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條例
『壹』 生態補償條例的議案提出
關於要求自治區盡快出台
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補償條例的議案(摘要)
自治區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第7號議案
覃周平等11名代表提出:
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是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多年來,各地及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落實封育措施、明確管護人員、落實管護責任、發放補償資金、開展效益監測,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的群眾大多數都是貧困人口,目前由於給予農民的補償過低,導致他們的生活無法保障,從而出現亂砍伐生態林和水源林現象。二是由於尚未有《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補償條例》出台,明確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群眾的利益、責任和義務。
建立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機制,一是明確生態公益林保護的權、責、利,實現利用資源創造經濟價值的利益再分配,把保護生態公益林和生態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通過價格體現出來。二是為了有效地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改變過去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群眾為封山育林及造林,投入多反而獲利少,而江河下游的群眾不用投資來封山育林、造林也同樣享受利益的不平等的現狀。三是通過對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群眾的封山育林、造林等進行補償,進一步改善生態公益林保護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而調動他們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四是有條例明確責、權、利後,對於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的一些貧困群眾亂砍伐生態林和水源林的現象就比較好處理。為此建議自治區從如下的幾方面內容考慮,盡快出台《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補償條例》。
一、盡快建立自治區級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並將自治區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二、擴大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的來源。
三、從解決生態公益林保護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入手,適當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准。
四、採取多種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形式。
附議代表: 黃瑞瓊 周武紅 曹凌 張寒 農紹林 張日奎
莫文珍 羅紹英 黃有吉 盧家壽
來源:選舉聯絡工委 責任編輯:葉紅
『貳』 蘇林政「2005」1號第一條 材料
江蘇省林業局關於進一步明確省級以上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挖)管理規定的通知 (發稿時間:2007-04-03 閱讀次數:1183)江蘇省林業局關於進一步明確省級以上重點 生態公益林採伐(挖)管理規定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林業(林牧漁業、農林、多管、農經)局:《江蘇省生態公益林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並於2007年2月1日起施行。為配合《條例》的貫徹實施,加強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以下簡稱重點生態公益林)的採伐(挖)管理,依法規范林木所有者或經營者採伐(挖)重點生態林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和《江蘇省實施<森林法>辦法》以及《條例》的規定,現就我省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挖)管理有關問題通知如下:一、要進一步認識保護重點生態公益林的重要性。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1世紀是一個生態文明的世紀,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倡導生態文明已成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發出《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林業的生態地位;省委、省政府極其重視林業生態建設,作出 「打造綠色江蘇,建設生態家園」的重大決策,出台了《關於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的決定》,並將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率列入全面達小康的考核指標。我省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省份,森林資源十分有限,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劃入的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均為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生態環境脆弱需亟待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繁重的區域,是我省林業生態建設最重要的的主戰場。因此,依法加強對省級以上重點生態公益林的保護管理,特別是採伐(挖)管理,對於維護我省國土生態安全,實現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二、建立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制度。《條例》規定,重點生態公益林進行低效林分改造採伐或者更新採伐4公頃以上的,省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為此,省林業局成立 「江蘇省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專家庫」,各市、縣林業主管部門也要相應成立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專家庫。專家庫成員由取得林業專業高級技術職稱並具有相關法律政策水平的人員組成。根據採伐量大小和相關情況每次抽3至5名專家組成評委進行論證,並形成可行性論證意見(格式見附件)。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我局依法審批生態公益林採伐時,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所需的經費,由我局在相關經費中列支,市、縣林業主管部門不得增加申請採伐單位的負擔。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的管理工作由省林業主管部門負責,市級林業主管部門協助,具體工作由林木所在地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承擔。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採取分層委託、相對集中論證的辦法進行。低效林分改造或者更新採伐一次性達60畝~100畝(含100畝)和100畝以上~150畝的,由省林業主管部門分別委託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林業主管部門組織進行可行性論證,其論證意見報省林業主管部門備案;150畝以上的由省林業主管部門組織進行可行性論證。對已發生松材線蟲病或其它危險性、毀滅性病蟲害的重點生態公益林進行低效林分改造或者更新採伐的;因撲救森林火災、防洪搶險等緊急情況需要採伐重點生態公益林林木的;重點生態公益毛竹林按其生長規律進行「留三砍四」採伐的均不進行採伐可行性論證。三、公益林採伐(挖)規定:公益林採伐(挖)分為五種,即更新採伐、撫育採伐、低效林分改造採伐和其他採伐以及大樹採挖移植。公益林採伐(挖)分別按下列規定執行:(一)禁止採伐、採挖下列生態公益林: 1、名勝古跡和紀念地的森林和林木; 2、以瀕危物種或者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林木; 3、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森林和林木; 4、其他立地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森林和林木;(二)除上述(一)規定以外的生態公益林可以進行更新採伐、撫育採伐或者採挖、低效林分改造採伐,但下列生態公益林不得進行更新採伐: 1、坡度25度以上的生態公益林; 2、坡度25度以下天然形成的生態公益林; 3、坡度25度以下人工形成的未達到數量成熟年齡的生態公益林。(三)禁止從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范圍內向外移植樹齡十年以上的林木和採伐珍貴樹木。因科研等特殊需要採伐珍貴樹木的,必須經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移植其他樹木的,應當符合撫育採挖的規定。(四)徵用、佔用生態公益林,臨時佔用生態公益林或者修築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需佔用生態公益林經批準的,按徵用、佔用林地採伐林木規定依法辦理《江蘇省林木採伐許可證》。四、審批許可權規定。生態公益林的採伐、採挖的批准許可權按下列執行: 1、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的採伐、採挖由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對符合條件的撫育採伐(挖)或1公頃以下的更新採伐、低效林分改造採伐、其他採伐(交通、鐵路、城建、水利系統、松樹採伐除外)由省林業主管部門委託設區的市林業主管部門批准。 2、市級、縣級生態公益林的採伐、採挖的批准許可權仍按《江蘇省林業局關於進一步明確林木採伐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蘇林政[2005]1號)和《江蘇省林業局關於印發〈江蘇省樹木採挖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蘇林政[2003]27號)文件的要求執行。五、申報採伐、採挖材料要求。申報採伐、採挖材料包含下列內容:申報採伐的必須符合蘇林政(2005)1號、申報採挖的必須符合蘇林政(2003)27號文件規定的材料;林木所在地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出具的生態公益林等級證明。六、林木更新採伐年齡規定。重點生態公益林更新採伐年齡原則上由該樹種的數量成熟齡再加上1個齡級之和確定。我省重點生態公益林主要林木原則上達到下列年齡方可進行更新採伐:泡桐和楓楊12年以上;柳樹、良種刺槐、法桐和苦楝20年;水杉、池杉、落羽杉、杉木、國外松25年;馬尾松35年;黑松、赤松、側柏45年;毛竹按其生長規律進行採伐,一般7~8年。七、加強監督管理。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生態公益林採伐管理的檢查監督工作,要明確專門部門確定專職人員負責重點生態公益林的採伐(挖)審核審批工作,嚴把伐前論證設計關、伐中指導檢查關、伐後更新驗收關,確保採伐作業設計質量、採伐質量、更新造林質量,不斷提高我省生態公益林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造福人民和社會。對違法亂紀的行為,要依法紀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附件:江蘇省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表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日 主題詞:生態公益林 採伐 採挖 管理 通知 抄送:省人大農委,省交通、建設、水利廳,上海、濟南鐵路局江蘇省林業局辦公室 2007年3月21日印發校對:陸中二 (共印200份)附件: 江蘇省重點生態公益林採伐可行性論證表 申請採伐單位 申請採伐地點 申請採伐面積(畝) 申請採伐蓄積量(立方米) 申請採伐類型 申請採伐方式 申請採伐理由 採伐單位負責人簽名: (蓋章)年 月 日評審專家名單序號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簽名1 2 3 4 5 專家評審意見 專家評審組長簽名: 年 月 日 江蘇省林業局制
『叄』 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的已修正條例
第一條為鞏固造林綠化成果,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提高林業效益,建設穩定、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為社會的綜合發展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森林資源,是指森林(含竹林)、林木(含竹子)、林地和林區內野生動物、植物。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林業工作,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和檢查監督。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林業工作。鄉(鎮)林業工作站負責指導和組織農村集體、個人發展林業生產。
第四條全省森林覆蓋率應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人實行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任期目標責任制,其主要內容包括林業用地綠化率,活立木蓄積量年增長率,年採伐限額,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林業用地保護,野生動物、植物保護。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搞好城鎮綠化造林,所有城鎮的城區內應當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綠化造林用地。
第六條對森林實行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分類經營管理。
生態公益林包括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風景觀賞林、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等。全省生態公益林面積應當不少於林業用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
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部門根據省人民政府下達的指標,編制本行政區域內森林分類經營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核,並報上一級林業行政部門批准。
第七條禁止採伐生態公益林。確因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林木更新改造或衛生間需要採伐的,須經省林業行政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批准。
生態公益林劃定後,其撫育、管理經費列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同時實行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條對商品林實行限額採伐。市、縣、區林業行政部門應根據國家和省確定的年度採伐限額核發木材和毛竹的採伐許可證。但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木、竹除外。
對山林權屬有爭議的林地,禁止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禁止進行林木採伐及其他生產經營活動。
第九條從產地運出木材及其製品、毛竹及其半成品,必須持有省林業行政部門統一印發的運輸證件。
第十條鼓勵利用外資、多渠道籌集資金營造速生豐產林、工業專用林、薪炭林,其採伐限額經省林業行政部門核准,實行專項管理。
第十一條竹林由林業行政部門進行管理,產品放開經營。
第十二條對商品松林的采脂,應限制在胸徑二十厘米以上的松樹,采脂割面的長度不超過松樹胸圍長的百分之四十。
第十三條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在圩鎮或木材集散地設立木材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木材專業市場。
加工、經營木材及其半成品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持有縣級以上林業行政部門核發的木材經營許可證,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領營業執照。
未經當地縣級以上林業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進入木材市場以外的產地直接收購木材。
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林業行政部門應對森林實行綜合管護,劃定森林綜合管護責任區,健全森林消防指揮系統,逐級簽訂管護合同,落實管護人員和經費,預防、控制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制止亂砍濫伐林木、亂占濫用林地,保護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物。
第十五條縣級和鄉(鎮)人民政府應做好封山育林工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林地的不同情況劃定全封區、半封區和輪封區。
全封區不準進行採伐、打枝、采脂、樵採、放牧、狩獵。
『肆』 恩施市生態公益林補償辦法
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護和管理,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生態公益林,是指為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優良生態環境為目的的森林。具體包括: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紅樹林、農田防護林;特種用途林--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森林公園內的森林和風景觀賞林、休憩林、國防林、母樹林、科研林、工業環保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 第三條 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與生態公益林有關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 生態公益林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分級管理、科學經營、嚴格管護的方針。 第五條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辦法的組織實施和檢查監督。 第六條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護和管理資金來源: (一)各級人民政府每年財政安排的林業資金中,用於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和管理的資金不少於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東江、北江、韓江水土流失經費中,用於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經費不少於25%。 (三)省每年從東深供水工程水費收入中安排1000萬元,用於東江流域水源涵養林建設。 (四)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生態公益林建設重點工程,列入省級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第七條 禁止採伐生態公益林。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省財政對省核定的生態公益林按每年每畝2.5元給予補償,不足部分由市、縣政府給予補償。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將生態公益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編制生態公益林規劃,應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的原則。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相協調。 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由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並報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經原審批機關批准,並報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九條 全省生態公益林面積應當不少於林業用地總面積的30%。各縣(含縣級市、區,下同)生態公益林規劃面積按所佔林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確定為:山區縣佔25%以上,半山區、丘陵縣佔30%以上,平原縣佔40%以上。城鎮城區內應當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綠化造林用地。 第十條 生態公益林規劃必須落實到地籍小班,實行小班經營。劃定的生態公益林,其原來的權屬不變,受法律保護。 第十一條 生態公益林區內的宜林荒山、沙灘、灘塗,由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劃限期造林,沿海基幹林帶宜林地段應成帶造林,不留缺口。 生態公益林規劃區內現有的針葉純林,郁閉度在0.3以下的疏殘林地,應進行補植、套種或更新改造。 生態公益林的郁閉度應逐步達0.7以上。 第十二條 生態公益林中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區,原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地方,可在該區內劃出15%以下的林地發展竹、茶、果、葯等經濟林。 第十三條 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森林公園、風景觀賞林、國防林、母樹林、科研林等的建設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 第十四條 縣級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生態公益林的封育管護工作,按每66.7~200公頃劃定綜合管理責任區,落實管護人員。並根據地形、地勢,開設防火線或營造防火林帶,加強防火、防病蟲害工作,生態公益林區內火災、病蟲害發生面積不超過省定的標准。 第十五條 禁止在生態公益林區內伐木、放牧、狩獵、采脂、打樹枝、鏟草及地表植物、開礦、築墳、建墓地、開墾、採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條 在生態公益林區內開展旅遊和其它經營活動,必須經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地級以上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與生態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簽訂合同。改變林地用途的,須徵得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依照有關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十七條 生態公益林面積超過500公頃或沿海防護林特殊保護林帶長度超過10公里的鄉(鎮),沒有設立林業工作站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設專職人員負責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條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需要徵用集體所有和佔用國有生態公益林地的,必須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單位審核同意,並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第十九條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林木更新改造或衛生間伐需要採伐的,須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批准,並實行專項限額管理和採伐許可證制度。 第二十條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需要採伐沿海防護林特殊保護林帶內的林木時,應保留臨海南不少於200米寬的林帶。 第二十一條 生態公益林林木更新採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黃林20年以上,其它闊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50年以上。 復層林更新應實行擇伐,不準皆伐,擇伐後的植被覆蓋度不低於70%。 生態公益林內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應於當年或次年內完成更新造林。 第二十二條 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