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管理條例
❶ 深圳市門樓牌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門牌、樓牌(以下簡稱門樓牌)管理,實現門樓牌地址信息的標准化和規范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據《地名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深圳市(以下簡稱本市)行政區域內門樓牌號的編制、使用,門樓牌的設置及其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門牌是指標示院落、獨立門戶編號名稱的地名標牌。
本辦法所稱樓牌是指標示院落內樓房編號名稱的地名標牌。第三條經市地名主管部門批准命名的道路、街、巷兩側的院落、獨立門戶應當設置門牌。
使用門牌的住宅小區、商業區、工業區等院落內的建築物應當設置樓牌。第四條市公安機關是本市門樓牌管理的主管部門,各區公安分局及公安派出所負責轄區內門樓牌的編制、設置與管理的具體工作。
規劃國土、住房建設、交通、城管、市場監管、財政、民政等部門以及公用事業單位、行業協會,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公安機關做好門樓牌編制、設置與日常管理工作。
各區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應當支持和協助公安機關做好轄區內的門樓牌編制、設置與日常管理工作。第五條門樓牌號的編制、使用,門樓牌設置及其管理應當遵循統一管理、方便群眾、尊重歷史、保持穩定的原則。第六條公安、規劃國土、民政、住房建設、市場監管、稅務、城管等部門以及郵政、電信、電力、燃氣、水務、銀行等單位在登記地址信息時,應當以門樓牌號作為法定地址信息。
建設單位申請房產測繪時提供的建築物地址信息應當以公安機關出具的門樓牌號為准。
門樓牌作為標明地址信息的標志牌,不得視為建築物的合法產權證明。第七條除歷史形成的編號順序以外,門牌應當按道路、街、巷的走向進行編號:
(一)東西走向的,由東向西編號,南側為單號,北側為雙號;
(二)南北走向的,由南向北編號,東側為雙號,西側為單號;
(三)西南、東北走向的,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編號,偏東側為雙號,偏西側為單號;
(四)東南、西北走向的,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編號,偏東側為雙號,偏西側為單號;
(五)同一建築物的商鋪,應採用「門牌號+支號」的方式編設門牌,某地域預留號不足時也可按此種方式編設。
在沒有城市道路通行的成片建築物,門牌的編設可以採用「片區名+編號」的形式。
門牌號應當按照順序排列,不得無序跳號、重號。在市區一般相鄰建築物間距超過四米的或者根據實際規劃情況,應當留出備用的門牌號。
樓牌的編號採用「片區名+編號」的形式,以「之」字形編設方法編號。第八條經批准建造的建築物,投資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申請房產測繪前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門樓牌號,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門樓牌申請表;
(二)規劃國土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合法有效的產權證明或者國家機關批准建設的其他文件;
(三)總平面圖。第九條經批准建造的臨時建築物,投資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門樓牌號,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門樓牌申請表;
(二)規劃國土部門核發的《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三)法律、法規、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其他申請材料。第十條公安派出所接到申請後,對申請材料齊全的,應當受理並出具回執;申請材料不齊的,公安派出所應當當場一次性書面告知需補充的材料。
受理申請的,公安派出所應當核實情況完成編號,經區公安分局批准後在受理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申請人出具《門樓牌號通知書》。
《門樓牌號通知書》應當載明公安機關所編列的門樓牌號。第十一條投資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自建築物竣工驗收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憑《門樓牌號通知書》預約申請設置門樓牌。
公安派出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將相關制牌信息數據報送區公安分局。第十二條區公安分局應當自收到公安派出所報送制牌信息數據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通知制牌安裝單位。制牌安裝單位應當在合同約定期限內完成門樓牌的製作和安裝工作。合同約定製作安裝門樓牌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十個工作日,自製牌安裝單位收到通知之日起算。
門樓牌的製作和安裝單位應當按照本市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通過招標方式確定。
❷ 深圳一地鐵命名華為此行為是否合規
不合規。因為華為已經是一個商標了,代表著公司的版權,這樣做是有侵犯版權的嫌疑的。
❸ 《深圳市軌道交通線路及站點命名規則》具體是怎麼規定的
我國一直以來對於交通建設都十分的重視,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地鐵建設。就在8月18日深圳地鐵10號線開通,其中有一站被命名為“華為”,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熱議。有不少網友質疑是否可以用企業名稱作為公共交通站點的站名呢?
一、地鐵命名的規定根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印發的《深圳市軌道交通線路及站點命名規則》規定中提到,軌道交通站點專名用詞,不應使用商業設施、企業、商業住宅區名稱。與此同時,《深圳市地名管理辦法》也規定,不以企業、商業設施名稱為道路、橋梁、軌道站點等城市公共設施命名。“華為”這個站名明顯就不符合規定,那麼為什麼當時會被批准呢?
❹ 地名管理條例的具體內容
地名的命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國范圍內的縣、市以上名稱,一個縣、市內的鄉、鎮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道名稱,一個鄉內的村莊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四)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一般應與當地地名統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它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
(二)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第三、四、五款規定的地名,在徵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後,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
(四)不明顯屬於上述范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區劃名稱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辦理。
(二)國內外著名的或涉及兩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三)邊境地區涉及國界線走向和海上涉及島嶼歸屬界線以及載入邊界條約和議定書中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和居民地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四)在科學考察中,對國際公有領域新的地理實體命名,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五)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在徵得當地人民政府同意後,由專業主管部門審批。
(六)城鎮街道名稱,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審批。
(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審批程序。
(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單位承辦,也可以交其他部門承辦;其他部門承辦的,應徵求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單位的意見。 經各級人民政府批准和審定的地名,由地名機構負責匯集出版。其中行政區劃名稱,民政部門可以匯集出版單行本。
出版外國地名譯名書籍,需經中國地名委員會審定或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組織編纂。各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使用地名時,都以地名機構或民政部門編輯出版的地名書籍為准。 第一條 根據《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凡涉及地名的命名與更名、地名的標准化處理、標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標志的設置、地名檔案的管理等行為,均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 《條例》所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包括山、河、湖、海、島礁、沙灘、岬角、海灣、水道、地形區等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包括各級行政區域和各級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區域名稱;居民地名稱,包括城鎮、區片、開發區、自然村、片村、農林牧漁點及街、巷、居民區、樓群(含樓、門號碼)、建築物等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還包括名勝古跡、紀念地、游覽地、企業事業單位等名稱。
第四條 地名管理的任務是:依據國家關於地名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地名管理的各項行政職能和技術手段,逐步實現國家地名標准化和國內外地名譯寫規范化,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交往服務。
第五條 國家對地名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制。
第六條 民政部是全國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門。其職責是:指導和協調全國地名管理工作;制定全國地名工作規劃;審核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審定並組織編纂全國性標准地名資料和工具圖書;指導、監督標准地名的推廣使用;管理地名標志和地名檔案;對專業部門使用的地名實行監督和協調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民政管理部門(或地名委員會)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名工作。其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關於地名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落實全國地名工作規劃;審核、承辦本轄區地名的命名、更名;推行地名的標准化、規范化;設置地名標志;管理地名檔案;完成國家其它地名工作任務。 第八條 地名的命名除應遵循《條例》第四條的規定外,還應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於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
(二)反映當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徵。
(三)使用規范的漢字或少數民族文字。
(四)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
(五)人民政府不駐在同一城鎮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其專名不應相同。
一個縣(市、區)內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名稱,一個鄉、鎮內自然村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巷、居民區名稱,不應重名;
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不應重名;
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較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不應重名;
上述不應重名范圍內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作行政區域專名;
自然地理實體的范圍超出本行政區域的,亦不以其名稱作本行政區域專名。
(七)縣、市、市轄區不以本轄區內人民政府非駐地村鎮專名命名。
(八)鄉、鎮、街道辦事處一般應以鄉、鎮人民政府駐地居民點和街道辦事處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鎮街巷、居民區應按照層次化、序列化、規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第九條 地名的更名除應遵循《條例》第五條的規定外,凡不符合本細則第八條(四)、(五)、(七)、(八)項規定的地名,原則上也應予以更名。需要更改的地名,應隨著城鄉發展的需要,逐步進行調整。
第十條 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按照《地名管理條例》第六條(一)至(七)項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申報地名的命名、更名時,應將命名、更名的理由及擬廢止的舊名、擬採用的新名的含義、來源等一並加以說明。
第十二條 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地名管理部門負責承辦。行政區域名稱的命名、更名,由行政區劃和地名管理部門共同協商承辦。
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名稱,其命名、更名由該專業部門負責承辦,但應事先徵得當地地名管理部門的同意。 第十三條 凡符合《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並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專業主管部門批準的地名為標准地名。
第十四條 標准地名原則上由專名和通名兩部分組成。通名用字應反映所稱地理實體的地理屬性(類別)。不單獨使用通名片語作地名。具體技術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術規范為准。
第十五條 漢語地名中的方言俗字,一般用字音(或字義)相同或相近的通用字代替。對原有地名中帶有一定區域性或特殊含義的通名俗字,經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審音定字後,可以保留。
第十六條 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鄉名稱,一般由地域專名、民族全稱(包括「族」字)和相應自治區域通名組成。由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自治地方名稱,少數民族的稱謂至多列舉三個。
第十七條 少數民族語地名的譯寫(一)少數民族語地名,在各自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按其標准(通用)語音,依據漢語普通話讀音進行漢字譯寫。對約定俗成的漢字譯名,一般不更改。
(二)多民族聚居區的地名,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稱謂並無慣用漢語名稱時,經當地地名管理部門徵得有關少數民族的意見後,選擇當地使用范圍較廣的某一語種稱謂進行漢字譯寫。
(三)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應盡可能採用常用字,避免使用多音、貶義和容易產生歧義的字詞。
(四)有文字的少數民族語地名之間的相互譯寫,以本民族和他民族規范化的語言文字為依據,或者以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地名為依據。
(五)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的具體技術要求,以民政部商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或經民政部審定的有關規范為依據。
第十八條 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一)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除少數慣用譯名外,以該國官方語言文字和標准音為依據;有兩種以上官方語言文字的國家,以該地名所屬語區的語言文字為依據。國際公共領域的地理實體名稱的漢字譯寫,以聯合國有關組織或國際有關組織頒布的標准名稱為依據。
(二)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以漢語普通話讀音為准,不用方言讀音。
盡量避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貶義字。
(三)國外地名專名實行音譯,通名一般實行意譯。
(四)對國外地名原有的漢譯慣用名採取「約定俗成」的原則予以保留。
(五)國外地名譯寫的具體技術要求,以國家地名管理部門制定的外國地名譯名規范為依據。國外地名的譯名以國家地名管理部門編纂或審定的地名譯名手冊中的地名為標准化譯名。
第十九條 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一)《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統一規范。它不僅適用於漢語和國內其他少數民族語,同時也適用於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世界語等羅馬字母書寫的各種語文。
(二)漢語地名按《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拼寫。
(三)少數民族的族稱按國家技術監督局制定的《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的規定拼寫。
(四)蒙、維、藏語地名以及慣用蒙、維、藏語文書寫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按《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拼寫。
(五)其他少數民族語地名,原則上以漢譯名稱按《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拼寫。
(六)台灣省和香港、澳門地區的地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拼寫。
(七)地名羅馬字母拼寫具體規范由民政部商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修訂。 第二十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應當將批準的標准地名及時向社會公布,推廣使用。
第二十一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編纂本行政區域或本系統的各種標准化地名出版物,及時向社會提供法定地名。其他部門不得編纂標准化地名工具圖書。
第二十二條 機關、部隊、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公告、文件、證件、影視、商標、廣告、牌匾、地圖以及出版物等方面所使用的地名,均應以正式公布的標准地名(包括規范化譯名)為准,不得擅自更改。
第二十三條 對尚未公布規范漢字譯寫的外國地名,地名使用單位應根據國家地名管理部門制定的譯名規則進行漢字譯寫。 第二十四條 行政區域界位、城鎮街巷、居民區、樓、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橋梁、紀念地、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台、站、港、場和重要自然地理實體等地方應當設置地名標志。一定區域內的同類地名標志應當力求統一。
第二十五條 地名標志的主要內容包括:標准地名漢字的規范書寫形式;標准地名漢語拼音字母的規范拼寫形式。在習慣於用本民族文字書寫地名的民族自治區域,可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文字書寫規定,並列該民族文字規范書寫形式。
第二十六條 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由當地地名管理部門負責。其中街、巷、樓、門牌統一由地名主管部門管理,條件尚不成熟的地方,地名主管部門應積極取得有關部門的配合,共同做好標志的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統一管理。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名稱標志,由地名管理部門協調有關專業部門設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條 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所需費用,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可由財政撥款,也可採取受益單位出資或工程預算費列支等方式籌措。 第二十八條 全國地名檔案工作由民政部統一指導,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分級管理。地名檔案工作在業務上接受檔案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
第二十九條 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保管的地名檔案資料,應不少於本級人民政府審批許可權規定的地名數量。
第三十條 地名檔案的管理規范,應執行民政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一條 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要在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原則下,積極開展地名信息咨詢服務。 第三十二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地名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對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規范地名的單位和個人,應發送違章使用地名通知書,限期糾正;對逾期不改或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後果者,地名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罰。
第三十三條 地名標志為國家法定的標志物。對損壞地名標志的,地名管理部門應責令其賠償;對偷竊、故意損毀或擅自移動地名標志的,地名管理部門報請有關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情節惡劣、後果嚴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 當地人民政府對推廣使用標准地名和保護地名標志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三十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細則,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地名管理辦法。
第三十六條 本細則由民政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❺ 深圳經濟特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殘疾人和其他有需要者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加快無障礙城市建設,打造城市文明典範,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無障礙城市建設,是指按照通用設計理念,制定製度規則,規劃、設計、改造和管理城市,為殘疾人和老年人、傷病患者、孕婦、兒童以及其他有需要者(以下統稱有需要者)出行、交流信息、享受服務和居家生活提供便利。第三條無障礙城市建設應當遵循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廣泛受益的原則,並堅持規劃先行、標准引領、技術支撐、共建共享。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無障礙城市建設工作實行統一領導。
市、區人民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殘疾人聯合會、婦女聯合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無障礙城市建設相關工作。
街道辦事處、社區基層組織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推進轄區無障礙社區建設。第五條市人民政府建立市無障礙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無障礙城市建設工作,研究解決無障礙城市建設工作重大問題。
聯席會議由市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規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建設、交通運輸、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衛生健康、城管和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以及市殘疾人聯合會、共青團、婦女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組成,由市人民政府負責人召集。
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區無障礙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無障礙城市建設工作。第六條建設無障礙城市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建立和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共同推動無障礙城市建設。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投融資、技術創新、公益贊助、慈善捐贈和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參與、支持無障礙城市建設。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做好無障礙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效銜接,建立本市無障礙城市數據信息平台,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數據互聯互通和智慧化應用。第八條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無障礙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拓展可視、可聽、可行、互動式的應用場景、產品和服務,讓有需要者能夠平等、便捷地共享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第二章規劃和標准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無障礙城市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編制市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制定其他專項規劃時,應當與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有效銜接。
各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市國土空間規劃和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要求,制定本行政區域無障礙城市建設實施計劃,按照規定經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十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無障礙城市建設實施計劃實施情況評估,並向社會公開評估結果。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根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修改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實施計劃。第十一條城市建設項目、設施、產品、信息以及服務應當符合相關無障礙標准。
市市場監管部門可以根據需要會同市政府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借鑒國際經驗,組織制定無障礙地方標准,健全完善無障礙設施和產品檢測認證制度。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制定和完善無障礙企業、團體標准。第十二條城市地名、公共場所名稱和導向標識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准設置,做到規范、准確,針對性、指引性強,無歧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設置上述標識。
市市場監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國際化城市建設要求,組織制定和實施與國際標准相銜接的中英文城市導向標識標准。第十三條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制定無障礙城市建設的規劃、標准和政策時,應當徵求有需要者的意見;涉及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特定人群的,還應當徵求相關特定人群代表的意見。第三章出行無障礙第十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無障礙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標准要求,構建無障礙居住、道路通行和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第十五條新建、改建和擴建建設項目應當按照相關標准建設無障礙設施,與建設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並與周邊既有無障礙設施相銜接。
❻ 深圳地鐵站命名「華為」,是否合規
合規。8月24日下午,深圳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深圳軌道交通三期規劃報國家批准時,其工程站名為「華為站」,按照地名管理相關國家、省法律法規,並未禁止用企業名稱命名軌道站點名稱。此後,深圳市頒布的《深圳市軌道交通線路及站點命名規則》(深規土[2018]997號)從嚴規定了一般不得以企業名命名軌道站名。
深圳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考慮到華為公司片區佔地1平方多公里,在坂田建成多年,已演化成為具有地名意義的區片名稱,類似於華僑城、南油等,所以保留了該命名。
(6)深圳地名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各地對公共設施命名規定不同
目前,國家層面並沒有針對軌道交通站點命名的規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法規,各地規定不一。
《深圳市軌道交通線路及站點命名規則》規定,軌道交通線路專名應簡潔、明了、易記,方便出行和運營管理,優先使用老地名命名。
《南寧市公共交通停靠站點命名規則》提到,公共交通停靠站點的命名一般以標准地名、道路名稱、旅遊景點、標志性建築物或者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其他公共設施名稱命名,未提及是否可以用企業命名。
《上海市市政交通設施命名規則》規定,軌道交通站、客運樞紐、機場等交通設施名稱,應當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地理或者經濟特徵,應當與城市規劃所確定的使用功能相適應,也未提及是否可以用企業命名。
《成都市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尊重當地歷史和現狀,突出歷史文化特色。成都的規定提到,禁止以國內外企業名、產品名和商標名為道路、橋梁、隧道、軌道站點等城市公共設施命名。
❼ 哪個部門發布了地名管理條例
《地名管理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86年1月23日頒布並實施的條例。2019年7月3日,《地名管理條例》列入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修訂)(修訂草案送審稿擬報送國務院審議,責任單位:區劃地名司、政策法規司)。
國務院委託中國地名委員會管理全國地名工作,其辦事機構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代管。縣(市)以上地名機構的設置問題,由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國務院關於發布名管理條例>的通知》現將《地名管理條例》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國務院委託中國地名委員會管理全國地名工作,其辦事機構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代管。縣(市)以上地名機構的設置問題,由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地名管理條例(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國務院發布國發[1986]11號)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名的管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居民地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
第三條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必須命名和更名時,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原則和審批許可權報經批准。末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
第四條地名的命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國范圍內的縣、市以上名稱,一個縣、市內的鄉、鎮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道名稱,一個鄉內的村莊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四)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一般應與當地地名統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條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防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它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
(二)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第三、四、五款規定的地名,在徵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後,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
(四)不明顯屬於上述范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第六條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區劃名稱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辦理。
(二)國內外著名的或涉及兩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三)邊境地區涉及國界線走向和海上涉及島嶼歸屬界線以及載入邊界條約和議定書中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和居民地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四)在科學考察中,對國際公有領域新的地理實體命名,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五)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在徵得當地人民政府同意後,由專業主管部門審批。
(六)城鎮街道名稱,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審批。
(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審批程序。
(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單位承辦,也可以交其他部門承辦;其他部門承辦的,應徵求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單位
的意見。
第七條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外國地名的漢字譯寫。應當做到規范化。譯寫規則,由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
第八條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范。拼寫細則,由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
第九條經各級人民政府批准和審定的地名,由地名機構負責匯集出版。其中行政區劃名稱,民政部門可以匯集出版單行本。
出版外國地名譯名書籍,需經中國地名委員會審定或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組織編纂。
各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使用地名時,都以地名機構或民政部門編輯出版的地名書籍為准。
第十條地名檔案的管理,按照中國地名委員會和國家檔案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地方人民政府應責成有關部門在必要的地方設置地名標志。
第十二條本條例在實施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研究答復。
第十三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❽ 政府法律法規是否有相關對於地名的規范用法嗎
對於地名的規范用法,《地名管理條例》以及其實施細則有明確的規定。該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是用於管理並規范全國地名工作的法規。
具體你可以網上搜索查詢。
❾ 《地名管理條例》的人文地理實體名稱包括哪些
《條例》所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包括山、河、湖、海、島
礁、沙灘、岬角、海灣、水道、地形區等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包括各級
行政區域和各級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區域名稱;居民地名稱,包括城鎮
、區片、開發區、自然村、片村、農林牧漁點及街、巷、居民區、
❿ 深圳城市管理條例有沒有規定 外牆不能裝水龍頭
嗯,深圳市管理條例有沒有規定,外牆不能裝水龍頭,看你這個歪橋是在哪裡,如果是在陽台或者一些地方,應該是可以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