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律援助條例
⑴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5)
一、第一條修改為:「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二、第二條修改為:「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三、第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第四條修改為:「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七條:「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六、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不低於本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一點五倍確定。」七、第八條改為第九條,修改為:「下列事項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八)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九、刪去第十條。十、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七項:「公證證明」。
刪去第十一條第二款。十一、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三款修改為:「前兩款規定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增加一款,作為第五款:「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三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十二、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七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申請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確有困難,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有關情況認為確有必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可以決定對其提供法律援助。」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三條:「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調閱、查詢有關材料的,經出具法律援助機構的有關證明,有關機關應當免收相關費用;需要復制有關材料的,經出具法律援助機構的有關證明,有關機關收取費用的標准不得高於復制所需原材料的成本費。
「勞動仲裁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緩收、減收或者免收仲裁費用。
「鑒定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先行緩收鑒定費用,待案件審結後根據人民法院或者勞動仲裁機構的裁決由當事人承擔鑒定費用。受援人交納鑒定費用確有困難的,由法律援助機構給予適當補助。
「人民法院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先行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後再根據有關規定和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對受援人訴訟費的減免。」十四、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法律服務機構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後,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規定向其支付辦案補貼,辦案補貼費在法律援助經費中列支。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會同司法行政部門制定。」
⑵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司法鑒定機構;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鑒定人,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杭州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市和區、縣(市)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法律援助服務機制,購買主體應當按照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
法律援助經費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接受社會組織及個人捐助等合法途徑籌集資金,設立專戶,專門用於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核定,並定期進行調整。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適當地點設立法律援助站點,方便援助對象就近獲得法律援助。第七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協調,建立健全銜接機制,促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第八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及本條例實施法律援助,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第九條鼓勵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利用自身資源,為職工、未成年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無償提供法律服務。
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開展的無償法律服務活動,應當接受當地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監督。第十條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法律援助人員實施法律援助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盡職盡責地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不得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第二章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責第十一條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在本級司法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法律援助工作,履行以下職責:
(一)貫徹執行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律援助的規定;
(二)負責受理、審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請;
(三)負責組織、指派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務;
(四)負責對法律援助的指導、監督和援助案件的質量管理;
(五)負責法律援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六)負責法律援助檔案、資料的管理;
(七)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和交流;
(八)負責承辦政府指定的其他有關法律援助事項。第三章法律援助的對象和方式第十二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符合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行政區域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前款所稱經濟困難標准按照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標准執行。第十三條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
(一)患有重大疾病的七十周歲以上老年人;
(二)軍人、軍屬;
(三)見義勇為人員及其近親屬因見義勇為行為權益受損需要維權的;
(四)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以及解決勞動保障、社會保障、勞動合同糾紛等事項的;
(五)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員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和其他嚴重侵權行為主張權利的;
(六)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⑶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2)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於修改《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
(2001年11月26日杭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8日浙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批准2002年1月14日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23號公布)
杭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決定對《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作如下修改:
第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應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請之日起七日內完成審查,對符合條件的,發出《同意法律援助通知書》,並指派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實施援助;對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人。」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9)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24號)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已於2009年11月27日經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11月2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
(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對《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二十三條第二款。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⑸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2002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及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服務人員,按規定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免收或減收服務費用的一項法律制度。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和經司法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社會法律咨詢服務機構。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杭州市市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市司法行政機關主管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在市司法行政機關的領導下開展法律援助管理工作。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將法律援助工作所需的必要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管理,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接受社會組織及個人損贈等合法途徑籌集資金,專門用於法律援助工作。第六條法律援助管理機構依據法律、法規及本條例實施法律援助,不受任何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七條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應當接受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的指派承擔法律援助義務,免收或減收服務費用。法律服務人員實施法律援助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盡職盡責地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第八條司法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積極配合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二章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第九條法律援助管理機構依照職責指導、協調、管理和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十條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律援助的規定;
(二)指導、協調和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三)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和交流;
(四)負責法律援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五)負責受理、審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請;
(六)負責組織、指派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務;
(七)負責法律援助檔案、資料的管理;
(八)負責承辦政府委託的其他有關法律援助管理事項。第十一條社會團體、有關組織和法律院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應當接受當地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的指導和監督。第三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方式第十二條具有本市市區常住戶口或暫住證的公民,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參照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執行。第十三條公民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刑事案件;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
(四)因公受傷害請求賠償(責任事故除外);
(五)盲、聾、啞或未成年人、老年人請求侵權賠償;
(六)請求國家賠償;
(七)辦理(二)、(三)項的公證事項;
(八)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項。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公訴人出庭公訴,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被告人是盲、聾、啞或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四)人民法院按規定指定辯護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條申請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優先獲得法律援助:
(一)申請人為盲、聾、啞或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撫育費、扶養費、勞動報酬、救濟金、撫恤金、社會保險金的。第十六條法律援助主要採取下列方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和行政訴訟代理;
(四)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五)公證證明;
(六)其他形式法律服務。第四章法律援助的程序第十七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應向市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資料:
(一)本人身份證或者戶籍證、暫住證,代為申請人應提交代理資格的證明;
(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部門出具的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證明;
(三)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的基本情況及有關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管理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⑹ 浙江省社會救助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自然災害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和分層分類救助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和標准,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一體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組織擬定社會救助政策和標准、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台和社會救助統一受理機制等社會救助綜合協調工作,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健全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信息交換制度,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與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協作配合,整合、聯通社會救助信息,為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供信息保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社會救助經辦機構,落實經辦人員,在便民服務場所設置社會救助統一受理窗口,具體承辦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等事項。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第七條工會、共青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根據職責或者章程參與社會救助,開展社會幫扶活動。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社會救助。第八條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省級財政根據各設區的市、縣(市)財政狀況、社會救助資金支出情況和工作績效等給予補助。
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九條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月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條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按照當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確定,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參照當地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一定比例確定,也可以參照當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確定。參照最低工資標准確定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在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之間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不低於當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百分之七十,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具體確定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家庭成員申請有困難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其提出申請。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接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群眾評議、信息核查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初審意見,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七日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初審意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批。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予以批准,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布;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不予批准,並書面說明理由。
⑺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200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按規定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杭州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在本級司法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法律援助管理工作。第五條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接受社會組織及個人捐助等合法途徑籌集資金,設立專戶,專門用於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根據本市經濟發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並定期進行調整。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社會團體、有關組織和高等院校設立法律援助站點,確保援助對象就近獲得法律援助。第七條司法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積極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八條法律援助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及本條例實施法律援助,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九條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法律援助人員實施法律援助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盡職盡責地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不得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第二章法律援助機構職責第十條法律援助機構依照職責指導、協調、管理和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的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律援助的規定;
(二)指導、協調和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三)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和交流;
(四)負責法律援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五)負責受理、審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請;
(六)負責組織、指派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務;
(七)負責對法律援助的指導、監督和援助案件的質量管理;
(八)負責法律援助檔案、資料的管理;
(九)負責承辦政府指定的其他有關法律援助事項。第十二條社會團體、有關組織和高等院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應當接受當地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監督。第三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方式第十三條公民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標准參照當地人民政府確定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兩倍執行。第十四條公民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三)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殘疾人或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請求侵權賠償的;
(五)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的;
(六)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七)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八)主張因見義勇為、志願服務等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九)離婚訴訟;
(十)繼承訴訟;
(十一)辦理(二)(三)(四)(五)(七)項的公證事項。
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經濟困難救助證的不受前款所列范圍限制。第十五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認為確有必要予以法律援助的案件,可以指定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
⑻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4)
一、第二條第二款修改為:「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和其他社會法律咨詢服務機構。」二、刪去第十七條第(四)項。
此外,根據本決定對條文順序作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重新公布。
⑼ 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第五條有關機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六條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願對經濟困難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難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第七條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第八條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家庭人均收入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確定。第九條下列事項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八)其他按規定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第十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十一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未成年人;
(二)盲、聾、啞人;
(三)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人民法院在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時,對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應當自受理強制醫療申請或者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其訴訟代理人,並提供法律幫助。第十二條法律援助主要採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訴訟代理;
(四)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代理;
(五)仲裁代理;
(六)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八)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三條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該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非指定辯護的刑事訴訟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前兩款規定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申請人向其他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由受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受理。
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三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⑽ 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收、減收費用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包括財政預算撥款和依法接受的捐贈款。
法律援助經費專款用於法律援助事項,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有關機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六條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願對經濟困難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難的當事人免費提供法律服務。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第七條具有本省戶籍或者暫住證的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參照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執行。第八條當事人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刑事訴訟;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
(三)請求給付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
(四)因公受傷害請求補償、賠償和醫療費;
(五)請求國家賠償;
(六)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第九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公訴人出庭公訴,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四)人民法院按規定指定辯護的其他情形。第十條申請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優先獲得法律援助:
(一)申請人為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對象的;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殘疾人輔助用具費和勞動報酬的。第十一條法律援助主要採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訴訟代理;
(四)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代理;
(五)仲裁代理;
(六)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得從事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法律援助。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二條人民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該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非指定辯護的刑事訴訟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法律援助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申請人向其他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由受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受理。第十三條申請人可以直接向法律服務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服務機構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報請當地法律援助機構審查確認,但法律服務機構自願提供法律援助的除外。
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法律服務機構可以直接決定予以辦理。第十四條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證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以及戶籍證或者暫住證;
(二)申請人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的證明;
(三)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及相關的證明、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由其監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