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稅法規則公平

稅法規則公平

發布時間: 2022-06-16 02:59:12

『壹』 關於稅法公平原則 國內外的主流學說都有什麼

稅法基本原則是指規定於或寓意於稅收法律之中對稅收立法、稅收執法、稅收司法及稅法學研究具有指導和適用解釋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規則。稅法基本原則是稅法本質的集中體現,是稅收立法和執法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研究稅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具有理論上的知識意義,而且具有應用意義。它對於指導稅收立法、規范稅法解釋、克服成文稅法之缺陷、發揮稅法的功能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確立稅法的基本原則對於完善稅法體系、規范稅法功能、保障稅法實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公平原則對社會的分配、個****益、各方利益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古今中外,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我國的稅法學研究雖然也接受了公平原則作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是學者們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稅收公平原則」,直接將其作為稅法的基本原則,從而嚴重弱化了該原則對稅收理論及實踐的指導意義,導致稅法不公平現象嚴重。筆者認為,有必要澄清稅法公平原則的應有含義,實際上,稅法上公平原則的內涵要遠大於「稅收公平原則」這一表述所包含的內容,筆者將其表述為「稅法公平原則」而不是「稅收公平原則」。原因有二:第一,「稅收」更體現的是一種經濟學或者說是財政學上的概念,而不是嚴謹意義上的法學概念,直接將「稅收公平原則」作為稅法基本原則之一,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亂。第二,稅法上公平原則的內涵要遠大於稅收公平原則。公平是一個涉及面廣、涵蓋內容豐富的概念。真正的、完整的公平,既滲透於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又融會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用具有更大包容性的「稅法公平原則」這一稱謂。
實際上,稅法公平不僅包括納稅人與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公平(即傳統上所說的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而且還應該包括納稅人與征稅人之間的征納稅公平和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用稅公平。由此上升至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本文先從誤導稅法學界多年的稅收公平原則談起,然後論述稅法公平原則與稅收公平原則的區別,最後詳細闡述稅法公平原則的內涵。
1稅收公平原則的演進及含義
稅收公平原則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稅收公平原則的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他認為,稅收應盡量公平合理,對納稅人要一視同仁,稅收負擔要相對穩定,不能超過勞動者的承受能力。但是第一次明確、系統的闡述稅收公平原則的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他明確提出了稅法的四原則,其中之一即是具有公平內涵的平等原則。他指出平等原則是指「一切國民,都須在可能的范圍內,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國家保護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交納國賦,維持政府。」19世紀後期德國的阿道夫•瓦格納(Adolf Wagner)提出了稅法的社會正義原則,這一原則又分為兩個具體原則,一是普遍原則,即一切有收入的公民都要普遍納稅;二是平等原則,即根據納稅能力大小課稅,稅收負擔力求公平合理。進入20世紀後,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壟斷階段,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凱恩斯學派進一步發展了稅收公平理論。此後,西方學者一致認為當代稅法的最高原則就是「效率」和「公平」。
稅收公平原則在西方的演進有其合理性,我國稅法學者也普遍接受了這一原則。對於這一原則,中外學者已經形成了共識,即所謂稅收公平「是指不同納稅人之間稅收負擔程度的比較,納稅條件或納稅能力相同的納同樣的稅,條件或納稅能力不同的納不同的稅。」因此,「公平是相對於納稅人的課稅條件說的,不單稅收本身的絕對負擔問題。」由此看來,將傳統上所說的稅收公平原則表述為「稅負公平原則」更為科學一些,因為它表示的是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公平分配。這一原則包含兩層含義: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
①橫向公平。是指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繳納數額相同的稅收,即稅制應以同等的方式對待條件相同的人。橫向公平強調的是情況相同,則稅收相同。例如:我國現在正在立法進程中的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就是為了實現橫向公平。稅收橫向公平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第一,稅法應當從法律的高度,排除對任何社會組織或者公民個人不應有的免除納稅義務,只要發生稅法規定的應納稅的行為或事實,都應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第二,稅法對任何社會組織或者公民個人履行納稅義務的規定應當一視同仁,排除對不同的社會組織或者公民個人實行差別待遇;第三,稅法應當保證國家稅收管轄權范圍內的一切社會組織或者公民個人都應盡納稅義務,不論收入取於本國還是外國,只要在國家稅收管轄權范圍之內,都要盡納稅義務。
②縱向公平。是指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繳納數額不同的稅收,即稅制如何對待條件不同的人。例如:高收入者應當比低收入者多納稅。現在各國在個人所得稅上採用的累進稅率制就是為了實現縱向公平。一般來說,採用累進稅率可以實現對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再分配公平,體現稅負的公平原則。
怎樣才能做到稅負公平呢,西方學者先後有「利益說」和「能力說」。「利益說」亦稱「受益標准說」,即納稅人應納多少稅,應根據每個人從政府提供的服務中所享受的利益多少來確定,沒有享受利益的人就不納稅。但是,「利益說」將稅收視為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的自願支付,即納稅是建立在個人的邊際效用評價上,因此個人容易低估實際收益,而且對免費搭車的策略行為無能為力。所以現在它被「能力說」取代。「能力說」亦稱「能力標准」,是指以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為依據納稅。納稅能力大者應多納稅,納稅能力小者少納稅,無納稅能力者則不納稅。目前多是以納稅人的所得為主衡量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對納稅人所得適用累進稅率制。
2稅法公平原則與稅收公平原則的比較
雖然在事實上,稅收公平原則與稅法公平原則具有緊密的聯系,是稅法公平原則部分實質性內容的來源,但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分配關系或經濟杠桿作用的體現或表現,因此,它是一種經濟原則。而稅法公平原則的基本內容雖然包含稅收公平原則,是對稅收公平原則內容的反應或體現,但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法律原則,是經濟分配關系的法律表現,屬於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並且,稅法公平原則的內涵遠大於稅收公平原則。稅收公平只是稅法公平的一個結果,只有稅法公平了,稅收才能公平。因此,他們兩者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也是根本的。只有把握了兩者之間的這種根本的區別,才能真正從本質上把握稅法公平原則的本質。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有:
第一,稅收公平原則是一種稅收原則,稅收原則是稅收在執行職能中處理所涉及的諸如稅收總量、稅負分配、稅後經濟影響等各種問題的經濟意義上的准則。稅收公平原則即是其中關於稅負分配的基本原則。而稅法公平原則是一種法律原則,是指稅法活動始終遵循社會公平。它不僅關注經濟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實現整個社會層面上的公平。這里的社會是包含了經濟、政治、環境等多方面的統一體。
第二,經濟上的稅收公平主要從稅收負擔帶來的經濟後果上考慮。而法律上的稅法公平不僅要考慮稅收負擔的合理分配,還要從稅收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方面考慮稅的公平問題。納稅人既可要求實體利益上的稅收公平,也可要求程序上的稅收公平。
第三,法律上的稅法公平是有具體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的。這種公平可以得到立法、執法、司法上的保障。比如:立法者在立法時就試圖將所有的人成為具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避免使某些人有超越稅法而享有不納稅的特權;征稅機關在征稅時不能對特定的納稅人給予歧視性對待,也不能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對特定納稅人給予特別優惠,因為對一部分納稅人的特別優惠,很可能就是對其他納稅人的不公平;當納稅人收到征稅機關不公平的待遇時,他可以通過向稅務機關申請稅務行政復議或直接以行政訴訟的方式保護自己,免受不公平的對待。
3稅法公平原則的內涵
實際上,稅法公平原則的內涵遠大於現在稅法學界所公認的「稅收公平原則」的內涵,它包含稅收公平原則而又不限於稅收公平原則。稅法公平原則應當包括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公平、納稅人與征稅機關之間的征納稅公平、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用稅公平、納稅人之間的區際公平及代際公平等等。稅法公平本身不是目的,這些公平最終都是為了實現終極的社會公平和社會效益。
3.1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公平
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公平實際上就是傳統上所說的「稅收公平原則」的內容,即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在前文對其已有詳細論述,此不贅述。

『貳』 如何理解稅收的公平與效率原則

稅收的公平原則稅收的公平原則是指稅收本身的公平,即國家征稅要使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並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保持均衡。1.稅收的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橫向公平是指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當繳納數額相同的稅收,並且稅收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縱向公平是指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當繳納不同的稅收,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差別要同納稅人的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的差別相適應。可以說橫向公平是縱向公平的前提條件,只有同等條件的納稅人之間實現公平,不同條件的納稅人之間才會實現公平。2.衡量稅收公平的標准要使稅收既做到橫向公平,又保證縱向公平,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弄清楚公平是就何而言的,即要確定以什麼標准來衡量稅收公平與否。稅收理論界對稅負公平標准大體有三種解釋,即:受益原則、機會原則和負擔能力原則。(1)受益原則衡量稅收公平的受益原則是指稅收負擔應該按納稅人從稅收的使用中得到的利益大小來分攤。(2)機會原則衡量稅負公平的機會原則是指稅收負擔按納稅人取得收入的機會大小來分攤,即按納稅人支配的生產要素的量來分攤。如果納稅人支配的生產要素相等,在平均資金利潤率決定價格的條件下,就是獲得盈利的機會相等,對他們應徵收相同的稅賦;否則,納稅人的稅負應有所差別。(3)負擔能力原則衡量稅負公平的負擔能力原則是指稅收負擔按納稅人實際負擔能力的大小來分擔。稅收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的內涵及關系(一)稅收公平原則的理論含義稅收公平原則就是指政府征稅要使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並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稅收負擔的公平,包括稅收的橫向公平——相同納稅能力的人繳納相同的稅和縱向公平——不通納稅能力的人繳納不同的稅;二是稅收的經濟公平,即通過稅收機制建立機會平等的經濟環境,實現起點的公平。;三是稅收的社會公平,即通過稅收機制對社會成員個人的收入進行調節,以征稅或補貼方式實現社會成員間利益上的相對公平,實現結果的公平。(二)稅收效率原則的理論含義 稅收的效率原則指的是以盡量小的稅收成本區的盡量大的稅收收益它通過稅收成本與稅收收益的比較得以衡量。稅收的效率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稅收的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率。稅收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關系及處理方法. 1.稅收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稅收的公平與效率原則是既矛盾有統一的兩個范疇。矛盾表現在具體的稅收制度中很難兼顧公平與效率,二者往往是相互抵觸的。公平原則強調量能負擔,而效率原則強調稅收應盡量避免對經濟產生干擾,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穩定與增長,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可能拉開貧富差距,從而破壞公平原則。但從整個經濟運行的方面來看,公平原則是實現稅收效率原則的前提。只有在達到一定程度的公平原則為前提,才能談及效益問題。如果不以一定的公平為前提,政府征稅就不會被納稅人接受,從而影響市場的公平競爭,扭曲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當然就會使效益無法提高。從另一方面看,效率為公平原則的實現提供了動力,效率的提高可以保障公平更好地實現。盲目的平均主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只有在整個經濟都很活躍的時候,整個社會的公平程度才有可信度。2.稅收公平與效率原則的處理我國正處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起步階段,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我國的根本任務。因此,只有效率優先,低消耗、高產出,保障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水平的公平。只有經濟效率提高了,可供分配的財富增加了,全體社會成員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物質基礎,國家才有可能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調節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貧困地區的人民早日擺脫貧窮,並通過福利、救濟等辦法來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堅持效率優先,並不是說公平不重要,更不能以犧牲公平為代價來換取效率的提高。事實上,公平和效率都是社會主義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基本保證,沒有效率就沒有高水平的公平,而社會的不公平也制約和阻礙著效率的提高。第一,收入差距過大,兩極分化,會導致佔比重相當大的低收入者有效購買力低,有效需求不足,使生產力發展受到制約:第二,實現高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如果低收入者通過主觀努力和勤奮勞動不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便會損害效率,甚至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和動盪。現在,我們一方面應堅持不懈地發揮稅收促進經濟發展和效率提高的作用,堅持公平稅負,鼓勵競爭;另一方面,要強化稅收在實現社會收入公平分配方面的功能,調整稅制結構。

『叄』 簡述稅法基本原則

稅法基本原則包括稅收法定原則、稅收公平原則、稅收效率原則、實質課稅原則。稅法的基本原則反應稅收活動的根本屬性,是稅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礎。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

拓展資料:

一般說來,主要的稅收法規,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公布施行;各稅條例(草案)和徵收辦法,由國務會議審議通過,公布施行;稅法實施細則,由財政部根據稅收基本法規作出解釋和詳細規定;有關地方各稅的征免和各稅具體稽徵管理制度,一般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或省級人民政府規定。

稅法由一些基本因素所構成: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其他因素有: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免稅和違章處理等。

一、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即納稅主體,是指法律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不同於負稅人。負稅人是最終負擔國家徵收稅款的單位和個人,通常情況下,納稅人同時也是負稅人,即稅收負擔最終由納稅人承擔,如所得稅的負稅人就是納稅人。但有些稅種的納稅人與負稅人並不一致,如流轉稅的稅款雖由生產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納稅人繳納,但稅收負擔卻是由商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者承擔的。

納稅人也不同於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人是法律規定的,在其經營活動中負有代扣。

稅款並向國庫繳納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如個人所得稅就是由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代扣代繳。

納稅人有兩種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和法人是兩個相對稱的法律概念。自然人是基於自然規律而出生的,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包括本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法人是自然人的對稱,根據《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基於法律規定享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獨立的財產和經費,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會組織。我國的法人主要有四種: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

二、征稅對象

征稅對象,又稱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是指對何種客體征稅,即征稅的標的物。如消費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消費品(如煙、酒等);房產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房屋。征稅對象是稅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區分不同稅種的主要標志。

三、稅目

稅目,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是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征稅品種和項目。如消費稅就設有煙、酒和酒精、化妝品等稅目。

四、稅率

稅率,是指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例。稅率是計算應納稅額的尺度,反映稅負水平的高低。我國現行稅率分為三種:

1.比例稅率。指按照固定比例確定的稅率,即不論征稅對象數額大小,只按一個固定比例征稅。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均實行比例稅率。

(1)單一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所有納稅人都適用同一比例稅率。

(2)差別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適用不同的比例征稅。

(3)幅度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稅法只規定最低稅率和最高稅率,各地區在該幅度內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

2.累進稅率。指根據征稅對象數額大小而確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征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反之,征稅對象數額越小,稅率越低。如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確定。

3.定額稅率。

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直接規定應該納稅額的稅率形式。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其自然單位,也可以是特殊規定的復合單位。前者如現行稅制中的鹽稅以鹽的噸數作為計量單位,資源稅中的天然氣以千立方米為計量單位。採用定額稅率征稅,稅額的多少同征稅對象的數量成正比。

中國現行稅制中的定額稅率有四種表現形式:

(1)地區差別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按照不同地區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具有調節不同地區之間級差收入的作用。

(2)分類分級定額稅率,即把征稅對象按一定標志分為類、項或級,然後按不同的類、項或級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

(3)幅度定額稅率,即在統一規定的征稅幅度內根據納稅人擁有的征稅對象或發生課稅行為的具體情況,確定納稅人的具體適用稅率。

(4)地區差別、分類分級和幅度相結合的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在按照地區差別或分類分級定率的前提下,實行有幅度的定額稅率。

『肆』 稅法基本原則的稅收公平

現代各國的稅收法律關系中,所有納稅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此,稅收負擔在國民之間的分配也必須公平合理。稅收公平原則是近代平等性的政治和憲法原則在稅收法律制度中的具體體現。至於何謂公平,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的認識也是不同的。亞當.斯密認為,個人為支持政府,應按個人的能力,即以個人在國家保護下所獲得的利益,按比例繳納稅收,此即為課稅公平的意義。這一公平觀念後經瓦格納引申,並加入社會政策觀念,便形成了「課稅公平原則」,即根據社會政策的觀點,按納稅能力的大小,採用累進稅率課稅,以求得實質上的平等,並不承認財富的自然分配狀態。同時,對最低生活費免稅,並重課財產所得稅。瓦格納還以每單位所得效用將隨所得的增加而遞減為前提,主張公平的稅收負擔應以相同的犧牲為依據。這是瓦格納的社會政策的公平,而不是亞當?斯密的自然正義的公平。此後,福利經濟學派的艾吉沃斯從福利的觀點,認為稅收公平相當於邊際犧牲。於是稅收公平原則就由最早的絕對公平原則演變成利益說、負擔能力說,並從福利的觀點,使公平的意義與福利觀念相結合。近代學者馬斯格雷夫認為,稅收公平應是,凡具有相等經濟能力的人,應負擔相等的稅收;不同經濟能力的人,則負擔不同的稅收。也就是說公平的概念包括兩種,一為水平的公平,一為垂直的公平。水平的公平是指處於同等經濟狀況的人應納同等的稅收,如當兩個人稅前有相等的福利水準時,則其稅後的福利水準亦應相同;而垂直公平的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等福利水準的人應課征不同等的稅收。為此,首先必須決定課稅後每人效用相對降低的程度,而這又牽涉到人與人之間效用比較的價值判斷。 綜上所述,在拋棄絕對公平地按人頭或其他定額標准征稅的主張後,學術界對公平原則的理解主要有兩派,一為受益說,一為負擔能力說。
在受益說中,水平公平是指凡自政府得到相同利益者應負擔相同的稅收,垂直公平是指凡自政府所得利益不同者應負擔不同的稅收。富者的財產、生命受政府的保護比窮者為多,故享有的利益也多,因此,只有富者負擔較多的稅收、窮者負擔較少的稅收才算是公平。受益說要求按照從以稅款為基礎的財政支出中得到的利益來分配稅收負擔,這的確可以適用於公路使用的課稅和社會保險方面,以及許多城市設施的建設。但受益說不適用於大多數的公共產品,如國防和教育等,因此對稅收公平而言,只是提供了一個解決局部問題的補充辦法,不宜作為稅收公平原則的普遍體現。相比而言,負擔能力說能夠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負擔能力說的代表人物是穆勒和庇古,他們引入相對犧牲的概念,認為凡具有相同納稅能力者應負擔相同的稅收,不同納稅能力者應負擔不同的稅收。這個觀點被稅法學界和稅收立法者引進稅法的觀念中,並發展成稅法上體現稅收公平原則的量能課稅原則。
所謂稅收負擔能力,是指各納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其基礎有所得、財產和消費三種。西方學者認為,把消費當作稅收負擔能力的尺度不適。消費稅依其課稅對象的選定方法容易產生累退性。若只對奢侈品課稅,雖然可以避免累退性,卻無法保證充裕的財政收入;若將課稅對象擴及生活必需品和准生活必需品,稅收收入倒是可以保證,但稅收負擔又易變成累退性。對財產課稅的效果當然會比對消費課稅好,因為財產代表了一種支付能力,並且已成為個人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如果只對個別財產徵收財產稅,同樣無法滿足財政的需求;如果對所有的財產不加區別地征稅,由於相同價值的財產在不同收入階層的納稅人中有不同的效用,因此也不一定符合公平原則。另外,財產課稅還很難做到對低收入階層的稅前扣除等,而對富裕階層征稅過重也會影響其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故而選擇所得作為衡量稅收負擔能力的標准最為合適,因為所得是一種可以用貨幣衡量的收入,易於度量,且穩定規范,可以作為現代社會支撐納稅能力的基礎。加之所得是一種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的純收入,能夠真實反映各類納稅人真實的收入狀態和納稅能力,且可以根據最低生活費標准進行稅前扣除,還能適用累進稅率和根據不同性質和來源的所得使用不同的征稅辦法。故以所得為依據設計稅收負擔可以實現水平和垂直的公平,特別是無負擔能力不納稅的觀念可以保障納稅人的生存權。

『伍』 什麼是稅收的量能原則,公平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與量能課稅原則。後者是前者的組成部分之一。葛克昌教授在其《量能原則與所得稅法改革》一文中對量能課稅原則有精彩論述。他認為,量能原則在稅法發展演進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對所得稅法而言,應當依個人經濟負擔能力分配稅收。如果,放棄改原則或視之為具體內涵之空虛公式,則稅法之演變只能訴諸議會多數決議或專斷獨行。從平等性與量能原則的關系來看,由於租稅無具體之對等給付,所有納稅義務只有平等負擔或犧牲時才具有合理正當性,而稅收負擔能力是衡量租稅負擔是否平等的標准。從比例原則與量能原則的關系來看,課稅平等原則如果不能發展為適當負擔之平等性,縱然平等課稅亦只是等同於不正義。所以量能課稅原則要求的是合乎比例原則的平等,租稅的界限即為稅法之比例原則,特別是適當性原則與禁止過度原則。

『陸』 稅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稅法基本原則是統領所有稅收規范的根本准則,為包括稅收立法、執法、司法在內的一切稅收活動所必須遵守。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基本原則的核心。
1.稅收法定原則
也稱為稅收法定主義,是指稅法主體的權利義務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確。稅收法定主義貫穿稅收立法和執法的全部領域,其內容包括稅收要件法定原則和稅務合法性原則。
(1)稅收要件法定主義——立法角度
①國家對其開征的任何稅種都必須由法律對其進行專門確定才能實施;
②國家對任何稅種征稅要素的變動都應當按相關法律的規定進行;
③征稅的各個要素不僅應當由法律作出專門的規定,這種規定還應當盡量明確。
(2)稅務合法性原則——執法角度
①要求立法者在立法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稅種徵收的法定程序加以明確規定,既可以使納稅得以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社會成本,又尊重並保護了稅收債務人的程序性權利,促使其提高納稅的意識;
②要求征稅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征稅過程中,必須按照稅收程序法和稅收實體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自己的職權,履行自己的職責,充分尊重納稅人的各項權利。
2.稅收公平原則
一般認為稅收公平原則包括稅收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即稅收負擔必須根據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分配,負擔能力相等,稅負相同;負擔能力不等,稅負不同。
稅收公平原則源於法律上的平等原則。強調「禁止不平等對待」的法理。
【舉例】《個人所得稅法》中對勞務報酬所得畸高的,實行加征的規定,對所得高的提高稅負,量能課征,體現了稅法基本原則中的稅收公平原則。
3.稅收效率原則
稅收效率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經濟效率,二是指行政效率。前者要求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後者要求提高稅收行政效率。
4.實質課稅原則
是指應根據客觀事實確定是否符合課稅要件,並根據納稅人的真實負擔能力決定納稅人的稅負,而不能僅考慮相關外觀和形式。
【舉例】如果納稅人通過轉讓定價或其他方法減少計稅依據,稅務機關有權重新核定計稅依據,以防止納稅人避稅與逃稅,這樣處理體現了稅法基本原則中的實質課稅原則。

『柒』 稅法立法中的公平原則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應少納稅,沒有負擔專能屬力的不納稅;
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極差收益者應多納稅,反之少納稅;
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捌』 稅收公平的到底稅法基本原則有哪幾條構成

是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劉劍文主張四個基本原則,即稅收法定原則、稅收公平原則、社會政策原則、稅收效率原則。張守文主張稅法的原則分為基本原則和適用原則兩大方面,稅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稅收法定原則、稅收公平原則和稅收效率原則;稅法適用原則包括實質課稅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禁止類推原則、禁止溯及課稅原則。 諸基本原則之間可能互不相容,這是因為稅法基本原則的出現是歷史的產物而非邏輯的產物,體現在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與實質課稅原則、量能負擔原則與稅收效率原則、稅收公平主義原則與社會政策原則等,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

熱點內容
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1-25 01:55:36 瀏覽:367
福建教育督導條例 發布:2025-01-25 01:27:36 瀏覽:234
法院專送郵箱 發布:2025-01-25 01:23:34 瀏覽:174
法學考公務員占優勢嗎 發布:2025-01-25 01:21:23 瀏覽:780
勞動法對入職人員 發布:2025-01-25 00:47:14 瀏覽:966
人社系統開展法治建設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 發布:2025-01-25 00:25:04 瀏覽:506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4 發布:2025-01-24 23:51:00 瀏覽:788
法學論文的格式 發布:2025-01-24 23:50:58 瀏覽:286
微法院垃圾 發布:2025-01-24 23:32:58 瀏覽:288
刑法體系分為 發布:2025-01-24 23:13:43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