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法律法規
『壹』 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的內容提要
第一章「食品安全法導論」。首先分析食品安全法中的一些基礎性概念,為全書的展開鋪墊:何為食品,何為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判斷標準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食品安全的規制。然後需要對《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中所稱的「食品安全法」作出界定。食品安全法只是食品安全法制的簡稱,而非某一部法律的名稱。食品安全法的定性以及與憲法、消費者法和產品責任法之間的關系亦需探討。特別是後者,如何協調具有不同理念的法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一大難題。第二章「日本食品安全法的歷史演進」。這一章將日本食品安全法的發展分成了三個階段,即食品取締法時期、食品衛生法時期和食品安全法時期。三個不同的時期,其秉承的理念以及相應的制度架構都是有很大差別的。由著重於取締,到確保食品衛生,再到確保食品安全,其間的軌跡值得仔細體味。
第三章「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理」。日本2003年制定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給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奠定了基礎,確立了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它確立了最優先保護國民健康、過程化規制、科學與民意並用的基本理念,確立了法治原則、各負其責原則、公開與參與原則和預防原則等基本原則,引入了風險分析機制,建立了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的基本制度框架。
第四章「日本食品安全的保障機構」。伴隨著2003年食品安全法制的全面整頓,日本在食品安全的保障機構方面也作出重大改革,根據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相分離的原則,設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其進行一元化的信息收集和風險評估。作為風險管理機關的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可以說這是一次面向食品安全的機構改革。
第五章「日本食品安全的保障制度」。經過百年的發展,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日臻完善。其保障制度從生產到流通銷售無一不包,在食品供給流程中建立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的承認制度,就重要的食品、添加劑、器具和容器包裝設定安全標准,再對這些安全標准按照進行認證,並實施重要食品的生產經營許可制度,符合標準的方可准許生產經營。在生產出來產品之後,在流通領域仍有較為嚴格的檢查、監管制度,一旦違法就可以採取禁止銷售、召回產品、責令停產停業、吊銷營業許可證等措施,並可以進行相應的處罰。可以說,這些保障制度涵括了從源頭到終端的各個環節。根據風險分析的要求,要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與溝通,除了日常的收集與溝通渠道之外,還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內部告發制度、食物中毒的報告制度、行政調查制度、公布危險信息等。當然,《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是著重從法學的角度介紹這些制度的現狀、分析其運用中的限制和界限。另外,為了應對食品安全危機,食品安全委員會、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均建立了相應的應急機制。
第六章「日本食品安全行政的救濟」。《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沒有介紹整個食品安全事故的救濟,而只是選取了食品安全行政的救濟來進行探討。在食品安全行政爭訟中,首先成為障礙的便是訴的利益,訴訟對象有無處分性,原告有無法律保護的利益,均成為能否啟動爭訟程序的關鍵。好在司法逐漸突破了反射性利益論等的限制,而給予原告較為充分的保護。在食品安全的國家賠償中,成為典型和難題的是行政不作為問題,對於如何判斷不適當行使食品規制許可權的違法性,如何理解不作為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如何處理企業賠償與國家賠償之間的關系,日本的法院已經有了一些成熟的做法。
最後,在結語中總結日本食品安全法的經驗、教訓以及一些有待完成的課題。
『貳』 西方國家最早什麼時候建立起食品安全監管系統,法律
早在 1906 年,面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局面,美國就通過了第一部全國性的《純凈食品和葯品法》,開始正式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本法禁止銷售摻假的食品和飲品。1938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包含許多新條款如授權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食品的特性、質量制定合理標准,同時授權對工廠食品安全進行檢查等。此後,《公共健康服務法》、《食品添加劑修正案》和《嬰兒食品配方法》等相繼頒布,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逐步得到完善。現在,美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包含有國會通過的法令,如《美國法典》第 21部中有關食品和葯品的法律等以及行政機構根據受權制定的法規如《聯邦食品、葯物和化妝品法》和《食品質量保障法》等。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上覆蓋了所有食品,為美國食品安全的實現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德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食品安全的立法工作,在 1879 年頒布了《食品法》。由於德國屬於歐盟成員之一,它現在的立法工作需遵從歐盟制定的《食品基礎法》。現在,德國已經形成了以《食品基礎法》和食品法典為基本框架,以《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衛生管理條例》、HACCP 方案和食品衛生良好操作規范的 《指導性政策》為 4 大基礎支柱,9以及數量巨多的執行條例,形成了權責清楚、可操作性強和涵蓋所有環節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在日本,食品安全立法以 2003 年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2003 年日本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體系以立法為主,2003 年之後以修訂原有的食品安全法律為主。現在,日本已實現以《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為基礎,《農業取締法》、《種苗修改法》、《健康增進法》等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管轄范圍涵蓋食品質量、化學制劑、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 .
『叄』 日本食品若保證安全或打開國內市場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我國質檢總局曾四次發布「禁止進口日本食品」相關文件。在今年3·15期間,日本核輻射食品被曝光流入國內後,多款日本食品更是在我國電商平台遭遇全面下架。在一向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日本食品究竟能否被安全食用,消費者到底能否買到質量過關的日本食品?
「為保障我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問題,避免發生一些群眾性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對日本食品採取比較嚴謹的態度,特別是某些來自核污染地區的產品。由於日本與中國在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規存在一定不同,尤其是在日本核輻射事件之後,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注意食品包裝外部的詳細說明。
或是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卡樂比加入天貓國際「全球原產地溯源計劃」,並攜手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預計在年內導入商品溯源機制。屆時消費者通過讀取商品上的二維碼,可以獲取從產品原料、生產記錄等相關信息,便於了解和取證。
民以食為天,所以食品的安全最重要。
『肆』 日本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是什麼樣的
1.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及職責
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門是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主要負責生鮮農產品及其粗加工產品的安全性,側重在這些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階段;厚生勞動省負責其他食品及進口食品的安全性,側重在這些食品的進口和流通階段。根據新的食品衛生法修正案,日本於2006年5月起正式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即禁止含有未設定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且其含量超過統一標準的食品的流通。日本建有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體系,全國有48個道府(縣)、市,共設有58個食品質量檢測機構,負責農產品和食品的監測、鑒定和評估以及各政府委託的市場准入和市場監督檢驗。日本農林水產省消費技術服務中心有7個分中心,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調查分析,受理消費者投訴、辦理有機食品認證及認證產品的監督管理。消費技術服務中心與地方農業服務機構保持緊密聯系,搜集有關情報並接受監督指導,形成從農田到餐桌多層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體系。
近年來,日本頻繁發生食品安全危機。特別是2001年日本發生瘋牛病後,又由此發現全國農業協會等惡意欺騙消費者,使用虛假標識,以進口肉類假充國產肉事件,使日本食品的「安全神話」被打破,國民對來自食品的多種可能傳染給人的疾病產生恐慌。2003年7月1日,日本內閣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經長期醞釀,終於正式成立。日本政府有關食品安全的職能分工格局由此發生重大變化。其主要職責是實施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其負責自行組織或接受農水省、厚生省等負責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具體管理部門(下稱風險管理部門)的咨詢,通過科學分析手法,對食品安全實施檢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結果,要求風險管理部門採取應對措施,並監督其實施情況。另外,以委員會為核心,建立由相關政府機構、消費者、生產者等廣泛參與的風險信息溝通機制,並對風險信息溝通實行綜合管理。
日本內閣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由7名委員組成最高決策機構,該委員會的委員全部為民間專家,經國會批准,由首相任命,任期3年。專門調查會由共計200名專門委員(含兼任)構成,全部為民間專家,任期3年。專門調查會分為3個評估專家組:①化學物質評估組。負責評估食品添加劑、農葯、動物用醫葯品、器具及容器包裝、化學物質、污染物質等。②生物評估組。負責評估微生物、病毒、黴菌及自然毒素等。③新食品評估組。負責對轉基因食品、飼料肥料、新開發食品等的風險實施檢查評估。
2.日本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日本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專業、專門法律法規組成。《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是兩大基本法律。《食品衛生法》是在1948年頒布並經過多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03年5月。該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質量安全與衛生的最重要法典,對所有食品都有極為詳細的規定,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劑、天然香料、設施設備(不包括農業、水產業的設施設備)、食品包裝容器。該法禁止出售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不符合現有的生產和配料貯藏標準的食品,以及不符合該法規定的規格及標準的設備及包裝容器。日本在2003年頒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該法確立了「消費者至上」、「科學的風險評估」和「從農場到餐桌全程監控」的食品安全理念,要求在國內和從國外進口的食品供應鏈的每一環節確保食品安全並允許預防性進口禁運。
在日本,涉及食品安全的專業、專門法律法規很多,包括食品質量衛生、農產品質量、投入品(農葯、獸葯、飼料添加劑等)質量、動物防疫、植物保護5個方面。知識點
『伍』 有人說在日本商店買食品不用看生產日期,這是為何
因為日本人對於他們的食品安全是很看重的,商店裡不可能會存在過期食品。
『陸』 日本歷史上發生過哪些著名食品安全事件
20世紀30年代「痛痛病」事件
20世紀初,日本人發現富山縣的水稻突然都變成了「侏儒」,長不高。1931年,這種怪病終於傳染到了人的身上,許多當地婦女出現腰疼、關節痛的症狀。幾年後,這些患者全身骨痛,呼吸困難,到了晚期,骨骼軟化、萎縮,就連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常常大叫「痛死了」!於是這種疾病就被稱為「痛痛病」。
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的醫學界才發現,「痛痛病」是因為富山縣的神通川上游礦山廢水排放引起的鎘中毒。高濃度的廢水污染了水源,用這些水澆灌的稻田種出來的就是「鎘米」。此後,患者開始了漫長的索賠之路,並在1972年勝訴。
20世紀50年代「水俁病」事件
相對於「痛痛病」,「水俁病」這個名字更為人所熟知。水俁病是指人或其他動物食用了含有機水銀污染的魚貝類,使有機水銀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水俁病」於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於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水俁鎮一家醋酸合成廠使用含汞的物質作為催化劑,然後隨廢水排入大海,而且那個時期正好日本農業大量使用含汞的殺蟎農葯,這些農葯也隨著河流匯入水俁鎮附近的大海中,污染了整個海灣的海洋生物,當地人食用魚類後,便中毒。
1955年森永奶粉事件
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加工奶粉時使用的添加劑是幾經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較高,結果造成12000餘名兒童發熱、腹瀉、肝腫大、皮膚發黑,最終130名兒童死亡。為此森永公司負擔6億多日元的賠償費用。
事情並未到此結束,14年後的調查表明,多數受害者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在事發20年後,原森永奶粉公司的負責人再次被判3年徒刑,森永公司也再次承擔了約3億日元的責任賠償。
20世紀60年代日本「地溝油」危機
近年,有關中國的地溝油流入市場的新聞不時出現,上世紀60年代,日本也出現過一次「地溝油」危機。當時,台灣商人和日本商人勾結,將日本的「地溝油」搜集提煉後,製成食品出口到台灣。
那時日本已經有了《食品衛生法》,並很快阻止地溝油外流。旅日學者薩蘇曾經在博客中介紹,日本的地溝油現在都由專業的回收公司進行回收,並以較高價格賣給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將這些地溝油提煉後,加入蓖麻油,用作垃圾車的燃料——這種油一旦下肚就會引起腹瀉,完全無法食用。
2007年日本食品安全事件合集
繼2007年年初日本西點業百年老鋪不二家曝出使用過期牛奶丑聞之後,北海道肉類加工企業Meathope的嚴重作假事件、北海道代表性特產「白色戀人」巧克力點心出售過期食品事件、九州地區以進口廉價鰻魚偽造「國貨」事件等又相繼發生,一系列的食品問題已經動搖了日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2007年夏季,北海道苫小牧一家肉品加工企業以豬肉冒充牛肉被曝光後,農林水產省設置「食品舉報電話」,至9月底平均每月的舉報電話有300多次。一系列食品丑聞浮出水面,札幌市名糕點企業「石屋」、三重縣伊勢市的老鋪「赤福」、大阪高級料亭「吉兆」篡改布丁和果冰保質期陸續被揭露出來。
10月發生在日本宗教聖地的「赤福」事件無疑是對消費者信心的又一沉重打擊。大家前往日本最著名的伊勢神宮參觀、在當地買回的著名土特產——300年和式點心老鋪「赤福」的產品竟可能是偽造生產日期的食品!
2007年10月12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宣布,赤福公司存在偽造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問題。該公司被發現把未能及時售出的產品直接送回冷庫冷凍,需要時再重新調出,換上新包裝、標註上新的生產日期出售。
據此間媒體報道,赤福公司這種冷凍、解凍、重新包裝的做法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僅在2004年9月至2007年事發時的3年間,赤福就生產了這樣的偽造品605萬箱,約占其總出貨量的18%。
2008年日本食品安全事件合集
據日本共同社及《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網路版2008年10月2日報道,「倒賣污染大米事件」塵埃未定,日本又爆出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研究科附屬農場「出售使用違禁(含水銀)農葯生產的大米事件」,引起社會不滿。
據東京大學方面稱,在1997年至1999年的3年時間里,所屬農場的一位男技術員將醋酸苯汞農葯用於「實習稻田」種植。
事件暴露後,該技術員向調查委員會表示,他也知道醋酸苯汞農葯被禁用,但稻病不斷蔓延,於是就用了。
在上述3年時間里,該「實習稻田」共生產出3.6噸大米,並陸續銷售給教職員工及普通消費者,包括向東京大學食堂提供了該大米。
10月2日,東京大學副校長濱田純一就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並向社會表示道歉:「給大家添麻煩了,深表歉意!」濱田表示,將盡快調查大米及稻田土壤內的水銀殘留量。
2日午後,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研究科科長生源寺真一向周圍居民召開說明會,也表示了道歉。有70位居民聞訊趕來,他們對該學院的行為非常憤怒:「(對外面賣的大米,也許心存不安)但對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研究科生產的大米,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啊!沒想到我們還是被坑害了!」
東京大學方面稱,他們已經於9月22日停止出售該農場生產的大米,24日設立了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將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並對食用者健康方面的影響、生產物的農葯殘留程度進行調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食用該大米後危害健康方面的報告。
從1973年起,日本法律規定,除用於研究目的之外,禁止將醋酸苯汞農葯移作他用。如果違反該規定,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加處100萬日元下罰金!據報道,這次查明的東大農場使用的水銀制劑估計購於1973年之前。
在「水銀大米」曝光的同時,「問題大米事件」仍在延燒。「問題大米事件」指大阪市三笠食品公司將限用於工業用途的發霉或殘留農葯超標的「問題大米」,偽裝成食用大米進行轉賣贏利的丑聞。
自日本前農林水產省大臣太田誠一承認對「污染大米倒賣事件」處理不力,引咎辭職後,該事件雪球般越滾越大。
9月22日,當時的福田內閣府副大臣增原義剛公布了「問題大米」流通過程的最新調查結果:流入的單位已從之前公布的375家擴大到390家。為補償救濟那些在不知其為「問題米」情況下購入的單位,日本政府除了將負擔部分商品回收和廢棄費用之外,還決定將對因營業額下降而影響經營的受害單位實施支援。
大阪府、山梨縣等20個都府縣的教育委員會發布消息稱,學校和醫院伙食中使用了超過150萬份可能含有自「問題米」澱粉的煎蛋卷和蛋包飯。
另外據查,有3名農林水產省所屬國家公務員,曾接受過三笠食品總經理冬木三男等人提供的酒飯招待等好處。該事件還在進一步處理中。
同年,日本生產的一種原料為魔芋的果凍因多次致死消費者,面臨下架壓力。日本政府宣布,自1995年以來,這種果凍已致17人窒息死亡,死者多為兒童和老人。日本消費者事務機構說,一名1歲男孩9月底食用這種果凍後死亡。不過,目前商家尚未決定召回果凍。
現在這種22克重的袋裝果凍已經標明有「兒童和老人不宜食用」的字樣。這種果凍在歐盟和韓國已被禁售。
日本政府對食品安全的整治
日本對食品造假行為嚴懲不貸,一旦被發現,相關企業生產的食品全部在商場下架。如果該食品企業是上市企業,則股票暴跌,最終結局一般是傾家盪產。企業總裁通常先辭職,進而接受法律懲罰。日本媒體更是窮追不舍,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日本政府整治決心也很大,首相福田康夫1日要求國民生活擔當大臣岸田文雄對直接關系國民生活的制度和法律進行總檢查,重點是食品,要求年內提出報告,找出漏洞,來年國會提出修正案,通過完善法律讓日本成為「希望和安心的國家」。看來,日本是要下大力氣整頓食品安全了。
今天,日本直接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就有20多部。這些法律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領域,不但保證食品安全,也能減少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日本政府也會經常修改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使制度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上世紀70年代,當日本發現養殖業和種植業大量使用農葯化肥時,就立即啟動修法程序,對多種農葯制定了嚴格的殘留標准,嚴格限制抗生素、農葯和化肥的使用,自1995年以來,日本已先後對《食品衛生法》進行了10多次修改,可見制度跟進的頻繁。
『柒』 什麼叫「日本食品小六法」
法律法規
『捌』 日本的食品安全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不知道是微商還是精日搞的,反正莫名其妙的煉成了。世界上食品安全問題,日本排名和中國並列………………
『玖』 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飲料有什麼作用
沒什麼用,和普通的碳酸飲料沒什麼區別。特定只不過是個名字而已。
日本特定保健食品的一些法律法規介紹一下。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定義:特定保健用食品(トクホ),《健康增進法》第26條第一項的許可或者第29條第一項,得到承認,在飲食生活中因為特定的保健目的而攝入的,為了表示這種攝入,應有的保健目的而表示的食品。《健康增進法》隨著老齡化和疾病結果的變化,為了增進國民的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2002年公布實施。
『拾』 為什麼日本食品上印的生產日期都在好幾個月之後
日本食品說一般印消費期限和生產期限這是日本特有的方式。。