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5 18:59:49

A. 秦嶺保護區域怎麼劃分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劃分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同時,在保護范圍外圍劃定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

「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的范圍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保持一致,分別是海拔2000米以上,海拔2000米至1500米,「一般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通過保護規劃劃定。並刪除了環山路南北兩側建築限高的規定。

秦嶺范圍下列區域,除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應當劃為核心保護區: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秦嶺山系主梁兩側各1000米以內、主要支脈兩側各500米以內的區域;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世界遺產;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與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集中連片,需要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區域。

除核心保護區、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均劃為重點保護區: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間的區域;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一般控制區,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的重要功能區,植物園、水利風景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國有天然林分布區,重要濕地,重要的大中型水庫、天然湖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嶺范圍內除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以外的區域為一般保護區。一般保護區范圍應當嚴於《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關於一般保護區范圍的劃分標准劃定。

B.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維護秦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規范秦嶺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植被、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開發建設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具體范圍由秦嶺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據此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第三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統籌規劃、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嚴格管理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全面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秦嶺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
(二)審查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專項規劃;
(三)調研秦嶺生態環境狀況,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四)協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五)督促檢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六)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由省長擔任,其成員、辦事機構及工作規則由省人民政府規定。第六條秦嶺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發展和改革、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林業、水利、農業、建設、交通、旅遊、公安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秦嶺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動植物園、國有林場等的管理機構,做好其管理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七條秦嶺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工作目標責任制,由上級人民政府考核並予以獎懲。第八條秦嶺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在特定區域可以組織綜合執法。第九條省人民政府以及秦嶺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和秦嶺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專項資金,用於秦嶺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秦嶺山區因地制宜地發展對生態環境有益的各類產業,改善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依法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地區給予經濟補償。第十一條建立多種投融資渠道,吸引國內外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資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十二條科技、林業、農業、水利、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等科學研究工作,推動科技成果在秦嶺山區的應用。第十三條報刊、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以及文化、教育等有關單位應當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輿論監督。第十四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團組織、個人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制定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專項規劃以及按照規劃進行的資源開發等建設項目,涉及當地居民切身利益的,應當徵求當地居民的意見。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第十六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應當組織發展和改革、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林業、農業、水利、建設、交通、旅遊、公安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應當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保護的重點區域、主要任務、治理措施等內容。第十七條秦嶺開發建設應當遵循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涉及秦嶺開發建設的各類專項規劃須經環境影響評價,並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相銜接。
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涉及秦嶺開發建設的專項規劃,應當經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上級人民政府認為下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專項規劃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要求的,可以責成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辦理相關手續。

C.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規范秦嶺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與其他生物生理特性、生活習性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土壤、森林、草場、礦藏、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以及村鎮等。第三條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其他生產、經營、旅遊、開發建設、管理等影響生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四至界限為准。第四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統籌規劃、保護為主、科學利用、限制開發、恢復治理、生態補償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相關區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轄區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第六條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建立多種投融資渠道,吸引國內外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資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七條鼓勵和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第八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應當通過聽證、論證、專家咨詢、社會公示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接受公眾監督,促進科學決策。第九條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每年三月第三個星期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制止、檢舉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第二章規劃與保護區劃第十一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規劃的編制,應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堅持開發服從保護的原則,突出秦嶺的自然特性、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第十二條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會同市級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總體規劃。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報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從其規定。第十三條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市級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組織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四條涉及秦嶺開發建設的各類專項規劃須經環境影響評價,並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第十五條經批準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編製程序進行。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規劃經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方便單位和個人查閱。第十六條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分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
海拔2600米以上的區域及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天然林林區為禁止開發區;秦嶺山體坡腳線以上至海拔2600米之間的區域為限制開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的其它區域為適度開發區。第十七條禁止開發區內,實施生態功能全方位保護,不得進行與生態功能保護無關的生產和開發活動,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擾和破壞。第十八條限制開發區內,應當以植被、水源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恢復植被、退耕還林還草,引導超過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人口逐步遷移。
限制開發區內禁止下列開發行為:
(一)開發商品住宅、別墅及其他形式的房地產項目;
(二)新建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度假山莊等與生態環境保護無關的建築物;
(三)除國家開發外,新增勘探、開采礦產資源項目;
(四)建設其他與限制開發區保護功能不相適應的項目和設施。

D. 秦嶺地區 陝西在秦嶺生態治理中具體採取了有哪些措施

1.法——為「山」立法 探索長效保護機制
2013年,全國大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大山而專版門設立的地方法規權——《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此之前,2007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頒布。
2.山——整治掠奪式開采 不再新立礦業權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制定公布《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揭開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序幕。方案整治范圍從採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要求到2020年將全市現有61個礦權壓縮到17個以下,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3.水——做大「水」文章 秦嶺之水潤澤京津
陝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處於丹江口水庫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說是「調秦嶺水,解京津渴」。
4.城——「山」、「城」相融 改變生活
守住綠水青山做大「根」產業,換回金山銀山。目前,佛坪縣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綜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平方公里,治理區域呈現出「十里長溝茱萸香,小橋流水美山莊」的新農村景象。

E.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其他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以下簡稱秦嶺范圍)和秦嶺范圍外圍劃定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四至界限為准。第三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科學利用、嚴格監管、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對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

秦嶺范圍內的相關區縣(以下簡稱相關區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秦嶺范圍內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轄區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相關區縣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

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考核市級有關部門、相關區縣人民政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調解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問題。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第六條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對本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相關區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對本轄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

市、相關區縣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對有關行業、領域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的部門,統稱負有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第七條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水源涵養、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等有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監測、維護、修復及其綜合管理工作。

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統籌相關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生態產業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支持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國(境)內外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推廣先進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第九條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行政決策,作出決策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通過聽證、論證、專家咨詢、社會公開、風險評估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接受公眾監督,促進科學決策。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各類環境保護活動,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公眾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教育部門、學校應當加強學生的資源環境國情、生態價值觀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

新聞媒體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活動。

每年三月第三個星期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周。第二章管理體制第十一條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二)監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

(三)督促市級有關部門、相關區縣人民政府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組織擬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工作制度,統籌協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工作;

(五)組織協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案件、跨區域案件的查處;

(六)組織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制度;

(七)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發布秦嶺生態環境相關信息;

(八)調研秦嶺生態環境狀況,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九)組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

(十)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F.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進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及開發和其他各類建設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具體范圍由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第三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統籌規劃、嚴格管理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
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轄區內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設立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其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組織編制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指導設區的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
(二)審查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省級專項規劃;
(三)調研秦嶺生態環境狀況,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四)協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務信息平台系統,發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公告和相關信息;
(五)研究確定和申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項目;
(六)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
(七)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由省長擔任,其機構設置及具體工作職責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可以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第六條秦嶺范圍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林業、旅遊、文物、公安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秦嶺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植物園、國有林場、自然文化遺存等管理機構,做好其管理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七條秦嶺范圍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對所屬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第八條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協調和指導下,建立區域協作、信息共享、預警應急、聯合執法、交叉執法等機制,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綜合執法機構,也可以由縣級行政執法部門在鄉(鎮)派駐執法人員組成聯合執法機構,或者依法委託有關保護管理機構進行執法。第九條省人民政府以及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秦嶺生態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等有關秦嶺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工作。
省人民政府和秦嶺范圍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統籌各類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依法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建立生態損害賠償機制,依法追究損害秦嶺生態環境行為人的賠償責任。
推進生態環境直接受益區與秦嶺生態產品供給區建立區域間橫向補償機制;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對破壞、污染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十一條建立多元化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資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G. 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2021修訂)

第一條為了加強秦始皇陵保護,確保秦始皇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協調性,發掘傳播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價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秦始皇陵保護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參觀游覽、生產生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秦始皇陵,是指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臨潼區行政區域內的秦始皇陵及其附屬遺存。第三條秦始皇陵保護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堅持文物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並重,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的關系。第四條鼓勵支持秦始皇陵文物考古和文化研究,詮釋、展示、傳播歷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秦始皇陵保護工作的領導,組織編制秦始皇陵保護規劃,協調解決秦始皇陵保護、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西安市人民政府、臨潼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劃分負責秦始皇陵保護工作,組織實施秦始皇陵保護規劃,做好土地徵收徵用、周邊環境管控、異地搬遷、旅遊發展等有關工作。

秦始皇陵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協助做好與秦始皇陵保護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秦始皇陵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西安市、臨潼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劃分,依法承擔秦始皇陵文物保護的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

公安、文化和旅遊、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市管理、市場監管、林業等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與秦始皇陵保護有關的工作。第七條秦始皇陵保護機構負責秦始皇陵文物保護的具體工作,並履行以下職責:

(一)參與秦始皇陵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二)承擔秦始皇陵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三)組織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徵集、收藏工作;

(四)開展有關展示利用、學術研究、宣傳教育和交流合作;

(五)對秦始皇陵保護區域內實施的有關建設規劃、項目提出意見;

(六)建立健全文物管理制度,編制並組織實施安全保護應急預案;

(七)其他與秦始皇陵文物保護有關的工作。第八條秦始皇陵的保護、管理經費和維護、建設資金,應當納入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秦始皇陵的門票和其他事業性收入應當全部上繳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門用於文物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第九條鼓勵組織和個人以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

秦始皇陵保護機構應當依法管理和使用接受捐贈的財產,不得挪作他用。第十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秦始皇陵的義務,對損害、破壞秦始皇陵以及歷史風貌和周邊自然環境的行為有權阻止、舉報。第十一條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秦始皇陵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十二條秦始皇陵保護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經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公布並組織實施。

秦始皇陵保護規劃應當符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要求,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驪山風景名勝區規劃、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相銜接。第十三條根據秦始皇陵保護規劃和文物保護工作需要,保護區域范圍內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可以依法徵收為國有土地。

徵收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應當依法給予補償。第十四條秦始皇陵保護區域分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由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商西安市人民政府依法劃定並公布。

劃定秦始皇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應當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要求的遺產區和緩沖區相銜接,並注重秦始皇陵周邊環境的保護與協調。

保護范圍或者建設控制地帶需要變更的,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報批公布。第十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設置保護標志和界碑,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或者損壞。

H. 秦嶺在哪裡哪個省的

秦嶺不屬於某一個省,它貫穿甘肅、陝西、河南三省。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

(8)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陝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2019年09月27日通過了新修訂的《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條例規定,在秦嶺的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禁止房地產開發。新修訂的條例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的劃定,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做了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條例規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遵循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利用、嚴格監管、公眾參與的原則。

涉及秦嶺的開發建設活動,應當遵循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執行相關規劃,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辦理相關手續。禁止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勘探、開發礦產資源和開山採石,禁止在秦嶺主梁以北的秦嶺范圍內開山採石。已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和現有採石企業,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組織限期退出。

熱點內容
民法精講課 發布:2025-02-01 16:42:51 瀏覽:659
司法服務專線 發布:2025-02-01 16:42:12 瀏覽:987
聘用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1 14:23:18 瀏覽:609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
河南電視台法治頻道記者 發布:2025-02-01 10:51:14 瀏覽:82
猇亭區法院 發布:2025-02-01 10:37:55 瀏覽:948
律師樓備案 發布:2025-02-01 10:37:54 瀏覽:522
巨鹿法院迫賣 發布:2025-02-01 10:36:25 瀏覽:790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