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湖南省宗教事務條例

湖南省宗教事務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12 14:38:05

1. 湖南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與國家、社會、公民之間的公共事務。第三條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和不同教派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違法活動。第四條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仰宗教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宗教合法財產和依法開展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五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支配。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論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宗教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協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第七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和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等宗教組織。
成立宗教團體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審查同意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八條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和民政部門的指導、監督和管理。
宗教團體的章程應當符合憲法、法律和法規。第九條宗教團體應當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的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按照教規指導教務,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十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同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批准手續後,可以編輯、發行宗教出版物。第三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一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伊斯蘭教的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教師、長老、傳道等。第十二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和法規,愛國愛教,品行端正,有相應的宗教學識。第十三條宗教教職人員的身份,由省宗教團體或者其授權的宗教團體認定,由其所屬的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報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登記,並報省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十四條宗教教職人員可以依照教規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依法認可的臨時場所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未取得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不得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在省內跨教務活動區域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須經派出地和接受地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同意,並由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報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
宗教教職人員出省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以及外省宗教教職人員來本省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須事先由其所屬的宗教團體提出,經省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省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四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六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閹、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申請登記,並接受登記機關的年度檢查。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應當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七條開放原有房屋尚存的寺觀教堂,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擴建寺觀教堂和新設立寺觀教堂外的宗教固定處所,報自治州、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和新建寺觀教堂,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恢復開放已經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原有寺觀教堂,改建、擴建、重建和新建寺觀教堂,除按照前款規定報經批准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其他手續。
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不得擅自設立露天佛(神)像。

2.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湖南省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的決定(2005)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99號)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湖南省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的決定》已經2005年7月4日省人民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通過,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長周伯華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湖南省
^^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的決定

為了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現決定廢止《湖南省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1995年12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53號公布,根據1997年12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87號《關於修改湖南省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的決定》修訂公布)。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對本省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3. 宗教事務條例有啥內容

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今天(2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採取多項措施,遏內制宗教商業化傾向容,進一步規范宗教界財務管理。

條例規定,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財產和收入應當用於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公益慈善事業,不得用於分配。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捐資修建宗教活動場所,不享有該宗教活動場所的所有權、使用權,不得從該宗教活動場所獲得經濟收益,禁止投資、承包經營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禁止以宗教名義進行商業宣傳。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宗性:新條例的實施對我們下一步宗教團體的建設、宗教院校的建設、人才培養的工作都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4. 宗教事務條例第五條規定各宗教堅持什麼的原則

第五條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

5. 宗教事務條例的文件全文

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
第四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友好、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宗教團體
第六條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
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
第七條宗教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按照國家出版管理的規定辦理。
涉及宗教內容的出版物,應當符合《出版管理條例》的規定,並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破壞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和睦相處的;
(二)破壞不同宗教之間和睦以及宗教內部和睦的;
(三)歧視、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
(四)宣揚宗教極端主義的;
(五)違背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的。
第八條設立宗教院校,應當由全國性宗教團體向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院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全國性宗教團體的申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設立宗教院校的報告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第九條設立宗教院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辦學章程和課程設置計劃;
(二)有符合培養條件的生源;
(三)有必要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四)有教學任務和辦學規模所必需的教學場所、設施設備;
(五)有專職的院校負責人、合格的專職教師和內部管理組織;
(六)布局合理。
第十條全國性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
第十一條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公民前往國外朝覲,由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組織。 宗教活動場所
第十二條
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
第十三條
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的,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提出審核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對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團體在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批准後,方可辦理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建事項。
第十四條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不違背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
(二)當地信教公民有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需要;
(三)有擬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
(四)有必要的資金;
(五)布局合理,不妨礙周圍單位和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第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經批准籌備並建設完工後,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規章制度建設等情況進行審核,對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發給《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第十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合並、分立、終止或者變更登記內容的,應當到原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應的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經民主協商推選,並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第十八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加強內部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建立健全人員、財務、會計、治安、消防、文物保護、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檢查。
第十九條
宗教事務部門應當對宗教活動場所遵守法律、法規、規章情況,建立和執行場所管理制度情況,登記項目變更情況,以及宗教活動和涉外活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接受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利用宗教作掩護,欺騙或者詐取信徒財務。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
第二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內可以經銷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
經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
第二十二條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大型宗教活動,或者在宗教活動場所外舉行大型宗教活動,應當由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在擬舉行日的30日前,向大型宗教活動舉辦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大型宗教活動應當按照批准通知書載明的要求依宗教儀軌進行,不得違反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有關規定。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大型宗教活動舉辦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必要的管理,保證大型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第二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防範本場所內發生重大事故或者發生違犯宗教禁忌等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
發生前款所列事故或者事件時,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立即報告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
第二十四條
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擬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報告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外的組織以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
第二十五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者新建建築物、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應當事先徵得該宗教活動場所和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
第二十六條
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游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協調、處理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游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應當與宗教活動場所的風格、環境相協調。 宗教教職人員
第二十七條宗教教職人員經宗教團體認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可以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在佛教團體的指導下,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製辦理,報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天主教的主教由天主教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八條宗教教職人員擔任或者離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經本宗教的宗教團體同意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九條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從事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活動,受法律保護。 宗教財產
第三十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構築物、設施,以及其他合法財產、收益,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哄搶、私分、損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處分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不得損毀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佔有、使用的文物。
第三十一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產、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領取所有權、使用權證書;產權變更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手續。
土地管理部門在確定和變更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土地使用權時,應當徵求本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
第三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
第三十三條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協商,並徵求有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經各方協商同意拆遷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的房屋、構築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被拆遷房屋、構築物的市場評估價格予以補償。
第三十四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依法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所獲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應當納入財務、會計管理,用於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社會公益事業。
第三十五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與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
第三十六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執行國家的財務、會計、稅收管理制度,按照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享受稅收減免優惠。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告財務收支情況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並以適當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
第三十七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注銷或者終止的,應當進行財產清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當用於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事業。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擾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正常的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等違法活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大型宗教活動過程中發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情況的,依照有關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現場處置和處罰;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負有責任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其登記。
擅自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其中,大型宗教活動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擅自舉辦的,登記管理機關還可以責令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第四十一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登記;有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
(一)未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或者備案手續的;
(二)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未建立有關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的;
(三)宗教活動場所內發生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時報告,造成嚴重後果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四條規定,違背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的;
(五)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捐贈的;
(六)拒不接受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實施的監督管理的。
第四十二條涉及宗教內容的出版物有本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禁止內容的,對相關責任單位及人員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或者擅自設立宗教院校的,由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有違法房屋、構築物的,由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舉行宗教活動,接受宗教性捐獻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擅自組織信教公民到國外朝覲的。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四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在宗教教務活動中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除依法追究有關的法律責任外,由宗教事務部門建議有關的宗教團體取消其宗教教職人員身份。
假冒宗教教職人員進行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對宗教事務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附則
第四十七條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進行宗教交往,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6. 湖南省宗教事務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簡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簡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第三條宗教工作應當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積極引導各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宗教和睦與社會穩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第四條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機制,落實宗教工作責任制,保障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條件,提升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水平。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管轄區域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教育、公安、民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旅遊、應急管理、新聞出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負責有關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各人民團體應當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各類開發區、風景名勝區等管理機構應當配合做好本區域內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協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發現利用宗教從事違法活動的,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報告。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意見,為其提供公共服務。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全省統一的宗教工作信息化平台,提升宗教事務管理信息化水平。第七條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作出突出貢獻的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宗教團體和宗教院校第八條宗教團體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宗教教務活動,及時處理違反宗教團體規章制度的行為,組織引導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依法開展活動,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法治教育,維護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九條宗教團體開展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時,應當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建立宗教教職人員檔案,及時更新宗教教職人員變動情況,並及時將宗教教職人員變動情況報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第十一條省宗教團體應當履行所舉辦宗教院校的主體責任,指導、監督宗教院校堅持愛國愛教的辦學理念和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議事決策制度,支持宗教院校改善辦學條件。第十二條宗教院校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教學能力和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設置課程,開展宗教學術研究,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第十三條宗教院校應當按照辦學章程,在核準的辦學規模、招生對象及范圍內招生,通過考試或者考核等方式擇優錄取,並將錄取結果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報考宗教院校,應當本人自願,符合招生條件,經報考人員經常居住地宗教團體或者所在的宗教活動場所推薦。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四條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並在籌備設立期內完成。

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備設立期,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簡稱寺觀教堂)不超過五年,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不超過三年。未在籌備設立期完成的,經審批機關同意後,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期不得超過兩年。

7. 宗教事務條例規范是什麼

法律分析:宗教事故條例規范是為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危害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而制定的關於規范宗教事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其主要原則有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

法律依據:《宗教事務條例規范》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8. 湖南省宗教事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依法成立的宗教團體、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依法認定的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與國家、社會、公民之間存在的各項相關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簡稱信教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簡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和不同教派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第四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等宗教組織和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五條宗教組織和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支配。

宗教組織和宗教教職人員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指導、監督下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做好本轄區的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行政機關做好宗教事務有關行政管理工作。第七條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作出顯著成績的宗教組織、宗教教職人員,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和天主教湖南教區等宗教團體。

成立、變更和注銷宗教團體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九條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並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和民政部門的指導、監督和管理。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按照教規、教義指導教務,依法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十一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可以按照國家與本省有關印刷、出版管理等方面的規定,經批准後編輯、印刷宗教書刊、宗教電子出版物和宗教音像製品等。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依法登記的供信教公民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庵、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

根據需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徵得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同意,可以指定某一處所為臨時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三條籌備設立(含重建)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改建、擴建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經原登記機關批准。籌備設立(含重建)、改建、擴建宗教活動場所的申請獲得批准後,再依法辦理基本建設工程等審批手續。

恢復開放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活動場所和遷移、修繕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活動場所,除按前款規定報經批准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文物等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非宗教組織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和其他宗教設施。第十四條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修建露天宗教造像。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合並、分立、終止或者變更登記內容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登記手續。

宗教活動場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設立登記後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可以參與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民主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經民主推選,報登記機關備案。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履行以下職責:

(一)負責本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教育和管理;

(二)安排本場所的宗教活動和教內事務;

(三)興辦以自養為目的的生產服務企業;

(四)管理、使用本場所的房屋、收入及其他財產;

(五)維護本場所的合法權益;

(六)每年向登記機關提交上一年度的管理情況報告;

(七)管理本場所的其他事務。

9. 《宗教事務條例》對宗教團體有哪些規定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維護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宗教和睦與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違法活動。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內部以及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之間製造矛盾與沖突,不得宣揚、支持、資助宗教極端主義,不得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和進行恐怖活動。

第五條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機制,保障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本行政區域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協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務。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提供公共服務。

熱點內容
法院還清白 發布:2025-04-25 07:59:39 瀏覽:169
法治校園資料 發布:2025-04-25 07:51:01 瀏覽:570
民法典網暴 發布:2025-04-25 07:50:11 瀏覽:107
書法報道德經書法大賽 發布:2025-04-25 07:39:18 瀏覽:520
簡述經濟法要約成立須具備的條件 發布:2025-04-25 07:35:41 瀏覽:965
勞動法支援事宜 發布:2025-04-25 07:27:01 瀏覽:181
婚姻法關於監護權 發布:2025-04-25 06:46:45 瀏覽:848
新婚姻法結婚還是單身 發布:2025-04-25 06:40:56 瀏覽:80
食堂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4-25 06:36:10 瀏覽:214
珍稀植物保護條例 發布:2025-04-25 06:31:51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