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法規論文
1.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旅遊業的社會弊端及其治理 摘要:旅遊經濟作為一個經濟性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整生產結構難度大,見效慢的條件下,尋找新的消費點,必須考慮一個效益明顯的帶動行業,成為新階段經濟增長的源泉,旅遊業具有這方面的作用.旅遊業是一個以提供服務為主的綜合性服務行業。通過為人們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各種服務,不僅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了實現的途徑和方式,即滿足人們對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會總產品供給實現的重要環節,促使社會產品在社會各勞動者間進行合理分配,並不斷創造著新的需求。然而,當我們在看到旅遊業在發展中的種種積極作用時,其帶來的社會弊端也是不容忽的。因此,還要加強對旅遊業的社會弊端的治理. 關鍵詞:旅遊業;經濟效益;價格競爭 緒論 旅遊業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相對豐富而相應發展的產業。近年來開放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94年我國旅遊收人為1600多億元,躍居全球十大旅遊目的地。雖然前景十分誘人,但是,我國的旅遊業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有利也有弊。比如說,全國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業規模實力小,經營管理分散,體制不活,營銷手段滯後,技術依託和網路化水平低,市場尚不規范,絕大部分的旅行社為「小作坊」經營方式,只有幾個員工,服務質量低下,產品創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沒有能力開發新產品,大旅行社又沒有動力創新,最後,在缺乏產品創新的情況下,當前的旅遊業市場競爭是單一的價格競爭,這是一種低層次的惡性無序競爭,惡性價格競爭最終導致行業利益的損失和消費者所應享受的服務質量下降。 第一章 旅遊業的社會弊端和隱患 1.1 引起物價上漲,損傷居民利益 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遊者由於在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方面高於當地居民,因此他們能出高價購買行、游、住、吃、娛等無形服務產品和以旅遊紀念品為代表的有形物質商品。在大量旅遊者經常湧入的情況下,勢必引起旅遊接待地的物價上漲,從而損傷當地居民利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要修建或擴充飯店等旅遊設施,致使地皮呈現出求大於供的矛盾,因此,旅遊接待地地皮價格的上漲也是件必然的事。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初辦旅遊業的地區修建飯店時,用地投資只佔總投資的1%;而當旅遊業發展起來後,修建飯店的用地投資很快就上漲到總投資的20%。而地價的上漲,又必然給當地居民的住房建設帶來不利,從而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降低。 1.2 破壞產業結構,危害經濟發展 在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或地區,由於旅遊從業所得到的個人收入大大高於務農收入,因此大批農業勞動力紛紛拋棄農田改行從事旅遊服務。這樣,旅遊業發展的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了一種惡性互動:一方面旅遊產業大量需求農副產品的供給,而另一方面卻是旅遊產業致使田地荒蕪和農副業產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遊產業引起的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勢必危害經濟發展,殃及社會秩序。這種惡性互動問題如果出現在經濟不夠發達、旅遊產業起步較遲的發展中國家,那麼所造成的危害就會更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多元的,而不應當過分依賴旅遊業發展自己的經濟。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1.2.1 在旅遊者隊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遊者的度假旅遊具有較強的季節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過分依賴旅遊業發展自己的經濟,那麼就會出現旺季旅遊設施和服務人員不足而淡季服務人員過剩和旅遊設施閑置,從而導致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 1.2.2 旅遊者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旅遊客源地居民的閑暇時間、可隨意支配經濟收入、主觀動機等因素。 這些因素都是旅遊接待地無法控制的。一旦出現不利的變故,過分依賴旅遊業發展自己經濟的旅遊接待地,其經濟就必然受到沉重打擊。 1.2.3 旅遊業的發展,受著旅遊接待地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甚至控制。 而旅遊業卻難以對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為如此,旅遊業是個極其脆弱而又不穩定的產業。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遊業而為旅遊業所難以控制的因素出現不利變故,過分依賴旅遊業發展自己經濟的國家或地區,其旅遊產業和整個經濟都會遭受較大損失。 1.3 干擾居民生活,誘發賓主矛盾 旅遊社區的擴大和旅遊設施的興起,減少了旅遊接待地原有的生產和生活場地。如:農牧民擔心侵佔了他們的農田和牧場;漁民們害怕污染了他們的漁場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區的居民曾抱怨旅遊者殺死了他們的鹿,捕走了他們的魚;而日本的部分農民也曾因修建機場破壞了他們的家園而與開發者們發生矛盾和糾紛。特別是到了旅遊旺季,旅遊接待地人滿為患的狀況加重了基礎設施的負擔,水、電、能源、交通等的供應因需求量的激增而嚴重不足;當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間相對縮小,交通堵塞,人口擁擠,又是停電,又是停水……所有這一切都使他們覺得,旅遊產業的受益者只是少數經營旅遊業的人,而大多數居民卻沒從旅遊業的發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愛的家園正逐步演變成外來旅遊者及時行樂的場所,一旦遊人離去,留給他們的是破壞的環境和骯臟的垃圾,由此產生了對外來旅遊者的敵對情緒。 1.4 改變社會結構,產生社會問題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經營者通過旅遊接待得到不少實惠,形成一個以旅遊商為首且令人羨慕的社會群體。能否躋身於旅遊業供職,成了區分身份高低貴賤的標准之一。而一些本應受到尊重的社會群體或個體,其尊嚴、聲望和地位與旅遊者的金錢比,已經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顧的層次。在家庭成員中,父母辛苦一個整月的工資收入抵不過兒女三天得到的小費。父母作為家庭頂樑柱的形象由此崩潰。他們對兒女那老生常談式的說教,不僅蒼白無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溝、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雖然婦女走出家庭從事旅遊接待,可改變其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些婦女卻變成了吸引旅遊客源的賺錢機器,其社會地位反倒比過去更低。而那些通過旅遊接待確實提高了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婦女,其婚姻狀況又可能發生變異。世界上許多旅遊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現家庭解體的問題,美國夏威夷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從旅遊接待地的整體社會結構看,旅遊業的發展和旅遊者的湧入,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傳統的人際關系。其中有些變化是當地居民既不願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來遊人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賓主關系,然而,在金錢的驅使下卻似乎變成了高低分明的主僕關系。這種現象為當地居民所不忍。誠然,「客人永遠是對的」,作為旅遊服務行業處理賓主之間人際關系的一條原則無可非議,但是,把它推而廣之,運用到旅遊社區調解外來遊人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則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則,就不僅會使當地居民產生自卑心理,而且還會引起當地居民的排外情緒,甚至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社會矛盾、沖突和問題。 1.5 歪曲民族文化,腐蝕社會意識 旅遊產業的發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沖擊。特別是在外來異質文化的沖擊下,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民族文化變了味,甚至逐漸在消失。比如,傳統的節會慶典和當地的宗教儀式,其時間、地點、內容乃至節奏、次序本來都是約定俗成的,然而,為了吸引外來遊人,它們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台」,其內容往往被壓縮甚至被刪改,並明顯地加快了活動節奏,顛倒了活動次序,久而久之,變成了純商業性的娛樂方式,失去了文化意義和應有價值。至於為了適合旅遊者的情趣而生產出來的民族工藝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風格,顯得不倫不類;有的為突出景點魅力,對文物古跡過分粉飾,使其真實性大大喪失;有的為了同外來異質文化「接軌」,不適當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謠,使其民族風韻喪失殆盡……。特別是那些粗製濫造、已不能表現民族風格和製作技藝但卻以民族工藝為表現形式的旅遊紀念品充斥於市,這對於那些只圖價廉而不顧貨真的購物者來說也許沒有大礙,然而,如果旅遊者誤以為當地的工藝品就是如此,如果旅遊者把它們帶回去向親友或同事們展示,那就會嚴重地損害和貶低當地工藝品的形象、聲譽和價值。
2. 中國旅遊法制建設的相關論文
看看下面兩篇文章就差不多了!
http://news.et-china.com/etnew/readnews.asp?NewsID=1098&BigClassName=%D0%D0%D2%B5%B6%AF%CC%AC&SmallClassName=%C2%C3%D3%CE%D2%B5%B6%AF%CC%AC&SpecialID=0
http://www.yzdb.cn/gmyfz.asp?id=139
1.中國旅遊法制建設進步大 依法治旅格局基本形成
旅遊業是依託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健康發展必須以法制為保障。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旅遊業,其法制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加快建立、逐步強化的過程。尤其是「九五」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旅遊法制建設也日新月異,推動著我國躋身世界旅遊大國行列。一、旅遊法制建設步伐日益加快我國旅遊法制建設最初較多的表現為行政手段管理,隨著國家法制建設步伐的整體推進和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和管理加快進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治旅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主要表現在:
1、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
「八五」期間旅遊法制規范的內容,許多都是直接與旅遊企業的經營密切相關,如旅遊價格、外匯兌換、旅遊商品生產、外匯報價結算、廁所收費、門票價格等,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時代特徵;「九五」以後,這些項目因大都下放到了旅遊企業,立法規范的內容陸續轉向管理市場准入、市場秩序、經營規則等方面,反映了旅遊行政管理職能的逐步轉變。
2、由單項內容逐步向綜合方面過渡。「八五」期間,旅遊立法規范的內容一般比較單一,大多針對某一事項做出規定,如旅行社的質量管理、旅遊簽證的通知、對客人服務的基本標准、旅遊投訴的規定、旅遊發展基金的征繳、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審批、旅遊安全事故的報告與處理程序等,反映了旅遊立法逐步建立的過程。「九五」以後,旅遊立法規范的內容明顯趨向於綜合,涉及一個方面的法規、規章明顯增多,如旅行社管理、導游員管理、出國游管理。以出國游為例,以前出台過多個規范性文件,後來被1997年的部門規章、2002年的行政法規所取代。
3、規范范疇逐步從傳統轉向新興領域。「八五」期間,旅遊立法基本以旅遊接待和經營方面內容為主,比較集中的是旅行社、涉外飯店等,即旅遊業起步發展以來的傳統產業范圍;「九五」以後,隨著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張,「大旅遊」從概念變為了現實,旅遊立法也就拓寬了領域,如合資旅行社、內河遊船評定星級、旅遊漂流管理、旅遊標准化管理、旅遊規劃管理、旅遊統計管理、優秀旅遊城市創建等。
4、由行政手段為主加速轉向法制化。「八五」期間,旅遊法規性文件大多是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的,即使國務院發布或批准下發的也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此間出台的旅遊規章、規范性文件多達45個,其中占相當數量的是以《通知》的形式。「九五」以後,隨著《立法法》的實施,旅遊法制化工作加速走向正軌,此間出台的規范性文件約減少了50%,而行政法規出台了2部,即《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十五」以來,現已修訂了1部行政法規(《旅行社管理條例》)、出台了1部行政法規(《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和5個部門規章,旅遊的立法規格、法律效力都有了明顯提高。
二、一些領域的旅遊法制漸成體系旅遊業至今尚未有一部綜合性的旅遊大法,但近年來某些領域的旅遊法制已取得較大成績,初步形成了以旅行社業為核心的旅遊法制體系。
1.旅行社業的旅遊法制建設日趨健全。旅行社被喻為旅遊業的龍頭,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旅行社數量快速增加,由1996年的全國4252家,增加到2001年的10532家。為及時加強對旅行社市場的管理,1996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旅遊業首部行政法規——《旅行社管理條例》。為貫徹好《條例》,國家旅遊局制定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並先後出台一些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暫行規定》、《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旅行社經理資格認證管理規定》、《關於加強旅行社審批和登記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和規范旅行社門市部管理的通知》等,形成了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加入WTO以後,為及時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又加快修訂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增加了有關「外商投資旅行社」的內容,使《條例》囊括了對各種類型旅行社的管理。
2.導游管理有法可依。導游員是旅遊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服務者,與旅遊消費和接待服務質量密切相關。全國現有導游員15萬人,以及大量季節性的臨時導游員。1999年5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這是旅遊行業的第二部行政法規,明確了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導游證制度、導游分等定級、導游工作職責與處罰,為建立政治業務素質雙過硬的導游隊伍提供了法律保障。為貫徹好這個《條例》,國家旅遊局1999年8月出台了《導游證管理辦法》,2001年12月出台了《導遊人員管理實施辦法》,增加了對導游實行分級管理、登記制度、記分管理、年審管理的規定,強化了對導遊人員的日常管理。
3.出境旅遊管理逐漸步入法制化。為加強對出境游管理,1997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出台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經過5年的發展,我國出境旅遊已達1213.3萬人次,因私出境旅遊明顯加速增長。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國務院決定2002年7月1日起實施《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這是旅遊行業的第三部行政法規,從管理手段上向法制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根據新的管理辦法,出境游組團社由67家擴大到528家;隨後出台了《中國公民出國旅遊服務標准》;10月28日,國家旅遊局又發布了《出境旅遊領隊人員管理辦法》,使出國游管理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地方旅遊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地方旅遊法制是全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五」以來,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快速成長,地方旅遊法制建設步伐也抓緊跟進。
1.省市旅遊立法起點較高。
「八五」期間,國家層次的旅遊立法尚以規范性文件為主,省市則大多以政府名義制定了旅遊規章,據統計,僅加快旅遊業發展方面的就有18個省份,屬綜合管理的有2個省份。「九五」時期,除10來個省份出台了政府規章外,21個省份、7個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出台了由省人大發布的地方旅遊法規(旅遊業管理條例)。
2.絕大多數省市已制定了旅遊《條例》。1995年6月22日,海南省第一屆人大常委會批准了《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地方性旅遊法規。此後,各省加快了旅遊立法步伐,截至2002年11月上旬,除吉林、青海、天津、上海四省市外,已有27個省份制定了旅遊《條例》,佔全國省份總數的87%(除台灣);廈門、青島、深圳3個單列市出台了《條例》,佔全國單列市總數的60%。此外,武漢、哈爾濱、鄭州、廣州、大同、成都6個大城市也報經省人大批准出台了旅遊《條例》。
3.旅遊立法適應了地方旅遊發展需要。各省市除了制定綜合性的政府規章、地方法規外,還出台了不少針對性較強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內容涉及旅遊安全、設立分支機構、旅遊度假區、旅遊商品生產、旅遊企業所得稅返還、旅遊景點徵收專用資金、散客服務、特殊旅遊項目、景區景點講解等。當前,各地為了與世貿規則接軌,抓緊了對地方旅遊法規的修改,海南、廣西等6省市已基本完成修訂,北京、山東、內蒙古、湖北、陝西、雲南等10省區市已把修訂列入計劃。可以相信,這對促進入世以後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旅遊行政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明顯提高「八五」以來,隨著我國法制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旅遊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加強旅遊執法被提上重要工作日程。特別是「九五」以後,隨著旅遊部門管理職能的轉變,旅遊執法實踐大量增加,旅遊執法水平也有了明顯進步。
1.旅遊行政執法隊伍不斷壯大。「九五」以後,根據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國家旅遊局成立了旅遊質量監督監理所(即「質監所」),專門負責受理旅遊投訴,以後全國逐步建立起國家、省級、旅遊城市三級質監網路,現在崗人員近千人。其中,四川省質監所是行政編制,陝西、雲南、青海、寧夏4省區的質監所與行管處合並執法,12個城市成立了旅遊執法(稽查、監察)大隊,其他100多家質監所的一部分被賦予了一定行政職能,成為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補充和旅遊行政執法的重要力量。
2.日常性的旅遊執法數量增多。受理旅遊投訴和進行旅行社業務年檢,是旅遊執法的日常性、經常化內容。據統計,2001年全國各級質監所接受旅遊投訴(僅統計了29個省區市)6966件,正式受理5738件,結案5417件,結案率達到94%。在2001年的旅行社業務年檢中,1142家旅行社被暫緩通過年檢、並分別受到限期改正、警告、通報批評、限期整頓、停業整頓等處分,占參檢的10.85%;293家沒有通過年檢,被注銷、吊銷營業許可證或自動提出歇業,占總數的2.79%。
3.專項旅遊執法活動成效明顯。「九五」以來,整頓旅遊市場秩序一直被作為工作重點。1995年底至1996年,打擊無證無照和超范圍經營為重點的專項治理,查處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4093件;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首季,集中開展對出境游市場的整頓,重點查處旅行社掛靠承包、「黑社」、超范圍經營、零負團費、虛假廣告等;2002年上半年開始的旅遊市場打假打非專項整治,已出動檢查人員2.6萬人次,檢查導游9萬人次,現場檢查率達到60%,1700名違規導游被扣分處罰,查處了一大批違規違法經營者,打擊了旅遊市場的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欺客宰客行為,旅遊市場秩序和環境有了比較明顯改善。
此外,各級人大每年開展的專項旅遊執法大檢查,督促和推動了旅遊行政執法工作的深入開展;旅遊行政執法所引發的一些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督促旅遊執法人員進一步學法、懂法、用法;各地舉辦的形式多樣的旅遊執法培訓班,對提高旅遊行政執法水平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當然,由於旅遊業發展形勢一日千里,現行旅遊法規的一些內容很難跟上快速發展的旅遊現實,加上國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旅遊法》,因此,我國旅遊法制建設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全行業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和探索。
2.論我國旅遊立法的滯後性及其完善
健全的旅遊立法是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產業建立和良性發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遊立法是培育、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應對和接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建立我國旅遊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步驟。許多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和法制比較完善的國家,旅遊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以部門法為主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框架體系,但是從部門法的角度看,我國旅遊法律還存在著嚴重滯後性。這種滯後性已給發展旅遊業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為了賺錢,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幌子下搞出破壞環境、糟踏資源的項目,擾亂旅遊經營市場、侵害遊客合法權益,使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旅遊大環境的建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種滯後性主要表現為:
一是旅遊基本法和單行法空白。旅遊基本法屬於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的「憲法」,是各級、各類旅遊立法的淵源和依據。旅遊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對於旅遊法律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也具有規范和指導意義。但自建國以來,我們尚未制定過一部全面、系統的旅遊的基本法律或單行法律。九屆全國人大以來,不斷有代表建議國家應將旅遊法的制定頒布作為當前旅遊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專門力量,加快旅遊產業法律體系的建設[1]。事實上,旅遊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整個中國旅遊法制建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也使得地方性旅遊立法活動缺乏可供遵循的立法根據和原則。這種狀況也是引起目前旅遊市場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國家級旅遊立法數量少,層次低,旅遊法律體系很不完備。改革開放後我國非常重視法制建設,但至今沒有一件專門調整旅遊關系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調整旅遊關系的行政法規僅有三件[2],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旅遊規章也僅有六件。總體上看,現行的法規、規章在立法層次上沒有對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作出根本性的規定,也沒有對旅遊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關系作出有效的約束和調整。所以,在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在數量上供給嚴重不足,在立法的位階上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有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立法思想過時,內容簡單、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地方性旅遊立法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實現和保障旅遊業在本地產業中的支柱性地位,相繼出台了地方性旅遊法規。但由於各地市場經濟和旅遊業發育程度不同,這些地方性旅遊法規立法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不一,個別的還存在與國家政策導向相抵觸的現象。同時由於其適用范圍分別僅限於本行政區域,因而無法實現對整個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整合,也不可能統一協調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更無法實現跨省、跨區域間的旅遊合作。
法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法的運行與作用的發揮不是僅僅依靠一部法律或地方性立法,而是由成龍配套的一系列的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有序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來共同發揮作用。
旅遊立法也應當是多層級、全方位發展。要加強和完善旅遊立法,首先要合理協調「兩級」的立法關系。國家立法要先於地方立法,要在宏觀上能夠規范和引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與國家立法相互協調,增加國家立法在地方的適應性,細化國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調動「兩級」立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在規范、保障、引導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旅遊產業建立、旅遊市場秩序維護及旅遊監管體制創立與運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要加快國家級旅遊立法的進程。國家立法涉及到以下幾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一是完善旅遊大環境的法律。這類國家級大法的重點是解決旅遊發展的法治大環境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保險法、食品衛生與安全法等。這些大法對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法律已經制定,現在需要逐步修訂和完善。二是加快制定旅遊法。旅遊法是規范旅遊業發展的綜合性實體法和部門法。同時該法作為規范旅遊業的「憲法」,還要為旅遊單行法、國務院旅遊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旅遊法規提供立法依據和指導。所以,旅遊法對旅遊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旅遊法》的內容應重點放在:「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確定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確立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制度,規定對旅遊者權益的保障等」[3]方面。三是健全旅遊行政法。這是由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通常以「條例」等形式出現。國務院旅遊法規的內容一般操作性比較強,制定程序也不像制定旅遊法律那麼復雜。目前主要有《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還有一些行政法規如稅收、出入境管理、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等涉及到旅遊方面,但這些都不是針對旅遊業發展而專門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在適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有的還不相協調,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修訂。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旅遊行政法規的類型與數量還遠遠不夠,與旅遊大國不相適應。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旅客權益保護條例》《旅遊飯店管理條例》《旅遊安全與旅遊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四是搞好部門規章的配套工作。這是由國家旅遊局單獨制定或與國務院其他部門聯合制定的各種調整特定旅遊關系的行業性規范。部門規章已有近20件,其中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13件。這些部門規章是目前我國旅遊行業中遵循得比較多的規范,包括一些具體規定和技術標准,是調整全國旅遊工作的主要規范。這類旅遊規章需要進一步清理、補充、修改。
第三,地方立法的重點是要抓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旅遊條例、旅遊資源保護條例、旅遊市場行為的監管及遊客利益保護等地方性旅遊規范[4],細化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拓展地方旅遊立法的空間范圍;注意把比較成熟的由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及時上升為穩定的地方法規。這樣既可以完善地方立法,又可以為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頒布積累豐富的地方立法經驗。
3. <旅遊安全管理的思考> 幫忙寫個大綱和論文
旅遊安全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
旅遊安全是旅遊業的生命線,在旅遊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而特殊的角色。
第一,安全是旅遊活動進行 的保障。旅遊安全為旅遊者的精神愉快、身心放鬆提供了最大保障,使旅遊者能真正融人到旅遊地 的異地生活體驗中。
第二,旅遊安全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第三。旅遊安全隨旅遊業的發展而日益 出現、屢見報端。較早引起廣泛關注的當屬1994年3月31日發生在浙江千島湖的特大搶劫縱 火殺人案,造成32人死(其中24名台胞)。旅遊安全問題的客觀存在損害了旅遊地形象,給旅遊者心頭蒙上陰影,並對旅遊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旅遊安全音理現狀分析
1、概況 目前旅遊安全尚未得到應有的社會關注,安全問題也時有發生。據統計,1999年全國僅上報國家旅遊局的旅遊安全事故就達40起,共造成54人死亡,99人受傷;其中,急病脫險3人。
2、宏觀管理法規 現有旅遊安全法規大體分為三類:(1)旅遊主管部門頒布的全國性旅遊安全法規,如《旅遊安全管 理暫行辦法》、《重大旅遊安全事故報告制度試行辦法》、《漂流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關 於加強旅遊涉外飯店安全管理,嚴防惡性案件發生的通知》。(2)其他相關部門頒布的全國性相關法規,如《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和國標GB/T16767—1997游樂園(場)安全和服務質量》。(3)旅遊主管部門頒布的地方性 旅遊安全規章,如《吉林省旅遊安全管理辦法》等。這些安全法規幾乎涉及旅遊業運行的各個方面,大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旅遊安全管理法規體系。然上述法規多停留在操作層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3、旅遊安全管理機構 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除國家旅遊局外,旅遊業正常運作尚有其他主管機構。例如,旅遊景區的 主管機構有旅遊局、建委、林業廳、環保局、消防隊等。這些部門共同形成了旅遊安全管理的外圍 機構群體,能比較有效地抑制安全問題的發生。但也容易因主管機構多且分散而形成多頭管理和管 理的「真空地帶」,造成旅遊安全管理的低效。旅遊行業內部,雖有部分旅遊管理部門、旅遊企業 (尤其是飯店)設立了專門的旅遊安全管理機構或設有專人負責安全管理工作,但至今尚有為數不少的旅遊企事業單位連專門的安全管理人員也沒有。
4、旅遊安全配套設施 作為較早與國際接軌的行業之一,旅遊企業能夠及時地引進或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和新設備,配備相應 的安全配套設施,如飯店業中的防火防盜系統、閉路監視系統等。但由於折舊年限、安全使用年限、資金問題等的客觀存在,旅遊安全設施設備者化、配套不齊全、產品質量不合格現象依然存在。
5、安全管理范疇 現有旅遊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消防管理、治安管理、食品衛生管理等幾大內容,並隨著消費者意識與服 務意識的增強,增加了旅遊投訴管理;從內容上涵蓋了較為成熟的旅遊項目如娛樂場所、游樂園、 漂流旅遊安全管理等。但由於一些頗受旅遊者歡迎又對安全需求較高的參與型、探險型特殊旅遊項 目(如蹦極、漂流、空中滑翔、熱氣球觀光)的迅速興起;管理法規、措施相對於經營的滯後性( 時至今日尚無類似《漂流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的蹦極、滑翔、熱氣球安全管理辦法);地方和 企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因此,一些新興項目尚未及時納人安全管理范疇,新興旅遊項目的安全 事故時有發生。1995年4月23日,湖北省神農溪發生漂流翻船事故,8位台灣遊客和3名船 工死亡;1996年3月,廣東飛圖游樂城一熱氣球失控,一香港女遊客墜地死亡;1999年1 0月,上海錦江樂園一台灣遊客跳蹦極致死;1999年10月3日,貴州馬嶺河峽谷發生纜車墜毀事件,14死ZI傷。6、旅遊管理部門(者)安全認知 旅遊安全問題的破壞性已引起旅遊管理部門的重視。表現在:①旅遊管理部門注意到旅遊旺季、重大 節日、重大旅遊活動等特殊時期的安全保障問題。2000年「五一」前,國家旅遊局下發有關通 知,要求做好安全管理准備,並公布了旅遊投訴熱線電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還於「六一」前對 游樂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各級旅遊主管機構更於2000年國慶節「黃金周」到來之前啟動了旅遊 預警預報系統。②關注可能影響旅遊者生命安全的環境因素。1995年以來,除國家旅遊局的正 式文件外,安徽、陝西、浙江、貴州等地方旅遊局也分別發出了《關於加強汛期旅遊安全工作的緊 急通知》、《關於加強旅遊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海外旅遊者人身安全工作的通知》 、《關於加強對漂流安全管理的通知》。③加強對旅遊設施設備的安全管理和檢查。如1996年重慶市開創性地採取評分方式,對旅遊景區景點的各項設施設備進行安全評估。盡管如此,地方旅遊管理部門對旅遊安全仍存在主觀認知不夠甚至認識錯誤的問題。楊建原(199 7)認為至少有兩方面原因(一、認為安全問題上報與否關系不大;二、認為安全問題上報會為本 地帶來不良影響),使得自1993年《重大旅遊安全事故報告制度試行辦法》發布之後落實情況 不盡人意、旅遊安全事故未能及時上報問題仍然普遍存在。1996年,國家旅遊局共收到旅遊安 全事故通報、報告25起,其中,旅遊管理部門上報的僅6起。顯然,這種認識上的錯誤行為對掌握安全動態、及時妥善處理和消除安全事故帶來的不良影響、完善旅遊安全環境造成極大的障礙。
二、加強旅遊安全管理的思路與對策
1、加強旅遊安全的宏觀管理 由於旅遊安全的敏感性與負面性,旅遊安全問題較易被掩蓋或扭曲而失真,旅遊安全問題也未能引起 有關部門的充分關注。因此,切實提高旅遊安全管理意識,加強旅遊安全的宏觀管理,從政策、法規制訂到安全指標、經費確定等給子扶持,以切實做好旅遊安全管理工作。
2、加強旅遊安全統計並張榜公布 一方面可建立專門的旅遊安全統計資料庫,另一方面可以與公安部門、交通部門、醫院、保險部門聯 合建立安全信息網路。統計資料既是作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性資料,又是尋找症結、解決問題從而加 強安全管理的先導。旅遊安全統計還應向社會公開。這至少有如下優點:一、有利於引起旅遊者注 意,提高旅遊者的安全意識;二、引起管理部門的重視以加強安全管理,盡可能控制安全問題的發生;三、教育和督促發生安全問題的部門(企業),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3、設立專門的旅遊安全管理機構 設立專門的旅遊安全管理機構,由專人負責,能保證各項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有效控制安全問題。 盡管部分旅遊行政部門、旅遊企業(主要是飯店)設立了專門機構,但地方旅遊部門、景區和旅遊企業的旅遊安全機構還有待完善。
4、建立社會聯動系統與設立旅遊警察 建立由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牽頭,由旅遊地居民、旅遊從業人員和旅遊管理、治安管理、社區醫院、消 防、保險、交通等多部門、多人員參與的社會聯動系統,形成共享資源、社會關注旅遊安全的局面。可考慮設立旅遊警察,作為社會聯動系統的主要執法力量。
5、完善旅遊保險 這是做好安全事故善後工作、保障旅遊者合法權益的保證,也是社會聯動系統、旅遊救援系統的基礎 。目前我國旅遊保險尚不甚完善,因此,改革旅遊保險制度、制定便於各種旅遊者投保的險種是旅 游保險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旅行社辦理旅遊意外保險暫行規定》(國家旅遊局,1997年3 月1日發布),旅遊意外保險屬於強制險種。但旅行社在履行這一強制性義務的同時,可由旅遊者根據自願原則向保險公司購買除強制性意外保險外的其他旅遊保險。
6、加強旅遊醫療衛生保障 這也是旅遊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環,包括旅遊地的旅遊涉外定點醫療單位、保健療養設施、康復專項旅 游設施或旅遊產品、旅遊區內的醫療站或醫療點、餐飲場所的食品衛生管理以及旅遊地、旅遊區的空氣質量指標等。
7、加強旅遊安全宣傳與教育,提高旅遊安全意識 確保旅遊安全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公眾教育。由於旅遊安全認知現狀不容樂觀,旅遊經營管理人員 沒有充分認識到旅遊安全對旅遊業的重要性,部分旅遊者對安全也沒有客觀的認識。旅遊安全問題 很大程度是由旅遊者、旅遊從業人員的疏忽而引發的,因此,旅遊安全宣傳和教育尤為必要。宣傳 教育既要面向旅遊者又要面向旅遊地社區和旅遊從業人員。前者可通過旅途中的各種告示和旅遊從 業人員的安全建議等達到目的。旅遊從業人員安全宣傳和教育包括兩部分內容:一為旅遊安全問題的危害性及其與旅遊業的關系,二為旅遊安全事故的處理。
8、構建旅遊安全( 管理)學科 鑒於旅遊安全在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所涉及范圍的廣泛性、系統研究存在的空白及旅遊業發展的 深遠影響,建立與完善旅遊安全學科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其任務在於對我國旅遊業運行中的旅遊 安全問題進行全面深人的分析與研究,揭示旅遊安全的運行規律及其本質,創建旅遊安全的管理模 式和控制指標,從而得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對策與措施,為建立旅遊安全管理規范和標准提供理 論依據
4. 旅遊政策與法規的論文
相關的法律法規你可以到咱們當地的旅遊局去咨詢啊!那裡應該是很全面的!
5. 有關旅遊管理專業的論文
論我國旅行社經營體系調整的目標模式 1978年以來,我國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作為旅遊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從發展初期的寡佔行業發展成為現在的壟斷競爭行業,行業規模已經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許多學者和業內人士所注意的那樣,與我國旅行社市場結構變遷過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國旅行社業的發展漸入困境,現行旅行社經營體系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與此同時,《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最終達成和我國政府對加入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在內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堅定態度,決定了我國旅行社業終將直接面對由外國旅行社的進入而對我國旅行社的發展所形成的挑戰。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旅行社行業特徵和現行經營體系的系統分析,提出我國旅行社經營體系調整的目標模式,以使我國的旅行社行業未雨綢繆,更為有效地迎接挑戰和參與國際競爭。 一、我國旅行社業經營體系剖析 我國旅行社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並在行業法規、行業制度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徵:從我國旅行社業的類別結構[1]來看,三類社占壓倒優勢;從我國旅行社業的規模結構來看,小規模旅行社占絕對多數;從地理分布情況來看,我國旅行社在全國的分布基本合理;行業利潤逐年下降,我國旅行社業正逐步成為一個低利潤行業。 我國旅行社業現行經營體系是行業政策法規、傳統經濟體制和現行市場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盡管這一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國旅行社業發展的實踐和趨勢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和不斷惡化: (1)大型旅行社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其規模優勢得不到發揮。 大型旅行社在經營中具有旅遊產品開發、旅遊服務采購、旅遊市場拓展、旅遊接待以及資金、信息、人才和抵禦風險等多方面的優勢,因此易於實現規模效益,而在我國旅行社行業中,大旅行社的規模效益並不明顯,優勢也遠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我國旅遊業近幾年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市場持續擴大,旅遊收入尤其是國際旅遊收入增長很快。而在此情況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業務發展緩慢,在競爭中面對眾多新的商業機會,自身卻處於保市場或無奈於市場份額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遊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場的過度競爭,未能起到引導和穩定市場的作用,致使市場的混亂無序成為困擾我國旅行社業發展和造成旅行社資源浪費的頑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這種市場混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③在旅行社的內部管理方面,一個突出現象是一些大社內部普遍實行部門承包或變相部門承包,強化部門權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實際上成為一些業務上相對獨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體,在這種格局下,大旅行社當然發揮不了應有的優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發展可謂舉步艱難。 就目前我國中小旅行社的總體情況而言,其特點集中表現為有限的接待數量和低下的利潤水平。在接待數量方面,近年來我國許多小旅行社處於發展無望而又能勉強支撐的境地。自1995年1月國家旅遊局在旅行社行業實施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制度以來,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負,紛紛退出行業。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眾多小型旅行社的經濟實力和經營狀況,另一方面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業主對行業和自身未來發展的理性預期。在利潤率方面,我國以經營國內旅遊業務為主的眾多中小旅行社多為二類社和三類社。根據國家旅遊局提供的資料,1994年這兩種類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潤率不足8%,1995年約為5.4%,而為數眾多的三類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潤率更是下降到4.24%。這些資料反映的還只是稅前利潤,如果再扣除所得稅,則這些旅行社所剩凈利潤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潤率現象的並存充分說明了當前中小旅行社經營的艱難局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從旅行社自身因素來看,絕大多數中小旅行社人、財、物力有限,而其經營活動卻涉及從產品設計開發到旅遊接待的各個環節。這種經營的多環節必然造成每一經營深度的不足。淺層次的產品開發直接影響其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促銷的乏力使得很多國內遊客對旅行社的服務缺乏了解,對利用旅行社能獲得的價格實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終使得國內旅遊者對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場范圍狹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強化了社會公眾對旅行社的不良印象,減少了回頭客和其它顧客來源。旅行社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求生存,必然舉步艱難。 (3)旅行社業
6. 急求一篇論文:旅遊政策法規的理解和規劃,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三千字左右,友們幫忙了啊
旅遊政策法規的理解和規劃,及未來的內發展方向範本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d72c40100est0.html
7. 旅遊專業課題論文2000字
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障礙與模式分新 摘要:湖北旅遊企業規模實力小、行業集中率低、企業制度不完善、經營效益不佳,呈現出多、散、雜、亂的局面,不僅在實力上無法與境外旅遊企業集團進行抗衡,就是在國內也並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從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和應對境外旅遊企業集團的沖擊出發,湖北旅遊企業必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障礙;模式 隨著我國加入WTO,旅遊業將逐步對外開放,境外大型旅遊企業集 憑借其資金、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將陸續登陸我國,度過人世後前幾年的緩沖期後,湖北的旅遊企業將會與境外旅遊企業集團進行面對面的交鋒。審視湖北旅遊企業現狀 難發現,湖北旅遊企業必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通過企業集團化發展和資本營運來擴大旅遊產業的規模,使旅遊業在湖北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 一、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的障礙分析 1、旅遊企業規模太小。 旅遊企業集團與單體旅遊企業相比,在規模效益、資源 配置、融資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具有尢可比擬的優勢,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規模效益,它主要通過企業集團內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節約來實現,最終體現為企業集團的競爭優勢。目前,湖北旅遊企業的規模都很小,沒有自己的酒店管理集團,旅行社除了幾家國有的旅行社外,其他私營旅行社的規模都太小,沒有兒家能夠進入全國旅行社100強之列。同時,旅遊企業規模小也限制了湖北旅遊產業規模的擴大,沒有形成一個叫得響的旅遊品牌,而華僑城集團、宋城集團憑借自身的品牌優勢,都成為了當地旅遊業發展的「驅動器」。 2、旅遊企業制度不完善。目前,湖北旅遊企業的基本特徵是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眾多的旅遊企業成了跨行業和部門的行政附屬物,並沒有成為實際上的經濟實體和法人實體。大多數旅遊企業隸屬於有關政府部門,資產關系復雜.體制很不完善,企業的自身經營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干擾,效益不佳。即使是已經組建的旅遊企業集團,如武漢旅遊國有控股集團,多為酒店、旅行社等企業的簡單疊加,市場競爭能力有限。有的旅遊企業雖然冠以集團之名,但也屬於鬆散的聯合體,聚合水平很低,綜合實力不強。 3、旅遊企業經營者觀念落後。長期以來,湖北旅遊企業經營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寧為雞首,不為鳳尾」的消極思想根深蒂固。安於現狀,在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的問題上,由於擔心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沒有保障,總是百般阻撓,造成了集團化進程中的重重障礙。即使政府有發展旅遊企業集團的意願,但旅遊企業表面L積極運籌集團化發展問題,背地裡卻加以阻撓,只考慮自己的眼前既得利益,無視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對湖北旅遊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需要一個好的政策環境,其實也就是政府政策的優惠和扶持,但同時也要消除隱性的限制性政策,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考慮目前湖北的旅遊企業現狀,要加快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進程必須依靠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2000年,武漢市經過改組成立了武漢旅遊國有控股集團。這表明湖北政府部門已經在政策上對旅遊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有所傾斜,但扶持的力度還不夠。以武漢旅遊國有控股集團為例,它的成立是武漢市旅遊局改組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個派生品,而且它所能支配的資產和資源也很有限,都是當時劃撥的一些不良資產。因此,湖北省旅遊企業的集團化發展,還需要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扶持。 二、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 1、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市場成長型、政府行為型和混合推動型。市場成長型,是集團的核心企業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經營優勢,使其他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與之組合成企業集團,其優點是企業成員之間以資產為紐帶,產權關系明確,管理體制規范,企業的整體效益較明顯,缺點是核心企業在自身實力的培養上要較長的時間,代價太大,不符合日益緊迫的國際競爭的要求;政府行為型,是政府部門通過行政手段組建企業集團,企業成員以行政或契約關系為紐帶,企業運行的動力是行政命令,其優點是依靠政府的影響力可以在短時間內使集團的實力增大,缺點是集團的企業制度不完善,集團在經營上有時受到政府有關行政命令的影響,不能完全實行企業化運作;混合推動型,是依靠市場力量來推動集團的形成,政府主要通過相關的政策、法律等手段對企業的活動來加以引導,政府、市場、企業三方面協調一致,這種類型融合了前兩種類型的優點,克服了不足,是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道路的有效選擇之一。 2、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創新。 綜合考慮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的三種模式,結合湖北省 旅遊企業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內外環境,全面考慮湖北省旅 游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及旅遊企業發展的目標定位,本文提出 以「資源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品牌經營」為主要手段 的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 (1)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的四個成長階段。 一是自然狀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有的旅遊企業都處於一種雜亂的競爭狀態,有的旅遊企業實力強,有的實力弱,但沒有一家旅遊企業具有絕對的領導實力。這正是目前湖北省旅遊企業所處的一種狀態,多、散、雜、亂,市場競爭激烈,交易成本高,並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個階段是集團化發展的原始狀態。 二是鬆散聯盟階段。由政府主導將一些優良資產和資源劃撥出來(圓圈內的符號表示通過政府劃撥出來的企業和其他單位),通過資源整合組成企業集團的雛形,但劃撥過來的企業和單位並沒有進行資產重組,雖然冠有集團之名,但只是一種簡單的鬆散聯盟。因而從表面看,企業集團的實力是增強了,但在企業內部還有許多關系需要理順,如產權的明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等。這個階段的企業集團只是處於外強的狀態,本身擁有許多的資源,但在支配使用這些資源上面還存在多種障礙,不具備向外擴張的實力。 三是資產重組階段。對企業集團進行企業化改造,通過資產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各成員企業逐步擺脫與政府的裙帶關系,逐步明晰產權。企業集團享有對各個成員企業資源的支配使用權,由集團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不再受政府指令的干擾(矩形內的符號表示通過資產重組後的集團狀態)。這個階段非常關鍵,它決定了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是否能取得成功,也決定了集團的發展前景。本階段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塑造旅遊企業品牌,通過品牌的打造來提高集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為下一個階段的擴張奠定基礎。 四是資本擴張階段。這是旅遊企業集團不斷壯大的階段,它要求集團在練好內功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實力和品牌資源,對外進行資本擴張和品牌經營。一方面,可以通過產權交易、資本融合、並購等手段不斷吸納新的旅遊企業加入.進一步壯大集團的實力(圖中的小三角形和小正方形表示集團吸納的新成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的品牌優勢,向其他旅遊企業進行品牌和管理的輸出(圖中的圓形表示接受集團輸出品牌和管理的企業和單位)。通過擴張增加集團控制資源的范圍和數量,進一步促進集團實力的增長,最終達到通過企業集團化發展實現旅遊企業競爭力提高和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 (2)湖北省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模式的五大戰略舉措。 第一,資源整合。通過政府行為,將一些優良旅遊資源。包括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飯店、旅行社等整合在一起,先組成鬆散聯盟,增強集團實力。可先以一家實力稍強的旅遊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將其他企業和單位整合在它的名下,或者另外形成一個新的企業主體。如可以讓武漢旅遊國有控股集團作為核心企業,將黃鶴樓、東湖等知名景區景點整合在它的名下,以行政劃撥或轉讓的形式並人集團,作為集團的子公司,由集團進行持股和管理,盤活資源存量,提高黃鶴樓、東湖等景區景點的經營效益,並提高武漢旅遊國有控股集團的競爭力。 第二,資產重組。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還必須對集團進行企業化改造,資產重組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簡單地將幾個旅遊企業和景區景點組合在一起,並不表示旅遊企業集團的實力就增強了,從表面上看企業是變大了,但大而不強,因為集團內部還有一系列的關系需要協調處理,該割捨的要割捨,該拋棄的要拋棄。資產重組完全由集團自主來做,可以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順集團和子公司之間的產權關系,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後的協同效應,真正把旅遊集團做大、做強。 第三,品牌塑造。集團除了要進行資產重組外,還要在經營過程中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已經進入了品牌經營時代,許多大的旅遊企業集團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不僅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品牌更是其擴張的一大利器,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滲透力,如華僑城集團和宋城集團。 第四,政策保障。湖北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需要一個好的政策環境予以保障,如要避免對旅遊企業的高出市場價供給和強制配給,不給旅遊企業增加負擔等。為配合旅遊企業的集團化進程,政府可以在投融資環境、市場體制等方面加以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投資體制,建立健全的市場法規體系,加強政策引導,為旅遊集團的外部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積極推動相關企業的聯合,加快旅遊企業集團化的進程。
希望採納
8. 求~~海南旅遊業課程論文
海南旅遊業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海南是個有獨特旅遊資源的勝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海南旅遊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海南應充分利用其資源,環境,市場,社會,經濟,行政等有利條件,採取一系列有效對策來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旅遊界的世界性課題.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其研究.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正式批准《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宏觀配置體系研究》為"九五"國家重點研究課題,成為旅遊學科中第一個國家級重點課題;同時,全國各地紛紛對本地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相比之下,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優良自然環境,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海南省,在這方面的研究卻顯得薄弱.旅遊業是最需要貫徹也是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基本思想的領域之一.海南省有必要,也有條件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若海南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話,未來將會像很多地方旅遊業一樣面對旅遊資源與旅遊環境危機,旅遊社會沖突與旅遊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已影響了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所以,為了讓海南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利弊,只有找到利弊才能求發展,才能走想繁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市場需求合理設計旅遊產品,組織旅遊開發,保持資源的吸引力和環境的舒適度,協調社會,文化與經濟的發展關系,提高旅遊服務的質量,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這既是由海南旅遊業的現狀所決定的,也是海南發展旅遊業的要求.
一,海南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利條件
海南以自然風光和淳樸民風為特色的旅遊資源屬於易損型資源,而海島生態和熱帶雨林生態也是比較脆弱的生態類型.遊客的大量湧入,已經給資源和環境
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景觀破壞,環境污染,野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遭受影響,社會風俗習慣被改變,遊人感受性體驗降低等許多問題,已在海南初露端倪:海口海濱泳場白沙門,原以其海水潔凈,沙質白細而聞名.但是由於近年來缺乏科學的開發和管理,海水被污染渾濁,沙灘上到處可見瓦礫碎石.慕名而去的遊客無不扼腕驚嘆.
三亞的天涯海角,是海南的標志性景點,為遊人必到之地.近年來客流量的劇增,尤其在旅遊旺季,游覽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遍地是垃圾,花草被折踩,景區管理無能為力.雖然1993年以後,該景點採取了擴大游覽區范圍的辦法來分流遊客,但仍無法滿足迅猛增加的客流要求.目前該景點旺季時客流量為1—2萬人/天,春節前後高峰期客流量通常超過3萬人/天,遠遠高於景區的合理容量.過去,一哄而上的旅遊開發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也逐漸暴露出來了.一些部門和地方從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發,在濱海及溫泉地區大量興建度假村,游樂城以及不倫不類的文化村,結果不但破壞了生態環境,淡化了風情,影響了觀瞻,還加劇了不正當競爭,使整個行業處於低效益狀態.以住宿業為例,1995年全省平均開房率52%,79家主要旅遊賓館中有63家虧損,虧損面達79%;1996年全省平均開房率53.6%,考慮到持續的低價位競爭和巨大的投資成本,大部分賓館仍為虧本經營.同時,劃管理不嚴,低俗景點泛濫,景區建設的理念不符合時代要求,旅遊景點沒有海島特色也阻撓著海南旅遊業的發展.有識之士呼籲:讓海南旅遊業協調,持續地發展,即走一條資源,生態和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的路子.海南以其國內唯一的熱帶海濱和熱帶森林旅遊資源及舒適的環境,在吸引休閑度假旅遊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這意味著旅遊活動對海南的影響,無論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都將大大增強.機遇也是挑戰.海南旅遊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要求盡快實現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在旅遊發展中的有機協調.海南旅遊業有必要,也有條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家虧損,虧損面達79%;1996年全省平均開房率53.6%,考慮到持續的低價位競爭和巨大的投資成本,大部分賓館仍為虧本經營.同時,劃管理不嚴,低俗景點泛濫,景區建設的理念不符合時代要求,旅遊景點沒有海島特色也再阻撓著海南旅遊業的發展.有識之士呼籲:讓海南旅遊業協調,持續地發展,即走一條資源,生態和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的路子.海南以其國內唯一的熱帶海濱和熱帶森林旅遊資源及舒適的環境,在吸引休閑度假旅遊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這意味著旅遊活動對海南的影響,無論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都將大大增強.機遇也是挑戰.海南旅遊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要求盡快實現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在旅遊發展中的有機協調.海南旅遊業有必要,也有條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海南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
環境.海南省人口少,開發晚,自然環境遭受現代工業的污染較小.全島綠地面積占
60%以上,森林覆蓋率40%以上,四季鬱郁蔥蔥,常年有瓜果.國內外許多專家稱贊海南是"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未受污染的長壽島",是"當今世界罕有的一片未受污染的旅遊勝地".而海南集自然風光,珍稀動植物,民族風情和文化古跡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熱帶海島風光旅遊資源,則是旅遊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基本保障.2.市場客源.立足於蓬勃壯大的國內市場,近10年來海南旅遊接待人次以每年30%以上的高增長率增長.預計在今後10年內,仍將保持在12%以上.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則因為海南的交通,接待等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在下世紀初將取得突破性進展.東亞,東南亞這個人口密集,經濟高速增長的地區,幾乎都在以海南為中心,半徑2500公里的輻射圈內.按旅遊市場一般規律,國際休閑度假游多在2000公里左右的范圍內.可見,海南是具有大量吸引國際度假旅遊的天時,地利優勢的.3.政府支持.海南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實行比其他特區更"特"的優惠政策,具有"三低"(低稅率,地價,勞酬),"三自由"(資金,物資,人員流動自由)的有利條件.而旅遊業因其先導和支柱的產業地位,倍受各級政府的重視.不僅在規劃,投資,用地,人才等諸多方面對旅遊業進行政策傾斜,還大力積極推進旅遊立法工作.1995年,國內第一部地方性旅遊法規《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政府對海南旅遊持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4.經濟和社會支持.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省域經濟有了巨大發展.1991年到9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8.5%,高出全國6.5 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平均遞增47.2%;社會經濟結構逐漸完善,經濟行為日趨成熟."建設海洋大省","以海興瓊"的戰略思路的提出,又為海南經濟新一輪高速增長注入了原動力.10多年的改革開放,也使社會文明程度有了提高.居民也認識到旅遊同保護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意義.5.行業基礎.1992年,省旅遊局制定了《海南省旅遊發展規劃大綱》.幾年來,全省旅遊業以《大綱》為藍圖,以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綜合效益為目標,到了很大發展.目前,全省已擁有各類旅遊接待床位約5.5萬張,旅遊專用客車400多輛,推出六大系列拳頭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八大片區度假游覽地,涌現出一批諸如尖峰嶺,興隆熱帶植物園,南山佛教旅遊園區等環境保護型旅遊景區,景點.旅遊服務水平,旅遊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這一切,都為旅遊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海南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調查研究旅遊資源與環境.對資源和環境的清醒認識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旅遊資源與環境的情況,才能真正進行保護和持續利用.海南旅遊資源類型多,分布廣,價值評價及開發潛力評價難度大;地理環境垂直分異和水平分異均較明顯,形成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而具體區域的環境容量測定必須把資源,環境與區域性主導旅遊活動形式結合起來,所以顯得更為復雜.這樣的調查研究工作,對於目前已成熱點的景區和度假區尤為迫切.2.制定實施旅遊規劃.旅遊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規劃的內容性質到規劃的區域范圍,都要層層分解落實.全省應以《海南省旅遊發展規劃大綱》為總綱,形成由旅遊業各部門規劃,各區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區域旅遊開發規劃,具體旅遊項目建設規劃等組成的規劃體系.當前迫切需要做好六大中心系統和各市縣的旅遊發展規劃,以使各地已經風風火火的旅遊建設有據可循.另外,規劃一經論證通過,就應具有法的效力,指導和規范開發建設的具體工作,而不應讓規劃僅僅寫在紙上,束之高閣.3.開展多種旅遊活動.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市場的日趨成熟要求我們推出多樣化產品.跳出"三天二線","五天二線"的觀光型旅遊模式.在景點的選取,線路的組織,活動的安排上進行靈活組合.可考慮開展西沙群島,大洲島等的海島科考探險旅遊,尖峰嶺,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旅遊;開辟海口——儋州——洋浦西部旅遊線,陵水——保亭——通什中部旅遊走廊;組織體育旅遊,修學旅遊,溫泉療養旅遊等旅遊活動.生態旅遊是當今世界新興旅遊方式,其中滲透著可持續發展思想.海南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尤其在島的中西部,保存著世界上最原始的熱帶雨林和大片自然保護區.美國旅遊規劃開發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萊曼先生和華爾西女士稱尖峰嶺自然保護區為"海南旅遊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拳頭產品".所以,海南應該大力提倡開展生態旅遊.4.加強基礎設施與人才培養.建省以來,海南省交通,水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神速,多項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但是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進出島交通還過份依賴於航空運輸.跨海鐵路通道的建設將會大大提高海南交通的通達程度,極大推動旅遊業乃至整個省的經濟發展.島內中,西線高速公路和環島鐵路計劃的實施,也會對中,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旅遊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雖然海南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旅遊人才培養體系,但從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來看,仍需要對人才的結構,數量,質量等諸多方面進行調整,並通過各種渠道從外地引進一些緊缺的旅遊人才.5.強化行業管理,規范經營服務.行業內的不正之風,是目前海南旅遊業經濟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旅遊設施盲目上馬,已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相互壓價競爭,企業效益低下,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圈;而導游,司機的高額回扣風,某些酒店員工的惡劣的炒作風,又使經營企業雪上加霜.經濟效益低和服務質量低已經成為海南旅遊業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應運用法律的,行政的,行業的多種手段齊抓共管,盡快讓旅遊企業擺脫困境,即在用工上,推行執證上崗制度,有效地提高服務質量;強制實行保護限價,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加強旅遊質檢隊伍建設,強化行業監管職能.6.完善行業間的協調補充機制.旅遊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好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系.作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先導產業,旅遊業發展能帶動其他諸業的發展,但其他行業的發展,卻往往會反過來對旅遊業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綜合協調各行業發展的速度,規模及布局,對旅遊業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現在,國際上流行的合理分配旅遊發展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收益,如採取稅收,基金方式,來補償對資源和環境的損耗的做法,值得參考借鑒.7.進一步提高人們的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整個海南島是個大環境.每一絲清風,每一棵綠樹都是海南旅遊業的本錢.各行各業各部門都要用長遠和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政府部門應繼續強化環保的宣傳,管理和監督職能,加快立法工作,限制污染企業,杜絕破壞性建設的發生,對亂砍濫伐,偷采偷獵及違章排污者嚴懲不怠.增強人們的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應從旅遊行業本身做起:開展"綠色旅遊"活動,加快中西部的生態旅遊線路開發;在賓館,度假村推廣使用"綠色設備","綠色用品",餐館也要創造"綠色食品"系列;旅遊從業人員更應自覺行動起來,形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習慣風尚,在導游詞中增加環境保護內容.只有全民的資源與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可持續旅遊發展才能實現.
9. 旅遊政策與法規論文
旅遊地的地域性、旅遊活動的季節性、另外還有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等等,再根據這些因素,舉例說明並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我想你會寫出有深度的論文來
10. 急求一篇有關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論文,越長越好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以張家界市為例
摘 要:旅遊是張家界立市之本。自開發旅遊以來,已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旅遊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本文針對張家界市旅遊業發展現狀,探討了該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張家界市;旅遊法制化
Abstract: The traveling is Zhangjiajie sets up foundation of the city. Since the development traveling, has built the quite good foundation, tourism prop status already beginning to appear.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Zhangjiajie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has discussed this city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ic strategy.
key wor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jiajie; Traveling legalization
前言
張家界以旅遊建市、興市。1988年設市至今,大力發展旅遊業,已經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1999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327.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境外遊客15.15萬人次,增長3.99倍,實現旅遊收入9.46億元,增長44.3%。12年來,累計接待遊客已達21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累計已達27億元。全市擁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館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級賓館31家,床位2.78 萬張,旅遊直接、間接從業人員已達8萬餘人,第一、二、三產業的排序已實現三、二、一,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佔全市GDP將近50%,已顯示出旅遊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體現出旅遊帶動戰略的巨大效應,旅遊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作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旅遊城市,張家界的經濟建設已經步入了「第二次創業」的快車道。要「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以旅遊為龍頭,促進其持續發展,是張家界的必然選擇。
1 張家界市旅遊業持續發展障礙因子
1.1 發展旅遊經濟觀念模糊
張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旅遊經濟。目前,張家界市全民辦旅遊的氣氛還不濃,合力還不夠,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統一,許多政策和管理措施還不到位,旅遊規劃不嚴格,旅遊投入不足,旅遊企業體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三個不適應」,即世界級的風景與相對落後的基礎設施不適應,世界級的風景區與相對落後的管理不適應,飛速發展的旅遊經濟與相對落後的市民素質不相適應。
1.2 旅遊行業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差
張家界市旅遊行業管理不規范,「政出多門,各自為陣」。旅行社審批不嚴,尚有「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就是一個旅行社」的狀況存在;旅行社旅遊報價偏低,旅遊商品
價格混亂,遊客意見大,投訴多;導游隊伍魚龍混雜,正規導遊人才匿乏,野馬導游泛濫,「亂講、亂導、亂爭、亂要」現象十分普遍;酒店賓館行政管理不到位,旅遊部門只管星級賓館,大量的非星級賓館還沒有納入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范疇,對其經營旅遊服務業的質量問題,沒有相應的部門進行行政管理;旅遊車輛車況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屢有發生,管理失控。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旅遊服務質量和企業效益的提高,嚴重損害了張家界市的旅遊形象。
1.3 旅遊環境容量有限
張家界市目前遊客一般都雲集於十分集中的、經過豪華包裝的核心景區。對外宣傳可逗留十天的線路,實際上只能把遊客留住3-5天。遊客專門來一次張家界,旅遊消費都不大。旅遊是一次性消費,雖可以通過有力的促銷手段為核心景區增加旅遊人數,但短期內再次來游覽的可能性相當小。張家界市旅遊業發展到當前的水平,已到了考慮擴大遊客消費量的時候了。張家界核心景區范圍有限,大量遊客雲集,既限制了遊客的活動空間,又增加了景點的承載力,管理不善極易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據專家測定,張家界核心景區的日環境容量為10017人,依據核心景區各景點之間的距離及游道狀況,測定張家界的遊客日容量為5885人。眼下張家界主景區無論環境容量與遊客容量均已突破了這道警界線。武陵源的過度開發已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公署的「黃牌」警告。
1.4 旅遊產品單一,旅遊文化品位不高
張家界因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而立市。長期以來,著力開發以武陵源為主體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國際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遊極品項目。但由於過度倚仗武陵源,對人文旅遊資源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開發力度,致使旅遊產品單一,文化特色不濃,文化品味不高,影響了張家界旅遊業的持續發展。
1.5 旅遊環境破壞嚴重
在過去的旅遊發展中,張家界市重開發輕保護,出現了一些掠奪性經營,在風景區亂搭亂建現象嚴重,並且逐步擠占核心景區。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區的空氣質量部分超過國家一級標准,大氣中的SO2、總懸浮顆粒物都呈上升趨勢,酸雨頻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嚴重污染。旅遊資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武陵源核心景區的保護問題已經顯得非常重要了。朱鎔基總理對此有重要批示:「世界自然遺產中心公署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環境已經變成像個被圍困的孤島,局限於精耕細作和迅速發展的旅遊產業范圍內,武陵源景區的旅遊設施已超越限度,對景區的美學價值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提請中國政府對景區內及其周圍地區的旅遊事業發展給予關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這無疑是亮出了面臨從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刪除的黃牌警告。
2 張家界市旅遊業持續發展策略
2.1 強化旅遊規范開發,制訂旅遊產業總體規劃
堅持大旅遊、高起點、優布局、功能全、可持續的原則,制訂出張家界市旅遊產業的總體規劃,把張家界規劃建設成為獨具湘西風格和旅遊城市特色的湘鄂渝的交通樞紐和旅遊中心,爭取2010年城市人口規模達50萬左右,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突破1000萬人次。總體規劃中應包括:①基礎設施規劃—含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同張家界旅遊市場相適應、相對接的規劃和風景區、市區道路通訊電力供水設施規劃;②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張家界、袁家界、天門山、九天洞等景區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③老景區的適度完善開發和新景區的建設規劃;④城市總體建設規劃—包括市區群眾生活區,武陵源行政生活區,以及進入張家界道路兩側附近村鎮、農村居民點的住房設計規劃。總體規劃要體現權威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2.2 加快旅遊法制化建設,提高旅遊管理水平
2.2.1加強對現有旅遊法規的執法檢查
加強對國家現有旅遊法規的宣傳,強化對旅遊市場的監管執法檢查,對未經批准擅自進行旅遊業務、無證導游、宰客等違法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凈化旅遊市場,切實保障遊客利益。
2.2.2 嚴格執行技術標准,規范服務行為
技術法規是旅遊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旅遊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和旅遊部門頒發的技術標准,按照標準的要求來規范服務行為。當前,在旅遊企業中要加大ISO9000服務認證和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的宣傳和實施力度,使企業獲得國家認可的「免檢」證書,與國際接軌,提高企業的服務質量。
2.2.3 加強地方旅遊立法工作
在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旅遊法規的同時,要針對旅遊全行業特別是旅遊市場出現的問題,制定出台相應的法制規章,從大旅遊、建支柱的角度,對旅遊資源開發、旅遊設施建設、旅遊市場經營、旅遊教育培訓等各方面實行全面依法監督管理。大力倡導依法治旅,依法辦旅,加快法制化進程,為張家界旅遊業健康、持續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強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旅遊管理新機制
要促進張家界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徹底改革現行旅遊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的旅遊管理新機制。對景區的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實施徹底的三權分離是景區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所謂三權分離就是要使景區的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分屬於三個不同法人主體,且三個不同的法人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相互獨立。只有使這三權做到了真正分離,使景區經營單位逐步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才能促使旅遊企業效益不斷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場經濟要求為目標,以建立現代旅遊業制度為目的,以帶動旅遊企業發展為重點,使景區旅遊企業成為一個開放式的主體,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
2.4 強化旅遊資源保護意識,確保旅遊業持續發展
要十分明確「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發展方針。要堅決拆除景區內違章建築,鏟除那些毫無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沒有文化內涵的建築垃圾。對不符合自然遺產保護標準的建築物,即使有合法手續,也要堅決拆遷。對景區內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遷移到景區外圍地帶。對景區內的武陵源區政府和區直機關單位也要考慮遷移到市城區。嚴禁破壞景區內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樹木,對枯倒樹也要保護好,不得動一枝一丫。抓緊實施治理污染的生態工程,景區內實行環保車輛運營,嚴禁社會車輛入內。政府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遊客在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積極支持和鼓勵、指導社會公眾自覺參與旅遊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的輿論宣傳,增強旅遊者和公眾的環境意識,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養成良好的旅遊習慣。
2.5 強化旅遊西線開發,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
西線地區旅遊景觀多精品,是對核心景區與東部游線的重要補充。強化旅遊西線開發,能夠有效地分流客流,削壓旅遊峰值人數,減輕核心景區的環境壓力,緩解資源保護與過度開發的矛盾;加速旅遊西線開發,同時能夠延長遊客逗留時間,擴大遊客的消費量,盤活西線現有旅遊資產。故此,實施西線開發,將對張家界市旅遊業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實施西線開發,要針對西部交通「瓶頸」效應的劣勢,加強有形資產的合理配置,首先解決西進通道這一關鍵問題;針對西部區位的劣勢,實現無形資產的共享,給西線創造更多發揮張家界這一品牌效應的機會,給巨大的無形資產以有形的載體,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淡化行政區劃,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區域合作開發。
2.6 強化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增加旅遊文化內涵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遊中去,旅遊業的發展才能長盛不衰。張家界市人文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一樣豐富,濃郁的民俗風情,眾多的名勝古跡,豐富的人文景觀卻長期待宇閨中。張家界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旅遊勝地,吸引更多的遊客,必須正確認識人文旅遊資源的價值,確立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共同開發的戰略,強化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增加旅遊文化內涵。因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遊中去,旅遊業才能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業既要讓人們飽覽異域他鄉的山川名勝,又要滿足人們對異域他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服飾、飲食文化和表演藝術的欣賞、探求。
強化人文旅遊資源開發,一要突出湘西民族文化,包括湘西民間藝術、民族音樂、戲劇、湘西民族建築、湘西民俗、歌舞等,把湘西民歌山歌、陽戲、花燈戲、土地戲等極具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表演加以開發利用;二要突出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等,修復天門山寺,恢復普光禪寺香火等一批宗教活動場所;三要突出景點文化,充分挖掘各景點的人文特點,提高景點的文化內涵,把有關各景點的歷史典故、軼事、民間傳說、詩詞等,搜集整理,讓遊客明白蘊藏在景觀內的文化意蘊。要以市城區為重點,開發一批上規模,高品位,獨具特色的人文項目。
2.7 強化旅遊投入力度,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遵循旅遊經濟獨特的發展規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遊投入,加快實現由大投入小產出向小投入大產業、不投入也產出的階段轉變,大力提高旅遊產業的投入產出水平。目前,張家界市缺少四、五星級功能配套的賓館,缺少高爾夫球、網球和游泳池等配套體育場館及綜合性的文化娛樂場所,正在組織策劃中的飛機場擴建、火車站升級改造、張常高速公路、張羅公路、張清公路二期、峪園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凈化、重點綠化、主街道亮化、整體美化」標准規劃的城市「東建西擴」、城市中心廣場、舊城改造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將在短期內上馬,這是加快本市旅遊發展的必然。這些建設項目需要大量資金,而張家界是「老、少、邊、山、窮」地區,建市晚,底子薄,但起點高、發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積累是不現實的。作為湖南旅遊產業的龍頭,要積極爭取國家、省里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結合,引進內資外資並舉,做到「項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環境要優化」,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參考文獻:
[1]徐飛雄.湖南旅遊業[M]. 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9.
[2]楊洪.湖南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A].見:陳復等主編.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戰略研究[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3]湖南省旅遊局.旅遊情況[Z],1999(15).
[4]楊洪.張家界市旅遊西線開發構想[J].桂林旅專學報,2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