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23條例立法

23條例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6-15 20:23:25

1. 基本法23條不立法中央怎麼辦

一、爸爸去哪了?
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被揭發兩年來暗自向泛民捐款逾4,000萬元的「黑金門」爆發以來,牽涉其中的反對派議員或是含糊抵賴,或是死不認賬。預想如果廉政公署不作為,法院判決模稜兩可,同時,如果建制派因軟弱不能抓住此有利時機趁勢追擊,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不了了之。聯想起香港法院輕判擅闖軍營者,凡涉及國家的「主權、安全」的事,香港都以置身度外、漠然的態度來對待。究其原因,有一百多年英國殖民統治形成的香港洋奴買辦文化,國家意識和歸屬感不強等因素,但香港特區遲遲未能為國家安全立法,對於外國政治勢力肆無忌憚的介入,難以繩之於法、不能定罪懲罰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由於沒有為23條立法,在強悍的外國勢力侵入時,香港就如同一個爸爸不在家的小孩。雖然不時聽到小孩爸爸在遠處傳來「我們將保持高度警惕」、「敦促英(美)方立即停止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務」、「不能坐視不管」之類的喝罵喝止聲,外國勢力還是可以淡定地對著「小孩」上下其手,肆意妄為的。作為內地的民眾,我們很是納悶和不解,「爸爸去哪了」?這些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關乎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大事,我們有關部門似乎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應對的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香港反對派內外勾結,不消停地亂港禍港。回歸十七年來中央政府對香港推出種種利好措施,可以幫助其發展繁榮、提升競爭力,卻沒能讓其紮好籬笆、增強武功、抵禦外敵,在敵對勢力面前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如果香港特區政府100年都立不了法,我們要坐等國家主權、安全利益在這100年間一點點流失乃至徹底流失,進而掏空「一國原則」嗎?
二、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可考慮適時收回《基本法》第23條立法權。
在美英等外部勢力正在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干預香港,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利益的情況下,中央如不採取積極主動的有力反制措施,則讓「一國原則」形同虛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中央政府對香港、澳門實行的各項方針政策,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在這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是放在了「根本宗旨」的高度。香港作為我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雖然擁有高度自治,但絕非「自治」,中央管制的權力是毋庸置疑的、決定性的。從授權法的原則看,中央對香港的授權,可授予可收回,有些權力可完全授予,也可部分授予,對已經授出的權力,中央也有權收回。香港有不立法的種種借口,中央也應該有堅決收回立法權的項項理由。
在目前與外國勢力進行戰略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國有關部門應從「敦促英(美)方立即停止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務」、「高度警惕」、「恪守有關承諾」的外交語言中走出來,在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方面切實採取有力反制措施,例如中央可考慮收回23條授與香港特區的立法權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自行立法,適用於香港,或者由立法機構將《國家安全法》的管轄范圍擴大至香港等等,操之在我,在國家安全領域從嚴執法處罰。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適當地介入,幫助特區政府履行憲制責任,就是讓「爸爸」回家,扛起保護家園的必須責任,這是為香港好,也為國家好。以此為契機,通過具體的國家安全管制辦法,樹立中央對香港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管制權威,推動香港的政治生態有利於愛國愛港力量發展壯大,使香港政治生態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真正讓香港同胞「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與榮耀」。

2.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

3. 立法規

法律分析: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4. 交強險條例立法宗旨

交強險條例解釋:第二十一條【交強險賠償范圍和賠償原則】
第二十一條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
【詳解】本條是關於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障范圍和賠償原則的有關規定。本條包括三層含義:
(一)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障范圍包括本車以外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被保險機動車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對投保了責任強制保險的機動車所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負責賠償,對於非保險機動車肇事的,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於公眾通行的場所。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受害人,《條例》第42條規定,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時發生的事故,也適用本條款,即保險公司對於被保險機動車發生的非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也負責賠償。
第二,本車以外的受害人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本車以外的受害人指除被保險機動車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本車人員,包括本車駕駛人和車上乘客。
人身傷亡是指人的身體受傷害或人的生命終止。根據《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生人身傷亡依法可以獲得的賠償項目共計15項,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康復費、後續治療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保險公司根據受害人人身損害程度以及實際發生的各項費用在責任限額內給予賠償。
財產損失是指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直接造成事故現場受害人現有財產的實際損毀。財產損失不包括被保險機動車本車和車內財產的損失,也不包括因市場價格變動造成的貶值、修理後因價值降低而造成的損失和其他間接財產損失。
第三,保險公司賠償金額不超過責任限額。責任限額是保險公司賠償的最高金額。對於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險公司最高賠償的金額不超過責任限額,即對於損失金額超過責任限額以上部分,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同時,保險公司依法進行賠償,即賠償的內容和標准均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法律法規進行。
目前世界各國的機動車強制保險制度就保障內容來看分為兩類:一類是僅對人身傷亡的保險,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日本和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另一類是包括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保險,例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目前,我國強制保險既保障人又保障物,這屬於比較寬泛的保障范圍,體現了我國強制保險制度的先進性和全面性。
(二)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即無論被保險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負有責任,保險公司均將按照本條例以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的具體要求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這一賠償原則秉承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宗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對於切實保護道路交通通行者人身財產安全、維護道路安全和暢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國法律體系和保險保障體系的創新,減少了法律糾紛,簡化了處理程序,有利於受害人獲得及時有效的賠償。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賠償原則與我國傳統商業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賠償原則有很大不同。傳統的商業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是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已失效)制定的,其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採取了過錯責任原則,即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認定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及賠償責任。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後,從保護道路通行者人身安全、維護道路安全和暢通角度出發,確立了生命權高於路權的核心思想,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作為與《道路交通安全》相配套的一項制度,秉承其立法主旨,重視對生命的保護,對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採取了全新的賠償原則。
在《條例》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過程中,關於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賠償原則問題引起了社會各方較大爭議。一種意見認為,無論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存在過錯,均由被保險人的保險公司來承擔賠償責任的賠償方式,是司法實踐的新嘗試,是法律對弱者的保護,是以人為本精神的具體體現。另一種意見認為,將賠償責任與事故責任分離的做法與中國經濟、社會、法律環境,以及我國目前交通狀況的客觀現狀不適應,這一賠償原則將違法者的違法成本轉嫁給了守法者,不但增加了投保人的經濟負擔,而且容易誘發道德風險,不利於維護道路交通安全。
針對社會上的各類觀點,經過深人分析研究,在嚴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條例充分吸收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對有關條文進一步予以修改和完善。目前,條例第23條設置了「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作為對本條賠償原則的補充。結合第23條的有關規定,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內進行賠償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有責任情況下,保險公司對受害人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具體情況分別在死亡賠償限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和財產損失賠償限額下進行賠償。
另一種是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無責任情況下,保險公司對受害人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在被保險人無責任賠償限額下進行賠償。這一方面體現了對受害人的保護,無論交通事故受害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有過錯,均能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另一方面也兼顧投保人以及社會公共的利益,體現公平性原則。
從國外立法情況看,交通事故侵權行為歸責原則以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賠償原則並無統一的做法。如:英國採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德國使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日本、韓國則實行過錯推定原則,即由機動車駕駛人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無需承擔賠償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一般僅針對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對於財產損失,一般實行的是過錯責任。目前,美國有13個州實行無過錯保險制度,其實質是一種第一方保險方式,即對於被保險機動車本車駕駛員、本車乘客以及行人的人身傷亡,無論駕駛人是否存在過錯,均由本車的保險公司進行賠償,而對於第三方機動車及車上人員的損失賠償仍然實行過錯責任原則。
(三)對於受害人故意導致道路交通事故損失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即如果受害人對交通事故後果的發生在主觀心理方面存在故意,在主觀心理上是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的發生,那麼保險公司可以將此作為免除賠償責任的抗辯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受害人有故意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但並不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的發生,或者沒有主觀心理上的故意,此種情況不能成為免除保險公司賠償責任的抗辯事由,保險公司仍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關於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賠償,各國和地區法律都作了相應的規定,如:
1.日本規定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採用過錯推定原則,《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規定:為自己的利益而將汽車用於行駛的人,因其行駛而傷及他人生命或身體時,應對由此而產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除非他能證明同時存在以下三種情況:(1)機動車使用者或駕駛員在行駛時已盡謹慎義務;(2)除駕駛員以外的第三方或受害人存在主觀故意或疏忽;(3)機動車不存在結構缺陷或功能障礙。此外,賠償時還適用過失相抵原則,如果受害人存在7成以上過失,賠償金額將相應扣減。
2.韓國強制汽車險的賠償原則實行過錯推定原則,《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規定:為自己運行汽車的人,由於其運行造成他人人身傷亡時,必須承擔賠償其損害的責任,但是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造成非乘客人身傷亡時,能夠證明自己和駕駛人對汽車的運行未怠於注意、受害人或者自己與駕駛人以外的受害人有故意或過錯、汽車沒有構造上的缺陷或機能上的障礙時;(2)由於乘客的故意或者自殺行為導致其乘客人身傷亡時。
3.我國台灣地區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規定: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者,加害人不論有無過失,在相當對本法規定之保險金額范圍內,受害人均得請求保險賠償給付。
4.美國無過錯責任保險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源自美國勞工補償制度,是指在車禍發生時,當事人雙方放棄對車禍過失責任歸屬的爭議,由汽車事故受害方向自己保險人請求保險金補償。1932年哥倫比亞大學汽車事故補償研究委員會積極提倡汽車無過失補償制度,1965年提出的「基本防護保險」計劃,針對無過失制度如何融人汽車保險提出了周詳的計劃。1970年,馬薩諸塞州首先通過了無過失汽車保險的立法,實施該制度。
美國實行無過失汽車保險制度,其目的是為減少侵權案件中高額的訴訟費用,其實質是將第三方責任轉變為第一方保險,即受害者不向肇事方或肇事方的保險公司索賠,而向自己的保險公司求償,這與我國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具有不同的性質。此外,美國無過失保險制度僅針對被保險車輛車上人員以及行人的人身損害部分(PIP),財產損失仍沿用過錯責任賠償方式。目前,由於無過失保險導致費率水平上升、道德風險增加等問題,美國50個州中僅13個州仍然實行無過失保險。
原文地址: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管理條例和立法有什麼區別

立法是來社會應用,是用來維護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活和工作安寧,經人大、政協討論通過的法令程序。而管理條例是指某單位或集體制訂的管理制度,沒經過法令程序,在社會上沒得到認可和實施與執行。總之;立法和管理都是制度,但應用范圍不一樣,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吧。

6. 法律、法規、條例有何不同,立法權指

立法權在我國,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據憲法所享有的制定法律的權力。專這里的法律屬是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
而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兩種。前者是由國務院依法制定的法律文件,它不是狹義的法律,但在其特定許可權范圍具有規范效力;地方性法規是有權地方人大依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而條例,是規范性文件的一種名稱,它主要可以指代法規,規章等。
你說的「上海市政府有制定《......條例》」屬於地方規章,是指有權地方政府依准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也不屬於狹義的法律,而是行政立法。上海市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規章,是因其享有行政立法權,它是一種准立法權。這種准立法權不同於立法權,主要表現在程序沒有後者嚴格,前者不能於後者沖突,不能規定專屬於後者的領域。因此不能說上海是政府享有立法權,上海市政府享有的是行政立法權,屬於廣義的行政權,與立法權性質完全不同

7. 如何理解條例的立法理念,指導思想和立法原則

將「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寫入《安全生產法》,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管理」改為「安全生產工作」,將「促進經濟發展」改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說明,安全生產立法理念已然改變,安全生產工作層次得到大大提升,它不再局限於安全生產領域,也不再是經濟發展的附屬品,更是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的范疇。這暗含著安全生產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安全生產工作已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暗含著發展必須以安全為基本前提和保障,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紅線」觀;暗含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暗含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實際意義。等等。

8. 香港基本法23條為什麼不執行

法律分析:香港內部一些持反對立場的政治力量開始積極聯絡美英反華勢力和「台獨」政治勢力等,策劃發動反對「23 條立法」「去中國化」的活動。美國右翼組織「新美國世紀計劃」發起給白宮寫公開信的活動,要求美國政府幹預香港特別行政區「23 條立法」活動。全球多個反華的團體還在2002 年 12 月 4 日在華盛頓成立「全球反對23條立法聯盟」。在台灣島內,已經卸任的李登輝策劃並邀請香港一些政治人物,參加其任董事長的台獨團體「群策會」主辦的「—國兩制下的香港」研討會,並公開提出「香港應當爭取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中國與香港是兩個不同的獨立主權國家」。面對當時的形勢,香港特區政府綜合權衡利弊得失認為23條立法不能延遲,延遲立法只會讓爭拗沒完沒了地延續下去,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也不利於香港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7月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問題發表講話,他指出基本法第23條立法亦是關繫到國家尊嚴、民族榮辱的大事。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能夠成功實施的前提,是維系香港與內地良好關系的要素,是香港經濟振興的基本條件和保障香港長遠利益的必要工作。在這樣一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特區政府的立場和態度,是十分明確和堅決的。經過將近一年的廣泛討論和咨詢,特區政府充分吸納了市民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對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作了修訂。根據當前社會上對條例的修訂意見,行政會議特別會議決定再一次修訂有關條文,進一步消除部分市民的疑慮。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將如期在7月9日提交立法會恢復二讀及三讀。他呼籲香港社會盡快完成國家安全條例的立法,在此基礎上集中精力,團結奮進,為經濟恢復共同努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系。

9. 法律中的……辦法,……條例,……法各有什麼區別

在制定主體、效力等級以及實施許可權范圍等上不同。
狹義上的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最高,
其名稱就常常是《××法》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行政法規效力次於法律,其名稱常常是《××條例》,《××辦法》,《××規定》
地方立法機關,國務院各部門等制定的地方立法和部門規則,效力等級更低
其名稱也常常是《××條例》,《××辦法》,《××規定》
而這些條例、辦法、規定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只能在其許可權范圍或地域范圍內施行
法律法規的效力從其名稱上可見一斑,但他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位階不同,這個時候就不能僅僅看是條例還是辦法了。國務院的規定可能叫辦法,而部門規章也可能叫辦法。這時要看的就是制定該法律法規的部門的權力了。
全國人大制定憲法和基本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一般法律;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國務院各部、委、辦、局制定部門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發生沖突時效力如下:
上位法效力大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發生無法判別其效力時,按照《立法法》的規定由各有權部門裁決。

熱點內容
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1-25 01:55:36 瀏覽:367
福建教育督導條例 發布:2025-01-25 01:27:36 瀏覽:234
法院專送郵箱 發布:2025-01-25 01:23:34 瀏覽:174
法學考公務員占優勢嗎 發布:2025-01-25 01:21:23 瀏覽:780
勞動法對入職人員 發布:2025-01-25 00:47:14 瀏覽:966
人社系統開展法治建設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 發布:2025-01-25 00:25:04 瀏覽:506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4 發布:2025-01-24 23:51:00 瀏覽:788
法學論文的格式 發布:2025-01-24 23:50:58 瀏覽:286
微法院垃圾 發布:2025-01-24 23:32:58 瀏覽:288
刑法體系分為 發布:2025-01-24 23:13:43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