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防治條例
A. 浙江省松材線蟲病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有效防治松材線蟲病,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植物檢疫條例》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松材線蟲病的防治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松材線蟲病防治應當遵循屬地管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預防為主、分類施策、綜合防治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的領導,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防控應急預案,落實防治工作責任和防治措施。
鄉(鎮)人民政府(含街道辦事處,下同)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具體監管制度,明確責任人員,履行松材線蟲病防治相關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園林)、交通運輸、民航、鐵路、廣播電影電視、工商、出入境檢驗檢疫、電力、通信、郵政等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松材線蟲病防治與檢疫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省、市、縣(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機構(以下簡稱防治檢疫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松材線蟲病的檢疫、檢查、疫情監測、除治方案設計與技術指導以及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松材線蟲病發生區及其毗鄰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聯防聯治制度,共同做好聯防區域內的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
跨市、縣(區)范圍的松林,其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有爭議的,由爭議雙方所在地的共同上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下列松材線蟲病防治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一)疫情監測、防治、檢疫封鎖經費;
(二)疫情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經費;
(三)疫情防治日常工作經費。
省人民政府及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安排松材線蟲病防治經費時,應當向松材線蟲病防治任務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傾斜。
財政、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松材線蟲病防治資金使用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制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騙取、截留、挪用防治資金。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科技、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鼓勵和支持相關科研、教學、生產單位開展松材線蟲病及其防治研究,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對在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第二章檢疫檢查第十一條單位和個人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調運松科植物及其製品的,應當向調出地縣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申請檢疫,經檢疫合格取得植物檢疫證書後,方可調運。調出地縣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發放植物檢疫證書的,應當同時將檢疫情況告知調入地縣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
單位和個人跨省級行政區域調運松科植物及其製品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單位和個人調運松科植物及其製品,應當在調運物品到達次日起五日內將植物檢疫材料報調入地縣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備案。調入地縣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可以對調運的松科植物及其製品進行復檢;復檢不合格的,應當進行除害處理或者予以銷毀。第十二條疫木不得調出松材線蟲病發生區。因當地不具備安全利用條件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確需向外地調運疫木的,應當報經省級以上防治檢疫機構批准。第十三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根據疫情防治需要並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松材線蟲病發生區及其毗鄰地區、重點預防區的交通要道、車站、碼頭設立臨時森林植物檢疫檢查點,對松科植物及其製品進行檢疫檢查。
配備檢疫人員的木材運輸檢查機構在檢查(巡查)中,應當加強對松科植物及其製品的檢疫檢查。第十四條單位和個人在非林區縣(市、區)從事松木經營、加工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之日起十五日內報所在地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五條經營、加工松科植物及其製品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健全檢驗檢測和內部管理制度,建立購銷、加工台賬,防止可能染疫的松科植物及其製品進入市場。第十六條木材加工企業利用疫木加工板材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許可;利用疫木造紙、製作人造板的,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許可。
從事疫木加工的企業應當在每年的安全期內完成對病死松木加工和加工剩餘物的集中除害處理工作。安全期為每年的十月一日至次年三月三十一日,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當地媒介昆蟲的羽化期作出適當調整,予以公告,並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除前款規定的疫木加工企業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存放、使用染疫松科植物及其製品。
B. 浙江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機動車排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機動車排氣污染的防治,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機動車,是指由內燃機驅動的車輛,鐵路機車、拖拉機除外。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規劃,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綠色交通,推廣智能交通管理,改善道路通行狀況,減少機動車排氣污染。
鼓勵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第五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有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應當加強文明交通和綠色出行的宣傳教育;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相關公益宣傳、加強輿論監督。第七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對機動車排氣污染違法行為進行投訴、舉報。對提供違法行為線索並查證屬實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予以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預防和控制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可以決定對本省新購機動車提前執行國家階段性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
在本省申請注冊登記和轉入登記的機動車應當符合國家、省規定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對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予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和轉入登記。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可以提前執行國家階段性車用燃油標准。
銷售車用燃油的經營者應當提供符合規定標準的車用燃油,並明示車用燃油標准。第十條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城市發展規模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採取相應措施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
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機動車排氣污染程度,採取劃定限制或者禁止通行區域、限制停車等措施減少機動車出行量。
在大氣污染嚴重的情況下,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採取限制、禁止機動車通行等臨時措施。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推進清潔能源汽車的燃料補給、充換電、維修等配套設施建設,採取財政補貼、提供通行便利、停車收費優惠等措施,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逐年提高新增或者更新的城市公共汽車、出租汽車、公務用車等車輛中清潔能源汽車的比例。其中,國家和省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每年新增或者更新的城市公共汽車中清潔能源汽車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第十二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劃定限制或者禁止通行區域、經濟補償等措施加快淘汰高排放機動車。
國家和省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的中心城區禁止摩托車通行。第十三條禁止生產、銷售燃油助力車,禁止燃油助力車上道路行駛。第十四條在本省注冊登記的重型柴油車、重型燃氣車應當按照規定配置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具體規定由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機動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應當保持機動車配置的車載排放診斷系統、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排氣污染控制裝置處於正常工作狀態。
禁止擅自拆除、閑置、破壞機動車車載排放診斷系統、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排氣污染控制裝置,或者刪除、修改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的數據。第三章檢測和治理第十五條在用機動車應當按照國家、省的有關規定,由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機構定期對其進行排氣污染檢測。經檢測合格的,方可上道路行駛。未經檢測合格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得核發安全技術檢驗合格標志。第十六條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實現信息聯網: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場所、設備、人員符合國家和省有關標准和規范要求;
(三)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計量認證合格。
對具備前款規定條件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機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與其聯網,並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公布已聯網的本地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機構的名稱、地址、咨詢電話等相關信息。
C. 浙江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控制農作物病蟲害危害,加強農業植物保護工作,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預防、治理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應當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與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並重的原則。第四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並落實農作物病蟲害災害防控責任制度,加強植保機構和隊伍建設,推進專業化統一防治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農業生產需要,組織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確定承擔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指導工作的機構和人員,協助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設施建設與維護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防、災害應急防控、綠色防治措施的推廣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農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植保機構具體承擔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及農葯安全使用的指導、監督等工作。
財政、科技、氣象、工商行政管理、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衛生、出入境檢驗檢疫、廣播電視、供銷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相關工作。第六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做好本村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確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指導人員,督促和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
農業生產經營者應當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知識和技術的學習,依法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第七條對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測與預報第八條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的要求,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站點和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健全監測預報工作制度,保障監測預報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九條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站點的監測預報設施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佔用或者損毀。
因重點工程建設等需要遷移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站點或者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徵得設立該監測預報站點或者設施的農業主管部門同意,並在其指導下進行重建。重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第十條需要在農田、果園等農業生產經營場所安裝監測預報設施,或者實施監測預報活動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應當予以配合。
因安裝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設施或者實施監測預報活動,給農業生產經營者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給予補償。第十一條植保機構應當按照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規范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
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人員應當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及時准確提供監測數據。
縣級植保機構可以根據需要臨時聘用具備農作物病蟲害監測技能的人員,協助開展調查監測工作。
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規范,由省農業主管部門制定。第十二條植保機構應當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數據,按照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規范,及時作出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無償發布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並提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意見。
除植保機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或者防治意見。
禁止偽造、變造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或者防治意見。第十三條農作物發生較大范圍病蟲害危害或者受到不明原因危害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及其植保機構報告。第十四條氣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監測預測分析,發布農作物病蟲害氣象預報。氣象部門與農業主管部門應當相互無償提供用於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的氣象信息和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信息。
廣播電視、政府門戶網站和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報紙等媒體,應當及時無償播發、刊登植保機構發布的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
D. 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和城市建設,保證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
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削減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保證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標准。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促進清潔生產,改進能源結構,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漁業、鐵路等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機動車船污染大氣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計劃、經濟貿易、建設、市容環衛、國土資源、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規劃等管理部門,按各自職責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和不依法履行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行為進行舉報或者控告。
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守秘密。第六條在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應當給予獎勵。第二章 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和本轄區內的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區劃,對大氣環境實施質量控制。
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區劃由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劃分,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區劃可以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適當調整,調整程序按前款規定執行。第八條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等國家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准,並可以根據國家規定,採取更為嚴格的措施,保持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標。第九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稱排污單位),必須向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其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並提供防治大氣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
排污單位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第十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排放標准。第十一條本省實施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計劃部門,根據國家核定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各地大氣環境容量和大氣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全省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總量控制計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主要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及排放總量、應當削減的污染物排放量及削減時限要求。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准下達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制定本轄區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控制要求,可以對國家和本省尚未實施總量控制的大氣污染物實施總量控制。第十二條市、縣(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國務院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根據有關排污單位現有排放量、產業發展規劃和清潔生產要求及本轄區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擬定有關排污單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並向社會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十五日。
排污單位對擬定的排放總量指標有異議的,應當在公示期間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復核申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復核並答復申請人。
公示期間排污單位未提出異議或者異議申請經復核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排污單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由同級人民政府核發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第十三條有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的排污單位,必須按照排放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濃度和其他排放條件排放污染物。
排污單位現有排放量超過核定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排污單位應當如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務。
E. 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16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協調機制,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第四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本條例規定的職責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本轄區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發現大氣環境違法行為應當予以制止,並及時報告負有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考核辦法,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和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和省有關部門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的重要內容。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考核實施細則。
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問責制度。
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執行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未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或者對重大大氣污染突發環境事件處置不力,以及有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的,對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進行問責。第七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執行國家和省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大氣污染,並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
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督促會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減少大氣污染。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公共管理和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宣傳、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推動公眾、社會組織參與大氣環境保護。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下列規定履行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
(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工業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及相關監督管理工作;
(二)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煤炭質量管理,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出入境檢驗檢疫、環境保護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加工、銷售、進口、使用的煤炭質量實施監督管理;
(三)質量技術監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生產、進口、銷售、使用燃煤(燃油)鍋爐的監督管理;
(四)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機動車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會同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農業、水利等部門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環境保護、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查處生產、銷售、進口超過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行為;
(五)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海事管理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運輸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負責漁業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六)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生產、銷售、進口機動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燃料、發動機油、氮氧化物還原劑、燃料和潤滑油添加劑以及其他添加劑實施監督管理;
(七)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公路施工和運輸揚塵的監督管理。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港口碼頭貯存物料和作業揚塵的監督管理。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房屋建築工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地揚塵的監督管理。城鄉規劃、國土資源、房屋徵收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建築物拆除施工揚塵的監督管理。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城市道路揚塵的監督管理。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礦產開采粉塵和礦山作業揚塵的監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整治揚塵的監督管理;
(八)農業主管部門負責農業生產活動排放大氣污染物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監督管理;
(九)餐飲服務業排放油煙、異味、廢氣,對樹木、花草噴灑劇毒、高毒農葯,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露天燒烤食品,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的監督管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未確定監督管理部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十)其他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由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以及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實施。
F. 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艾滋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和組織實施艾滋病防治行動計劃,統籌協調,落實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做好艾滋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艾滋病防治工作實行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領導協調機制,定期對艾滋病防治工作進行督導和考核。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開展艾滋病防治以及關懷和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宣傳教育活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社會環境。第六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計劃生育協會、艾滋病防治協會等團體應當協助各級人民政府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七條鼓勵和支持開展艾滋病防治的社會捐資和慈善活動,鼓勵和支持建立關愛場所及志願者服務組織。
單位和個人向艾滋病防治事業捐贈的,依照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預防工作,對從事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學、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工作的人員,建立職業意外感染的應急處理、治療、工作、生活等保障制度。第二章宣傳教育第九條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艾滋病防治宣傳工作計劃,並報宣傳主管部門。
宣傳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協調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工作,督促和檢查有關媒體的具體執行情況。
報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傳,無償刊登、播放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廣告。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城鎮繁華地段設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廣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轄區內設置健康教育宣傳專欄,加強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對有關單位和個人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宣傳教育信息、師資培訓等技術支持。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及職業介紹服務機構,應當對外來務工人員加強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並為其提供有關信息和咨詢服務。
用工單位應當對員工加強艾滋病防治的宣傳,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崗位培訓和安全教育。第十三條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有關課程。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按照規定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教育。
有關部門和幹部培訓院校在國家工作人員任職培訓時,應當將艾滋病防治策略列為培訓內容。第十四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對城鄉居民和外來人員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開展有關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教育。第十五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診療場所設置艾滋病防治宣傳欄,提供艾滋病防治資料。第十六條有關部門和組織應當結合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活動,加強農村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演出艾滋病防治節目和播放宣傳教育片。第十七條公共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服務人員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培訓和宣傳教育,在其經營場所內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第三章預防與控制第十八條建立健全全省艾滋病監測網路。
省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制定全省艾滋病監測規劃和工作方案。市、縣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根據全省艾滋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的艾滋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開展艾滋病監測和專題調查,掌握艾滋病疫情變化情況和流行趨勢。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加強本轄區內艾滋病的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和預防、控制的技術指導工作。
G. 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2013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於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第三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廣和支持開展清潔生產,增加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鼓勵多渠道投資,促進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產業化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利於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固體廢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區域開發、產業發展等規劃,應當統籌考慮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促進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年度目標管理,並作為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委託其所屬的固體廢物管理機構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監測制度和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立監測網路。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固體廢物排放數量、污染情況及處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發布固體廢物的種類、產生量、處置狀況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詢系統,為公眾查詢和獲取有關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務。第八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舉報制度,對舉報的問題及時調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對舉報屬實,為查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重大違法行為提供主要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新聞媒體單位應當加強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第二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一般規定第九條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符合清潔生產要求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危害。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資料檔案,並按年度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申報登記內容發生重大改變的,應當在發生改變之日起十日內向原登記機關申報。第十條生產、銷售列入國家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和包裝物的企業,應當在產品報廢和包裝物使用後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回收。
企事業單位應當對其產生的可以利用的工業固體廢物加以利用。無條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條件的單位加以利用;對暫時不利用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建設貯存設施,安全分類存放;對不能利用的,應當按照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自行處置或者委託依法設立的固體廢物處置單位處置。第十一條禁止進口列入國家禁止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進口列入國家限制進口目錄及自動許可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進口固體廢物利用活動的監督檢查。
利用進口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對其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向所在地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不能利用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
列入國家限制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進口後未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標准進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買賣或者轉讓。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H. 浙江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和規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保護和改善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戶的養殖污染防治。
本辦法所稱的畜禽養殖戶,是指畜禽存欄數量未達到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規模標准,從事經營性畜禽養殖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畜禽養殖戶的具體認定標准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第三條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戶承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落實國家和省規定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義務,並依法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和完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督促環境保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職責做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協助環境保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畜牧業監督管理以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相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財政、國土資源、規劃、林業、水利、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六條村民自治組織可以制定和實施有關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置等村規民約,對本村居民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發現畜禽養殖污染環境的,應當及時制止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畜禽養殖協會應當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防止和減少畜禽養殖環境污染行為。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組織編制畜牧業發展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科學確定畜禽養殖的品種、規模和總量,落實畜禽養殖污染區域控制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並適時修訂完善。第八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技術規范的要求,組織劃定禁止、限制養殖區域,並向社會公布。第九條禁止養殖區域內不得有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戶從事畜禽養殖活動;已有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戶,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限期轉產轉業、搬遷、關閉;造成其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補償。
限制養殖區域內應當嚴格控制畜禽養殖總量,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得超過畜禽養殖總量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將限制養殖區域內畜禽養殖總量情況告知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第十條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按照下列規模標准認定:
(一)生豬存欄200頭以上;
(二)其他畜禽存欄數量按照省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換算比例折算。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需要執行低於前款規定的規模標準的,應當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後共同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條新建、改建和擴建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報告書(登記表)應當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提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方案和措施,明確是否自行建設防治污染的設施(含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下同),以及是否委託從事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服務的單位代為處置;以土地消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應當明確需要配套的土地面積。
環境影響報告書(登記表)確定畜禽養殖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其審批決定同時抄送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相關設施建設、運行以及綜合利用的指導、服務。第十二條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污染防治設施的,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書(登記表)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建設污染防治設施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建立相關設施運行管理台賬。台賬應當載明設施運行、維護情況以及相應污染物產生、排放和綜合利用等情況。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向環境排放經過處理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