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農作物種植管理條例

農作物種植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07 13:02:40

❶ 重慶市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工作的管理,保證種子質量,維護農作物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推廣應用良咱,促進農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是指糧食、棉花、油料、糖料、麻類、煙草、蔬菜、茶葉、水果、桑樹、葯材、牧草、花卉、綠肥、食用菌等作物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食用菌菌種等繁殖或種用材料。
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類別分為育種家種子、原種、良種。第三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加工、經營、使用與管理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地區種子發展規劃,鼓勵種子科學研究,鼓勵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採用良種,支持種子事業的發展,對良種選育、引進、生產、經營和推廣給予政策扶持,並對在種子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五條市、區、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工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委託其所屬的種子管理機構負責種子管理的具體工作。第二章品種選育與審定第六條種質資源受國家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有計劃地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種質資源。第七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選育農作物品種。市、區、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有計劃地組織主要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和育種技術的研究。第八條農作物新品種實行國家和市級審定製度。市審定通過的品種或國家審定通過的適宜本市生態區的品種,可以在本行政區域適宜生態區內種植。第九條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審定本市育成和引進的農作物品種,確定品種的推廣區域,進行新品種的登記、編號、命名,推薦參加全國審定的新品種。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員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從農業、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專家中聘任。第十條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自然區域合理設置種子試驗基地。報審的品種應當經過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品種審定所需經費列入市級財政預算。第十一條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在收到申報材料15日內作出受理或有受理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對於受理的品種,應當在一年內完成審定工作。
報審品種應具備的條件,按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管理辦法執行。第十二條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對審定通過的品種應發給證書,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布。
農作物品種權的申請、審批和保護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執行。第十三條審定未通過的品種,如選育單位或個人有異議時,可申請復審一次。第十四條審定通過的品種在生產利用過程中,如發現有不可克服的弱點,市農作物品種審定會委員應當提出停止推廣的建議,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決定公布。第十五條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的品種不得宣傳、推廣、經營。
在區域試驗中表現突出的品種擴大試驗需要繁殖種子的,應當報經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十六條市、區、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試驗、示範、推廣的程序,指導新品種的應用,實行品種種植區域化,定期進行品種更換和種子更新。第三章種子生產第十七條生產商品種子實行許可證制度。從事商品種子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播種前一個月向生產所在地市、區、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種子生產許可證》,持證進行生產。《種子生產許可證》應載明生產地點、作物種類、品種、面積、用途,有效期。
生產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雜交親本種子、常規原種種子的《種子生產許可證》,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其他種子的《種子生產許可證》,由生產所在地區、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生產葯材、牧草商品種子的,還需先經市、區、縣(市)葯材、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第十八條生產商品種子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繁殖種子的隔離栽培條件和無檢疫性病蟲害的種子生產基地;
(二)有合格的種子生產專業技術人員;
(三)生產的種子是經市審定通過的品種或國家審定通過適宜本市生態區的品種;為市外生產本市未審定通過品種的種子,應當有生產合同和外省證明該品種已審定通過的有關文件;為國外代繁種子,應當有預約生產合同和檢疫合格證書;
(四)對所生產的種子能提供可靠的田間檢驗結果。

❷ 貴州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保證種子質量,維護農作物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種子工作,其所屬的農作物種子管理機構負責農作物種子管理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設立種子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試驗和推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扶持種子產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生產、更新、推廣工作,表彰和獎勵在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推廣等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第六條 省、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應當貯備一定數量的救災備荒種子。貯備計劃和貯備種子的動用,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由科研、教學、生產、推廣、管理、使用等方面專業人員組成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承擔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審定、認定工作。
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通過的新品種,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頒發審定證書,並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後,方可在省內適宜的種植區域推廣。
經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公告,相鄰省審定通過的屬於同一適宜種植區域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可以引種。第八條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推廣前,應當由培育者或者引種者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後方可推廣。
非主要農作物種子銷售前,應當將種子的來源、質量指標、特徵特性、適宜種植區域及植物檢疫等材料報經營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九條 從境外引進農作物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第十條 具有種子質量檢驗資質的機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質量檢驗工作,負責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安排的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受理委託檢驗。第十一條 主要農作物的商品種子生產和農作物種子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其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分級審批發放。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種子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主要農作物常規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和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所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實行自願申請原則。第十二條 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由真接組織種子生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提出申請;委託農民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生產的,由委託方提出申請。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經營者提出申請。第十三條 申請領取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應當符合《種子法》的規定,並具備以下條件:
(一)生產雜交種子的,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生產常規種子(含原種)和雜交親本種子的,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
(二)具有種子檢驗用房50平方米以上,種子檢驗儀器設備達到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種子標准檢驗室條件;
(三)具有種子倉庫、加工房和營業場所共300平方米以上;種子曬場500平方米以上或者種子烘乾設備;
(四)具有種子檢驗員2名以上;熟悉種子生產技術的農業技術人員3名以上,其中具有農業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名以上。第十四條 申請領取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應當提供以下材料:
(一)生產許可證申請表;
(二)注冊資本證明;
(三)種子曬場情況介紹或者種子烘乾設備的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四)種子檢驗室和種子檢驗儀器設備清單、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五)種子倉庫、加工房和營業場所的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六)種子檢驗人員、種子生產技術人員的資格證明;
(七)具有繁殖種子的隔離和培育條件的介紹材料、無檢疫對象的證明;
(八)種子生產所在地出具的種子生產證明(含品種、面積);
(九)申請生產品種的介紹;品種為授權品種的,應當提供品種權人同意的書面證明或者品種轉讓合同;屬轉基因品種的,應當提供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明;
(十)種子生產質量保證制度。

❸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199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維護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證種子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是指用於農業生產的糧、油、蔗、果、菜、茶、桑、麻、煙草、棉、牧草、綠肥、葯、花卉以及其他農作物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第三條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以及檢驗、檢疫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鼓勵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採用良種。第五條種子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種子的選育、生產、經營、推廣列入農業生產發展規劃,逐步實現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和有計劃供種。第六條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管理工作。
工商、物價、財政、銀行、保險、糧食、科技、技術監督、海關、交通、郵電、公安等部門應按各自的職責,協助農業主管部門做好種子發展和管理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種子管理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種子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種子發展建設規劃;
(三)負責種子計劃、生產、經營、品種及種子質量的管理;
(四)核發和管理《種子生產許可證》、《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質量合格證》;
(五)會同有關部門查處違法生產、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
(六)培訓種子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第八條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的種子公司是種子生產經營的主渠道,負責按計劃生產供應良種。
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子由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的種子公司統一經營。第九條國有農科所(良種場)是國家繁育良種和新品種試驗、示範的重要基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農科所(良種場)的土地、房屋、設備、資金、產品。確因國家建設需要用地的,按有關規定辦理。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扶持種子事業的發展,在資金、貸款、稅收及化肥、柴油等物資供應上給予優惠,減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子田糧食定購任務。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在品種選育、引進、試驗、示範和種子生產、加工、檢驗、檢疫、經營、管理、推廣等各項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二章種質資源管理第十二條農作物種質資源屬國家財富,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損害國家規定保護的種質資源。對名、特、優、珍的種質資源和野生種質資源必須注意保存和有計劃地開發利用。第十三條本自治區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工作,由自治區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廣西農業科學院和其他農業研究所具體負責。第十四條從國外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規定將引進的種子及其說明送廣西農業科學院登記和保存。第十五條為防止國外危害性的種子病、蟲、草傳入,從國外引種必須按照植物檢疫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第十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向國外提供(包括交換、出售、贈送、援助)農作物種質資源,應按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第三章品種選育和審定第十七條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由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自治區的統一規劃,組織有關科研、教學、生產單位進行。同時,鼓勵集體和個人選育農作物新品種。第十八條選育農作物新品種(包括雜交組合,下同)應以高產、優質、高效、抗逆力強、綜合性狀好為目標。第十九條選育農作物新品種必須堅持試驗、示範、審定、推廣的程序。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的品種,不得生產、經營、推廣和上報評獎以及廣告宣傳。第二十條新育成品種或引進品種須經二年以上的區域試驗和示範,且綜合性狀好的方可報審和擴大試種。第二十一條參加試驗或報審品種,申請單位或個人應繳納試驗補助費或品審費。收費辦法由自治區農業主管部門會同自治區物價、財政主管部門制定。第二十二條為加快優良新品種的利用,經自治區農業主管部門設立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和由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託地、市品種審查小組代審通過的品種,可在適宜種植的地方推廣。

❹ 南京市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保證農作物種子質量,維護農作物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生產,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是指用於農業生產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使用和管理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農林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農林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管理工作,可以委託種子管理機構負責委託范圍內的種子管理工作。
市農林部門委託市蔬菜種子管理機構負責委託范圍內的蔬菜種子的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技術監督、物價等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種子管理工作。第五條市、區、縣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種子事業發展,對良種的選育、中間試驗、生產、經營和推廣給予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扶持;對在種子科研、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六條市農林部門設立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接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委託,審定適合於本地區種植、推廣的小宗農作物新品種。
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的日常工作由市種子管理機構承擔。第七條未經審定或者審定未通過的農作物品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經營和推廣。第八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符合生產商品種子條件的生產基地,逐步實行種子生產專業化。鼓勵實行統一供種。第九條農林部門應當根據轄區內農業生產發展和農作物品種布局的要求,制定種子生產計劃,並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第十條從事商品種子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農林部門申請辦理《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未取得《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的,不得進行商品種子生產。
《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為種子的一個生產周期。第十一條申領《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種子的基地以及繁殖製作良種的隔離、栽培條件;
(二)有熟悉種子生產技術的專業人員;
(三)生產的種子品種應當是經過審定通過的品種。第十二條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除自用的以外,由市、縣農林部門組織生產,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雜交種子的生產。第十三條生產商品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按照《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規定的作物種類、產地和規模進行生產;
(二)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和種苗產地檢疫規程;
(三)生產的商品種子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准或者省級規定的地方標准;
(四)生產的種子必須經過檢驗,並取得種子檢驗機構核發的《種子質量合格證》。第十四條從事種子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農林部門申請辦理《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並憑證到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領取營業執照後,方可經營。
《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實行年度驗證制度。第十五條申領《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能正確識別、鑒定經營種子的種類和質量的專職檢驗人員;
(二)有熟練掌握種子貯藏、包裝技術的保管人員;
(三)有與所經營種子種類、質量、數量相適應的貯藏保管設施和檢驗設施;
(四)有經營種子必備的資金、營業場所。第十六條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按照《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批準的經營范圍進行經營;
(二)種子品種必須是經審定通過的;
(三)種子質量應當達到國家或者地方標准,並附有種子檢驗、檢疫合格證書;
(四)種子必須經過精選、加工、分級包裝,並附產品說明書和《種子質量合格證》;
(五)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種子價格管理的規定。第十七條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由當地的縣級以上農林部門指定的種子經營機構組織經營。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可以經營經審定通過的自育自產的新品種雜交種子。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雜交種子。第十八條從事農作物雜交種子代銷業務的單位,應當向所在縣農林部門提出申請,經縣農林部門初審,報市農林部門核發代銷證後,方可接受有經營權單位的委託,開展代銷業務。
開展代銷業務必須納入所在縣農林部門的供種計劃,並與委託代銷單位簽訂代銷協議或者合同。

❺ 福建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維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產業化,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引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種子工作,並可委託其所屬的種子管理機構負責管理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有關種子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種子專項資金,市、縣(區)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種子專項資金,用於良種培育、改良、引進、示範、推廣以及種質資源保護。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擬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發展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種子貯備制度。種子貯備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糧食安全應急需要和自然災害預測情況,擬定全省糧食種子貯備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教學科研機構、良種場等單位和個人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以及優良品種的選育和開發,並對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選育和開發的品種得到推廣應用的,育種者依法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用於良種培育的土地、房屋、設備。確因公共利益需要徵收徵用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第八條鼓勵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加強閩台地區間農業合作與交流。第二章種質資源保護與品種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對名、特、優、珍、稀的種質資源和天然種質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和有計劃地開發利用。第十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需要,組織建立種質資源庫,嚴格管理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合理開發利用種質資源,並分類、分級制定種質資源保護名錄,定期公布。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或者委託教學科研機構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整理、鑒定、登記和保存等工作。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農作物天然種質資源分布情況,劃定天然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天然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管理,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破壞天然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確因公共利益需要徵收徵用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第十二條主要農作物品種依法實行審定製度。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按照自願原則進行認定。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和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的工作。審定委員會由教學、科研、生產、推廣、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數應當占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第十三條通過國家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其審定公告規定的適宜生態區域不含本省行政區域的,應當通過本省審定後方可在本省適宜生態區域內經營、推廣。

經營、推廣通過品種審定的主要農作物種子的,應當在審定公告規定的適宜生態區域內進行。第十四條申請引種相鄰省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單位或者個人身份的證明;

(三)相鄰省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明;

(四)本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出具的本省同一適宜生態區域品種試驗報告。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並予以書面答復。經審查同意的,發布引種公告;不同意的,書面說明理由。

經營、推廣通過相鄰省品種審定的主要農作物種子的,應當在引種公告規定的適宜生態區域內進行。

❻ 安徽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保護和利用種質資源,保證種子質量,規范種子選育、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維護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根、莖、苗、芽、葉、花等。
本條例所稱主要農作物,是指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種子的選育、生產、經營和管理。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種子工作,其所屬的種子管理機構受委託具體負責種子管理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試驗和推廣。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項資金。
省人民政府建立種子儲備制度,主要用於發生災害時的生產需要及餘缺調劑,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種子儲備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執行。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加快新品種的選育、生產和推廣,對在種子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第七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授權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建立品種資源庫和資源檔案,做好種質資源搜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和利用工作。第八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從省外引進種質資源。對引進的種質資源應當進行檢疫,並將有關資料及適量種子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單位鑒定、登記和保存。利用引進的種質資源應當徵得引進者的同意。
從境外引進或者向境外提供種質資源,應當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三章品種選育、審定與登記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單位、個人選育和開發新品種,在資金、信貸等方面給予扶持。選育新品種應當注重多樣性、優質性和安全性。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專業化異地育種基地,加強對異地育種、鑒定工作的統一管理,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第十條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者省級審定,申請者可以直接申請省級審定或者國家級審定。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由種子科研、教學、生產、推廣、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承擔本省范圍內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審定工作,建立包括申請文件、審定試驗數據、種子樣品、審定專家個人審定意見和審定結論等內容的審定檔案,保證可追溯。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對申報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應當在品種試驗結束後六個月內完成審定工作。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給證書,並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公告。在審定通過的品種依法公布的相關信息中應當包括審定意見情況,接受監督。第十一條通過國家級或者省級審定的農作物品種經公告,可以在本省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與本省屬於同一適宜生態區域的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審定通過的農作物品種可以引種,引種者應當將引種的品種和區域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對部分非主要農作物實行品種登記制度。列入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的品種在推廣前應當登記。
申請者申請農作物品種登記,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第十三條應當審定的農作物品種未經審定的,不得發布廣告、推廣、銷售。應當登記的農作物品種未經登記的,不得發布廣告、推廣,不得以登記品種的名義銷售。第十四條省級審定通過的農作物品種出現不可克服的嚴重缺陷等情形不宜繼續推廣、銷售的,經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確認後,撤銷審定,由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發布公告,停止推廣、銷售。第十五條農作物新品種權受法律保護,實行有償轉讓。第四章種子生產第十六條主要農作物的商品種子生產實行許可制度,具體辦法按照《種子法》的規定執行。第十七條種子生產者應當執行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和種苗產地檢疫規程。第十八條種子生產者應當建立種子生產檔案,接受種子管理機構的監督檢查。
種子生產檔案保存年限按國家規定執行。

❼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保證種子質量,合理利用種質資源,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保護種子選育者和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貴州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
本條例所稱主要農作物,是指稻、玉米、小麥、油菜、馬鈴薯及自治州農業主管部門確定的1-2種農作物。第三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主管全州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縣(市)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第四條農業主管部門在種子管理工作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種子生產、加工、貯藏、經營等場所進行現場檢查;
(二)查閱、復制、摘錄當事人的合同、票據、賬簿、生產檔案、標簽、出入庫憑證、貨運單、檢驗和檢疫報告等資料,依法抽取樣品;
(三)對當事人或證人進行調查和取證;
(四)對涉嫌違法的證據,依法實行登記保存或查封扣押。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科教興農方針和種植業發展需要,把種子產業列入農業規劃,將種子管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扶持種子產業的發展。
自治州人民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試驗和推廣。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種子儲備制度。
自治州人民政府對在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推廣等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根據需要建立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保護區或保護地,並報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備案。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和破壞天然種質資源,禁止採集、採伐天然種質資源。因科研等特殊情況需要採集、採伐的,應當報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批准。第七條經省農業主管部門委託,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設立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作物品種的初審工作。第八條引進適宜本自治州相似生態種植條件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由引種單位或個人報自治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同意並進行兩年的引種試驗,經省農業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引種。第九條本行政區域從未種植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推廣前,經營單位應當將種子的來源、質量指標、特徵特性、適宜種植區域、適應性成功的試驗報告及植物檢疫等材料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備案。第十條申請領取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確定的主要農作物的種子生產許可證,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審核,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核發。
在自治州內從事農作物種子生產的,應當到生產所在地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備案登記,備案登記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生產許可證復印件;
(二)品種審定證書或品種權人授權書;
(三)生產技術規程;
(四)生產地點;
(五)生產的品種及種植面積。第十一條申請領取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確定的主要農作物的種子經營許可證,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審核,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核發。
種子經營實行備案銷售制度和溯源管理。第十二條具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或分支機構,在種子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有效區域內,可以書面委託其他經營者代銷種子。受委託經營者應當按照書面委託范圍從事代銷活動。
分支機構不得再下設分支機構。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未經檢驗、檢疫和試驗、示範的種子。第十四條專門經營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或者受具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經營者書面委託代銷其種子的,以及種子經營者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有效區域設立分支機構銷售種子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培訓,有農業技術基礎知識的人員;
(二)必要的種子保管條件;
(三)固定的營業場所;
(四)具有與經營種子種類和數量相適應的資金及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❽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規范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行為,維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產業化,促進種植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是指用於農業生產的糧、油、蔗、果、菜、茶、桑、麻、煙、棉、綠肥、葯、花卉以及其他農作物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第三條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以及檢驗、檢疫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鼓勵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採用良種。種子使用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購買種子。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和良種選育、生產、更新、推廣列入農業生產發展規劃。鼓勵和扶持科研單位、學校、科技人員研究開發和依法經營、推廣農作物優良新品種;鼓勵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相結合。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管理工作,其種子管理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按各自的職責,協助農業主管部門做好種子發展和管理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種子管理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種子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
(二)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種子發展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組織開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推廣前的試驗以及品種真實性鑒定,組織新良種和種子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及推廣應用;
(四)核發、管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查處違法生產、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
(五)負責農作物品種及種子生產、經營、質量的監督管理,組織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和種子質量控制體系,組織開展種子質量認證工作;
(六)負責種子行業的統計及種業信息網的建設和管理;
(七)組織落實救災備荒種子貯備任務;
(八)負責與種子管理有關的工作人員培訓及技術交流。第八條國有農業科研、教學院所(良種場)是國家繁育良種和新品種選育、試驗、示範的重要基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農業科研、教學院所(良種場)的土地、房屋、設備、資金、產品。確因國家建設需要用地的,按有關規定辦理。第九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和推廣。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扶持種子產業的發展,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減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子田糧食定購任務。第二章種質資源管理第十條農作物種質資源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侵佔、破壞。對名、特、優、珍的種質資源和野生種質資源,應當注意保存和有計劃地開發利用。第十一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保護區或者種質資源保護地。
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工作,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具體負責。第十二條從境外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規定將適量的引進種子及其說明送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登記和保存。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從境外引種,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向境外提供(包括交換、出售、贈送、援助)農作物種質資源,應當按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第三章品種選育和審定第十五條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根據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有關科研、教學、生產單位進行。
鼓勵單位和個人選育和開發農作物新品種。第十六條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者自治區級審定。申請者可以直接申請自治區級審定或者國家級審定。未經審定或者審定未通過的主要農作物品種,不得發布廣告;不得經營、推廣。第十七條申請審定的品種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人工選育或者發現並經改良的;
(二)與現有品種有明顯區別;
(三)遺傳性狀穩定;
(四)形態特徵一致;
(五)具有適當的名稱。

❾ 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1992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的管理和建設,保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及使用者的正當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種子工作的方針、政策,結合我省情況,特製定《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指的農作物種子包括糧食、油料、薯類、麻類、甜菜、蔬菜煙草、瓜果、葯材、飼料、牧草、綠肥等農業生產上種植用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及使用的一切單位和個人。第四條農業生產必須使用良種,要逐步實行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有計劃地組織供種(簡稱「四化一供」)。目前還不能實行計劃供種的地方,要組織指導好廣大農民自用種子的選留。第五條省種子管理局負責管理全省種子工作,其任務是:
(1)執行和監督執行國家有關農作物種子的方針、政策和法規;(2)制定並監督實施農作物良種繁育、推廣規劃;(3)制定種子繁育、推廣和經營管理的制度;(4)負責品種試驗、示範和審定的組織工作;(5)制定農作物原(良)種生產和種子檢驗、倉儲、包裝等技術標准,保證種子質量;(6)培訓種子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7)對種子企事業單位實行管理和指導。
地、市、縣種子管理處、站除執行上款的(1)、(2)、(3)、(4)、(6)、(7)等項外,還負責組織農作物品種的審查,並組織種子公司做好「四化一供」和指導農民自用種子的選留。
省、地、市、縣種子公司的任務是負責本公司經營范圍內的農作物種子生產、加工、檢驗、經營、推廣工作。
國營農場總局和煙草、輕紡、醫葯系統(糖用甜菜、亞麻、煙草、葯材下同)可根據需要設立專業種子公司,負責本系統的種子經營管理業務。專業公司在種子業務上受省種子管理局的管理和指導。第二章科研育種第六條農作物育種單位和育種者,要從當地生產需要出發選育新品種。農作物的品種選育,必須符合適期成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育種目標。第七條育種單位或個人在培育新品種的同時,要根據該品種的特證、特性研究出一套相適應的栽培技術,提供生產上應用。第八條除國家組織的攻關項目外,全省農作物的育種和與育種有關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協作,在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省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第九條全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的搜集、整理、保存、供應、研究和利用,由省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和辦理。第十條凡從國外引入的品種資源,必須經過檢疫、隔離試種,確認無檢疫對象後,方可利用。
從國外引入品種資源,須將引種名單、說明書以及少量種子送交省農業科學院登記、編號和保存。
凡向國外提供農作物品種資源,按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關於農作物品種資源對外交換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三章品種審定第十一條農作物新品種實行省一級統一審定的制度。第十二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地、市以及國營農場總局品種審查委員會,由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和農民代表等組成,按不同作物設專業組。
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職責是:(1)審定省內選育的新品種及外地引入的品種;(2)確定品種推廣區域;(3)重新審定需擴大推廣區域和在推廣中需終止推廣或縮小推廣范圍的品種;(4)審定參加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品系、品種和雜交種及其親本,並組織品種試驗工作;(5)新品種與新創造的品種資源的登記、編號、命名、發布和頒發證書。
各地、市和國營農場總局的品種審查委員會,輔助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做好上述工作。第十三條向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報審的品種,必須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辦理。需報國家審定的品種,由省審定委員會推薦。第十四條凡是審定通過的農作物新品種,育種單位必須向種子推廣部門提供原原種,由指定的種子生產單位加速繁殖、推廣。第十五條未經審定或審定不合格的品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任意散發或用於生產,不得報獎,不得經營、推廣和宣傳。第四章種子生產第十六條種子生產要按照原原種--原種--良種的程序進行。原種一代必須採用原原種直接繁殖,或用株(穗)行圃、株(穗)系圃、混系繁殖圃(簡稱「三圃」)法生產。良種應用原種或用原種生產出來的良種進行生產。嚴禁用配製雜交種的父本種子和投入大田生產的種子作繁殖用種。

熱點內容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
道德經視頻朗誦 發布:2025-02-01 06:58:22 瀏覽:673
解決勞動法爭議途徑 發布:2025-02-01 06:44:11 瀏覽:145
行政法兩大主體 發布:2025-02-01 06:40:49 瀏覽:47
公司法律聯絡員工作 發布:2025-02-01 06:29:32 瀏覽:649
臨沂市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1 06:16:55 瀏覽:587
法律服務工作申請 發布:2025-02-01 05:03:51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