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法規清理
① 法律規范名詞解釋
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現的一種社會規范。它是構成法律體系的最基本細胞。
法律規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1)名詞解釋法規清理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其適用和遵守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其他社會規范既不由國家來制定,也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
法律規范是一般的行為規則。它所針對的不是個別的、特定的事或人,而是適用於大量同類的事或人;不是適用一次就完結,而是多次適用的一般規則。
強調法律規范與非規范性文件的區別,對防止行政、司法專橫,維護法制具有重要意義。
② 大一法理學名詞解釋
1、立法(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2、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某種法律規則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在鑒定、認同、調適、整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採納、攝取、同化外國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術規范、原則制度和法律觀念等),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本國所用。)
3、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4、法律關系(法律關系屬於社會關系的范疇,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法律關系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系,而是法所構建或調整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5、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英語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第一,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第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
6、權力濫用(是權力的行使超過了法律所規定的界限。是指權力擁有者在行使權力過程中超越權力界線,造成他人或國家、社會的利益損害,以滿足自身越權目的的行為。)
7、人權(人權通常是指普遍的人類權利,不論其管轄范圍內或其他因素,諸如種族、國籍或宗教。)8、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9、判例法(所謂判例法(Case Law),就是基於法院的判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這種判定對以後的判決具有法律規范效力,能夠作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據。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主要法律淵源,它是相對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
10、責任法定原則(責任法定原則: 即根據法律的規定確定責任的范圍和程度。責任法定,是指只有法律上的明文規定,才能成為確認和追究違法責任的依據。對違法責任的確認和追究,必須嚴格依法進行,並嚴格限制類推適用。)11、法律效力(①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②法律上的約束力。如某個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就是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12、法律淵源(它是指由不同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種類型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它又稱為法律的形式。)
13、立法體制(又稱之為立法體系,它是關於立法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14、法律清理(是指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審查整理並重新確認其法律效力的活動;法律清理對法的內容不進行任何改變。)
15、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乃是通過法律規范——制度系統對社會關系的規范性調整而實現的社會關系序列化狀態和社會主體行為的規則化狀態,是法律規范制度所設定的社會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
16、法律規則(法律規則是規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准則、標准,或是賦予某一事實狀態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定。)
17、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它又可分為權利性規則和職權性規則。權利性規則是規定一般的主體(如公民和法人)行使權利之規則。職權性規則,是指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之規則。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
18、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本原的綜合的穩定的原理和准則。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同為法律規范,但它們在內容的明確性、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區別,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規范。)
19、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認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習慣法。不成文法還包括同制定法相對應的判例法,即由法院通過判決所確定的判例和先例。)
20、合理性原則(是指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在執法活動中,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合理、公正,符合法律的精神和目的,與社會生活的常理一致。要求各種行政措施的採取都要在合法的條件下,同時做到符合科學規律、社會公德、法律目的和公共利益。)
21、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或違約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懲罰措施。)
22、法的繼承性(法的繼承性是由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法的相對獨立性所決定的。是在傳統社會法向現代法轉變過程中所保留的某些部分)
23、體系解釋(也稱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
24、標准型規則(是指法律規則的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事實狀態、權利、義務、後果等)具有一定伸縮性,須經解釋方可使用且可適當裁量的法律規則。)
25、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特點在於,法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如民事合同法律關系。)
26、法律文化(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作用的基礎上,國家政權所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符合有機體。)
27、法律職業共同體(是指以律師檢察官與法官為代表的,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技能與倫理的人所構成的自治性共同體。)
28、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29、法律上的權利(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30、法系(法系是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③ 法規的名詞解釋
【詞語】: 法規
【拼音】: fǎguī
【解釋】: 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的總稱。
④ 名詞解釋法律解釋
法律解釋:一定的人或組織對法律規定涵義的說明。
法律解釋,是有關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法規或法律條文的內容、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所作的說明、理解的活動。即進一步明確法律法規的具體含義和補充法律依據以適用法律制定後出現的新情況。其目的是使人們准確理解法律規范的精神實質和內容,以保證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達到立法者所預期的效果。
一、法律解釋的特點
1、法律解釋的對象是法律規定和它的附隨情況。其任務是通過研究法律規定及其附隨情況,探求它們所表現出的法律意旨。
2、法律的解釋往往是由待處理的案件引起的,並確需要將條文與案件事實結合起來進行解釋,與具體案件密切相關。。
3、法律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性。法律解釋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過程。
4、法律解釋受解釋學循環的制約。解釋學循環是解釋學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它是指整體只有通過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對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過對整體的理解。
二、法律解釋的種類
1、按效力分類
法律解釋由於解釋主體和解釋的效力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兩種。
(1)正式解釋
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的不同;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2)非正式解釋
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2、按尺度分類
(1)限制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窄的解釋。
(2)擴充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窄時,作出比字面含義廣的解釋。
(3)字面解釋。這是指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字面的通常含義解釋法律,既不縮小,也不擴大。
三、法律解釋的意義
1、通過法律解釋,普及法律知識,開展法律教育。
2、通過法律解釋,普及法律知識,開展法律教育。
3、由於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需要通過法律解釋,化抽象為具體,變概括為特定。
4、由於人們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利益和動機的差異,需要通過法律解釋,說明法律規定的具體含義。
5、由於立法的缺憾,需要通過法律解釋,改正、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四、我國法律正式解釋現狀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我國法律正式解釋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1、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2、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3、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4、地方法規
凡屬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的常委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地方性法規規章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解釋。
⑤ 法理學的名詞解釋
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
2、法學體系,指法學是一個由各個互不相同、但有聯系的法律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
3、法理學是中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中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4、社會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權威,確定社會生活主體的行為方式,指明其發揮作用和發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將其納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會調整是實現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須手段。
5、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並把它固定下來的,傳統、集體感和恐懼感是維護其有效的重要力量,並對違反習慣者嚴厲懲罰的原始時期的行為規范。習慣是原始社會主要的社會調整手段。
6、個別性調整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社會調整。它是按照針對具體人、具體事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7、規范性調整就是針對某一類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
8、法律規范規定人們的行為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或禁止怎樣做,它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是指引人們的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及其後果的尺度,同時也是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
9、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並通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整體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
10、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1、法制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行法律規則,而且包括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行,法律運行的機制,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傳統,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法律教育以及法學研究等等,它是一國、地區法律上層建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
12、法系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13、大陸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和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
14、英美法系是以英國法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法系。
15、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16、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社會需要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
17、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國家的原則。
18、一國兩制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19、法的原則指體現法的本質和內容的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0、社會主義法的原則指反映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指法作為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不僅人人權利平等,而且義務平等。
23、社會調整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國家內存在的、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規范,構成某一種統一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證這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全面、深刻影響的統一體。
24、法律調整指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
25、法制是以法為核心,包括與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律實踐(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護法、守法等活動)在內的某國或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
26、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27、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實行法治為前提。
28、社會主義法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堅決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
29、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30、法律心理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不系統的,自發形成的感受和情緒。
31、法律思想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
32、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動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33、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4、法律規范的制定,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5、法律規范的認可,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對業已存在的行為規范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36、調整性規范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權利並讓他們承擔義務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
37、保護性規范是規定法律責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規范。
38、積極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一定積極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39、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
40、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定消極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1、絕對確定性規范,是指不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2、相對確定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3、任意性規范,這種規范允許雙方當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問題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才適用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方案。
44、強行性規范,這種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能執行法律規定的方案,否則其協議無效。
45、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指法律規范在邏輯聯繫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構成的。
46、命令性規范,是以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體現的國家規范性命令,一項命令就是一個規范。
47、情況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進行個別性調整的規范。
48、必擇其一的規范,是指規定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必不使用規范中列舉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種。
49、任選的規范,是指在規范中除了規定可供採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規定了任選的方案。
50、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51、立法體系或稱為制定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
52、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3、法的形式淵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54、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方式,對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歸納和加工,使其系統化的活動。
55、法規清理,又稱法規整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56、法律匯編,是指在不改變法規內容的前提下,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問題的性質或按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匯編成冊。
57、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補充,並編制新的系統化的法典的活動。
58、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強調法實施的結果,強調把法律規范的要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實際狀況。
59、法的實施是指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實現的活動。它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貫徹。
60、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它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
61、自由裁量權即在法律對有關事項近規定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幅度和范圍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取適當措施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權力。
62、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適用法的活動,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觀、適當、公正,符合理性。
63、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
64、調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65、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66、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67、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
68、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69、行為能力,是指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70、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71、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就是法律關系的內容。
72、法律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3、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要求,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4、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75、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化和消滅的現象。
76、法律事件,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後果的產生與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的客觀事實或現象。
77、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行為。
78、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 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
79、違法行為,亦稱違法,是指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
80、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81、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征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
8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指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 的各種手段,征罰犯罪,制裁違法,改造違法犯罪者,積極消除產生違法、犯罪的根源和條件,從多方面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3、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4、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5、法律,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國的十類主要部門法為: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勞動法、自然資源與環境法、軍事法、科教文衛法。
86、法律體系,①是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構成的整體。 ②是一個由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體系化的有機整體。 ③法律體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在協調。 ④是客觀法則和主觀屬性的有機統一。
⑥ 名詞解釋 法律
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法律可以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也可以劃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⑦ 法律清理、法律匯編、法律編纂分別是什麼意思
規范化法律文件系統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種:法律匯編、法律編纂、法律清理。
1.法律匯編
法律匯編(或法規匯編)是指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標准進行排列匯編成冊的一項規范性法律文件系統化的整理歸類活動。法律匯編並不改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內容,不對法律規范進行加工,因此,法律匯編本身不屬於法的創制活動,主要是一項技術性整理和歸類活動,這是法律匯編和法典編纂的主要區別。
法律匯編的種類很多。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官方的法律匯編主要是由各級法的創制機關匯編的法律;非官方的法律匯編通常是由有關國家機關、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根據工作、學習或教學科研的需要而匯編的。法律匯編的載體形式有自行印製的,也有正式出版的。
2.法律編纂
法律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類的或某一部分法的全部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審查、補充、修改,或者在此基礎上編制一部新的系統化的法律的法律創制活動。如果這種法律編纂活動是以制定一部法典為目標,這種法律編纂活動就叫做法典編纂。因此,法律編纂不同於法律匯編,它並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性活動,而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創制活動,並且,這項活動只能由有關國家立法機關進行。
3.法律清理
法律清理,也叫法規清理,是指有關國家立法機關或授權機關根據國家的統一安排或法律的規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清理、整理等,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根據我國的實踐,法律清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國家的統一安排而有計劃進行的法律清理活動;另一種是根據法律的規定,即當一部新法律或法規頒布以後,對凡與新法有關涉的有關法律、法規要做相應的清理工作,以確定有關法律、法規是否仍然有效、及對其進行修訂工作。
法律清理活動是國家法律、法規創制機關的專有活動,法律清理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一定的清理目的和標准,重新確定被清理法規的法律效力。由此,法律清理活動可能產生三種法律效力上的結果:一是明令廢止;二是進行修訂;三是繼續有效。對於廢止的法律、法規,要通過法定程序,逐步進行公告;對於需要修訂的,責成有關法律、法規創制機關按一定要求(目的,時限等)進行修改;對於繼續有效的,一般也要明確確認其繼續有效的效力。
⑧ 法理學快速復習技巧
14法的體系1)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理解法的體系,應注意以下幾點:(1)法的體系是一個內在統一、互相協調的整體。(2)法的體系是按照一定的結構和層次組織起來的系統。(3)法的體系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統一體。2)法的體系與法學體系、立法體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學體系是指法學研究的范圍和分支學科,法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立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3)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律規范按照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類。我國法學界一般認為,劃分法的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的調整對象,其次是法律調整的方法。4)我國社會主義法的體系包括主導的法律部門憲法和基本法律部門,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婚姻法、勞動法、訴訟法。
15法的淵源1)法的淵源有不同的含義,法學中的「法的淵源」又指「形式淵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2)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淵源有:憲法、法律、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國家機關的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的法、國際條約。3)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主要有三種方法:即法規清理、法規匯編、法典編纂。
16法的實現1)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否順利,以及後果如何等,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主要有:(1)國家的階級本質。(2)規范性法律文件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程序。(3)法律系統自身的協調狀況。(4)現行法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適應程序。(5)國家機關活動中貫徹法治原則的程序。(6)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律文化發達的程序。2)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利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法的適用的特徵包括:(1)法的適用的主體是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2)法的適用是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專門活動。(3)法的適用是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4)法的適用必須有表明法的適用結果的法律文件。(5)法的適用結果可以產生、變更或消滅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或對一定主體實行法律制裁。3)我國審判機關適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確、合法、及時、合理、公正。4)我國審判機關適用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究的原則。5)行政執法中法的適用的基本原則:(1)依法行政原則。(2)行政合理性原則。6)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7)調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17法律規范的效力和法律解釋通過這一章的學習,要求明確法律規范的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和對人的效力;了解法律解釋的概念、分類和方法。
18法律關系1)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有三個要素組成,即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內容和法律關系的客體。法律關系的特徵包括:(1)法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是國家意志和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意志的統一體。(2)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社會關系。(3)法律關系是主體之間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4)法律關系是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社會關系。2)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在我國,法律關系主體主要有公民、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國家。公民和組織要能夠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實際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就必須具有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權利能力分為公民的權利能力和組織的權利能力。3)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法律上的權利是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法律上的義務是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需要,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4)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權利和義務具有統一性,表現在三個方面。(1)在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是互相依存的。(2)在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是相互聯系的。(3)在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都有嚴格的法律界限。法律關系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基本經濟、政治和精神文化財富;物質財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為結果。5)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
19合法行為、違法行為、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1)合法行為是符合法律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2)違法行為是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違法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的特點。違法的構成要件有:違法的客體、違法的客觀方面、違法的主體、違法的主觀方面。違法的種類有:刑事違法、民事違法、行政違法、違憲行為。3)狹義的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法律責任與違法有不可分的聯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關系;法律責任是由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必須由國家專門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來進行。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此權力。根據違法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違憲責任;根據責任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不同,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財產責任、非財產責任。4)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其特點在於:法律制裁和法律責任都是基於違法行為而產生的,法律制裁是由特定國家機關來進行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施行。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法律制裁可分為刑事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和違憲制裁。
關於期末考試1)法理學期末考試採取閉卷形式,時間為120分鍾。2)試題內容將覆蓋整本教材的內容。其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在試題中所佔的比例比較大。3)試題的題型共分六類,即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和論述題。這六類題型如從其性質而言,分兩大類:一是客觀性試題,主要考查考生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面和記憶能力。二是主觀性試題,主要考查考生掌握本門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的比例大體是1:2。4)不同的題型答題要求不同。(1)填空題要求回答精確,不能有絲毫任意性,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寫錯字都不會得分。例如:在「一國兩制」原則指導下,針對特別行政區制定的兩部法律分別是和。應該填寫「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如果填寫「香港特區基本法」或「澳門特區基本法」就違背了精確的要求,不會得分。(2)單項選擇題是考查考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記憶的能力。單項選擇題每道小題有A、B、C、D四個備選答案,但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單項選擇題相對簡單一些。(3)多項選擇題,每道小題有四個備選答案,其中有兩個至四個正確的答案,將正確答案都選出來才能給分,必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按評分標準的規定,選錯、多選、少選都不給分,因此多項選擇題難度較大,要求大家對教材中的考核點要全面掌握。例如有這樣一道多選題:「以法的實現是否需要國家干預為標准,分為()。」備選答案是:A.法的遵守B.法的使用C.法的適用D.法的實施。標准答案應該是A和C。(4)名詞解釋題是屬於主觀性試題。主要要求學生回答名詞含義,即回答「是什麼」的問題。例如「法律關系」,根據教材所講,應該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至於法律關系的特點和要素不必寫在名詞解釋中。
(5)簡答題也屬於主觀性試題。這類題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不僅回答是什麼,而且對問題要加以簡略說明,但不要作過多發揮。但簡答到什麼程度合適呢?主要根據試題的要求來確定。例如「簡述法律關系的特徵」。考生可以首先回答「法律關系具有以下三個特徵:a.法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b.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社會關系;c.法律關系是主體之間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將這三點答出來就可以得主要的分數。其次要簡單地解釋每一特徵的含義。如果這樣回答就比較完滿了。(6)論述題多用「試論」、「試述」詞語表示。論述題是主觀性試題的代表。它集中地考查學生對本門學科基本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好法理學的論述題,應該做到概念清楚、層次清晰、有理有據。
⑨ 法理學名詞解釋匯總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名詞解釋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 2、法學體系,指法學是一個由各個互不相同、但有聯系的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 3、法理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4、社會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權威,確定社會生活主體的行為方式,指明其發揮作用和發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將其納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會調整是實現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須手段。 5、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並把它固定下來的,傳統、集體感和恐懼感是維護其有效的重要力量,並對違反習慣者嚴厲懲罰的原始時期的行為規范。。習慣是原始社會主要的社會調整手段。 6、個別性調整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社會調整。它是按照針對具體人、具體事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7、規范性調整就是針對某一類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 8、法律規范規定人們的行為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或禁止怎樣做,它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是指引人們的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及其後果的尺度,同時也是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 9、法是指由國家專門機關創制的,以權利義務為調整機制並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的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10、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1、法制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行法律規則,而且包括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行,法律運行的機制,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傳統,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發現教育以及法學研究等等,它是一國、地區法律上層建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 12、法系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13、大陸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和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 14、英美法系是以英國法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法系。 15、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16、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社會需要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 17、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國家的原則。 18、一國兩制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19、法的原則指體現法的本質和內容的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0、社會主義法的原則指反映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指法作為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不僅人人權利平等,而且義務平等。 23、社會調整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國家內存在的、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規范,構成某一種統一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證這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全面、深刻影響的統一體。 24、法律調整指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25、法制是以法為核心,包括與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律實踐(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護法、守法等活動)在內的某國或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 26、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27、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實行法治為前提。 29、社會主義法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堅決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 30、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31、法律心理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不系統的,自發形成的感受和情緒。 32、法律思想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 3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動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34、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5、法律規范的制定,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6、法律規范的認可,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對業已存在的行為規范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38、調整性規范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權利並讓他們承擔義務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 。 39、保護性規范是規定法律責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規范。 40、積極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一定積極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1、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 42、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定消極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3、絕對確定性規范,是指不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怕調整的規范。 44、相對確定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5、任意性規范,這種規范允許雙方當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問題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才適用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方案。 46、強行性規范,這種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能執行法律規定的方案,否則其協議無效。 47、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指法律規范在邏輯聯繫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構成的。 48、命令性規范,是以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體現的國家規范性命令,一項命令就是一個規范。 49、情況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進行個別性調整的規范。 50、必擇其一的規范,是指規定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必不使用規范中列舉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種。 51、任選的規范,是指在規范中除了規定可供採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規定了任選的方案。 52、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53、立法體系或稱為制定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 54、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5、法的形式淵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56、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方式,對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歸納和加工,使其系統化的活動。 57、法規清理,又稱法規整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58、法律匯編,又稱法律匯編,是指在不改變法規內容的前提下,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問題的性質或按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匯編成冊。 59、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補充,並編制新的系統化的法典的活動。 60、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強調法實施的結果,強調把法律規范的要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實際狀況。 61、法的實施是指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實現的活動。它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貫徹。 62、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它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 63、自由裁量權即在法律對有關事項近規定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幅度和范圍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取適當措施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權力。 64、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適用法的活動,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觀、適當、公正,符合理性。 65、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 66、調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67、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68、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69、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 70、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71、行為能力,是指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72、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73、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就是法律關系的內容。 74、法律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5、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要求,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6、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77、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化和消滅的現象。 78、法律事件,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後果的產生與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的客觀事實或現象。 79、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行為。 80、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 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 81、違法行為,亦稱違法,是指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 82、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83、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征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 8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指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 的各種手段,征罰犯罪,制裁違法,改造違法犯罪者,積極消除產生違法、犯罪的根源和條件,從多方面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5、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6、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⑩ 法律體系名詞解釋
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從法的制定和法的實施上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只有一個。人大專門委員會、政府部門和地方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這些機構既沒有必要更沒有可能在國家法律體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10)名詞解釋法規清理擴展閱讀: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者之間,不僅它們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是有區別的,而且它們的效力也是不同的。它們的效力等級由高到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如果有超越許可權或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情形的,將依法予以改變或者撤銷。法律的這些規定,就是要求下位法與上位法相銜接、相協調、相配套,從而構成法律體系的有機統一整體,有效地調整社會關系,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