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12 01:52:28

1.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和人員。
本辦法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管理、實施。
 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第四條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規劃和指導全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規劃和實施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第二章機構設置第五條院前醫療急救以急救中心(站)為主體,與急救網路醫院組成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共同實施。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納入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則設立,統一規劃、統一設置、統一管理。第七條急救中心(站)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設置、審批和登記。第八條設區的市設立一個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設區的市院前醫療急救網路未覆蓋的縣(縣級市),可以依託縣級醫院或者獨立設置一個縣級急救中心(站)。
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度縣級急救中心(站)並提供業務指導。第九條急救中心(站)應當符合醫療機構基本標准。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醫院專科情況等指定急救網路醫院,並將急救網路醫院名單向社會公告。急救網路醫院按照其承擔任務達到急救中心(站)基本要求。
未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個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稱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第十條急救中心(站)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指揮和調度,按照院前醫療急救需求配備通訊系統、救護車和醫務人員,開展現場搶救和轉運途中救治、監護。急救網路醫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揮和調度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等因素,合理配置救護車。
救護車應當符合救護車衛生行業標准,標志圖案、標志燈具和警報器應當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有關規定。第十二條急救中心(站)、急救網路醫院救護車以及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著裝應當統一標識,統一標注急救中心(站)名稱和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第十三條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
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第十四條急救中心(站)通訊系統應當具備系統集成、救護車定位追蹤、呼叫號碼和位置顯示、計算機輔助指揮、移動數據傳輸、無線集群語音通訊等功能。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開展演練,推廣新知識和先進技術,提高院前醫療急救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能力與水平。第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根據行政區域內人口數量、地域范圍、經濟條件等因素,加強急救中心(站)的應急儲備工作。第三章執業管理第十七條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操作規范、診療指南。第十八條急救中心(站)應當制定院前醫療急救工作規章制度及人員崗位職責,保證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質量、醫療安全、規范服務和迅速處置。

2. 廊坊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指由急救中心、急救網路醫院、急救站(點)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將急、危、重患者送達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和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以及與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的交接活動。
本條例所稱急救網路醫院,是指接受急救中心指令,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療機構。
本條例所稱急救站(點)是指急救中心根據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分別設置在醫療機構內部或醫療機構外部,符合國家或者本省、市標準的醫療機構。第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是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安全運行保障的重要內容,遵循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領導,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納入本級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將院前醫療急救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院前醫療急救保障體系。第六條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是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
發展和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醫保、民政、公安、應急管理、文化廣電和旅遊、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教育、紅十字會、供電、通信管理等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第七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市規定的執業范圍、服務規范和收費標准,持續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配合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做好急、危、重患者的交接工作。第二章服務體系建設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發展和改革、衛生健康、自然資源和規劃等相關部門,根據本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城鄉布局、區域人口數量、服務半徑、交通狀況和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等因素,編制本地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統籌急救站(點)等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的布局並向社會公布。第九條本市以建設小於十五分鍾急救服務圈為目標,建立市、縣、鄉三級急救網路體系。以市、縣(市)兩級急救中心、鄉(鎮)急救站(點)為主體,構建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服務良好、功能完善、運轉協調並與各級醫療機構緊密結合,覆蓋城鄉的現代化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第十條本市設立廊坊市急救中心,負責廣陽區、安次區以及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本行政區域院前醫療急救的統一組織、指揮、調度;設立各縣(市)急救中心,負責本縣(市)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並服從市急救中心的業務指導和指揮調度。
急救中心可以獨立設立或者依託醫療機構設立。依託醫療機構設立的急救中心,應當採取醫療機構自願加入的方式組成急救網路,不得由設立急救中心的醫療機構獨家壟斷運行、不得拒絕其他醫療機構加入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第十一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呼叫號碼為「120」,急救中心設置「120」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機構和指揮信息系統。
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及其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機構和指揮信息系統;不得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網路醫院以及「120」名稱和標識從事醫療急救相關活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120」呼叫電話進行騷擾、謊報呼救信息、惡意呼叫佔用急救呼叫線路等。第十二條急救中心應當符合醫療機構基本標准,並履行下列職責:
(一)通過院前醫療急救呼救專用電話「120」接受呼救,收集、處理和貯存院前醫療急救信息;
(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本行政區域急救網路醫院、急救站(點)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三)建立、健全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管理,完善統計報告等制度,保障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的正常運作;
(四)組織開展急救知識、技能的宣傳培訓和急救醫學科研及其學術交流;
(五)接受同級人民政府或者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的指派,參與大型活動的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及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院前醫療急救的其他相關職責。

3. 貴陽市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醫療急救活動,提高醫療急救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公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和醫療急救活動的開展以及相應的管理工作。

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是指由專門的醫療機構或者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社會組織、人員對突發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統稱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和醫療機構按照統一的指揮調度指令,於患者被送達醫療機構之前,在現場和運送途中對其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內醫療急救,是指由醫療機構在其內部急診或者其他科室對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

本條例所稱社會急救,是指由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社會組織或者人員在醫療機構以外的現場或者在將患者送往醫療機構的途中,採用心肺復甦、止血、包紮、固定、搬運等基礎操作,對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第三條醫療急救應當貫徹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堅持生命至上、救急就近、規范高效的原則,建立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統一管理、社會協同的機制。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全市醫療急救工作,縣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急救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醫療急救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公共衛生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完善醫療急救財政投入和補助機制,保障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五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履行下列醫療急救職責:

(一)組織編制、實施全市醫療急救網路規劃;

(二)統籌全市醫療急救網路的運行管理;

(三)組織建立全市院前和院內醫療急救銜接機制;

(四)擬定全市醫療急救政策、規則和標准;

(五)統籌、協調全市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

(六)制定全市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宣傳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

(七)考核、評估全市醫療急救工作;

(八)市人民政府明確的其他職責。

縣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急救工作。第六條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將醫療急救網路的規劃、建設納入詳細規劃,並保障用地需求。

醫療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將符合規定的院前醫療急救費用納入醫保范圍,建立與醫保支付規定相銜接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為參保人員提供醫療急救結算服務。

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保障醫療急救秩序,配合做好醫療急救相關工作;公安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與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建立滿足醫療急救道路交通需要的快速反應機制。

民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對需要醫療急救且屬於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患者進行認定並實施救助。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督促各級各類學校將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內容,組織、指導學校加強對本校教師、學生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培訓。

發展改革、財政、應急管理、交通、大數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業和信息化、綜合行政執法(城市管理)、文化和旅遊、體育、水務、人防等有關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急救及其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七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對本單位人員的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培訓。

紅十字會應當依法組織公眾參與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組織志願者參與現場急救。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工作。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公益宣傳,倡導自救互救理念,宣傳救死扶傷精神。

每年1月20日為本市醫療急救宣傳日。第八條鼓勵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投資、提供技術或者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醫療急救事業。第九條對在醫療急救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4.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的決定(2021)

一、第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醫療轉運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二、將第四條第一款中的「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修改為「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指揮調度、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三、將第六條第三款修改為:「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民政、公安、交通、教育、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四、將第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急救技術方法、設施設備等研究和急診醫學相關研究;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使用先進醫療科學技術。」五、將第十六條修改為:「在有突發事件或者其他公共安全應急、重大活動保障需要的情況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紅十字會所屬應急救援隊伍及其他社會醫療救援力量參與醫療救援保障工作,應當接受政府的統一指揮調度。」六、刪去第十九條第二款和第三款。七、將第二十條第二款中的「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修改為「對非急、危、重患者,告知其本市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途徑」。八、將第二十四條修改為:「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採取下列措施,保障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有效銜接:

「(一)設置專線電話,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保證與衛生健康部門、調度機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時溝通院前醫療急救相關信息;

「(二)堅持首診負責制,不得拒絕接收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轉運的急、危、重患者。確因特殊情況需要轉院治療的,應當由首診醫生判斷轉運安全性,並聯系接收醫院,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轉運至其他院內醫療急救機構;

「(三)按照急診分級救治原則,根據患者疾病危險程度實施預檢分診,保證急、危、重患者得到優先救治;

「(四)及時與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護車以及車載設備、設施滯留。」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院前救護車進行清潔和消毒,保證公共衛生安全。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建設洗消站點,配備洗消設備。」十、將第三十三條改為第三十四條,將第一款中的「市發展改革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市人力社保行政部門」修改為「市醫保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第二款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醫保」。十一、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四十四條,將第三款修改為:「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對社會醫療急救培訓進行監督指導,組織專家學者、具備專業能力的組織等對單位和個人開展的社會醫療急救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十二、將第四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醫療急救需要,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器等醫療急救設備設施配置規劃,並組織實施。」

將第一款改為第二款,修改為:「影劇院、體育場館、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安全保障需要配置醫療急救設備設施和葯品,定期組織員工學習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開展醫療急救應急演練,提高醫療急救保障能力。」

將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修改為:「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備設施、葯品配置指導目錄,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並向社會公布。」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四條:「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十四、將本條例中的「計生」修改為「健康」、「規劃、國土」修改為「規劃自然資源」、「通信管理」修改為「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交通管理」修改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行政部門」修改為「部門」,將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五十條中的「人力社保」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將第四十七條中的「公安消防」修改為「消防救援」,將第五十九條中的「行政處罰」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將第六十條中的「行政問責和行政處分」修改為「問責和處分」,將第六十二條中的「中醫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中醫葯管理部門」。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5. 天津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促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保障、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安排救護車和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將撥打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需要醫療急救的患者送至醫療機構接受救治,並在送達醫療機構之前開展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服務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是指依法取得執業許可證,主要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療機構,包括市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區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

本條例所稱急救站點,是指用於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值守備勤的固定場所。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公益性事業,應當堅持政府主導、資源共享、安全高效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財政投入和運行保障機制,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快速響應、高效運轉。

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統籌協調、監督管理等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社、規劃資源、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應急、醫保、通信管理等部門和消防救援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第五條鼓勵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活動。第六條倡導自救互救理念,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提升公眾急救意識和能力。第七條本市加強與北京市、河北省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跨區域聯動機制,促進京津冀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協同發展。第二章規劃和設置第八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編制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急救站點。第九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設;負責建設市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建設區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急救站點。拆除或者遷移急救站點的,應當報經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同意,並按照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予以補建。第十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標准和規范,並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急救站點應當符合本市規定的建設要求。第十一條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設置「120」呼叫受理和指揮調度系統,並配備調度員。

調度員應當掌握相關的院前醫療急救知識,熟悉具有急救能力的醫療機構基本情況,並具備專業的指揮調度能力。第十二條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人員(以下簡稱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包括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師和護士應當依法進行執業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相關繼續醫學教育。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駕駛員和擔架員應當參加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第十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配置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救護車。救護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行業標准。

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救護車應當配備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第三章服務規范第十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規范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並對所屬人員和車輛進行管理。第十五條本市實行院前醫療急救呼叫二十四小時受理制度。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立即接聽呼叫電話,詢問並記錄患者信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急救指導。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在接收完整呼救信息後立即發出調度指令。第十六條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應當在接到調度指令後立即出車,並盡快到達急救現場,按照院前醫療急救操作規范實施必要的急救措施。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無法與急救電話呼叫人取得聯系或者無法進入事發現場開展急救的,可以向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請求幫助。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應當及時趕赴現場並予以協助。

6.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眾生命健康權益,規範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患者,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按照調度機構的調度,在將急、危、重患者送達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和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以及與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的交接活動。
本條例所稱調度機構,是指受理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調派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提供服務的機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是指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條件,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療機構。
本條例所稱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是指具有急診搶救能力,接收、救治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轉運患者的醫療機構。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是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安全運行保障的重要內容。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的領導,對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實施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研究建立符合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特點的管理體制,明確劃分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責任,並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區人民政府按照全市統一規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的組織實施。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持續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發展投入,保障本行政區域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需要相適應。第六條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主管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
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在區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業務指導下,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財政、規劃、國土、人力社保、民政、公安、交通、教育、通信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第七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執業范圍、服務規范和收費標准,持續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當配合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做好轉運急、危、重患者的交接工作。第八條單位和個人應當尊重、配合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自覺維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秩序。第九條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開展醫療急救公益性宣傳,普及醫療急救知識,提高社會醫療急救意識。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作為地方課程專題教育內容,在專業組織的指導下,開展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十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公益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支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第十一條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急救和急診醫學相關研究,提高醫療急救和急診醫學科學技術水平;鼓勵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使用先進醫療科學技術。
本市倡導中醫葯診療技術和方法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的推廣和應用。第二章服務機構第十二條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市規劃、國土部門應當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城鄉布局、區域人口數量、服務半徑、交通狀況和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等因素,編制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統籌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的布局,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設置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應當符合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
現有的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設置不符合規劃的,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規劃組織調整。第十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其急救工作站的建設應當符合統一的標准。具體標准由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標准和本市實際情況制定。第十五條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的名錄、地址、急診搶救能力等信息,由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定期統計、更新,並向社會公布。第十六條在有突發事件或者其他公共安全應急需要的情況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及其人員和急救車輛,應當接受政府或者有關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調度。

7. 濟南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發展院前醫療急救事業,保護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相關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將急危重症患者送達接診醫療機構救治之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救治和監護以及與院內救護交接為主的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事業應當堅持生命至上原則,堅持政府主導、保障基本的原則,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第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領導,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納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並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和運行經費補償保障機制,保障院前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公眾院前醫療急救、重大活動保障、突發公共事件緊急救援等需求。第五條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主管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對全市各類急救站實施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規范、統一監督管理,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

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在縣(區)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業務指導下,依法對本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審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和規劃、城鄉交通運輸、應急管理、醫療保障、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六條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公益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支持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參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受捐贈單位應當將捐贈資金、物資的使用及審計結果等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第二章體系建設第七條本市建立由市急救中心、急救網路醫院、市急救中心附設的急救站、急救網路醫院附設的急救站構成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並逐步建立陸地、空中、水上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立體化救護網路。第八條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按照國家、省、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標准,根據本市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經濟水平以及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結合醫療機構分布狀況,組織編制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專項規劃,合理確定急救站的數量和位置,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後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專項規劃,組織設置急救站及其相關設施。第九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每四萬常住人口至少配備一輛急救車,每個鎮(街道辦事處)至少配備一輛急救車。

負壓急救車的配備比例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第十條市、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根據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布局專項規劃,確定本市行政區域內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和具有醫療急救服務能力的其他醫療機構為急救網路醫院,與其簽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協議。

對於納入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的國家、省、市、縣(區)所屬的急救網路醫院,同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相應的財政保障。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立覆蓋全市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統一指揮調度信息化平台,實行院前醫療急救集中受理和統一調度。

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專用呼叫號碼為「120」。

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統一指揮調度信息化平台應當與「110」、「119」、「122」報警平台和「12345」市民服務熱線建立聯動協調機制,縮短響應時間。第十二條市急救中心承擔下列職責:

(一)負責對全市急救站的統一組織、指揮、調度;

(二)實行院前醫療急救二十四小時受理呼救制度,收集、處理和儲存院前醫療急救信息;

(三)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參與重大社會活動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醫療救援工作;

(四)承擔全市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業務培訓,組織開展群眾性自救、互救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公益性培訓;

(五)公布急救站的名稱、地址、急救車數量、急救車牌號等相關信息;

(六)組織開展急救醫學科研及學術交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8. 長沙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行為,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急、危、重傷病員送達醫院救治前,在120急救(指揮)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開展的現場搶救和運送途中緊急救治等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屬於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區、縣(市)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組織協調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納入本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其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第四條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管理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管理本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本轄區內的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財政、公安、交通、教育、民政、通信、電力等部門和單位,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五條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新聞媒體、居(村)民委員會應當開展醫療急救知識公益宣傳,提高公眾急救意識。第二章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第六條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本市建立以120急救(指揮)中心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第七條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業務管理,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的協調監督和指揮調度;

(二)制定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流程、服務規范和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

(三)承擔市區范圍內院前醫療急救的直接指揮和調度;

(四)對縣(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和市區范圍內各急救網路醫院進行業務指導;

(五)定期組織應急演練,開展急救醫學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六)管理應急儲備物資、裝備;

(七)組織開展醫療急救知識科普宣傳;

(八)組織開展醫療急救專業培訓和公益培訓;

(九)有關法律、法規和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八條120急救(指揮)中心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個縣(市)不得設置多個120急救(指揮)中心。

縣(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建立與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聯網的指揮調度信息系統。第九條符合下列條件的醫院,市、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其確定為急救網路醫院,統一向社會公布:

(一)設有急診科的二級以上綜合(中)醫院和三級專科醫院;

(二)具備一定的綜合救治能力;

(三)配備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等(以下簡稱急救人員)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四)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救護車(以下簡稱120救護車)和急救葯品、設備及器械符合相關規定;

(五)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符合上述條件的醫院應當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

在本市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短缺地區,市、縣(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確定符合本條第一款第二項至五項規定的醫療機構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第十條急救網路醫院應當規范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並服從120急救(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急、危、重傷病員實施現場搶救和運送途中的緊急救治,與接診醫院辦理交接手續;

(二)按照有關規定對120救護車及急救葯品、器械、設備和人員等進行日常管理;

(三)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

(四)做好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登記、統計、保管和報告工作;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一條根據行政區域內人口數量、地域范圍、經濟條件等因素,應按每四萬人口至少配一輛救護車的標准配備120救護車。

120急救(指揮)中心應當配置搶救監護型、防護監護型、特殊用途型120救護車,滿足突發事件醫療急救需要。

120救護車及車載急救設施、衛星定位設備、通訊設備、監控設備、信息傳輸設備和標志圖案等應當符合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

9. 江蘇省院前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保障和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急救站(點)按照急救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將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醫療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是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領導,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政府考核體系,建立完善財政投入和運行經費保障機制,推進陸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體化救護網路建設,建立健全急救站(點)布局合理、設施設備先進完備、運行規范高效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部門是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規定做好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工作。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第四條設區的市、縣(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急救網路布局要求和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城鄉布局、人口數量、應急救援需要、服務半徑、交通狀況、醫療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和傳染病患者轉運、隔離以及綜合封閉管理等因素,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編制急救站(點)布局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急救站(點)布局規劃應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省衛生健康部門制定、公布的急救站(點)設置和配置標准,建設急救站(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配備或者利用航空器、舟船等運載工具開展院前醫療急救。

設置省急救中心,履行全省院前醫療急救業務指導、質量控制、能力培訓、信息平台管理和重大突發事件指揮調度等職責。設區的市、縣(市)獨立設置急救中心,履行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培訓和考核、信息系統建設、應急物資儲備等職責。縣(市)未獨立設置急救中心的,由設區的市急救中心履行院前醫療急救相應職責。第五條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批准設置急救中心和急救站(點),組織實施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向社會公布監督電話,對舉報、投訴依法進行調查處理。

急救中心、急救站(點)和急救從業人員應當按照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提供急救服務。

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準則和質量控制規范,由省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第六條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確定的配備數量和質量標准配備救護車。

本條例所稱救護車,是指符合衛生行業標准、用於院前醫療急救的特種業務車輛,不屬於一般公務用車范圍。

救護車應當按照全省統一規范噴塗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名稱和專用標識圖案,安裝定位系統、通訊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配備警報器、標志燈具、急救設備和葯品、里程計費設施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冒用院前醫療急救專用標識。

救護車應當專車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救護車從事院前醫療急救以外的活動。

急救站(點)應當對救護車進行維護、保養、清潔、消毒,保持車況良好和車輛衛生。第七條救護車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時,享有下列權利:

(一)使用警報器、標志燈具;

(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的限制;

(三)在禁停區域、路段臨時停放;

(四)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應急車道;

(五)免交路橋通行費和停車費;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救護車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時,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不得阻礙其通行;有條件讓行而不讓行的,急救中心可以將阻礙救護車通行的視頻記錄等資料交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因讓行或者參與救護患者導致違反交通規則的,公安機關核實後不予行政處罰。

熱點內容
新行政訴訟法ppt百度文庫 發布:2025-02-20 00:20:28 瀏覽:769
勞動法補償2018 發布:2025-02-20 00:14:10 瀏覽:719
城市規劃人均建築面積法規來源 發布:2025-02-20 00:14:05 瀏覽:549
鄭州專業法律顧問律師法鬥士 發布:2025-02-20 00:13:18 瀏覽:799
2020年4月自考行政法學真題 發布:2025-02-19 23:53:12 瀏覽:497
依法治校議事規則 發布:2025-02-19 23:09:17 瀏覽:414
佛山順德法律援助中心在哪 發布:2025-02-19 23:01:01 瀏覽:398
中國婚姻法司法解釋有哪些 發布:2025-02-19 22:43:41 瀏覽:820
法的社會化運動 發布:2025-02-19 22:14:40 瀏覽:317
電梯法規政策 發布:2025-02-19 22:14:28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