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保條例
① 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勞動者年老退休後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安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我省行政區域內下列單位和人員(以下統稱被保險人):
(一)所有企業、城鎮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
國家機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基金計征和發放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三條社會養老保險實行法定基本養老保險、地方補充保險和單位補充保險等多層次的保險。政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單位為被保險人建立補充保險。第四條社會保險部門主管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實行系統管理。第五條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方式,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合理負擔。養老保險待遇同被保險人的繳費工資和繳費年限掛鉤,並建立合理調節機制,使之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第六條人民政府必須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徵集和待遇的給付。
養老保險基金及其收益、各項養老保險待遇按國家規定免徵稅費。第二章養老保險基金的徵集第七條社會養老保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號作為被保險人唯一和終身的社會保障號。第八條養老保險基金的來源:
(一)單位和被保險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
(二)養老保險基金的銀行存款利息;
(三)基金收益;
(四)滯納金;
(五)地方財政撥款;
(六)社會捐贈;
(七)其他收入。第九條單位和被保險人必須按規定的標准逐月繳納養老保險費。被保險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帳戶;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一部分計入個人帳戶,其餘計入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屬於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全體被保險人共同所有。第十條被保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比例由省人民政府根據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和個人帳戶積累的情況決定。單位按所屬被保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具體比例由社會保險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測定,經上級社會保險部門審核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執行。
被保險人月工資收入超過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三百部分,不計征養老保險費,低於所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的,按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計征。第十一條單位繳納養老保險費按財稅法規規定列支。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徵收個人所得稅前扣繳。第十二條單位應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由開戶銀行憑社會保險部門開具的托收單向單位扣繳,任何單位不得拒付。被保險人應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在工資中代扣繳。第十三條欠繳養老保險費、又沒有能力補繳的單位,可用固定資產或實物變現抵繳。第十四條單位破產、終止或因其他原因中止經營清產核資時,清算人、單位必須分別通知單位所在地的社會保險部門,養老保險費應按工資同等順序清償。
分立、合並(兼並)單位要承擔原單位的養老保險責任。第三章養老保險待遇第十五條被保險人經社會保險部門資格審查,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按月領取養老金,直到死亡:
(一)1998年7月1日後參加工作,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繳費年限累計滿十五年;
(二)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參加工作,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繳費年限累計滿十年。
按月領取養老金的被保險人(含出境定居人員),必須每年提供生存證明。第十六條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指單位和被保險人都按規定標准繳費的年限。繳費年限按實際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月份累計計算。
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被保險人已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年限計算為繳費年限。國有和縣以上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原幹部和固定職工,在當地實施《廣東省職工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規定》前,按照國家原規定計算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年限。第十七條符合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的被保險人,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准為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二十,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帳戶儲存額(含利息,下同)除以120。
基礎養老金從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帳戶養老金從個人帳戶中支付。養老金每年7月調整,所在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負增長時不調整。
② 廣東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2016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維護參保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社會保險基金是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生育保險基金等依法籌集並應當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的社會保險基金。
本條例所稱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是指對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服務、投資運營等全過程的監督。第四條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應當遵循客觀、公正、合法、效率的原則,堅持預防與查處相結合。第五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按照社會保險險種分別建賬,分賬核算。社會保險基金應當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專款專用。
禁止隱匿、轉移、侵佔或者挪用社會保險基金。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管理、服務、投資運營等以及監督檢查情況實施監督。第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全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和省的規定以及本市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安全責任制,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和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公安、民政、衛生計生、工商、食品葯品監管等部門以及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銀行業監管機構、保險監管機構等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的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隊伍建設,提高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能力。第十條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不得在社會保險基金中列支。第十一條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涉及職工社會保險權益的事項進行監督。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暢通社會保險基金社會監督渠道,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社會監督機制,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第二章監督內容第十三條社會保險基金監督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貫徹落實社會保險基金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省的規定的情況;
(二)社會保險費核定、徵收和劃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情況;
(三)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的審核、結算和社會保險待遇發放情況;
(四)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戶、支出戶和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等各類社會保險基金銀行賬戶開設、管理及其基金的存儲、劃撥、結存情況;
(五)社會保險各類調劑金、儲備金等的管理和使用情況;
(六)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等保值增值情況;
(七)社會保險服務機構、承辦社會保險業務的商業保險機構從事社會保險服務工作情況;
(八)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編制、執行、調整和決算情況以及財務收支計劃編制和執行情況;
(九)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相關部門和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
(十)依法需要監督的其他事項。第十四條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監督主要包括其履行下列職責的情況:
(一)統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擬訂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政策方案;
(三)審核匯總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決算草案;
(四)參與制定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等保值增值計劃;
(五)組織實施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管理和監督制度;
(六)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其他事項。第十五條對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的監督主要包括其履行下列職責的情況:
(一)按時足額徵收社會保險費;
(二)對申報的繳費基數、人數與實際不符的用人單位開展實地核查;
(三)對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行為進行查處;
(四)按照規定將已徵收的社會保險費及時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
(五)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繳費單位和個人的繳費情況;
(六)參與編制社會保險基金徵收預算草案;
(七)按照規定程序執行預算,並定期向同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報告執行情況;
(八)社會保險基金徵收管理的其他事項。
③ 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及勞動者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理的行政執法活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專門從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的工作機構,負責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執法的具體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
縣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向用工較多的鄉鎮派出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有關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各級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第六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有權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舉報。第二章監察管轄與職責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設立的監察機構,應當配備與其任務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員。監察員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規定條件選任,省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統一核發監察證件。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受上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監督和指導。
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直接查處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的案件;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也可以將案情復雜、重大或者跨行政區域的案件,提請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辦理。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九條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必要時經協商可以臨時調動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的監察人員,到需要實施集中監察的區域進行監察。第十條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督促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動者貫徹執行;
(二)對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動者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制止、糾正和處罰;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投訴、舉報;
(四)對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五)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進行培訓、任命、考核、監督和管理;
(六)法律、法規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一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享有下列權力:
(一)進入用人單位和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監督檢查;
(二)查閱、復制或者錄制有關資料,檢查勞動場所或者詢問有關人員;
(三)制止、糾正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第十二條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執行公務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得妨礙被檢查單位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二)不得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三)不得泄露被檢查單位的商業秘密;
(四)不得參與被檢查單位安排的任何有礙公正執法的活動;
(五)與被檢查單位或者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第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執行公務,不得提供虛假資料或者出具偽證,不得隱匿、毀滅有關證據。第三章監察內容與程序第十四條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對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及勞動者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下列情況實施監察:
(一)招收、使用勞動者情況;
(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
(三)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情況;
(四)女職工、未成年工勞動特殊保護情況;
(五)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和最低工資情況;
(六)社會保險登記、申報和繳費情況;
(七)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情況;
(八)承辦境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公民個人出境就業的機構維護境外就業人員合法權益情況;
(九)建立和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障內部規章制度情況;
(十)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
④ 江蘇省社會保險費征繳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保障社會保險金的發放,維護參保單位和參保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以下統稱社會保險費)的徵收、繳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基本養老保險費征繳范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包括外國企業的分支機構,下同)及其職工,城鎮集體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編制外聘用人員,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個體工商戶及其僱工。
基本醫療保險費征繳范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及其職工,城鎮集體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專職人員,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個體工商戶及其僱工。
失業保險費征繳范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及其職工,城鎮集體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專職人員,國家機關及其編制外聘用人員,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有僱工的城鎮個體工商戶及其僱工。
工傷保險費征繳范圍:各類企業,未依照或者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
生育保險費征繳范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第四條符合本條例第三條征繳范圍規定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簡稱繳費單位和繳費個人)應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費基、費率,以法定貨幣形式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
繳費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在稅前列支,繳費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不計征個人所得稅。第五條社會保險費實行集中、統一徵收。
征繳的社會保險費分別納入相關的社會保險基金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以下簡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社會保險費征繳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具體承辦社會保險事務。
縣級以上地方稅務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社會保險費的徵收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負領導責任,協調解決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中的問題,保證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依法、有序地進行;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機制,通過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財政預算補助、依法劃轉部分國有資產、社會籌集等措施,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基金。第八條征繳社會保險費和經辦社會保險業務所需經費列入部門預算,由財政撥付,不得從社會保險費中支取。第二章征繳管理第九條繳費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時間和要求到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社會保險的登記、變更登記,並持社會保險登記證到地方稅務機關建立繳費關系。
繳費單位依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改制的,社會保險關系不變;繳費單位應當自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之日起三十日內,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變更社會保險登記手續。
繳費單位辦理社會保險注銷時,應當到地方稅務機關結清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後,再依法辦理注銷手續。第十條繳費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職工工資收入和費率按月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報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數額,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後,在規定的期限內按月繳納社會保險費,並依法履行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的義務。
前款規定的職工工資總額是指繳費單位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職工工資收入是指繳費單位直接支付給職工本人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和其他工資性收入等)。第十一條繳費單位與繳費個人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繳費單位應當在十日內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關系保留或者轉移手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在十日內辦結。
參加社會保險的異地就業的城鎮居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村居民,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根據本人意願,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給予保留社會保險關系或者隨同轉移個人賬戶、接續社會保險關系;對無法轉移、接續社會保險關系的進城務工的農村居民,可以將個人賬戶儲存額、失業保險生活補助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繳費年限不滿十五年的進城務工的農村居民,其社會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歸其本人所有,在其達到城鎮職工退休年齡後一次性地領取,並享受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有關待遇。
⑤ 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保障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縣級以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公安、財政、工商、物價等部門以及工會、婦聯、殘聯等組織,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第四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遵循合法、公開、公正的原則,專職監察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日常檢查、專項檢查、舉報專查和年度檢查等方式。第五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向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檢舉和投訴。第六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實行勞動保障監察員制度。第二章 管轄和監察職責第七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范圍根據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確定。省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對省級機關和中央在川、省屬的用人單位以及在省級以上部門登記注冊的用人單位和就業中介服務機構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
市、州和縣(市、區)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監察管轄范圍,由市、州人民政府確定。第八條 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查處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范圍內的重大、疑難案件,也可將屬於本級管轄范圍內的監察對象指定給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因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九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貫徹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
(二)受理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檢舉或投訴;
(三)對用人單位和就業中介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四)依法查處和糾正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
(五)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託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機構行使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權。第十條 勞動保障監察員履行職責時,行使下列職權:
(一)了解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
(二)查閱、記錄、拍攝、復制被檢查單位的有關資料,詢問有關人員;
(三)依照有關規定下達監察文書。
勞動保障監察員履行職責時,應忠於職守,秉公執法,保守有關秘密。第十一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時,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給予協助,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提供虛假資料或出具偽證,不得謊報、隱瞞有關情況,不得隱匿、毀滅有關證據,不得拒絕和阻撓檢查。第三章 監察內容第十二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和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的下列情況實施監察:
(一)建立勞動和社會保障內部管理制度情況;
(二)招用職工情況;
(三)訂立、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情況;
(四)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情況;
(五)遵守工資支付和最低工資保障規定情況;
(六)遵守社會保險規定情況;
(七)遵守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的特殊勞動權益保障規定情況;
(八)遵守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規定情況;
(九)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第十三條 禁止用人單位的下列行為:
(一)在媒體上公開發布招工信息時,不將招工簡章送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的;
(二)違反持證上崗的規定,使用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從事相應工作的;
(三)招工中收取報名費、風險金、保證金或變相收取其他名目費用的;
(四)違反規定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
(五)安排女職工、未成年工從事禁忌勞動的;
(六)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
(七)剋扣、無故拖欠職工工資的;
(八)不支付延長職工工作時間工資的;
(九)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工資的;
(十)解除勞動合同後,不按規定給予職工經濟補償的;
(十一)不參加社會保險或不履行社會保險費繳納義務的;
(十二)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⑥ 浙江省社保是哪年開始實施執行的
1999年。
《浙江省社保條例》是199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所有在浙江省就業的人員都是從1999年10月份開始繳交社會保險基金的。
全省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包括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員月繳費基數上限暫按19783元(月平均工資的300%)執行。
月繳費基數下限暫按3957元(月平均工資的60%)執行失業、工傷保險個人繳費基數上下限參照上述標准執行。
根據相關規定,本次繳費基數啟用時系統將對目前未及時申報2021年度繳費工資的機關事業參保單位及企業和機關事業參保人員執行10%上浮政策。
靈活就業人員無需申報繳費基數,按照現有的社平工資比例自動調整。
繳費基數啟用時,繳費狀態為中斷、終止的參保職工,不產生差額補收數據
⑦ 廣東省社會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條根據《廣東省社會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條例所列所有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費自收自支或差額結算的事業單位及其所屬全部員工、國家機關中的合同制職工、臨時工,無論隸屬關系如何,均要按規定在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登記地、事業單位登記地或機關所在地參加社會工傷保險。
國家機關公務員、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人員的社會工傷保險辦法另行規定。
條例所列被保險人,無論本地或外地城鄉戶籍,均應由所在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費,參加社會工傷保險,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被保險人只能在單位所在地參加一份工傷保險。第三條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工傷保險參保人的登記、費用的計算、待遇給付等項業務工作;負責職工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第四條工傷保險費由地方稅務機關徵收。
工傷保險費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第五條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為被保險人辦理工傷保險登記手續時,應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交工商企業營業執照副本或社團登記證的復印件,參加工傷保險員工名冊等資料。
單位發生被保險人的人數增減、銀行帳號更改等情況的,應填報參加工傷保險情況變動申報表,並於發生變化的次月5日前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第六條所有參加社會工傷保險的企業都應明確企業或職工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單位在招收員工時,應進行體檢,並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健康證明。違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承擔職業病的工作保險責任。第七條工傷報告書是由發生工傷事故的單位製作、向安全生產及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情況的文書。發生工傷事故後,單位應在24小時內通知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經辦機構,並在15日內出具正式的工傷報告書。第八條因工負傷的醫療終結期按《廣東省職工外傷、職業病醫療終結鑒定》(粵勞險〔1992〕第51號)的規定執行;傷殘鑒定標准按國家《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序鑒定》(GB/T16180-1996)的規定執行。第九條縣級以上(含縣級市,下同)人民政府按條例第十三條規定設立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專門負責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的殘疾等級評定工作。
工傷保險的殘疾等級評定工作不得收取費用。第十條被保險人因工負傷留有殘疾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醫療終結後30日內,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醫院出具的有關證明材料,到縣級以上勞動能力鑒定機構為其申請鑒定傷殘等級。
被保險人因工負傷未致殘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醫療終結後30日內,持有關申報資料,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補償事宜;被保險人因工負傷醫療終結後被鑒定為1-10級殘疾的,用人單位應當在收到傷殘等級鑒定結論後30日內,一並持有關申報資料及傷殘等級鑒定結論,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補償事宜。
被保險人因工死亡的,用人單位應當到醫院或公安部門開具死亡證明書之日起30日內,憑死亡證明及死者生前供養直系親屬的有關資料,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一次性撫恤金、喪葬費及供養直系親屬生活補助費等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前三款有關工傷保險待遇的申報資料後,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核發各項工傷保險待遇。第十一條機動車輛、火車、船舶、飛機的專職駕駛員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導致傷殘或死亡,均認定為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持有駕駛證而非專職駕駛員在駕駛機動車輛、火車、船舶、飛機時發生傷亡的,按條例第七條第(七)項的規定處理。第十二條因工作環境存在有毒有害物質或在單位食堂就餐造成急性中毒而住院搶救治療的,經縣級以上衛生防疫部門驗證,可以比照因工負傷處理。
由單位指派前往國家宣布的疫區工作而感染疫病的,可以比照因工負傷處理。第十三條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基數按其所屬全部被保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核定,在會計制度規定的費用項目中列支。第十四條工傷保險實行差別費率,費率標准由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各級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可在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費率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單位工傷事故發生率、工傷保險基金收支等變動情況,對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比例實行上下浮動,但浮動幅度最多不得超過省規定標準的50%。
⑧ 雲南省社會保險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屬於行政法規,《雲南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屬於地方性法規;
二者是上位法與下位法的關系。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⑨ 江西省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條例
第一條為了推動社會保障卡綜合應用,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便民化,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保障卡,是指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按照國家統一標准製作發行,作為持卡人享受社會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務的民生服務卡。
社會保障卡包括實體社會保障卡和電子社會保障卡。電子社會保障卡與實體社會保障卡具有同等效力。
本條例所稱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是指依託政務服務平台和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平台,實現社會保障卡身份識別、電子證照、信息查詢、業務辦理、待遇發放、醫療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應用,實行政務服務、居民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一卡通用。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涉及本省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管理、應用與服務等活動適用本條例。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涉及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跨省通辦相關服務要求的,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第四條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管理、應用與服務應當遵循統一組織、協作共享、高效便民、保障安全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工作協調機制,組織領導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管理、應用與服務工作,研究解決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會同政務服務管理部門開展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服務並建立投訴、舉報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退役軍人、應急管理、國有資產管理、林業、體育、鄉村振興、醫療保障、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自然資源、金融監督管理等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人民團體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服務相關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管理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託全省統一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和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平台,實現社會保障卡及其關聯業務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應當依法為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服務提供信息平台和業務數據支持。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政務服務管理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逐步推動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全省通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進應用服務事項跨省辦理。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社會保障卡發放、管理。
本省戶籍人員或者享有本省公共服務權益的其他人員可以自願申領社會保障卡,自願選擇可以辦理社會保障卡業務的銀行。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人民團體以及社會保障卡合作銀行完善社會保障卡服務體系,規范辦事流程,在辦理社會保障卡申領、使用、掛失、解掛、補換、注銷、密碼修改等業務時提供便利。第十條持卡人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卡服務網點、網上服務平台、咨詢服務電話等渠道開通社會保障卡應用功能。
持卡人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卡合作銀行服務網點開通社會保障卡金融功能,用於領取各類民生待遇資金、財政補貼資金,以及辦理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業務。
社會保障卡服務網點應當為老年人、殘疾人等提供服務便利。
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服務場所應當設置社會保障卡讀寫、掃碼終端,完善服務設施。第十一條社會保障卡可以用於證明持卡人身份,作為國家和省規定的公共服務場所身份核驗、辦理政務服務和居民服務事務、注冊登錄政務服務平台的有效身份證件。
持卡人辦理政務服務和居民服務事務,政府有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能夠依託政務服務平台獲取信息的,不得要求持卡人提供紙質文件資料或者相應證明材料。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所有可以直接兌付到人到戶的財政補貼資金、社會保險待遇等統一發放到社會保障卡。第十三條國家和本省確定應當使用社會保障卡的政務服務、居民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有關部門不得再發放功能重復的民生服務卡、證或者電子二維碼。國家另有發卡(碼)要求的,融合使用。
前款規定以外的公共服務領域適合使用社會保障卡的,有關部門應當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協商,統一納入社會保障卡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