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社區工作法規

社區工作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6-06 07:04:01

1. 貴陽市社區工作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區建設和治理,改善社區服務和管理,實現社區和諧、規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社區建設和治理,服務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社區,是指居住在一定區域的人群所組成,並且由經批准設立的組織機構提供公共服務和管理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第三條社區建設和治理,服務和管理,應當建立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法治保障的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利民便民,居政分離、因地制宜,公開高效、強化監督,維護居民權益和擴大基層民主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區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區域社區發展規劃,採取有效措施組織實施,統籌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集中。
制定社區發展規劃,應當充分尊重社區居民意願,注重保護社區生態環境、文化遺產、民族宗教遺址和地方特色景觀,促進社區以及社區居民的全面發展。第五條區(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本區域內社區的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或者確定的職能部門,負責對社區工作的具體指導和協調。第六條社區居民、駐社區單位和社區社會組織,有權參加社區服務管理,對社區建設、治理、服務和管理提出意見、建議,監督社區工作的開展。
社區居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公共道德和居民公約,維護社區公共秩序和環境衛生,愛護社區公共設施。鼓勵社區居民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第二章社區建設與治理第七條社區建設和治理,應當以服務管理完善、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豐富、社區環境優美、公眾廣泛參與、社區文明和諧和居民滿意為目標。第八條社區的范圍,應當以地域面積、服務半徑為主要依據,兼顧公共資源配置、人口數量和居民認同感等因素,合理劃定。
社區的設立、變更或者撤銷,由區(市、縣)人民政府決定,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市人民政府備案。第九條社區建設應當根據社區工作實際,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設置機構、核定編制,配備工作人員。第十條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是區(市、縣)人民政府在社區設立的從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機構,直接受區(市、縣)人民政府領導。
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應當圍繞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和促進和諧的要求,開展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相關工作。
區(市、縣)人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依照職責,對社區服務管理機構進行業務指導。第十一條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應當負責做好社區內的民生保障、社會治安、計劃生育、城市管理、人力資源、教育、衛生、體育、統計、民政、科普、老齡、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和流動人口管理等社會綜合管理事務。第十二條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應當協調做好社區內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國防教育、信訪、維穩、社區矯正和禁毒等綜合性管理事務。第十三條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應當配合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社區內涉及公安、工商、稅務、安全生產、勞動監察、市政建設、市容環境、物業管理、綠化、環保、水務、交通、質監、食品安全、文化市場監管、森林防火、搶險救災、應急和消防等社會專業管理事務。第十四條除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十二條和第十三條規定外,社區服務管理機構還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執行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為社區居民提供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務;
(三)指導社區內居(村)民委員會依法開展自治活動,組織社區居民、駐社區單位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製定社區服務管理指導目錄,明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具體內容,並且報市人民政府備案。
凡本條例未明確規定和未列入社區服務管理指導目錄,需要新增進入社區開展的工作事項,應當經區(市、縣)人民政府審查批准。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能部門對社會專業管理事務以及其他不屬於社區職責范圍的工作,不得對社區服務管理機構進行檢查和考核。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委託社區服務管理機構辦理臨時性事務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審核批准,完備委託手續,明確工作責任,加強指導督促,並且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方式撥付工作經費。

2. 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

  1. 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專共和屬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 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的一部法律,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公布 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一共有23條內容。

3. 社區工作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是什麼

1、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3)社區工作法規擴展閱讀:

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社區工作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原則、步驟和方法,社區工作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點,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

第二,相關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方法。在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中,吸收了各種現代科學成果。

如果說,從事個案和小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會心理學、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知識的話,社區工作則更需要政治學(如公共行政學)、社會學(如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知識。

第三,社區背景知識。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區結構、服務事業及公共或私人機構的功能特點,並熟悉社區生活習俗,從而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

4. 簡述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

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回》。

第二條居民答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4)社區工作法規擴展閱讀: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5. 社區工作者應該掌握和了解哪些法規,法律核政策

主要熟悉民法通則、物權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婚姻法以及社區管理、建設的法規、政策。

6. 成都市城市社區建設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社區建設,規范社區管理,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基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城市社區(以下簡稱「社區」)是指聚居在城鎮中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社區的劃分應按照便於服務管理、開發社區資源、社區居民自治的原則進行。第三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社區建設管理工作適用本規定。第四條 社區建設管理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以人為本,服務居民;
(二)資源共享,共駐共建;
(三)責權統一,管理有序;
(四)擴大民主,居民自治;
(五)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第五條 社區建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拓展社區服務,發展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加強社區治安,完善組織機構,創建文明社區。第六條 社區的設立、變更、撤銷由區(市)縣人民政府決定。第七條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社區建設管理工作的領導,將社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制定社區建設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並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市和區(市)縣民政部門應當指導、幫助做好社區建設管理的日常工作。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人民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社區的建設管理。第八條 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本轄區社區的建設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一)制定本轄區社區建設工作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本轄區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的業務培訓,依法指導社區居民委員會開展社區建設工作,協調解決社區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三)按照有關規定落實社區建設所需經費,搞好社區設施的建設、管理,建立社區服務網路;
(四)完成區(市)縣人民政府賦予的其他任務。第九條 社區應當依法設立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是社區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組織形式。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社區居民委員會。
社區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第十條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代表由本社區年滿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駐社區單位推選產生。第十一條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社區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約;
(二)討論、決定本社區建設的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聽取、審議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年度工作報告;
(四)聽取、審議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財務收支情況報告;
(五)評議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履行職責的情況;
(六)決定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的撤換、罷免或補選;
(七)改變或撤銷社區居民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八)討論本社區建設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項。第十二條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召集。
經過三分之一以上代表或者社區居民委員會提議,可以臨時召開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第十三條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必須有過半數的代表出席,方可舉行。
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進行選舉或者通過決議,以出席代表的過半數通過;但本規定第十一條所列第(一)項內容應由出席會議的三分之二以上代表通過。第十四條 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第十五條 社區居民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遵紀守法,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二)執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
(三)負責社區建設管理的日常事務,依法協助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開展工作;
(四)幫扶困難群體,促進就業;
(五)組織社區居民和社區內的單位開展社區活動;
(六)履行法律、法規和規章賦予的其他職責。第十六條 社區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約和居民代表會議的決議、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相抵觸,並報區(市)縣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機構備案。第十七條 社區內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居民代表會議的決議、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約。第十八條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多種途徑解決、改善社區辦公、社區服務、社區活動等基礎設施和設備。
新建居民住宅區,規劃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社區基礎設施作為公共配套設施納入規劃,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劃進行同步建設。
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除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單位應當在原社區范圍內限期重建或者置換。

7. 社區涉及的法律法規

有很多的!比如說大的講,社區工作中需要涉及很多法規的!社會救助內法規 ,我國特定人容群合法權益保障法規,婚姻法,勞動法社區矯正與戒毒法規~
國務院2006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等等的社區建設的以及服務的規范法則!

8. 社區法律法規的具體內容

1、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8)社區工作法規擴展閱讀:

作用:

一、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

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規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法規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

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

熱點內容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
河南電視台法治頻道記者 發布:2025-02-01 10:51:14 瀏覽:82
猇亭區法院 發布:2025-02-01 10:37:55 瀏覽:948
律師樓備案 發布:2025-02-01 10:37:54 瀏覽:522
巨鹿法院迫賣 發布:2025-02-01 10:36:25 瀏覽:790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
堅決司法為民 發布:2025-02-01 09:25:50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