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壹』 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城市供水水源,發展城市供水事業,保障城市生活、生產和其他各項用水,保護供水用水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城市供水和使用城市供水的單位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設施供水和二次供水。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工作。第四條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工作實行開發水源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設、城市規劃、水和地質礦產等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城市供水水源開發利用規劃,並將其作為城市供水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編制城市供水水源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從城市發展的需要出發,並與水資源統籌規劃和水長期供求計劃相協調;應當根據當地情況,合理安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應當優先保證城市生活用水,統籌兼顧工業用水和其他各項用水。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水、環境保護、地質礦產、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城市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和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義務,並有權對非法開采水資源、浪費水和污染水質的行為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第七條對在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供水工程第八條城市供水工程建設,應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發展相適應,並按照城市供水發展規劃及其年度建設計劃進行。第九條需要取用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的,須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並簽署意見後,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授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審批。未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水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的部門不予頒發取水許可證。
在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鑿井取水;對已建成的嚴重影響城市公共供水水源開采量的自備水源井,應當限量取水,直至關閉。第十條申請取用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審核同意和批准:
(一)城市公共供水管網到達的地區;
(二)可以利用地表水供水的;
(三)沒有回灌措施的地下水嚴重超采區;
(四)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安全保護區;
(五)城市規劃確定的公共供水水源地和發展區;
(六)其他不宜取水的地方。第十一條城市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項目需要增加用水的,其工程項目總概算應當包括供水工程建設投資;需要增加城市公共供水量的,應當將其供水工程建設投資交付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由其統一組織城市公共供水工程建設。第十二條使用城市公共供水的單位和個人,需自建二次供水設施的,應當經城市公共供水單位審核同意,並對該設施二次供水的水質檢驗合格後,方可聯網供水。第三章供水經營第十三條城市供水單位必須經資質審查合格並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後,方可從事經營活動。第十四條自建設施對外供水的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安排供水計劃。第十五條城市供水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水質檢測制度,按照規定進行計量認證。
用水單位和個人使用的二次供水設施,應當由城市公共供水單位定期進行清洗消毒。第十六條城市供水單位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向社會公布年度供水服務目標和服務措施及上一年度服務目標的實施結果。
供水服務目標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供水最低服務水壓;
(二)供水水質;
(三)搶修及時率;
(四)抄表、收費服務;
(五)其他服務指標。第十七條城市供水單位應當保持不間斷供水。由於工程施工、設備維修等原因確需停止供水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提前24小時通知用水單位和個人;因發生災害或者緊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應當在搶修的同時通知用水單位和個人,盡快恢復正常供水,並報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貳』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山西
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的決定
(1994年9月29日山西省第八屆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了《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修正案(草案)》的議案,決定將《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各級水資源主管部門,對擁有自備水源工程的單位,按取水量多少,向其徵收水資源費。徵收標准,每噸定為三至六分。」修改為:「各級水資源主管部門,對擁有自備水源工程的單位,按取水量徵收水資源費。徵收辦法和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叄』 山西省節約用水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節約用水管理,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節約用水應當堅持統一規劃、總量控制、合理調配、高效利用的原則。
鼓勵使用再生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有效涵養和保護地下水。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節約用水工作,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實行節約用水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節約用水工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指導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節約用水工作。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有關節約用水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節約用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關的節約用水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節約用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節約用水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用水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節約用水規定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舉報。
節約用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違法用水舉報方式,對違法用水行為及時調查和處理。第二章計劃用水和計量管理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一級節約用水規劃,以及本行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水資源狀況和水資源綜合規劃,會同同級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節約用水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節約用水規劃的修訂,按照規劃編製程序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節約用水規劃、用水定額、經濟技術條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確定的可供本行政區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計劃。第八條用水單位和個人已經採取節水措施,單位產品用水量低於用水定額標准,並且不影響公共利益和他人用水合法權益,確需新增用水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申請核定用水計劃指標:
(一)自建取水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建設項目新增用水的,依法重新辦理取水許可手續後向原核定機關申請核定;
(二)使用公共供水的單位和個人新增用水的,向原核定機關申請核定。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核定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核減用水單位和個人的用水計劃指標:
(一)因自然原因使水資源不能滿足本地區正常供水的;
(二)社會總需水量增加又無法獲得新水源的;
(三)當地地下水嚴重超采又無其他替代水源的;
(四)因轉產、減產、停產減少用水量的;
(五)拒不執行再生水配置方案的;
(六)其他確需核減用水量的。第十條用水單位和個人應當安裝用水計量設施。用水計量設施必須使用經計量行政主管部門檢定合格的產品。
用水計量設施發生故障的,應當及時修復或者更換,經檢定合格後方可使用。
用水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裝或者故意損壞用水計量設施,不得阻撓抄表計量。第十一條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一戶一表,計量到戶。
非居民生活用水戶應當根據不同用水性質類別,分別安裝用水計量設施,並實行總水表與分水表分別計量。
工業企業主要用水車間和用水設備應當單獨安裝用水計量設施。
農村地區實行村民生活用水與農田灌溉用水分別安裝用水計量設施,分類計量。第十二條用水實行計量收費。供水單位不得對用水戶實行包費制。
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抄表到戶,公共供水單位應當按時按量收取水費。
非居民生活用水戶在用水計劃指標范圍內用水的,應當按照規定的標准繳納水資源費和水費。對超過計劃用水的部分,累進收取水資源費和水費,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農村地區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水價制度,定期公布村民生活和農田灌溉用水量、水價和水費收取記錄。第十三條農業用井轉為非農業用途的,用水單位應當依法辦理取水許可變更手續,重新核定用水計劃指標,並按照新的用水性質類別繳納水資源費和水費。
『肆』 大同市實施取水許可制度的規定
第一條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進一步完善取水許可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和《大同市水資源管理辦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凡直接從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河流、泉域及地下取水的單位或者個人,均需按照本規定辦理《取水許可證》。
農業引洪灌溉、農村人畜飲用水不辦理《取水許可證》。第三條取水許可實行統一管理和分級、分區域管理相絡合的制度。
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負責全市取水許可的統一管理其辦事機構是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南郊區、新榮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除市級水資源管理保護區以外的取水許可事宜。
萬泉河泉域、城郊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為市級水資源管理保護區,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管理。
南郊區、新榮區可根據本區情況劃定區級水資源管理保護區,由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第四條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負責下列取水許可的審批、發證:
(一)市級水資源管理保護區內的取水單位;
(二)市管蓄水、引水、提水工程;
(三)區屬以上單位以及部隊日均取地下水10000立方米以下的單位;
(四)跨區的取水工程;
(五)完成上級委託的有關取水許可事宜。第五條省管取水工程和日均取地下水10000立方米以上的取水單位或者工程,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預審後,報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批發證。第六條新建、擴建、改建日均取地下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取水工程,按取水預申請和申請兩個階段辦理取水許可。取水工程建設單位在報送項目設計任務書前,須提出取水預申請,有關水資源管理部門出具預審意見。報送設計任務書時應附取水許可預審意見書。取水工程立項後,再按規定辦理取水申請。
1000立方米以下的可一次申請辦理取水許可。第七條辦理取水預申請、申請應提交下列資料:
(一)申請書;
(二)有關文件和資料;
(三)因取水與他方發生利害關系時,須附雙方協議書。第八條水源工程變更使用單位時,應將《取水許可證》交回原發證機關,由新的使用單位申請辦理《取水許可證》。第九條水資源管理部門接到取水申請後,應在20日內審批發證。凡由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批發證的,區水資源主管部門應在10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應在30日內提出復審意見,報請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批發證。第十條已建取水工程凡按《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辦理過《大同市自備井用水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須按本規定登記審核後換領《取水許可證》。
凡未辦理或部分未辦理取水許可的單位或個人,應按本規定在限期內進行取水許可登記,並辦理《取水許可證》。第十一條辦理取水許可登記的單位或個人,須填寫《山西省取水登記表》,並提交有關文件和資料。第十二條采礦排水系直接取用地下水,須進行申請、登記。收費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第十三條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依照《大同市水管理辦法》第23條規定對已批準的取水量進行調整。資源第十四條取得《取水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應依法利用、保護水資源,並接受水資源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檢查。
《取水許可證》有效使用期為5年,在有效期內,取水單位應按規定持證到原發證機關進行年檢。第十五條違反取水許可管理規定,發證機關依照《大同市水資源管理辦法》第36條規定吊銷《取水許可證》。第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者,依照《大同市水資源管理辦法》予以處罰:
(一)未辦理《取水許可證》,瞞井不報或謊報廢井私自取用水資源的;
(二)未經批准擅自勘探及將勘探孔擴大為水源井或予以出賣的;
(三)未經批准擅自鑿井或未按批準的井位、井深施工的;
(四)拒不執行取水審批機關調整水量決定的。第十七條本規定由大同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負責解釋。第十八條本規定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伍』 大同市水資源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適應我市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水資源,系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凡在大同市行政區域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 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集體所有,其利用和保護必須納入本市水資源的統一規劃。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保護水資源的義務。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 水資源管理應貫徹開源與節流並重的方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工農業和其它行業用水,同時嚴格控制高耗水建設項目的發展。第五條 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大同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代表市人民政府協調和處理有關水資源的重大事宜,負責全市水資源的權屬分配管理工作,其辦事機構為大同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規劃、開發、利用、保護和調配工作。
南郊區、新榮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有關的水資源管理工作。
市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協同管理自來水供水和城市節水工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按照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有關水資源管理工作。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或阻撓水資源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對污染、浪費水資源和破壞水工程、水監測設施的行為,公民有權監督、舉報和控告。第七條 在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節約用水和進行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水資源開發利用第八條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按照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和評價,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第九條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根據流域規劃制定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綜合規劃應當與國土規劃相協調,兼顧各區、各行業的需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城市水源區、農業灌溉和水質保護等專業規劃,依據綜合規劃由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準的規劃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基本依據。規劃的修改,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核准。第十條 興建水源工程,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和其它有關規定。
凡需直接從河流、泉域取水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經審查批准,方可進行水源勘探、工程設計和施工。
開鑿或更新深度在二百米以內的水井,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批,位於淤泥河、圈子河流域的,由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備案;開鑿或更新深於二百米(含二百米)的水井,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查,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凡日采水量超過一萬噸的水源工程,須經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查,報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審批。第十一條 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需要申請取水的(含鄉鎮企業利用農業水井取水的),建設單位須向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提出預申請,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審批。第十二條 城市規劃、市政建設中,應根據分質供水的要求,逐步建設中水道系統。各用水單位應充分利用各類水,逐步實施分質用水。第十三條 對水資源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凡直接從河流、泉域和地下取水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
對農業引洪灌溉的,可不實行取水許可證制度。第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的采水、蓄水、引水、排水等水工程,不得損壞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對原用水戶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採取補救措施予以補償。第十五條 單位之間、單位和個人之間發生的水資源糾紛,可通過協商和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或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請求本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主管部門處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主管部門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主管部門在處理水資源糾紛時,有權依法採取臨時處置措施,當事人必須服從。在糾紛解決之前,當事人不得單方面改變水的現狀。
『陸』 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泉域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泉域水資源,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泉域水資源是指岩溶泉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范圍內的地表水、地下水。第三條在本省晉祠、蘭村、娘子關、辛安、神頭、郭庄、古堆、柳林、延河、三姑、坪上、馬圈、天橋、洪山、龍子祠、霍泉、水神堂、城頭會和雷鳴寺泉域范圍內從事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泉域水資源的活動,均適用本條例。第四條泉域水資源保護應遵循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全面保護、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泉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領導,採取有效措施,實現泉域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和合理開發。第六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泉域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其所屬的泉域水資源管理機構,負責泉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地礦、城建、計劃、林業、環保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有關的泉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和管理泉域水資源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獎勵。第八條各泉域按下列分工管理:
跨市(地)的泉域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泉域所在地的市(地)、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配合管理;跨縣(市、區)的泉域由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泉域所在地的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配合管理;其他的泉域由所在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省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的泉域,根據需要,可委託有關的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第九條各泉域邊界范圍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泉域水文地質構造和岩溶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確定,並劃定各泉域重點保護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發布。
各泉域范圍及其重點保護區,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測繪成圖,並建立保護標志和檔案資料。第十條在泉域的重點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打井、挖泉、截流、引水;
(二)將已污染含水層與未污染含水層的地下水混合開采;
(三)在泉水出露帶進行採煤、開礦、開山採石和興建地下工程;
(四)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資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五)傾倒、排放工業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廢棄物。第十一條在重點保護區以外的泉域范圍內,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控制岩溶地下水開采;
(二)合理開發孔隙裂隙地下水;
(三)嚴格控制興建耗水量大或對水資源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四)不得利用滲坑、滲井、溶洞、廢棄鑽孔等排放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傾倒污物、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第十二條開發利用泉域水資源,須進行科學考察和調查評價,並制定泉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泉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規劃是開發利用泉域水資源的基本依據。第十三條泉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須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和其他用水需要,兼顧地區之間的利益,保護泉域生態環境,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第十四條在泉域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須持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主管該泉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對泉域水資源影響的評價報告,計劃部門方可立項。第十五條對嚴重破壞岩溶地下水系統、危及岩溶地下水續存的采礦活動,根據影響程度,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採取限采、停采或封閉礦井措施。第十六條任何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造成泉域水資源污染的,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限期治理。第十七條在泉域范圍內取水,須依照國務院發布的《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有關規定,辦理取水許可審批手續。第十八條泉域取水實行總量控制,不得超過規劃確定的可開采總量,並應符合井點總體布局和取水層位的要求。在超采區和禁止取水區,禁止新打水井取用地下水。
『柒』 太原市水資源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地保護水資源,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山西省有關水資源法規,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水資源,是指可供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河流水、湖泊水、水庫水、泉水、井水、礦坑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太原市行政區域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都必須遵守本辦法。
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於集體所有。
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第三條對水資源貫徹開源與節流並重的方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工業、農業和其它行業用水。第四條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由同級有關部門的代表組成,負責協調全市有關水資源的重大事宜。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有關的水資源管理工作。第二章水資源開發利用第五條開發利用水資源,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兼顧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上游與下游以及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第六條水行政開發利用的綜合規劃和評價,由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會同計劃、經濟、城建、農業等有關部門統一進行。
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遵照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第七條興建水工程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和其他有關規定。
凡直接從河流、水庫取水或鑿井開采地下水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規定向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才能進行水源勘探、工程設計和施工;領到《取水許可證》,方可投產使用。
開鑿或更新50米以內淺井,由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區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屬水源保護區范圍的,須徵得水源保護報管理機構的同意。
開鑿和更新超過50米的中、深井,須經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源保護區管理機構審查,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城區內開鑿和更新水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八條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需要申請取水許可的,建設單位必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預申請;在向計劃部門報送設計任務書時,應當附具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書面意見,否則,計劃部門不得審批。第九條在城市規劃、市政建設中,要根據分質供水的要求,逐步推廣中水道系統。各用水單位逐步實施分質用水,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和處理回供劣質水、礦坑水、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第十條灌區、電灌站地表水的分配和利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辦法。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任意改變用水計劃,不得攔截或搶占水源,不準干預或阻撓管理人員履行職責。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采水、蓄水、引水、排水、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凡因新建、改建水源工程,對原有用水戶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失的,由建設單位給予補償。第三章計劃供水和節約用水第十二條所有單位都必須實行計劃供水,厲行節約用水。
市、縣(區)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會同計劃、經濟、城建、農業等部門,根據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原則,制訂城鄉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的近期及中長期規劃,實行計劃定額供水。第十三條工礦企業應根據行業用水定額規劃和供水指標,有計劃地改革生產用水工藝,採用節水新技術以及循環用水等措施,降低耗水量,提高水的復用率。第十四條農業生產要根據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類作物種植面積和農副業比例,大力推廣各種節水先進技術。第十五條機關、團體、部隊、學校、賓館、飯店等一切企事業單位和街道要加強用水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城鄉居民要節約用水,逐步普及水表進戶,實行定量供水,超量加價的辦法。供水部門要提高服務質量,加強管道維修和管理,搞好計劃供水和節約用水的工作。第十六條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用水單位取得的水資源使用權進行調整,採取限量使用、並網合用或封井停用等措施:
(一)水資源情況發生較大的變化;
(二)國家特殊需要;
(三)公共事業需水量加大;
(四)用水超定額過多,或生產國家限制生產的產品;
(五)地下水超采地區水井分布過密;
(六)名泉出流受到嚴重影響。
『捌』 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適應我省能源基地建設,工農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用水不斷改善的需要,特根據憲法關於保護自然資源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各級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負責統一管理。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范圍內的一切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第四條凡在我省管轄地區內的一切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和農村社隊等用水單位都必須執行本條例。第二章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第五條省、行署和省轄市設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各級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由同級有關部門的代表組成,其辦事機構設在同級水利部門,負責處理有關日常事宜。
各級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受上一級水資源主管機關的指導。第六條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是:
(一)貫徹國家關於水資源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令、政令和行政法規。
(二)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負責草擬有關本省水資源的地方法規。
(三)組織水資源的調查和評價,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研究當地水資源供需平衡和各階段發展趨勢,提出對策和建議。
(四)組織編制和審查當地區域性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
(五)對當地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協調和解決用水矛盾。
(六)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和破壞。
(七)制定節約用水措施,獎勵節約,懲處浪費。
(八)組織協調重大的水資源科研工作。
(九)完成省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有關工作。第三章水資源管理第七條各用水戶要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逐步建立用水考核制度。各用水單位均應積極採取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第八條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對自己管轄區的水資源,視其重要程度和自然條件,規定不同等級的水源管理保護區,實行分級管理,並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第九條有關事業的管理部門或用水戶,取得某項水資源使用權後,要根據本條例規定,承擔該項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工作。第十條各級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組織編制所轄地區和流域的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以取得最優的社會經濟效果的原則,統籌兼顧各項事業的合理要求,統一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妥善處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上游與下游,以及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煤炭、電力、冶金、化工、輕工等用水量較大的部門,應以區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為依據,按照各自業務的需要,編制專業的用水規劃。
區域和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並報上一級水資源主管機關備案。第十一條開發利用地下水,必須根據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的情況,進行統一規劃,合理確定井深、井距、開采量以及汲用時期和回灌要求。
對地下水已經過量開採的地區,不許再鑿深井;其他地區也要嚴格控制開鑿深井。第十二條凡需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單位,須按其取水量和水源位置向所屬水資源管理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規定,凡需進行水資源勘探和詳查的工程,須先向所屬水資源主管機關申請,領取勘探許可證。
具有勘探報告、水源工程設計和用水方案後,經本部門主管單位審查,報所屬水資源主管機關批准,領取開發和使用許可證。
現有水源工程和用水計劃,均須限期履行補批手續。第十三條興建水資源工程,誰受益,誰投資。聯合興建的工程,根據用水情況分攤投資。
興建用水工程如影響原用水單位的合法效益,所造成的損失,應由新的用水單位給予補償。第十四條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有權對用水戶取得權益進行調整。
(一)水資源的情況發生變化;
(二)用水戶的需水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
(三)公共事業和經濟效益高的部門需水量增加;
(四)國家的其他特殊需要。
因前款第(二)、(三)項情況對用水進行調整時,原用水戶所受損失,由受益部門予以補償。因第(四)項情況,對用水進行調整時,原用水戶所受損失,由國家酌情予以補償。第四章水資源保護
『玖』 山西省人大制定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有哪些
山西省人大制定的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在近幾年來,主要散見於各項條例,現將部分有效、正在執行的法規提供如下:
1、·山西省丹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2008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8-11-28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2、·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的決定(2009) [有效]
頒布時間:2009-03-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3、·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2008) [有效]
頒布時間:2008-05-1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4、·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2008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8-05-1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5、·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2007-12-20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6、·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2007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7-12-20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7、·山西省重點工業污染監督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9-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8、·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決定(2007)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6-01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9、·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7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6-01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0、·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辦法(2005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5-09-29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1、·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2004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4-11-27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2、·山西省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1999-09-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此外,陝西省頒布的關於環保的法規可能還有很多,鑒於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舉。
『拾』 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保證飲用水安全,提高汾河中上游流域內水工程和萬家寨引黃工程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汾河中上游流域,是指寧武縣汾河源頭雷鳴寺泉至靈石縣王家莊斷面汾河幹流及其支流流經的相關區域。
本條例適用於汾河中上游流域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萬家寨引黃工程引入汾河的黃河水(以下簡稱引黃水)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第三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容量相適應。
流域內設區的市、縣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本級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第四條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由省人民政府、省發展和改革、財政、國土資源、建設、農業、林業、水利、環境保護、價格、引黃工程管理機構等單位負責人和流域內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負責人組成。委員會主任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擔任。委員會按照省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實行定期議事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
委員會下設執行辦公室,負責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國土資源、建設、農業、林業、價格等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編制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內的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
省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引黃工程管理機構負責編制流域供水專業規劃,同時徵求其他有關部門的意見,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七條流域水資源實行水量的統一配置與調度制度。
流域內設區的市、縣 (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流域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流域供水專業規劃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水中長期供求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執行。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及河道生態基流用水。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劃定汾河源頭雷鳴寺至汾河水庫水環境重點保護區的范圍。在重點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排放未達到國家標準的污水;
(二)隨意傾倒建築垃圾和各種工業廢棄物;
(三)從事遊艇旅遊、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四)從事影響水工程運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礦、取土等活動;
(五)裝載有毒化學品、工業廢棄物的車輛穿越河床;
(六)新建煤炭、洗煤、焦炭、化工、造紙、製革、冶煉、水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對重點保護區范圍內已有的煤炭、洗煤、焦炭、化工、造紙、製革、冶煉、水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搬遷或者限期整改;對未經批準的,責令其關閉並恢復原有地貌。第十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水資源的實際情況,統一調度開發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黃水,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擴大引黃水使用規模,適度利用地表水,嚴格限制開采城市地下水。
引黃工程供水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價格制度。第十一條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擴大引黃水使用規模,保護地下水資源:
(一)在地下水超采地區,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依法劃定地下水禁止開采或者限制開采區;
(二)按照批準的方案,依法收回取水許可證,關閉自備水井;
(三)在規劃的引黃水供水范圍內,一般不得審批新建水源工程項目和頒發新的取水許可證件;
(四)對地下水超采區逐步採取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並不得惡化地下水水質;
(五)改造城市生活飲用水和工業用水供水管網,制定並逐步實施工業用水、生態環境建設用水和河道生態用水等使用引黃水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