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西省地方法規

山西省地方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6-05 13:25:48

① 山西省地方立法條例(201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根據立法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和審查地方政府規章的活動,適用本條例。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省人民政府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修改、廢止規章,依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方性法規(以下簡稱法規),是指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以及由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經過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條例、規定、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
本條例所稱地方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是指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由省人民政府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制定的實施細則、規定、規則、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第四條地方立法必須遵循立法法確立的基本原則;防止不適當地強調地方和部門利益,避免不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義務和國家機關的權力;除規范機構編制的專項法規外,不得規定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內容。
制定法規、規章,應當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五條編制立法規劃和計劃,起草、審議、修改法規和規章草案,應當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第六條省人民政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立法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二章立法許可權第七條下列事項應當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規,但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除外:
(一)法律規定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規的事項;
(二)本省行政區域內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中涉及全局且需要制定法規的特別重大事項;
(三)規范省人民代表大會的自身活動,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四)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履行職務的問題,需要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第八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就下列事項制定法規,但立法法第八條和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事項除外:
(一)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根據本省實際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國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而需要根據本省實際先行制定法規的事項;
(三)屬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規的事項;
(五)規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自身活動,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六)需要由常務委員會制定法規的其他事項。
在省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進行部分修改或者補充,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九條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情況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太原市和大同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前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第十條省人民政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制定規章。
省人民政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按照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負責規章制定的具體工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太原市和大同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②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適應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需要,保證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的正確行使,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特製定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第二條地方性法規是指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在本省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第三條省人大常委會在同國家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政策、政令不抵觸的前提下,依據下列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法律、行政法規明文授權地方制定實施細則或規定者;
(二)對涉及全省人民的利益、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大問題,國家尚無法律規定而實際需要先作統一規定者;
(三)根據本省特殊情況,需要作出規定者。第二章地方性法規案的提出第四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可以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屬於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地方性法規案。第五條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可以向常委會提出屬於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地方性法規案。第六條太原市人大常委會可以擬訂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制訂。第七條凡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須附上地方性法規草案及關於草案的詳細說明。
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可以不附法規草案和說明,但需說明提出議案的理由、議案的宗旨、法律依據和法規內容,分別由有關工作委員會或法制寶組織起草。第三章地方性法規案的審查和審議第八條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太原市人大常委會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須先由有關的工作委員會和法制室,進行實質性和技術性的審查。經審查認為需要作重大修改者,由原提案單位修改後再報送審查。第九條由省人大常委會起草的地方性法規草案,須先送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徵求意見。第十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在列入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草案之前,連同說明下發各市、縣人大常委會及有關部門徵求意見。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經廣泛徵求意見並由法制室修訂後,向主任會議提出,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草案,或是否建議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草案。第十二條凡列入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委會會議表決。
地方性法規案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也可以經兩次以上會議後審議通過。第十三條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對該議案的審議即行終止。第十四條凡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提案單位負責人須到會作議案說明,說明的內容包括制定該項法規的理由、法律依據、法規的主要內容和其他解釋。第十五條省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地方性法規案採用舉手錶決方式。第十六條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由常委會以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第四章地方性法規的公布第十七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一律公布。第十八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委會主任署名,以常委會令公布。
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由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十九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和批準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第二十條地方性法規的生效時間依下列規定:
(一)凡法規的施行不需要准備時間者,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凡法規的施行需要有一段准備時間者,應規定生效日期。
(二)法規的生效日期,可以在法規的《附則》中規定,也可以在公布法規的文件中規定。第五章地方性法規的解釋第二十一條關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省人大常委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第二十二條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運用的問題,分別由省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第六章地方性法規的修改和廢止第二十三條地方性法規的修改程序和許可權,與制定同。第二十四條地方性法規的廢止,依下列規定:
(一)凡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限的,期限結束,該項法規即自行廢止;
(二)凡專為某一特定情況或任務而制定的法規,該情況消失或該項任務完成,該法規即自行廢止;
(三)凡新的地方性法規可以取代某項舊的地方性法規者,應當明確規定廢止該項舊的地方性法規;
(四)凡新頒布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可以取代某項地方性法規者,省人大常委會應作出專門決議,宣告廢止該項地方性法規。

③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科學化、規范化,保障其充分行使地方立法權,提高地方立法工作的效率和地方性法規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從本省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為改革、發展、穩定服務。第三條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加強調查研究,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第二章中長期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實施和變更第四條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工作委員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應當分別於省人民代表大會每屆第一年度的第二季度和每年第四季度向常務委員會提出中長期立法規劃和翌年立法計劃的立法建議項目。
各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范圍,對所提出的立法建議項目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第五條省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制委員會)對立法建議項目進行綜合平衡、統一協調,編制常務委員會中長期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立法計劃草案,並提交主任會議討論通過或由主任會議研究後,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批准。第六條主任會議研究年度立法計劃草案,按照綜合平衡、統籌安排的原則,確定各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的立法工作任務。第七條中長期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經主任會議討論通過或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組織實施。
法制委員會應當適時向主任會議報告中長期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實施情況。第八條中長期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需要變更的,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向法制委員會提出意見,法制委員會綜合各方面意見後,統一向主任會議提出報告,由主任會議討論通過或主任會議研究後,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批准。第三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第九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以下簡稱法規草案),應當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克服和避免部門利益的影響,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第十條法規草案所涉及的執法主體是一個執法部門或單位的,由該部門或單位負責起草;是兩個以上執法部門或單位的,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或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起草。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和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組織起草的法規草案,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應當提前介入;其他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起草的法規草案,法制委員會應當提前介入。第十二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認真聽取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必要時,可以舉行有有關專家、學者參加的論證會。第十三條對於涉及多數公民切身利益的法規草案,起草單位應當舉行有有關的社會團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其他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或採取其他形式,廣泛聽取意見。第十四條法規草案在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前,提案機關應當做好協調工作。第四章地方性法規議案的提出和法規草案的審查第十五條省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主任會議、各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5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屬於常務委員會職權范圍內的地方性法規議案。第十六條地方性法規議案,由主任會議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或交有關工作委員會研究;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應當及時向主任會議提交審議或研究情況的報告。第十七條地方性法規議案,應當包括法規草案和關於法規草案的說明等。第十八條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初審的法規草案,一般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召開15日前報送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和常務委員會分管相關委員會工作的副主任。
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時間內,將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規草案名稱抄送辦公廳,由辦公廳統一報告主任會議,主任會議研究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草案。

④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法規、規章質量,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省人民政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可以制定規章,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提出立法議案。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和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情況下,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審議。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下列規章:
一、貫徹執行國務院行政法規的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
二、貫徹執行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的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
三、根據全省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規定、辦法、規則等。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簡稱省直各部門,下同),依據國務院有關部門或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在本部門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可制定規范性文件,其名稱可稱規定、辦法、細則等。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負責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起草工作的組織、指導、督促、協調和草案的審查、修改、送審。
省直各部門應確定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地方性法規、規章及本部門規范性文件的起草事宜。第二章計劃第七條省直各部門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及法制建設的需要,應於每年年底提出後兩年起草法規、規章草案計劃的意見,送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省人民政府法制局應於每年年初提出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兩年工作計劃,報省人民政府審定。第八條經省人民政府審定批準的起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工作計劃,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負責組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適當的調整。第三章起草第九條省直各部門根據省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的工作計劃,負責本部門職責范圍內有關的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法規、規章草案內容涉及一個部門職責的,由該部門負責起草工作;法規、規章草案內容涉及兩個以上部門職責的,由其中一個主要部門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組成聯合起草組,負責起草工作;對一些重要的法規、規章草案,必要時可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負責起草工作。
省直各有關部門在起草法規、規章草案時,應組成起草組,並由部門領導人負責,按計劃規定的期限,在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的指導下,做好起草工作。第十條起草法規、規章草案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以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不得與之相抵觸;
二、從本省實際出發,搞好調查研究,針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三、增加立法的透明度,充分發揚民主,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請有關專家論證;
四、法規、規章一般應對制定的目的、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實體性規范、程序性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
五、法規、規章內容涉及其他部門職責范圍的,應充分進行協商;
六、起草法規、規章草案,應注意同有關法規、規章相銜接,同時對現行內容相同的法規、規章進行清理,如現行法規、規章將被新起草的法規、規章所代替,則應在草案中寫明予以廢止;
七、法規、規章的內容一律用規范化條文表達,做到結構嚴謹,用詞准確,簡明扼要。第十一條起草單位草擬的法規、規章草案,應先在本部門、本系統廣泛徵求意見,由部門負責人主持修改,力求完善。第十二條法規、規章草案定稿後,要撰寫起草說明。說明的內容應包括制定的目的、立法依據、對主要條款的解釋、不同意見的協商解決情況及其它需要說明的事項。第四章送審第十三條呈報省人民政府的法規、規章草案,須經起草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簽字,連同說明和有關資料各四十份,以公文形式送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第十四條對呈報省人民政府的法規、規章草案,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負責審查。審查的要點是:
一、是否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一致,同我省現行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相協調;
二、是否符合本規定的要求;
三、是否切合我省實際,針對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了可行的處理辦法;
四、文字表述是否清楚、准確。
主要問題不符合前款要求,修改任務較大的,應退回起草單位研究修改。

⑤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太原市和大同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規定

第一條為了規范批准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程序,保證法規質量,根據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在每年的一月底以前,將本市當年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計劃,報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條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在擬審議表決地方性法規草案30日前,應將該法規草案送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委員會征詢意見。第四條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委員會收到法規草案後,應及時組織討論研究,並將修改意見和建議在15日內告知該法規草案的報送機關。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並經本委員會負責人審簽。第五條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後,應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召開15日前,將報請批准地方性法規的書面報告、地方性法規文本和說明一並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第六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收到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後,應及時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或分管立法工作的副秘書長批交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進行審查。第七條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委員會審查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時一般不作修改,主要對該法規的內容是否存在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等重大問題進行審查,並向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提出審查意見的書面報告。主任會議研究後認為確實存在上述重大問題的,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通知該法規的制定機關按法定程序進行修改。第八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根據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的審查意見,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委員會應向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審查意見的書面報告。第九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時,可以對該法規中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等重大問題進行修改。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時,應通知該法規的制定機關派員參加。第十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一般應在收到該法規後近期召開的常務委員會會議或下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予以審議。第十一條經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由該法規的制定機關予以公布。第十二條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在法規批准之日起15日內,將法規文本及說明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第十三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未予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退回該法規的制定機關,並說明情況。第十四條經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地方性法規,需要修改或者廢止的,其批准程序按本規定執行。第十五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⑥ 山西省地方立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根據憲法、立法法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和審查地方政府規章的活動,適用本條例。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省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修改、廢止規章,依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方性法規(以下簡稱法規),是指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以及由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經過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條例、規定、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
本條例所稱地方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是指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由省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制定的實施細則、規定、規則、辦法等規范性文件。
本條例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第四條地方立法必須遵循立法法確立的基本原則;防止不適當地強調地方和部門利益,避免不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義務和國家機關的權力;除規范機構編制的專項法規外,不得規定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內容。
制定法規、規章,應當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盡量避免移植上位法條文;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編制立法規劃和計劃,起草、審議、修改法規和規章草案,應當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第六條省人民政府、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立法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二章立法許可權第七條下列事項應當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規,但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除外:
(一)法律規定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規的事項;
(二)本省行政區域內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中涉及全局且需要制定法規的特別重大事項;
(三)規范省人民代表大會的自身活動,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四)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履行職務的問題,需要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第八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就下列事項制定法規但立法法第八條和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事項除外:
(一)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根據本省實際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國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而需要根據本省實際先行制定法規的事項;
(三)屬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規的事項;
(五)規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自身活動,需要制定法規的事項;
(六)需要由常務委員會制定法規的其他事項。
在省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進行部分修改或者補充,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九條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許可權,參照本條例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第十條省人民政府、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制定規章。
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決定:
(一)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本級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規,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前款所稱具體行政管理事項,是指有關行政程序、行政機關自身建設和不涉及創設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具體管理制度方面的事項。
規章不得創設對財產的強制措施和強制執行措施。第三章立法准備第十一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在本屆任期第一年的上半年制定五年立法規劃,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制定下年度立法計劃。第十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在徵求省人民政府、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按照綜合平衡、統籌安排、突出重點的原則,擬訂立法規劃和計劃草案,提交主任會議審定。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他公民和機關、組織可以向法制工作委員會提出立法建議。

⑦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2014)

一、山西省市縣區人民代表大會組織通則(1986年5月16日山西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根據1987年5月15日山西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市縣區人民代表大會組織通則(試行)〉的決定》修正,根據1995年5月18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市縣區人民代表大會組織通則〉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二、山西省工業勞動衛生管理條例(1990年5月9日山西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三、山西省保護公民舉報權利的規定(1991年9月19日山西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四、山西省個體經營戶和私營企業管理條例(1994年11月26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8年9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個體經營戶和私營企業管理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0年11月26日山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五、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辦法(1995年7月20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根據1997年9月28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辦法》的決定修正)六、山西省行政性事業性收費管理條例(1995年11月25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根據1997年7月30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行政性事業性收費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正)七、山西省預算外資金管理條例(1997年7月30日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八、山西省焦化產業管理條例(2005年7月29日山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民法精講課 發布:2025-02-01 16:42:51 瀏覽:659
司法服務專線 發布:2025-02-01 16:42:12 瀏覽:987
聘用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1 14:23:18 瀏覽:609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
河南電視台法治頻道記者 發布:2025-02-01 10:51:14 瀏覽:82
猇亭區法院 發布:2025-02-01 10:37:55 瀏覽:948
律師樓備案 發布:2025-02-01 10:37:54 瀏覽:522
巨鹿法院迫賣 發布:2025-02-01 10:36:25 瀏覽:790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