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制定程序
⑴ 制定行政法規的首要程序
法律分析:首先應規劃和起草計劃,報國務院審定。
第五條 國務院法制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基本任務,編制指導性的制定行政法規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報國務院審定。編制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可先由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分別提出建議,經國務院法制局通盤研究,綜合協調,擬訂草案,上報國務院。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由國務院法制局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國務院法制局可以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對規劃和計劃作適當的調整。
第六條 列入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分別負責起草。起草重要的行政法規,其主要內容與幾個主管部門的業務有密切關系的,由國務院法制局或者主要的部門負責,組成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起草小組進行工作。起草的行政法規需要由國務院主管部門制定實施細則的,行政法規及其實施細則的起草工作,應當統一考慮,同時進行。
⑵ 公司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有哪些
法律分析:用單位制定、修改或者決定關直接涉及勞者切身利益規章制度或者重事項應經職工代表或者全體員工討論提案意見與工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規章制度或者重決定實施程工或者職工認適向用單位提經雙協商用單位應予修改完善於直接涉及勞者切身利益規章制度重事項決定用單位應其公示、告知勞者 用單位規章制度必須符合列條件才算效:1、內容合、合理;2、制定、修改程序合;3、向勞者公示或者直接告知 性化創普斷完善規章制度效程序請各位員工放請斷監督我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⑶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
法律分析: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針政策、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有不同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進行評估。經過充分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部門應當將爭議的主要問題、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國務院法制機構的意見及時報國務院領導協調,或者報國務院決定。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起草部門協商後,對行政法規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規草案和對草案的說明。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針政策、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有不同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進行協調,力求達成一致意見。對有較大爭議的重要立法事項,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進行評估。經過充分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部門應當將爭議的主要問題、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國務院法制機構的意見及時報國務院領導協調,或者報國務院決定。
第二十四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起草部門協商後,對行政法規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規草案和對草案的說明。
第二十五條 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建議;對調整范圍單一、各方面意見一致或者依據法律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草案,可以採取傳批方式,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直接提請國務院審批。
⑷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4)法規制定程序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⑸ 我國制定法律的程序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幾個基本程序,即法律議案的提出、法律議案的審議、法律議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等階段。
⑹ 法律的制定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
一、法律制定的程序分為5步:提案、審議、修改、表決、公布。
1、提出法律案:
按《最高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
2、提案審議: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3、提案修改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
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4、表決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5、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⑺ 交通法規制定程序規定
法律分析:修訂後的《規定》包括總則,立項,起草,審核,審議與公布,備案、修訂、解釋和廢止,附則等共七章59條,主要內容包括: (一)強化建立健全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的總體要求。從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的高度,增加了「交通運輸部負責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建設工作,提出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建設的意見」的內容。同時,豐富了交通運輸法規的內涵,將其界定為「調整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事項」的法律送審稿、行政法規送審稿和規章。並將名稱由《交通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修改為《交通運輸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二)科學界定應當制定交通運輸法規的事項。在實際工作中,對於哪些范疇需要立法,哪些事情應當立法存在著模糊認識,存在著該通過規章等立法渠道解決的事項以文件形式發布以及擬通過規章規范的事項超出了規章立法許可權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修訂中特別明確了應當制定交通運輸法規的事項范圍,即「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具有普遍約束力且反復適用的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制度」,同時進一步細化了不屬於交通運輸法規立項范圍的事項。(三)深入貫徹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神。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新修訂的《立法法》要求,本次修訂在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方面細化了相關制度。一是注重發揮我部總師對立法的指導作用,規定交通運輸法規涉及重大技術、安全、規劃方面管理事項的,承辦單位應當根據職責的關聯性,主動聽取我部總工程師、安全總監、總規劃師的意見。二是進一步強化了徵求意見機制。在原有的起草單位對涉及公民切身利益或者存在重大分歧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外,進一步要求我部法制工作部門和部管國家局對新制定和全面修訂的規章,除國務院法制辦同意等特殊情形外,均應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交通運輸部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增加了就重要法律問題和行政管理重大問題,通過我部法律專家咨詢工作機制,徵求法律專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意見的內容。三是強化了對立法的評估論證。在立項環節規定了可以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立法立項論證;在起草環節,規定了涉及建立或者調整重大制度的應當開展專項研究或者專題論證;對於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草案,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對於可能引發社會穩定風險的草案,應當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四是完善了相關內容。增加了交通運輸規章的內容涉及國務院兩個以上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與相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承辦單位應當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並力求協調一致的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法規制定程序規定》
第二十條起草部門應當落實責任人員或者根據需要成立起草小組,制定起草工作方案,並及時向法制工作部門通報起草過程中的有關情況。
第二十一條法制工作部門可以提早介入交通法規起草工作,及時了解交通法規的起草情況,協助起草部門協調解決起草過程中的問題。
第二十二條起草交通法規,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徵求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