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業發展條例
① 福建省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條例
第一條為了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傳統物流業轉型,建立社會化、專業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管理及物流經營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現代物流業是指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現代物流業促進工作的領導,將現代物流業發展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物流業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物流主管部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對物流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第五條鼓勵成立物流行業協會,支持物流行業協會開展工作。
物流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在物流規劃、政策建議、行業自律、統計與信息、技術合作、人才培訓、咨詢服務和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第六條省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會同物流主管部門,根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組織制定物流專項規劃。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省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組織制定本地區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交通運輸規劃、港口規劃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有關規劃相銜接。第七條根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加強物流節點城市和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生鮮農產品物流和冷鏈物流,提高城鄉流通效率。第八條結合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要求,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實現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的對接。第九條加強應急物流設施設備建設,選擇和培育一批具有應急能力的物流企業,建立應急物流體系,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積極推動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和陸地港建設,大力發展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以及適應國際中轉、采購、配送、轉口貿易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安排現代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並對涉及物流業發展的各項資金進行統籌使用。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安排現代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
專項資金以補助、獎勵、貼息等方式,主要用於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物流園區建設、工業企業物流外包、重點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業發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引進、國際海運新航線開辟、物流技術改造升級、物流人才教育培訓、物流發展研究以及現代物流業發展需要重點扶持的其他項目。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城鄉規劃中應當體現物流業用地布局。
納入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的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等的物流企業物流項目用地、為生產配套的倉儲物流項目用地,享受工業用地政策。
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中確定的重點物流建設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在本地區土地儲備或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內安排。第十二條經貿、金融、稅務、海關、郵政、檢驗檢疫、交通運輸、工商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應當加快物流管理與服務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實現企業信息系統、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物流管理與服務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其他應用信息平台對接。
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流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協調和指導,負責做好物流信息系統建設與運行相關的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共享范圍、數據保密、信用認證等制度規范工作。第十三條物流主管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推進物流業標准化建設,引導物流企業使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施設備,採用現代物流管理方式。第十四條科技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研究開發的投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物流企業開展先進的物流技術、物流設施設備、物流管理的研究和開發,推進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促進物流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第十五條教育、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物流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培養物流人才的機制,培養物流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
②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枸杞產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促進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州行政區域內從事枸杞種植、加工、經營以及為枸杞產業提供服務和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枸杞產業發展應當堅持生態保護、規范發展、綠色高效、質量監管、品牌引領的原則,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第四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將促進枸杞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促進枸杞產業發展和示範帶動機制。
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農牧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枸杞產業的監督、管理和服務工作,林業主管部門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枸杞產業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枸杞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五條枸杞產業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積極發揮管理、協調作用,依法依規為枸杞生產經營者提供服務。第二章規劃與扶持第六條州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全州枸杞種植區域與規模、產業結構與布局、市場規劃與建設的枸杞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根據全州枸杞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本地區枸杞產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枸杞產業發展規劃應當與區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適應。第七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制定促進枸杞產業發展政策,通過財政支持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加強種植基地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選育、良種推廣、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保護、質量監管、品牌建設等工作,促進枸杞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第八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建立枸杞產業發展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適合促進枸杞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服務項目和專業信貸擔保;鼓勵和支持創建枸杞產業發展融資平台,引導枸杞生產加工企業以物權、知識產權和股權抵押、出讓等方式融資,促進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國外、省外企業投資枸杞產業。第九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建立和完善枸杞市場風險防範機制,加強風險預測和風險提示,鼓勵和支持枸杞種植經營主體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第十條州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枸杞企業信用制度建設,促進枸杞生產經營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和共享,建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第十一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農牧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教育、人社等部門加強枸杞產業專業人才和經紀人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種植、加工、研發、質檢等專業技術人才和勞務、市場等經紀人。第十二條州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建設專業市場、貿易集散中心和電子交易平台。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結合本地實際,建設枸杞交易市場,完善倉儲、運輸、質量檢測和信息管理等配套服務,建立嚴格的市場監管機制。
鼓勵和支持枸杞生產經營企業和個人利用互聯網、電商等現代信息化技術開拓國內外市場。第十三條州人民政府和枸杞產區的市(縣)人民政府、行委應當鼓勵和支持:
(一)科研機構、院校、企業和個人開展枸杞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科學技術研究,研發枸杞新產品、新技術;
(二)推廣應用枸杞及其產品標准化生產、高效節水、先進機械裝備和質量安全管理等現代農業技術;
(三)開辦生產生鮮果品、食品飲料、生物制葯、養生保健、化妝製品等枸杞精深加工企業;
(四)參與食品餐飲、醫療保健、休閑康養、美容養生、觀光旅遊和民俗文化等相結合的枸杞產品銷售市場建設;
(五)發展枸杞產業文化,保護枸杞傳統加工工藝,挖掘、整理、傳播枸杞文化,推動枸杞文化與枸杞產業融合發展;
(六)大力發展有機枸杞,擴大有機枸杞種植規模,推廣柴達木枸杞系列品種,申報有機枸杞標准化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七)鼓勵枸杞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通過聯合、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增強綜合實力,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
③ 遼寧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200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中小企業,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設立的符合國家有關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省中小企業政策,對本省中小企業發展進行統籌規劃。
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將中小企業發展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扶持重點,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依法規范中小企業行為,為中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第四條省、市、縣主管中小企業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中小企業工作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中小企業的綜合、協調指導和服務工作,督促發展中小企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
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中小企業進行指導和服務,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第五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動態的監測和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省中小企業工作部門應當依法會同省統計部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制定中小企業統計制度,准確反映中小企業發展運行狀況。第六條中小企業享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小企業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合法經營、依法納稅、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第二章資金支持第七條省級財政預算應當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並視財政增長逐步增加。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有條件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或者以其他方式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持。
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由省財政部門會同省中小企業工作部門制定。第八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國家投資補助、企業技術改造貼息、科學技術支出、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貸款貼息、組織經貿活動等方面,應當對中小企業按照與其他企業同等條件、同等安排的原則辦理。第九條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應當積極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增加信貸投入,提高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質量。對中小企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發展前景、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在符合信貸條件的前提下,應當優先提供信貸支持。
城市商業銀行年新增貸款用於中小企業超過規定比例的,由同級財政給予獎勵。
政策性銀行可以與商業銀行、貸款擔保機構建立合作機制,開展對中小企業的轉貸款、擔保貸款等信貸業務。第十條鼓勵小額貸款公司面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鼓勵國有大企業和履行社會責任好的民營企業,以及其他有能力的法人依法成立貸款公司,開展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第十一條依法促進、規范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為中小企業結構調整、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創造條件。
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通過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等途徑依法融資。鼓勵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對新上市的中小企業,省、市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十二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徵集與評價體系、評級發布制度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數據檔案庫和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網路,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
省、市人民政府設立的信用信息徵集機構應當做好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徵集工作。鼓勵依法設立的信用評估機構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服務。第十三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指導、監督,推動建立擔保機構信用評級、信用擔保風險控制機制。支持建立擔保業自律性組織,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第十四條對中小企業以資產抵押辦理銀行貸款,登記部門應當公示收費標准、辦事程序和時限,降低登記成本,積極推進標准化、電子化快捷服務,不得指定評估機構對抵押物進行強制性評估。
中小企業申請辦理股權出質登記的,免收登記費用。
④ 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旅遊產業,是指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等,主要為旅遊消費活動提供產品、服務的產業。第三條發展旅遊產業應當堅持政府推動、企業為主、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產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引導、扶持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培育和發展旅遊市場,改善旅遊產業發展環境,使旅遊產業逐步成為本省的支柱產業。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研究解決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協調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工作,推進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旅遊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旅遊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旅遊產業發展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服從統一協調,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促進旅遊產業發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旅遊規劃與資源保護第七條發展旅遊產業應當堅持先規劃、後開發,合理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
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應當包括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第九條編制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應當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上一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為依據,符合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並與文物保護、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相關規劃相銜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與旅遊產業相關的規劃時,應當與本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第十條縣級以上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由同級旅遊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在編制規劃時,旅遊管理部門應當進行經濟、社會、環境可行性論證,組織專家評審,並徵求上一級旅遊管理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旅遊區(點)應當制定旅遊規劃(以下稱旅遊區(點)規劃)。旅遊區(點)規劃應當符合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
旅遊區(點)規劃由其管理機構或者管理機構委託的開發經營單位負責編制,經所在地縣級旅遊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查,組織專家評審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區域的旅遊區(點)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旅遊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組織專家評審,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列入省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省重點旅遊區(點)規劃,分別由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單位或者部門編制,經省旅遊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查,組織專家評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條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旅遊區(點)規劃編制的具體工作,應當由具有旅遊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承擔。第十三條經批準的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旅遊區(點)規劃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分別參照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辦理。第十四條未編制旅遊區(點)規劃的旅遊項目或者不符合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旅遊區(點)規劃的旅遊項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發。第十五條旅遊區(點)規劃和旅遊開發、經營,應當考慮旅遊資源的承載能力和景區(點)的整體布局,並與周邊景觀相協調。旅遊區(點)一般應當將游覽觀光區與生活服務區相分離。
旅遊資源開發應當保持旅遊資源的特色和價值,不得損害文物等人文景觀的原生環境和歷史風貌,不得損害自然景觀的生態原貌,不得進行破壞性開發。第十六條旅遊資源開發必須事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其廢棄物處理處置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第十七條禁止在游覽觀光區內新建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的項目。
本條例施行前,游覽觀光區內已經建成或者在建的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的項目或者設施,應當逐步搬遷或者限期拆除。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⑤ 天津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擴大城鄉就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中小企業,是指在本市依法設立,生產經營規模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準的各類所有制和各種組織形式的企業,包括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第三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將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引導、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發展。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發展方向的需要,確定重點扶持的產業和行業,監督、指導和協調有關部門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便捷、高效服務,依法保障中小企業參與公平競爭與公平交易的權利。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中小企業發展促進部門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對全市中小企業工作進行綜合協調、指導和服務,督促檢查有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落實。
發展改革、工商、規劃、國土房管、人力社保、科技、財政、金融、稅務、經濟和信息化、商務、建設、農業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其各自職責,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依法保護中小企業享有的自主經營權,維護其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中小企業正當的生產經營活動。第六條中小企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承擔社會責任,守法經營、依法納稅、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財務、人力資源、合同管理、知識產權等制度。第七條行業協會、行業商會等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指導和自律管理,反映行業訴求,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宣傳培訓、市場拓展等服務,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第二章創業扶持第八條鼓勵和支持境內外的組織、個人在本市依法創辦中小企業。
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中小企業與其他企業享有平等的進入權,任何部門不得設置附加條件。第九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鼓勵創辦科技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節能環保型等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第十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和支持創業培訓機構,對有創業意願和處於創業初期的創業者,開展創業輔導和培訓。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職業教育學校開展創業教育,設置創新創業輔導課程,設置模擬創業平台。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團體應當結合工作特點,組織開展面向職工、青少年、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創業咨詢、創業培訓,增強其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第十一條外地人員來本市投資創辦符合本市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的中小企業,市有關部門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本市有關規定,為其辦理戶籍、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事宜。第十二條對小型微型企業,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給予財稅、融資、擔保、勞動保障、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惠。第十三條小型微型企業在創辦期和創業輔導期從事鼓勵類行業需要貸款擔保的,政府出資的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優先提供擔保。第十四條市和區縣規劃、建設、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定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用地需求,優先安排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用地指標。
鼓勵各類資本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和功能區以及利用存量國有建設用地、閑置商務樓宇和工業廠房等,建設、改造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第十五條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應當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項目策劃、技術支持、融資擔保、商務代理、法律政策咨詢等服務。第十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各類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功能區和商務樓宇、商品交易市場等產業集中區,並為其聚集發展提供服務。第十七條中小企業因生產特點、工作特殊需要等原因,經與職工協商,可以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實行不定時工作制或者綜合計算工時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依法辦理。
⑥ 黑龍江省促進旅遊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旅遊需求,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旅遊強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省旅遊業實行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行業自律的促進發展機制。
發展旅遊業應當發揮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比較優勢以及神州北極、華夏東極獨特優勢,突出沿邊區位、地質地貌和歷史文化等地域特色,建設國際冰雪旅遊度假勝地、中國生態康養旅遊目的地、中國自駕與戶外運動旅遊目的地;依法開展跨境旅遊活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開展旅遊形象宣傳和產品推廣,保護旅遊資源,加強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維護旅遊投資者、經營者和旅遊者合法權益,營造綠色、健康、文明、安全的旅遊環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舉行會議,協調解決旅遊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用於旅遊規劃編制、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及功能提升、旅遊新業態培育、旅遊宣傳推廣和市場營銷、遊客招徠和品牌創建獎勵、旅遊商品開發、旅遊人才培養、行業紓困等方面。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旅遊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發展的綜合協調、行業指導、宣傳推廣,並會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做好促進和保障旅遊業發展、旅遊公共服務和旅遊監督管理等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本轄區內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六條旅遊行業組織應當實行行業自律管理,維護會員合法權益,推行行業標准化和誠信體系建設,並為會員提供市場拓展、營銷推廣、市場信息發布、旅遊品牌建設、旅遊產品推介、行業培訓和咨詢交流等服務。
旅遊行業組織可以建立本行業優質服務標准,通過授權旅遊經營者使用本行業組織優質服務推薦標志等方式,引導會員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對促進旅遊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旅遊規劃引領和政策扶持第八條省人民政府以及旅遊資源豐富的市級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交通規劃相銜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旅遊發展規劃,並對本級政府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評估。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依法對本行政區域旅遊發展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旅遊發展規劃和地方資源特色,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的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幹部業績表現的重要參考。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編制涉旅規劃時,應當合理預留旅遊業發展空間,在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保障旅遊業發展需要。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全域旅遊,科學整合區域旅遊資源,促進產業有序發展,推動旅遊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統籌安排旅遊業發展用地,保障重大、重點旅遊項目、重要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過優先安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項目等措施,對利用荒山、荒坡、荒灘、荒溝、廢棄礦山等開發重大旅遊項目予以支持。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並組織實施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林業和草原、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衛生健康、體育、財政等部門在扶持產業發展和分配有關資金時,應當加大對旅遊業融合發展項目的支持。
⑦ 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
第一條為了促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茶產業相關活動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茶產業包括茶葉種植、加工、經營以及為其提供的相關服務。第三條省人民政府和茶葉產區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建立促進茶產業發展的協調制度,研究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具體工作由農業(茶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
農業(茶業)、林業、國土、經貿、衛生、工商、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促進茶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和茶葉主產區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行政區域茶產業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茶產業發展規劃要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定區域保護規劃相銜接。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和茶葉主產區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安排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茶樹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生態茶園基地和茶葉標准化示範區建設、茶葉質量檢測、茶葉品牌創建等,促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第六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和本條例,制定促進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對在促進茶產業發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七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有關茶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推進茶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提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第八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明確茶葉技術推廣機構,加強茶葉技術推廣力量,加快茶葉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葯、新肥料的推廣,提高對茶產業的服務能力。第九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葉交易平台建設,完善茶葉物流基礎設施,提高茶葉市場流通效率。第十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引導和規范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促進茶葉專業合作社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對符合條件的茶葉專業合作社申報茶葉方面支農項目,優先予以支持。
鼓勵和支持茶葉專業合作社整合組織資源和生產要素,實行聯合或者重組,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閩台茶產業的合作與交流。
在台灣農民創業園中從事茶葉生產經營的,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適宜在本省推廣使用的茶葉生產、加工機械產品,列入本省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對購買列入目錄的機械產品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補貼。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加強優、特、珍、稀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劃定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天然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的劃定,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管理,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茶業)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
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茶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茶樹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示範、推廣工作。第十四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質量技術監督等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制定茶葉質量安全地方標准。
鼓勵茶葉生產企業制定嚴於茶葉質量安全地方標準的企業標准。第十五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茶業)及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促進茶葉標准化種植、加工,推進茶園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茶園建設,並在項目資金使用上優先給予安排。
茶園中建設所需的茶葉生產設施用地按照法律、法規及省人民政府相關規定辦理。第十六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組織茶葉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推動並參與當地主要茶類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第十七條茶葉產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茶業)及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完善信息平台,加大當地主要茶類的宣傳力度,為茶葉生產經營者開拓國內外市場、開展市場營銷提供政策咨詢和信息服務。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教學科研機構和茶葉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加強茶葉種植、加工等方面人才的培訓,開展評茶、茶藝、茶葉加工等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促進茶產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⑧ 鄂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快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現代物流業的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和經營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現代物流業是指在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有效流動的全過程中,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及其相關信息有機結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綜合性服務的復合型產業。第四條現代物流業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創新驅動、節約集約、綠色環保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現代物流業發展促進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現代物流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市人民政府設立物流發展服務機構。市物流發展服務機構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服務全市物流業發展,促進物流企業實現現代化經營與管理。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現代物流業發展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現代物流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聯席會議由市物流發展服務機構定期組織召開。
市發展和改革部門負責協調全市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
交通運輸、商務、郵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財政、經濟和信息化、行政審批、大數據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現代物流業發展促進工作。第六條鼓勵物流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提供技術交流、人才培訓、信息咨詢、權益保護等服務。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執行物流業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情況,依法接受監督。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等相互銜接。
市發展和改革部門應當負責推動實施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並會同相關部門組織編制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應當包括物流樞紐建設、物流通道建設、配送網路體系建設、多式聯運體系建設等內容。第九條市發展和改革部門應當制定物流樞紐年度建設計劃並組織實施,重點推進鄂州機場國際門戶貨運樞紐、三江港區國際物流鐵水公空一體化樞紐、葛店國家級電子商務基地以及其他重點樞紐建設。第十條市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加強與周邊城市通道的融合,與長江物流大通道、京廣物流大通道等的對接;開辟近海運輸航線,發展江海聯運。支持鄂州機場申報航權,支持航空公司拓展航線,增強鄂州機場的航線布局和輻射能力。第十一條支持城鄉配送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規范居民小區快遞投放點設置,支持物流企業合理布局市區鄉村(社區)四級配送節點,構建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路。
鼓勵物流企業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路、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第十二條市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制定物流多式聯運體系年度建設計劃並組織實施,構建鐵水公空一體化多式聯運體系。
依託鄂州三江港區鐵水公空運轉組織一體化示範工程,完善三江港鐵路專用線、疏港航道、疏港疏站疏場公路以及多式聯運轉運等相關基礎設施。
健全多式聯運制度,推進各種運輸方式在票據單證、定價計費、責任識別、服務標准等方面的統一管理,鼓勵創新「一單到底」「一票結算」服務方式。第十三條市大數據管理部門應當推進物流相關部門信息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加強數據監管,保障數據安全。
市物流發展服務機構應當加快建設物流大數據平台,整合物流大數據,提供數據採集、查詢跟蹤、供需匹配、統計分析等服務,提高現代物流業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依託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加快臨空經濟區規劃與建設,對接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綜合保稅區申報與建設。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支持生產性服務業、新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航空配套等產業發展,加速資源整合和要素聚集,推動空港經濟發展。
市發展和改革部門應當制定物流園區年度建設計劃並組織實施,推進專業物流園區建設,促進物流業集聚發展。
⑨ 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優化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保障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促進中小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擴大城鄉就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中小企業,是指依法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設立,並符合國家劃型標準的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第三條本市堅持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營造公開透明、公平惠及的政務環境,堅持各類企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業實行積極扶持、加強引導、完善服務、依法規范、保障權益的方針。第四條本市對中小企業發展實行分類指導,引導中小企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從事高精尖、文化創意、國際交往等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資源稟賦條件的產業,從事保障城市運行和群眾生活必須的產業。
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計劃,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負責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本行政區域內中小企業發展各項工作。第六條市、區中小企業工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中小企業發展的規劃、計劃,對中小企業工作進行綜合協調、督促、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開展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實施效果評價,引導市場化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參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
發展改革、科學技術、商務、市場監督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財政、稅務、金融、生態環境、知識產權、司法行政、文化旅遊、教育、體育、衛生健康、民政、園區管理等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中小企業促進工作,制定並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對中小企業工作進行指導和服務。第七條本市依法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經營者的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收益。
中小企業應當依法經營,遵守社會公德和行業規范,恪守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第八條本市基於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和信用評價體系,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規范發展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查詢和應用的便利化,引導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支持信用優質企業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獲取更多的便利和機會。第九條中小企業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依法發起、設立中小企業協會或者其他中小企業行業組織,加強自律管理,促進行業發展。
中小企業協會和其他中小企業行業組織根據章程承擔為中小企業提供行業信息、宣傳培訓、合作交流等服務,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公平競爭,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中小企業的訴求和建議,參與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協助政府公平、有效地實施相關扶持政策和措施。
中小企業協會和其他中小企業行業組織不得以政府名義或者以政府委託事項等為由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准。第二章創業扶持第十條市、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個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投資創辦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平等的市場准入條件。第十一條本市逐步完善市、區、鄉鎮創業服務體系。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中小企業工作主管部門定期發布創業信息,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咨詢、輔導、培訓等綜合性服務。第十二條支持中小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工業性試驗、中間試驗等創業活動。市科學技術部門和經濟信息化部門應當編制科技研發、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的服務目錄並公布。第十三條本市將中小企業發展空間納入全市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市、區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制定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統籌考慮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文化產業園等各類載體的建設用地需求,優先安排用地指標,預留發展空間。
重點產業集聚區和功能區配套建設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以及利用存量國有建設用地、閑置商務樓宇、產業用房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建設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基地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⑩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促進人參產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人參生產經營秩序,保障人參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維護人參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人參產業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人參,是指人工繁育的五加科人參屬中的植物,包括水參、紅參、生曬參、林下參及其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種苗。
(一)水參是指未乾燥的人參。
(二)紅參是指用蒸氣或者其他方法蒸熟後進行乾燥的人參。
(三)生曬參是指用曬干、熱風乾燥或者其他方法進行乾燥的人參。
(四)林下參是指林間林下種植的人參。第三條人參可以用於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葯品、日用化工品、工藝品等產品的生產,其產品生產加工應當按照國家或者省的有關規定申請行政許可。第四條在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從事人參生產、經營、檢驗鑒定、監督管理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五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
縣(市)人民政府農業或者特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參產業發展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發改、工信、工商、稅務、科技、衛生、質監、葯監、環保、水利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促進人參產業發展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人參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扶持人參產業向種植規范化、質量標准化、加工精深化和產業集約化的方向發展。第二章參地與種植第七條開發利用人參用地應當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採取水土流失預防和合理措施,促進人參產業可持續發展,逐步由林地向農田發展的原則。第八條利用採伐跡地種植人參的,應當實行林參間作,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九條利用農田地種植人參的,應當按照規劃設計,做到規模種植,科學管理,集約經營,達到標准化、設施化。第十條合理配置人參用地資源,保障龍頭企業參業用地需要,優先配置給種參專業戶;鼓勵人參龍頭企業、經濟組織、專業戶生產經營一體化。第十一條參地流轉應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公平的原則。第十二條適度發展林下種參,鼓勵發展農田種參,合理發展林參間作,禁止毀林種參和以罰代批。第十三條種植人參應當進行土壤、水質、空氣質量指標等檢測。不得種植農殘、重金屬、環境質量等各項指標不符合國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人參。第十四條人參種植應當遵守人參種植技術規程,建立人參種植檔案。第十五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依託科研單位建立人參良種繁育、選育基地,培育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第三章加工及質量第十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單位和個人以人參作為原料加工食品、葯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和日用化工品。
人參工藝品應當在包裝、裝潢醒目位置標注「工藝品」字樣。第十七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人參產業發展,採取改組、兼並、股份等多種形式,提高龍頭企業集團化、國際化水平。第十八條自治州人民政府重點推進人參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向人參產業園區集聚,加快培育和發展高科技企業,加大人參終端產品開發力度,提高人參產品附加值和產業整體競爭力。第十九條從事人參加工的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所生產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人參產品質量標准和人參食品、葯品安全標准。
對人參加工企業實行行業准入、退出和質量追溯制度。第二十條人參加工企業應當制定人參加工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人參加工產品質量檔案,保障人參加工產品的質量安全。第二十一條人參種植年限不得低於4年。
用於加工紅參的人參,生長年限應當不低於5年,並建立紅參年代身份證制度。第四章檢驗與市場第二十二條人參種植者、加工者、經營者應當對其種植、加工、經營的人參及其產品質量負責。從事人參種植、加工的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及人參批發市場,應當設立或者委託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對農殘、重金屬等指標不符合國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不得銷售。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人參市場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特產、質監、工商、衛生、葯監、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人參及其產品進行監督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