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州清江保護條例

州清江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14 00:52:01

①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河流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自治縣河流保護,防治水污染,保障行洪安全,保護水生態環境,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縣境內河流的保護與管理、水污染防治以及水域和岸線的保護與管理等。

本條例所稱河流是指流經自治縣境內的所有河流(包括人工水道以及河道型水庫)。第三條河流保護遵循科學規劃、保護優先、防治結合、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自治縣的河流屬於國家所有。不得將河流水域、沙洲、灘地發包經營。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河流保護的組織、領導,將河流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河流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度。第六條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河道的建設、保護工作,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道穩定和行洪暢通,統籌協調河流保護中的規劃制定、評價考核等重大事項。

自治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水污染的防治,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和監督管理,定期監測河水水質,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巡查制度,確保河水不受污染。

自治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河道兩岸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內坡耕地的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自治縣發展和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交通運輸、衛生計生、公安、教育和文化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河流保護和管理工作。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自治縣河流保護綜合規劃和相關專業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河流保護具體方案,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巡查、水工程設施保護、河道水生態、水環境改善和斷面水質達標等河流保護與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將河流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內容,引導村民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水生態、水環境;協助縣、鄉鎮人民政府加強河流保護與管理;加強對轄區內村民進行法制宣傳等河流保護相關工作。第九條河流保護中的重大決策事項,應當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協商會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公眾和專家學者的意見。第十條對在河流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依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引導、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河流保護。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應當履行河流保護的義務,並有勸阻和舉報違反本條例規定行為的權利。第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河流保護工作情況,並對相關部門的河流保護工作情況進行年度考核,考核情況應當納入自治縣人民政府績效評估和主要負責人考核評價及問責的主要內容。第二章水資源保護第十二條自治縣的河流水質應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不低於Ⅲ類、其中清江幹流水質不低於Ⅱ類水域標准實施保護。第十三條自治縣建立健全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制度。第十四條自治縣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從嚴核定河流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不得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的建設項目。第十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並及時向社會公布名錄。第十六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或設置排污口,並不得堆放、貯存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

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遊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採取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的防護措施。第十七條自治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河流供水安全應急預案,並定期進行演練。第十八條自治縣應當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及時對縣域內水庫和堰塘進行保護、整治、清淤,增加水源涵養和水量調蓄,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和小流域水環境。

②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護條例

第一條 為了防治清江污染,保護和改善清江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州內清江幹流及其支流(以下簡稱清江)。第三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統一規劃、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的方針,按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強清江保護與開發。第四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必須將清江保護、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及其年度計劃。第五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清江保護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的發展計劃、水利、林業、建設、國土資源、交通、工商、旅遊、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范圍,對清江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 自治州內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清江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清江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七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應當落實下列資金:
(一)財政年度預算中安排清江污染防治的專項資金;
(二)按規定用於環境綜合治理的環境保護補助資金;
(三)城市污水處理費;
(四)其他資金。
以上各項資金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或者挪用。審計部門對以上各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實行定期審計,並公布審計結論。第八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行政區域水環境功能區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合理地布局工業和規劃城鄉建設。第九條 清江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保護。
自治州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清江流域縣、市人民政府,劃定清江水環境功能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經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應當向社會公告。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排放和傾倒各種污染水體的廢棄物;
(三)設置碼頭、躉船等設施;
(四)其他污染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行為。第十條 清江污染防治實行濃度控制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自治州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污染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經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完成自治州人民政府確定的總量控制任務。
超過本行政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縣、市,不得新建有污染清江的項目;不得改建、擴建增加污染負荷的項目。第十一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清江水質監測網路,定期公布水質狀況。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測機構,根據國家和省環境質量標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對清江水環境污染作出界定。第十二條 自治州及其所轄有關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要求和國家、省有關標准,對排放口實行規范化管理。
納入排放口規范化管理的排污單位必須設立排放口標志,對主要污染物排放口配備總量計量裝置並安裝連續監測儀器。第十三條 嚴格控制新污染源。新建、改建、擴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清江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的,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預審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必須將防治污染的設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第十四條 凡向清江排放工業廢水、醫療污水、三產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必須向所在地的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按照規定排放污染物,繳納排污費;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標準的,應當依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處理設施有重大變化的,應當申報變更情況。第十五條 排污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必須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限期治理決定,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治理進度,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州行政區域內城鄉集中式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是指日供水規模一百噸以上或者服務人口一千人以上的飲用水水源地。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是指日供水規模一百噸以下且服務人口一千人以下的飲用水水源地。第三條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預防為主、系統治理、嚴格監管、損害擔責的原則,實行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第四條州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負總責,縣(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負責,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鼓勵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水行政、農業農村、林業、衛生健康、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及其他相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第六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合理確定補償范圍、對象、標准、方式,統籌安排補償資金。第七條州、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信息公開制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保護意識,引導公眾參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義務,可以依法對污染損害飲用水水源地的行為進行檢舉。

州、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中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保護范圍第八條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的調查工作,按照水量充足、水質優良、風險可控的原則確定飲用水水源地。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服務人口五百人以上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由縣(市)人民政府確定;服務人口五百人以下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由鄉(鎮)人民政府確定。

跨行政區域飲用水水源地的確定,由縣(市)、鄉(鎮)人民政府協商;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第九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應當劃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提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按程序報請批准。

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服務人口五百人以上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保護范圍,報州人民政府備案。國家和省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鄉(鎮)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服務人口五百人以下的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保護范圍,報縣(市)人民政府備案。國家和省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保護范圍名錄,並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因公共利益需要,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保護范圍的,應當按照原劃定程序報請批准或者備案。第十一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保護范圍邊界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

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設置隔離防護設施,實行封閉式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保護范圍邊界的地理界標、警示標志和隔離防護設施。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二條在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準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二)向水域傾倒糞便、工業廢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三)貯存、堆放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化工原料、危險化學品、有毒有害污染物;

(四)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葯;

(五)炸魚、毒魚、電魚;

(六)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

(七)破壞水源涵養林、護岸林、與保護飲用水水源相關植被的活動;

(八)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準保護區內已建成的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或改正不達標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④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產,全面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運河淮揚文化的地域特色,促進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文化遺產,包括:

(一)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清口樞紐片區,包括淮揚運河淮安段河道(里運河、里運河故道、古黃河、中運河、張福河)和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遺產點;

(二)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片區;

(三)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外的大運河河道,板閘遺址等其他水工遺存,泗州城遺址、第一山題刻等各類伴生歷史遺存,歷史街區村鎮,以及相關聯的環境景觀等;

(四)近代以來興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大運河水工設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其他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條本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和要求以申報世界遺產文本《中國大運河》為准。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各級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的為准。其他列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范圍以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為准。第四條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突出保護、強化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編制淮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綜合發展。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中的重大問題;明確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保護的日常管理機構,負責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推進、督促檢查。

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相應機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第七條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對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或者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給予表彰、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義務,對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為有權勸阻和舉報。第二章保護與管理第八條市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江蘇省中國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劃組織修編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保護目標和原則、遺產構成要素、遺產綜合評估、保護重點和分類保護措施、保護區劃和管理規定、遺產展示規劃、考古和綜合環境整治規劃、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等。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依照原編制和報批程序執行。第九條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實行名錄管理。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應當包含名稱、類型、保護范圍、保護機構和保護措施等。

保護名錄編制和調整由市文化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以及縣(區)人民政府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國務院、省和市人民政府已經批准公布為保護對象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直接列入保護名錄;新發現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應當及時納入保護名錄。第十條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對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發掘,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組織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定期評定市、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立完善的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根據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特點和存續狀況,實行分級分類保護。

⑤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庫區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自治縣境內清江庫區的保護、治理和合理開發利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結合自治縣的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庫區,是指清江流域的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後在自治縣境內形成的水體、消落區、島嶼、半島以及防浪林營造區。第三條庫區的資源屬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集體所有的除外。第四條庫區資源的規劃、開發、利用、保護與治理,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和湖北省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負責。
水利水電工程發電用水及庫區防洪蓄水由湖北省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統一調度。水利水電工程大壩上游距壩址300米、下游距壩址200米范圍內的水面,由湖北省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管理。
前款規定范圍以外的庫區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統一管理。第五條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壩及水庫附屬設施、設備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害。
庫區內的一切活動,均不得影響水庫運行安全和水庫效能的發揮。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統一規劃,保護治理,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方針,按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及「誰投資、誰受益、誰損害、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庫區建設和管理。第七條自治縣境內的一切機關、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城鎮和農村的自治組織以及各民族公民都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八條對貫徹實施本條例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管理機構第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設立庫區管理機構。
庫區管理機構是統一管理庫區的綜合職能部門,負責庫區管理的日常工作。
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庫區管理機構可以在有關鄉(鎮)設立派出機構。第十條庫區管理機構有權協調、指導、監督自治縣有關主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對庫區的管理工作。第十一條庫區管理機構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會同自治縣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庫區建設的長遠和近期規劃;協助自治縣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庫區建設的行業規劃;
(三)監督指導自治縣有關主管部門對庫區資源保護、治理、開發和利用,協調處理有關糾紛;
(四)組織、協調對庫區資源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總結推廣保護、治理、開發和利用庫區資源的先進經驗;
(六)自治縣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有關事項。第十二條自治縣的有關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依法行使管理職權,自覺接受庫區管理機構的指導和協調。第三章保護和治理第十三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應當加強對庫區范圍內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的保護和治理,維護生態平衡。第十四條水庫水質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準保護。
禁止在水庫設計蓄水線以上50米內安葬、掩埋人和動物屍體。
禁止向水庫傾倒、排放工業廢渣、殘油、廢油、垃圾、屍體及其他廢棄物。
禁止將含有汞、鎘、砷、鉛、鉻、氰化物、黃磷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成份的物質向水庫排放、傾倒或者埋入庫區地下。
禁止以任何方式向水庫排放未經處理的有害工業廢水。
禁止在水庫消落區堆放固體廢棄物及其他污染物。第十五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水質排放標准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庫區范圍內所有排污單位的管理。第十六條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應當加強對清江庫岸森林、草地的保護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嚴禁亂砍濫伐和毀林毀草開荒;嚴防森林火災。第十七條在庫區范圍內修建交通、水利、旅遊及其他臨時或永久性建築物及設施,須經庫區管理機構審查同意後,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禁止修建影響水庫大壩安全和防洪調度的永久或臨時性建築物。
水庫周圍的村莊、集鎮建設,必須按照村、鎮建設規劃實施,不得亂占亂建。第十八條禁止在庫區開山炸石。第十九條禁止在防護堤壩等基礎設施安全管理范圍內進行開挖作業。禁止在防護堤壩體上堆放除維修堤壩的建築材料以外的任何物體。第二十條從事水庫養魚、挖砂等生產作業,必須按照統一規劃進行。

⑥ 清江被污染的現況

清江上游「第一污」

一家煤礦旁,纖細的清江突然花容失色,淺淺的水底一片赤黃,甚至連溪灘上也沒有一點植被,光禿禿的。肖揚善把手一指:「看到了沒?排污口在那兒。」肖揚善58歲,在旁邊馬鹿池煤礦工作已經19年。清江源頭由清變黃,他是見證者。

肖的手指處,一個水量不大的排污口伸進清江,來自厚厚煤層中的礦水流進江中,日夜不停。「水裡不僅沒有魚,就連個蝦米都沒有了。」肖揚善說,以前水中有很多泥鰍和小魚等。20年前煤礦開始生產以來,清江源就慢慢變成這樣了。「以前溪灘水草豐茂。」陪同記者的汪營鎮政府幹部鄧如志說,煤礦水中含鐵、硫等物質,對水體污染很嚴重。

因為是八百里清江「第一污」,毫不起眼的馬鹿池煤礦因此「名聲在外」。礦老闆唐石堯曾因此倍感壓力。唐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利川市人大代表。「每年的利川人代會上,我都要受到代表們的質問和攻擊。」唐石堯說,很多代表直接建議政府「保護清江從馬鹿池抓起。」唐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其實下游10多公里的石壩煤礦才是最大的工業污染源。」唐石堯介紹,石壩煤礦年排污水達600萬噸,他的煤礦才30萬噸。但利川市環保局數據稱,石壩煤礦年排礦井水在600-800萬噸,馬鹿池煤礦年排礦井水在400-600萬噸,內含硫、氟等多種有害物質。「另一工業污染源就是醫院直排。」利川市環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任茂盛說,醫院直排污染主要是汪營衛生院、涼霧衛生院和利川市中醫院。「你說醫院的污水中什麼沒有?」

百戶人家天然化糞池

1月9日傍晚,汪營集鎮居民肖勇站在自家陽台上,室內的後窗緊閉。他的房子擁擠在清江沿岸,這里密匝的私房幾近將清江蓋住。房下,黑如醬油的河水穿鎮而過,散發著惡臭。

汪營鎮是個大鎮,集鎮居民過萬。百餘戶人家的房子沿清江兩岸而建,盡量向河道里擠占空間,雜亂無章。「這些人家的污水全部直排河中。」肖勇說,實際上這近1公里河道就是這些人家的化糞池。

肖勇說,這些雜亂無章的房子都是歷史遺留問題。2004年肖勇擴建房屋時,也把後牆伸進了河裡。但後來遭到水利局的查處。「把伸出的部分砸了,還罰了500元。」肖勇沮喪地說,像他這樣受到處罰的還有3戶人家。但更早修建起來的房子則沒有受到查處。

汪營鎮政府坦承,跨河建房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居民還把生活污水、垃圾、糞便直接排入清江,造成清江河流的嚴重污染。「由於牽涉這么多戶人家,解決難度很大。」利川環保局介紹說,清江在利川城區段,居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約1000萬噸,除少量經地埋式技術無害化處理外,其餘絕大部分也基本處於直排狀態,加劇污染了清江河流。

更下游的州城,2007年11月11日,為宣傳環保清江,恩施市140多名冬泳愛好者開展冬泳活動。當泳者站在岸邊時發現,清江已是半江黑水,嚴重變質,已不適宜游泳了,冬泳活動被迫取消,140餘名冬泳愛好者望江興嘆。

三天後恩施市環保局解釋說,清江污染是城市下水道改造清淤所致。恩施市建設局在對城市下水道進行改造清淤時,大量生活廢水流入應急泄洪閘,直接污染了清江。

清江的污染樣本

事實上,此前清江的污染更甚。和其他河流的命運一樣,伴隨沿岸經濟發展,污染成了河流的宿命。

1990年以來,清江源開始了經濟的發展,各種小廠遍地開花。「只要是項目就上,沒有人關心污染問題。」當時是環保局辦公室主任的任茂盛說,環保局在當時的環境中人微言輕「誰敢不支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清江污染最嚴重時候是在2000年以前。任茂盛說,當時政府的目光死死盯在GDP上,很少有人關心環保問題。任痛苦地回憶說,當時,利川城區的化肥廠每年向清江排放的氨氮廢水達400多萬噸。「一檢測,污染物超標40多倍」。據介紹,當時清江源部分河段已是劣五類水質。「用來澆莊稼都死,人吃出了人命怎麼辦?」污染引起環保部門對沿河居民健康的擔心。任茂盛說,環保局緊急撥款2萬元給污染最嚴重的汪營鎮石壩區域打了20口井,解了燃眉之急。「清江是母親河,面對越來越黑的河水,我們真的感到良心過不去。」任茂盛說,當時看到污染內心很痛苦。此後隨著社會大環境對環保的關注,清江治污也逐漸得到重視。2002年9月24日,州人大常委會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護條例》,把清江河的保護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任茂盛說,通過採取一系列過硬措施,化肥廠等許多企業都關了,鐵腕整治清江河的污染問題也取得了很大成果。

記者了解到的一組數據說,2007年上半年,清江源總體為Ⅲ類水質,利川城區段僅為Ⅳ類,城區一水廠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除氨氮超標外指標合格,城區下游主要污染指標為大腸菌群超標近5倍,總氨超標近20倍,氨氮超標近20倍,離國家標准和地方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⑦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河流保護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自治縣河流保護,防治水污染,保障行洪安全,保護水生態環境,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縣境內河流的保護與管理、水污染防治以及水域和岸線的保護與管理等。
本條例所稱河流是指流經自治縣境內的所有河流(包括人工水道以及河道型水庫)。第三條河流保護遵循科學規劃、保護優先、防治結合、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自治縣的河流屬於國家所有。不得將河流水域、沙洲、灘地發包經營。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河流保護的組織、領導,將河流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河流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度。第六條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河道的建設、保護工作,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道穩定和行洪暢通,統籌協調河流保護中的規劃制定、評價考核等重大事項。
自治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水污染的防治,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和監督管理,定期監測河水水質,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巡查制度,確保河水不受污染。
自治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河道兩岸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內坡耕地的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自治縣發展和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交通運輸、衛生計生、公安、教育和文化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河流保護和管理工作。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自治縣河流保護綜合規劃和相關專業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河流保護具體方案,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巡查、水工程設施保護、河道水生態、水環境改善和斷面水質達標等河流保護與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將河流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內容,引導村民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水生態、水環境;協助縣、鄉鎮人民政府加強河流保護與管理;加強對轄區內村民進行法制宣傳等河流保護相關工作。第九條河流保護中的重大決策事項,應當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協商會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公眾和專家學者的意見。第十條對在河流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依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引導、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河流保護。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應當履行河流保護的義務,並有勸阻和舉報違反本條例規定行為的權利。第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河流保護工作情況,並對相關部門的河流保護工作情況進行年度考核,考核情況應當納入自治縣人民政府績效評估和主要負責人考核評價及問責的主要內容。第二章水資源保護第十二條自治縣的河流水質應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不低於Ⅲ類、其中清江幹流水質不低於Ⅱ類水域標准實施保護。第十三條自治縣建立健全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制度。第十四條自治縣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從嚴核定河流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不得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的建設項目。第十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並及時向社會公布名錄。第十六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或設置排污口,並不得堆放、貯存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
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從事養殖、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旅遊活動應當按照規定採取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的防護措施。第十七條自治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河流供水安全應急預案,並定期進行演練。第十八條自治縣應當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及時對縣域內水庫和堰塘進行保護、整治、清淤,增加水源涵養和水量調蓄,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和小流域水環境。

⑧ 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和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活動。
本條例所稱清江流域,是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利川市、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咸豐縣、宣恩縣、鶴峰縣,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境內清江幹流及其支流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堅持黨的領導,遵循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嚴格監管、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省和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保護工作機制,將保護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持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開展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將水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對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清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負責。
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重點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督管理等應當納入目標考核內容。
清江流域實行河(湖)長制,各級河(湖)長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建立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保護補償等重大事項,研究解決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承擔。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建立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第七條省和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公安、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清江流域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制度。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第九條社會公眾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養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
省和清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宣傳,對違法行為開展輿論監督。
鼓勵和支持公眾、環保志願者和社會組織參與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督。第二章標准與規劃第十條清江幹流執行省人民政府劃定的水功能區類別及相應的水環境質量標准。
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相關規定劃定本行政區域內清江支流的水功能區類別,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清江流域城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應當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一級A排放標准;現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不到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改造。鼓勵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執行高於一級A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等有關主管部門以及清江流域市(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清江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開,並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⑨ 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的內容

第一條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湖泊漁業生產活動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法律、法規對濕地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內湖泊的保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重要湖泊可根據其功能和實際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以加強保護。
水庫的水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湖泊保護工作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永續利用的原則,達到保面(容)積、保水質、保功能、保生態、保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第四條 湖泊保護實行名錄制度。本省行政區域內湖泊保護名錄,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漁)業、林業、建設(規劃)、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的功能、面積,以及應保必保原則擬定和調整,由省人民政府確定和公布,並報省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湖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協調解決湖泊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跨行政區域的湖泊保護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區域內的人民政府負責。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及其職責由省人民政府確定。
跨行政區域湖泊的保護機構應當切實履行湖泊保護職責,協助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湖泊保護工作。
第六條 湖泊保護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湖泊保護工作實行年度目標考核,考核目標包括湖泊數量、面(容)積、水質、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態等內容。具體考核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護年度目標考核結果,應當作為當地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任職、獎懲的重要依據。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湖泊保護工作,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湖泊狀況普查和信息發布;
(二)擬定湖泊保護規劃及湖泊保護范圍;
(三)編制與調整湖泊水功能區劃;
(四)湖泊水質監測和水資源統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設施建設;
(六)涉湖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與監督;
(七)湖泊水生態修復;
(八)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湖泊的日常保護工作。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編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
(二)水污染源的監督管理;
(三)湖泊水環境質量監測和信息發布;
(四)水污染綜合治理和監督;
(五)審批涉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六)組織指導湖泊流域內城鎮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設定禁漁區和確定禁漁期;
(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
(三)漁業養殖的監管;
(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五)組織制定和實施漁業開發利用保護規劃;
(六)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湖泊保護工作中具體履行以下職責:
(一)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管理;
(二)環湖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
(三)湖泊濕地生態修復;
(四)湖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建設(規劃)、國土資源、公安、交通運輸、旅遊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湖泊保護工作。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湖泊保護的部門聯動機制,實行由政府負責人召集,相關部門參加的湖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由政府負責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湖泊保護投入機制,將湖泊保護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應、政府采購等措施,鼓勵和扶持企業為減少湖泊污染進行技術改造或者轉產、搬遷、關閉。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湖泊保護規劃的要求和恢復湖泊生態功能的需要,對居住在湖上,岸上無房屋、無耕地的漁民和居住在湖泊保護區內的其他農(漁)民實施生態移民,採取資金支持、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社會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三條 對重要湖泊的保護,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湖泊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運用科技手段加強湖泊的監測、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湖泊保護總體規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濕地保護規劃和湖泊保護總體規劃應當相互銜接。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湖泊保護總體規劃,按照管理許可權,組織對列入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分別擬定湖泊保護詳細規劃,徵求相關部門和公眾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並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湖泊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包括湖泊保護范圍,湖泊水功能區劃分和水質保護目標,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防洪、除澇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標,種植、養殖控制目標,退田(池)還湖,生態修復等內容。
第十七條 湖泊保護規劃不得隨意變更,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批准開發利用湖泊資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開發利用湖泊資源。
第十八條 實行湖泊普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實施湖泊狀況普查,建立包括名稱、位置、面(容)積、調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內容的湖泊檔案。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湖泊保護規劃,對湖泊進行勘界,劃定湖泊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確定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並向社會公示。
第二十條 湖泊保護范圍包括湖泊保護區和湖泊控制區。
湖泊保護區按照湖泊設計洪水位劃定,包括湖堤、湖泊水體、湖盆、湖洲、湖灘、湖心島嶼等。湖泊設計洪水位以外區域對湖泊保護有重要作用的,劃為湖泊保護區。城市規劃區內的湖泊,湖泊設計洪水位以外不少於50米的區域劃為湖泊保護區。
湖泊控制區在湖泊保護區外圍根據湖泊保護的需要劃定,原則上不少於保護區外圍500米的范圍。
第二十一條在湖泊保護區內,禁止建設與防洪、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在湖泊保護區內建設防洪、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的,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單位經依法批准在湖泊保護區內從事建設的,應當做到工完場清;對影響湖泊保護的施工便道、施工圍堰、建築垃圾應當及時清除。
第二十二條 禁止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園、填湖造地、圍湖造田、築壩攔汊以及其他侵佔和分割水面的行為。
湖泊已經被圍墾或者築壩攔汊的,應當按照湖泊保護規劃,逐步退田(圩)還湖。
第二十三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排污口的,應當經過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批;涉及通航、漁業水域的,應當徵求交通運輸、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二十四條 湖泊控制區內的土地開發利用應當與湖泊的公共使用功能相協調,預留公共進出通道和視線通廊。
禁止在湖泊控制區內從事可能對湖泊產生污染的項目建設和其他危害湖泊生態環境的活動。 第二十五條 實行最嚴格的湖泊水資源保護制度。湖泊水資源配置實行統一調度、分級負責,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維持湖泊合理水位。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環境保護、農(漁)業、林業、建設(規劃)、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部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湖泊保護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擬定和調整湖泊的水功能區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在湖泊內進行養殖、航運、旅遊等活動,應當符合該湖泊的水功能區劃要求。
第二十七條 加強對湖泊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對具有飲用水水源地功能的湖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立相關保護標志。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科學調度,防止水源枯竭;環境保護部門應當開展日常巡查和監測,防止水體污染。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生態保護需要確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線,設置最低水位線標志。
湖泊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線的,應當採取補水、限製取水等措施。
第二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准方法、統一信息發布的要求,建立湖泊監測體系和監測信息協商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湖泊水環境質量監測信息;水文水資源信息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發布;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涉及水環境質量的內容,應當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商一致。 第三十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擬訂湖泊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逐級分解至縣(市、區)人民政府,並落實到排污單位。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納污能力,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並予以公告,同時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湖泊水質狀況進行監測,發現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或者湖泊水質未達到該水功能區對水質要求的,應當及時報告有關人民政府採取治理措施,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
第三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湖泊水污染防治、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布局調整的需要,擬定湖泊重點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適用的具體地域范圍和期限,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三十三條 對湖泊水環境質量不能滿足水功能區要求的區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停止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流域內各類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的統一規劃布局,依法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配套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湖泊流域內建設項目應當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禁止新建造紙、印染、製革、電鍍、化工、制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屬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對已有的污染企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責令其限期整改、轉產或者關閉。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指導湖泊流域內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葯等農業投入品,控制過量和不當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科學規劃湖泊流域內畜禽飼養區域,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方式實現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減少畜禽養殖污染。
第三十六條 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未達標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禁止向湖泊傾倒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廢渣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在屬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湖泊水域設置排污口和從事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建設湖泊流域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合理規劃建設雨水、污水單獨收集設施,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新建、在建城鎮污水處理廠,應當同步配套建設脫氮除磷設施;已建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沒有脫氮除磷設施的,應當增設脫氮除磷設施。
污水處理廠出水應當符合國家對回用水的要求。
第三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湖泊流域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結合生態鄉、鎮、村創建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實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設施,利用河塘溝渠的自凈能力處理生活污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污水人工濕地處理設施、生物濾池設施和接觸氧化池等集中或者分散污水處理設施。
第三十九條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建設湖泊流域內城鄉垃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在村莊設置垃圾收集點,對垃圾分類收集,對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包裝物分類處理,提高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水平。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環境保護等部門,按照湖泊的水功能區劃、水環境容量和防洪要求編制漁業養殖規劃,確定具體的養殖水域、面積、種類和密度等,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在湖泊水域圍網、圍欄養殖;本條例實施前已經圍網、圍欄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
禁止在湖泊水域養殖珍珠和投化肥養殖。
第四十一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旅遊業,防止超環境能力過度發展;從事旅遊開發應當符合湖泊保護規劃的要求,並依法報經批准;有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
經批准設置的各類旅遊觀光、水上運動、休閑娛樂等設施不得影響水生態環境,應當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並配備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確保達標排放。
第四十二條 湖泊內的船舶應當按照要求配備污水、廢油、垃圾、糞便等污染物、廢棄物收集設施。港口、碼頭等場所應當配備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並轉移至其他場所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城區湖泊和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從事經營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體的燃料。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環境保護、水行政等主管部門編制湖泊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做好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保護和改善湖泊生態系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漁)業、林業等部門開展湖泊生態環境調查,制定修復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環境保護、林業、建設等部門,運用種植林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撈藍藻、調水引流、河湖連通等措施,對湖泊水生態系統以及主要入湖河道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恢復湖泊水生態。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湖泊保護詳細規劃,會同相關部門修復湖濱濕地,建設濕地恢復示範區,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環湖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
第四十七條 維護湖泊生物多樣性,保護湖泊生態系統,禁止獵取、捕殺和非法交易野生鳥類及其他湖泊珍稀動物;禁止採集和非法交易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在水生動物繁殖及其幼苗生長季節的重要湖區和洄遊通道,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立禁漁區,確定禁漁期。在禁漁區內和禁漁期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捕撈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漁)業等有關部門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採取適量投放水生物、放養濾食性魚類、底棲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復水域生態系統,並對各類水生植物的殘體以及有害水生植物進行清除。 第四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公布湖泊保護情況白皮書,對保護湖泊不力的市、縣、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實行約談,督促其湖泊保護工作。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環境保護、農(漁)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強對湖泊保護、利用、管理的監督檢查,發現違法行為及時查處;對不屬於職責范圍的,應當移交有管轄權的部門及時查處。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通過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湖泊保護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對本條例實施情況組織執法檢查、開展專題詢問、質詢等方式,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必要時可以依法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湖泊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增強公眾湖泊保護意識,建立公眾參與的湖泊保護、管理和監督機制。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定期發布湖泊保護的相關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
編制湖泊保護規劃、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湖泊生態修復方案和審批沿湖周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徵求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公眾監督。
第五十三條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湖泊保護公益性宣傳,倡導促進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
第五十四條 鼓勵社會各界、非政府組織、湖泊保護志願者參與湖泊保護、管理和監督工作。
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或者以其他方式投入湖泊保護。
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湖泊保護工作,督促、引導村(居)民依法履行保護湖泊義務。
第五十五條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格遵守湖泊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湖泊保護規劃的規定,自覺接受相關部門和公眾的監督,依法、合理、有序利用湖泊。
第五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湖泊保護的舉報和獎勵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危害湖泊的行為進行舉報;有處理許可權的部門接到檢舉和舉報後,應當及時核查、處理。
對保護湖泊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機關依據職權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保護湖泊不力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
(二)未依法對湖泊進行勘界,劃定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的;
(三)未依法組織編制湖泊保護規劃、湖泊水功能區劃、湖泊水污染防治規劃的;
(四)違反湖泊保護規劃批准開發利用湖泊資源的;
(五)未依法履行有關公示、公布程序的;
(六)有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在湖泊保護區內建設與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的,或者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園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 為,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清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六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在湖泊保護區內從事填湖造地、圍湖造田、築壩攔汊及其他侵佔和分割水面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逾期未恢復原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圍網、圍欄養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代為清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三款在湖泊水域養殖珍珠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三款在湖泊水域投化肥養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處5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污染水體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⑩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部分單行條例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定的決定

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庫區管理條例》
(一)將第二十條修改為「禁止在清江庫區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
(二)將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依法收取的各項費用應當納入預算管理,其主要用途是:」
(三)將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二條刪去。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河流保護條例》
(一)將第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從事養殖、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旅遊活動應當按照規定採取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的防護措施。」
(二)將第三十條修改為「禁止在河流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三、《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補充規定》
將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第二款、第十二條刪去。四、《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一)將第九條第一款中的「排污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刪去。
(二)將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四條刪去。
(三)將第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自治縣人民政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防止水源枯竭和水體污染,保證飲用水安全。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興建與水資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養殖、餐飲、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庫區管理條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河流保護條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補充規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的調整,重新公布。

熱點內容
經濟合同法191條 發布:2025-04-25 01:10:04 瀏覽:358
德國民法典的結構 發布:2025-04-25 00:59:18 瀏覽:386
三八女職工權益維護法律知識 發布:2025-04-25 00:53:22 瀏覽:68
黑龍江司法改革 發布:2025-04-25 00:53:21 瀏覽:384
勞動法03任務0018答案 發布:2025-04-25 00:51:49 瀏覽:580
刑法228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25 00:40:25 瀏覽:735
民禾律師事務所好不好 發布:2025-04-25 00:40:15 瀏覽:808
法官助理收入成都 發布:2025-04-25 00:35:53 瀏覽:584
乙方原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5 00:35:51 瀏覽:474
婚姻法大咖 發布:2025-04-25 00:16:21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