)有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並持有有效健康證明; (四)有供水設施清洗和水質消毒、檢驗等衛生管理制度; (五)配備必要的水質檢測人員和儀器設備; (六)生產環境、工藝流程、衛生設施、消毒管理等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 第八條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九條集中式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有關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規定,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應當遵守水源衛生防護的有關規定; (二)配備的水凈化處理設備、設施能夠滿足凈水工藝要求,並保證正常運行; (三)供水工程中的輸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應當密封,定期清洗、消毒並監測,禁止與排水設施相連; (四)新設備、新管網投產前及舊設備、舊管網修復後應當進行沖洗、消毒,管網末梢盲端易污染處應當定期放水、清洗、消毒; (五)有與其消毒方式相適應的消毒設備、設施,備有安全防範和泄漏處置的應急設備、設施和個人防毒面具; (六)劃定生產區的范圍,並設立明顯標志。在其周圍30米范圍內,不得設置生活居住區和修建禽畜飼養場、滲水廁所、滲水坑等污染源,不得堆放垃圾、糞便、廢渣等污染物或者鋪設污水渠道等。 第十條二次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設施周圍保持環境整潔,蓄水池周圍10米內不得有滲水坑和堆放的垃圾等污染源;水箱周圍2米內不得有污水管線及污染物; (二)水箱或者蓄水池應當專用並加蓋、上鎖,不得滲漏; (三)貯水容器和供水設施的材質和內壁塗料應當無毒無害; (四)保證設施及設備完好,建立健全清洗消毒制度;供水設施每年應當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後,應當經具備法定資質的檢測機構水質檢驗合格。 二次供水設施有管理單位的,由管理單位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沒有管理單位的,業主應當委託具有資質的單位或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 第十一條管道直飲水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用戶龍頭出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直飲水水質衛生標准; (二)設立專用制水間,制水間面積應當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建築物結構完整;鋪設地面、牆壁、天花板,應當使用防水、防腐、防霉和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地面應當有一定坡度,有廢水排放系統; (三)水處理工藝和設備應當根據水源水質進行配備,確定合理的處理工藝流程,處理工藝中應當有水質消毒措施; (四)輸水管道不得與市政或者自建供水系統直接相連。 第十二條瓶裝、桶裝水的生產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建立衛生防護區,防護區界應當設置相對固定標志; (二)采水設備、輸水管道及貯水設備應當定期進行清洗、消毒; (三)按照規定設置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洗手、消毒、更衣、廁所等設施; (四)生產過程中,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外界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對水質的污染,過濾材料應當定期清洗和更換,採用的消毒方法應當達到滅菌效果,不得在水中加入任何防腐劑; (五)包裝容器應當使用獲得生產許可證企業的合格產品;包裝材料應當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的要求。 第十三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生產場所應當根據生產產品特點和工藝要求設置,有與生產產品相適應的專用清洗、消毒場地和設備,生產設備不得與非涉水產品共用; (二)建立原材料驗收制度; (三)設立與產品特點相適應的衛生安全和質量檢驗室,配備相應的檢驗人員和儀器設備,對每批產品進行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 第十四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向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領產品衛生許可證,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請表; (二)產品材料和配方; (三)生產工藝及簡圖; (四)產品質量標准; (五)具備法定資質的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 (六)產品設計包裝; (七)產品說明書; (八)產品中與水接觸材料的衛生安全合格證明; (九)完整產品樣品。 第十五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每年定期對供水單位的衛生安全工作以及生產經營場所或者設備、設施等進行監督監測和檢驗評價。在枯水期、豐水期、傳染病流行期,應當增加生活飲用水的監督監測頻次。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檢查時,可以依法查閱或者要求供水單位報送有關材料;供水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第十八條供水單位應當加強對供水設施的衛生管理,集中式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的單位應當每日對水質進行檢驗,每季度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檢驗報告;二次供水單位應當定期進行水質檢驗,並向相關部門報送檢驗報告。 第十九條供水單位負責組織本單位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和健康檢查。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員,應當經過飲用水衛生知識培訓,並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及其他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疾病和病原攜帶者,不得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二十條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時,有關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員應當立即採取措施,消除污染,並按照規定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衛生、建設、環保等有關行政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對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事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對已造成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應當責令責任單位立即採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停止供水; (二)封閉供水設施,封存有關供水設備及用品; (三)控制、排除污染源; (四)切斷污染途徑; (五)對供水設施及用品進行清洗、消毒。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令集中式供水單位停止供水時,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解決臨時供水,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條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質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准。農村簡易供水,由鄉、鎮人民政府確定相應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農村分散式供水的衛生管理,由村民委員會確定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水源的衛生防護、供水設施的維護和水質定期消毒等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衛生監督、指導和服務。 第二十三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狀況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抽檢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公開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等,受理對違反生活飲用水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並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已取得衛生許可證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一)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未按照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審查的; (二)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供水的; (三)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未取得產品衛生許可證的; (四)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不符合衛生要求的。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或者有關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一)安排未經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培訓、未取得健康合格證的人員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的; (二)導致生活飲用水污染的有關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員未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告污染情況的; (三)供水責任單位未按照規定進行水質檢驗,並報送檢驗報告的。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履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檢查等職責的; (二)未依法受理、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的; (三)對不符合法定許可條件的事項予以審查認可或者許可的; (四)接到舉報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依法予以查處的; (五)未履行其他法定職責的。 第二十七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集中式供水: 由水源集中取水,經統一凈化處理和消毒後,由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自備水源供水等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用水單位將來自集中式供水系統的生活飲用水經貯存、加壓或者再處理(如過濾、軟化、消毒等)後,經管道輸送給用戶的供水方式。 管道直飲水供水:是指利用過濾、吸附、氧化、消毒等裝置對需要改善水質的集中式供水(或者其他水源水)作進一步的凈化處理,通過獨立封閉的循環管道輸送可直接飲用的水的供水方式。 瓶裝、桶裝供水:是指從事飲用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及其他瓶裝、桶裝生活飲用水的生產企業提供的供水方式。 農村簡易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經凈化處理和消毒後,由簡易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 農村分散式供水:包括農村水井、水窖、池塘、山泉等由個人自行取用的供水方式。 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在生活飲用水生產和供水過程中與生活飲用水接觸的聯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機合成管材、管件、包裝容器、防護塗料、水處理劑、除垢劑、水質處理器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學物質。 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從事凈水、取樣、化驗、二次供水衛生管理及水池、水箱清洗人員。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㈩ 貴州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貴州省行政區管轄范圍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應遵守本辦法。第三條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的水,屬於集體所有。
個人、合夥依法修建的水塘、水窖、蓄水池的水屬於個人、合夥人所有。
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第五條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
農業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應加強管理,防止浪費;工業用水,應當採取節約用水的先進技術,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工農業用水,應制定合理的定額,實行有償使用,超用加價,節約獎勵。第六條全省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第二章管理機構與職責第七條貴州省水利電力廳是貴州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地、州、市、縣(特區、區)水利電力局是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立水資源管理機構,負責水資源管理的日常工作。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同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協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有關的水資源管理工作:環保部門對水體污染進行調查、監督和評價,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地質礦產部門對地下水進行普查勘探、動態監測,對地下水的開發利用進行監督;城建部門管理城市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交通部門對航道實施管理;林業部門對水資源的源頭綠化、護林進行規劃和監督。第九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
(二)會同有關部門統一進行水資源調查評價和科學考察,編制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綜合規劃,制定水的長期供求計劃和水量分配方案;
(三)負責實施取水許可制度;
(四)負責調處人民政府授權處理的水事糾紛;
(五)負責督促、檢查對水工程和水利設施的維護管理工作;
(六)負責對河道實施管理;
(七)協同環保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八)協同林業部門搞好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的規劃實施工作;
(九)協同交通部門對航道實施管理;
(十)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履行的其它職責。第三章開發利用第十條開發利用水資源必須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和調查評價。全省水資源的綜合科學考察、調查評價和流域綜合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照國家和我省的有關規定統一進行。第十一條縣境內的河流流域綜合規劃,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跨縣或跨地、州(市)的河流流域綜合規劃,由其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或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規劃編制單位,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灌溉、航運、城市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竹木流放、漁業、旅遊、水質保護、水文觀測、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動態監測等有關水資源的各項專業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編制,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專業規劃應當服從綜合規劃,綜合規劃應與國土規劃相協調,兼顧各地區、各行業的需要。
經批準的規劃是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活動的基本依據,修改規劃,應經過原批准機關審批。第十二條對河道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烏江(三岔河、六沖河)赤水河、芙蓉江、清水江、舞陽河、都柳江、蒙江、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及地、州(市)間邊界河流的幹流河道,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協調管理;其他跨地、州(市)河流的管理,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與有關地區協商確定;其餘河流的管理,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熱點內容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
本裁定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2 00:15:53 瀏覽:662
勞動法30條6款 發布:2025-02-02 00:09:19 瀏覽:255
無責任底薪法律 發布:2025-02-01 23:03:36 瀏覽:232
小利幫忙有沒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1 22:32:26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