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唐朝監察法規

唐朝監察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6-06 18:46:23

⑴ 我國古代監察制度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隨同封建制度的產生而萌發,伴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而誕生,又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而發展、完備,形成了兩大系統,一是御史監察系統,二是諫官言諫系統。御史又稱之為台官、憲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職在糾察官邪,肅正朝綱,主要運用彈劾手段進行監察。諫官又稱言官或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台官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諫官對上糾正皇帝決策失誤。二者構成了封建社會完整的監察體制。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下列六個階段:
(一)先秦時期的萌芽階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國家事務中已有監察的因素或監察的活動。春秋戰國時的御史已兼有監察的使命。但這個時期尚未產生專職的監察機構,作為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監察制度還沒有建立。
(二)秦漢時期的形成階段。秦創建御史大夫府為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漢承秦制,在中央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中央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二千石長吏,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給事中與諫議大夫等言官也已問世。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中央御史台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廢司隸校尉,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自王太子以下無所不糾。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南朝建立了專門負責規諫的集---書省。
(四)隋唐時期的成熟階段。隋設御史台、司隸台、竭者台,分別負責內外監察。唐在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地方則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形成比較嚴密的監察網。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台諫並立局面。
(五)宋元時期的強化階段。宋設立諫院,台諫職權開始混雜,趨向合一,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至元朝,取消諫院,台諫合一。地方設行御史台,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從而使中央與地方在監察機構上渾然一體。元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監察法規。
(六)明清時期的嚴密階段。明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並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至清朝,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國古代監察系統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嚴密。清朝還以皇帝的名義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這時期,中國封建監察制度已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

⑵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有那些

1、春秋戰國:設御史一職,兼著糾察功用,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中央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其下設御史中丞,輔助皇帝執行彈劾之權;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監察郡內。(正式出現完善的監察制度)
3、漢:中央設御史府,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長吏。(古代監察制度系統建立)
4、魏晉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
5、隋:中央設御史台;地方設司隸台,專掌州縣監察,並建謁者台,持節察授。
6、唐:中央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台諫並立局面。
7、宋: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中央設御史台;地方設行御史台,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
9、明:中央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
10、清:中央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國古代的封建國家為監督政府官員,為國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務,維護既有的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一項專門的「准司法」性質的國家監督制度。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當然,這里是指封建法制)的統一,參與並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在古代,司法從屬於行政,因此,在古代,司法和行政是同義詞)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察官員的主要職責。

⑶ 概括隋唐時期監察制度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隋唐監察制度簡介

隋代,
隋文帝楊堅改北齊的御史中丞為治書侍御史,
為御史大夫之副。
御史
直接由皇帝選用,
對皇帝負責。
隋煬帝即位後進一步改革,
在御史台的基礎上增
加謁者、司隸二台:謁者台「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按,及受冤枉而申
奏之」
;司隸台以「六條」巡察京畿內外,監察官吏的奸隱與廉正。隋代的三台
也成為唐朝御史台三院制的雛形。
隋代的諫官言諫系統設於門下省,
將北齊門下,
集書二省職責合二為一,掌諷議、諫正,侍於皇帝左右省讀奏案,駁君違失。

唐朝,
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監察制
度,
不僅是對前朝的總結與完善,
更對後世的監察體系乃至世界各國監察制度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朝的御史台由台院、
殿院和察院組成,
分工明確,
各司其職。
台院設侍御史若干員,
官位雖然只有六品,
但權力顯赫,
其主要職責是糾舉百官、
參與審判,
彈劾官員不必經御史台長官同意,
有權直接向皇帝參奏;
殿院設殿中
侍御史若干員,從七品,其主要職責是糾察朝會時百官儀態行止、言行隊列,以
維護朝儀的秩序和尊嚴,
並且負責推按獄訟、
監察和巡視京城倉庫及駐屯京師的
諸衛和禁軍;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干員,正八品,主管巡按州縣、監察百官和在京
的中央機關的工作和檢核文書簿冊。唐代選任御史也相當嚴格,
「御史府居朝廷
之中,傑出他署,蓋以圭表百吏,糾繩四方,故選其屬者必在堅明勁削、臨事而
不撓,不獨取謹厚溫文修整之度而已」
。其任期也較短,
「侍御史十三月,殿中侍
御史十八月,監察侍御史二十五月」


除了監察系統的完善,
唐代對御史台職責的范圍作了較大規模的調整,
或者
說作了巨大的創新。首先,唐代御史台除了糾察百官,彈劾不法的職能外,還開
始確立了對六部尚書的監察,這一變化說明唐朝監察制度除了對個人進行監督
外,
已經逐步開始注意對單位和部門的監督;
在司法權方面,
御史台開始對司法
活動進行監督,又以「三司推事」等形式取得了部分司法審判權。對大理寺、刑
部的司法活動展開監督,如大理寺、刑部處理不當,御史台有權提出異議。就連
皇帝處理的案件,
御史台認為不合法也可以進諫。
唐代御史台的司法監督還體現
在復按囚徒、復勘舊獄、監決囚徒等許多方面。

在中央監察體制不斷發展的同時,
唐代地方檢察制度也日趨完善,
漸成體系。
從時間上看:
沿襲了隋朝以時巡按制度。
即依時間規定巡查地方州縣政令:
從空
間上看:採用「分道巡按」制度,即御史按監察區(道所劃分區域)進行巡按。
但由於察院的御史監察人員有限,
很難包攬起對全國范圍內的地方監察任務,

此,
在中央派遣御史監察地方的同時,
還以道為單位,
派遣監察使臣出使巡按地
方。
擔任監察使臣的人員除御史台的專職人員外,
除要從中央和地方非檢察人員
中選擇任用。這樣就對地方監察薄弱的局面產生了良好的補充。

由於唐朝統治者政治清明,
思想開放,
諫官言諫系統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有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拾遺、起居郎、起居舍人等諫官。
總的來看,
唐代的諫官地位都比較高,
職權也增大,
者有利於他們更好地履行職
責。騎諫諍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的大政方針到皇帝的起居生活,無所不諫。貞
觀二年(
638
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年方十六七,姿色絕代,唐太宗准備
將她選聘入宮,封為充華。詔書已經發出,魏徵獲知次女子已許配個陸家,規諫
太宗作罷。可女家說無定親之事太宗任然採納魏徵意見,發出新詔令:
「今聞鄭
氏之女,先已受人禮聘,前出文書之日,事不詳審,此乃朕之不是,亦為有司之
過。授充華者宜停。
」由於諫官敢於言諫,皇帝也能夠接受言諫,唐代的諫官言
諫制度對朝政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
唐朝還規定給事中具有封駁詔書權,
可以封還皇帝失宜的詔書,
駁正臣下有違誤的奏章。
監察官員對皇帝的詔令可以
拒受,通過御史台對皇帝的詔令「請不奉制」
。唐以前,詔令是皇帝行使權力的
具體體現,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皇帝的詔令一旦發出,職能執行照辦,毫無商
量的餘地。而唐朝,御史台官吏卻可以對皇帝的詔令提出異議,甚至拒受。這種
做法看似挑戰了君主權威,
實際上卻讓法律得到了充分施展的空間。
唐高祖時監
察御史李素立就曾對高祖的命令「不敢奉旨」
,理由就是「三尺之法,與天下共
之,發一動搖,則人無所措手足。陛下甫創鴻業,遐荒尚阻,奈何輦轂之下,便
棄刑書,臣恭法司,不敢奉旨。
」如此一來,唐王朝雖然擺脫不了封建君主專制
制度,
但政治上較前朝卻空前民主,
法製得以有了發展的空間。
監察制度在此間
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⑷ 論述唐代監察制度的創新

唐朝的監察制度在隋朝之上進行發展,設立御史台,將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為10道,每道都設有監察御史,簡單來說唐朝擴大了監察機構的全力,監察范圍,同時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門下省,主要職責就是諫諍,比較有名的像是,魏徵 可以說是監察皇帝。

⑸ 唐代監察制度有哪些創制

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

御史台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設三院:

①台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

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

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

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屬於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復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5)唐朝監察法規擴展閱讀

性質

中國古代監察官員通稱為「御史」,這個御史的「御」字,即代表了古代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君主)個人擁有和佔有之意。史實也是如此。御史一職早在戰國時期出現,其職事主要是掌管國王身邊之事務,以後才逐漸地演變為監察官員。

《周禮·春官》載:戰國時御史總計172人,其最初之職為掌管圖書法令,隨國王左右的書記和秘書之官。後來,國王經常通過御史了解各方面與全國各地方的情況,以後國王又依靠御史監督中央與地方官員。

這樣,御史便漸次成為君主的耳目之官。古代監察御史的起源便決定了古代監察制度的性質,是皇帝(君主)的耳目和工具。

此外,中國傳統政治制度自秦代始,就確立了中央集權主義的專制主義國家。在這樣的帝國中,皇帝主要依靠官僚對國家進行統治和治理。但是,在皇帝的眼裡,官僚僅是一種統治工具。貴族是靠不住的,官僚也同樣靠不住。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中認為:中國的歷史變遷存在著兩種變化,一是中國傳統社會內部的變化,二是傳統與近代之間的變化。中國傳統社會並非死水一潭,它充滿著種種緊張和沖突,其中如君主與官僚制度之間的緊張與沖突。

(註:(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代譯序」第8頁。)列文森認為:君主需要的是私人的官僚代理人,而官僚曾是秦漢和後來唐朝的君主反封建制的一種工具,它直接與王權相對立。

在幫助王權清除了所有對手之後,官僚自己則成了惟一能與王權相抗衡的力量。中國皇帝既不能一開始就剝奪官僚那可怕的結合,威望和行為功能,也不能在此之後用超出官僚之外的贊賞——授予官僚以真正的貴族頭銜——來吸引官僚。

顯然,中國歷代皇帝在與官僚的緊張與沖突中,充分發展和利用了監察制度。在解釋這種監察制度的性質時,《管子·九守》認為:君主設立專職監察的目的是:「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

《荀子·君道》也認為君主設立監察御史之用心在於:「牆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元人葉子奇《草木子》一書所載,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個說法:管行政的中書省是我的左手,管軍事的樞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監察的御史官是我用來醫治這兩手的。非常形象地道明了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性質。

⑹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經歷了哪幾個

第代政治制度具廣泛階級基礎
第二代政治制度保障民家作主權利
第三代政治制度堅持共產黨領導

第四代政治制度具本質優越性

第五代政治制度能夠實現自身改革完善

⑺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戰國時期 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 秦 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創建了監察制度。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漢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分裂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台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南梁、後魏、北齊的御史台(亦稱南台)和後周的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於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範監察官員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魏晉以後,為防止監察機構徇私舞弊,以發揮其監察效能,明確規定大士族不得為御史中丞。晉以後,御史中丞下設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督運御史等,分掌內外監察之權。此時,地方上不再設置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編輯本段隋唐時期 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設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復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宋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台錢」。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彈劾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台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元 元代中央設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台,其組織與中央御史台相同,作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中央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彈劾之權。明代還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務。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官員,其權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從事」之權。都察院除執行監察權外,還握有對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戰時,御史監軍,隨同出征。 明代還將地方分區監察和中央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禮、戶、吏、兵、刑、工六科,各設都給事中1人,左右都給事中各1人,給事中若幹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須交給事中審查,若有不妥,即行駁回;皇帝交給六部的任務也由給事中監督按期完成。六科給事中與各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科道官雖然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活動范圍極廣。因此,對科道官的選用十分嚴格。同時還規定,對監官犯罪的處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明史·職官志》)。 編輯本段清代 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中央,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並入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彈劾。唐代的台、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清代,一方面允許監察官風聞言事,直言不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察官權力過大,規定御史對百官彈劾要經皇帝裁決。到宣統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作用與特點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清□除害,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它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密切關系。同時,由於封建政權和封建官吏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監官本身因貪贓枉法而獲罪者也不乏其人。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主要特點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自兩漢後,監察機構基本上從行政系統中獨立出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專門機構和職官,自成體系。地方監察官直接由中央監察機構統領,由中央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官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而為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監察效能的發揮提供了組織保證。②歷代對官吏的監察滲透於考核、獎懲制度之中,並實行重獎重罰。③以輕制重,對監官採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如元代的監察制度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元世祖時明確規定:「凡有官守不勤於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以論誅之,且沒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紀》),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開的監察機構六科和都察院外,廠衛等秘密的特務機構也成為監察網的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
堅決司法為民 發布:2025-02-01 09:25:50 瀏覽:104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白鴿四 發布:2025-02-01 09:02:24 瀏覽:231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相關法律 發布:2025-02-01 08:13:36 瀏覽:144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