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江蘇環境保護條例

江蘇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17 03:01:26

A. 江蘇省環境保護有哪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環境與資源保版護。具體的法權律法規:一、環境保護方面: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2、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3、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
4、江蘇省環境保護廳關於當前全省環境監測系統進一步做好服務經濟發展工作的通知
5、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6、江蘇省湖泊保護條例

B. 江蘇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哪位有呢

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修正)

【頒布單位】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頒布日期】 19970731

【實施日期】 19931229

1993年12月29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
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
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
的決定》修正

【章名】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
護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第三條 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控制源頭、綜合治
理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
相協調的方針,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綜合平衡,將有關的污染防治費用納入
政府預算,並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
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實施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
查;

(二)擬定本地區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
國土規劃、區域開發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或者審核;

(三)統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負責管理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工作,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

(五)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推廣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開展國際間環境保護的合作
和交流;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破壞事故以及糾紛,並按照規定許可權審理
環境行政復議案件;

(七)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各級計劃、經濟、城建、規劃、公安、工商行政、衛生、土地、礦產
、灘塗、農業、林業、漁業、水利、交通、鐵道、民航及海洋、港務監督
、漁政漁港監督等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
的規定,對涉及本部門的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不得向社會轉嫁污染
,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對於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檢舉
和控告。

對在保護和改善環境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
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章名】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綜合經濟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和本省的
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調整影響環境質量的不合理的布局、產業結構、產
品結構。

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擬定本系統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管理本系統
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所屬單位的環境保護進行檢查考核,重視和加強環境
保護科學的研究,開發推廣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把環境保護教育列入規劃和計劃。文化、新聞
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重視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

第九條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推行標
准化建設,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其監測數據應當
作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環境的依據。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監測數據以及環境糾紛監測數據的爭議,由縣級
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技術仲裁。

第十條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
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
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有條件的鄉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環境監理
站(所)。

第十一條 新建、改建、擴建、遷建和技術改造等可能對環境造成污
染和破壞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省有關建設項目
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凡對環境有影響以及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環境影
響報告書(表)制度,做到先評價後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環
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和未按照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
設項目,規劃、計劃、土地、銀行、工商行政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
設計部門不得先行設計。

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持證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工作,遵守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按
照物價部門批準的評價收費標准收費,並對評價結論負責,接受環境保護
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和考核。

第十二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標准部門對國家環境
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擬定地方環境標准,對國家環境標准中已作規定的
項目可以擬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環境標准,地方環境標准報經省人民政
府批准後施行,並報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參與制定環境保護產品質量標准。

【章名】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地方環境標
准和本省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劃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
護區、水以及大氣環境質量控制區、城市環境雜訊標准適用區和農業環境
保護綜合整治區、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對國家規定用於環
境保護的資金,應當予以落實並合理安排使用,不得截留或者挪作他用;
應當積極開辟新的資金渠道,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提高環境保護投資
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步建立環境污染治理基金制度,並提高使用效
率。

第十五條 在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
區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
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建成的設施,
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

第十六條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從事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的單位應當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繳納
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費。

第十七條 合理使用和保護耕地,提高農田地力,採用合理的排灌和
耕作措施,防止土壤貧瘠化、鹽漬化。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禁止圍湖造田和擅
自圈圍、侵佔、填堵水面、沼澤、灘塗、窪地;禁止向農田和漁業水體排
放有害廢水。

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推廣沼氣,開展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病蟲害的綜
合防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第十八條 農葯生產、貯運、經銷、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
;禁止經營、使用和進口國家規定禁止使用和撤銷登記的農葯;合理使用
化肥、農用薄膜、植物生長激素等物質,防止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造成污
染和損害。

第十九條 禁止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園林、農田
、果園、茶場、漁業水體等區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堆放、棄
置和處理廢渣、尾礦、油料、垃圾、含病原體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
質;確需堆放、棄置和處理的,必須經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
他有關部門批准。

第二十條 對可以利用工業廢水、城市污水、垃圾以及其他廢棄物進
行灌溉、施肥、投餌和改土的,應當對有關水體、土壤以及農產品進行定
期監測,防止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污染。

嚴格控制向蠶桑生產區域排放含氟氣體或者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

第二十一條 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禁止任
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毒殺、採伐、加工、收購、出售國家和本省保護
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

第二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省人民政府
申報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監督引起生態環境變化的重大經濟活動,
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省生態環境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對森林和野生動物
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

第二十三條 重點保護長江江蘇段、太湖、洪澤湖、■(音同隔)湖
、陽澄湖等水域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運河江蘇段、太湖、淮沂水系和里下
河等水系的污染。

各級水利部門應當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在建設水利工程
和進行調水、蓄水、排水時,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
農業、工業用水,維護下游水環境的自凈能力,防止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第二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嚴格保護飲用水源,
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嚴禁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建設有污染的項目、設置
排污口或從事養殖業。已建成的必須限期轉產、搬遷或者關閉。

第二十五條 在城市規劃中應當包括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任
務的內容;在城鄉建設中必須加強園林、綠化和風景區的建設。

第二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
治工作,有計劃地建設煙塵控制區、環境雜訊達標區,健全城市排水管網
,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展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加強
集中供熱、燃氣等市政公用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實行環境區域綜合治
理。

開發區和工業小區的建設,必須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污染集中
控制。

【章名】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七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排放
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登記,
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
渣、粉塵、油煙、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
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八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能源
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並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或者
無害化處理。

第二十九條 凡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
關規定執行防治污染以及其他公害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
、同時投產使用,否則不準投產。嚴禁以試生產為由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條 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設施必須正常運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
閑置。需要拆除或者閑置的,應當提前一個月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
部門申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後,應當在一個月內予以批復
,逾期未批復的,視為同意。

第三十一條 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特別是造紙、化工
、印染、製革、軋綱、水泥、煉油、磷肥等企業,應當限期治理。難以治
理的,責令其關、停、並、轉。

限期治理決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相應的人民政府作出。

被責令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
告治理進度,並如期完成治理任務。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將檢
查和驗收的情況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三十二條 根據本省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
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和相鄰地區環境質量的要求確定污
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及控制措施,報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凡
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目標,造成鄰近地區環境污染加劇或者環境功能
下降的,應當向鄰近地區支付補償費。

實行排放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必須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其排
污總量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第三十三條 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繳納排污
費;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應當繳納超標准排污費,
並負責治理。

排污費、超標准排污費,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徵收,地方財政專
項管理,主要用於治理污染。

第三十四條 從國外、境外引進技術和設備,必須遵守國家環境保護
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禁止將列入國家控制名錄中的有毒、有害廢物從國外、境外轉移到本
省處理、處置,防止污染轉移。

對於因特殊需要須進口廢物作為原料、能源或者進行再利用的,必須
按照國家規定程序進行申請、登記、審批、報驗。

第三十五條 有害廢物的收集、運輸、綜合利用、處理、處置必須報
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對有害廢物的運輸轉移執行轉移報告單
制度;有害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選址,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


禁止將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
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生產或者使用。

禁止為謀取自身經濟效益接受有毒、有害的物質和產生嚴重污染的設
備。

嚴禁未經處理和許可向環境棄置、排放有害廢物,嚴禁將有害廢物和
一般廢物混合收集、運輸、處理、處置。

第三十六條 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單位,必須嚴格管理放射性廢物,並
按照有關規定將放射性廢物交由省放射性廢物管理機構集中收貯,不得自
行處置。

第三十七條 產生雜訊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採取防治措施,將雜訊控
制在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以內。禁止在市區使用大功率廣播喇叭
和廣播宣傳車;禁止在商業活動中採用高大聲響的辦法招徠顧客;禁止夜
間從事雜訊超標的建築施工作業。

第三十八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報告本轄區內發生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事故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以及處理工作,由有關地方人
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章名】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
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
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

(二)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錯誤並造成損失的;

(三)拒絕現場檢查或者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四)拒報或者謊報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事項的;

(五)不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者超標准排污費的;

(六)引進不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設備和有毒、有害廢物
的;

(七)不執行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

(八)轉移和接受產生嚴重污染生產設備的;

(九)興辦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項目的;

(十)不執行限制雜訊作業時間規定的;

(十一)長期以試生產為由排放污染物的;

(十二)無證或者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的;

(十三)擅自收集、運輸、處理、排放有毒、有害廢物或者放射性廢
物以及放射源的;

(十四)違反本條例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
的要求,擅自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四十一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
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
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以罰款。

第四十二條 對違反有關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
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
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所
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排污單位和個體經
營者,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
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
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
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四條 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處以一萬元以下的
罰款,超過一萬元的,須經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五萬元以下的罰款,超過五
萬元的,須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超過二十萬
元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罰款許可權按照
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五條 本條例規定的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國庫。對單位的罰沒款
,一律從其自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
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
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
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
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
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 造成土地、森林、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自然
資源破壞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
等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九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以及與環境保護有關部門的管理
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
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章名】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條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一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名稱】 附: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環
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題注】 (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1997年7月31日公布施行)

【章名】 決定

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根據《中華人
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具體情況,
決定對《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
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
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二、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限期治理決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由
相應的人民政府作出。」

三、將第三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
的防治以及處理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
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四、將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排
污單位和個體經營者,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
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
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
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五、將第四十五條修改為:「本條例規定的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國庫。
對單位的罰沒款,一律從其自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C. 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生產、旅遊、科學研究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本省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在本省管轄海域以外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造成本省管轄海域污染損害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海洋環境保護應當統籌規劃,海陸兼顧,堅持預防為主,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並重。第四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堅持環保優先方針,採取有利於海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海洋生態建設、海洋環境監測等海洋環境保護所需資金,由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海洋環境保護需要和本地區實際情況統籌安排,並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本級政府管轄海域內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防治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級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負責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以及其它有關海洋開發活動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海事管理機構依法負責所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並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對在所管轄海域航行、停泊和作業的外國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輪檢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造成損害的,應當吸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所管轄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負責本級政府管轄海域的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並調查處理前款規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漁業污染事故。第六條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情況納入沿海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實行責任考核、追究制度。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本地區海洋環境質量狀況、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等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情況。第七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保護海洋環境的公益性活動。對舉報污染海洋環境違法行為和保護、改善海洋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八條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海事管理機構和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省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本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經省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綜合平衡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本省重點海域名錄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省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第九條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包括海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對各部門和沿海各地區的要求以及海洋生態建設項目的安排等內容。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沿海開發總體規劃、海域使用規劃等相銜接。第十條沿海設區的市、縣(市、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海事管理機構,根據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一條省及設區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對本級政府管轄海域內的近海和重點海域進行海洋資源與環境的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等近岸海洋環境狀況、主要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等基本情況。

D. 江蘇省湖泊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湖泊保護,有效發揮湖泊功能,合理利用湖泊資源,維護湖泊生態環境,防治水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省人民政府應當將面積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城市市區內的湖泊、作為城市飲用水水源的湖泊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於本條例實施前確定並公布。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的實施情況,對湖泊保護名錄作出調整,並予公告。第三條湖泊保護應當遵循統籌兼顧、科學利用、保護優先、協調發展的原則。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增加投入,採取有利於湖泊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加強湖泊資源保護,規范湖泊開發、利用活動,防止現有湖泊面積減少,提高湖泊行水蓄水能力,防止湖泊水質污染,改善湖泊生態環境。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湖泊保護的科學研究,做好湖泊保護的宣傳工作,增強公民的湖泊保護意識;對保護湖泊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湖泊的主管機關,負責湖泊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湖泊的有關管理和保護工作。

沿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湖泊保護的具體要求,做好相關工作。第六條本省境內的洪澤湖、太湖、駱馬湖、微山湖、里下河腹部地區湖泊湖盪、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滆湖、長盪湖、石臼湖、固城湖,除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外,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其他湖泊由設區市、縣(市、區,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城市市區內的湖泊按照現有管理許可權進行管理。

跨行政區域的湖泊,由共同的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第七條列入保護名錄的湖泊,應當按照防洪和水資源配置的總體安排,分別編制湖泊保護規劃。

湖泊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湖泊保護范圍,禁止采砂、取土、採石的區域(以下簡稱湖泊禁采區),限制開發、利用的項目,防洪、除澇要求,水功能區劃以及水質保護目標、措施,種植、養殖面積控制目標,退田(漁)還湖、退圩還湖方案,清淤措施等內容。

湖泊保護規劃按照湖泊管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湖泊保護規劃應當自本條例實施之日起一年內編制完成。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湖泊保護規劃進行修訂和調整,並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湖泊保護規劃是湖泊保護、開發、利用和管理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從事水產養殖、城鎮建設、房地產開發、旅遊資源開發等開發、利用活動。第八條湖泊保護范圍為湖泊設計洪水位以下的區域,包括湖泊水體、湖盆、湖洲、湖灘、湖心島嶼、湖水出入口,湖堤及其護堤地,湖水出入的涵閘、泵站等工程設施。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湖泊保護規劃劃定湖泊的具體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第九條湖泊禁采區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按照防洪和水資源保護要求,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劃定,並予公告。第十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湖泊水量調度方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兼顧種植、養殖和工業用水,保障湖泊生態環境用水。

湖泊蓄水量不足的,應當採取措施補充水量。湖泊水位到達死水位以下的,不得擅自向湖外調水;確需向湖外調水的,應當由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報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第十一條在湖泊保護范圍內,禁止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在城市市區內的湖泊保護范圍內,禁止新建、擴建與防洪、改善水環境以及景觀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依法獲得批准進行工程項目建設或者設置其他設施的,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縮小湖泊面積;

(二)影響湖泊的行水蓄水能力和其他工程設施的安全;

(三)影響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水質保護目標;

(四)破壞湖泊的生態環境。

在湖泊保護范圍內建設跨湖、穿湖、穿堤、臨湖的工程設施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規定履行報批手續。

E. 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對農業生態環境有影響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農業生態環境,是指農業生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因素的總體,包括土壤、水、大氣和生物等。

前款所稱農業生物,是指作物、果樹、蔬菜、栽培的中草葯和樹木花草、蠶桑、家畜、家禽、養殖魚類等。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作為農業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利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普及和推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農業農村、林業和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職責范圍內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並依法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自然資源、水利、地礦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狀況,逐步增加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保護與治理第八條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農業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依法實行特殊保護。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耕地使用和養護的監督管理,組織對耕地質量狀況的監測,並制定相應的耕地保養規劃。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耕地地力分等定級。

在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中,應當有耕地保養等內容。耕地使用者必須堅持用地和養地相結合,採取有利於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耕作制度和方式。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加強對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的指導。第十二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植樹造林,加快平原、丘陵山區綠化,提高林木覆蓋率。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當組織農田防護林建設,農田防護林可以依法實施撫育採伐或更新採伐,不得實施皆伐作業。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生產者依法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改造中低產田,開展小流域治理,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鹽漬化和貧瘠化。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農用地上從事采礦、挖砂、取土等活動。

從事采礦、挖砂、取土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措施,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第十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合理利用水資源。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規劃,並定期組織疏浚河道,清理河湖淤泥。

禁止圍湖造田、侵佔江河灘地及興建影響湖泊蓄水功能的工程。第十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試驗、示範區。

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推廣生態農業工程技術和農業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並加強對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積極開發和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

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應當教育農民不得露天焚燒秸稈或向水體棄置秸稈。

F.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1997)

一、將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二、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限期治理決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相應的人民政府作出。」三、將第三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以及處理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四、將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排污單位和個體經營者,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五、將第四十五條修改為:「本條例規定的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國庫。對單位的罰沒款,一律從其自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G. 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199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第三條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控制源頭、綜合治理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方針,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綜合平衡,將有關的污染防治費用納入政府預算,並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實施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擬定本地區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區域開發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或者審核;
(三)統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負責管理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工作,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
(五)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推廣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開展國際間環境保護的合作和交流;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破壞事故以及糾紛,並按照規定許可權審理環境行政復議案件;
(七)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各級計劃、經濟、城建、規劃、公安、工商行政、衛生、土地、礦產、灘塗、農業、林業、漁業、水利、交通、鐵道、民航及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等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涉及本部門的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不得向社會轉嫁污染,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對於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檢舉和控告。
對在保護和改善環境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綜合經濟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和本省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調整影響環境質量的不合理的布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
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擬定本系統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管理本系統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所屬單位的環境保護進行檢查考核,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科學的研究,開發推廣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把環境保護教育列入規劃和計劃。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重視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第九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推行標准化建設,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其監測數據應當作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環境的依據。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監測數據以及環境糾紛監測數據的爭議,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技術仲裁。第十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有條件的鄉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環境監理站(所)。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遷建和技術改造等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凡對環境有影響以及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制度,做到先評價後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和未按照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規劃、計劃、土地、銀行、工商行政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設計部門不得先行設計。
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持證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遵守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按照物價部門批準的評價收費標准收費,並對評價結論負責,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和考核。

H.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12號)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已由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於2018年11月23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8年11月23日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8年11月23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

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廢止《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I.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停止執行《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四條處罰許可權規定的決定

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93號)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停止執行<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四條處罰許可權規定的決定》已由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於2004年12月17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2月21日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停止執行
^^《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四條處罰許可權規定的決定
^^(2004年12月17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停止執行《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四條有關處罰許可權的規定。
本決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J. 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1997修正)

第一條為保護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人體健康,合理利用水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長江、太湖、運河、內河、湖盪、水庫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環境保護。
水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控制源頭,綜合治理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逐步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並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第三條無錫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市水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不設區的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水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水利、交通、衛生、城建等管理部門,結合各自的職責對水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計劃、經濟、規劃、工商、漁政等管理部門,應當按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水環境保護工作;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所屬單位的水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檢查考核。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把水環境保護教育列入教學計劃。文化、新聞、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重視和加強對水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第四條長江江陰段、太湖無錫轄區水域為重點保護水源。
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並設置明顯標志,防止水源污染和破壞。第五條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建設有污染的項目、設置排污口或者從事養殖業;
(二)排放污染物;
(三)排放魚塘淤泥和人、畜、禽糞便;
(四)在灘地內設置有害有毒化學品倉庫、堆棧,堆放、棄置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第六條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已有的排污單位,其污水必須限期治理達到規定控制指標,保證水源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凡逾期未達到或者沒有條件達到控制指標的單位,必須轉產、停產或者搬遷。第七條開采地下水不得超過本行政區域內年度可采總量。
人工回灌地下水應當符合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標准,不得惡化地下水質。第八條為防止水體污染,禁止下列排污行為:
(一)污水超過排放標准,不經治理而直接排放的;
(二)污水處理設施不正常運轉,致使污水超標排放的;
(三)以試生產為名污水處理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同時試運轉,而直接排放污染物的;
(四)擅自設置排污口,通過其他管道或者利用其他方式排放污水的;
(五)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跑、冒、滴、漏」直接或者間接造成水環境污染的。第九條飲食服務、農貿集市、旅遊療養等行業產生的生活污水,應當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處理。不具備接管條件的,污水必須按照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處理後再排放。第十條市、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增加水環境保護的投入,達到或者超過國家的要求,使水環境污染的狀況得到逐步改善。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應當堅持環境保護治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原則,並遵守以下規定:
(一)在項目建議書階段,項目審批部門應當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簽署意見作為立項的前置條件。
(二)憑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排放水污染物申報登記表》,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有關手續。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規劃、計劃、土管、銀行、工商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設計部門不得先行設計。
(三)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經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持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並對評價結論負責。第十二條單位的污水處理設施應當列入固定資產,確定專人負責,保證設施完好,其處理能力必須與生產發展規模相配套。
污水處理設施需要暫停運轉、拆除或者改造更新,應當提出相應措施,並提前一個月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後,應當在一個月內予以批復,逾期未批復的,視為同意。第十三條排污單位有下列變化情況的,應當及時按管轄關系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抄送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一)排放一類污染物的;
(二)排放二類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二倍以上的;
(三)排放水污染物超過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
(四)改變排污口位置的。

熱點內容
合租道德 發布:2025-01-24 14:49:53 瀏覽:234
重慶產檢勞動法 發布:2025-01-24 14:48:23 瀏覽:252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