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法規建設
⑴ 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江蘇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及其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建築裝修垃圾,綠化管護單位作業活動中產生的綠化作業垃圾,以及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和集體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餐廚垃圾的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第四條本市生活垃圾分為下列四類:
(一)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和可循環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廢紙、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舊紡織物、廢舊傢具、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應當專門處置的生活垃圾,包括廢充電電池、廢扣式電池、廢熒光燈管、廢葯品、廢油漆及其容器、廢殺蟲劑和消毒劑及其包裝物等;
(三)廚余垃圾,是指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垃圾,包括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廢棄物、中葯葯渣等家庭廚余垃圾,農副產品集貿市場產生的有機垃圾;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的具體分類,市、縣級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處置利用需要予以調整。第五條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應當遵循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城鄉統籌、系統推進的原則。第六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協調解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生活垃圾分類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七條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是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督促物業服務企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配合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指導住宅、辦公樓、商業區、農副產品集貿市場等場所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
農業農村部門負責推進地產潔凈農副產品進城,對農副產品集貿市場有機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進行指導。
商務部門負責推進凈菜上市和非地產潔凈農副產品進城,指導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回收管理工作,指導大型商場、超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對生活垃圾處置污染環境防治的指導和監督。
發展和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教育、園林和綠化、衛生健康、文化廣電和旅遊、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機關事務管理、應急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八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宣傳、指導工作,配合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動員、督促轄區內單位和個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工作。第九條單位和個人應當參與綠色生活行動,減少生活垃圾產生,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義務,並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
鼓勵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引導、示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第十條支持運用科技手段,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以及管理運行的智能化水平。
鼓勵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等方面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引進和應用。第十一條本市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市、縣級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收費標准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具體收費辦法由市、縣級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十二條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和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等部門,組織編制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專項規劃,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專項規劃應當結合生活垃圾產生量預測和成分特點,統籌生活垃圾處置流量、流向,明確生活垃圾處置結構和設施總體布局。
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專項規劃確定的中轉設施、處置設施的用地位置、用地規模和建設規模,應當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
⑵ 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市區、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區及其他實行城市化管理的區域內,從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以及相關的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法律、法規、規章對生活垃圾中的危險廢物、餐廚垃圾、可回收物的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遵循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源頭減量、系統治理的原則。第四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管理措施,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機制,保障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人員配置、設施建設及運營的資金投入,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目標。
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在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本轄區內生活垃圾分類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五條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生活垃圾管理階段性目標計劃,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指導、考核和監督。
區(縣)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轄區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並指導轄區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等場所的污染物排放監測,以及有害垃圾貯存、處置過程中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商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和再生資源個體回收站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教育、財政、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房產管理、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工作,協助組織轄區內的單位和個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在所在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動員小區居民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督促小區保潔人員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第七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用於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回收利用等工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八條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規劃、國土資源、發展和改革、房產管理、城鄉建設等行政管理部門,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設施納入環境衛生專項規劃,統籌安排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基礎設施的布局、用地和規模。
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規劃階段預留環衛用地,將建設項目配套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納入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劃。第九條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設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和信息管理系統。
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建設應當符合環境衛生專項規劃和國家有關技術標准。第十條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時,應當將垃圾房、轉運站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設施作為環境衛生配套設施,與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商業辦公區域等公共場所,應當逐步建設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設施。第十一條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分類設置:
(一)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住宅、商業樓宇等區域應當分類設置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二)公共場所、城市道路等區域應當分類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三)從事餐飲服務、集體供餐等活動的場所、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當分類設置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其中易腐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場所應當設置易腐垃圾密閉收集容器。
鼓勵生產、經營者和環保、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企業設置特定類型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第十二條市、區(縣)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輛規范化改造,增配符合密閉運輸要求並有統一標識的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輛。
⑶ 垃圾分類法律
垃圾分類法律法規有以下幾條:
1、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家庭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義務,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法在指定的地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禁止隨意傾倒、拋撒、堆放或者焚燒生活垃圾。機關、事業單位等應當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起示範帶頭作用。已經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應當按照規定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2、以垃圾處理全產業鏈視角完善生產者、銷售者責任延伸制度,使企業對產品生產、包裝、運輸及使用後回收等環節負責;
3、完善垃圾分類的信息公開與保護機制。垃圾分類相關信息公開是公民參與的前提,公民也有義務配合提供相關信息,但應充分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不得侵犯公民個人隱私。
總之,在垃圾處理的方式及制度措施上,應堅持目標責任制與方式靈活性相結合,在堅持垃圾減量化、助力實現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這一目標前提下,加大具體制度供給和執行力度,提供靈活多樣的履行方式,以此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序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第六條 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生活垃圾分類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簡便易行的原則。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和統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能力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引導公眾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督促和指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⑷ 垃圾分類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家庭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義務,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法在指定的地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禁止隨意傾倒、拋撒、堆放或者焚燒生活垃圾。機關、事業單位等應當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起示範帶頭作用。已經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應當按照規定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第四十九條 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家庭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義務,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法在指定的地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禁止隨意傾倒、拋撒、堆放或者焚燒生活垃圾。機關、事業單位等應當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起示範帶頭作用。已經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應當按照規定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⑸ 有關垃圾分類的法律
法律分析:生活垃圾分類要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 對城市生活垃圾應當及時清運,逐步做到分類收集和運輸,並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和實施無害化處置。
⑹ 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廣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生活垃圾,是指單位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法律、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棄物。
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市政污泥、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棄物、醫療廢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危險廢物等廢棄物的管理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糞便、動物屍骸、居民家庭裝飾裝修廢棄物、綠化垃圾、餐飲垃圾(含廢棄食用油脂)等廢棄物的管理規定另行制定。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以及相關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活動,適用本規定。第四條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應當遵循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市場運作的原則,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步驟推進,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全流程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資源回收全利用、原生垃圾零填埋。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回收利用、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等政策措施,保障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人員配置和資金投入,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目標。第六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負責本規定的組織實施。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市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建立本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和再生資源回收目錄,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
教育、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環境保護、文化廣電新聞出版、衛生計生、質量技術監督、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關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第七條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轄區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組織轄區內單位和個人參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工作,配合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督促物業服務企業和居民、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在所在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動員小區居民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監督小區清潔工人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第八條本市環衛、再生資源、物業管理、飲食、酒店等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工作納入行業管理標准和自律規范,引導、督促會員單位遵守本規定。
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志願者組織、環保組織等社會團體發揮各自優勢,宣傳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利用和垃圾分類知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動全社會各階層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第九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會同發展改革、商務、國土規劃、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農業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國家相關標准規范制定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專業規劃應當包含生活垃圾收運、再生資源回收分揀、終處理設施的建設安排,包括建設地點、規模、處理方式等內容。編制環境衛生專業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由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環境衛生專業規劃應當公開規劃草案,徵求公眾意見,經市發展改革、國土規劃等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後,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報市人民政府審批,並由國土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納入城鄉規劃。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用地納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禁止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第十條本市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活垃圾處理費收費制度。
生活垃圾處理費專項用於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收運和處置,嚴禁挪作他用。第十一條本市各級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和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戶外廣告、公交視頻、樓宇視頻、網站、圖冊等宣傳媒介增強市民的分類意識,培養市民的分類習慣。本市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紙、期刊等新聞媒體應當按照相關法規、規章的規定,安排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面的公益性宣傳內容。各新聞媒體應當根據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開設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專欄,每周固定免費發布一定比例的公益性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廣告。
本市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知識納入中小學校、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
商場、集貿市場、地鐵、機場、車站、碼頭、體育場館、公園、旅遊景點等公共設施、場所的經營管理者,應當採用各種形式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
⑺ 垃圾分類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