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Ⅰ 江蘇省行業協會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業協會組織和行為,保障行業協會依法開展活動,促進行業協會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行業協會的設立、變更、終止、開展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行業協會是指由同業經濟組織和個人自願組成,實行行業服務和自律管理,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社團法人。
本條例所稱行業協會包括符合前款規定的行業商會、同業公會。第四條行業協會的宗旨是為會員提供服務,維護行業、會員的合法權益,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增進會員的交流,協調行業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行業的公平競爭和有序發展。第五條行業協會應當依法設立,堅持政會分開和自願入會的原則,實行民主管理、自律發展。第六條行業協會應當依照章程,健全內部組織、工作制度和管理機制,依法開展活動,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行業協會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應當組織制定相關政策,統籌規劃行業協會布局,指導、協調和促進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行業協會的登記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對行業協會的相關活動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授權的業務主管單位在授權范圍內負責規范行業協會內部管理,指導行業協會開展活動。第二章協會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第八條成立行業協會,應當依法履行登記手續。第九條行業協會應當按照國家現行行業分類標准或者按照產品分類、經營方式、經營環節以及服務功能等設立。行業協會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具有行業代表性。第十條成立行業協會應當制定行業協會章程。行業協會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名稱、住所;
(二)宗旨、業務范圍和活動地域;
(三)會員資格及其權利、義務;
(四)組織管理制度,執行機構的產生程序;
(五)負責人的條件和產生、罷免的程序;
(六)資產管理和使用的原則;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終止的程序和終止後資產的處理;
(九)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行業協會的章程應當經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審議,並經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會議的會員或者會員代表表決同意方可通過。第十一條行業協會實行會員制。在本省注冊登記的經濟組織可以申請加入行業協會。
在本省連續營業六個月以上的非本省注冊登記的企業分支機構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加入本省的行業協會。第十二條行業協會可以依據章程和有關規定自行決定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第三章協會會員與組織機構第十三條符合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條件的經濟組織,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戶和與本行業有關的專家、學者等個人,承認協會章程,提出書面申請,並經理事會批准同意,可以成為該協會會員。行業協會吸收個人會員加入的,個人會員比例不得超過會員總數的百分之十。第十四條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出席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參加協會活動、接受協會提供的服務;
(二)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三)提議案權、建議權和監督權;
(四)自由退會;
(五)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權利。
會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協會章程;
(二)執行協會決議;
(三)按期交納會費。第十五條會員大會是行業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會員較多的行業協會,可以選舉產生會員代表,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職責。
理事會是會員大會的執行機構,經會員大會選舉產生。行業協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常務理事會。
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的職責由協會章程規定。第十六條行業協會設會長(理事長)一人,副會長(副理事長)人數由協會章程規定。會長(理事長)為行業協會的法定代表人。
行業協會的會長(理事長)、副會長(副理事長)由理事會或者常務理事會提出人選,經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選舉規則、任期和職權,由協會章程規定。
行業協會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幹人。秘書長為專職,可以通過選舉、聘任或者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產生。行業協會專職工作人員應當逐步實現社會化、職業化。
Ⅱ 江蘇省行業協會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業協會組織和行為,保障行業協會依法開展活動,促進行業協會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行業協會的設立、變更、終止、開展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行業協會是指由同業經濟組織和個人自願組成,實行行業服務和自律管理,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社團法人。
本條例所稱行業協會包括符合前款規定的行業商會、同業公會。第四條行業協會的宗旨是為會員提供服務,維護行業、會員的合法權益,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增進會員的交流,協調行業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行業的公平競爭和有序發展。第五條行業協會應當依法設立,堅持政會分開和自願入會的原則,實行民主管理、自律發展。第六條行業協會應當依照章程,健全內部組織、工作制度和管理機制,依法開展活動,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行業協會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應當組織制定相關政策,統籌規劃行業協會布局,指導、協調和促進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行業協會的登記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對行業協會的相關活動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授權的業務主管單位在授權范圍內負責規范行業協會內部管理,指導行業協會開展活動。第二章協會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第八條成立行業協會,應當依法履行登記手續。第九條行業協會應當按照國家現行行業分類標准或者按照產品分類、經營方式、經營環節以及服務功能等設立。行業協會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具有行業代表性。第十條成立行業協會應當制定行業協會章程。行業協會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名稱、住所;
(二)宗旨、業務范圍和活動地域;
(三)會員資格及其權利、義務;
(四)組織管理制度,執行機構的產生程序;
(五)負責人的條件和產生、罷免的程序;
(六)資產管理和使用的原則;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終止的程序和終止後資產的處理;
(九)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行業協會的章程應當經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審議,並經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會議的會員或者會員代表表決同意方可通過。第十一條申請籌備行業協會,應當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並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五個以上發起人,發起人為本省注冊登記並連續經營二年以上的同業企業、個體工商戶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以及連續經營二年以上的農村承包經營戶;
(二)發起人和其他申請入會者,達到本行政區域內同業組織數量的百分之十或者同業銷售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三)具有符合任職條件的擬任法定代表人人選和與其業務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人選。第十二條行業協會實行會員制。在本省注冊登記的經濟組織可以申請加入行業協會。
在本省連續營業六個月以上的非本省注冊登記的企業分支機構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加入本省的行業協會。第十三條行業協會設立分支機構或者代表機構,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應當依法辦理相應手續。第三章協會會員與組織機構第十四條符合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條件的經濟組織,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戶和與本行業有關的專家、學者等個人,承認協會章程,提出書面申請,並經理事會批准同意,可以成為該協會會員。行業協會吸收個人會員加入的,個人會員比例不得超過會員總數的百分之十。第十五條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出席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參加協會活動、接受協會提供的服務;
(二)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三)提議案權、建議權和監督權;
(四)自由退會;
(五)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權利。
會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協會章程;
(二)執行協會決議;
(三)按期交納會費。
Ⅲ 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2001)
第一條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第三條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工作,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依照憲法、法律和法規,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第四條鄉(鎮)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於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不得侵佔村級集體財產。
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開展工作,辦理鄉(鎮)人民政府依法委託的有關事項。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村民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並對委託的事項依法承擔責任。第五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教育村民履行納稅、服兵役、實行計劃生育等法律規定的義務,督促村民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二)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管理村級財務,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三)支持和組織村民依法發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其他經濟,承擔本村生產的服務和協調工作,維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承包經營戶、聯戶或者合夥的財產權和其他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四)實施本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發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識,反對封建迷信和其他社會丑惡現象,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
(五)調解民間糾紛,促進村民團結,協助人民政府維護村民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治安;
(六)召集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執行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村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范圍調整,由鄉(鎮)人民政府提出,並附村的集體資產處置意見,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報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第七條村民委員會的組成和選舉,依照《江蘇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執行。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
村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在換屆選舉前,按照規定對本屆村級財務進行一次審查。村民委員會主任、分管財務的村民委員會成員離任前,應當進行一次財務審查。審查結果應當及時公布。第八條村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辦事公道,作風民主,廉潔奉公,熱心為村民服務。第九條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經濟建設等委員會。下屬委員會成員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兼任。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委員會,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第十條村民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村的規模、村民的居住狀況、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分設若干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在村民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村民小組組長由本村民小組會議推選產生,與村民委員會任期相同,可以連選連任。推選或者更換村民小組組長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第十一條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村民會議由本村十八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村民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每年一般召開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議,應當召開村民會議。
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村民會議可以邀請駐本村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群眾組織代表列席。第十二條村民會議行使下列職權:
(一)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選舉、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
(二)聽取並審議村民委員會工作報告、村財務收支情況報告,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工作;
(三)討論決定本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四)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
(五)撤銷或者改變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六)討論決定本村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屬於村民會議行使的其他職權。
Ⅳ 江蘇省供銷合作社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規范供銷合作社的行為,維護供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保證供銷合作事業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供銷合作社是在國家扶持下由農民和其他勞動者自願入股組成的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是加強政府與農民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城鄉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第三條供銷合作社的宗旨是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綜合服務,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第四條供銷合作社實行自願聯合、民主管理、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辦社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基層供銷合作社和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的企業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設立登記,經核准後取得企業法人資格。第六條本省各級供銷合作社和有關單位、個人均應遵守本規定。本省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本規定,支持供銷合作社事業的發展,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第二章供銷合作社的組織體制第七條供銷合作社的基本職能是: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行使政府賦予的管理職能;
(二)研究制訂並實施本社的規章制度、發展規劃和工作意見,加強內部管理,搞好教育培訓;
(三)組織、指導所屬企業、單位及下級社開展業務、經營活動,對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經營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
(四)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農民的要求及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情況與意見,為社員和社員社搞好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第八條供銷合作社由下而上逐級入股聯合組成。上級社制定的基本規章制度、發展規劃和重大決策等,下級社應當執行。上級社與下級社應當加強合作與聯合。第九條各級供銷合作社所屬單位的資產歸本級社所有,由本級社授權其經營管理和有償使用。所屬單位對其所佔用的資產負有保值和增值的責任。第十條供銷合作社實行代表會議制。社員代表大會是供銷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屆任期3至5年。有關供銷合作社的重大事項,必須經社員代表大會討論和確認。
基層供銷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的代表,由社員推選產生。
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的代表,由社員社的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第十一條供銷合作社社務委員會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是社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和執行機構,向社員代表大會負責。每屆任期與社員代表大會相同。第十二條供銷合作社實行主任負責制。供銷合作社主任是供銷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對社務委員會負責。供銷合作社主任應接受社員(社員社)監督。
基層供銷合作社的正、副主任由縣級社提名,經同級社務委員會選舉產生,或者由縣級社聘任,經同級社務委員會確認。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的正、副主任分別由同級社務委員會選舉產生。市和縣級社主任的任免和調動須徵得上一級社的同意,並按供銷合作社章程有關程序規定予以確認。第三章供銷合作社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第十三條基層供銷合作社以集鎮為中心,按照經濟區域設置,不設基層供銷合作社的鄉(鎮)所在地可設分社或站。縣級以上各級供銷合作社按照行政區劃設置。
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一縣一社」,實行供銷合作社縣級和基層之間組織一體化。第十四條新設立供銷合作社必須經上級社審核同意,並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批准或登記手續。第十五條供銷合作社的合並、分立與終止,須經同級社員代表大會決議,並報上一級社批准,或由上一級社社務委員會討論決定。供銷合作社企業的終止,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四章供銷合作社的權利和義務第十六條供銷合作社依法享有下列權利:
(一)對其全部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依法處分的權利;
(二)聘任和解聘所屬企業和單位的負責人;
(三)審批所屬企業和單位的重大經營、投資決策;
(四)監督檢查所屬企業和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
(五)享有獨立進行經濟、社會活動的自主權,自主確定經營形式、分配形式、自主決定內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勞動組織形式和用工辦法;
(六)其他依法應享有的權利。
Ⅳ 江蘇省鄉鎮福利企業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全省鄉鎮福利企業的管理和指導,促進其鞏固和發展,根據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特製定本辦法。第二條鄉鎮福利企業是社會福利性質的集體企業,它以安置農村和集鎮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盲、聾、啞、殘人員的生產勞動為主要目的,同時為當地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提供必要的基金,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
鄉鎮福利企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各地其他鄉鎮企業應積極安置殘疾人員就業,解決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第三條殘疾人員占企業生產人員的比例必須符合規定,管理人員不得超過職工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招收殘疾人員年齡一般為男四十五歲以下,女四十歲以下。在招收健全職工時,優先照顧符合條件的扶貧對象及子女。第四條各級鄉鎮要從解決殘疾人就業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決定辦廠的規模和數量。設立鄉鎮福利企業,須經縣(區)民政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開業登記手續,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手續後方可經營,並取得法人資格。
鄉鎮福利企業的分立、合並、終止以及生產經營范圍等登記事項的變更,應經民政部門審查同意,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因故停辦的企業,其減免稅款中列入企業發展基金部分應交民政部門或者主辦單位,繼續用於殘疾人福利事業。
鄉鎮福利企業分立、合並或終止時,必須保護其財產,依法清理債權、債務。第五條民政部門要對鄉鎮福利企業加強管理、指導、扶持和監督,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在辦廠方向、疏通渠道、信息咨詢等方面發揮監督、協調和服務作用。
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鄉鎮福利企業的保護、扶持、指導和監督。第六條鄉鎮福利企業的民主管理形式、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七條鄉鎮福利企業可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文件精神,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第八條鄉鎮福利企業在不改變社會福利性質的前提下,可採取多種形式發展橫向聯系和協作。第九條鄉鎮福利企業要重視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根據殘疾人的特點,制定和落實勞動保護措施,改善勞動條件,搞好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切實保障職工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第十條鄉鎮福利企業的工資、獎金和福利待遇,按鄉鎮集體企業的規定執行。要積極創造條件,推行社會保險,建立和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第十一條鄉鎮福利企業要關心殘疾職工的利益。對殘疾職工的定崗定額、工資計酬,要以「同工同酬,適當照顧」為原則。對確實因殘而難以完成定額任務的,要確定保底工資,以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
企業要盡可能解決殘疾職工在食、宿、行等方面的困難。對行動確有困難的殘疾人,在無條件解決住宿和交通的情況下,可以採取外發加工。第十二條鄉鎮福利企業應從稅後利潤或免稅所得部分中,拿出不超過百分之三十的資金,按比例上交給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區)民政部門。其中,上交給鄉、鎮人民政府的,最高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作為本地區發展社會福利救濟的基金,主要用於補助「五保戶」救濟事業;上交給縣(區)民政部門的,最高不超過百分之五,作為福利事業的開發和服務基金。第十三條對關心、幫助殘疾職工成績顯著者,應予表揚或獎勵;對歧視、刁難、摧殘殘疾職工造成後果者,應予批評或處分,觸犯刑律的,提請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四條本辦法由江蘇省民政廳負責解釋。第十五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Ⅵ 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行為,鼓勵、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運行、促進發展、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第三條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以下一種或者多種業務:
(一)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使用;
(二)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其他相關服務;
(三)農村民間工藝及製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經營等;
(四)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設施建設運營等服務。第四條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與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的綜合協調機制,統籌指導、協調、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組織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指導、扶持和服務。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職責做好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的相關工作。第六條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推動多種形式規模化經營,拓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內容和領域,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第七條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黨內法規的規定成立黨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第八條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長江三角洲區域省市建立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協作機制,開展農業生產、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等領域合作交流,推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互認等協作體系。第二章組織運行第九條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具備法定條件並依法登記,領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取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資格。未經依法登記,不得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定登記事項變更的,應當依法申請變更登記。第十條登記機關和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提供便利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信息應當依託全省大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共享給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和組織。第十一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出資方式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實物、知識產權、土地經營權、林權等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的,由全體成員評估作價;經全體成員決定,可以委託評估機構評估作價。第十二條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應當依法制定,載明法定事項。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組織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照示範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章程。第十三條鼓勵和支持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出資等方式,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成員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在本社務工的權利。
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業科學研究單位和農業科技服務組織等,以及以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為主要職業的農業從業人員,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財政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符合規定的,可以以出資的方式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第十四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遵循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原則,成員結構應當符合法律規定。農民至少應當占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計入農民成員比例:
(一)具有農村村民身份的;
(二)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
(三)具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證明的。
非本省戶籍人員在本省設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符合前款情形之一,並在本省承租土地、水面等的,計入農民成員比例。
已遷入城鎮居住,但仍保留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的居民,可以以農民身份設立或者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
Ⅶ 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2021修正)
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下簡稱《工會法》),根據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各級工會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工會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教育職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素質,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
工會及其工作人員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密切聯系職工,聽取和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第三條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應當在開業或者設立之日起一年內依法建立工會組織。上級工會可以派員幫助和指導職工組建工會,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應當提供支持和協助,不得阻撓。第四條鄉鎮、城市街道以及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園區應當建立工會。職工較多的城市社區、村可以建立工會。第五條各級工會應當設立女職工委員會。女職工不足十人的基層工會可以設女職工委員。女職工委員會與工會委員會同時建立。女職工委員會或者女職工委員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維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第六條基層工會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的法人條件的,經上一級總工會確認後,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其主要負責人是法定代表人。第七條職工二百人以上的國有獨資、國有控股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工會,應當設專職工會主席。專職工會工作人員的人數應當按不低於職工總人數的千分之三配備。
職工二百人以上的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工會可以設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專職工會工作人員的人數由工會與企業、事業單位協商確定。
鄉鎮、城市街道以及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應當設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職工較多的,應當配備其他專職工會工作人員。第八條工會委員會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行政負責人、合夥人以及他們的近親屬不得作為本企業工會委員會成員的人選,分管勞動、工資、人事的企業負責人不宜兼任工會主席、副主席。
工會主席、副主席實行任期制,可以連選連任。上級工會可以推薦基層工會主席候選人。第九條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建立平等協商制度,就集體合同的簽訂、勞動關系的調整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或者拖延對方的協商要求。
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依照法律規定簽訂集體合同,也可以就工資、勞動安全衛生或者女職工特殊保護等事項簽訂單項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討論通過。
區域、產業工會組織可以代表職工與相應的企業組織、企業代表或者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區域、行業集體合同。
上級工會應當對下級工會代表職工進行平等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提供支持和幫助。第十條工會幫助和指導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簽訂勞動(聘用)合同,督促雙方依法履行、變更、解除、終止和續訂。
企業、事業單位制定、修訂勞動(聘用)合同文本,應當徵求本單位工會的意見。
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修訂勞動(聘用)合同樣本,應當徵求同級總工會的意見。第十一條工會應當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及其他形式參與本單位的民主管理。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支持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依法行使職權。
基層工會與企業、事業單位就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行使職權發生爭議,雙方協商不成的,應當提請上一級工會、企業或者事業單位的代表協調解決。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廠務、事務公開制度,工會應當支持和督促本單位實行廠務、事務公開。第十二條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職工代表。
公司監事會中應當有職工代表。
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工會提名,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工會主席、副主席可以作為職工代表的候選人。
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參與公司重大問題決策,應當事先聽取職工和工會的意見,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報告工作,接受職工監督。
Ⅷ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2007年9月27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職工民主權利,促進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實行民主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應當堅持有利於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原則。
企業應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企業事務公開等形式,組織職工參與管理,保障職工行使民主權利。
職工應當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支持企業依法經營和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勞動行政等部門依法對企業民主管理進行指導、檢查和監督。
地方總工會、產業工會協助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和幫助企業實行民主管理,並依法進行監督。企業工會具體組織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
勞動行政部門、總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共同研究解決有關企業民主管理的重大問題。
第二章 企業職工代表大會
第五條 企業應當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職工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
設立分公司、分廠的企業,可以分級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職工一百人以上的企業應當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職工不足一百人的企業,可以召開全體職工大會行使本條例所列的職工代表大會的各項職權。
第六條 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審議通過集體合同草案和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二)選舉參加平等協商的職工方協商代表和職工董事、職工監事,聽取其履行職責情況報告;
(三)討論企業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草案或者重大事項方案,提出意見;
(四)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勞動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
(五)圍繞企業經營管理和職工生活福利等事項,徵集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提案和合理化建議;
(六)監督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實行企業事務公開、履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和辦理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情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七條 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國有、集體控股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除行使第六條規定的職權外,還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和審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重大決策,企業重組、改制、破產和裁員的實施方案,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勞動報酬、廉潔從業情況的報告;
(二)通過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生活福利、獎懲與裁員、企業改制職工分流安置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重大事項的方案;
(三)民主評議和監督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集體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有權選舉和罷免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制定、修改企業章程,決定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
第八條 企業職工有選舉和被選舉為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由職工直接選舉,可以競選和連選連任。選舉時應當以分公司、分廠、車間、班組或者科室為單位,設立選區。
選區內半數以上職工對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履行職責不滿意的,應當向企業工會報告,並按照程序予以罷免。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與企業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其代表資格終止。
第九條 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職工不足一百人的企業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不得少於三十名;
(二)職工一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企業,代表名額以四十名為基數,職工每超過一百人,代表名額增加七名;
(三)職工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企業,代表名額以一百名為基數,職工每超過一千人,代表名額增加二十五名;
(四)職工超過五千人的企業,代表名額不得少於二百名。
在職工代表大會屆期內,職工人數有明顯變化的,代表名額應當按照前款規定作出調整,並由企業工會報上一級工會備案。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中,企業董事會成員、執行董事、中高級管理人員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百分之二十。女代表比例應當與女職工人數所佔比例相適應。
第十條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應當依法行使代表的職權,真實反映職工意見,向選區內職工報告職工代表大會情況和履行代表職責情況,接受職工的民主監督。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因參加職工代表大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佔用工作時間的,視為提供正常勞動。
第十一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屆任期與企業工會相同,為三年或者五年。
經上一級工會同意,職工代表大會可以提前或者延期換屆,但提前或者延期換屆時間不得超過半年。
第十二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議題由企業工會聽取職工意見後與企業經營者協商確定。
經三分之一以上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或者企業工會、企業經營者提議,可以臨時召集職工代表大會。
第十三條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才能舉行。進行選舉、作出決議和通過事項應當經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本條例規定應當由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事項,應當採用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
第十四條 職工代表大會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決議和通過的事項,對企業和職工具有約束力。企業每年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企業應當將屬於職工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或者通過。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支持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第三章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
第十五條 在小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由鄉鎮、街道、村、社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等區域工會或者縣級以下行業工會,組織企業職工,通過召開區域或者行業職工代表大會,開展民主管理活動。
第十六條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和討論本區域、行業內有關經濟發展、勞動用工、企業管理、社會保障等情況的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審議通過區域、行業集體合同及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三)監督區域、行業內有關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實行企業事務公開、履行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等情況。
第十七條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由區域、行業內企業的職工,按一定比例民主推薦並直接選舉產生。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代表中,企業經營者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百分之二十。
區域、行業工會負責人以及企業工會和工會女職工委員會負責人應當作為代表候選人。
第四章 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
第十八條 國有獨資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中應當有職工董事,其人數由公司章程規定。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中,可以有職工董事。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中應當有適當比例的職工監事,其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但不得低於監事會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第十九條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等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候選人中應當有公司工會負責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不得作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候選人。
第二十條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在董事會、監事會中行使職權時與其他董事、監事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應當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參與公司決策、監督時,應當真實、准確、全面地反映職工意見,並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參與公司決策、監督的情況,接受職工監督。
第五章 企業事務公開
第二十一條 企業應當向職工公開下列內容,接受職工民主監督:
(一)企業章程和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
(二)除商業秘密外的企業發展規劃和生產經營情況;
(三)平等協商和簽訂、履行集體合同情況;
(四)用工管理和簽訂、履行勞動合同情況;
(五)繳納職工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補充保險、企業年金情況;
(六)勞動安全衛生以及女職工權益保護情況;
(七)職工獎懲情況和裁員方案;
(八)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國有、集體控股企業還應當公開除商業秘密外的企業投資和生產經營重大決策方案、重大技術改造方案、年度生產經營目標及完成情況、大額資金使用、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大宗物資采購供應、企業重大資產權屬變化以及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選聘和任用情況等內容。
第二十二條 企業可以通過下列形式公開企業事務:
(一)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二)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參加董事會、監事會;
(三)設立企業事務公開欄和企業網站、企業報刊、板報;
(四)召開企業情況發布會;
(五)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形式。
第二十三條 企業應當建立企業事務公開責任制。企業經營者是企業事務公開的主要責任人。
企業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報企業事務公開實施情況。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企業工會在企業民主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承擔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任務,組織選舉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籌備召集職工代表大會,徵集提案,督促企業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
(二)負責處理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企業民主管理日常工作,組織職工代表大會代表開展巡視活動;
(三)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幫助和指導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並督促履行;
(四)配合做好企業事務公開工作,組織職工民主評議企業事務公開情況,收集、反饋職工意見和建議,並督促企業予以改進;
(五)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履行職責提供服務;
(六)接受、辦理職工的申訴和建議;
(七)建立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檔案,定期向上一級工會報告民主管理工作情況。
區域、行業工會組織本區域、行業內企業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其職責參照前款規定。
第二十五條 地方總工會對企業侵犯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行為,可以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整改意見書,要求企業予以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向同級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處理建議書。
地方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依法對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時,企業應當如實提供相關資料和說明。
第二十六條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將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情況列入企業守法誠信檔案。對妨礙企業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侵害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行為,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並依法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 企業工會與企業經營者因民主管理事項發生爭議,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提請地方總工會或者勞動行政部門協調解決。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其他責任人員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一)拒絕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
(二)對職工代表大會依法作出的決議,應當執行而拒不執行的;
(三)阻撓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依法履行職責的。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解除勞動合同,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職工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利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在企業民主管理活動中,企業妨礙、阻撓工會履行職責的,地方總工會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工會提請勞動行政部門予以處理。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實行民主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二條 企業民主管理中有關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適用《江蘇省集體合同條例》。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Ⅸ 求2008年1月1日頒布實行的法律
中國法院網訊 2008年1月1日,共55部法規、規章開始實施,其中國家級法規25部,地方級法規30部。
國家級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如下:
發布單位 名稱 文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三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07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四號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 現役軍人和人民武裝警察居民身份證申領發放辦法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第510號
國務院 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 國務院令第500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07修訂) 國務院令第50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 國務院令第51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國務院令第512號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修訂) 國務院令第513號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國務院令第514號
最高人民法院、澳門特別行政區 最高人民法院、澳門特別行政區關於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相互認可和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 法釋(2007)17號
人事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人事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 人事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8號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三)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189號
財政部 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財政部令第47號
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2007修訂) 農業部令第5號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 農業部令第7號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8號
交通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運公司安全與防污染管理規定 交通部令2007年第6號
經營性公路建設項目投資人招標投標管理規定 交通部令2007年第8號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2007修訂)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5號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51號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保險公司總精算師管理辦法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7年第3號
保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管理辦法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7年第4號
地方級的法規、規章如下:
發布單位 名稱 文號
北京市 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67號
北京市房屋租賃管理若干規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94號
天津市 天津市信息化促進條例
河北省 河北省防雷減災管理辦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11號
遼寧省 遼寧省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辦法 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11號
遼寧省非機動車管理辦法 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12號
吉林省 吉林省行政執法監督辦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193號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規定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0號
江蘇省 江蘇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條例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37號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39號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市裝飾裝修管理條例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4號
南京市體育經營活動監督管理辦法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59號
南京市非機動車燃油助力車交通管理辦法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61號
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市集貿市場管理條例 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45號
蘇州市住宅區物業管理條例
浙江省 浙江省廣告管理條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77號
安徽省 安徽省發展新型牆體材料條例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04號
安徽省職業教育條例(2007修訂)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06號
湖南省 湖南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83號
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88號
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條例 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9號
廣東省深圳市 深圳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7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牆體材料促進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95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車用乙醇汽油管理暫行辦法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34號
海南省 海南省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條例(2007修正)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6號
海南省華僑捐贈公益事業若干規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7號
海南省松濤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規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8號
雲南省 雲南省電力設施保護條例 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61號
陝西省 陝西省依法行政監督辦法 陝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23號
甘肅省 甘肅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6號
編輯:邊江
Ⅹ 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2013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規范勞動用工管理,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條例。
依法成立的基金會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組織,屬於前款所稱的用人單位。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明確勞動關系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的人格尊嚴、安全健康和獲取勞動報酬、參與民主管理等權利,不得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免除用人單位責任、加重勞動者責任、排除勞動者合法權利。
勞動者應當遵守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按照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集體合同、勞動合同的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不得損害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用人單位依法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的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應當主動、如實告知勞動者,或者採取公告欄、書面文本、電子郵件、本單位網站等便於勞動者知曉的方式公示。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維護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作為重要職責,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勞動者、工會組織和用人單位代表組織等相關方面的意見,研究制定涉及勞動關系的政策、措施。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進行指導、協調、管理和監督檢查,依法協調勞動關系,妥善處理勞動爭議。
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組織協助做好本轄區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有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用人單位代表組織組成協調勞動關系委員會,協調處理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第八條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制定勞動規章制度,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等情況進行監督。第九條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促進平等就業工作,消除就業歧視,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模範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第二章勞動合同的訂立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應當如實向勞動者告知與勞動合同有關的工作內容、崗位要求、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勞動報酬、職業危害和勞動條件等。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崗位,還應當告知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內容,並在勞動合同中載明。
勞動者應當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如實說明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就業現狀、健康狀況、競業限制等情況,如實提供自己的居民身份、學歷、工作經歷、職業技能等證明。第十二條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並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文本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
勞動合同同時使用中文和外文文本的,合同內容應當一致,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為准。
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用人單位應當自勞動合同訂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文本交付勞動者本人,不得扣押。第十三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參加上崗前培訓、學習的,勞動關系自勞動者參加之日起建立。第十四條企業停產放長假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離崗休養人員以及其他協商保留勞動關系的不在崗人員,同時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從事全日制勞動的,應當將其與原用人單位保留勞動關系的情況告知新的用人單位。雙方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可以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作出例外約定。第十五條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須停工治療的,在規定的醫療期內,試用期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