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
㈠ 四川省風景名勝區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風景名勝區的設立、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風景名勝區管理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規劃,加強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風景名勝區的監督管理工作;市(州)、縣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風景名勝區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風景名勝區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風景名勝區設立、規劃、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所需經費列入部門綜合預算。第六條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置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負責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利用和統一管理工作。
省內跨行政區域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設置,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規定確定。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風景名勝資源的義務,並有權勸阻、檢舉、控告破壞風景名勝資源的行為。第八條風景名勝區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對風景名勝區內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給予扶持、幫助和照顧。第二章設立第九條風景名勝區劃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能夠反映重要自然變化過程和重大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基本處於自然狀態或者保持歷史原貌,具有國家代表性的,申請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申請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第十條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按照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的規定辦理。
新設立的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設立的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重合或者交叉的,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的規劃、保護、建設和管理應當相協調。第十一條風景名勝區批准設立並公布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在風景名勝區主要入口建立入口標志並按批準的范圍立樁,標明區界。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入口標志內容和標徽圖案按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定公布。
省級風景名勝區的入口標志內容和標徽圖案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定公布。第三章規劃第十二條風景名勝區經批准設立後應當依法編制風景名勝區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第十三條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編制,應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服從保護的原則,突出風景名勝資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風景資源評價;
(二)生態資源保護措施、重大建設項目布局、開發利用強度;
(三)風景名勝區的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
(四)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的范圍;
(五)風景名勝區的遊客容量;
(六)有關專項規劃。
風景名勝區應當自設立之日起2年內編制完成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規劃期一般為20年。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十四條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應當根據核心景區和其他景區的不同要求編制,確定基礎設施、旅遊設施、文化設施等建設項目的選址、布局與規模,並明確建設用地范圍和規劃設計條件。
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應當符合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第十五條編制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並符合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和標准。
風景名勝區內的鎮、鄉、村莊規劃與風景名勝區規劃應當相協調。第十六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省級風景名勝區規劃由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跨行政區的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由申請設立風景名勝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㈡ 四川省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嚴格保護、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規范風景名勝區建設秩序,加強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根據《四川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各項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同時遵守有關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在與自然保護區重疊的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同時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第三條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省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管理工作。市(地、州)、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管理工作。第四條風景名勝區必須按照批準的規劃進行建設。建設項目(含農房建設和寺廟建設)的選址、布局和建築物(構築物)的高度、體量、造型、色調應與景區景觀和環境相協調。建設項目應提高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建設項目不得立項、建設。第五條在風景名勝區內,建設項目的選址定點,建設單位或個人必須先報經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審查同意,並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第六條對風景名勝區內的建設項目的定點和設計方案實行分級審批。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建設項目,其定點和設計方案,由市(地、州)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他建設項目的定點和設計方案,由市(地、州)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成都市行政區域內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建設項目定點和設計方案,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成都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建設項目,其定點和設計方案,由市(地、州)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他建設項目的定點和設計方案,由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市(地、州)、縣級風景名勝區內建設項目的定點和設計方案,由同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七條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建設項目是指:
(一)核心景區內所有建設項目;
(二)規劃區內(除核心景區)的下列建設項目:
1、公路、索道與纜車;
2、旅館、商店、飯店;
3、文體娛樂、游樂建築設施;
4、風景名勝區特有標志建築;
5、上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其他重大建設項目。第八條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管理,依法實行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制度。第九條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辦理程序: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按照立項審批許可權,應有相應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二)建設單位或個人持建設項目批准文件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出具的選址定點意見,向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選址申請;
(三)建設單位或個人提交的建設項目可行性報告,經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審核同意後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由當地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第十條建設單位或個人應按下列程序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一)持建設項目批准文件向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定點申請,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核定建設項目用地位置和界限;
(二)提交總平面布置圖或者初步設計方案,經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同意後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由當地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應向風景名勝區所在地縣以上土地管理部門辦理用地手續。第十一條建設單位或個人應按下列程序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一)持建設項目批准文件和建設用地證件向縣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申請;
(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提出規劃設計要求,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審查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四)提交建設工程施工圖,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劃要求進行審查同意後,由當地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其他有關批准文件向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開工手續。
㈢ 四川省旅遊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規范旅遊市場,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旅遊業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經營旅遊業務、進行旅遊活動和旅遊管理工作,均應遵守本條例。
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旅遊業,是指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服務設施,從事旅遊招徠、接待,為旅遊者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綜合性服務的行業。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工作的領導,將旅遊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大旅遊投入,改善旅遊環境,開拓旅遊市場。第五條旅遊業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
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旅遊業實行行業管理。
市(地、州)、縣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旅遊業實行行業管理。
計劃、建設、工商、林業、公安、交通、物價、貿易、文化、衛生、環保、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配合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做好旅遊業的管理工作。第二章旅遊資源第六條本條例所稱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發展所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內旅遊資源進行普查和評估,編制旅遊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旅遊業發展規劃,應當符合國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和文物保護規劃。第七條鼓勵社會多渠道籌集旅遊發展資金,按照規劃要求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設施。第八條建設星級旅遊賓館、飯店,建設省級旅遊度假區和大型人造旅遊景區,應徵得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再按有關建設審批程序報批。
禁止興建宣揚封建迷信和有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景觀。第九條任何單位或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旅遊資源,不得在旅遊區內採石、開礦、挖沙、毀林開荒、捕獵等,不得在旅遊區內建設污染環境、損害景觀的設施,不得在景區內超標准排放污染物。第三章旅遊經營者第十條本條例所稱旅遊經營者,是指專門或主要經營旅遊業務,直接為旅遊者提供單項或多項服務的單位和個人。
旅遊經營者必須依法經營、公平競爭、誠實守信、同質同價,為旅遊者提供健康、文明、規范化的服務,不得擅自提高收費標准或削減服務項目、降低服務標准。
旅遊經營者有權按國家價格政策制定合理的商品或服務價格;有權拒絕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第十一條旅遊經營者應當配備旅遊安全措施,建立健全旅遊安全責任制度。
旅行社應按國家規定為旅遊者辦理旅遊意外保險。第十二條當旅遊者的人身、財產受到意外損害時,旅遊經營者應當及時採取救助措施,並在24小時內向公安機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第十三條經營國際、國內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必須按照國務院《旅行社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繳納質量保證金,並經工商登記後,方可經營旅遊業務。第十四條旅行社應當按照核定的業務范圍開展經營活動。國內旅行社不得經營國際旅遊業務;未取得經營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業務資格的國際旅行社,不得經營出境旅遊業務,公安部門不得為其辦理出境手續。第十五條境外旅行社在我省申辦旅遊辦事機構,應經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報國家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十六條賓館、飯店申請經營涉外旅遊業務,應經安全檢查合格後,報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十七條旅遊賓館、飯店按國家規定實行評定星級和星級復核制度。未評定星級的賓館、飯店不得使用有關星級稱謂和標志。第十八條星級賓館、飯店的經理、旅行社經營管理人員及導游,均應按國家規定取得資格證書後方可任職上崗。第十九條旅遊行業實行定點管理。具備條件的景區(景點)、餐飲、住宿、商店、交通、文娛等旅遊經營單位或個人可提出定點經營申請,經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授予旅遊定點標志,方可接待旅遊團隊。定點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旅行社不得在非定點單位安排接待旅遊團隊。第二十條旅遊車(船)由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實行定車(船)標志管理。旅行社不得租用非定點車(船)接待旅遊團隊。
㈣ 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城市排水行為,保障排水設施安全正常運行,防治水污染和城市內澇災害,治理和保護水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管理和城市排水設施的使用、運營、維修及其相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行統籌規劃、配套建設。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發展改革、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財政物價、水利防洪、衛生防疫、質量監督等行政管理的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城市排水規劃與污水處理建設、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使用和保護城市排水設施的權利和義務,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有權進行制止和舉報。
對在城市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第二章規劃建設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城市總體規劃,遵循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與綜合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業規劃。專業規劃應當包括降水、中水、再生水及污泥處置綜合利用等內容。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提高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率。第七條新建城市排水設施應當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對原有雨水、污水合流的城市排水設施,應當制定雨水、污水分流分治的改造規劃,列入年度建設計劃。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將污水管與雨水管連接。第八條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排水設施項目,應當優先安排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當採用符合國家標准並穩定可靠、經濟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
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排水、污水處理設施項目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批。
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排水排入水體的排污口的設置應當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確保排污口的設置符合水功能區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防洪規劃的要求。第九條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已覆蓋的區域內,不得新建化糞池及相關活性污泥截污池、塘。
未被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覆蓋的城市生活服務區,應當按規定配置格柵井、沉澱池或化糞池等污水處理設施。
在城市規劃控制區域內,未被城市排水設施覆蓋的居民聚居區、風景名勝區、旅遊景點、度假區、機場、鐵路車站等排放生活污水的區域和經濟開發區、獨立工礦區等排放污水、廢水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標准建立中、小型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行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第十條承擔城市排水設施工程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應當依法具有相應的資質。
城市排水設施建設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應按國家規定的驗收標准和驗收程序組織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建設檔案應當報送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預算和其他渠道籌集資金,統籌安排城市排水設施規劃、建設、維護、管理以及補償污水處理運營成本差額所需經費。第十二條城市區域具有排水功能的河道、溝渠的規劃、建設、養護和管理,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三章城市排水許可第十三條在城市排水設施覆蓋范圍內,排水戶應當按照城市排水專業規劃的要求,將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網。嚴禁排水戶將污水直接排入水體。第十四條城市排水實行許可制度。直接或者間接向城市排水設施排水的下列排水戶應當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
(一)排放工業污(廢)水、醫療污水的企、事業單位;
(二)排放污水的賓館、酒店、垃圾中轉站、糞便處理場、屠宰場、養殖場、農貿市場等;
(三)排放污水的機動車清洗場、建設工程施工工地和混凝土製品場等。
前款所規定應當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的排水戶,由排水戶所在地的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污水排放標准確定;未取得城市排水許可證的,不得向城市排水設施排放污水。
自建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符合城市排水專業規劃,與城市公共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連接的,應當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
㈤ 四川省公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公墓管理,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規范、引導公民喪葬活動,根據國務院《殘葬管理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公墓的建設管理活動。
公墓是為公民提供安葬骨灰或遺體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社會公共墓地和農村公益性墓地。第三條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少數民族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公墓管理工作的領導,把公墓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
縣級以上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墓管理、監督工作。
國土、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衛生、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應按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公墓管理工作。第二章公墓建設第五條公墓建設應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節約土地、保護環境和方便群眾的原則。第六條公墓應建設在荒山、瘠地。
禁止在耕地、林地、革命烈士墓園、文物保護區、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內和水庫周圍、河流兩岸200米內以及鐵路、公路隔離帶內建設公墓。
前款規定區域內現有的墳墓,按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執行。第七條建設社會公共墓地,經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地、州)民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利用外資建設社會公共墓地,經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同意後,報國務院民政部門審批。
經民政部門批准建設的社會公共墓地,還應依法向城鄉規劃、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申辦定點、用地等手續。第八條申請建設社會公共墓地,須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報告;
(二)可行性報告;
(三)墓地規劃示意圖等有關資料;
(四)省民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材料。第九條社會公共墓地整體規劃應科學合理,建築設施與整體布局、自然景觀應和諧一致,綠化面積應達可綠化面積的90%以上。第十條設置農村公益性墓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興建公墓。
禁止社會公共墓地另設分墓區。禁止設立家庭、宗族墓園。
實行火葬的地區公墓內不得設立安葬遺體的墓穴。允許土葬的地區公墓內應設立安葬骨灰的墓穴或骨灰堂。第十二條公墓內安葬骨灰的單人墓地佔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夫妻合墓佔地面積不得超過1.5平方米;允許土葬的地區安葬遺體的墓地佔地面積不得超過3平方米。
墓堆不得高於地面50厘米,墓碑不得高於地面100厘米。第十三條因國家建設需要徵用公墓用地,給公墓管理組織和個人造成損失的,建設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第三章公墓管理第十四條社會公共墓地管理組織提供墓位、墓穴實行有償服務。具體收費項目、標准,按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並予公布。第十五條公墓管理組織憑死亡證明書或火化通知書,辦理安葬事宜。第十六條社會公共墓地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做到規範文明服務,不是利用工作之便索要或收受他人財物。第十七條農村公益性墓地不得向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員提供墓穴用地。管理工作接受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指導、監督。第十八條社會公共墓地管理組織及任何個人,不得炒買炒賣墓位、墓穴。除一方已入墓的夫妻合墓外,不得預售墓位、墓穴。第十九條嚴格限制公墓墓位、墓穴的使用年限,具體期限由省人民政府規定。第四章法律責任第二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的,由縣(市、區)以上民政部門會同城鄉規劃、土地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予以取締,責令恢復原狀,沒收違法撥是,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第二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第二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處理。第二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退賠,並視其情節由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予以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由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物價等有關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
㈥ 成都市旅遊業促進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有效保護和科學開發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四川省旅遊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發展旅遊產業、從事旅遊經營服務、實施旅遊監督管理活動的,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促進旅遊業發展,實現由觀光型旅遊向觀光休閑度假型旅遊轉變,應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行業自律的原則。第四條發展旅遊業應當突出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川菜文化、熊貓品牌、鄉村旅遊等地域特色。
促進旅遊、文化、商業深度融合,構建旅遊消費、文化消費、商品消費等多元一體的消費環境,促進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城市。第五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旅遊業發展綜合協調機制和激勵機制,完善統一的旅遊市場監管聯動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統籌解決旅遊發展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第六條旅遊主管部門履行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旅遊市場監管、資源保護開發指導、旅遊公共服務等職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發展的統籌協調。
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促進和保障旅遊業發展的工作。第七條旅遊行業協會應當完善行業自律制度,發揮服務、引導、協調和監督作用。促進公平競爭,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建立旅遊經營者誠信檔案,依法向社會公布監督檢查情況。第二章規劃開發第八條市旅遊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旅遊資源普查、評估,建立和更新旅遊資源基礎資料庫,指導區(市)縣開展旅遊資源普查、利用。第九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對旅遊資源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實施分類控制,開展資源承載力評估。制定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保護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遺址等重要旅遊資源,促進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第十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鄉)總體規劃相協調。
跨區(市)縣行政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協調編制。第十一條景區、賓館、交通設施和旅遊古鎮等主要旅遊要素項目的新建、改建、擴建,應當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及旅遊發展規劃。
以歷史文化遺存資源、宗教活動場所等為主要旅遊內容的景區,規劃建設應當與其文化、風格、環境相協調。第十二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旅遊景區的集散中心、服務中心、醫療急救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工程項目規劃,實現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第十三條市旅遊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旅遊行業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研究制定體現成都旅遊特色的技術規范,鼓勵旅遊企業引進並使用國際標准。第十四條市旅遊主管部門負責編制全市旅遊重點項目目錄。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旅遊重點項目開發扶持政策,統籌安排用地計劃,合理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廢棄廠礦等土地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第三章產業發展第十五條旅遊業發展應當堅持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促進旅遊與會展、商貿、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旅遊業態。第十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推動龍門山和龍泉山生態旅遊帶建設,推進山地休閑度假產業集聚,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推動都市旅遊區建設,開發都市文化旅遊、美食旅遊、休閑旅遊等旅遊產品,提升寬窄巷子、錦里、文殊坊等街區休閑功能,建設城市綠道、主題公園,拓展城市休閑空間。第十七條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引導旅遊經營者開發區域旅遊線路,建立區域旅遊合作體,推進區域旅遊一體化。第十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引導開發多元旅遊產業體系,完善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旅遊產業鏈,在遊客集散地、景區、入境游集中地布局購物和服務消費網點,提高旅遊購物便捷化水平。
推進中心城區商圈功能結構調整,構建體驗式智慧商旅圈,培育精品特色商業街區,打造國際化旅遊購物與購物旅遊功能融合的載體空間。
㈦ 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四川省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發揮世界遺產的教育和展示功能,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世界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分為核心保護區、保護區、緩沖區。第三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各類世界遺產資源調查、評估、申報和在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的規劃、建設、監測、保護、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世界遺產保護,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永續利用的原則,確保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跨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堅持共同保護、共同管理、共享資源、共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世界遺產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世界遺產管理協調機制,協調解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世界遺產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並協同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做好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中文化遺產部分的保護管理工作。
民族宗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林業、交通運輸、旅遊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助做好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跨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由世界遺產地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保護管理工作。第六條世界遺產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第七條世界遺產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世界遺產的義務,並有權制止、檢舉破壞世界遺產的行為。第二章申 報第九條省人民政府負責全省世界遺產申報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行政部門負責全省世界遺產申報的指導、監督和審核工作。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分布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具有世界遺產價值的資源進行調查、評估,並建立檔案,加強保護。第十一條對具有申報世界遺產價值的資源,遺產資源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提出申請,按照世界遺產申報標准,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世界遺產申報的資源調查、價值評估和文本編制等工作。經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篩選、評估論證後,列入四川省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第十二條申報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報市(州)人民政府審定,經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專家評估論證並報省人民政府同意後,按照規定程序申報。第十三條申報世界遺產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報市(州)人民政府審定,經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初審並報省人民政府同意後,按照規定程序報國務院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
跨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第三章規 劃第十四條世界遺產提名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自啟動申報之日起,二年內編制完成符合申報要求的世界遺產提名地保護規劃大綱。
世界遺產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自提名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日起,一年內編制或者修編完成世界遺產保護規劃。
跨行政區域的世界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世界遺產地范圍內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世界遺產保護規劃要求,組織編制世界遺產片區保護規劃。第十五條世界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明確世界遺產保護范圍、目標和重點,分類確定保護和利用措施。
編制世界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廣泛徵求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社會公眾和專家的意見,並與保護范圍內已依法批準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保護規劃相銜接。
世界遺產保護規劃和片區保護規劃的編制,應當根據世界遺產類別,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組織機構承擔。
㈧ 四川省旅遊條例(2012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規范旅遊市場秩序,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保護、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從事旅遊經營、服務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發展旅遊業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自律的原則,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綜合管理。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旅遊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事項,協調處理旅遊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的組織協調和行業的指導、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旅遊業的監督管理、指導服務工作。第七條旅遊行業協會應當完善行業自律制度,依法開展活動,發揮服務、引導和監督作用,促進旅遊行業健康發展。第二章旅遊促進與資源保護第八條旅遊業發展應當統一規劃。編制旅遊規劃應當突出地方特色,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與自然生態保護區、文化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規劃相協調。編制其他有關規劃應當統籌考慮旅遊功能,兼顧旅遊業的發展。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省旅遊規劃、跨市(州)區域旅遊規劃並組織評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和旅遊區規劃,經上一級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評審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旅遊規劃的變更和撤銷,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編制旅遊規劃使用財政資金的,應當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機構承擔。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旅遊發展和財政狀況,將旅遊資源保護、旅遊宣傳、行政執法等所需經費納入部門綜合預算予以保障。
省、市(州)人民政府和有條件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旅遊業發展需要,優先安排旅遊景區的交通項目建設。主要交通干線和城市道路應當設置標准化的旅遊交通標志、主要旅遊景區指示牌。第十二條旅遊項目建設應當符合旅遊規劃。旅遊項目建設在批准、核准、備案前應當書面徵求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意見,並按照有關建設程序報批。
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利用自然保護區等自然資源建設旅遊項目,應當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不得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利用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以及其他歷史人文資源開發旅遊項目,應當保持其特有的歷史風貌,不得擅自改建、遷移、拆除。第十三條國有旅遊資源可以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租賃、承包、競買和其他形式依法取得經營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旅遊景區景點經營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規范經營,採取相應措施,保護旅遊資源,並向公眾提供安全、穩定和價格合理的服務,履行普遍服務義務。旅遊景區景點觀光車(船)、索道等公共服務設施經營者未經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批准,不得擅自停業、歇業。經過批准停業、歇業的,應當提前對外公布。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旅遊度假區開發建設,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為旅遊度假區開發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
申請設立省級旅遊度假區,由省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申請設立國家旅遊度假區,按照相關規定報批。
未經批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國家級或者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名義從事開發和經營活動。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旅遊資源進行普查、評價,建立旅遊資源檔案,指導、監督和協調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跨行政區域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協調。
㈨ 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自然保護為目的,依法劃出一定面積的陸地、水域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型各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第四條自然保護區應當堅持全面規劃、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義務,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
對在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和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七條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縣級以上林業、建設、農業、國土、地礦、畜牧、水利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相關類型自然保護區。其它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配合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第二章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第八條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凡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十條規定條件的;
(二)珍稀物種資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地質剖面、典型地質地貌、生物化石分布區等自然遺跡;
(三)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它自然區域。第九條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典型意義、科學上的重大影響和特殊研究價值,分為國家級、省級、市(地、州)級和縣(市)級自然保護區。第十條建立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規定審批:
(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辦理。
(二)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所在地的市、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或者省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省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批建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市(地、州)級和縣(市)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參照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的有關程序辦理。
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共同提出申請,並按照本條前款的規定審批。第十一條自然保護區按國家規定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必要時還可劃定外圍保護地帶。
自然保護區經批准後,其范圍和界線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類型、范圍、界線等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報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第十三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級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應與省國土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和標准,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規劃,報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五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實施綜合管理;督促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的重大環境事件;主管政府授權的綜合類型或者特殊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縣級以上林業、建設、農業、國土、地礦、畜牧、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工作。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以保護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為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以保護風景名勝為主要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地質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
畜牧行政主管部門主管草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
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內陸水域生態和水生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㈩ 四川省登山管理辦法(2015)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登山管理,促進登山活動規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國內登山管理辦法》,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從事登山活動及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登山活動是指開展登山、攀岩、攀冰、山地戶外運動等活動,登山者是指開展登山活動的團隊及個人。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體育與旅遊、文化相融合,將登山活動與促進全民健身等體育運動相結合,推動全省登山等體育健身消費及體育產業發展。第四條省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監督指導全省登山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登山管理。
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林業、旅遊、環境保護、公安、外事僑務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登山管理相關工作。第五條登山戶外運動組織應當建立和完善相關自律自治制度,依法開展活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登山戶外運動組織參與登山管理事務,促進登山活動穩定持續發展。第六條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接受省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依法開展活動,普及登山知識,維護登山戶外運動組織和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發揮行業指導、協調服務等作用。第二章登山活動管理第七條山峰所在地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及社會需求,結合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要求,依法開展登山活動資源調查與風險評估,加強登山活動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完善相應公共服務,實現有序開放。
海拔3500米以上可供攀登山峰,由市(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議,經省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家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山峰所在地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採取宣傳推介、政策扶持、協調服務等措施,推進本地區登山活動資源合理利用和登山活動健康發展,健全登山活動信息發布、風險提示、應急救援等相關配套制度,協調解決登山活動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第九條省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山峰所在地市(州)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建立登山活動管理公共信息與咨詢平台,無償向登山者提供攀登山峰名稱、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氣候條件、風險等級、配套設施、交通信息、攀登指引、應急救援等必要信息與咨詢服務。第十條山峰所在地市(州)、縣(市、區)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登山活動相關知識的宣傳,引導登山者增強自我風險防範意識、採取安全預防措施。
登山活動區域發生可能危及登山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情形,山峰所在地市(州)、縣(市、區)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發布登山活動安全警示信息,採取安全防範與應急處置等措施。
山峰所在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山峰管理機構)在職責范圍內協助做好登山管理工作。第十一條鼓勵登山者參加登山戶外運動組織舉辦的登山知識、技能的培訓與體能訓練活動。第十二條登山活動組織者根據登山活動風險等級依法投保相應的責任保險,登山者依法投保意外傷害保險。第十三條經營攀岩等列入國家公布的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目錄的登山活動,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經營許可手續,依法實施責任保險制。第十四條攀登海拔3500米以上公布山峰,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許可條件、組成登山團隊,並於登山活動實施前10個工作日向山峰所在地市(州)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請。
攀登海拔7000米以上公布山峰,在登山活動實施前90日向國家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請。
攀登海拔3500米以上未公布山峰,登山活動發起單位應當在活動實施前3個月向山峰所在地市(州)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請。
登山活動計劃中涉及依法需要政府其他部門批準的事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市(州)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攀登山峰活動的許可條件和申請材料目錄在政務服務窗口及政務網站上公布。第十五條市(州)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登山團隊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對符合條件的依法給予批准;對不符合條件的給予答復並說明理由。第十六條變更攀登季節、線路或山峰的,登山團隊應當重新申請,但遇緊急情況時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