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佛山市法律法規

佛山市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6-04 09:14:12

㈠ 佛山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整潔、優美、文明的城市環境,根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建成區和其他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的市容環境衛生管理。
城市建成區以外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的具體范圍由區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未納入城市化管理的區域可以參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並組織實施本規定。
區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並協助相關主管部門對本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進行協調、監督和檢查。
規劃、公安、工商、環境保護、衛生、交通、市政、房管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協作,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共享信息,做好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四條本規定所涉及的行政處罰,屬於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范圍的,由市、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負責實施。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市容環境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市容環境衛生事業所需經費並逐步提高,使市容環境衛生事業與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全市各級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劃分期組織實施。
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根據本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制定城市容貌標准和環境衛生標准,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享受良好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的權利,同時負有維護市容環境衛生、愛護環境衛生設施的義務。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尊重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人員的勞動,自覺維護市容整潔;對妨礙、阻撓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人員履行職責和破壞市容環境衛生及其設施的行為,有權制止、投訴或者舉報。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納入城市管理考評,建立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考評制度並組織考評,對在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第九條市、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新聞、出版、文化、教育等部門應當加強市容環境衛生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新聞媒體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應當配合各級人民政府開展市容環境衛生方面的公益性宣傳工作,增強市民維護市容環境衛生的意識。第二章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第十條市容環境衛生實行責任區制度。
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是指有關單位和個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場所及其一定范圍內的區域。
責任區內的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由責任人負責。第十一條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以及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城市道路、背街小巷、橋梁、人行天橋、人行地下通道等城市公共區域,由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區人民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公路、鐵路、機場、軌道交通、隧道、橋下空間、車站、碼頭、停車場、公交站點及其管理范圍,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三)報刊亭、信息亭、電話亭、戶外廣告、郵政信箱、箱式變電間、通信交接箱、檢查井(箱)蓋等設施和空中架設的管線,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四)文化娛樂場所、體育場館、旅遊景區、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五)集貿市場、商鋪、商場、賓館、飯店等場所,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六)實行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沒有委託物業服務企業的住宅小區由居民委員會負責;
(七)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區域,由該單位負責;
(八)建設工地由建設單位負責,待建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
(九)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垃圾收集站以及其他環境衛生設施由管理單位負責;
(十)江、河、湖泊、內河涌等水域及岸線,由管理單位負責。
根據以上規定不能明確責任人的區域,由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責任人,在責任人落實之前,由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責任區跨行政區域責任不明確的,由共同的上一級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確定。

㈡ 佛山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有效防治揚塵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揚塵污染防治與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揚塵污染,是指在建設工程施工、建(構)築物拆除、物料運輸與堆放、預拌混凝土生產、市容保潔、綠化作業等活動以及因裸露地面在自然力或人力作用下產生顆粒物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第三條揚塵污染防治工作堅持政府主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屬地管理、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協調全市揚塵污染防治工作,建立揚塵污染防治統籌協調、長效管理和信息共享機制,制定揚塵污染防治總體方案,協調跨區揚塵污染防治,並將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考核。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揚塵污染防治工作,根據市揚塵污染防治總體方案制定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職責開展揚塵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揚塵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負責協調和督促有關主管部門履行管理職責,並負責對企業事業單位物料堆場(倉庫)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對房屋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市政給排水設施建設和拆除工程等施工活動,房屋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工程建設用地、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等的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對道路、港口碼頭建設和拆除工程等施工活動,公共停車場、公路保潔和綠化作業、港口碼頭物料堆場、交通運輸工程建設用地、違反公路管理建(構)築物拆除等的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軌道交通主管部門負責對軌道交通建設和拆除工程等施工活動、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用地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水利主管部門負責對水利設施建設和拆除工程等施工活動,河道管理范圍內砂場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用地、違反水資源管理的建(構)築物拆除等的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煤炭經營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煤炭經營企業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對未確定建設單位的建設用地、礦山、違反土地管理的建(構)築物拆除等的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負責對建築垃圾消納場、建築渣土資源綜合利用處理場、城市綠化作業、城市道路保潔、違反城鄉規劃的建(構)築物拆除等的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其他負有揚塵污染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揚塵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市人民政府鼓勵防治揚塵污染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廣建設項目裝配化施工等新工藝。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揚塵污染防治與管理投訴、舉報和獎勵工作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其他負有揚塵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投訴舉報揚塵污染行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各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以及其他負有揚塵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揚塵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揚塵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科學防治知識的宣傳,對揚塵污染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防治措施第九條建設單位應當採取下列措施:

(一)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施工揚塵對環境污染的評價內容和防治措施;

(二)在編制工程概算時,根據工程總量等因素,確定揚塵污染防治所需費用;

(三)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應當明確施工單位的揚塵污染防治責任;

(四)明確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和揚塵污染防治費用支付計劃;

(五)監督施工單位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監督監理單位落實揚塵污染防治監理責任;

(六)負責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的揚塵污染防治。

㈢ 佛山市產假法律法規怎麼規定的

根據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以及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相關規定,產假最多休178天,包括法定產假98天以及地方規定80天。
《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三十條: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獎勵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產假。在規定假期內照發工資,不影響福利待遇和全勤評獎。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㈣ 佛山市排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排水管理,保障排水設施安全運行,防治水污染和內澇災害,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排水及其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維護與保護等活動。
農業生產排水、工業廢水處理以及河道防洪管理,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三條排水應當遵循科學規劃、配套建設、雨污分流、綜合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排水工作的領導,將排水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並建立本市排水防澇、應急事故的協調機制。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轄區排水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區排水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相關排水管理工作。第五條市排水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排水的監督管理工作,統籌組織排水設施規劃、建設、運行和維護。
各區排水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排水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排水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排水違法行為進行舉報。
市排水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舉報途徑。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排水設施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建立管理評估決策的信息化平台,實現排水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合理共享。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構建新型排水管網運營管理模式;鼓勵採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運營、維護排水設施;鼓勵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材料應用於排水設施的建設和養護。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九條市、區排水規劃分別由市、區排水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排水主管部門備案。
排水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原批准程序報請批准。
市、區排水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排水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十條排水規劃的編制,應當依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和防洪規劃,與轄區開發建設、海綿城市建設、道路、綠地、水系以及地下綜合管廊(網)等專項規劃相銜接,並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
地下綜合管廊(網)專項規劃編制時,相關單位應當徵求排水主管部門意見。第十一條建設和改造排水設施應當符合排水規劃的要求。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公園、水系,應當分類推進初期雨水的排放調控和污染防治,增強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新建、改建、擴建污水處理設施,應當同步配套建設污水管網,同步確定污泥處理處置方案。
排水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排澇風險評估制度和災害後評估制度,在汛前對排水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對發現的問題,責成有關單位限期處理,並加強對城中村、廣場、立交橋下、隧道、涵洞、低窪地等易澇點的治理,強化排澇措施,增加必要的強制排水設施和裝備。第十二條本市實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制度。
新建、改建、擴建排水設施應當按照排水規劃建設雨水、污水分流排放設施。
已經實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區域,不得將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相互混接。
已經實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區域,不得將污水排入雨水管網。
尚未實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區域,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分類推進雨水、污水分流改造整治。
新建住宅的陽台(露台)排水應當接入單獨設置的污水管道,並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已建成住宅的陽台(露台)未單獨設置污水管道的,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進行改造或者整治。第十三條建設用地出讓、劃撥前,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配套或者同步計劃建設公共排水設施。確因規劃調整等原因暫未配套或者同步計劃建設公共排水設施的建設用地出讓、劃撥前,市、區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將同步配建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

㈤ 佛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廣東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第三條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搶救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真實性、完整性、可持續性。第四條市人民政府負責本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建立本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聯動工作責任制。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履行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日常巡查和現場保護等職責。
各級人民政府應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並通過購買服務、設立片區保護管理組織等方式,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管理。第五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普查調查、申報認定、名錄管理、保護規劃、應急保護等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文物主管部門負責整理保護對象的歷史資料信息,挖掘、評價其歷史價值,並協助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普查調查、申報認定、保護規劃等工作。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和歷史建築的結構安全、維護修繕等相關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等工作。
城市管理部門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巡查執法等工作。
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六條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屬於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范圍的,由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行政機關實施。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由規劃、建築、文化、歷史、土地、社會、法律和經濟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相關內容的審議,為市、區人民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意見。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安排保護資金,專項用於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
保護資金的來源包括:
(一)上級財政專項補助的資金;
(二)市、區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三)社會各界的捐贈和資助;
(四)國有歷史建築的轉讓、出租、舉辦展覽或者其他合理利用方式獲得的收益;
(五)歷史建築原址保護、遷移等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的資金;
(六)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
保護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保護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市、區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九條市、區人民政府鼓勵符合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開展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相關的基礎研究、專業培訓等工作。
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資助、設立基金會、成立公益性組織、提供技術服務和直接投資等多種方式,依法參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權對破壞、損害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行為進行勸阻、舉報和控告。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歷史文化保護信息管理和查詢系統,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並向社會公眾提供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信息查詢服務;應當通過信息技術等多種手段,加深社會公眾對本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了解和認知。
教育、文化等部門應當通過設置課程、出版讀物、媒體宣傳等形式,加強對在校學生的鄉土教育,強化社會傳承佛山優秀歷史文化的意識。第二章保護名錄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築納入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名錄開展保護管理。
保護名錄應當載明保護對象的名稱、區位、建成時間和歷史價值等內容,並附有明確的地理坐標及相應的界址地形圖。保護對象的名稱原則上不得改變。
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為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建立檔案。保護名錄與檔案應當納入歷史文化保護信息管理和查詢系統。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依法查詢保護名錄與檔案。

㈥ 佛山市河涌水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河涌水污染,保護水生態,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河涌水污染防治。

本條例所稱河涌包括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西江幹流、北江幹流,西、北江三角洲河網區河流,人工水道,各堤防圍內河流。第三條河涌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採取防治河涌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河涌水環境質量負責。第五條本市實行市、區、鎮(街)、村四級河長制,各級河長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河涌的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域岸線管理等工作,促進水環境質量改善。第六條建立市、區人民政府的生態(水)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河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事項。第七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對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可以及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和維護實施監督管理;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開展河涌水環境質量監測和河涌水環境質量發布工作等。

排水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並實施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推動市政排水(污)口清理整治;將排水管理相關要求納入工程施工、竣工驗收管理;對排水許可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保護與綜合利用;指導河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河涌生態流量水量管理以及河涌水系連通工作;負責組織實施河涌清淤。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牽頭建立和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牽頭劃定城市藍線,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實施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發展規劃;指導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指導水產健康養殖,推進養殖池塘標准化建設與改造;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

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交通運輸、旅遊、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管、城市管理、海事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河涌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八條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本區域的河涌水污染防治工作,發現可能污染河涌的行為應當予以勸阻,並及時報告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主管部門。

鼓勵村(居)民委員會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明確有關垃圾收集、水面保潔、環境綠化、民主監督等權利義務以及獎懲機制,引導村(居)民參與河涌水環境保護活動。第九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河涌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河涌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河涌水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河涌水污染防治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實現水環境質量、水文水資源、氣象、用水量、排水設施、水利設施運行情況等信息的合理共享。第十一條市、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大河涌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保障。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河涌水污染防治及相關產業。第十二條逐步建立健全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三條直接或者間接向河涌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水污染防治主體責任,防止、減少河涌水污染。

排污單位應當推行節水、清潔生產等綜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涌水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全市統一的投訴、舉報渠道。有關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後,應當及時調查處理。舉報事項查證屬實的,應當按照規定對舉報人給予獎勵。

㈦ 佛山社會保險相關法律法規

請直接登錄 佛山勞動保障信息網 查閱相關信息
http://www.fsld.gov.cn/index_1850.html

上面有你需要的佛山市各項社會保障政策法規及辦事指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㈧ 佛山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整潔、優美、文明的城市環境,根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建成區和其他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的市容環境衛生管理。

城市建成區以外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的具體范圍由區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未納入城市化管理的區域可以參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並組織實施本規定。

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並協助相關主管部門對本區域內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進行協調、監督和檢查。

自然資源、公安、市場監督管理、生態環境、衛生健康、交通、市政、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協作,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共享信息,做好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四條本規定所涉及的行政處罰,屬於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范圍的,由市、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負責實施。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市容環境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市容環境衛生事業所需經費並逐步提高,使市容環境衛生事業與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全市各級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劃分期組織實施。

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根據本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制定城市容貌標准和環境衛生標准,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享受良好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的權利,同時負有維護市容環境衛生、愛護環境衛生設施的義務。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尊重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人員的勞動,自覺維護市容整潔;對妨礙、阻撓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人員履行職責和破壞市容環境衛生及其設施的行為,有權制止、投訴或者舉報。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納入城市管理考評,建立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考評制度並組織考評,對在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第九條市、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文化廣電旅遊體育、教育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市容環境衛生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新聞媒體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應當配合各級人民政府開展市容環境衛生方面的公益性宣傳工作,增強市民維護市容環境衛生的意識。第二章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第十條市容環境衛生實行責任區制度。

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是指有關單位和個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場所及其一定范圍內的區域。

責任區內的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由責任人負責。第十一條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以及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城市道路、背街小巷、橋梁、人行天橋、人行地下通道等城市公共區域,由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區人民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公路、鐵路、機場、軌道交通、隧道、橋下空間、車站、碼頭、停車場、公交站點及其管理范圍,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三)報刊亭、信息亭、電話亭、戶外廣告、郵政信箱、箱式變電間、通信交接箱、檢查井(箱)蓋等設施和空中架設的管線,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四)文化娛樂場所、體育場館、旅遊景區、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五)集貿市場、商鋪、商場、賓館、飯店等場所,由經營或者管理者負責;

(六)實行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沒有委託物業服務企業的住宅小區由居民委員會負責;

(七)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區域,由該單位負責;

(八)建設工地由建設單位負責,待建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

(九)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垃圾收集站以及其他環境衛生設施由管理單位負責;

(十)江、河、湖泊、內河涌等水域及岸線,由管理單位負責。

根據以上規定不能明確責任人的區域,由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責任人,在責任人落實之前,由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責任區跨行政區域責任不明確的,由共同的上一級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確定。

㈨ 佛山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佛山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工作,確保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備案、評估、清理,適用本規定。第三條規章制定應當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決策部署。

制定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或者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市委。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依法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二)堅持科學立法原則,符合本市實際,突出本市特色,合理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

(三)堅持民主立法原則,拓寬徵求意見渠道,創新宣傳形式,保障公民有序參與;

(四)堅持權責一致原則,科學設定有關部門權力與責任,不得謀求部門利益。第五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制定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

制定規章不得對機構編制、財政資金等事項作具體規定。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第六條市人民政府負責規章制定工作,研究、協調、決定規章制定中的重大問題。規章制定工作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統籌、組織、協調和指導規章制定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擬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

(二)督促、指導起草單位完成規章起草工作;

(三)審查修改規章送審稿;

(四)協調規章審查過程中的意見分歧;

(五)組織開展規章的公布、備案、立法後評估以及清理工作;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有關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和要求,做好規章的起草、調研、論證和徵求意見等工作。第七條鼓勵社會公眾提出立項建議,有序參與公開徵求意見、聽證、咨詢論證、評估等規章制定活動。

建立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在基層人民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主體中,通過公開徵集、定向邀請等方式選取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作為基層調查研究基地,制定相關工作規則,引導公眾利用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及時反映對規章制定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第八條建立健全立法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立法幹部隊伍建設,定期組織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有關單位從事法制工作的人員培訓,增強立法人才專業素養,保障規章質量。第二章立項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具體編制工作由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應當明確規章的名稱、項目類別、起草單位、完成時間等,同時明確需要向市委報告的規章項目。

列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的項目分為正式項目和調研項目。正式項目是指時機較為成熟、具備文本草案初稿、計劃年內提交審議的項目;調研項目是指有制定必要,能夠在年內開展調研工作並提交調研報告的項目。第十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每年向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徵集下一年度規章制定項目。

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按照徵集時限向市司法行政部門提交立項申請。

市委、市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可以直接提出規章項目,並確定起草單位。第十一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立項建議,並可以向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定向徵集。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收集匯總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立項建議,以及由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提交、轉交的立項建議。第十二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立項建議,以及涉及規章制定的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進行初步評估論證;立法思路明確、立法內容詳盡、制度措施完善的,可以交由有關部門研究並提出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

有關部門認為確需制定規章的,應當按照徵集時限向市司法行政部門提交立項申請。

熱點內容
法碩司法考試 發布:2025-04-29 11:25:18 瀏覽:936
鐵路運輸第一法院 發布:2025-04-29 11:23:34 瀏覽:110
廢止深圳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4-29 11:23:33 瀏覽:273
新紀律條例心得體會部隊 發布:2025-04-29 11:17:58 瀏覽:737
勞動合同法11月工資雙倍 發布:2025-04-29 11:14:37 瀏覽:219
司法體制改革檢察官 發布:2025-04-29 10:59:45 瀏覽:257
建設工程未經竣工驗收投入使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9 10:56:11 瀏覽:419
江蘇省勞動法關於年假 發布:2025-04-29 10:56:09 瀏覽:124
司法房是啥 發布:2025-04-29 10:41:49 瀏覽:787
風躍法學 發布:2025-04-29 10:27:44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