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法規
㈠ 環境教育法建議
法律分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尤其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目前,環境教育工作缺乏法律保障,主要通過政府文件布置、依靠領導重視推動,存在「觀念重於實踐、政府行為重於民眾行為、政策性重於自覺性、宣傳性重於教育性、知識傳授重於素質培養、課堂教學重於社會參與」等問題,導致環境教育「虛化」和「弱化」。因此,亟待通過立法,推動環境教育工作不斷深入。一是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二是需要以法律保障環境教育納入現行學校教育體系;三是需要以法律保障各類社會化環境教育工作依法開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㈡ 衡水市生態環境教育促進條例
第一條為了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增強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河北省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生態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向公民普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知識,培養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技能,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教育活動。第三條生態環境教育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全民參與、分類實施、注重實效的原則。第四條普及生態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公民有接受生態環境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組織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
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應當列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內容。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態環境教育領導協調機制,統籌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教育工作,協調生態環境教育重大事項。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是生態環境教育的主管部門,負責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組織、推動、監督和管理。
財政、教育、公務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司法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第七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市生態環境教育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第四季度向社會公布下一年度全市生態環境教育計劃,明確重點教育內容。第八條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生態環境教育負責部門和人員,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教育活動。第九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平台,開發生態環境教育學習課程,編制生態環境教育資料,組織生態環境教育培訓,為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推進生態環境教育信息公開,為公眾查閱政府生態環境教育信息提供便利。第十條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工作,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對學校生態環境教育進行考核、監督。第十一條公務員主管部門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內容納入公務員初任培訓和任職培訓。
國家機關及其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應當主動接受生態環境教育培訓。第十二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在組織職業技能培訓時應當設置生態環境教育內容。第十三條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四條發展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和規劃、城市管理、水利、交通運輸等負有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活動。第十五條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科學技術等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文明祭祀、秸稈禁燒、煙花禁放、清潔取暖等農村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技能。第十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利用社區、集市、文化館等公共場所,開展經常性的生態環境教育活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可以制定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公約,並組織實施。第十七條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八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工作特點,加強對職工、青少年、婦女等群體的生態環境教育。第十九條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年齡及認知能力,啟蒙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培養幼兒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中小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參加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應當通過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實踐及教育講座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態環境素養和生態環境知識技能,鼓勵學生開展生態環境科學研究。
黨校、職業教育等教育機構應當設置生態環境教育內容,開展專題培訓活動。
㈢ 南京市環境教育促進辦法
第一條為了推動環境教育,增強公民環境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環境教育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向公眾普及環境道德、環境法制、環境科普知識,以增強環境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活動。第四條環境教育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全民參與、分級管理、分類實施的原則。第五條普及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一切有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應當接受環境教育。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環境教育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將對環境教育工作成績突出的個人、法人和組織的獎勵納入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表彰獎勵范圍。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建立環境教育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召集,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關專業單位、組織、個人共同參加,主要負責協調、指導、監督環境教育工作,研究環境教育重大事項。第九條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市、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圍繞環境日主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各類環境公益宣傳教育活動;環境科普教育型、實踐型基地應當免費開放。
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森林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活動期間,應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第十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擬定環境教育規劃、計劃,經市、區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扶持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支持社會組織和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環境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平台,開發環境教育學習課程,編制環境教育資料,為開展環境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第十一條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環境教育工作;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制定學校環境教育規劃、計劃,組織編寫環境教育地方課本;對學校環境教育進行考核、監督;加強環境教育師資力量建設,做好環境教育教師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工作。第十二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依法納入公務員初任和晉升培訓中;在組織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中,設置環境教育課程。第十三條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四條發展與改革、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經濟和信息化、城鄉建設、公安、財政、科技、國土資源、工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規劃、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農業、水務、商務、園林、衛生、氣象、海事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環境教育及相關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工作特點,加強公眾環境教育。第十五條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提供書籍、音像資料借閱服務,設置宣傳專欄,組織公益活動等形式,開展公眾環境教育。第十六條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將環境教育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活動,普及環境知識。
市、區人民政府各部門和園區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在任期間,應當帶頭接受環境教育培訓。
行政學院應當開設環境教育課程,開展專題培訓。第十七條中小學和幼兒園應當將環境教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結合教學實際落實師資、教學內容和課時,並採取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加環境教育實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聯合在寧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建立環境宣傳教育網路,推動環境教育活動的開展。第十八條鼓勵、引導、支持下列單位創建環境教育基地:
(一)植物園、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
(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三)生態農業示範項目;
(四)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工業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和項目;
(五)具有環境保護示範作用的科研院所及實驗室;
(六)其他適於開展環境教育的場所。
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在轄區內至少確定一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並給予鼓勵和支持。
㈣ 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4)環境教育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㈤ 廈門市環境教育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推動環境教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活動。第三條環境教育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公眾參與、主題突出、分類實施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環境教育規劃。環境教育規劃應當明確教育主題、教育內容、部門分工、組織形式、保障措施、檢查考核等事項。
有關單位應當根據環境教育規劃,將環境教育內容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建立環境教育工作領導協調機制。
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組織擬定環境教育規劃並對環境教育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所屬的環境宣傳教育機構(以下稱市環境宣教機構)具體負責環境教育的宣傳、培訓等工作,協助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對排污單位的環境教育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第六條教育、民政、市政園林、海洋漁業、國土房產、水利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組織實施環境教育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接受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採取多種形式,對轄區群眾開展經常性環境教育。
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應當協助人民政府開展環境教育。第二章學校環境教育第七條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列入對學校辦學考核的內容。第八條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環境教育讀本。第九條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學校應當做好學校環境教育人員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工作,加強學校環境教育師資力量建設。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學校可以引入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學校的環境教育活動。第十條中學、小學和幼兒園應當將環境教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小學和初級中學學生每學年接受環境教育不得少於12學時,高級中學學生每學年接受環境教育不得少於8學時。其中環境實踐教育環節不得少於4學時。
前款規定的環境教育可以採取下列形式進行:
一課堂教學;
二主題班會;
三參加環境保護實踐活動;
四參觀環境教育基地;
五其他教育形式。
鼓勵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開設環境教育課程。第三章社會環境教育第十一條機關、事業單位負責本單位的環境教育工作,每年應當至少組織一次環境教育活動。第十二條行政學院等公務員培訓機構應當將環境教育專題內容納入教學培訓計劃。
在組織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中,應當安排環境教育課程。第十三條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廈門國際海洋周等活動期間,應當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第十四條排污單位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員工教育和培訓計劃,明確環境教育工作的責任部門和人員,採取多種形式對員工進行環境教育,員工每年應當接受不少於4學時的環境教育。
排污單位應當建立環境教育台帳,記錄環境教育計劃、培訓過程、總結評估等內容。台帳保存期限不得少於3年。第十五條國家、省、市重點監控排污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分管環保的負責人以及環保設施運行管理部門的責任人,每年應當接受由市環境宣教機構組織的不少於4學時的環境教育。
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單位法定代表人、分管環保的負責人以及環保設施運行管理部門的責任人,應當在項目開工建設前接受由市級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部門組織的不少於4學時的環境教育。第十六條因環境違法行為被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行政處罰的,其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責任人員,應當接受由市環境宣教機構組織的不少於8學時的環境教育。
市政園林、海洋漁業、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作出環境違法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對被處罰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責任人員進行環境教育。
㈥ 天津市環境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推動環境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向公民普及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培養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第三條環境教育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單位組織、全民參加,堅持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普及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一切有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應當接受環境教育。第五條本市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和途徑開展環境教育:
(一)開設環境教育課程;
(二)舉辦環境教育專題講座;
(三)開展環境教育實踐活動;
(四)舉辦環境教育專題咨詢;
(五)舉辦環境教育集中培訓;
(六)開設環境教育專欄;
(七)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開展環境教育公益宣傳;
(八)便於公眾接受的環境教育方式。第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教育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七條市環境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全市環境教育工作,負責環境教育重大事項的統籌協調,其日常工作由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承擔。第八條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市環境教育工作,負責環境教育的組織、推動、監督、管理。
區、縣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
財政、教育、人力社保、司法行政、文化廣播影視等部門應當做好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工作。第九條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編制本市環境教育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落實。
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於每年第四季度向社會公布下一年度全市環境教育計劃,明確重點教育內容。
各區縣、各系統應當按照全市環境教育計劃,結合本地區、本系統的情況,制定環境教育工作計劃。第十條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明確相應的部門和人員負責環境教育工作,並按照全市和本地區、本系統環境教育計劃,結合本單位情況,安排環境教育實施計劃。第十一條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應當帶頭接受環境教育培訓。
公務員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列入公務員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二條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應當對本單位人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環境教育培訓,受教育人員比例不得低於百分之九十五。第十三條學校應當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要求,將環境教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結合教學實際落實師資和教學內容,並採取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加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按照國家要求,小學、中學每學年安排的環境教育課時不得少於四課時。
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應當通過開設環境教育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進行環境教育,並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環境素養和環境保護技能。第十四條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應當結合幼兒特點,採取適宜的活動方式,培養幼兒環境保護意識。第十五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工作特點,加強對職工、青少年、婦女等群體的環境教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第十六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對居民、村民開展經常性的環境教育活動。第十七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企業年度工作計劃和環境保護考核內容,結合企業特點,安排對從業人員的環境教育。
納入國家和本市排放污染物重點監控的企業,其負責人和環境保護管理人員、環境保護設施操作人員,每年接受環境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得少於八學時。第十八條被依法處罰的環境違法企業,其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員,應當接受由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不少於二十四學時的環境教育培訓。第十九條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環境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平台,開發環境教育學習課程,編制環境教育資料,為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開展環境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㈦ 環保法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1、污染者要負責治理自己的污染源或承擔污染治理費用。2、對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和環境科學研究等活動,由國家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上的優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㈧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教育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環境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對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開展環境教育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環境教育,是指以環境意識、環境道德、環境法治、環境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培養環境保護技能、樹立環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第四條普及和加強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環境教育的對象是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的管理人員以及青少年。第五條環境教育工作應當堅持全面規劃、統一組織、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環境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七條每年六月的第一周為自治區環境教育宣傳周。第二章組織管理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的統一規劃,並組織實施。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做好本行政區域、本行業的環境教育工作:
(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擬定環境教育規劃、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會同有關部門編寫環境教育讀本;組織、協調、指導開展環境教育工作;
(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制定學校環境教育規劃、計劃,組織編寫環境教育地方課本,指導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工作,對學校環境教育進行考核、監督;
(三)文化和旅遊、廣播電視等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環境教育社會宣傳和環境文化知識的普及、推廣工作;
(四)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法律、法規列入普法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
(五)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組織開展醫療衛生機構的環境教育工作;
(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內容;
(七)發展改革、財政、工業和信息化、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科技、商務、市場監督管理、氣象、地震等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相關的環境教育工作。第十條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活動。第三章學校環境教育第十一條學校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工作的基礎。學校應當組織落實學校環境教育教學規劃、計劃,配備、培養環境教育師資力量和課外輔導員,並組織開展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第十二條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生活習性,啟蒙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培養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意識。第十三條中小學校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公共基礎課程,教育引導中小學生關心環境,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培養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第十四條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應當為非環境類專業的學生開設環境教育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和環境知識技能,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開展環境科學研究。第十五條校長應當組織學校開展下列活動:
(一)制定環境教育工作方案,督促、檢查工作方案的落實情況;
(二)將環境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內容;
(三)定期研究分析學校環境教育狀況,採取措施提高環境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十六條生態環境、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門應當創造條件,為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信息、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行政機關、企業、社區、環境保護社會組織應當為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提供便利和環境教育資源。第十七條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作為學校辦學質量評估指標,並納入對學校的考核內容。
教育督導機構應當將學校環境教育列入教育督導規劃、計劃,並定期實施督導。
環境教育督導結論應當作為考核學校以及校長工作的依據之一。第十八條青少年應當學習和掌握必要的環境知識,自覺遵守環境法律、法規,提高環境意識。第四章社會環境教育第十九條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將環境教育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活動,普及環境知識。
㈨ 洛陽市環境保護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環境保護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樹立正確環境價值觀,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活動。第四條環境保護教育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單位組織、全民參加,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環境保護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一切有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應當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環境保護教育所需經費應當予以保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實施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工作。支持和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環保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第八條市、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教育工作。
教育、工業信息、民政、司法行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衛生、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相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環境保護教育工作。第九條對環境保護教育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條每年三月的第一周為洛陽市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周。在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周期間,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集中開展環境保護教育主題活動。第十一條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編制本市環境保護教育工作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市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於每年第四季度向社會公布下一年度全市環境保護教育計劃,明確重點教育內容。第十二條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指導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工作,對學校環境保護教育進行監督檢查。第十三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初任培訓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內容。第十四條司法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五條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保護教育活動,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第十六條中小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每學年安排適量的環境保護教育課程,組織學生參加環境保護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第十七條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特點,採取適宜的活動方式,培養幼兒環境保護意識。第十八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應當結合工作特點,加強對職工、青少年、婦女等群體的環境保護教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第十九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對居民、村民開展經常性的環境保護教育活動。第二十條企業應當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員工教育、培訓計劃,並結合實際做好管理人員、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的經常性環境保護教育。第二十一條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免費組織環境保護教育培訓。
納入國家、省、市排放污染物重點監控的企業以及新建項目單位的負責人,每年接受環境保護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少於八學時;被依法處罰的環境違法企業的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每次不少於二十四學時。第二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環境保護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平台,編制環境保護教育資料,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提供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第二十三條鼓勵、引導、支持下列單位創建環境教育基地:
(一)植物園、科技館、文化館(中心)、博物館;
(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
(三)具有環境保護示範作用的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實驗室;
(四)其他適合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的單位。
㈩ 清遠市環境教育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環境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環境教育活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環境教育,是指向全體公民宣傳和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培養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技能,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第四條環境教育為全民教育,應當堅持構建領導體系與強化單位責任相結合、堅持規劃引導與監督檢查相結合、堅持多元實施主體與共享教育資源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第六條對於在環境教育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七條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每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為「清遠市環境教育宣傳月」。第二章組織管理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由環境保護委員會成員單位組成,負責統籌協調、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並於每年年底向同級人民政府報送環境教育工作報告。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由同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承擔。第九條政府有關部門的環境教育職責分工如下:
(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協調、指導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並統籌社區環境教育工作的組織實施。
(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學校的環境教育進行指導,制定環境教育規劃,並督促學校落實環境教育責任。每學年末應當向同級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報送當年環境教育工作總結。
(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將環境教育納入全市行政機關公務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培訓內容,每年年底前應當向同級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報送當年環境教育工作總結。
(四)工業和信息化、商務主管部門應當結合行業的特點,分別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業和商貿企業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五)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六)文化和旅遊、廣播電視主管部門應當指導報刊、廣播、電視以及其他新聞媒體開設經常性環境教育欄目、節目,開展公益性環境教育活動。
(七)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社會組織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引導社會組織為本地區環境教育公益活動提供支持和服務。
(八)發展和改革、科學技術、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水利、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主管部門依照各自職責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第十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社區和農村環境教育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積極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第三章環境教育活動第十一條中小學和幼兒園應當將環境教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中小學各年級(高三除外)學生每學年應當開展專題環境教育不少於4課時,並接受其他形式的環境教育不少於4小時,包括融入式教學、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環保志願活動等。幼兒園應當靈活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第十二條高等院校和中高等職業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根據學校實際及專業設置情況,通過開設環境教育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或者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學生開展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活動。第十三條行政機關應當自覺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制定環境教育計劃。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每年應當接受環境教育不少於4小時。環境教育方式可以包括講座、培訓、環保公益活動、經認可的網路課程等。
鼓勵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參照前款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園區管理機構應當組織和督促園區內企業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每年向當地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報送園區環境教育工作計劃和總結。每個園區應當配備不少於一名專職或兼職的環境教育教員,為園區內企業開展環境教育提供服務。第十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每年組織符合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中高層管理人員、環保設施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開展環境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