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本法規定特首選舉
Ⅰ 香港特首任命制度是怎樣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設於1997年7月1日,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次。
如行政長官在任期完成之前因故離職,繼任人應在6個月內產生。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解釋基本法方式說明補選的行政長官只是完成前任餘下的任期。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二屆(部份)行政長官是董建華,2005年3月13日,他在未完成第2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董建華辭職後,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1)香港基本法規定特首選舉擴展閱讀:
職務責任
1、領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執行香港基本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
3、簽署、公報並向中央人民政府備案由香港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和政府的行政指令;
4、建議中央任命或免去主要官員、各級法院法官及公職人員的職務;
5、赦免或減輕刑事罪犯的刑罰及處理請願、申訴事項。
Ⅱ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產生辦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香港特區首長,簡稱香港特首,由分別來自38個界別分組,代表不同行業、專業、勞工、社會服務團體及區域組織的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
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長官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1997年第一屆行政長官由第一屆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成員1200人,中央政府任命。2002年第2屆特首由同一選舉委員會選出。2005年第2屆特首補選已於2005年7月10日舉行,選舉委員會成員大致與原有的相同。有缺位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由與立法會同一功能組別的選民(各界別合共160,000人)選出。
2007第3屆特首選舉內容仍未有定案,唯2004年4月26日的第10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已否定了2007年普選特首、2008年普選立法會的可能。
根據《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每屆任期是5年,每人只可以連任一次。
(2)香港基本法規定特首選舉擴展閱讀
參選資格:
(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外國無居留權。
(二)、年滿40周歲。
(三)、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
(四)、不少於10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提名。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2021修訂)
一、行政長官由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際情況、體現社會整體利益的選舉委員會根據本法選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二、選舉委員會委員共1500人,由下列各界人士組成:
第一界別:工商、金融界 300人
第二界別:專業界 300人
第三界別: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 300人
第四界別: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等界 300人
第五界別: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 300人
選舉委員會委員必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擔任。
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三、選舉委員會各個界別的劃分及名額如下:
第一界別設十八個界別分組:工業界(第一)(17席)、工業界(第二)(17席)、紡織及制衣界(17席)、商界(第一)(17席)、商界(第二)(17席)、商界(第三)(17席)、金融界(17席)、金融服務界(17席)、保險界(17席)、地產及建造界(17席)、航運交通界(17席)、進出口界(17席)、旅遊界(17席)、酒店界(16席)、飲食界(16席)、批發及零售界(17席)、香港僱主聯合會(15席)、中小企業界(15席)。
第二界別設十個界別分組:科技創新界(30席)、工程界(30席)、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30席)、會計界(30席)、法律界(30席)、教育界(30席)、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30席)、醫學及衛生服務界(30席)、中醫界(30席)、社會福利界(30席)。
第三界別設五個界別分組:漁農界(60席)、勞工界(60席)、基層社團(60席)、同鄉社團(60席)、宗教界(60席)。
第四界別設五個界別分組:立法會議員(90席)、鄉議局(27席)、港九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76席)、「新界」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80席)、內地港人團體的代表(27席)。
第五界別設兩個界別分組: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190席)、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110席)。四、選舉委員會以下列方式產生:
(一)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香港委員、立法會議員、大學校長或者學校董事會或者校務委員會主席,以及工程界(15席)、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15席)、教育界(5席)、醫學及衛生服務界(15席)、社會福利界(15席)等界別分組的法定機構、咨詢組織及相關團體負責人,是相應界別分組的選舉委員會委員。
除第五界別外,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也可以在其有密切聯系的選舉委員會其他界別分組登記為委員。如果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或者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登記為選舉委員會其他界別分組的委員,則其計入相應界別分組的名額,該界別分組按照本款第三項規定產生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的名額相應減少。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登記為選舉委員會有關界別分組的委員後,在該屆選舉委員會任期內,根據上述規定確定的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分組按照本款第一、二、三項規定產生的委員的名額維持不變。
(二)宗教界界別分組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由提名產生;科技創新界界別分組的部分委員(15席)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中提名產生;會計界界別分組的部分委員(15席)在國家財政部聘任的香港會計咨詢專家中提名產生;法律界界別分組的部分委員(9席)在中國法學會香港理事中提名產生;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界別分組的部分委員(15席)由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和香港出版總會分別提名產生;中醫界界別分組的部分委員(15席)在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香港理事中提名產生;內地港人團體的代表界別分組的委員(27席)由各內地港人團體提名產生。
(三)除本款第一、二項規定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外,其他委員由相應界別分組的合資格團體選民選出。各界別分組的合資格團體選民由法律規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機構、組織、團體或企業構成。除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法列明者外,有關團體和企業須獲得其所在界別分組相應資格後持續運作三年以上方可成為該界別分組選民。第四界別的鄉議局、港九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新界」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和第五界別的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等界別分組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可由個人選民選出。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須獲得其所在界別分組5個選民的提名。每個選民可提名不超過其所在界別分組選舉委員會委員名額的候選人。選舉委員會各界別分組選民根據提名的名單,以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該界別分組的選舉委員會委員。
上款規定涉及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的具體產生辦法,包括有關界別分組的法定機構、咨詢組織、相關團體和合資格團體選民的界定、候選人提名辦法、投票辦法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以選舉法規定。
Ⅳ 港澳特首由港澳民眾選出.再由中央政府任命那要是中央不任命怎麼辦
香港立法會正式通過《行政長官選舉(修訂)(行政長官的任期)條例草案》,訂明即將選出來新特首的任期為兩年,而不是五年。香港特首補選工作隨即拉開帷幕。如果國家不同意的話,那這就無效。特首依法選舉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領導特別行政區事務。
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香港總督、澳門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次。根據《基本法》規定,特首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當地選舉後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當選者必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必須效忠特別行政區和中央人民政府。
(4)香港基本法規定特首選舉擴展閱讀:
產生辦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第一屆特首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產生,其後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選舉產生。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第一屆特首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產生辦法的決定》產生,其後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選舉產生。
Ⅳ 要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需要具備的條件和資格是什麼
下一任的特區行政長官應具備有「三從四得」的條件,如此一來,香港各方面的發展將能暢通無阻。
「三從」是新一屆特區行政長官上任後,以及其領導班子,首要關注和解決的施政方向。
一從:遵從基本法的要求
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我們得知凡年滿四十周歲,連續居港二十年,無外國居留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中國公民,皆有個人權利去爭取選舉委員會的支持提名競選第二屆特區行政長官。
香港是一個法治的社會,誰都不能夠因為個人的喜好或其他原因,而企圖破壞香港的法治精神,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要遵從法律,在其當選後的施政也要依從法律賦予的權力。
第二屆的行政長官應繼續堅決貫徹實施《基本法》,並且依法反對任何違法的行為,一視同仁,不懼壓力,建立強勢威信。
二從:聽從發展經濟的訴求
市民大眾是最現實的,豐衣足食是千古不變的最首要的訴求。絕大多數香港市民最大的心願是香港經濟蓬勃發展,有份好工。
今天,香港經濟不景,非個人之力所致,是過往的積弊所致,也是外圍大氣候所累。時勢造英雄,在這個時勢之下,正是有為領導人發揮魅力的最佳時候。誰敢站出來承接這個燙手山芋?便足以顯示出個人敢於承擔重責的英雄氣概。
英雄造時勢,在於英雄能夠部署今天,放眼未來。清時,康熙大帝正是能夠忍受眼前之苦痛,積極克服各種困難,努力作好各項准備,時機一到,除鰲拜、廢三蕃、收台灣、平內蒙,扭轉乾坤,造就大清盛世,滿足平民百姓。功在千秋,萬世傳頌。
「鞏固實力投資未來」的施政方針,足以彰顯董建華有英雄造時勢之決心。第二任的行政長官需要心懷市民的訴求,積極地進行固本培元,並以發展香港經濟為他任內的首要目標,以滿足市民最大的心願。
三從:順從世界發展的需求
全球經濟不濟,唯獨中國欣欣向榮。在今後的二十年內,中國的一舉一動將牽動世界各國之心。中國入世,世界經濟格局必然會重新調整,發展趨勢將傾向亞洲,尤其是以中國的經濟為主導。滔滔世界大流,順之者,昌;逆之者,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