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費附加稅暫行條例
1. 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1990修訂)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發展地方教育事業,擴大地方教育經費的資金來源,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 凡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除按照《國務院關於籌措農村學校辦學經費的通知》(國發[1984]174號文)的規定,繳納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單位外,都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教育費附加。第三條 教育費附加,以各單位和個人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稅額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2%,分別與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
對從事生產卷煙和經營煙葉產品的單位,減半徵收教育費附加。
除國務院另有規定者外,任何地區、部門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教育費附加率。(1990年6月7日修訂)第四條 依照現行有關規定,除鐵道系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各專業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的教育附加隨同營業稅上繳中央財政外,其餘單位和個人的教育費附加,均就地上繳地方財政。(1990年6月7日修訂)第五條 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
教育費附迦納入預算管理,作為教育專項資金,根據「先收後支、列收列支、收支平衡」的原則使用和管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使預算內教育事業費逐步增長,不得因教育費附迦納入預算專項資金管理而抵頂教育事業費撥款。(1990年6月7日修訂)第六條 教育費附加的徵收管理,按照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七條 企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一律在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中支付。第八條 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用於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
鐵道系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各專業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隨同營業稅上繳的教育費附加,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按年度提出分配方案,商財政部同意後,用於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1990年6月7日修訂)
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主要留歸當地安排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各地徵收教育費附加的實際情況,適當提取一部分數額,用於地區之間的調劑、平衡。第九條 地方各級教育部門每年應定期向當地人民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告教育費附加的收支情況。第十條 凡辦有職工子弟學校的單位,應當先按本規定繳納教育費附加;教育部門可根據它們辦學的情況酌情返還給辦學單位,作為對所辦學校經費的補貼。辦學單位不得借口繳納教育費附加而撤並學校,或者縮小辦學規模。第十一條 徵收教育費附加以後,地方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不準以任何名目向學生家長和單位集資,或者變相集資,不準以任何借口不讓學生入學。
對違反前款規定者,其上級教育部門要予以制止,直接責任人員要給予行政處分。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繳。第十二條 本規定由財政部負責解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第十三條 本規定從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2.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十二條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凡在本省境內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或個人,除按照省府關於徵收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通知(閩政(1985)73號文)的規定,繳納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單位外,不論繳納金額多少都應按本實施辦法繳納教育費附加,並是繳納教育費附加的義務人(以下簡稱納費人)。第三條納費人在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申報,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同時,申報繳納教育費附加。對跨地區經營、各種形式的橫向聯合經營、臨時經營的納費人繳納教育費附加的地點,應以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地點為准。第四條納費人不按規定期限繳納教育費附加,需處以滯納金和罰款的,由縣、市人民政府規定。滯納金和罰款由稅後利潤列支。第五條各級徵收單位所需經費,按徵收總額百分之二提取,但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第六條本實施辦法的解釋和補充,授權省稅務局辦理。第七條本實施辦法從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即按規定應在七月一日以後入庫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須同時徵收教育費附加。
3. 國務院關於修改《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決定(1990)
一、第三條修改為:
教育費附加,以各單位和個人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稅額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2%,分別與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
對從事生產卷煙和經營煙葉產品的單位,減半徵收教育費附加。
除國務院另有規定者外,任何地區、部門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教育費附加率。二、第四條修改為:
依照現行有關規定,除鐵道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總行、各專業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的教育費附加隨同營業稅上繳中央財政外,其餘單位和個人的教育費附加,均就地上繳地方財政。三、第五條修改為:
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
教育費附迦納入預算管理,作為教育專項資金,根據「先收後支、列收列支、收支平衡」的原則使用和管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使預算內教育事業費逐步增長,不得因教育費附迦納入預算專項資金管理而抵頂教育事業費撥款。四、第八條第二款修改為:
鐵道系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各專業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隨同營業稅上繳的教育費附加,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按年度提出分配方案,商財政部同意後,用於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
本決定自1990年8月1日起施行。
附:
《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八條修改前的條文
4. 陝西省《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實施辦法(2011修訂)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凡按稅法規定繳納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都是教育費附加的繳納義務人(以下簡稱納費人),應當依照《暫行規定》和本實施辦法,繳納教育費附加。第三條教育費附加的徵收和減免,繳納環節和繳納地點,應按照徵收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辦理。
一、繳納教育費附加,應當以實際繳納的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3%,分別與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
二、海關對進口產品徵收的消費稅、增值稅,不徵收教育費附加;對出口產品退還產品稅、增值稅的,不退還已征的教育費附加。
三、實行定期定額和定率並征辦法納稅的個體工商業戶,只按實際負擔的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稅額部分計算徵收教育附加。
四、稅務機關委託代征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由代征單位同時徵收教育費附加。
五、對納稅人照章查補的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應同時補征教育費附加。第四條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稅務機關有權對繳納教育費附加的單位和個人的財務、會計以及繳納教育附加的情況進行檢查。第五條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用於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
縣(市、區)級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主要留歸當地安排使用。設區的市教育部門商得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必要時可適當集中一部分,用於各縣(市、區)之間的調劑平衡;省可根據各市徵收教育費附加的實際情況,適當提取一部分數額,用於地區之間的調劑平衡。具體提取辦法,由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另行制定。第六條地方各級教育部門在每年定期向當地人民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告教育費附加收支情況時,應同時抄報同級稅務機關。第七條凡辦有職工子弟學校的單位,應當先按《暫行規定》和本辦法繳納教育費附加;然後由教育部門給辦學單位返還已繳納數的百分之八十,作為對所辦學校經費的補貼。第八條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資企業,不徵收教育費附加。第九條本實施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5. 陝西省《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凡按稅法規定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都是教育費附加的繳納義務人(以下簡稱納費人),應當依照《暫行規定》和本實施辦法,繳納教育費附加。第三條教育費附加的徵收和減免,繳納環節和繳納地點,應按照徵收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辦理。
一、凡按照《國務院關於籌措農村學校辦學經費的通知》(國發〔1984〕174號文件)的規定,繳納了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單位和個人,在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時,不再繳納教育費附加。
二、繳納教育費附加,應以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百分之一,分別與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對按稅法規定確定減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而發生退稅的,同時退還已征的教育費附加。
三、對從事生產卷煙(包括雪茄煙絲)和經營煙葉(指曬煙、烤煙和晾煙)產品的單位,減半徵收教育費附加。但對上述單位生產或經營其它產品及零售環節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按照全額徵收教育費附加。
四、對在集市上出售產(商)品的臨時經營個體工商業戶,在徵收其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時,應按規定徵收教育費附加。對每次(日)應繳附加額達不到三角的,可免予徵收。
五、海關對進口產品徵收的產品稅、增值稅,不徵收教育費附加;對出口產品退還產品稅、增值稅的,不退還已征的教育費附加。
六、實行定期定額和定率並征辦法納稅的個體工商業戶,只按實際負擔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稅額部分計算徵收教育附加。
七、稅務機關委託代征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由代征單位同時徵收教育費附加。但對國營、集體批發企業及其它批發單位,在批發環節代扣代繳有證個體工商業戶零售環節營業稅時,不扣繳教育費附加,由納稅人回到經營所在地向主管稅務機關按照規定申報繳納教育費附加。
八、對納稅人照章查補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應同時補征教育費附加。第四條各縣(市、區)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繳納營業稅時,不論是直接繳納還是由行(司)集中匯總繳納,均由縣(市、區)稅務局審查後,在當地繳納教育費附加。地(市)和省行(司)本級應繳納的教育費附加,向行(司)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第五條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稅務機關有權對繳納教育費附加的單位和個人的財務、會計以及繳納教育附加的情況進行檢查。第六條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用於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
縣(市、區)級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主要留歸當地安排使用。地、市教育部門商得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必要時可適當集中一部分,用於各縣(市、區)之間的調劑平衡;省可根據各地、市徵收教育費附加的實際情況,造當提取一部分數額,用於地區之間的調劑平衡。具體提取辦法,由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另行制定。第七條地方各級教育部門在每年定期向當地人民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告教育費附加收支情況時,應同時抄報同級稅務機關。第八條凡辦有職工子弟學校的單位,應當先按《暫行規定》和本辦法繳納教育費附加;然後由教育部門給辦學單位返還已繳納數的百分之八十,作為對所辦學校經費的補貼。第九條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資企業,不徵收教育費附加。第十條本實施辦法,由省稅務局負責解釋。第十一條本實施辦法隨同國務院發布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一並執行。
6. 湖南省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徵收管理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以下簡稱「三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分別按照實際繳納「三稅」稅額的3%和1.5%同時繳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第三條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屬於政府非稅收入。教育費附迦納入一般預算管理,地方教育附迦納入基金預算管理。
不得因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迦納入預算管理而抵頂教育事業性撥款。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收支管理工作。
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由地方稅務部門徵收。
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徵收管理,按照國家關於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規定辦理。第五條徵收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應當執行以下規定:
(一)辦理代開發票並代扣、代繳、代征「三稅」的單位,應同時代扣、代繳、代征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二)海關對進口產品徵收的增值稅、消費稅,不徵收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三)依照稅法規定批准減征、免徵或緩征「三稅」的單位和個人的減征、免徵、緩征,按照國家減征、免徵、緩征教育費附加的規定執行。第六條企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一律在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中支付。第七條省級財政可以從各地徵收的地方教育附加中集中一定比例,主要用於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義務教育、全省義務教育重點項目支出以及解決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等。具體比例由省財政部門提出建議,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第八條已徵收入庫的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因依法減免「三稅」需要退付的,由地方稅務部門匯總實際發生的退付金額並附相關文件,按照有關規定向同級財政部門申請辦理退庫手續。第九條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於改善中小學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發展職業教育,不得用於教職工工資福利和發放獎金,不得挪作他用。第十條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收支預算,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初步方案,報同級財政部門及其非稅收入管理機構按規定程序審核批准後下達執行。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調整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收支預算,如特殊情況確需調整的,應按規定的程序辦理。第十一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擅自緩征、減征、免徵或擴大徵收范圍以及隱瞞、截留、挪用、坐收坐支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由上級或同級財政、審計、監察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令其改正,並按國務院《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理。第十二條本辦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86年7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發﹝1986﹞19號發布的《湖南省徵收教育費附加實施辦法》同時廢止。
7. 國務院關於發布《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發展地方教育事業,擴大地方教育經費的資金來源,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凡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除按照《國務院關於籌措農村學校辦學經費的通知》的規定,繳納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單位外,都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教育費附加。第三條教育費附加,以各單位和個人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稅額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1%,分別與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
對從事生產卷煙和經營煙葉產品的單位,減半徵收教育費附加。第四條依照現行有關規定,除鐵道、人民銀行、專業銀行和保險總公司等匯總繳納營業稅的單位集中向指定的銀行繳款外,其餘的單位和個人,向其所在地銀行繳款。第五條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各級銀行要為同級教育部門設立教育費附加專戶。第六條教育費附加的徵收管理,按照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七條企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一律在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中支付。第八條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後,用於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
鐵道、 人民銀行、 專業銀行和保險總公司等匯總繳納營業稅的單位集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按年度提出分配方案,商財政部同意後,用於基礎教育的薄溺環節。
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主要留歸當地安排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各地徵收教育費附加的實際情況,適當提取一部分數額,用於地區之間的調劑、平衡。第九條地方各級教育部門每年應定期向當地人民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告教育費附加的收支情況。第十條凡辦有職工子弟學校的單位,應當先按本規定繳納教育費附加;教育部門可根據它們辦學的情況酌情返還給辦學單位,作為對所辦學校經費的補貼。辦學單位不得借口繳納教育費附加而撤並學校,或者縮小辦學規模。第十一條徵收教育費附加以後,地方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不準以任何名目向學生家長和單位集資,或者變相集資,不準以任何借口不讓學生入學。
對違反前款規定者,其上級教育部門要予以制止,直接責任人員要給予行政處分。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繳。第十二條本規定由財政部負責解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第十三條本規定從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8.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實施辦法
第一條凡在本市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包括中央單位)和個人,除符合本實施辦法第二條者外,都必須按規定繳納教育費附加。第二條在本市的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不徵收教育費附加;海關對進口產品徵收的產品稅,增值稅,不徵收教育費附加;已按照滬府辦[1986]85號文規定繳納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鄉(鎮)、村兩級企業,不再徵收教育費附加。第三條教育費附加以各單位和個人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稅額為計征依據,教育費附加率為百分之一。
中央石油、電力、石化、有色金屬在滬企業,應按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稅額的全額計征教育費附加。
對直接生產卷煙(包括雪茄煙、煙絲)繳納的產品稅,減半徵收教育費附加。第四條教育費附加由本市徵收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各級稅務機關負責徵收,按預算外資金管理,由市財政局集中專戶儲存。銀行要為市、區、縣教育部門設立教育費附加專戶。第五條教育費附加的徵收管理,按照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辦理。
對由於減免或溢交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而發生退稅的,同時退還已征的教育費附加。但對出口產品退還產品稅、增值稅的,不退還已征的教育費附加。
交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因偷、漏稅而被查補稅款的,同時補征教育費附加。第六條教育費附加收入的繳款和劃轉。全民企事業(包括中央單位)和集體企事業單位,使用統一印製的教育費附加專用繳款書,按季繳納,在季後八日至十二日內直接解入銀行(在市級預算收入表中增設「教育費附加」科目),各級稅務機關在季後十五日和月末分兩次將教育費附加收入辦理退庫,轉入市財政局「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教育費附加」內。第四季度在十二月下旬預繳,與其實際發生的補退數並入下年繳納第一季度教育費附加時一並清算。
城鄉的個體工商業戶、臨時經營者和代扣代繳單位,在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時,徵收教育費附加與交納「三稅」使用同一份繳款書,在城市維護建設稅項內帶征百分之一教育費附加。在每月末由稅務機關辦理當月教育費附加收入退庫,轉入市財政局「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教育費附加」內。第七條國營和集體批發企業以及其他批發單位,在批發環節代扣代繳零售環節營業稅或臨時經營的營業稅時,對本市(包括各縣)的納稅單位或個人同時代扣教育費附加;對外省、自治區、直轄市轄區內的納稅單位或個人不代扣繳教育費附加,而由納稅單位或個人回到其所在地申報繳納。第八條企、事業單位繳納的教育費附加,一律在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中支付。第九條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用於改善中、小學(包括初、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不得用於職工福利和發放獎金。第十條教育費附加的分配使用。主要用於改善市、區、縣基礎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其中適當集中一倍分用於地區間的調劑平衡和全市性重大項目;部分用於改善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條件。具體分配按如下比例試行:百分之五十按全市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扣除鄉校學生數),制訂學生人均分配標准,按市、區、縣中、小學在校學生數(按上一學年度統計數)分配至市、區、縣教育部門;百分之十七用於對區、縣困難地區中小學的補助和對發展義務教育作出成績的地區、單位給予經費上的獎勵;百分之十由市教育局集中使用,用於對全市性普教重大項目的補助和市管學校示範性教育設施的購置。百分之二十三用於改善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具體安排:百分之十八按全市初、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上一學年度在校學生數分配,由各主管局掌握使用(聯辦職業學校由區、縣教育部門掌握);百分之五由市教育局集中安排用於對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補助和業務獎勵。第十一條市教育局按照上述分配原則,每年提出中小學分配使用方案,商得市財政局同意後,從財政局預算外資金專戶,分季將教育費附加按規定比例撥入市教育局教育費附加專戶。各級教育部門每半年應向地方人民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報告教育費附加的收支情況(表式由市教育局統一制訂印發)。年終結余,轉下年度繼續專款作用。各級財政部門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費附加的使用情況應進行監督、檢查。對使用不當情況及時反映、制止,對違反規定者要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