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重慶市徵收條例

重慶市徵收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16 21:34:17

⑴ 重慶市征地補償標准

1.土地補償費16500元/畝。2.青苗費:3000元/畝(建設用地面積除外)。3.附著物補償費:7000元/畝(建設用地面積除外)。4.房屋及構築物補償費:據實丈量,計算補償費。
法律分析
拆遷人應當依照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另有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⑵ 重慶市徵收城鎮土地使用費暫行辦法

第一條為維護國家對城鎮土地的所有權,保護土地使用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城鎮地產管理,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1986〕7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本市區、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均應按本辦法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費。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按專門規定繳納場地使用費。第三條徵收土地使用費的主管機關是各級房地產管理機關。第四條土地使用費以土地使用征記載的面積為計費依據,按規定等級標准計算徵收。未登記發證前,由使用人據實申報,按區、縣房地產管理機關核定的面積和標准計算徵收。土地使用經界有爭議的,按使用人實際佔用面積計算徵收。第五條土地使用費按不同地區劃分為六等十四級。各等級的收費標准,見附件。
市中區適用一等至四等;江北、沙坪壩、南岸、九龍坡、北碚、大渡口區適用二等至六等;南桐礦區、雙橋區和各縣城、建制鎮適用三等至六等;不屬鎮的工礦區適用四等至六等。第六條土地使用費收費標準的調整,由市房地產管理局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各等級地區范圍的劃分及調整,由區、縣房地產管理機關報市房地產管理局批准。
各等級地區的劃分及調整,由區、縣房地產管理機關報市房地產管理局批准。第七條土地使用費按月計算,每年分兩次繳納,上半年在三月底前,下半年在九月底前。超過繳納期限的,按日加收應繳土地使用費1‰的滯納金。
撥用國有土地,從發布拆遷公告之日起計算徵收土地使用費。
土地使用費由所在地的房地產管理機關負責徵收。第八條對軍隊用地;寺廟、教堂、公園、名勝古跡用地;市政街道、廣場、綠地等共共用地;鐵路線路、站台、道路用地;港區碼頭、道路用地;飛機場跑道、停機坪用地及必要空地;水利工程用地;輸油、輸氣管道用地;直接用於農、林、牧、漁生產用地;礦山、林區建築物以外的用地;油庫、炸葯庫建築物以外的安全用地,不徵收土地使用費。
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的部分土地,免收土地使用費一年至二年。
住宅用地可按所在地的等級標准減半徵收土地使用費。
黨、政、群團單位,普通中、小學校及幼托等單位非住宅用地,經批准可減收或緩收土地使用費。
本條規定不收、減收或緩收土地使用費的,如改作營業用地,應按所在地的等級標准加收土地使用費。第九條對違章佔用土地,除按有關規定處理外,在違章期間,按所在地的等級標准加收一倍至五倍的土地使用費。第十條經批準的臨時用地,應在用地前一次繳清土地使用費。超過批准用地期限的,按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違章佔用土地處理。第十一條土地使用費收入屬城市維護建設的專用資金,各級房地產管理機關應定期劃撥市財政專戶,專款專用。由市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統一安排使用,各級財政部門監督管理。第十二條土地使用權屬或收費爭議,按《重慶市城鎮房地產糾紛仲裁條例》規定辦理。第十三條本辦法由市房地產管理局負責解釋,本辦法的實施細則,由市房地產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規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第十四條本辦法自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生效。過去本市有關規定若與本辦法相抵觸的,按本辦法執行。
國家有新的規定後,按國家統一規定執行。
附:城鎮土地使用費標准
城鎮土地使用費標准
城鎮土地使用費,按月計算,每月每平方米的征費標准如下:
一等地區甲級0.50元乙級0.40元丙級0.30元
二等地區甲級0.25元乙級0.22元丙級0.18元
三等地區甲級0.15元乙級0.12元丙級0.10元
四等地區甲級0.08元乙級0.06元
五等地區甲級0.04元乙級0.03元
六等地區一律0.02元

⑶ 重慶市公路養路費徵收管理條例(2003修訂)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公路養路費的徵收管理,保護車輛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公路事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公路養路費的繳納、徵收、稽查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車輛所有者是公路養路費的繳費義務人。各型機動車輛以及從事營業性運輸的拖拉機的所有者應當按國家和本市的規定繳納公路養路費。
公路養路費是用於公路養護、建設和管理的專項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專款專用,並接受審計監督。第四條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領導全市公路養路費的徵收稽查管理工作,其依法設立的各級交通征費稽查機構(以下簡稱征稽機構),具體負責公路養路費的徵收、稽查、管理。
區縣(自治縣、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從事營業性運輸的拖拉機養路費的徵收、稽查。第五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公路養路費徵收管理工作的領導,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積極配合征稽機構依法履行職責。
對積極協助做好公路養路費徵收管理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可予以表彰或獎勵。第六條 公路養路費按國務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規定核定的征費噸位、車台實行費額或定額徵收,具體徵收標准和辦法由市人民政府規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七條 公路養路費應向車輛權屬憑證載明的住址所在地征稽機構繳納。
市外車輛調駐本市的,車輛所有者應從調駐本市第三個自然月起,按調駐地徵收標准向調駐地征稽機構繳納公路養路費。
本市車輛調駐市外的,經車輛所在地征稽機構核准後,從車輛調駐第三個月起停徵公路養路費。第八條 符合國家和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車輛減征、免徵公路養路費條件的,由車輛所有者向征稽機構提出書面申請,征稽機構應在收到申請後一個月內回復申請者。批准減征、免徵的,自批準的次月起減征、免徵公路養路費。
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減征、免徵公路養路費。第九條 車輛所有者應當於每月最後一日前到征稽機構辦理其所屬全部車輛的次月公路養路費繳(免)手續,由征稽機構發給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
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必須隨車攜帶。沒有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的,不得上公路行駛。
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遺失或損毀的,應當立即向征稽機構申請補辦。第十條 車輛所有者繳納公路養路費按徵收標准全額繳納。
符合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規定條件的車輛所有者,可選擇與征稽機構簽訂年度包干繳納協議,按核定比例包干繳納辦法繳納。第十一條 車輛需要報停的,車輛所有者應當到征稽機構辦理報停手續。車輛報停期間,不得在公路上行駛。
按徵收標准全額繳納公路養路費的車輛,非因依法扣押、封存或不可抗力因素,全年累計報停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實行年度包干繳納公路養路費的車輛,非因依法扣押、封存或不可抗力因素不得報停。第十二條 車輛所有者應自取得車輛所有權之日起繳納公路養路費,並在車輛入戶後十五日內到征稽機構如實申報、辦理公路養路費繳(免)手續。
車輛被盜、被依法扣押、封存或報廢的,車輛所有者應在車輛被盜、被依法扣押、封存、報廢後十五日內到征稽機構辦理停徵或報廢手續;未辦理停徵或報廢手續的,按應征車輛處理。
車輛轉籍、改裝、換發牌照或改變使用性質的,車輛所有者應在十五日內到征稽機構辦理改徵手續。
車輛過戶的,車輛所有者應在十五日內到征稽機構辦理公路養路費過戶手續。未按規定辦理公路養路費過戶手續的,公路養路費由車輛權屬憑證上載明的車輛所有者繳納。
車輛所有者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事由無法按時辦理本條規定手續的,經其書面申請,征稽機構批準的,應在該事由消除後十五日內到征稽機構辦理手續。第十三條 車輛所有者或使用者不得拒絕征稽機構查驗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和相關賬目。第十四條 公路養路費票據管理,按照國家和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市交通征稽機構領發、使用。
禁止非法製造、銷售、轉讓、塗改、使用公路養路費繳(免)訖標志。第十五條 車輛所有者在辦理車輛調進、調出、過戶、改型、報廢和年檢時,須先向征稽機構申請公路養路費審驗。公安車輛管理機構憑征稽機構出具的公路養路費審驗證明辦理有關手續。市公安車輛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向市征稽機構提供全市車輛統計資料。

⑷ 重慶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徵收管理辦法(2004)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保障城市環境衛生,根據《重慶市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個體經營者、社會團體、城市居民和暫住人口等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繳納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居民戶和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的優撫戶,經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鎮人民政府核准後免繳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不包括建築垃圾和渣土、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物。
本辦法所稱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是指將生活垃圾從垃圾中轉設施運往垃圾處理場(廠)進行無害化處理而發生並由本辦法第二條規定單位和個人承擔的有關建設、運行和管理費用,不包括居民清潔費和居住小區物業管理企業收取的清潔費。第四條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徵收管理工作由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其日常工作由其所屬的市環境衛生管理機構負責。
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徵收工作由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其具體徵收工作由區縣(自治縣、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承擔。第五條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計量按以下規定執行:
(一)城市居民按戶計算;
(二)暫住人口按人計算;
(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含學校)、社會團體按在冊職工人數計算;
(四)集貿市場、餐飲、旅館、交通運輸、廠礦企業單位,按生活垃圾量計算;
(五)其他商業門店(網點)按營業面積計算。
自行將城市生活垃圾運輸到垃圾處理場的,扣除垃圾中轉運輸費用,按生活垃圾量計征無害化處理費。
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具體徵收標准,由市價格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研究提出,經聽證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城市居民和暫住人口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可採用委託供水、供氣等單位或街道辦事處、建制鎮人民政府代收的方式進行,受委託方應當予以支持。
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按月收取,單位和個人也可按季度或年度一次性繳納。第七條徵收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須持有價格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收費許可證、市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專用收據和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收費工作證件。違者,當事人有權拒繳和舉報。
收費許可證、專用收據和收費工作證件由區縣(自治縣、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分別向當地價格行政管理部門、財政部門和市環境衛生管理機構辦理或領取。第八條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
區縣(自治縣、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按月將所徵收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繳入轄區財政專戶。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財政部門應將所徵收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55%,於次月10日前繳入市財政專戶。其他區縣(自治縣、市)應將所徵收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按照前款規定,專項用於垃圾處理場(廠)的建設、運行和管理。第九條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徵收工作的領導,按期完成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年度徵收工作任務。區縣(自治縣、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每月10日前,將上月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徵收統計報表報送市環境衛生管理機構。第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不繳納或弄虛作假少繳納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由區縣(自治縣、市)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繳納,對個人處50元的罰款,對單位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自滯納費款發生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費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第十一條城市環境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門或其上級主管部門、監察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一)未持有收費許可證、專用收據和收費工作證件收費的;
(二)擅自變更收費范圍和標準的;
(三)截留、挪用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的;
(四)有其他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行為之一的。

⑸ 重慶市徵收相關法律法規條例

為規範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重慶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關於《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

為規範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現公開徵求《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希望廣大市民和相關單位積極獻言獻策並於2017年2月24日前,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出意見:
(一)直接在本網站留言;
(二)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至:
(三)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重慶市兩江新區星光大道96號土星商務中心B2幢,重慶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城鄉建設法制處(郵編:401121)並請在信封上註明「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字樣。
附件:1.《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
2.關於《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
重慶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2017年1月25日
(聯系人:黃園,)
《重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範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及時合理、公平補償的原則。
第四條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指導與監督。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做好轄區內房屋徵收與補償的相關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城鄉建設、城鄉規劃、人力社保、民政、市政、公安、教育、衛生計生、工商、食葯監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相關工作。
第五條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應當設立房屋徵收事務機構。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並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徵收工作經費,不得在房屋徵收補償費用中列支。
第六條從事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相關法律知識和業務,依法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
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
第七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
第二章徵收決定

第八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九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專項規劃,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統籌資金、房源,合理制定本地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項目年度計劃,報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政府確定的建設項目組織實施單位向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提出啟動房屋徵收程序,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發展改革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意見;國土資源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意見;城鄉規劃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符合城鄉規劃的意見並附具擬徵收范圍紅線圖;專項規劃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符合專項規劃的意見;
(二)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的,還應當提交發展改革部門出具的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的意見;
(三)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經審查後,對房屋徵收事項符合法定條件的,報請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審查確定房屋徵收項目和徵收范圍。
第十一條徵收項目及徵收范圍確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徵收范圍內,不得實施下列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當增加的費用不予補償: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經鑒定的危房解危改造除外);
(二)改變土地房屋用途,轉讓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或者設定其他權利;
(三)以徵收范圍內的房屋為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申請辦理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組織的設立或者變更登記;
(四)其他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
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徵收項目、徵收范圍及前款所列事項在徵收范圍內公布,並書面通知教育、城鄉規劃、公安、市政、工商、食品葯品監管、不動產登記等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
暫停辦理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暫停期滿,未下達徵收決定的,通知自動失效。
第十二條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被徵收房屋的用途、建築面積等信息,以房屋權屬證書記載為准;房屋權屬證書與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三條未經登記建築按照下列規定認定及處理:
(一)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當事人應當予以配合;
(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城鄉規劃、城鄉建設、國土房管等相關部門對調查結果進行認定;
(三)對認定為合法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違法建築不予補償,由相關部門依法拆除;臨時建築應當按照相關規定自行拆除,經認定為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可結合剩餘期限予以適當補償。
第十四條房地產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會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組織召集被徵收人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多數決定、隨機選定應當由公證機關予以公證。
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可以公布社會信譽好、綜合實力強的二級以上房地產評估機構名單,供被徵收人選擇。各區縣(自治縣)不得擅自設定評估機構參與的准入條件。
第十五條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受委託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提供被徵收房屋及產權調換房屋情況等資料,房地產評估機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進行實地查勘,被徵收人應當提供或者協助收集被徵收房屋價值評估所必需的資料。
由於被徵收人的原因不能實地查勘被徵收房屋內部狀況的,經房屋徵收部門、房地產評估機構和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見證,可以參照同類建築中與被徵收房屋位置相鄰、戶型結構相似、面積大小相近的房屋進行評估,並在評估報告中說明。
被徵收人提供虛假資料或者不協助實地查勘而造成評估失實的,造成損失的自行承擔,並返還不當得利。
第十六條在房屋徵收決定作出前,房地產評估機構依據相關規定對徵收范圍內的房屋價值和擬產權調換房屋價值進行預評估,為制訂徵收補償方案提供參考依據。預評估報告不得代替房屋徵收評估報告。
第十七條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論證後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
徵收補償方案應當包括徵收范圍、簽約期限、徵收實施單位和評估機構、徵收補償方式、評估機構提供的預評單價和產權調換房屋情況、徵收個人住房保障、補助及獎勵辦法等內容。
第十八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予以公布。
因舊城區改建需徵收房屋的,過半數被徵收人在徵求意見期限內對徵收補償方案提出異議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第十九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結合舊城區改建的實際,劃定相應片區,由房屋所有權人提出申請,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實行預徵收。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制定預徵收補償方案,與該地段房屋所有權人簽訂附生效條件的補償協議。附生效條件的補償協議簽約率達到100%後,報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下達徵收決定,附生效條件的補償協議正式生效。
第二十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第二十一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落實徵收補償費用和產權調換房屋。
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使用。
產權調換房屋應當為產權明晰、質量合格的現房或者取得預售許可證的商品房。
徵收決定作出之前,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書面通知不動產登記部門暫停辦理產權調換房屋的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轉移和其他權利設定,直至該項目實施完畢。
第二十二條主城區內被徵收人戶數在100戶以上或者被徵收房屋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作出徵收決定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徵收補償方案、方案論證意見、資金和房源情況等相關資料報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三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相關規劃和計劃、房屋調查登記、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情況,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被徵收人戶數在100戶以上或者被徵收房屋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應當經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第二十四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在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5個工作日內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
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第二十五條徵收決定公告後,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將分戶的初步評估結果向被徵收人公示3日,並安排負責房屋徵收評估項目的估價人員進行現場說明解釋。對被徵收人反映確屬有誤的部分,估價人員應當現場予以記錄,房地產評估機構應當修正。
第三章徵收補償

第二十六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獎勵和相關費額標準的具體辦法。
第二十七條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取得備案證明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
第二十八條房地產評估機構依法獨立、客觀、公正開展評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法干預徵收評估活動。
房地產評估機構出具虛假或者重大差錯評估報告、採取虛假宣傳拉票賄票等不正當手段承攬徵收評估業務或者違規轉讓受託徵收評估業務的,按規定記入信用檔案。
第二十九條房地產評估機構在分戶初步評估結果公示期滿後,應當向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提交被徵收范圍內的整體評估報告和分戶評估報告。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轉交分戶評估報告。
第三十條被徵收人或者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評估報告之日起10日內,書面向房地產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
原房地產評估機構應當自收到書面復核評估申請之日起10日內對評估結果進行復核。復核後,改變原評估結果的,應當重新出具評估報告;評估結果沒有改變的,應當書面告知復核評估申請人。
被徵收人或者房屋徵收部門對原房地產評估機構的復核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復核結果之日起10日內,書面向市房地產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被徵收人對鑒定結果仍有異議的,按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市國土資源和房屋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成立房地產評估專家委員會,對徵收評估復核結果進行鑒定。
評估專家委員會由房地產估價師以及價格、房地產、土地、城市規劃、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
第三十二條徵收評估費用由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承擔,評估費用應當根據徵收項目規模、服務內容確定,原則上不超過被徵收房屋評估價值的千分之五。
鑒定費用由鑒定申請人承擔,但鑒定結論改變原評估結果的,鑒定費用由原房地產評估機構承擔。鑒定收費按照政府指導價執行。
第三十三條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產權調換且改建地段具備條件的,城鄉規劃部門應當將產權調換房屋的面積、戶數、戶型納入建設項目規劃條件。
第三十四條產權調換房屋轉移登記實行並案辦理,按照相關規定減免相關契稅和規費,其中不補價差的免徵契稅,補價差的以所補差價為計稅依據,按規定適用稅率徵收契稅。
對被徵收個人簽訂徵收補償協議取得貨幣補償款,免徵個人所得稅。對被徵收個人因徵收選擇貨幣補償用以重新購置房屋的,購置價款未超過補償款總額的部分免徵契稅。
對被徵收企業簽訂徵收補償協議取得徵收補償款的,按照相關規定減免土地增值稅等稅費。
第三十五條被徵收住宅建築面積公攤系數在15%以下的,按15%的公攤系數計算應補償的住宅建築面積,被徵收住房建築面積公攤系數在15%以上的,按實際公攤系數計算房屋面積予以補償。
實行產權調換的住宅,產權調換房屋公攤系數超過15%的,其超過部分所對應的公攤面積由徵收人承擔購房費用;產權調換房屋公攤系數在15%以內,所對應的公攤面積由被徵收人承擔購房費用。
第三十六條徵收范圍內的個人住宅,經審查公示,以產權戶為單位,在徵收項目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通知發布之日前家庭實際居住且在他處無住宅的,按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實施補足後,家庭人口在2人及以下,被徵收住房建築面積不足30平方米,按建築面積30平方米給予補償;家庭人口在3人以上,住房建築面積不足45平方米,按建築面積45平方米給予補償。
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優先給予住房保障。
第三十七條徵收直管公房和自管公房的,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與產權單位完善補償協議,產權單位應當督促公房承租人按期搬遷。
徵收直管公房實行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由原公房承租人優先承租;實行貨幣補償的,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與產權單位完善補償協議,產權單位給予公房承租人補償。
徵收自管公房,產權單位應當書面明確被徵收房屋的處置意見,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按處置意見完善補償協議。
第三十八條徵收非住宅的,經被徵收人申請,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結合產權調換房源實際情況統籌考慮,提供非住宅或者住宅房源供被徵收人選擇,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符合產業園區政策情況的,鼓勵非住宅房屋被徵收人進入產業園區安置,並享受產業園區范圍內相應的優惠政策。
第三十九條徵收非住宅的,對因徵收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給予補償。被徵收人選擇貨幣補償的,按房屋評估價值的6%一次性給予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選擇產權調換的,每月按房屋評估價值的5‰支付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停產停業期限按協議約定計算。提供了臨時周轉房的,不支付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過渡期限延長的,自逾期之月起每月按房屋評估價值的5‰加付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在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前,被徵收房屋用於生產製造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標准可以適當提高,提高額度原則不得超過規定補償額的50%。
未經批准擅自改變房屋用途的,房屋所有權人、房屋坐落與工商、稅務登記的證明一致,暫停辦理通知公布前連續合法經營,並能夠提供2年以上納稅記錄的,停產停業損失可以結合實際用途按本條規定給予補償。
第四十條徵收補償涉及企業的設施設備,搬遷後不喪失使用價值的,其搬遷補助費按所搬遷設施設備評估凈值的10-20%計算;搬遷後喪失使用價值的,參照評估凈值補償,其設施設備由被徵收人自行拆除處置。
對設施設備進行補償的,企業應當提供與現場設施設備品牌、編號等情況吻合的憑據;不能提供或者提供的憑據不符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應當在評估報告中說明。
第四十一條徵收范圍內,以產權戶為單位,建築面積總和與土地使用權面積比值小於1的,對土地使用權面積大於建築面積總和部分,應當根據土地供應方式、土地性質、土地用途、地理位置等因素進行評估並依法予以補償。
第四十二條在房屋徵收公告和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由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簽訂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應當明確以下內容: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
第四十三條徵收補償協議訂立後,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按協議約定及時履行補償義務。未履行補償義務的,被徵收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
被徵收人應當及時履行搬遷義務;有實際使用人的,被徵收人應當督促實際使用人按期搬遷。被徵收人、實際使用人超過搬遷期限未履行搬遷義務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第四十四條簽訂房屋徵收補償協議後,被徵收人應當將被徵收房屋的房地產權證等權屬證明一並交回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及時移交不動產登記部門依法辦理權屬登記。
被徵收房屋被依法強制執行的,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應當通知不動產登記部門,由不動產登記部門依法及時辦理權屬登記。
第四十五條區縣(自治縣)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實際使用人和所有權人不一致的,應當告知實際使用人搬遷期限等事項。
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四十六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發出催告通知。被徵收人在催告通知送達10日後仍未履行義務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被徵收居民遷出原地後的義務教育入學,徵收之時可一次性選擇6年內繼續在原戶籍所在地按原招生辦法入學,或者在遷入產權調換房屋的戶籍所在地教育部門劃片招生的就近學校入學。
公安、民政、人力社保、衛生計生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相關因徵收而遷出原地居民的公共服務保障等工作。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有關部門在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項目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
(二)違反公示、公告、徵求意見、聽證、評估等房屋徵收法定程序的;
(三)違規干預評估活動和評估結果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四十九條被徵收人在暫停辦理通知公布後採取新建、擴建、改建房屋,違規改變用途和遷入設施設備,或者採取偽造變造不動產登記資料、設施設備銘牌等方式騙取徵收補償費用的,依法追繳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五十條本條例所涉及的有關名詞解釋:
(一)直管公房:是指由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者政府授權管理單位依法直接管理的國有房屋;
(二)自管公房:是指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投資建設自行管理的房屋;
(三)公房承租人:是指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准與公有房屋產權人或者管理人建立租賃關系的房屋使用人。
第五十一條徵收補償決定、分戶評估報告、催告通知等徵收法律文書應依照有關規定轉交或送達當事人。被送達人拒絕簽收的,由無利害關系第三人到現場見證,採用拍照或者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現場張貼法律文書,即視為轉交或送達。
第五十二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授權的收購單位,對國有土地上房屋實施收購的,其補償價格的形成應當參照我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十三條本條例自×年×月×日起施行。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拆遷許可的拆遷項目和依法下達徵收決定並公告的徵收項目,按原規定辦理。
附件2

⑹ 重慶市主城區路橋通行費徵收管理辦法(2012第2次修改)

第一條為了充分發揮我市主城區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發展環境,根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和《重慶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等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渝北區、巴南區、北碚區行政區域(以下簡稱主城區)內及繞城高速公路(北碚―走馬―槽坊―南彭―魚嘴―王家―北碚)的路橋通行費徵收管理,適用本辦法。

繞城高速公路以外的高速公路通行費徵收管理,不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路橋通行費的徵收管理及相關協調工作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公安、交通、建設、價格、財政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做好路橋通行費的徵收管理工作。第四條繳納了路橋通行年費的機動車通行繞城高速公路以及主城區內除本辦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路橋不再繳納通行次費。

繳納路橋通行次費的機動車在高速公路行駛應當另行繳納高速公路通行費。第五條在主城區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或機動車所有人的住所地在主城區的機動車(以下簡稱主城區內機動車),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一次性繳納路橋通行年費。

前款規定以外的機動車(以下簡稱主城區外機動車)進入主城區時,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繳納路橋通行次費,也可自願一次性繳納路橋通行年費。

機動車所有人的住所地是指居民身份證載明的住址,或法人、其他組織的注冊登記地址。第六條路橋通行費屬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全額繳入市級國庫,納入預算管理。

路橋通行費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市級非稅收入管理系統的要求組織徵收。代收銀行網點由市財政部門會同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公布,部分入城口可委託所屬的高速公路收費站代收。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建立路橋通行費管理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第七條路橋通行年費應當在機動車注冊登記月份或注冊登記月份之前憑重慶交通信息卡每年一次性在代收路橋通行年費的銀行繳納。

注冊登記或遷入主城區的機動車應當在辦理登記手續時,根據年度剩餘天數和收費標准繳納路橋通行年費。

繳納了路橋通行年費的機動車,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辦理機動車審驗、注冊登記、注銷登記、轉移登記等手續。第八條路橋通行年費和路橋通行次費的徵收標准,由市價格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共同研究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後執行。路橋通行年費,分為依法可以在高速公路行駛的機動車和禁止在高速公路行駛的機動車兩種徵收標准。

徵收路橋通行費應當使用市財政部門印製的財政票據。第九條主城區內機動車所有人憑路橋通行年費繳費收據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領取或更新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製作的重慶交通信息卡。

主城區外機動車所有人憑路橋通行年費繳費收據到重慶市路橋收費管理處領取重慶交通信息卡或更新信息。

重慶交通信息卡應當隨車攜帶,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機構辦理車輛管理業務和進出主城區路橋通行收費站及本市內高速公路收費站時,駕駛員應當主動提交重慶交通信息卡進行審驗,通行高速公路時不再領取高速公路通行卡。

未攜帶、持無效或與車輛不符的重慶交通信息卡通過主城區路橋通行收費站及主城區內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應當繳納路橋通行次費和高速公路通行費。第十條路橋通行次費按日計收,路橋通行次費收據在主城區內24小時有效。路橋通行次費收據應當妥善保存,隨車攜帶,以備查驗。第十一條徵收的路橋通行費主要用於支付路橋的租賃費、路橋的維護管理費用和貸款的還本付息費用及路橋通行費徵收成本等。

路橋設施應當按照有關技術規范養護維修,保持設施完好,保證設施功能的正常發揮。城市道路橋梁的養護維修應當接受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公路的養護維修應當接受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

實行租賃經營的路橋業主未按有關技術規范和要求養護維修路橋設施,行政主管部門限期維護仍不履行維護義務的,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或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可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道路養護維修單位進行養護維修,代履行費用在租賃費或委託經營費中扣除。

⑺ 重慶市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建設配套費的徵收管理,促進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含建制鎮)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單位和個人,均應按本辦法繳納城市建設配套費(以下簡稱配套費)。第三條城市建設配套費的徵收管理工作由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其日常工作由市城市建設配套費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市配套辦)負責。
區縣(自治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管理工作。第四條主城區內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由市配套辦負責。主城區外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由工程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本辦法所稱主城區是指:渝中區、南岸區、江北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巴南區、渝北區、北碚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五條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標准,主城區內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44.28元計征;主城區外的由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按照每平方米20元以上44.28元以下的規定自行確定。
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標準的調整,由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物價部門、市財政部門共同研究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城市建設配套費在領取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前繳納。凡未按規定辦理城市建設配套費繳納手續的,一律不予核發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第七條下列房屋建設工程,經審查可免繳城市建設配套費:
(一)大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教學用房;
(二)社會福利設施、社會公益性設施;
(三)享受免收「三稅」的聾、啞等殘疾人員生產、生活用房;
(四)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生產性建設用房和技術改造工程項目;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免繳范圍。第八條下列房屋建設工程,經審查可減繳城市建設配套費:
(一)改、擴建工程,抵減拆除舊房面積,按新增建築面積計繳;
(二)學校的教師住宅、學生宿舍、食堂等後勤服務設施房減按50%計繳;
(三)黨政群團、公檢法機關辦公業務用房,非營利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用房減按50%計繳;
(四)經濟適用房減按50%計繳;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減繳范圍。第九條城市建設配套費的減、免、緩,主城區內的由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主城區外的由工程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審批減、免、緩。第十條城市建設配套費應當一次性繳清。一次性繳清確有困難、且應繳額在200萬元以上的,經批准可分兩次繳納。其中,第一次繳納不得少於總額的50%,第二次繳納應在第一次繳納之日起3個月內繳清。
未按前款規定繳清城市建設配套費的,建設單位和有關部門不得組織竣工驗收,有關部門不得辦理產權登記手續。第十一條徵收城市建設配套費,須持有物價部門製作的收費許可證。違者,當事人有權拒繳和舉報。
城市建設配套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十二條在主城區徵收的城市建設配套費,應按實收額的50%返回各區,專項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十三條建設單位未按本辦法規定繳納配套費擅自開工建設的,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重慶市建築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罰,並按應繳費額每日加收3‰的滯納金。
對違章建築,除由有關部門依法處罰並完善相關手續外,應按本辦法規定的標准補繳城市建設配套費。第十四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給未按規定辦理城市建設配套費繳納手續的建設單位核發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未按規定審批城市建設配套費減、免、緩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第十五條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管理工作人員有違反「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為的,依照國務院《違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政處分暫行規定》給予行政處分。第十六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二款擅自審批城市建設配套費減、免、緩的,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

⑻ 重慶市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2022修改)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規範本市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以下簡稱集體土地)徵收的補償安置工作,保障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集體土地徵收的補償、人員安置和住房安置,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補償,妥善安置被征地農民,保障其合法的財產權益和居住的權利。第四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的組織實施工作。區縣(自治縣)征地實施機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具體實施的事務性工作,接受區縣(自治縣)規劃自然資源部門的管理和監督。

區縣(自治縣)規劃自然資源、人力社保、公安、農業農村、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轄區內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的相關工作。第五條市規劃自然資源、人力社保、公安、農業農村、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市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相關工作的監督、協調和指導。

市規劃自然資源部門所屬征地事務機構承擔本市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的相關事務性工作。第二章征地補償第六條徵收集體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房屋、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第七條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按照市人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區片綜合地價執行。區片綜合地價中,土地補償費佔30%,安置補助費佔70%。

徵收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補償標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八條徵收家庭承包土地的,土地補償費的80%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被徵收土地面積發放給承包經營戶,土地補償費的20%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管理和使用;徵收未發包土地或者其他方式承包土地的,土地補償費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管理和使用。

安置補助費按照規定發放給人員安置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第九條農村房屋以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合法建築面積為准,按照重置價格標准補償。第十條本辦法所稱其他地上附著物,是指除房屋外的建築物、構築物以及林木和其他經濟作物等;青苗,是指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補償方式和標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徵收林地的林木及附著物的補償標准,按照國家和本市徵收林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補償:

(一)違法建(構)築物;

(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發布徵收土地預公告後栽種的青苗及花草、樹木等附著物;

(三)其他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情形。第十二條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之日,持有合法證照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應當綜合考慮生產經營年限、規模、類別、搬遷損失、搬遷難易度等因素,對生產經營者一次性給予搬遷補助費,具體標准由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第三章人員安置第十三條本辦法所稱人員安置對象應當從徵收土地預公告之日計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人口的人員中產生。

下列人員計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人口:

(一)戶口登記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且取得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二)因出生、政策性移民將戶口登記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且依法享有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三)因合法收養、合法婚姻將戶口從其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遷入並長期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生活,且依法享有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四)依法享有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在校大中專學生、現役軍士和義務兵、兒童福利機構孤兒、服刑人員;

(五)按照本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有關規定保留征地補償安置權利的人員;

(六)因其他原因,戶口從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遷出進城落戶,但長期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生活,且取得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熱點內容
合租道德 發布:2025-01-24 14:49:53 瀏覽:234
重慶產檢勞動法 發布:2025-01-24 14:48:23 瀏覽:252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