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4 07:31:39

❶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條例》的決定(2020)

一、將第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禁止獵捕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種群調控、疫源疫病監測、資源調查、宣傳展覽、科普教育以及控制危害等需要進行獵捕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申請辦理特許獵捕證。」二、將第二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自治州境內天然水域實行常年禁漁制度,禁止捕撈活動和銷售、收購捕撈的漁獲物。因科研、馴養等特殊情況需要捕撈的,需經州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三、第三十四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及野生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所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取得防疫條件合格證。」四、將第四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 禁止非法食用、出售、收購、利用、加工、轉讓野生動物植物及其產品。出售、收購、利用、加工、轉讓人工繁育、馴化培育的野生動物植物及其產品,應當出具檢疫證明,報野生動物植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五、將第四十七條修改為「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和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六、刪除第四十八條(一)、(二)、(三)、(六)、(七)項,其餘各項順序依次調整。七、將第五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在保護區內造成污染事故的;造成野生動物植物棲息生長地環境質量下降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八、將第五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非法引進外來野生動物物種的,由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採取環境隔離、獵殺等補救措施;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非法引進外來野生植物物種的,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九、將第五十八條修改為「未取得特許獵捕證或者未按照規定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吊銷特許獵捕證。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並處獵獲物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獵獲物的,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並處獵獲物價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獵獲物的,並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將第五十九條修改為「未取得採集證或者未按照規定採集野生植物的,由縣級以上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野生植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十倍以下的罰款;有採集證的,可以吊銷採集證。採用滅絕性採挖方法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恢復治理,並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十一、將第六十條第一款修改為「未取得人工繁育許可證或者超越人工繁育許可證規定范圍人工繁育保護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野生動物和違法所得,處以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價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第二款修改為「偽造、變造、買賣、轉讓、租借人工繁育許可證及專用標識或者有關批准文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沒收違法證件、專用標識、有關批准文件和違法所得,並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二、將第六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非法食用、出售、收購、利用、加工、運輸、攜帶、郵寄(快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及其產品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野生動物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並處相當於實物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第二款修改為「收購無證獵捕的野生動物用作種源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並處實物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吊銷人工繁育許可證。」十三、將《條例》中「馴養繁殖」統一修改為「人工繁育」,「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研、文化、葯用價值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修改為「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縣人民政府」修改為「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機構改革情況對相關部門名稱予以規范。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❷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建設生態文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州轄區內從事與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管理、獵捕、採集、人工繁育、馴化培育、經營利用、科學研究等相關的所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包括列入國家、省、自治州、縣(市)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

本條例所稱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長的珍貴、瀕危、稀有和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野生植物,包括列入國家、省、自治州、縣(市)保護名錄的野生植物。

本條例所稱野生動物植物及其產品,包括野生動物植物的所有部分及其衍生物。第四條自治州對野生動物植物資源實行嚴格保護、科學管理、積極發展、合理利用的方針,鼓勵野生動物植物人工繁育、馴化培育、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第五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保護,制定保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第六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鄉鎮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宣傳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法律法規,普及野生動物植物知識,提高公民保護意識。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納入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第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保護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的義務;對破壞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的行為,有權制止和舉報。第八條自治州鼓勵建立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協會,制定保護公約,合理利用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第二章保 護第九條自治州建立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名錄。保護名錄由自治州、縣(市)野生動物植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向省野生動物植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條自治州建立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信息系統,開展野生動物植物資源調查和監測,掌握資源消長情況,建立檔案,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植物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第十一條每年十月為自治州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宣傳月。新聞媒體應當開展保護野生動物植物的公益宣傳。第十二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區建設,在珍稀或者有特殊保護價值的野生動物植物的主要棲息生長地劃定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小區、禁漁區、禁獵區和禁采區等生態功能保護區,設立保護標志,公布保護措施。

嚴禁在保護區內獵捕野生動物、採集野生植物,禁止采砂、取土、採石和開墾等破壞毀壞野生動物植物環境的活動。

保護區內應當採取生物和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食物條件和野生植物的生長條件。第十三條自治州建立野生動物植物棲息生長地保護制度。加強對野生動物遷徙繁衍地、活動區域的巡護監測。對野生動物植物棲息生長地受到威脅的,野生動物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建立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或者遷地保護等措施,保護或者恢復其棲息生長環境。

禁止違法開發野生動物植物主要棲息生長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禁止污染野生動物植物棲息生長環境;禁止破壞野生動物巢、穴、洞、產卵場、越冬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

在水生動物洄遊通道建閘、築壩,建設單位應當建造洄遊設施,保證最低生態流量,採取增殖放流或者其他補救措施。第十四條自治州加強野生動物植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優化布局監測站點,配備必要設施設備,林草、農業農村、水務、衛生健康等部門建立協調會商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及時採取預防和處置措施,有效防控突發疫情。第十五條建設單位制定的林木採伐、造林綠化、森林撫育等作業設計方案應當符合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保護規劃,並報州林草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作業設計方案應當根據野生動物植物資源調查成果,標明作業區內的野生動物植物資源。

森林經營單位以及農業(畜牧)生產單位和個人在森林經營管理、農業(畜牧)生產中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野生動物植物。

❸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實施《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實施辦法》的變通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護、建設、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變通規定。第二條在自治州轄區內從事草原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變通規定。

本變通規定所稱草原是指除城鎮綠化草地外具有生產價值和生態功能的所有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山、草坡和草地,人工草地包括牧草種子地、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第三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轄區內草原監督管理和草原防火工作。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立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負責草原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草原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林業、環保、規劃建設、水務、發展和改革、財政、公安、氣象、工商行政管理、交通、旅遊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有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轄區內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根據需要可以設專職草原監理人員,也可以由鄉(鎮)畜牧獸醫站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具體的監督檢查工作。

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支持農牧民進行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第四條自治州轄區內集體所有的草原和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草原以戶承包為主,以聯戶或者村組承包為輔。冬春草場和割草地應當承包到戶,夏秋草場應當承包到戶或者聯戶,也可以承包到村組。以聯戶和村組承包的,應當將草場面積和載畜量核定到戶。第五條在承包期限內,草原承包經營權在不改變使用性質的條件下,可以按照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轉讓、互換、租賃、股份合作方式依法流轉。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提倡和鼓勵草原承包經營權在本村、本鄉(鎮)內依法流轉。跨村、跨鄉(鎮)流轉草原應當經草原所在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縣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在同等條件下,本村、本鄉(鎮)的村民享有優先受讓權。第六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增加投入,支持草原建設。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投資建設草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保護草原投資建設者的合法權益。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應當通過項目支持、資金扶持等措施,鼓勵和引導農牧民開展人工草地建設、天然草原改良、草原圍欄封育、草原鼠蟲害防治、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及濕地恢復等,恢復和提高草原生產能力。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應當爭取國家草原生態補償資金,用於農牧民設施養殖、草業發展、良種繁育、畜種資源保護和禁牧休牧的補助。第七條自治州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劃定基本草原保護范圍,設立標志,實行嚴格保護。第八條自治州實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自治州應當加強優良牧草種植推廣和畜種改良,落實草畜平衡的各項措施。

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使用者應當依法履行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採取捨飼補飼,優化畜群結構,加快周轉出欄,防止超載過牧,保持草畜平衡。

自治州草畜平衡每五年核定一次,村民委員會、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使用者應當支持、配合,提供真實資料和信息。第九條自治州實行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制度。

自治州對沙化、嚴重退化的草原實行禁牧,有計劃地對退化草原、牧草返青期和草種結實期的草原實行休牧,對草原劃區輪牧。第十條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使用者應當合理利用牛羊糞便資源,促進草原土壤養分自然恢復,增強土壤肥力。第十一條禁止經營性採挖天然草皮和泥炭(草煤)。因科研、建設等確需採挖的,應當與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使用者達成採挖協議,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繳納草原植被恢復保證金,採取回填、覆土、種植等措施予以恢復。

❹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突發事件應對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高政府應急處置能力,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和環境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結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突發事件主要包括:

(一)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

(二)工礦商貿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危險化學品泄漏,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

(三)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各類群體性事件,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件。

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第四條自治州、縣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自治州、縣、鄉(鎮)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第五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成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應急指揮機構由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人、駐自治州、縣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有關負責人組成,統一領導、協調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必要時,請求上級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指導有關工作。

自治州、縣人民政府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綜合協調。

自治州應急指揮機構內設相關工作小組,負責應急措施的組織和落實。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有關專家學者,為應急指揮提供決策建議,參加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第六條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自治州、縣人民政府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排查和綜合性評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第七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救援物資、資金、項目的監管,規范接受救援、捐贈、對口支援工作。

自治州、縣、鄉(鎮)人民政府在突發事件的預防、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方面,同相鄰地區人民政府開展合作與交流,建立共同聯防機制。第八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作出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決定、命令,以及應急處置、救援和突發事件有關現況信息,應當及時公布。對涉及突發事件的謠言、傳言,應當及時公開澄清事實,消除不良影響。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收集和保護與突發事件有關的證據。第九條自治州、縣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突發事件的決定、命令,應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專項工作報告。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第十條自治州、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突發事件總體和專項應急預案,有關部門制定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

自治州內舉辦大型的會議、大型宗教活動和重大群眾性活動,主辦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

重大建設項目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第十一條應急預案應當針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和突發事件的預防與預警機制、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後恢復與重建措施等內容。

應急預案制定機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情勢變化,及時修訂應急預案,加強各類應急預案的協調配合,形成整體聯動。

❺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實施《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的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轄區內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世界遺產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和文化遺產。

在自治州轄區內的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進行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自治州對世界遺產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確保世界遺產地的完整性、真實性。第四條州、縣人民政府在世界遺產地按其規模分別設立縣級及其以下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具體負責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履行有關法律、法規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賦予的職責。第五條自治州轄區內世界遺產實行州、縣人民政府共同管理的體制,設立縣級含副縣級管理機構的以州為主;設立縣級以下管理機構的以縣為主。第六條州、縣規劃建設、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能為世界遺產的主管部門,負責保護管理的綜合協調和宏觀管理工作,接受上級人民政府建設、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州、縣人民政府的各相關部門按照各自法定職責,做好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世界遺產地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參與本行政區域內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監督、協調工作。第七條在世界遺產總體規劃未編制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或者自然保護區為世界遺產的,其總體規劃可以作為世界遺產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或《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世界遺產保護、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對總體規劃進行修編或者總體布局作重大變更的審批程序,按規定辦理。

跨縣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地由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世界遺產總體規劃,按規定程序報批。

世界文化遺產的總體規劃由所在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按規定程序報批。第八條禁止在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建設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水土流失的設施,禁止進行任何破壞世界遺產資源的活動。

除按照世界遺產總體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設施外,禁止在世界遺產核心區建設賓館、招待所、療養院、各類培訓中心等建設項目。

世界遺產保護區內按照世界遺產總體規劃進行建設的項目,須經自治州人民政府世界遺產主管部門審查後,按照有關規定報批。

在世界遺產地外圍保護區的重大建設項目,應當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自治州人民政府世界遺產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有關規定報批。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以任何名義和方式出讓或者變相出讓世界遺產資源。第十條世界遺產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進行崗位培訓,持證上崗,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符合條件的世界遺產地居民。第十一條跨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應當堅持共同保護、共同發展、共享資源、共同利用的原則。保護與開發事宜由州人民政府協調。第十二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合理安排世界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在保護專項經費中每年必須留足一定比例的科普、科研經費,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

州、縣人民政府保護和管理世界遺產,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在世界遺產保護專項經費中合理安排一定比例資金作為影響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補償。第十三條世界遺產地的景區門票收入,應當由州、縣人民政府統一安排使用,主要用於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建設。第十四條世界遺產地車輛的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和世界遺產地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執行。第十五條本條例對《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未作變通規定的,按《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第十六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❻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文物的合理利用,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行政區域內文物的保護、監督管理、利用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自治州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

建設工程、旅遊開發和文物保護利用等活動必須遵守文物保護工作方針,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第四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建立文物保護管理協調機制,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各級人民政府年度考核內容。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指導下做好轄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明確相應的機構或者人員承擔轄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在文物相對集中或者有重要文物的地方聘請文物保護員。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宗教事務、公安、應急管理、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市場監管、住房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依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文物保護工作。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建立健全文物行政部門與司法機關案情通報、案件移交制度。第六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中央和省級財政下達的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應當按照規定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截留、挪用。

國有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的事業性收入,應當按規定專門用於文物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截留、挪用。第七條鼓勵單位或者個人通過志願服務、設立基金、捐贈捐資等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對文物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第八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增強公眾文物保護意識。

每年8月的第二周為自治州文物保護宣傳周。第九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有權制止和舉報破壞、損毀、非法買賣文物的行為。第十條自治州、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本級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工作的監督,適時聽取本級人民政府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情況報告。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負責人離任時,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告任期內的文物資產管理情況,並依法接受監督。第二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一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應當根據文物保護的需要,事先由自然資源等部門會同文物行政部門商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並納入規劃。第十二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制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第十三條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並予以公布。建設控制地帶具體劃定工作由自治州文物行政部門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組織開展。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第十四條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刻劃、塗污、損壞文物;

(二)刻劃、塗污、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文物保護單位標識、保護界樁和其他保護設施;

(三)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蝕等危險品;

(四)建窯、取土、採石、撈沙、毀林;

(五)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

(六)攀爬、倚靠、騎坐文物;

(七)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

❼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實施《四川省城鄉規劃條例》的補充規定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統籌城鄉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切實維護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四川省城鄉規劃條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補充規定。第二條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城鄉規劃的制定、審批、修改、實施、管理適用本補充規定。第三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監督管理和自然風景名勝資源、人文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利用、管理工作。

鎮、鄉人民政府應當完善規劃建設管理體系,明確承擔規劃建設管理職責的機構,加強專業力量配備。第四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等工作經費足額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城鄉規劃委員會。

城鄉規劃委員會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城市、鄉(鎮)總體規劃及其控制性詳細規劃、鄉村規劃、各類專項規劃、涉及城鄉發展的重要規劃方案等進行審議和論證,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審查意見。第六條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規劃、建設具有藏羌建築風格,突出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紅色文化遺址、古城古鎮古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四)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採取污染控制與治理措施;

(五)超前規劃,城鄉規劃優先,合理布置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設施,避免重復建設,突出公共資源區域共享和有效安全利用。第七條城鎮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應當符合城鄉規劃,統籌安排,綜合開發利用,保證公共安全,留足地面避難場所,滿足防震減災、人民防空、地下交通、地下管線等基礎設施的需要。單位和個人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應當辦理規劃審批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審批事項。第八條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鎮和州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旅遊集鎮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由州、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委員會組織審查,經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按照法定程序報批。批準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報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九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各類城鄉規劃、專項規劃、規劃方案和地塊規劃條件變更等相關內容依法依規進行公示,並且將規劃行政許可事項和違反城鄉規劃違法建設行為的查處結果向社會公開。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除外。

各類城鄉規劃一經批准不得隨意更改、變動。確需更改、變動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第十條縣(市)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鎮、本行政區域內州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旅遊集鎮規劃區范圍內項目(含村民住宅)建設以及其他鎮、鄉規劃區范圍內國有土地上項目建設的規劃許可和監督管理。

鎮、鄉人民政府負責鎮、鄉規劃區范圍內集體土地上和村規劃區范圍內項目建設以及鎮、鄉和村規劃區范圍外的村民住宅建設的規劃許可和監督管理。第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及其基礎設施建設應當符合城鄉規劃的要求。宗教活動場所及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當由民族宗教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十二條建設項目和村民住宅選址應當避讓泥石流沖積扇、地質災害隱患區、地震斷裂帶等危險區域;無法避讓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且按照評估結果採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第十三條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按照建設項目批准、核准和備案許可權實行分級管理:

(一)國家和省發展改革部門批准、核准和備案的建設項目,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選址意見,經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轉報省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選址意見書。

(二)州發展改革部門批准、核准和備案並且總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選址意見,經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委託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選址意見書。

(三)州發展改革部門批准、核准和備案並且總投資在5000萬元以下以及縣(市)發展改革部門批准、核准和備案的建設項目,由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選址意見書。

❽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保護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在自治州境內採挖、採集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的任何單位或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 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按照保護與計劃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合理開發利用。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的科學研究,創造條件開展人工培植和人工種植。第四條 自治州和縣人民政府的農牧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積極配合農牧部門做好保護和管理工作。第五條 自治州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按照國家重點保護名錄分級標准和管理規定執行。自治州需要重點保護的野生中葯材物種名錄、菌類植物資源名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公布。第六條 自治州境內的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實行計劃採挖、採集。每年的採挖、採集計劃由縣農牧部門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具體組織實施。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採挖、採集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必須辦理許可證。許可證由縣農牧部門統一制定、核發。第八條 採挖、採集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和指定的區域內進行,並保留部分母株,嚴禁滅絕性採挖。第九條 採挖、採集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應交納資源補償費。徵收的資源補償費專款用於資源的保護、管理、培育和獎勵等。第十條 農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地、林地上採挖、採集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可免辦許可證,免交資源補償費。轉讓或聘請他人採挖、採集的,按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辦理。第十一條 對在野生中葯材、菌類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及科研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有關條款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縣農牧部門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一)不辦理許可證,強行採挖、採集的,沒收其工具和非法所得;造成資源破壞的,視情節輕重,並處非法所得的1-3倍罰款。
(二)不在規定的時間及指定的區域內採挖、採集和進行滅絕性採挖、採集的,沒收其工具和非法所得;造成資源破壞的,視情節輕重,並處非法所得的2-5倍罰款。
(三)拖欠資源補償費的,按應交納數額加收滯納金。
罰沒處罰必須出具財務專用收據。罰沒收入上繳同級財政。第十三條 抗拒、阻礙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當地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管理人員違反本條例的,由所在單位或上一級主管部門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四條 當事人對鄉(鎮)人民政府或縣農牧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三十日內,依法申請復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
當事人逾期對處罰決定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十五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本條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農牧局負責解釋。第十六條 本條例報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批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❾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資源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護生態平衡,促進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經濟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實施辦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州轄區內涵養保護、節約、規劃管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防治水害,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條水資源屬國家所有。自治州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規定管理和保護轄區內的水資源,按照統一規劃原則,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節約水資源,其合法利益受法律保護。

在保護、管理、節約、利用水資源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由州、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州、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負責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組織實施。第四條州、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保護、管理、節約、利用和開發工作,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增加財政投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確保出境水質達標。第五條州、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資源的規劃、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節約和監督工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相關工作。第六條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義務。州、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節約用水的宣傳、管理,逐步完善節水措施,培育和發展節水產業。第二章水資源規劃和保護第七條自治州水資源綜合規劃及跨縣的江河、湖泊的區域、流域規劃在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由州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經州人民政府批准,報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縣級綜合規劃應服從州級規劃,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州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規劃是涵養保護、節約、管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據,應當嚴格執行。規劃的修改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編制規劃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第八條州人民政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自治州轄區內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州人民政府依法劃定,並採取措施,加強水源源頭和水源地的保護,加快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好自然植被和濕地,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禁止向水源源頭和水源保護區的河道、湖泊、塘堰、水庫等水域排污,防止水體污染,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第三章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第九條開發利用地表水,應當維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的合理水位,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按規定預留生態水,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開采地下水應當遵循總量控制、優化利用、分層取水的原則,並符合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和年度計劃中確定的可采總量、井點總體布局、取水層位的要求,防止水源枯竭、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和水體污染等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

地下水年度可開采量、井點總體布局、取水層位、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由州、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分別報州、縣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直接從自治州轄區內的江河、湖泊、地下調度和取用水資源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水許可,取得取水權,依法繳納水資源費。凡實行計量取水的必須安裝計量設施。

取水申請批准後,申請人方能動工興建取水工程。取水工程完工,須經竣工驗收合格,方能按程序取得正式的取水許可證。

對妨礙公共用水、環境安全或者損害他人用水合法權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有許可權製取用水或者禁止取用水。

下列五種情形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共社會事業取用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散養、圈養畜禽少量取用水的;

(三)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必須進行臨時應急取(排)水的;

(四)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應急取用水的;

(五)為農業抗旱和維護生態與環境應急取用水的。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
民法協議內容 發布:2025-02-02 02:31:48 瀏覽:299
律師賺多少錢 發布:2025-02-02 02:06:27 瀏覽:674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