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軍港管理條例

軍港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4 17:20:09

㈠ 南京市蔬菜基地管理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蔬菜基地的保護和管理,穩定和發展全市蔬菜生產,確保人民生活對蔬菜的基本需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和《江蘇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蔬菜基地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常年從事商品蔬菜生產的耕地和蔬菜科研、技術推廣、良種繁育的場地。第三條蔬菜基地范圍內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鄉(鎮)或村農民集體所有。第四條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必須將蔬菜基地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強管理。第五條本條例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蔬菜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土地管理部門依法加強對蔬菜基地的保護。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蔬菜基地的義務,有權對侵佔、破壞蔬菜基地的行為進行舉報。
對蔬菜基地的保護、建設和管理作出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給予獎勵和表彰。第二章蔬菜基地的劃定第七條劃定蔬菜基地保護區,必須根據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以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並與鄉(鎮)、村長期發展規劃相協調,確保蔬菜基地長期穩定和重點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第八條蔬菜基地由市、區(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實行保護。
市人民政府對全市的蔬菜基地面積實行指標控制,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0.03畝的標准,由市蔬菜主管部門分解下達到各區(縣)。第九條各區(縣)人民政府劃定的蔬菜基地,報經市人民政府審核批准,市蔬菜主管部門予以公布。
對符合城市規劃實行長期保護的蔬菜基地,由市人民政府設立「蔬菜基地重點保護區」標志,區(縣)人民政府負責監督與管理。第三章蔬菜基地的建設第十條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蔬菜基地的配套建設規劃,組織蔬菜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對蔬菜生產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適應機械化作業,建成穩產高產的蔬菜基地。第十一條蔬菜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蔬菜生產基地的地力、肥力和促進土壤熟化程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第十二條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增加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地方財政和農業發展、水利建設等各項基金中扶持蔬菜生產基地;引導、鼓勵蔬菜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對蔬菜基地的投入。第四章蔬菜基地的管理第十三條蔬菜基地劃定後,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訂蔬菜基地保護責任書。蔬菜生產經營組織或者菜地承包經營者應當與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蔬菜基地保護責任書。
蔬菜基地保護責任書的內容應當包括面積、范圍、基礎設施、權利與義務和獎懲等事項。第十四條在蔬菜基地范圍內,蔬菜生產經營組織和菜地承包經營者不得將菜地拋荒或者改挖魚塘。第十五條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應盡量避開蔬菜基地重點保護區。確需佔用蔬菜基地重點保護區的菜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國家建設和鄉(鎮)、村建設確需佔用城鎮建設規劃區內蔬菜基地的,按照《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和《南京市城市規劃條例》有關規定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對徵用的蔬菜基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先補後征的原則,佔一畝補一點五畝以上,無法增補或增補不足的應該向市蔬菜主管部門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由市人民政府統一安排增補新菜地。第十六條用地單位經批准徵用蔬菜基地的,必須按照國務院和省、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向市蔬菜主管部門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凡徵用重點保護區域內的蔬菜基地,應當加倍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減免、拖欠和挪作他用。
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實行財政專戶存儲、專款專用,用於蔬菜基地的建設。第十七條禁止在蔬菜基地周圍建立有污染的企業。區(縣)環保部門應當定期對蔬菜基地的土壤、水體以及蔬菜進行監測。第五章法律責任第十八條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蔬菜基地的,由土地管理部門依法責令退還非法佔用菜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菜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恢復耕種條件,並處違法佔用菜地每平方米十五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主管部門對單位主管人員和主要經辦人給予行政處分。

㈡ 大連市港口、船舶治安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沿海港口、船舶治安管理,維護港口和海上生產運輸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及國家、省的有關規定,特製定本管理規定。第二條凡在大連市轄區內的沿海港口(不含大連港、軍港)及在港停泊、進出港的各類船舶、船民和隨船人員,均應執行本管理規定。第三條市、縣(市)、區公安局及其所屬公安邊防機關,是同級人民政府管理沿海港口、船舶治安的職能部門,應秉公執法,盡職盡責,加強港口、船舶治安管理監督工作。第二章港口治安管理第四條經劃定的沿海港口、停泊點,由水產、交通、公安連防機關實行聯合統一管理,嚴禁各類船舶在非停泊區裝卸物資和上下人員。第五條進出港船舶,應在靠港後或離港前兩小時內持「航行簽證簿」,「船舶戶口簿」、「出海船民證」,分別到停泊地港(漁)監、公安邊防派出所辦理手續,並報告船舶治安情況。第六條停泊在港(點)的船舶,大、中型船應留人值班;小型船和舢舨應設置機械障礙,取出油料,收藏櫓、舵,按片編組,輪流值班。第七條停泊在港(點)的船舶及人員,要自覺維護港(點)的治安秩序,嚴禁在港內或船舶內賭博、酗酒、打架斗毆和聚眾鬧事;嚴禁在港內打獵、游泳、撒網捕魚;嚴禁向港內排放污油、污水、垃圾;嚴禁在港內或船上零銷海產品和其它商品。第八條停泊在港(點)的船舶裝卸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須持港監部門發給的准運證,到停泊地公安邊防派出所備案,並接受監裝監卸。第三章船舶治安管理第九條凡屬海上捕撈、客貨運輸、旅遊、養殖船舶,均應向水產、交通主管部門和公安邊防機關申請登記,經審批領取船舶檢驗證書」、「航行簽證簿」、「船舶戶口簿」、「漁業(營運)許可證」等證件後,方可出海生產和營運。第十條各類船舶及其主要設備、網具的更新改造,船舶的轉讓、轉借、出租、買賣、交換、報廢和改變船舶的用途、停泊點、航行作業區域,應到原審批發證機關申請辦理審核,審查登記手續。未經審核,變更登記的,不準出海作業。第十一條各類船舶變更船主、船上負責人、機駕人員及船民,應到原審批發證機關申請辦理審核登記手續。未經審核,變更登記的,不準隨船出海作業。第十二條船民在海上揀拾船舶、網具及其它物品,應返還失主或送交公安邊防派出所。第十三條各類船舶應加強安全防範,按規定刷寫船名、船號、配備相應的消防救生設施。第十四條各類船舶嚴禁在航道、禁區、軍事要地作業;嚴禁超載、超員或裝載禁運物資;嚴禁非客運船載客捎人和將船借給他人使用。第十五條各類船舶不得搭靠外輪和索要、收受外輪饋贈或與外輪以物易物;不準泄露國家機密和私留、傳播「心戰品」、淫穢物品;不準走私販毒和進行其它違法活動;不準越界進入外國領海作業和停靠外國口岸。因特殊情況進入外國領海和口岸的,返回後應及時報告公安邊防派出所。第四章違章處罰第十六條凡違反港口、船舶管理法規和本規定的,視情節分別給予警告、罰款、弔扣出海船民證、扣船整頓、拘留的處罰。第十七條對違反本管理規定,處以警告和罰款不超過二百元、弔扣出海船民證、扣船整頓5天以內的,由公安邊防派出所決定;對違反本管理規定,處以罰款超過二百元、拘留、扣船整頓超過5天的,由縣(市)、區公安機關決定。第十八條當事人對治安處罰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後5天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經復查裁決仍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後5天內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第十九條公安邊防機關對受到治安處罰的,應在其「船舶戶口簿」予以記錄,並向其主管部門發送《船舶船民治安處罰通知單》。罰款應開具統一罰據。第五章附則第二十條在大連市轄區內港口的外港籍船舶、船員和外國船舶、船員,應參照本管理規定進行治安管理。第二十一條本管理規定由大連市公安局負責解釋和組織實施。第二十二條本管理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㈢ 湖南省城鎮蔬菜基地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鎮蔬菜基地管理,穩定蔬菜種植面積,提高菜地質量,確保蔬菜供給,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設區的市、不設區的市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的蔬菜基地管理工作。
本條例所稱城鎮蔬菜基地,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蔬菜的需求狀況批准規定的專用菜地,以及蔬菜科研、教學試驗、示範和配套基礎設施用地。
未列入蔬菜基地的城市郊區的常年菜地和縣以下建制鎮的菜地管理工作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蔬菜基地的規劃、建設、保護工作的領導,將蔬菜基地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鎮蔬菜基地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土地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蔬菜基地的權屬管理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有關工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蔬菜基地的地力質量監督檢查和農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有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劃、財政、規劃、環境保護、糧食、水利等部門應當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蔬菜基地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蔬菜基地的規劃、建設和保護納入本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鎮蔬菜基地的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蔬菜基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劃定並納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劃定的蔬菜基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登記造冊,建立檔案。第五條劃定蔬菜基地,應當以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為依據,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合理布局。蔬菜基地可以在城市郊區或者其他鄉、鎮建立,也可以通過合同約定在鄰近行政區域建立。
蔬菜基地應當集中連片,適宜種植蔬菜,交通方便,排灌通暢,附近無污染源。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蔬菜供應人口保護蔬菜基地面積,其人均標准:設區的市不少於0.033畝,不設區的市不少於0.03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不少於0.025畝。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蔬菜供應人口增長和蔬菜基地減少的情況,制定擴補和改造蔬菜基本的年度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劃定蔬菜發展區,用於擴補蔬菜基地。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增加對蔬菜基地的資金和科技投入,加強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蔬菜基地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應當扶持蔬菜基地的建設。
鼓勵蔬菜基地承包經營者增加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第九條嚴格控制徵用蔬菜基地。因國家建設確需徵用的,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申請辦理有關手續。
用地單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徵用蔬菜基地前,應當徵求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蔬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對未徵求意見的,土地管理部門不予審核;在土地管理部門報請市、縣人民政府批准用地申請前,用地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對未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的,土地管理部門不予報批。第十條鄉、鎮、村非居民住宅建設使用蔬菜基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有關手續,並徵求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蔬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按照使用1畝補1.5畝的標准,在使用前就近補足蔬菜基地面積。沒有條件補足的,應當按照未補足面積向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減半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鄉、鎮、村建設使用蔬菜基地,不減免糧食定購任務和農業稅,不增加糧食銷售指標,其糧食定購任務和農業稅由鄉、鎮、村自行調劑解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一條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的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批准緩繳、減繳或者免繳。
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必須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用於蔬菜基地的開發、建設和改造。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的使用,由市、縣人民政府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財政、審計部門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的收取、使用和管理實施監督檢查。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的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維護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業安全,保護水域環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線上和國家管轄海域從事下列可能影響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動,適用本規定:
(一)勘探、採掘、爆破;
(二)構築、設置、維修、拆除水上水下構築物或者設施;
(三)架設橋梁、索道;
(四)鋪設、檢修、拆除水上水下電纜或者管道;
(五)設置系船浮筒、浮躉、纜樁等設施;
(六)航道建設,航道、碼頭前沿水域疏浚;
(七)舉行大型群眾性活動、體育比賽;
(八)打撈沉船、沉物;
(九)在國家管轄海域內進行調查、測量、過駁、大型設施和移動式平台拖帶、捕撈、養殖、科學試驗等水上水下施工活動以及在港區、錨地、航道、通航密集區進行的其他有礙航行安全的活動;
(十)在內河通航水域進行的氣象觀測、測量、地質調查,航道日常養護、大面積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響內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為。
第三條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應當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便群眾、依法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主管全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工作。
國家海事管理機構在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負責全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各級海事管理機構依照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負責本轄區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從事本規定第二條第(一)項至第(九)項的水上水下活動的建設單位、主辦單位或者對工程總負責的施工作業者,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行政許可條件規定》明確的相應條件向活動地的海事管理機構提出申請並報送相應的材料。在取得海事管理機構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活動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後,方可進行相應的水上水下活動。
第六條水上水下活動水域涉及兩個以上海事管理機構的,許可證的申請應當向其共同的上一級海事管理機構或者共同的上一級海事管理機構指定的海事管理機構提出。
第七條從事水上水下活動需要設置安全作業區的,應當經海事管理機構核准公告。
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申請設置安全作業區,可以在向海事管理機構申請許可證時一並提出。
第八條遇有緊急情況,需要對航道進行修復或者對航道、碼頭前沿水域進行疏浚的,作業單位可以邊申請邊施工。
第九條許可證應當註明允許從事水上水下活動的單位名稱、船名、時間、水域、活動內容、有效期等事項。
第十條許可證的有效期由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活動的期限及水域環境的特點確定,最長不得超過三年。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不能結束施工作業的,申請人應當於許可證有效期屆滿20日前到海事管理機構辦理延期手續,由海事管理機構在原證上簽注延期期限後方能繼續從事相應活動。
第十一條許可證上註明的船舶在水上水下活動期間發生變更的,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應當及時到作出許可決定的海事管理機構辦理變更手續。在變更手續未辦妥前,變更的船舶不得從事相應的水上水下活動。
許可證上註明的實施施工作業的單位、活動內容、水域發生變更的,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應當重新申請許可證。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許可證的申請者應當及時向原發證的海事管理機構報告,並辦理許可證注銷手續:
(一)涉水工程及其設施中止的;
(二)三個月以上不開工的;
(三)提前完工的;
(四)因許可事項變更而重新辦理了新的許可證的;
(五)因不可抗力導致批準的水上水下活動無法實施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應當注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條從事本規定第二條第(十)項列明的活動的,應當在活動前將作業或者活動方案報海事管理機構備案。
第十四條從事按規定需要發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活動,應當在活動開始前辦妥相關手續。
第十五條按照國家規定需要立項的對通航安全可能產生影響的涉水工程,在工程立項前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組織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審查,論證審查意見作為工程立項審批的條件。
水上水下活動在建設期間或者活動期間對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構成重大影響的,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應當在申請海事管理機構水上水下活動許可之前進行通航安全評估。
第十六條涉水工程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業主單位和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制度和管理體系,嚴格履行涉水工程建設期和使用期水上交通安全有關職責。
第十七條涉水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招投標前對參與施工作業的船舶、浮動設施明確應具備的安全標准和條件,在工程招投標後督促施工單位落實施工過程中各項安全保障措施,將施工作業船舶、浮動設施及人員和為施工作業或者活動服務的所有船舶納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體系,並與其簽訂安全協議。
第十八條涉水工程建設單位、業主單位應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要求,明確本單位和施工單位、經營管理單位安全責任人。督促施工單位落實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各項要求,並落實通航安全評估以及活動方案中提出的各項安全和防污染的措施。
第十九條涉水工程建設單位、業主單位應當確保水上交通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二十條涉水工程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資質。
第二十一條涉水工程施工單位應當落實國家安全作業和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方案,完善安全生產條件,採取有效安全防範措施,制定水上應急預案,保障涉水工程的水域通航安全。
第二十二條涉水工程業主單位、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採取有效安全措施,保證涉水工程試運行期、竣工後的水上交通安全。
第二十三條在水上水下活動進行過程中,施工單位和作業人員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按照海事管理機構批準的作業內容、核定的水域范圍和使用核準的船舶進行作業,不得妨礙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二)及時向海事管理機構通報施工進度及計劃,並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環境;
(三)使船舶、浮動設施保持在適於安全航行、停泊或者從事有關活動的狀態;
(四)實施施工作業或者活動的船舶、設施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明顯處晝夜顯示規定的號燈號型。在現場作業船舶或者警戒船上配備有效的通信設備,施工作業或者活動期間指派專人警戒,並在指定的頻道上守聽;
(五)制定、落實有效的防範措施,禁止隨意傾倒廢棄物,禁止違章向水體投棄施工建築垃圾、船舶垃圾、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它有害物質;
(六)遵守有關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污染的相關規定,不得有超載等違法行為。
第二十四條水上水下活動經海事管理機構核准公告設置安全作業區的,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應當設置相關的安全警示標志和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或者警戒船,切實落實通航安全評估中提出的各項安全防範措施和對策,並做好施工與通航及其它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協調工作。
第二十五條與批準的水上水下活動無關的船舶、設施不得進入安全作業區。
建設單位、主辦單位或者施工單位不得擅自改變施工作業安全作業區的范圍。需要改變的,應當報經海事管理機構重新核准公告。
第二十六條對水上水下活動產生的可能影響航行安全的障礙物,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應當將形狀、尺寸、位置和深度准確地報告海事管理機構,按照海事管理機構的要求設置標志,並按照通航要求及有關規定的要求及時清除遺留物。
第二十七條水上水下活動完成後,建設單位或者主辦單位不得遺留任何妨礙航行的物體,並應當向海事管理機構提交通航安全報告。
海事管理機構收到通航安全報告後,應當及時予以核查。核查中發現存在有礙航行和作業的安全隱患的,海事管理機構有權暫停或者限制涉水工程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條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建立涉水工程施工作業或活動現場監督檢查制度,依法檢查有關建設單位和施工作業單位所屬船舶、設施、人員水上通航安全作業條件和採取的通航保障措施落實情況。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立即停止施工作業,並採取安全防範措施。
(一)因惡劣自然條件嚴重影響安全的;
(二)施工作業水域內發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圍人命、財產安全的;
(三)其他嚴重影響施工作業安全或通航安全的情形。
第三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其停止作業:
(一)建設單位或者業主單位未履行安全管理主體責任的;
(二)未落實通航安全評估提出的安全防範措施的;
(三)未經批准擅自更換或者增加施工作業船舶的;
(四)未按規定採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進行水上水下活動的;
(五)僱傭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船舶和設施進行水上水下活動的;
(六)其它不滿足安全生產的情形。
第三十一條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建立涉水工程施工單位水上交通安全誠信制度和獎懲機制。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對發生的下列情形予以通告:
(一)施工過程中發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水域污染的;
(二)以不正當手段取得許可證並違法施工的;
(三)不服從管理、未按規定落實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或者存在重大通航安全隱患,拒不改正而強行施工的。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規定,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以欺騙或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許可證的,由海事管理機構撤銷其水上水下施工作業許可,注銷其許可證,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有下列行為或者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施工作業單位、施工作業的船舶和設施立即停止施工作業,責令限期改正,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內河通航水域水上水下活動的,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應申請許可證而未取得,擅自進行水上水下活動的;
(二)許可證失效後仍進行水上水下活動的;
(三)使用塗改或者非法受讓的許可證進行水上水下活動的;
(四)未按本規定報備水上水下活動的。
第三十四條有下列行為或者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責令施工作業單位、施工作業的船舶和設施停止作業。
(一)未按有關規定申請發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即行實施水上水下活動的;
(二)水上水下活動與航行警告、航行通告中公告的內容不符的。
第三十五條未按本規定取得許可證,擅自構築、設置水上水下建築物或設施的,禁止任何船舶進行靠泊作業。影響通航環境的,應當責令構築、設置者限期搬遷或拆除,搬遷或拆除的有關費用由構築、設置者自行承擔。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規定,未妥善處理有礙航行和作業安全隱患並按照海事管理機構的要求採取清除、設置標志、顯示信號等措施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海事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按法定的條件進行海事行政許可或者不依法履行職責進行監督檢查,有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等行為的,由其所在機構或上級機構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在軍港、漁港內從事相關水上水下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九條本規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10月8日原交通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施工作業通航安全管理規定》(交通部令1999年第4號)同時廢止。

㈤ 港口治安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港口治安管理,維護港口治安秩序,保障港口和旅客生命財產的安全,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和內河的客貨運輸港口,軍港、漁港除外。
進出港口和在港區工作、居住及從事其他活動的人員、車輛和船舶必須遵守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由港口公安機關負責監督執行。第四條港口治安管理實行依靠群眾,依法管理,服務生產,保障安全的原則。第二章港區治安管理第五條人員、車輛進入港區,須持港口公安或行政管理部門簽發的入港證或港口管理部門認可的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船員須持海員證、船員證。無證件的人員、車輛不得進入港區。非港區工作人員進入港區應進行登記。第六條人員、車輛進入港區的貨場、倉庫提送貨物,必須遵守貨場、倉庫的管理規定,在指定地點進行裝卸作業。第七條攜帶或運載物資出港,必須接受門衛檢查,交驗物資出港證明。第八條人員、車輛在港區內活動,必須遵守港內交通管理規定,服從港口交通民警指揮。禁止一切危害港區交通安全的行為。第九條港區內的人員、車輛和船舶必須遵守港口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服從港口消防監督人員管理。禁止一切危害港區防火安全的行為。第十條港區的易燃、易爆、劇毒、腐蝕和放射性物品,特種物資,貴重物資倉庫及其他重點部位,必須嚴格安全管理制度,實行分庫存放、專人管理,加強巡邏看守,防止發生事故。第十一條在港區內臨時居住從事建築施工、運輸、裝卸或其他工作的合同工、臨時工、承包工等,除由用人單位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管理外,還必須到港口公安機關辦理入港證和暫住證,嚴格遵守港口治安管理規定。第十二條港區內禁止釣魚、捕撈、狩獵、游泳、撿拾廢品和進行其他妨害安全生產作業的活動。第十三條任何人不得在港區進行盜竊、哄搶、故意損壞運輸物資和港口設施;走私、投機倒把;套購、倒賣船票;行凶斗毆、酗酒滋事、侮辱婦女、賭博等各種危害港區治安的違法犯罪活動。第三章旅客治安管理第十四條乘船旅客必須遵守客運站(點)的各項規定,按順序購票、檢票,文明候船,不得擁擠搶購、搶行,不得霸佔售票窗口、強行發放自製的編隊序號,不得妨礙客運工作人員和民警執行公務。第十五條接送旅客的人員、車輛須在指定地點接送,未經准許,不得進入碼頭,躉船。第十六條在客運站(點)設置商業攤點,須持有工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經港口有關部門批准,在指定地點營業。各類商販、搬運人員不準圍船叫賣、強買強賣、強拉生意、欺行霸市、敲詐勒索、擾亂客運秩序。第十七條嚴禁旅客攜帶下列物品進港上船:
(一)易燃、易爆、劇毒、腐蝕和放射性等危險物品;
(二)匕首、三棱刀、彈簧刀和其他刀和其他管制刀具;
(三)淫穢物品和其他違禁物品。第十八條因公攜帶槍支須持有持槍證,攜帶公用槍支還須持有持槍通行證。嚴禁非法攜帶各類槍支、彈葯進入港區。第十九條旅客托運或寄存行李包裹,須嚴禁遵守有關規定,接受檢查。不得以夾帶或偽報品名方式托運和寄存槍支、彈葯、管制刀具以及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和其他違禁物品。第四章船舶治安管理第二十條各類船舶在港期間必須遵守港口治安管理規定,服從港口公安機關管理,嚴禁走私和其他違法交易活動。第二十一條漁船、小型民間船(艇)不得圍靠、追逐中外客貨船舶,也不得向中外客貨船舶討要財物或以物換物。嚴禁利用船舶賣淫、嫖娼和進行其他有傷風化的活動。第五章獎懲第二十二條對勇於檢舉揭發違法犯罪分子,積極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為維護港口治安秩序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所在單位或港口公安機關應予以表彰或獎勵。第二十三條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情節輕微的,由港口公安機關或所在單位予以批評教育;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港口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六章附則第二十四條各港口公安機關可依據本規定,結合本港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本規定自一九八九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㈥ 南京市城郊蔬菜基地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蔬菜生產用地的管理,保證蔬菜的生產和供應,制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佔用蔬菜基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江蘇省實施辦法》的規定,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指蔬菜基地,是指根據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城郊從事蔬菜商品生產的菜地。
按照城市建設的發展和蔬菜供應的需要,將蔬菜基地的遠、近郊成片菜地劃為禁止徵用區、嚴格控制徵用區和控制徵用區三類進行管理。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全面規劃,加強管理。
凡屬蔬菜基地內的土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是統一管理全市土地的國家行政機構。其對蔬菜基地管理的主要職責為:貫徹國家關於土地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江蘇省實施辦法》;主管蔬菜生產土地調查、登記、統計,組織有關部門編制蔬菜生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蔬菜生產土地徵用、劃撥和權屬變更的審查報批、發證;對全市的蔬菜生產土地利用和保護依法進行檢查和監督,查處違法佔地案件,會同有關部門解決蔬菜生產土地糾紛,做好協調工作;調查研究解決蔬菜生產土地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市、區人民政府的蔬菜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根據土地統一管理的要求,做好菜地規劃、管理、使用和保護工作。第五條 蔬菜基地原則上不得徵用,因國家建設必須徵用的,建設單位必須持市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基本建設程序規定批準的初步設計、規劃部門會同蔬菜主管部門選址定點等文件,向市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並報經市以上人民政府按審批許可權批准,由市土地管理部門劃撥土地。第六條 經批准徵用的菜地,用地單位應按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必須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全部用於菜地建設,不得移作它用。
市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蔬菜主管部門應根據「先補後征」的原則,負責落實相應面積的菜地。第七條 城鄉聯營企業必須使用菜地的,應按《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聯營用地申請手續,報市人民政府按批准許可權審批,並按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後,方可使用。第八條 鄉(鎮)村企業建設需要使用本鄉(鎮)村菜地,一律按徵用土地的程序報市人民政府按批准許可權審批。並按規定標準的三分之一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或補足同等數量的菜地面積。第九條 農村居民建房用地,由鄉(鎮)人民政府統一規劃,應當本著節約用地的原則,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必須使用菜地(包括自留地)建房的,應從嚴掌握,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經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定標准批准。新建或復建成片農村居民住房用地,在城市規劃區內的需報市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第十條 蔬菜基地內的菜地,除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生產單位不得將菜地荒蕪。如有荒蕪,由市蔬菜主管部門徵收菜地閑置費。
蔬菜生產單位不得將菜地改種其他作物或開挖魚塘,如特殊情況需要改種或開挖的,須報經市土地管理部門和蔬菜主管部門審批。擅自改種和開挖的,由區人民政府負責處理、糾正。第十一條 對破壞菜地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和污染,使蔬菜生產遭受損失的單位和個人,由鄉(鎮)人民政府或區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並處罰款。第十二條 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徵用後連續兩年未使用的菜地,或多征少用而閑置的菜地,土地管理部門應予收回,並交原鄉、村恢復蔬菜生產。被征地單位因征地而撤銷,勞動力也已全部安排就業,未征完的剩餘菜地,由鄉人民政府安排種植蔬菜,或由市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蔬菜主管部門另行安排使用。第十三條 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菜地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菜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菜地上所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菜地的單位主管人員和主要經辦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超過批准用地數量佔用菜地的,多佔的菜地按照非法佔用菜地處理。第十四條 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菜地的,沒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菜地上所建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菜地的單位主管人員和非法轉讓菜地的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㈦ 重慶市蔬菜基地管理條例(1998)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蔬菜基地的管理,發展蔬菜生產,滿足城市蔬菜消費需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蔬菜基地是指經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劃定,常年從事商品蔬菜生產和蔬菜科研、良種繁育的耕地。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蔬菜基地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應遵守本條例。第四條蔬菜基地管理,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分級負責的原則。第五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蔬菜基地管理工作,土地管理、規劃、財政、環保等部門按其職責分工,做好蔬菜基地管理的有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按照本條例有關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蔬菜基地管理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蔬菜基地管理工作的領導,把蔬菜基地的管理作為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對在蔬菜基地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布局第七條蔬菜基地的規劃,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區劃和城市規劃,按照城郊為主和向適宜種植區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穩定現有蔬菜基地,有計劃地開發建設新菜地。第八條蔬菜基地規劃由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土地管理、規劃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條蔬菜基地劃分為一類菜地和二類菜地。一類菜地應具備成片集中、交通方便、生產生態環境較好等基本條件,並以鄉、鎮或村、社為單位劃定保護區加以保護。全市劃入保護區蔬菜基地的面積不得低於蔬菜基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新開發建設的蔬菜基地應劃為一類菜地。第十條蔬菜基地的劃定,由市和區、縣(市)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土地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按照蔬菜基地規劃逐村逐社落實,並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後,將劃定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開發建設第十一條蔬菜基地建設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級負責,有計劃地進行。堅持保護改造老菜地和開發新菜地相結合,加強蔬菜基地基礎設施的建設。第十二條蔬菜基地建設,包括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土壤改良、土地整形、種苗基地、園藝設施、科研基地和服務體系建設等內容。第十三條多渠道增加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應增加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應通過投資投勞、以工補農等形式增加對蔬菜基地的投入;鼓勵其他單位和個人採取多種形式投資開發建設蔬菜基地。第十四條蔬菜基地建設和資金安排,由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按年度制定蔬菜基地建設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第十五條市的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由市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年度計劃負責審批。年度計劃以外的,應專項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區、縣(市)投資的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由區、縣(市)人民政府審批,並報市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六條蔬菜基地的開發建設,應實行項目管理責任制,分級分部門組織實施。第四章利用保護第十七條蔬菜基地必須用於蔬菜生產及相應的蔬菜科研與良種繁育,不得擅自改種其他作物或荒蕪。第十八條承包者對其蔬菜基地的承包經營權,經發包方同意可以採取租賃、合作、入股、轉讓等方式轉包給其他社會單位或個人從事蔬菜生產經營。第十九條蔬菜基地的各種設施和設備歸投資者所有。屬國家或者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所有或者共有的,可以依法確定給集體或個人使用,落實管理責任,並按約定提取折舊費;使用蔬菜基地設施和設備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用途,不得非法轉讓、出賣或私自拆除。
嚴禁盜竊、損壞蔬菜基地的設施和設備。第二十條保護蔬菜生產環境,防止污染蔬菜基地。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準在蔬菜基地保護區內新建、擴建有污染的工程,對現有污染源應當限期治理;
(二)不準向蔬菜基地傾倒和排放有害的廢渣、廢水、廢氣等;
(三)不準施用國家禁止在菜地和蔬菜上使用的農葯和其他化學物品。
環境保護部門和蔬菜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強對蔬菜基地環境的管理和監測。

㈧ 無錫市蔬菜基地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蔬菜基地的保護和管理,穩定發展全市蔬菜生產,確保人民生活對蔬菜的基本需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江蘇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蔬菜基地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商品蔬菜生產的耕地和蔬菜科研、技術推廣、良種(苗)繁育的場地。第三條無錫市人民政府蔬菜管理部門是全市蔬菜基地建設和管理的主管機關。不設區的市、區蔬菜管理部門主管本轄區內蔬菜基地的建設和管理。
各級國土管理部門依法加強對蔬菜基地的保護和監督。
計劃、農業、水利、多管、規劃、環保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本條例的實施工作。第四條市、不設區的市和區、鄉(鎮)人民政府必須將蔬菜基地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強保護、建設和管理。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蔬菜基地菜地。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蔬菜基地的義務,對侵佔、破壞蔬菜基地的行為有權進行舉報。
對保護、建設和管理蔬菜基地作出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揚和獎勵。第二章蔬菜基地的劃定第七條蔬菜基地的劃定,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並與城市、集鎮和村莊等長期發展規劃相協調,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保證蔬菜基地長期穩定和重點投入。第八條蔬菜基地分為重點保護區菜地和一般菜地。
重點保護區菜地是指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菜地和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定的保護區菜地,其他為一般菜地。第九條市人民政府對全市的蔬菜基地面積實行指標控制。市城區、不設區的市城區、鄉(鎮)集鎮分別按常住人口每人0.03畝、0.02畝和0.01畝的標准,由市、不設區的市和區蔬菜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劃定所屬的蔬菜基地,劃分重點保護區菜地和一般菜地,報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劃定的蔬菜基地,由市、不設區的市蔬菜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分別建立檔案。
劃定的重點保護區菜地,由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設立專門標志。第三章蔬菜基地的建設第十條市、不設區的市和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建設不同類型菜地的要求,制定蔬菜基地配套建設規劃,組織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對蔬菜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第十一條蔬菜基地建設應當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增加投入的原則。
市、不設區的市和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地方財政、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和農業發展基金中扶持蔬菜基地開發和建設,引導、鼓勵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對蔬菜基地的投入。第十二條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蔬菜基地的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鼓勵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第四章蔬菜基地的保護管理第十三條市、不設區的市和區人民政府對重點保護區菜地實行長期保護,對一般菜地實行階段性保護。第十四條在蔬菜基地范圍內,生產經營組織和承包經營者必須種植蔬菜,不得棄耕拋荒,或者改種其他作物、改挖魚塘、建房、取土和堆放廢棄物等。第十五條重點保護區菜地和一般菜地確需調整的,必須由市、不設區的市和區蔬菜管理部門會同國土管理部門制訂調整方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六條國家和地方建設需要徵用重點保護區菜地的,分別經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需要征(使)用市、不設區的市劃定的一般菜地的,分別經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准征(使)用重點保護區菜地和一般菜地的,分別按規定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用地審批手續。第十七條征(使)用蔬菜基地菜地,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先補後征佔一畝補一畝的原則,統一規劃,補足菜地。第十八條經批准徵用蔬菜基地菜地的,必須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向所屬市、不設區的市蔬菜管理部門繳納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徵用重點保護區菜地必須加倍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任何單位不得減免、拖欠。
鄉(鎮)、村按規定許可權批准使用菜地必須如數補足,無法增補或增補不足的應當向市、不設區的市蔬菜管理部門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由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統一安排增補新菜地。
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實行專款專用,用於蔬菜基地的建設,不得挪作他用。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的內容

本條例所稱岸邊拆船,指廢船停靠拆船碼頭拆解;廢船在船塢拆解;廢船沖灘(不包括海難事故中的船舶沖灘)拆解。
本條例所稱水上拆船,指對完全處於水上的廢船進行拆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拆船業的環境保護工作,並主管港區水域外的岸邊拆船環境保護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含港航監督,下同)主管水上拆船和綜合港港區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並協助環境保護部門監督港區水域外的岸邊拆船防止污染工作。
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主管漁港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監督拆船活動對沿岸漁業水域的影響,發現污染損害事故後,會同環境保護部門調查處理。
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主管軍港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
國家海洋管理部門和重要江河的水資源保護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確定的職責,協助以上各款所指主管部門監督拆船的防止污染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在主管本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款所確定水域的拆船環境保護工作時,簡稱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和可能,結合本地區的特點、環境狀況和技術條件,統籌規劃、合理設置拆船廠。
在飲用水源地、海水淡化取水點、鹽場、重要的漁業水域、海水浴場、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不得設置拆船廠。 設置拆船廠,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其內容包括:拆船廠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狀況、拆船規模和條件、拆船工藝、防污措施、預期防治效果等。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拆船廠,不得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部門在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前,應當徵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 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有權對拆船單位的拆船活動進行檢查,被檢查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
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有義務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和業務秘密。 對嚴重污染環境的拆船單位,限期治理。
對拆船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提出意見,通過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 拆船單位在廢船拆解前,必須清除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質;關閉海底閥和封閉可能引起油污水外溢的管道。垃圾、殘油、廢油、油泥、含油污水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廢棄物必須送到岸上集中處理,並不得採用滲坑、滲井的處理方式。
廢油船在拆解前,必須進行洗艙、排污、清艙、測爆等工作,經港務監督檢查核准後,方可拆解。 在水上進行拆船作業的拆船單位和個人,必須事先採取有效措施,嚴格防止溢出、散落水中的油類和其他漂浮物擴散。
在水上進行拆船作業,一旦出現溢出、散落水中的油類和其他漂浮物,必須及時收集處理。 排放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排放未經處理的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還必須經過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批准。
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接到拆船單位申請排放未經處理的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的報告後,應當抓緊辦理,及時審批。 拆下的船舶部件或者廢棄物,不得投棄或者存放水中;帶有污染物的船舶部件或者廢棄物,嚴禁進入水體。未清洗干凈的船底和油櫃必須拖到岸上拆解。
拆船作業產生的電石渣及其廢水,必須收集處理,不得流入水中。
船舶拆解完畢,拆船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清理拆船現場。 發生拆船污染損害事故時,拆船單位或者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的措施,並迅速報告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
污染損害事故發生後,拆船單位必須向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提交《污染事故報告書》,報告污染發生的原因、經過、排污數量、採取的搶救措施、已造成和可能造成的污染損害後果等,並接受調查處理。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除責令其限期糾正外,還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發生污染損害事故,不向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報告也不採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措施的
(二)廢油船未經洗艙、排污、清艙和測爆即行拆解的
(三)拆船廠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擅自開工建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四)任意排放或者丟棄污染物造成嚴重污染的。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第五條第二款所指的區域設置拆船廠並進行拆船的,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關閉或者搬遷。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除責令其限期糾正外,還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拒絕或者阻撓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進行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未按規定要求配備和使用防污設施、設備和器材,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發生污染損害事故,雖採取消除或者控制污染措施,但不向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報告的
(四)拆船單位關閉、搬遷後,原廠址的現場清理不合格的。 罰款全部上繳國庫。
拆船單位和個人在受到罰款後,並不免除其對本條例規定義務的履行,已造成污染危害的,必須及時排除危害。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拆船單位,可以根據其造成的危害後果,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前款所指拆船單位的停業整頓或者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的拆船單位停業整頓或者關閉,由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因拆船污染直接遭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有權要求造成污染損害方賠償損失。造成污染損害方有責任對直接遭受危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凡直接遭受拆船污染損害,要求賠償損失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提交《污染索賠報告書》。報告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受拆船污染損害的時間、地點、范圍、對象,以及當時的氣象、水文條件
(二)受拆船污染損害的損失清單,包括品名、數量、單價、計算方法等
(三)有關監測部門的鑒定。 本條例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

㈩ 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2016修訂)

第一條為防止拆船污染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拆船事業的發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水域從事岸邊和水上拆船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岸邊拆船,指廢船停靠拆船碼頭拆解;廢船在船塢拆解;廢船沖灘(不包括海難事故中的船舶沖灘)拆解。

本條例所稱水上拆船,指對完全處於水上的廢船進行拆解。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拆船業的環境保護工作,並主管港區水域外的岸邊拆船環境保護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含港航監督,下同)主管水上拆船和綜合港港區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並協助環境保護部門監督港區水域外的岸邊拆船防止污染工作。

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主管漁港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監督拆船活動對沿岸漁業水域的影響,發現污染損害事故後,會同環境保護部門調查處理。

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主管軍港水域拆船的環境保護工作。

國家海洋管理部門和重要江河的水資源保護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確定的職責,協助以上各款所指主管部門監督拆船的防止污染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在主管本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款所確定水域的拆船環境保護工作時,簡稱「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第五條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和可能,結合本地區的特點、環境狀況和技術條件,統籌規劃、合理設置拆船廠。

在飲用水源地、海水淡化取水點、鹽場、重要的漁業水域、海水浴場、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不得設置拆船廠。第六條設置拆船廠,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其內容包括:拆船廠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狀況、拆船規模和條件、拆船工藝、防污措施、預期防治效果等。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拆船廠,不得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部門在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前,應當徵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第七條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有權對拆船單位的拆船活動進行檢查,被檢查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

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有義務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和業務秘密。第八條對嚴重污染環境的拆船單位,限期治理。

對拆船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提出意見,通過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第九條拆船單位應當健全環境保護規章制度,認真組織實施。第十條拆船單位必須配備或者設置防止拆船污染必需的攔油裝置、廢油接收設備、含油污水接收處理設施或者設備、廢棄物回收處置場等,並經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部門驗收合格,發給驗收合格證後,方可進船拆解。第十一條拆船單位在廢船拆解前,必須清除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質;關閉海底閥和封閉可能引起油污水外溢的管道。垃圾、殘油、廢油、油泥、含油污水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廢棄物必須送到岸上集中處理,並不得採用滲坑、滲井的處理方式。

廢油船在拆解前,必須進行洗艙、排污、清艙、測爆等工作,經港務監督檢查核准後,方可拆解。第十二條在水上進行拆船作業的拆船單位和個人,必須事先採取有效措施,嚴格防止溢出、散落水中的油類和其他漂浮物擴散。

在水上進行拆船作業,一旦出現溢出、散落水中的油類和其他漂浮物,必須及時收集處理。第十三條排放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排放未經處理的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還必須經過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批准。

監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門接到拆船單位申請排放未經處理的洗艙水、壓艙水和艙底水的報告後,應當抓緊辦理,及時審批。第十四條拆下的船舶部件或者廢棄物,不得投棄或者存放水中;帶有污染物的船舶部件或者廢棄物,嚴禁進入水體。未清洗干凈的船底和油櫃必須拖到岸上拆解。

拆船作業產生的電石渣及其廢水,必須收集處理,不得流入水中。

船舶拆解完畢,拆船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清理拆船現場。

熱點內容
寧夏公路條例 發布:2025-04-29 07:51:50 瀏覽:369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 發布:2025-04-29 07:47:09 瀏覽:3
17年中級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4-29 07:46:17 瀏覽:965
法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嗎 發布:2025-04-29 07:44:54 瀏覽:580
2017二建法規目錄 發布:2025-04-29 07:44:00 瀏覽:814
財產損害賠償責任適用的法律 發布:2025-04-29 07:32:42 瀏覽:881
現行公司法規定的 發布:2025-04-29 07:31:16 瀏覽:940
在美國大法官的社會地位 發布:2025-04-29 07:23:12 瀏覽:802
道德底線新娘 發布:2025-04-29 07:23:08 瀏覽:986
官渡司法辦 發布:2025-04-29 07:23:04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